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刺属植物现状、生态功能及保护策略



全 文 :第 14 卷第 3 期 水土保持研究 Vo l. 14 No . 3
2007 年 6 月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 ation Jun. , 2007*
白刺属植物现状 、生态功能及保护策略
王彦阁1 ,杨晓晖2 ,于春堂2 ,胡哲森1
(1. 福建农林大学 ,福州 350002;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研所 ,北京 100091)
摘 要:对白刺属植物的分类 、分布 、特性以及现状等方面作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 以唐古特白刺为例 , 从资源异质
性的角度论述了其生态功能 ,并指出白刺沙堆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对土地退化和恢复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白刺属植
物退化的原因 ,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得保护策略 ,
关键词:白刺属;生态功能;保护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07)03-0074-06
The Actuality ,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of Genus Nitraria
WANG Yan-ge1 ,YANG Xiao-hui2 , YU Chun-tang 2 , HU Zhe-sen1
(1. Fuj 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 F uzhou 350002 , China;
2.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 Bei jing 100091 , China)
Abstract:The classifica tion , distribution ,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ity of genus N it raria are settled and summarized through sys-
tema tic studies . T aking Nitraria tangutorum in sand dune as an example , discussed the ecolog ical function from the point o f
resource hete rog eneity , and pointed out tha t the happening and developing mechanism of Nitraria tangutorum shrub have im-
po rtant meaning s to soil degener ation and comeback. The causation of re trog ression is analy sed and some sugge stions of pro tec-
tive measures a re propo sed acco rding to it.
Key words:Nitraria;eco log ical function;protection
1 引 言
白刺属(Nitraria)为蒺藜科(Zygophy llceae)的一个古
老小属 ,属于旱生或超旱生灌木或小灌木 , 是一个较进化的
类群 ,属第三纪孑遗植物。广布荒漠和沙漠地域 , 具有高度
耐盐碱 、抗干旱 、固沙改土的性能 , 常形成白刺沙堆 , 为抗盐
碱防风固沙的优良植物。白刺沙堆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以及
白刺群落的维持 ,对土地退化和恢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
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白刺属这一宝贵的荒漠植物资源 ,
本文对白刺属植物的分类 、特性 、分布 、现状以及保护等方面
做了系统的论述和总结 ,并以唐古特白刺为例论述了其生态
功能 ,以期为白刺群落稳定性维持与荒漠生态系统恢复提供
科学依据。
2 白刺属植物的分类及特性
2. 1 白刺属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对于白刺属在分类系统上的位置 , 长期以来颇有争论。
一些学者主张建立科下等级 , 属于蒺藜科中;不少学者根据
白刺属不同方面的研究结果主张将白刺属从蒺藜科中分出 ,
成立白刺科(Nitrariaceae)[ 1 、2、3、4 、5 、6、7、8 、9] 。这些观点到目前
为止未曾达成共识. 在已出版的《中国沙漠植物志》(第二
卷)和《中国植物志》(第四十三卷)中均作为蒺藜科内一属。
关于白刺属下的分类系统及亲缘关系 ,也有不少学者作了研
究和总结[ 9、10、11 、12] 。
2. 2 白刺属植物的特性
白刺属植物为落叶灌木 , 寿命长达 30 年以上。属多浆
旱生植物 , 在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的荒漠干旱地区分布很广。
种子休眠期长[ 12] ,沙藏可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主根粗壮 ,
入土较浅;侧根发达。枝通常具刺 ,茎灰白色;不同植物形态
差异很大 , 野外发现 , 即使相邻的植株 , 果实的大小 、形状 、
颜色 、味道等性状的变异也极大。属于盐土植物 ,稀盐并泌
盐。具有耐干旱 、耐高温 、耐严寒 、耐盐碱 、耐贫瘠 、抗风沙等
特性。
3 白刺在我国的分布及现状
3. 1 分 布
白刺在我国广布于北方和西北的湖盆沙地 、绿洲外围沙
地 、山前平原 、盐渍化沙地等干旱地带 , 西起塔里木盆地西
沿 , 东至东北三省的西部 ,南达青海共和盆地的河卡 ,北至准
格尔盆地的北缘 , 大致介于东经 76°05′~ 116°55′、北纬 35°
53′~ 45°50′, 中间有大距离的间断[ 13] 。在内蒙古 、宁夏 、甘
肃 、陕西 、青海 、新疆 、西藏 、华北 、东北等地都有分布[ 14] 。
3. 2 现状及发展趋势
由于白刺生长环境较为严酷 ,群落层次结构比较单一 ,
物种较少 , 盖度较低 ,因此 , 种内和种间相互作用强度都不
大。白刺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依赖物种的生态适
* 收稿日期:2006-06-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鄂尔多斯高原北缘白刺沙堆空间格局及其生态功能(30571529)
 作者简介:王彦阁(1983 -),女 ,内蒙古人 ,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学与荒漠化防治;通讯作者:杨晓晖。
应性和繁殖对策及其与小生境斑块的耦合性 , 在生境没有
很大扰动的前提下 , 是具有暂时的稳定性的[ 15] 。但是随着
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和人为的大幅度破坏 ,白刺资源量已经
在逐渐的减少 ,在极度干旱的自然条件下 , 多年生的白刺地
上部分逐渐老化 , 萌发新枝的能力随之减弱 ,生长衰退 , 结
果量减少 , 防风固沙保土能力降低。据孙继周等(2003)研
究显示 ,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 ,白刺灌丛面
积减少了 7. 5 hm2 ,群落盖度下降 24%, 白刺大片枯死形成
凸沙包[ 16] 。据冯金朝等(2002)对西北地区植被调查结果 ,
50 年代在民勤固定沙丘上封育面积为 7. 07×104 hm2 白刺
灌丛已有 64%退化[17] 。
4 白刺沙包的生态功能
由于唐古特白刺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 ,且多形成白刺沙
包 ,故有关生态功能的论述均以唐古特白刺为主。
4. 1 防风固沙
白刺根系发达 ,分枝多 , 有大量的纤维组织 , 近地面匍
匐丛生 , 形成低矮的灌丛株形 , 对多风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
能力。果实含有黏液质 ,使其附着于沙地 , 生根发芽 , 扩展灌
丛。白刺有耐沙埋的特点 , 萌生能力强 , 被沙土埋覆后能迅
速产生大量不定根 , 从而形成新的植株 , 使灌丛不断扩大 ,
形成固定和半固定的白刺灌丛沙包 , 可拦蓄和固定大量流
沙[ 18] , 沙包高度一般在 1 ~ 3 m , 最高可达 5 m 以上 ,白刺沙
包小则几吨 ,几十吨 , 大则上千吨 , 有的单个独立 , 有的连绵
起伏如山峦。风蚀对白刺影响较小 , 在严重风蚀和人为破
坏的情况下 , 大量根系外露 , 仍不致死亡 , 可见白刺抗风蚀
的能力是相当强的[ 19] 。由于沙埋使植株随沙包增高可形成
较大的灌丛沙堆 , 不仅迅速地使流沙得以固定 , 而且还有效
地降低了近地面的风速[ 20] , 是荒漠系统良好的防风固沙植
物。
4. 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资源异质性(植被 、土壤)是干旱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
受水分 、地形地貌 、土壤侵蚀 、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
干旱生态系统的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存在着异质性。有关干
旱区植被异质性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以Worral为
代表的科学家对非洲植物种群进行的研究[ 21] 。此后的干旱
区生态系统植被两相结构理论认为两相植被格局是由高盖
度的植被斑块和低盖度的土壤基质或裸地镶嵌而成[ 22] 。关
于干旱生态系统中的土壤空间异质性 , Garcia - Moya 和
McKell首次用“肥岛”这一术语来描述上述现象[ 23] 。由于以
沙漠灌木群落的研究为最多 ,有时也被称为“灌木岛” [ 24] 。
由于白刺适应沙埋能力很强 , 随着地下水位下降 , 许多
湿生系列群丛如拂子茅 、赖草 、芦苇等逐步衰亡 , 白刺在种
群中的比例增大 ,成为荒漠植被的建群种。在干旱生态系统
中形成比较稳定群落的过程中 , 基于斑块的资源异质性(植
被 、土壤)也相应地形成并发育。
白刺在荒漠上定植后 ,由于白刺枝条密集且带刺可有效
的拦截风沙 ,风蚀搬运荒漠的细颗粒物质在白刺下堆积 , 白
刺无性繁殖这一属性使其更有利于在风沙沉积区生存[ 25] ,
枝条沙埋后产生不定根而形成灌丛 ,荒漠地表粗化和灌丛沙
堆发育同时发生[ 26] 。同时其周围的微环境也随之发生变
化 ,如林冠能降低雨滴的有效能量从而使入渗率的提高 , 水
分和养分的水平运移减少[ 27] ;沙地降水下渗速率随距灌丛
茎干距离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28] ;土壤水分异质性的加强又
有利于植物侵入 ,另外土壤物理性黏粒增加 、大量枯落物等
的聚集等均有利于斑块中植被的建立 , 使得荒漠土壤资源在
景观内重新分布 , 斑块面积逐渐缩小 , 形成固定的白刺沙堆
格局。
随着白刺沙堆格局的形成 , 土壤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增
加[ 29] 。肥岛的形成机制包括生物过程和非生物过程两大方
面[ 30] ,在白刺群落中 , 为了应对水分和养分的缺乏 , 白刺对
土壤氮的利用效率提高[ 31] , 其生长过程中发达的根系从土
壤中吸收大量养分(N 、P、K 等), 由于它枝叶茂密 , 能积累
大量枯枝落叶和腐殖质 , 通过枯落物的分解将养分积累在
灌层下的土壤中 , 一些含营养元素的的水分通过干流进入冠
层下的土壤中[ 32] 。土壤元素异质化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土壤
有机碳的异质化过程 , 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枯死植物的分
解 , 说明异质化过程首先表现为植物的异质化 , 植物的异质
化导致土壤某些元素的异质化[ 33] 。白刺固定流沙的过程伴
随着养分 、水分异质性的加强 , 也伴随着微生物异质性的复
杂化[ 29] 。同时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 , 导致土壤微生
物的增加和土壤中氮素的增加[ 34] , 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植物
根系呼吸作用放出的 CO2 溶于水后形成碳酸 , 对土壤难溶
物质的溶解起到促进作用 , 促进 P、K 、Ca 盐等的溶解 , 全面
改善土壤肥力。此外 , 一些昆虫 、鸟类 、啮齿类动物或其它动
物在采食植物或利用其所形成的微生境时所带来的物流输
入也有助于肥岛的形成[ 35] 。肥岛是土壤养分的生物运输过
程大于物理运输过程所致[ 36] 。沙包间的裸露地表由于缺乏
植被保护 , 在水流和风力的作用下 ,局地土壤风蚀和水蚀 , 也
会引起土壤中细颗粒物质和养分的水平搬运 , 增加了群落和
土壤物质水平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29、35] ;非生物过程对肥岛
形成的贡献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 研究表明 ,由于灌木的存在 ,
改变了景观内土壤侵蚀过程的分布格局 , 降低风力或水力在
冠层下的侵蚀过程增加土壤颗粒的沉积过程 , 从而加速了肥
岛的形成[ 37] 。此外 , 植被两相镶嵌体的形成和发展将会影
响到生态系统的水分动态 、养分循环以及生物间的相互作
用[ 38] 。总体说来 ,植被异质性与土壤异质性之间存在正反
馈效应 , 彼此相互促进 ,并且随着两者的逐渐发展 ,灌木冠幅
下土壤肥岛的形成和灌木的扩散对于环境的扰动具有更强
的抵抗力 , 从而逐步促进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 39] 。
关于资源异质性和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有学者
认为物种的多样性与资源异质性呈正相关 , 植被的空间异质
性可以提高α和 β 多样性[ 40] , 张全发等(1995)认为群落的异
质性与生态位之间是一种正向的关系 , 群落异质性可以增加
生态位。异质性可通过对生态位数量的影响和生态位空间
的亚划分来影响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 41] 。异质性的变化可
能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 它作为一种原因又
作为一种结果在植物群落中广泛存在 , 并影响着植物群落的
结构 、功能及动态。荒漠化的形成可能是由异质性引起的一
种反馈机制[ 42] 。基于上面的论述 , 绘制了白刺群落保护生
物多样性功能机制略图(见图 1)。
随着荒漠化日益严重 , 白刺作为荒漠生态系统的主要建
群种 , 对其进行的科研也越来越多。开展荒漠群落建群种种
群维持的研究 , 对了解荒漠生态系统维持与演化的基本规
律 、进行荒漠化治理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4. 3 碳汇功能
在荒漠生态系统中 ,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
的 CO2 合成有机物 , 植物枯死后枝叶等在土壤表面形成凋
落物层 , 一部分凋落物经过腐殖化作用变成有机碳在土壤中
固定 , 经过动物和微生物的矿化作用 , 部分分解产物被植物
75 第 3 期      王彦阁等:白刺属植物现状 、生态功能及保护策略
再次利用 ,构成生态系统内部碳的生物循环。此外 , 植物光
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碳还有一部分通过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
(自养呼吸)、凋落物层的异养呼吸以及土壤的呼吸代谢作用
将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构成了系统与大气间的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过程[ 43 、44] 。植物 、凋落物和土壤腐殖质构成了生态
系统系统的碳库[ 45] 。 因此 , 土壤有机质(含凋落物)的分解
速度和植物向土壤的输入速度是支配整个系统碳循环功能
的最关键的变量。
图 1 白刺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机制
  与荒漠生态系统中其它的一年生植物相比 ,在固定的白
刺沙包格局中 ,白刺较高的地下生物量可以增加生态系统中
碳的输入量。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主要是温度 ,水分 , 土壤
的养分状况 、有机质含量 、地表覆盖 、风速等[ 46] 。 由于白刺
生长季长 ,植物蒸腾作用导致大量水分散失 , 土壤含水量降
低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 , 抑制土壤呼吸 ,减少碳的输出[ 47] 。
植物的枯枝落叶有较高的反射率和热辐射性 ,使土壤表面温
度降低 ,影响到土壤微生物活性 , 影响土壤呼吸和凋落物的
分解 ,减少呼吸碳的输出[ 48 、49] 。 同时地表枯枝落叶的存在 ,
也影响地表的通透性 , 从而影响土壤呼吸;风蚀是影响中国
干旱 、半干旱地区脆弱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因素 , 且
随着土壤风蚀强度的增加 ,表层土壤有机碳侵蚀量呈现出一
种明显的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 50] , 白刺沙包格局可以有力
的阻挡风沙 , 减少土壤风蚀时携带走的土壤表层有机质 , 从
而减少生态系统中碳的输出量;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过
程主要取决于土壤质地 , 土壤中含沙量越高分解速度越
快[ 43] ,白刺沙堆的存在可以增加土壤物理性黏粒 , 改善土壤
质地 , 降低有机质分解的速度 ,减少碳的输出。另外 ,白刺沙
堆可有效的降低风速 , 降低 CO2 从土壤向大气中的释放速
度[ 51] 。(见图 2)
近年来 , 大面积的白刺群落被开垦用来种田 ,使得土壤
结构受到严重的破坏 , 土壤含水量降低 ,机械破坏 、压实导致
气孔数量减少 ,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多样性降低;耕作使土
壤通透性以及与残茬的接触增加 , 促进了碳的矿化[ 52] ;同
时 , 作物收获导致生态系统中大量有机碳的丧失。另外 , 农
田化肥的施用影响有机质的动态和碳贮量。
76 水 土 保 持 研 究      第 14 卷
据 FENG QI等(2001), 在过去的 40 年中 ,由于沙质荒
漠化导致有机碳的净损失量为 2 168 Tg , 而且如果沙质荒漠
化速率保持不变 , 到 2030 年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量将增加
1 243 Tg[ 53] 。荒漠生态系统通过对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 、水循环 、能量交换等的影响 , 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
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54] 。因此 , 研究白刺沙堆在荒漠生态系
统中的碳汇功能 ,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图 2 白刺沙堆的碳汇功能
5 保护以及人工促进其恢复
5. 1 白刺的退化原因
白刺灌丛退化的主要原因有:①作为天然灌丛草场放
牧:羊和骆驼喜食白刺幼嫩枝叶 ,泡果白刺对骆驼有促膘作
用。适当的放牧能促进白刺的更新 , 但牲畜过量啃食 , 超出
了植物可能繁衍更新的阈值 , 会破坏生态系统结构 , 导致白
刺群落退化[ 55] 。 ②砍伐:由于人们对白刺的生态保护缺乏
认识 ,而且目前在资源建设上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 粗放地
利用天然白刺资源 ,大量砍挖白刺的枝杆 、根 , 用其取暖 、烧
饭 、做网围栏 , 使大片白刺根系被受到暴晒而干枯。这种直
接的毁灭性的破坏 , 不仅使白刺群落的退化严重 , 也使该地
区的小气候受到严重影响 , 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③将白刺
沙堆上含有有机物的细沙土运到农田作改良土壤的肥料。
④采集寄生在白刺根上的锁阳供药用:白刺根部寄生的锁阳
是良好的中药材 ,为了经济利益 ,牧民对其进行掠夺性的挖
掘[ 56] , 虽然只是作为小农经济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但因其
无序利用 ,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后果。 ⑤开荒种田:由于过度
放牧和农垦 , 导致了水土资源的枯竭 、环境的恶化 , 土地的
生产能力降低 , 满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 , 人们不得不
为了生存和发展 , 开垦更多的土地 , 大面积的白刺群落被翻
耕用来种田 ,导致白刺资源量减少 , 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⑥随着农业的发展 ,农业灌溉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 , 导致地
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对于地下水位下降对白刺生长的影响
观点不一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地下水对白刺的生长至关重
要[ 57、58、59 、60 、61] ,地下水通过其水位埋深的变化而改变包气带
水分含量和影响土壤中盐份含量的变化 , 进而制约地表植
物生长状况 , 并指出白刺适宜的地下水位埋深是 1 ~ 25
m [ 57] 。也有学者认为地下水位下降在近期内不是白刺生长
的限制因素。以地下水位下降为主要驱动因素的旱化 ,会促
使白刺种群更加适应环境 , 生态位宽度增大 , 更趋旱生
化[ 62] 。 ⑦虫鼠害:近几年白刺遭到虫鼠害越来越严重 ,据张
惠玲等(2003)对武威市白刺草地调查研究发现以白刺夜蛾
(Leiometopon simyrides) 和白刺粗角萤叶甲( Diorhabda
rybakow i) 为主的虫害及以长爪沙鼠( Meriones unguicula-
tus) 、大沙鼠( Rhombomys opimus) 为主的鼠害面积达16. 6
万 hm2 ,其中虫害面积 14. 6 万 hm2[ 56] 。柴达木盆地白刺开
始受到了古毒蛾 (Orgy ia antiqua Linnaeus) 的严重危
害[ 63] ,虫鼠害影响了白刺正常的生长发育 , 降低了它的生物
量 , 甚至造成大片白刺干枯死亡 ,而且由于防治不足 ,仍呈蔓
延趋势。
5. 2 白刺的保护及人工促进其恢复
在自然环境和人为的破坏的影响下白刺群落日益退化。
必须找出其退化的原因并就其退化程度采取一定的保护措
施:①白刺经过多年生长地上部分老化后 , 可以有计划地进
行放牧或人工平茬 , 促进白刺灌丛当年生长发育 , 减少沙包
蓄水的消耗量 , 有利于白刺沙包的保存 , 可更好地发挥白刺
灌丛的防风固沙作用。 ②对砍挖白刺加以限制。在虫鼠害
猖獗的地方开展虫鼠害监测工作 , 防止虫鼠害的发生。对轻
度退化的白刺群落 , 可以对白刺群落进行封育 , 使其自然复
壮更新。封育实质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系统的自我调节的
植被恢复过程 , 在灌木死亡或消失但肥岛尚未完全消失时 ,
如果没有任何外来干扰 , 植被的自然恢复速率仍然较
快[ 64 、65] 。 ③对严重退化的白刺群落 , 肥岛已逐渐退化 , 其资
源时空变化由相对异质到相对均质 , 要在相对均质的系统中
77 第 3 期      王彦阁等:白刺属植物现状 、生态功能及保护策略
恢复植被 , 光靠系统的自我调节 , 其恢复速度将会十分缓
慢[ 66] , 必须通过一些人为的措施重建土壤异质性[ 67、68] 。输
入能量和养分 ,合理的利用水源。对白刺进行育苗造林 , 据
有关研究 , 唐古特白刺育苗移栽后 , 只灌水一次 , 成活率就
可高达 95%以上[ 69] 。有关白刺的栽培技术有不少学者作了
研究[ 69、70] , 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白刺的栽培作为生
态治理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 将会在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发
挥很大的作用。
总之 , 当务之急是改变观念 , 避免盲目开发 ,杜绝滥牧 、
滥挖和滥砍伐 , 控制农业开发规模 , 减少耕地面积 , 将有限
的水资源主要用于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工程建设 , 保护和
恢复白刺这一重要植被。
参考文献:
[ 1]  Eng le r , A. Zygophyllaceae na tur lichen pflanzenfamilien[ J] . Zaufl , 1931 , 192:144 - 184.
[ 2]  H utchinson , J. The Genera of F low ering Plants. L ondon[ J] . The Crow n Agents for Oversea Government and Adminis-
tra tions , 1968 , 2:611 - 621.
[ 3]  Dahlg ren , R. Genera l aspects of angiosperm evo lution and mac rosy stematics[ J] . N o rd J Bot , 1983 , 3:119 - 149.
[ 4]  马毓泉 , 张寿洲.四合木系统地位的研究[ J] . 植物分类学报 , 1990 , 28(2) :89 - 95.
[ 5]  李师翁 , 屠骊珠.自刺属的旺胎学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J] . 植物研究 , 1994 , 14(9):255 - 261.
[ 6]  Sheahan ,M C , Chase , M W. A phy lo genetic analy sis o f Zygophy llaceae R. Br. ba sed on morpholog ical , anatomica l and
rbcL DNA sequence data[ J] . Bo t J Linn Soc , 1960 , 122(4):279 - 300.
[ 7]  吴丽芝 , 刘果厚 ,马秀珍. 蒺藜科四种旱生植物叶结构的比较解剖及其系统学意义[ J] .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版), 1998 , 4:21 - 25.
[ 8]  段金廒 , 周荣汉 ,赵守训 , 等.唐古特白刺叶黄酮类及酚酸类成分的分离鉴定[ J] . 植物资源与环境 , 1999 , 8(1):6 - 9.
[ 9]  尔巴衣 阿布都沙力克 , 潘晓玲. 白刺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及系统学意义[ J] .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 20
(1):51 - 54.
[ 10]  潘晓玲 ,沈观冕 , 陈鹏. 白刺属植物的分类学及系统学研究[ J] . 云南植物研究 , 1999 , 21(3):287 - 295.
[ 11]  潘晓云 ,魏小平 , 尉秋实 ,等. 多倍化———白刺属的系统分类 、进化特征及应用前景[ J] . 植物学通报 , 2003 , 20(5) :632 -
638.
[ 12]  任珺 ,陶玲. 甘肃省白刺属植物的数量分类研究[ J] . 西北植物学通报 , 2003 , 23(4):572 - 576.
[ 13]  中国森林编委会.中国森林[ M] . 2000. 1988 - 1991.
[ 1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M] . 第四十三卷 , 第一分册 , 1998. 116 - 123.
[ 15]  孙学刚 , 肖雯 ,贾恢先. 疏勒河中游刚毛柽柳盐漠的群落结构 、种群空间格局及种间联结性的研究[ J] . 草业学报 , 1998 ,
7(2):10 - 17.
[ 16]  孙继周 ,吴洪斌 , 刘荣国 , 等. 沙坡头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的消长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J] . 西北植物学报 , 2003 , 23
(4):544 - 549.
[ 17]  冯金朝,李曦辉 ,钟进文,等.西北地区的干旱环境与沙漠化[ 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 11(2):103 -107.
[ 18]  贾宝全 ,蔡体久 , 高志海 ,等. 白刺灌丛沙包生物量的预测模型[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2 , 16(1):96 - 99.
[ 19]  孙祥 .籽蒿与白刺的特性及其利用的研究[ J]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3):43 - 49.
[ 20]  金自学.河西走廊灌丛植被的生态学研究[ J] .农村生态环境 , 2001 , 17(2):17 - 21.
[ 21]  Worral , G A. Pa tchiness in vegetation in the no rthern Sudan[ J] , J. Eco l. 1960 , 48:107 - 115.
[ 22]  Montana , C. The co lonization o f bare areas in two-phase mosaics of an arid ecosystem[ J] , J. Ecol. 1992 , 80:315 - 327.
[ 23]  Garcia - M oya , E ,McKell , C M. Contributions of shrubs to the nitr ogen economy of a deser t - wash plant community
[ J] . Eco log y , 1970 , 51:81 - 88.
[ 24]  Halvo rson , J J , Bo lton , Jr H , Smith , J L , et al. Measuring re source islands using geostatistics[ J] . G rea t Basins Nat. ,
1994 , 54:313 - 328.
[ 25]  朱选伟 ,刘海东 , 梁士楚 , 等. 浑善达克沙地赖草分株种群与土壤资源异质性分析[ J] . 生态学报 , 2004 , 24(7):1459 -
1464.
[ 26]  何志斌 ,赵文智. 黑河流域荒漠绿洲过渡带两种优势植物种群空间格局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4 , 15(6):947 - 952.
[ 27]  Wezel A , Rajot J L , Herbrig . I nfluence o f shrubs on soil char acte ristics and their function in Sahelian agr - eco sy steras in
semi - arid N ig er[ J] . Journal o f A rid Env ir onments , 2000 , 44:383 - 398.
[ 28]  Dunkerley D. H ydro log icac efects of dryland shrubs:Defining the spatial ex tent o f modified soil wa te r uptake rates at an
Australian de ser t site[ J] . Journal o f A rid Environments , 2000 , 45:159 - 172.
[ 29]  赵文智 ,何志斌 , 李志刚.草原农垦区土地沙质荒漠化过程的生物学机制[ J] . 地球科学进展 , 2003 , 18(2):257 - 262.
[ 30]  Burke , I C , e t a l. Plant - soil inter actions in temperate gr asslands[ J] . Biogeochemistry , 1998 , 42:121 - 143.
[ 31]  Virg inia , R A ,W M. Ja rrell. Soil proper ties in a mesquite- dominated Sonoran Dese rt eco sy stem[ J] . Soil Science Soci-
e ty of America Journal , 1983 47:138 - 144.
[ 32]  Whitfo rd , WG , Ander son , J , Rice , PM . Stemflow contr ibution to thefe rtile islandeffect in creo so tebush , Lar rea t ri-
denta ta[ J] . Journal of a rid environments , 1997 , 35(3) :451 - 457.
[ 33]  程晓莉 ,安树青 , 李远 ,等. 鄂尔多斯草地退化过程中个体分布格局与土壤元素异质性[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03 , 27(4):
78 水 土 保 持 研 究      第 14 卷
503 - 509.
[ 34]  Zaady E , Groffman PM , Shachak M . Litter as a r egula to r of N and C dynamics in macrophytic patches in Negev de ser t
soils[ J] . Soil Bio log y and Biochemistry , 1996 , 28:3 - 46.
[ 35]  张宏 ,史培军,郑秋红. 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灌丛化与土壤异质性关系研究进展[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 25(3):366 -370.
[ 36]  Garner , W , Y A Steinberge r. P roposed mechanism fo r the forma tion of “ fe rtile islands” in the deser t ecosy stem[ J] .
Journal of A rid Environments , 1989 , 16:257 - 262 .
[ 37]  Abraham s AD. Par sons AJ , Wainw right J. Resistance to ove rland flow on semia rid g ra ssland and shrubland hillslope s ,
Walnut Gulch , southern A rizona[ J] . Journa l of Hydrolo gy , 1994 , 156:431 - 446.
[ 38]  Rostagno CM . Infilt ration and sediment production as affected by soil surface conditions in a shrubland of Pa tag onia ,
Argentina[ J] . Journal o f Range Management , 1989 , 42:382 - 385.
[ 39]  Reynolds JF , Virginia RA , Kemp PR, et al. Impac t o f drought on dese rt shrubs:Effects of seasonality and deg ree of re-
source island development[ J] . Ecol M onog r , 1999 , 69:69 - 106.
[ 40]  S taffo rd Smith , D , Pickup , G. Pa tte rn and produc tion in arid lands[ J] . Pr oc. Ecol. Soc. Aust , 1990 , 16:195 - 200.
[ 41]  张全发 ,阎耀川 , 金义兴.植物群落与异质性[ J] .武汉植物学研究 , 1995 , 13(4):329 - 336.
[ 42]  Schlesinger W H , Reynolds J F , Cummingham G L , el al. Bio log ical feedbacks in g loba l desertification[ J] . Science , 1990 ,
247:1043 - 1048.
[ 43]  李凌浩 ,陈佐忠.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I 碳循环的分室模型 、碳输入与贮存[ J] . 植物学通报 ,
1998 , 15(2):14 - 22.
[ 44]  梁福源 , 宋林华 ,王静. 土壤 CO2 浓度昼夜变化及其对土壤 CO2 排放量的影响[ J] . 地理科学进展 , 2003 , 22(2):17O -
176.
[ 45]  齐玉春 ,董云社 , 耿元波 ,等. 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 2003 , 22(4):342 - 352.
[ 46]  齐志勇 ,王宏燕 , 王江丽 ,等.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研究进展[ 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2003 , 19(2):116 - 119.
[ 47]  Paustian K , Andren O , Janzen H , et al. Ag ricultural soil as a C sink to o ffse t CO2 emission[ J] . So il U se Man , 1997 , 13:
230 - 244.
[ 48]  吴建国 ,张小全 , 徐德应.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价[ J] . 中国工程科学 , 2003 , 5(9):65 - 77.
[ 49]  郭继勋 ,祝廷成. 羊草草原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与枯枝落叶分解的研究[ J] .草业学报 , 1994 , 3(1):13 - 17.
[ 50]  延吴 ,王绍强 , 王长耀 ,等. 风蚀对中国北方脆弱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J] . 第四纪研究 , 2004 , 24(6):672 - 678.
[ 51]  Raich J. W. , Schle singer W . H. The global ca rbon diox ide flux in so il re spir 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vegetation and
climate[ J] . Tellus , 1992 , 44B:81 - 99.
[ 52]  Campbell CA ,McConkey BG , Zentner RP ,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tillag e and rotations on soil o rg anic C and total N
in a clay soil in southwestern Saskatchew an[ J] . Can J Soil Sci , 1996 , 76:395 - 401.
[ 53]  Feng Q I , Cheng Guoduong , Mikami Masao. The carbon cycle o f sandy lands in China and its g lobal significance[ J] . Cli-
matic Change , 2001 , 48:535 - 549.
[ 54]  曾永年 ,冯兆东. 沙质荒漠化遥感监测与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J] .山地学报 , 2005 , 23(2):218 - 227.
[ 55]  李新荣.毛乌素沙地荒漠化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J] .中国沙漠 , 1997 , 17(1):58 - 62.
[ 56]  张惠玲 ,万国栋. 武威市白刺草地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J] .草业科学 , 2003 , 20(9):63 - 65.
[ 57]  张光辉 ,石迎新 , 聂振龙.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对地下水的依赖性[ J] . 安全与环境学报 , 2002 , 2(3):31 - 33.
[ 58]  张丽 ,董增川 , 徐建新.黑河流域下游天然植被生态及需水研究[ J] . 灌溉排水 , 2002 , 21(4):16 - 20.
[ 59]  张立运 ,陈昌笃. 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多样性的一般特点[ J] .生态学报 , 2002 , 22(11):1923 - 1932.
[ 60]  王启武 ,尹桂荣. 民勤县生态危机分析及其对策[ J] .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 18 (4):1 - 5.
[ 61]  许原 .石羊河流域荒漠化综合防治[ J] .甘肃林业科技 , 2002 , 27(4):28 - 30.
[ 62]  杨自辉 ,高志海. 荒漠绿洲边缘降水和地下水对白刺群落消长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0 , 11(6):923 - 926.
[ 63]  何孝德 ,王薇娟 , 马文华 ,等. 柴达木盆地固沙植物白刺的开发利用与管护[ J] .青海草业 , 2003 , 12(3):19 - 21.
[ 64]  Schlesinger , W H , Pilmanis , A M. Plant - so il Inte ractions in Deserts[ J] . Biog eochemistry , 1998 , 42:169 - 187.
[ 65]  Halvo rson JJ , Bo lton H , Smith JL . The pa tte rn of soil variables rela ted to A rtemisia tridentata in a burned shrub-steppe
site[ J] . Soil Sc. Soc. Am. J. , 1997 , 61:287 - 294.
[ 66]  Aguiar , M R , Sala , O. E. Patch struc ture , dynamics and implica tions fo r the functioning o f a rid eco sy stem s[ J] . BioSci-
ence , 1999 , 14:273 - 277.
[ 67]  Ludw ig , J. A , Tongway , D J. Spatial o rganization of landscapes and its function in semi-arid w oodlands , Australia[ J] .
Landsc. Eco l , 1995 , 10:51 - 63.
[ 68]  Ludw ig , J A , Tongw ay , D J ,Marsden , S G . A f low - filter 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conserv ation of limited resour ces in
spatially he te rog eneous , semi - arid landscapes[ J] . Pac. Conserv . Biol , 1994 , 1:209 - 213.
[ 69]  祁迎林 ,马玉林 , 费迎霞. 柴达木盆地唐古特白刺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J] . 青海草业 , 2003 , 12(4):15 - 16.
[ 70]  高志海 ,崔建国. 唐古特白刺非休眠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J] .园艺学报 , 1994 , 21(3):299 - 301.
79 第 3 期      王彦阁等:白刺属植物现状 、生态功能及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