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阴地蕨属植物研究进展



全 文 :第 15 卷第 2 期
2012 年 4 月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 Science(Nat Sci Ed)
Vol. 15 No. 2
Apr. 2012
文章编号:1008-5564(2012)02-0048-03
收稿日期:2011-12-29
基金项目:西安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CXY1134WL30)
作者简介:齐建红(1979— )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天然药物化学及
植物生理生化.
阴地蕨属植物研究进展
齐建红
(西安文理学院 生物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摘 要:阴地蕨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对
近年来该属植物的分布、形态特征、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阴地蕨属;资源分布;形态特征;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A Summary of Recent Studies on Botrychium Sw.
QI Jian-hong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 710065,China)
Abstract:The major chemical elements in Botrychium Sw. are Flavonoids and polysaccharides
with a wide spectrum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 this paper,we make an overview of the recent
studies concerning the 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logical activi-
ties of Botrychium Sw. in.
Key words:Botrychium Sw.;resource 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chemical;biological activity
阴地蕨属(Botrychium Sw.)属于阴地蕨科,全世界约有 40 余种,主要分布于温带的高山地区和低地
森林地区[1].我国现有 17 种,分布于全国各地[2].该属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消肿的作用,具有
很高的药用价值.尤其在我国贵州等地,民间多用阴地蕨属植物治疗肺热咳嗽,毒蛇咬伤,出血等疾病症
状而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关于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明显增多.本文现对近年来该
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为今后对阴地蕨属植物的进一步
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形态研究
1. 1 植物学形态
阴地蕨属植物为陆生蕨类植物,根状茎短,直立,具肉质粗根.叶有营养叶与孢子叶之分,均出自总
柄,总柄基部包有褐色鞘状托叶;营养叶一回至多回羽状分裂,具柄或几无柄,大都为三角形或五角形,
少为一回羽状的披针状长圆形,叶脉分离.孢子叶无叶绿素,有长柄,或出自总叶柄,或出自营养叶的基
第 2 期 齐建红:阴地蕨属植物研究进展
部或中轴,聚生成圆锥花序状,孢子囊无柄,沿小穗内侧成两行排列,不陷入囊托内,横裂.孢子四面形或
球圆四面形[2].
1. 2 显微结构
Tryon[3]和王全喜[4]研究报道阴地蕨科阴地蕨属植物孢子形态为辐射对称型.极面观为钝三角形或
近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超半圆形.极轴长 20 ~ 34 μm,赤道轴长 31 ~ 40 μm.具有三裂缝,裂缝长
度为孢子半径的 1 /2 至直达赤道面.由外壁形成孢子表面疣块状、疣状和脊状纹饰的轮廓;周壁薄,疏松
地覆盖在外壁表面.阴地蕨科植物孢子表面纹饰可分疣块状、疣状、脊状纹饰 3 种类型.戴锡玲[5]等人利
用扫描电镜对阴地蕨属植物孢子大小和表面纹饰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认为阴地蕨属植物从孢子
形态、纹饰类型和孢壁结构上看属内差异明显,属间差异不明显,研究支持阴地蕨科植物具 1 属———阴
地蕨属的观点.
焦瑜[6]等人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首次对阴地蕨属 3 种国产植物叶的成熟表皮构造进行了详
细的观察和研究.指出阴地蕨属植物的气孔为散生,大多数种类为下生式,少数种类为两面气孔型.叶表
皮细胞垂周壁直或微呈波状弯曲,少数种类中,其叶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明显的波状或“Ω”形弯曲;气孔
为无规则型,一般与表皮细胞处于同一水平,有些种类中是下陷的;邻近细胞 5 ~ 7 个.气孔指数一般不
超过 8.气孔的长轴方向多与叶脉延伸方向一致或略斜交.指出该研究结果在对阴地蕨属植物的鉴定上
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类及起源演化上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 化学成分
阴地蕨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较少.迄今为止,最早报道从该属植物
中分离得到了阴地蕨素(ternatin)、槲皮素、3 - O - α - L -鼠李糖 - 7 - O - β - D -葡萄糖甙等化学成
分,随着近年来的研究报道,从该属植物中又分离得到了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其中具有生物活性的主
要有甾醇类、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和糖类和一些内生菌菌株等.
2008 年王冬[7]等人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技术,从该属植物绒毛阴地蕨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
得到 10 个化合物:分别是:30 - nor - 21β - hopan - 22 - one,β -谷甾醇,木犀草素(1uteolin) ,thunberg-
inol A,5,7,4 -三羟基黄酮(芹菜素) ,(6'-Ο - palmitoy1)- sitosterol - 3 -Ο - β - D - glucoside,β -胡
萝卜苷 ,1 - Ο - β - D - glucopyranosyl -(2S,3R,4E,8Z)- 2 -[(2R - hydroxyhexadecanoy1)amino]-
4,8 - octadecadiene - 1,3 - diol.木犀草素 - 7 - Ο -葡萄糖苷(1uteolin - 7 - Ο - glucoside) ,蔗糖.这些
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
2010 年文君[8]等人对黔产阴地蕨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预试分析实验,用 3 种试剂:水、乙醇和石
油醚分别对黔产阴地蕨全草进行提取,研究表明,阴地蕨中含有皂苷、酚类、糖类、有机酸、鞣质、蛋白质、
香豆素及其内酯、强心苷类、黄酮类、挥发油、甾体和三萜类等活性化学成分.为人们进一步对阴地蕨属
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9 年 Sati[9]等人从阴地蕨属的植物分离得到了 7 个内生菌菌株.分别是 A. longissima,Campylos-
pora purvula,Clavariopsis aquatica,Heliscus lugdunensis,Lunulospora curvula,Tetrachaetum elegans,T. seti-
gerum,其中 Tetrachaetum elegans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这为人们研究新医农药活性物质提
供了潜在的资源.
3 生物活性
陈晓清[10]等人研究发现从阴地蕨(Scepteridium ternatum)分离得到粗多糖提取物对抑制 3 种鱼病
病原菌:烂尾病病原菌、赤皮病病原菌、肠炎病病原菌,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活性.其中,阴地蕨多糖提取物
对肠炎病病原菌的 MIC最小,为 6. 25 mg /mL,对赤皮病病原菌的 MIC最大,为 25. 0 mg /mL.
倪亚[11]等人报道阴地蕨作为拉枯族的常用药,可用来治疗支气管炎,用法与灯台叶相仿,该药直接
可以用来煎水、内服,以蚌蜜为引,治疗效果满意.
王少明[12]等人 2010 年申请了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从阴地蕨中提取的木犀草素、阴地蕨素等提取
94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15 卷
物在抗肿瘤药物中的新用途,表明该提取物具有抗肿瘤转移作用,具体表现为抑制自发性肿瘤转移和实
验性肿瘤转移,可用于制备抗肿瘤转移药物,从而为阴地蕨属植物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大的研
究意义.
赵俊华[13]等人报道了阴地蕨属 6 种植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主治痈痛、疮毒、毒蛇咬伤、小儿急惊
风、风湿麻痹、跌打损伤、咽喉炎、肺热咳嗽、痄腮、乳痈、痢疾等疾病.
综上所述,阴地蕨属植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主要还集中于作为民间的常用
药药理方面的研究.目前,关于阴地蕨属植物的研究刚刚起步,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数据.对该属植物化学
成分活性的研究仅在抗肿瘤领域和抗病原菌方面取得了进展.而作为对疾病起作用的该属植物具体成
分的研究也备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随着人们对蕨类植物主要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该属植物资源
将会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
[参 考 文 献]
[1] MULLER S. Assessing occurrence and habitat of Ophioglossum vulgatum L. and other Ophioglossaceae in European for-
ests. Significance for nature conservation[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00,9:673 - 681.
[2] 秦仁昌.中国植物志(第 2 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1 - 13.
[3] TRYON A F,LUGARDON B. Spores of the Pteridophyta[M]. New York:Springer - Verlag,1991.
[4] WANG Q X,YU J. Classification of spore ornamentationin Filicales under SEM[J]. Atta Botanica Yunnanica,2003,25
(3) :313 - 320.
[5] 戴锡玲,曹建国,王全喜.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研究Ⅸ.阴地蕨科[J].西北植物学报,2010,30(9) :1815 - 1820.
[6] 焦瑜,王世俊.三种国产阴地蕨科植物叶的表皮构造[J].植物学通报,2000,17(4) :352 - 35.
[7] 王冬,刘晓秋,姚春所,等.绒毛阴地蕨石油醚部分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2) :2627 - 2629.
[8] 文君,周进康,干正洋.黔产阴地蕨的化学成分预试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4) :30 - 32.
[9] SATI SC,PARGAEIN N,BELWA M. Diversity of Aquatic Hyphomycetes as Root Endiphytes on Pteridophytic Plant in Ku-
maun Himalaya[J]. J Amer Sci,2009,5(4) :179 - 182.
[10]陈晓清,陈郑斌.边旗和阴地蕨粗多糖抗鱼病病原菌活性初步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9,38(2) :48 - 50.
[11]倪亚,张绍云.灯台树阴地蕨治疗支气管炎[J].中国民间疗法,1997(1) :48.
[12]王少明,阮君山,庄捷,等.阴地蕨提取物在制备抗肿瘤转移药物中的应用:中国,201010203636[P]. 2010 - 10 - 6.
[13]赵俊华,赵能武,王培善,等.土家药黔产铁线蕨、阴地蕨科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研究[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8(5) :44 - 46.
[责任编辑 马云彤]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