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6 卷 第 12 期 环 境 工 程 学 报 Vol. 6,No. 12
2 0 1 2 年 1 2 月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ec . 2 0 1 2
纯二氧化碳条件下小球藻固定 CO2
宋成军 董保成* 赵立欣 陈 羚 罗 娟 万小春 张玉华 张旭东
(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北京100125)
摘 要 微藻固碳已经成为消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新的研究热点。利用静态吸收方法,考查了通入纯 CO2 对普通小球
藻生长特点、固定 CO2 效率以及藻液 pH值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通入纯CO2 使小球藻生长延滞期显著延长,比普通培
养延长 10 ~ 12 d,对其他生长阶段的影响不大;小球藻固定CO2 速率可分为 2 个过程,即物理固碳过程和生物固碳过程,前
者在藻细胞延滞期发生,峰值由 CO2 溶解于培养液造成,后者在藻细胞生长的指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发生,峰值由藻细胞
指数生长造成,2 个过程中,固定 CO2 速率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增大后降低;纯CO2 条件下,藻液 pH值变化速率高,4 d内,藻
液即被酸化,随后藻液 pH值变化速率逐渐降低,且 pH值稳定在适宜水平。因此,采用小球藻固定高浓度 CO2 时,建议提
高接种量并加强培养前期的 pH值监测和调控,以保证藻液保持适宜的 pH值,并缩短培养时间,提高生物固碳效率。
关键词 生物固碳 普通小球藻 CO2 捕捉 微藻培养
中图分类号 Q949. 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108(2012)12-4566-07
CO2 fixation by Chlorella vulgaris under purified CO2 conditions
Song Chengjun Dong Baocheng Zhao Lixin Chen Ling Luo Juan
Wan Xiaochun Zhang Yuhua Zhang Xudong
(Institute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Beijing 100125,China)
Abstract CO2 fixation by microalgae is a new hot issue for CO2 reduction. Based on static CO2 absorption
method,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O2 on growth of Chlorella vulgaris,CO2 reduction and
medium pH at the aeration of purified CO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jection pure CO2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the
lag phase of cell growth,prolonging 10 ~12 d,but it had no impact on other growth phases. Process of CO2 fixa-
tion was divided into physical fixation process and biological fixation process,the former occurred in the cell lag
phase and its peak value was caused by CO2 dissolved in culture medium. The latter occurred in the exponential
phase,stable phase and decline phases,its peak value was caused by exponential growth of C. vulgaris. All of ef-
ficiency of CO2 fixation in two processes showed a trend of first increase and then decrease. Moreover,culture medi-
um pH varied markedly and medium was sharply acidized in 4 days,then culture medium pH few changed and main-
tained at the suitable level. Therefore,it was suggested that high inoculum concentration and high-densitily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medium pH are necessary at the aeration of high concentration of CO2,which will maintain appropriate
medium pH,and shorten culture tim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2 fixation.
Key words biological CO2 fixation;Chlorella vulgaris;CO2 capture;culturation of algae
基金项目:“十 二 五”国 家 科 技 计 划 农 村 领 域 首 批 项 目
(2011BAD15B0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41101270)
收稿日期:2012 - 02 - 06;修订日期:2012 - 04 - 17
作者简介:宋成军(1979 ~) ,男,博士,主要从事生态修复与农业废
弃物生态化利用研究。E-mail:songchengjun232@ sina. com
* 通讯联系人,E-mail:bluepiao@ sina. com
CO2 浓度升高导致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球关
注的重大环境问题,美国国家环保局(EPA) 在2010
年 4 月底发布的报告证实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不容
否认的事实[1]。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2007 年气候变化报告》指出人类活动造成
的温室气体排放中,56. 5%的 CO2 来自化石能源的
燃烧[2]。因此,控制和降低 CO2 排放成为应对全球
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CO2 作为地球上最
丰富的碳资源,可转化为巨大的可再生资源,如何使
CO2 变废为宝,实现其分离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是摆
在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现阶段,
CO2 的资源化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且其开
发前景非常广阔。
近 20 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开发了多种物理[3]、
化学[4]和生物固碳技术[5]。这些固碳方法中,前两
第 12 期 宋成军等:纯二氧化碳条件下小球藻固定CO2
种固碳方法属人工固碳,耗能多、处理成本高、封存
容量有限[6],而生物固碳具有强大的固碳功能,一
般属于自然的碳封存过程,比起人工固碳不需要提
纯 CO2,可以节省分离、捕获、压缩 CO2 气体成
本[7],而且生物固碳实现碳永久封存,不存在 CO2
逃逸风险。因此,生物固碳方法是一种较优的 CO2
储存、捕获和转化的途径。
微藻光合效率高、生长周期短、环境适应性强、
处理效率高,且微藻培养易与其他工程技术集成。
另外,微藻生物质应用领域广泛,可用作生物肥料、
土壤调节剂、动物饲( 饵) 料、功能食( 药) 品[8],还可
以提炼生物柴油[9,10]。微藻生物固碳技术将环境效
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联合起来,已被广泛应用于
CO2 固定和减排领域,在环境、能源、资源方面都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6,11-15]。
微藻固碳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尤其
集中在高效固碳藻种的筛选、培养以及高效光生物
反应器的研发方面[16-18]。目前,微藻主要用来捕捉
工业尾气(industrial exhaust gases,IEG) 中的CO2,但
是由于工业尾气 CO2 浓度相对较高,对微藻生长不
利。因此,研究高浓度 CO2 对微藻生长及固碳效率
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小球藻作为第一种人工培
养的单细胞藻类,近 10 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
普通小球藻在不同 CO2 浓度条件脱碳效果较好,并
表现出高 CO2 耐性
[19-21],因此,小球藻是一种研究
高浓度 CO2 环境下微藻固碳效应良好的模式生物。
鉴于此,本文采用静态模拟实验方法,考察纯 CO2
环境下,小球藻的生长特点以及固碳效应,以期为小
球藻固定高浓度 CO2 技术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藻种
本实验受试藻种为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
garis) ,由中国石油大学傅鹏程教授提供。基本生
理特性为:耐受温度为10 ~ 30℃,最适宜生长的温
度和光强分别为 25℃和 10 000 lx,最适宜生长的
pH值介于 6 ~ 8,干藻中总油脂、中性油脂、极性油
脂、蛋白质和叶绿素的含量分别为 26%、34%、
66%、22%和 5%。保种用的培养基均采用 BG11 培
养基,培养基中的营养元素 NaNO3、K2HPO4、MgSO4
·7H2O、CaCl·2H2O、柠檬酸、柠檬酸铁、EDTA 和
NaCO3 浓度组成依次为:1. 5、0. 04、0. 075、0. 036、
0. 006、0. 006、0. 001 和 0. 02 g /L。微量元素溶液
1 mL /L。其中,微量元素 H3BO3、MnCl2·4H2O、Zn-
SO4·7H2O、NaMoO4·2H2O、CuSO4·5H2O 和 Co
(NO3)2·6H2O 浓度依次如下:2. 86、1. 81、0. 222、
0. 39、0. 079 和 49. 4 mg /L。藻种静置在 4℃冰箱中
进行保藏。
1. 2 培养装置
采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自行设计的光生物
反应器装置进行小球藻培养。该装置主要由供气装
置、反应器、监测装置等 3 部分组成( 图1)。CO2 钢
瓶容量为 40 L,反应器容积为高度为 40 cm,直径 20
cm,工作装液量为 4 L 的广口瓶,用 5%的氢氧化钠
水溶液灭菌后使用。来自钢瓶中的 CO2 通过硅胶
管连接到光生物反应器供气。除了供气装置和转子
流量计外,整个反应器放置于自制的光照培养箱内。
培养箱内光照强度、温度以及反应器内培养液的温
度、pH值、光照等均可调整控制。
图 1 实验装置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experimental equipment
1. 3 实验方法
1. 3. 1 小球藻的培养
培养方式为分批培养,在 1 号反应器和 2 号反
应器内同时进行,并取不接种的纯培养液作为空白
实验。取新鲜活化的藻种( 密度为0. 1 × 104 个 /
mL) 接种到2 个反应器的培养液中,通入 CO2 气体,
光照培养 23 d,每天摇动培养瓶 2 ~ 4 次防止藻细胞
上浮或者结块沉淀。培养液初始 pH值为 8. 0,采用
日光灯作为光源,光照强度为 4 800 lx,光照周期为
14 h∶ 10 h,每天 8:00 和 22:00 利用 pH 计(Mettler-
Toledo Delta320) 监测培养液pH值变化。在进样口
滴加稀磷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培养液 pH 值,而
且每天取样 5 mL 测定藻细胞密度。1 号反应器培
养温度为 29 ~ 30℃,2 号反应器培养温度为 26 ~
27℃,除了培养温度不同外,2 个反应器的参数和微
藻培养环境条件相同。
1. 3. 2 微藻生物量和藻细胞数量的测定
生物量测定采用干重法,收集稳定期的藻液,取
7654
环 境 工 程 学 报 第 6 卷
250 mL小球藻藻液,10 000 r /min 离心 2 min,取沉
淀,洗涤,去除表面吸附杂质后,在百分之一天平上
称重即得藻泥鲜重。然后将鲜藻置入烘箱中,60℃
保温 12 h后称重即得藻泥干重,同时用血细胞计数
板计数法在显微镜(XS-213 型) 下计算微藻数量的
变化。
1. 3. 3 CO2 吸收量的测定
采用静态吸收方法考察 CO2 吸收量。实验时,
先将 CO2 气钢瓶的减压阀打开和小气球移除,此时
CO2 气产生的压力将反应器内原有的空气排出。待
反应器内空气排净后,关闭减压阀和进气管上的调
节阀,记录转子流量计的读数,并将小气球按图 1 所
示固定。调整好各个环境参数,开始培养。2 个反
应器初始培养液呈碱性(pH 值 = 7. 91) ,因此,培养
液中 CO2 含量可以忽略不计。CO2 控制采用间断
补充方法,通入反应器中的 CO2 纯度为 99. 99%。
培养一段时间后,反应器内的 CO2 被微藻吸收利
用,反应器内压力减小,由于外界大气压作用,小气
球变瘪。此时打开 CO2 气钢瓶的减压阀和进气管
上的调节阀,向反应器补充 CO2 气,待气压为 1. 01
× 105 Pa后( 此时,小气球自然鼓起) ,停止进气。如
此连续补气,保证反应正常进行。培养期内,每天
22:00时记录转子流量计读数。2 次读数差值即为
当天藻液吸收利用的 CO2 体积,按此可以算出每天
吸收利用的 CO2 量和培养期的总 CO2 量。
2 结果与分析
2. 1 纯 CO2 环境下的小球藻生长特性
CO2 是藻细胞光合作用的底物,CO2 通气量对
藻体的生物量和培养周期有直接影响。提高 CO2
浓度有助于藻细胞对水中无机碳的光合同化,促进
光合作用,提高藻细胞生长,缩短延滞期。但随着
CO2 浓度增加,水中大量溶解态 CO2 向细胞质内扩
散,并水解形成 HCO -3 和 H
+,造成胞内 pH值下降,
这种酸化对藻细胞质的毒性作用会阻碍微藻对 CO2
的进一步吸收和利用[22]。另外,高浓度 CO2 会抑制
微藻细胞碳酸酐酶活性以及碳浓缩机制的形成[16],
从而不利于藻细胞的快速繁殖。
以 BG11 培养基为小球藻生长的全培养液,用
磷酸和氢氧化钠调节培养液初始 pH 值为 8. 0,1 号
和 2 号反应器初始接种量分别为 10 ml藻液。培养
24 d后,小球藻在反应器中的生长情况见图 2。从
图 2 可以看到 2 个反应器培养的小球藻均要经过一
段很长的延滞期,大约为 14 d。而在通入部分 CO2
条件下,小球藻延滞期约为 5 d 左右,表明过高 CO2
通入量对小球藻的生长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小球藻
在纯 CO2 环境条件下延滞期明显延长,可能是因为
培养液中通入纯 CO2 气后,改变了小球藻培养液中
图 2 纯 CO2 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曲线
Fig. 2 Growth curves of Chlorella vulgaris
under purified CO2 conditions
介质环境,加上初始接种量较少( 藻液初始浓度约
为 1 500 个 /L) ,小球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培养
条件,而驯化期间光合利用率低从而使延滞期延长。
岳丽宏等[23]向小球藻通入 5%、10%、15%和 20%
的 CO2 气体,其生长的延滞期最大延长了 2 d。王
钦琪等[24]采用沼液培养普通小球藻,发现培养液通
入 5% ~20%的 CO2 后,藻细胞的生长延滞期推迟
了1 ~ 2 d。培养一段时间后,小球藻生长明显加快,
从第 9 天起,1 号反应器内培养的小球藻生长要快
于 2 号反应器,尤其从第 14 天起,这种差异明显增
大,而此时,小球藻生长进入指数期。这表明小球藻
经过适应驯化,已经逐渐适应了培养环境,开始迅速
生长。2 个反应器培养的小球藻均在第 20 天时进
入稳定期,稳定期较短,第 22 天时,2 个反应器培养
的小球藻均进入衰亡期。稳定期较短的主要原因可
能是这 3 d CO2 通气量加大。华英
[25]在研究螺旋
藻固定电厂尾气中的 CO2 时,也发现纯 CO2 环境
中,反应器内 CO2 通气量增大螺旋藻细胞浓度迅速
降低。有研究发现: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
藻等 3 种赤潮微藻在接种密度为 0. 2 × 104 个 /mL、
0. 4 × 104 个 /mL和 0. 8 × 104 个 /mL 时,3 种藻进入
指数生长期的时间缩短,分别从12 d缩短到6 d、10 d
缩短到 4 d、8 d 缩短到 2 d[26]。也有研究表明,接种
浓度较低时,小球藻在 10% ~ 15%的高浓度 CO2 条
8654
第 12 期 宋成军等:纯二氧化碳条件下小球藻固定CO2
件下几乎没有生长,而在接种量较高时,其能够良好
生长[27]。如果接种密度为 5 × 104 个 /mL,则小球藻
延滞期约为 5 d左右。因此,降低 CO2 浓度和增大接
种量可以明显缩短小球藻延滞期。
2. 2 纯 CO2 环境下的小球藻固碳效应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考察了 1 号和 2 号反应器
中小球藻固定 CO2 的效率,结果见图 3。由图 3 可
以看出,2 个反应器中,小球藻固定 CO2 速率均可分
为 2 个阶段。第 1 ~ 14 天为第 1 阶段,藻细胞密度
不增加,CO2 固定速率先是迅速增大,培养到第 2 天
和第 3 天时,固定速率达到该阶段的峰值,1 号反应
器为 0. 65 ~ 0. 66 mg /(L·min) ,2 号反应器为 0. 55
~ 0. 57 mg /(L·min)。第 4 天起,CO2 固定速率逐
渐降低至 0. 8 mg /(L·min) 左右。第 14 ~ 16 天为
第 2 阶段,随着藻细胞密度增大,固碳速率先增加后
降低,培养到第 16 天时,2 个反应器中小球藻固定
CO2 速率达到该阶段的峰值,大小相似,约为 0. 3
mg /(L· min)。第 20 天起,CO2 固定速率逐渐
降低。
图 3 纯 CO2 条件下小球藻固定 CO2 速率
Fig. 3 Efficiency of CO2 fixation by Chlorella vulgaris
under purified CO2 conditions
对比藻细胞生长曲线( 图2) ,可以得出:小球藻
固定 CO2 的第 1 阶段与其停滞期时间一致( 第1 ~
14 天) ,第2 阶段与其指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时间
一致( 第15 ~ 24 天)。第 1 阶段( 第2 天) 之所以出
现培养期间的最高 CO2 固定速率,主要原因是培养
初始,反应器内的培养液大量溶解 CO2 气体导致出
现了较高的固定 CO2 速率,甚至超出了微藻指数期
的固定 CO2 速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延滞期延长
主要为高 CO2 浓度抑制了藻细胞生长。从整个培
养期来看,随着藻细胞密度增加,CO2 固定速率先增
大后降低。这个变化趋势与王钦琪等[24]和 Eduardo
等[28]的研究结论一致,小球藻固定 CO2 速率的变化
趋势主要是由其生长速率决定的。小球藻的生长速
率在停滞期较慢,在指数期最快,而在稳定期逐渐停
止生长。小球藻处于停滞期时,生物量低,藻细胞吸
收的光能很少,固定 CO2 速率也就较低。随着藻细
胞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吸收光能增加,促进了小球藻
对 CO2 的同化,增加了固碳效率。藻细胞进入指数
期,细胞大量繁殖,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达到饱和,
固定 CO2 速率达到最高,到稳定期后,细胞浓度进
一步增大,单位细胞体积能接受到的光能的细胞表
面积减少使得小球藻光合作用减弱,从而降低了固
定 CO2 的效率
[24]。如果小球藻延滞期缩短,提前进
入指数期,此时,藻细胞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随
着藻细胞数量和生物量的增加,藻细胞可以固定更
多的 CO2。因此,可以通过缩短延滞期,延长指数
期,使小球藻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进而提高其固定
CO2 效率。
2. 3 纯 CO2 环境下的藻液 pH值的变化
CO2 被培养液吸收后,大部分仍以溶解状态的
CO2 存于水中,一部分与 H2O 作用生成 H2CO3。
H2CO3 在藻液中转变为 HCO
-
3 和 CO
2 -
3 形式的碳
源,同时产生了 H +,并且 H +浓度随着 CO2 溶解量
的增大而升高,从而导致藻液 pH 值降低。通气量
浓度达到某一值时,藻液 pH 值下降,从而阻碍 CO2
固定。本研究采用采用静态吸收方法考察微藻对
CO2 的固定效率,由于通入反应器中的 CO2 纯度很
高而且在反应器上部始终充满部分 CO2,因此,培养
液中溶解态 CO2 和反应器上部积存的 CO2 保持了
一个溶解-析出平衡,使得培养液中溶解态 CO2 浓度
保持不变,只是由于培养液中 H +浓度发生改变,从
而引起藻液 pH值发生变化,故此,本研究着重分析
了藻液 pH值变化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通过本实验,考察了 2 个反应器内小球藻在每
天光照结束时的 pH 值以及每小时内 pH 值变化速
率( 光照开始与结束时的pH 差值 /光照时间) 以及
空白反应器中 CO2 浓度的变化。由图 4(a) 可知,在
1 号反应器内,向培养液中通入 CO2 后,第 1 ~ 4 天
培养液的 pH大幅下降,由初始 pH 值 8. 0 降到 7. 0
以下,尤其是在第 1 天藻液 pH 值降至 6. 4 左右,几
乎达到了饱和 CO2 溶液的 pH值水平,培养液 pH值
已经接近小球藻适宜生长的 pH 值范围下限,第 1
天内,培养液 pH值降低了 25%,从第 2 ~ 4 天,培养
液 pH 值每天降低大约 7%,而后续培养的其余各
天,培养液 pH值每天降低 3%左右( 图4)。另外,
9654
环 境 工 程 学 报 第 6 卷
由于空白反应器培养液未接种藻细胞,CO2 逐渐溶
解于培养液中,使培养液 pH值在 4 d内从 7. 9 下降
到 5. 6,4 d 内降幅达到 41%。所以 ,在培养的第
1 ~ 4天,培养液 pH 值已经接近小球藻适宜生长的
pH值范围下限,这主要是由于培养液吸收大量 CO2
造成的 pH值下降,且第 1 ~ 4 天,藻液 pH值变化速
率明显高于后续培养的其余各天。从第 5 天起,藻
液在每日光照结束时的 pH 值基本稳定在 7. 5 左
右,但是其变化速率却逐渐降低,这主要是因为随着
培养液中 HCO -3 浓度增加,培养液对 CO2 的缓冲能
力逐渐增强,导致 pH 值变化速率随之降低。藻液
pH值在第 15 ~ 17 天出现峰值,可能是由于较高的
藻细胞生长速率造成的。由图 4(b) 可知,2 号反应
器内的小球藻在每天光照结束时的 pH 值以及 pH
值变化速率趋势与 1 号反应器基本一致。由此可
见,在高浓度 CO2 环境条件下,在小球藻培养前期,
由于藻液 pH值变化较快,需要加强监测密度,以保
证培养液 pH处在适宜范围内。
图 4 培养期内 1 号与 2 号反应器内光照
结束时藻液 pH值及其变化速率
Fig. 4 Dynamics of medium pH at the end of
lighting and its rate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in No. 1 and No. 2 bioreactor
2. 4 温度对小球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微藻生长和繁殖的重要生态因子。
由于 2 个反应器微藻培养温度存在一定差异,本研
究进一步探讨了在纯 CO2 环境条件下,温度对小球
藻生长特性的影响。培养周期内,1 号反应器内藻
泥湿重、干重和 CO2 吸收量分别为 1 787. 5 mg /L、
287. 5 mg /L和 8 851. 1 mg /L,以小球藻有机碳含量
为 62% ~72%[29]计算,则 CO2 生物转化率为 7. 5%
~8. 7%。另外,培养周期内,2 号反应器内藻泥湿
重、干重和 CO2 吸收量分别为 1 080. 5、257. 5 和
8 399. 3 mg /L,CO2 生物转化率为 7. 0% ~ 8. 2%。
因此,培养周期内,在 29 ~ 30℃下,1 号反应器单位
体积内的微藻湿重、微藻干重、CO2 吸收量和 CO2
生物转化率均高于 2 号反应器(26 ~ 27℃) ,这表明
纯 CO2 环境条件下,温度对小球藻生物量积累及其
固碳效应的响应更为敏感。有研究发现,温度对骨
条藻和扁藻生长有显著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较小变化,藻细胞密度明显增加[30]。以
上分析说明,尽管 30℃是小球藻的耐受温度范围上
限,但在纯 CO2 条件下,小球藻在临界温度(30℃)
也能较好生长。对图 2 进一步分析,可知 1 号反应
器内微藻细胞密度在第 14 天时开始大于 2 号反应
器,可见,温度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主要在延滞期之
后,微藻生物量的积累也发生在延滞期之后。
3 结 论
采用静态吸收方式,研究了纯 CO2 通入对普通
小球藻的生长特性、固定 CO2 效率以及藻液 pH 变
异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
(1) 通入纯CO2 抑制了小球藻的生长,小球藻
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培养条件,使其生长延滞期
显著延长,比普通培养延长 10 ~ 12 d 左右。因此,
采用普通小球藻固定高浓度 CO2 时,可以通过提高
接种量,以缩短培养周期;
(2) 小球藻固定CO2 速率可分为 2 个过程,第 1
~ 14 天为第 1 阶段,对应藻细胞生长的延滞期,第
14 ~ 16 天为第 2 阶段,对应藻细胞生长的指数期、
稳定期和衰退期。2 个阶段中,固定 CO2 速率变化
趋势都是先增大后降低,第 1 阶段即延滞期的峰值
由 CO2 溶解于培养液造成,即物理固碳过程,第 2
阶段的峰值由藻细胞指数生长造成,即生物固碳过
程。因此,可通过缩短延滞期,使小球藻提前进入生
物固碳过程;
(3) 向培养液中通入纯CO2 后,经过光照阶段
的吸收利用,藻液 pH 值很快(4 d) 下降到7. 0 以
下,并且藻液 pH 值变化速率明显高于后续培养时
间。随后藻液在每日光照结束时的 pH 值基本稳定
0754
第 12 期 宋成军等:纯二氧化碳条件下小球藻固定CO2
在 7. 5 左右,但是其变化速率却逐渐降低。这表明,
在培养前期,培养液 pH 值的监测密度必须比后期
要高,以及时调控培养液 pH适宜微藻生长。
由于 CO2 吸收方式对微藻培养的影响也较大,
并且微藻生长受到温度的影响,再加上 CO2 浓度渐
增还是固定也会进一步影响固碳效率,需要深入研
究上述影响才能进一步揭示微藻固碳效应机制,从
而为微藻培养过程中环境调控技术提供数据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EPA. Climate Change Indic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DC:EPA,2010
[2]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Climate Change 2007-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C. U. Press,2007
[3]陈文颖,吴宗鑫,王伟中. CO2 收集封存战略及其对我
国远期减缓 CO2 排放的潜在作用. 环境科学,2007,28
(6) :1178-1182
Chen Wenying,Wu Zongxin,Wang Weizhong.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and its potential role to miti-
gate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7,28(6) :1178-1182(in Chinese)
[4] Rochelle G. T. Amine scrubbing for CO2 capture. Sci-
ence,2009,325(5948) :1652-1654
[5]段晓男,王效科,尹弢,等.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研究
进展.生态环境,2006,15(5) :1091-1095
Duan Xiaonan,Wang Xiaoke,Yin Tao,et al. Advance in
the studies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wetland e-
cosystem. Ecology and Environment,2006,15(5) :1091-
1095(in Chinese)
[6]宋存义,周向. 捕集低浓度二氧化碳的化学吸收工艺及
其综合比较.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 :1-7
Song Cunyi,Zhou Xiang. Chemical absorption process for
low concentration CO2 and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2,6
(1) :1-7(in Chinese)
[7]李新宇,唐海萍. 陆地植被的固碳功能与适用于碳 贸易
的生物固碳方式.植物生态学报,2006,30(2) :200-209
Li Xinyu,Tang Haiping. Carbon sequestration:Manners
suitable for carbon trade in China and function of terrestrial
vegetation.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2006,30(2) :200-
209(in Chinese)
[8]Chae S. R.,Hwang E. J.,Shin H. S. Single cell protein
production of Euglena gracilis and carbon dioxide fixation
in an innovative photo-bioreactor. Bioresource Technolo-
gy,2006,97(2) :322-329
[9] Chisti Y. Biodiesel from microalgae. Biotechnology Ad-
vances,2007,25(3) :294-306
[10]Vasudevan P. T.,Briggs M. Biodiesel production-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Industrial Mi-
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8,35(5) :421-430
[11] Bilanovic D.,Andargatchew A.,Kroeger T.,et al.
Freshwater and marine microalgae sequestering of CO2 at
different C and N concentrations-response surface method-
ology analysis.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09,50(2) :262-267
[12]Eduardo J. L.,Carlos H. G. S.,Lucy M. C. F. L.,et
al. Effect of light cycles(night /day on CO2 fixation and
biomass production by microalgae in photobioreactors.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Process Intensifica-
tion,2009,48(1) :306-310
[13]José D. F.,Timothy F.,Sean P.,et al. Adavances in
CO2 capture technology—The U. S. Department of Ener-
gy’s Carbon Sequestration Progr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2008,2(1) :9-20
[14]Brennan L.,Owende P. Biofuels from microalgae—A re-
view of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processing,and ex-
tractions of biofuels and co-products. Renewable and Sus-
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0,14(2) :557-577
[15]Hirano A.,Ueda R.,Hiryanma S.,et al. CO2 fixation
and ethanol production with microalgal photosynthesis and
intracellular anaerobic fermentation. Energy,1997,22(2-
3) :137-142
[16]程丽华,张林,陈欢林,等. 微藻固定 CO2 研究进展.
生物工程学报,2005,21(2) :177-181
Cheng Lihua,Zhang Lin,Chen Huanlin,et al. Advances
on CO2 fixation by microalgae. Chinese Journal of Bio-
technology,2005,21(2) :177-181(in Chinese)
[17]Mutanda T.,Ramesh D.,Karthikeyan S.,et al. Bio-
prospecting for hyper-lipid producing microalgal strains for
sustainablebiofuel production.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1,102(1) :57-70
[18]Kanda H.,Li P. Siomple extration method of green crude
from natural blue-green microalgae by dimethyl ether. Fu-
el,2011,90(3) :1264-1266
[19]Akira S.,Norihide K.,Shigetoh M. Inhibition of photo-
synthesis by intracellular carbonic anhydrase in microalgae
under excess concentrations of CO2 . Photosynthesis Re-
search,2001,68(3) :215-224
[20]Ramkumar K.,Mandalam B. O. P. Elemental balancing
of biomass and medium composition enhances growth ca-
pacity in high-density Chlorella vulgaris Cultures. Bio-
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1998,59(5) :605-611
1754
环 境 工 程 学 报 第 6 卷
[21]岳丽宏,陈保智,王黎,等. 利用微藻固定烟道气中 CO2
的实验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2) :156-158
Yue Lihong,Chen Baozhi,Wang Li,et al. An experimen-
tal study for fixation of CO2 in stack gases using microal-
gae cultiv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2,13(2) :156-158(in Chinese)
[22]杨启鹏,岳丽宏,康阿青. 微藻固定高浓度 CO2 技术的
研究进展.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30(5) :69-74
Yang Qipeng,Yue Lihong,Kang Aqing. Course of biolog-
ical fixation of high-CO2 using microalgae. Journal of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2009,30(5) :69-74(in
Chinese)
[23]岳丽宏,陈宝智,钱新明. 供气条件对小球藻固定二氧
化碳的影响.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1(5) :49-52
Yue Lihong,Chen Baozhi,Qian Xinming. Influence of
gas supply pattern on CO2 fixation rates with Chlorella.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2001,1(5) :49-52(in
Chinese)
[24]王钦琪,李环,王翠,等. 沼液培养的普通小球藻对 CO2
的去除.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1,17(5) :700-705
Wang Qinqi,Li Huan,Wang Cui,et al. Reduction of
CO2 by Chlorella vugaris cultured in biogas slurry. Chi-
nese Journal of Applied & Environmental Biology,2011,
17(5) :700-705(in Chinese)
[25]华英. 火力电厂尾气中二氧化碳生物利用技术研究.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Hua Ying. Bio-util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tail gas of
thermoelectric plant. Nanjing:Master’s Degree Thesi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in
Chinese)
[26]蔡恒江,唐学玺,张培玉,等. 不同起始密度对 3 种赤
潮微藻种群增长的影响.海洋环境科学,2005,24(3) :
37-39
Cai Hengjiang,Tang Xuexi,Zhang Peiyu,et al. Effects
of initial cell density on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three
species of red tide microalgae.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
ence,2005,24(3) :37-39(in Chinese)
[27]Chiu S. Y.,Kao C. Y.,Chen C. H.,et al. Reduction of
CO2 by a high-density culture of Chlorella sp. in a semi-
continuous photobioreactor.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8,99(9) :3389-3396
[28]Eduardo J. L.,Carlos H. G. S.,Maria I. Q.,et al. Bio-
transform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in photobioreactions. Ener-
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10,51(5):894-900
[29]黄冠华,任庆功,何环,等. 通气对光合自养培养下蛋
白核小球藻生长和有机碳成分含量的影响.可再生能
源,2011,29(5) :94-98
Huang Guanhua,Ren Qinggong,He Huan,et al. The
effects of aeration on the growth and organic carbon com-
ponent contents under photoautotrophy condition. Renew-
able Energy Resources,2011,29(5) :94-98(in Chinese)
[30]祁秋霞.温度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与多糖含量的影响.
水产养殖,2011,32(1) :20-23
Qi Qiuxia. The influences of temperature on two marine
microalgae growth and polysaccharide content. Journal of
Aquaculture,2011,32(1) :20-23(in Chinese)
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