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药西河柳的本草考证



全 文 :释至刻度 , 摇匀 , 分别进样测定 。以对照品浓度
(mg/mL)为横坐标 ,峰面积为纵坐标 ,绘制标准曲
线 ,其回归方程为 Y=11872125x+3739, r=0.9998,
阿魏酸在 0.004 ~ 0.04 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
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2.4 精密度试验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 ,取阿魏酸
对照品溶液(0.008 mg/mL)连续测定 6次 ,测定阿
魏酸峰面积 ,计算其峰面积 RSD=0.13%(n=6),
结果表明精密度良好 。
2.5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 ,分别在 0、
1、2、4、6、9h各进样 1次 ,每次 5 μL,按上述色谱条
件测定 ,峰面积积分值的 RSD=1.20%(n=6),表
明供试品溶液在 9 h内稳定。
2.6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的样品 ,按供试品
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 6份供试品溶液 ,按上述色谱
条件进行测定 ,以供试品中阿魏酸含量计算 RSD为
1.17%,证明此方法重复性良好。
2.7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已测得含量的同一批样
品 6份 ,每份 0.22 g,精密称定 ,每份精密加入阿魏
酸对照品溶液(浓度为 0.05044 mg/mL)1 mL,分别
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 ,按上述色谱条件测
定 ,结果测得阿魏酸的平均回收率为 99.74%, RSD
=1.28%(n=6)。
2.8 样品的测定 取 3个批号的样品 ,按供试品
溶液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 ,分别
测定阿魏酸含量 ,结果见表 1。
 表 1  样品中阿魏酸含量测定结果(n=3)
批号 阿魏酸含量 /(mg/片) 平均 /(mg/片)
20041227 0.102
20050711 0.102 0.102
20050715 0.101
3 讨论
3.1 波长的选择  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
HPLC测定当归药材中的阿魏酸所选检测波长为
316 nm〔1〕 ,但经紫外光谱扫描 ,阿魏酸在 324 nm才
有最大吸收 。经对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图进行对
比 ,采用 324 nm测定无杂质干扰 ,分离度符合规定 ,
故选用 324 nm为检测波长 。
3.2 流动相的选择 文献报道采用乙腈-甲醇-1%
醋酸(1∶1∶5)〔1〕和乙腈-0.085%磷酸(17∶83)〔1〕为
流动相 ,通过实验发现 ,后者较前者分离效果相对较
好 ,能使阿魏酸与杂质峰的分离度符合规定 ,故选用
乙腈 -0.085%磷酸(17∶83)为流动相 。
3.3 提取方法及提取时间的选择 本文曾试验过
不同溶媒(如甲醇 、70%甲醇 、乙醇等)、不同提取方
法(如加热回流 、超声提取)及不同提取时间(15、
30、60min)验证供试品的测定结果 ,结果表明 ,用
70%甲醇回流提取 30 min结果最为理想。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S] .一部 .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89, 546-547.
·考证 ·
中药西河柳的本草考证
刘 会 ,姜海荣 ,刘洪超 ,周凤琴*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 济南 250355)
  摘要 目的:对西河柳进行始载年代 、古名称 、原植物 、产地和药性功效等的考证。方法:查阅并考证古代文献
记载 , 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西河柳始载于 《尔雅》, 本草始载于《本草拾遗》;历代本草记载的名称有 15余种 ,古代
西河柳原植物的主流为柽柳科植物柽柳 TamarixchinensisLour., 古今产地基本一致。现代西河柳的主要药性 、功效
和主治与本草相似 , 但有差异。结论:古今西河柳的来源 、产地和药性功效等基本一致。
关键词 西河柳;柽柳;本草;考证
中图分类号:R2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9)07-1151-04
收稿日期:2009-03-05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 908专项(908-01-ST12, 908-02-05-04)资助作者简介:刘会(1985-),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学的研究;Tel:13791050473, E-mail:Liuhui886688@163.com。*通讯作者:周凤琴 , Tel:13553190263, E-mail:zfqsdzy@yahoo.com.cn。
·1151·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2卷第 7期 2009年 7月
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09.07.001
  西河柳为少常用中药 ,味甘 、咸 ,性平 ,具有散
风 、解表 、透疹等功能 ,用于麻疹不透 、风湿痹痛等
证 ,为柽柳科植物柽柳 TamarixchinensisLour.的干
燥细嫩枝叶 〔1〕。临床处方名有西河柳 、柽柳 〔2〕。现
代文献 〔3〕对西河柳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有一些
报道 ,但对西河柳的本草记载未见系统考证 。关于
西河柳药材的本草来源 ,在一些书籍中存在着不同
的观点 ,中国药典规定 〔1〕 ,西河柳来源于柽柳科植
物柽柳 TamarixchinensisLour.,而有的认为西河柳
原植物还包括桧柽柳 TamarixjuniperinaBge.和多
枝柽柳 TamarixramosissimaLedeb.〔4〕 ,甚至药材名
称也存在异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对西河柳
进行了较系统的本草考证 ,包括本草收载年代考证 、
名称考证 、原植物考证 、产地考证 、药性考证 、功效和
主治考证。
1 本草收载年代考证
西河柳最早以 “柽 ”记载于 《尔雅 》〔5〕中 ,曰:
“柽 ,河柳也 ”。在古本草中 ,西河柳首先以 “赤柽
木 ”之名载于唐代(739年)陈藏器著 《本草拾遗 》
中 〔6〕 ,并有药用记载 ,谓:“赤柽木 ,无毒 ,主剥驴马
血入肉毒 ,取以火炙用熨之 ,亦可煮汁浸之 。其木中
脂 ,一名柽乳 ,入合质汗用之。生河西沙地 ,皮赤色 ,
叶细”。柽柳之名首见于 《本草图经 》〔7〕 “柳华 ”条
下 ,云:“赤柽木 ,生河西沙地 ,皮赤 ,叶细 ,即是今所
谓柽柳者 ,又名春柳”。以西河柳为名见于明代倪
朱谟编著的 《本草汇言 》〔8〕:“马氏曰:柽柳 ,又名西
河柳 ,南北所在俱有。喜生沙地水旁 ”。
考证表明 ,西河柳始载于 《尔雅 》, 谓之 “柽 ”。
本草始载于唐 《本草拾遗 》名 “赤柽木”。始载时间
比文献 〔3〕记载的首见于 《开宝本草 》〔9〕(973年)早
了 234年 。
2 名称考证
西河柳原名为柽 , 《尔雅 》〔5〕云:“柽 , 河柳 ” ,
“柽 ”从木从圣。 “赤柽木 ”之名见于 《本草拾
遗 》〔6〕 ,因色得名 。 “西河柳 ”一名见于明代倪朱谟
撰 《本草汇言 》〔8〕:“马氏曰:柽柳 ,又名西河柳 ,南北
所在俱有。喜生沙地氷旁 ”,因形与生境得名。 《本
草图经 》〔7〕谓:“赤柽木…即是今所谓柽柳者 ,又名
春柳”。 《本草衍义 》〔10〕云:“赤柽木今谓之三春
柳 ”,因生物学特性得名。 《履巉岩本草 》〔11〕称其为
“长寿仙人柳 ”。 《本草纲目 》〔12〕列正名为柽柳 ,曰:
“按罗愿尔雅翼云 ,天之降雨 ,柽先知之 ,起气以应 ,
又负霜雪不凋 。乃木之圣者也 ,故字从圣 ,又名雨
师 ,或曰得雨则垂垂如丝 ,当作雨丝。又三辅故事
云 ,汉武帝苑中有柳 ,状如人 ,号曰人柳 ,一日三起三
眠。则柽柳之圣 ,不独知雨 、负雪而已。今俗称长寿
仙人柳 ,亦曰观音柳 ,谓观音用此洒水也 ”。除柽柳
外 ,还有殷柽 (《尔雅 》郑玄注)、赤杨 (崔豹 《古今
注》)、檴落 (《通志 》)、蜀柳(《本草纲目 》)、赤柳
(《东医定鉴》)等 。如上所述 ,西河柳古名称较多 ,
有柽 、赤柽木 、西河柳 、春柳 、三春柳 、长寿仙人柳 、柽
柳 、雨师 、人柳 、观音柳 、殷柽 、赤杨 、檴落 、蜀柳 、赤柳
等。在古籍和历代本草中被列为正名的有 “柽 ”、
“赤柽木” 、“柽柳” 、“西河柳 ”等。本草中出现频率
最高的名称为赤柽木和柽柳 。
3 原植物考证
《本草拾遗 》〔6〕最早记载西河柳 ,称之为 “赤柽
木” ,并首次描述了西河柳的形态:“皮赤色 ,叶细 ”,
意 “西河柳 ”茎为红色 ,叶细小 。郭璞称 “西河柳”为
“今河旁赤茎小杨”。陆玑《诗疏》云:“生水旁 ,皮正
赤如绛 , ……枝叶似松是也 ”。 《本草图经 》附图与
描述也记载了西河柳原植物形态 ,云:“赤柽木 ,生
河西沙地 ,皮赤 ,叶细 ”。 《本草衍义 》〔10〕谓:“赤柽
木又谓之三春柳 ,以其一年三秀也 。花肉红色成细
穗 ,河西者戎人取滑枝为鞭 ,京师亦甚多 ”。 《本草
纲目 》也有对西河柳的描述 ,曰:“柽柳小干弱枝 ,扦
之易生。赤皮 ,细叶如丝 ,婀娜可爱 ,一年三次作花 ,
花穗长三 、四寸 ,水红色如蓼花色。南齐时 ,益州献
蜀柳 ,条长 ,状若丝缕者 ,即此柳也 ”,并附有西河柳
图。 《绍兴本草校注 》引用 《图经 》描述 ,并有附图。
《本草乘雅半偈》〔13〕曰:“干小枝弱 ,皮赤如绛 ,叶整
如丝 。一日三眠起 ,一岁三秀实 ,穗长三五寸 ,如蓼
花 ,水红色 ,婀娜可爱 ”。 《本草述钩元 》〔14〕云:“小
干弱枝。赤皮 。细叶如丝。叶梢带微赤。凌冬不
凋。一年三次作花如蓼色 ”。从本草记载可以看
出:古代西河柳的老茎呈红色或红褐色 ,枝条细长光
滑 ,嫩枝丝状 ,轻盈下垂 ,叶小而细如松(此处应为
柏);一年春 、夏 、秋季三次开花 ,总状花序 ,花淡红
色。扦插易活 ,因喜生于潮湿的河边 ,就有了 “柳 ”
之名 。结合本草附图 ,可以判断 ,古代西河柳的原植
物与现代柽柳 TamarixchinensisLour.的形态一致 。
现代柽柳的主要特征是:老枝暗褐红色 ,幼枝稠
密细弱 ,开展而下垂 ,呈红紫色或暗红紫色 ,有光泽;
嫩枝繁茂纤细 ,悬垂 。叶细小如鳞片 ,平贴于枝或稍
开张(如柏)。花由春季到秋季均可开放 ,总状花
序 ,花小 ,花瓣粉红色 ,花序轴和花梗也柔软下垂。
这些形态特征均与本草记述的西河柳原植物相符 。
段成式酉阳杂俎言:“凉州有赤白柽 , 大者为
炭 ,其灰汁可以煮铜为银 ”。王祯农书云:“山柳赤
而脆 ,河柳白而明 。则柽又有白色者也 ”。查阅现
·1152·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2卷第 7期 2009年 7月
代文献中柽柳属的 30余种植物形态 ,未发现相似
者 ,此种 “白柽 ”可能不属于柽柳属植物 ,也表明古
代西河柳原植物曾有过混乱。
综上所述 ,柽柳属植物柽柳是历史上西河柳的
主流 ,虽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白柽 ,但由于本草的描
述过简 ,其物种的确定有待进一步考证。
4 产地考证
《本草拾遗 》〔6〕谓:“赤柽木 ,生河西沙地 ,皮赤
色 ,叶细 ”,河西泛指黄河以西〔15〕 ,包括今陕西 、甘肃
及内蒙古。 《本草衍义》〔10〕谓:“赤柽木……河西者
戎人取滑枝为鞭 ,京师亦甚多 ”,京师即指今河南开
封 。李时珍曰:“柽柳……南齐时 ,益州献蜀柳 ,条
长 ,状若丝缕者即此柳也”,益州指今四川成都〔15〕一
带 。马氏曰:“柽柳 ,又名西河柳 , 南北所在俱有 。
喜生沙地水旁”。寇氏曰:“汴京甚多”〔8〕 ,汴京即指
现今的开封 。
综上所述 ,古代西河柳的主要产地有甘肃 、陕
西 、河南 、四川 、内蒙古等省 。现代西河柳产地主要
有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陕西 、甘肃等省 。因
此 ,西河柳的产地古今基本一致 ,但产地范围扩大。
5 药性考证
古代文献中对西河柳的药性记载不尽相同 。
《日华子本草》〔16〕:“温”。 《开宝本草 》〔9〕:“无毒”。
《履巉岩本草 》〔11〕:“性凉 ,无毒 ”。 《本草品汇精
要 》〔17〕:“性温。气之厚者 ,阳也 。臭朽 ”。 《本草纲
目 》〔12〕:“甘 、咸 、温 。无毒 ”。 《神农本草经疏》〔18〕:
“浮而升 ,阳也。入足阳明 ,手太阴 、少阴经 ”。 《本
草汇言 》〔8〕:“味苦微咸 ”。 《本草乘雅半偈 》〔13〕:
“咸 ,温 ,无毒 ”。 《本经逢原 》〔19〕:“甘 ,咸 ,平”。 《得
配本草 》〔20〕:“甘 ,咸 ,温”。
综上所述 ,古本草中西河柳的药性多甘 、咸 、温 、
无毒。而现代认为西河柳的药性为味甘 、辛 ,性平 。
归肺 、胃 、心经。
6 功效和主治考证
古代文献对西河柳功效和主治的记载主要为
“主剥驴马血入肉毒 ”。 《履巉岩本草 》〔11〕云:“大能
去酒病 ,不以多少 ,晒干为细末 ,每服壹钱 ,用酒调
下 ”。 《本草纲目 》〔12〕曰:“消痞 ,解酒毒 ,利小便”。
《本草汇言》〔8〕:“凉血分 ,发痧疹 ,解痧毒 ”。 《本草
备要 》〔21〕:“治痧疹不出 , 喘嗽闷乱 ”。 《本经逢
原 》〔19〕:“去风 , 煎汤浴风疹身痒效 ”。 《本草从
新 》〔22〕:“消痞解酒 ,利小便 ,疗诸风 ,解诸毒 ”。 《得
配本草 》〔20〕:“解瘟疫之躁乱 ,开肌肉之邪结 ,一切风
火疠气 ,非此不能达表 ”。 《本草述钩元 》〔14〕:“消
痞 。散痧疹毒。解酒毒 。利小便 ”。 《现代实用中
药》〔23〕:“为解热利尿药 ,治急性或慢性关节风湿 ”。
综上所述 ,古本草中西河柳的功效和主治为主
剥驴马血入肉毒 ,消痞 ,解酒毒 ,利小便 。可治痧疹
不出 ,喘嗽闷乱。而现代认为:西河柳功效为疏风 、
解表 、透疹 、解毒;主治风热感冒 、麻疹初起 、疹出不
透 、风湿痹痛 、皮肤瘙痒 。
7 小结
7.1 西河柳的始载文献 经考证发现 ,西河柳最
早以 “柽”记载于 《尔雅》。以 “赤柽木 ”之名始载于
唐代陈藏器著的《本草拾遗》。
7.2 西河柳的古名称  《尔雅 》名 “柽 ”;《本草拾
遗》名 “赤柽木 ” , “西河柳 ”首见于明代 《本草汇
言》。除此之外 ,西河柳的古名称还有河柳等 15余
种 ,名称的来源多为柽柳的形态 、生境 、生物学特性
和人们的心愿等。
7.3 古西河柳原植物与产地 考证结果认为 ,古
西河柳原植物为柽柳科植物柽柳 Tamarixchinensis
Lour.。虽然也曾出现过 “白柽 ”的记载 ,但限于描述
过简 ,其物种考证有待继续。另外 ,现代有的学者认
为古西河柳还应包括桧柽柳 TamarixjuniperinaBge.
和多枝柽柳 TamarixramosisimaLedeb.,笔者不甚
认同 。其一 , TamarixjuniperinaBge.非独立物种 ,其
拉丁学名为柽柳的异名;其二 ,多枝柽柳的老枝暗灰
色 ,幼枝淡红色或橙黄色 ,枝条长而直伸;仅夏 、秋开
花 ,春季不开花 。与 “茎赤 、小干弱枝 ,状若丝缕 ,一
年三次作花”的本草柽柳形态不符 。历史上西河柳
的产地主要有甘肃 、陕西 、河南 、四川 、内蒙古等 ,主
生于沙地及河边湿地 ,现代西河柳产地与古代基本
一致 。
7.4 古今西河柳的药性和功效主治 古代西河柳
药性主为 “温 ” , “无毒 ”, “凉 ”, “气之厚者 ,阳也。
臭朽 ”, “甘 、咸 ”, “浮而升 ,阳也。入足阳明 , 手太
阴 、少阴经 ”, “味苦 ”, “平”。功效主治主要为 “主
剥驴马血入肉毒”, “大能去酒病”, “消痞 ,利小便 ”,
“凉血分 ,发疹 、解痧痧毒 ”, “治喘嗽闷乱 ”, “去风 ,
煎汤浴风疹身痒效 ”, “解瘟疫之躁乱 ,开肌肉之邪
结 ,一切风火疠气 ”等。现代认为西河柳味甘 、辛 ,
性平 ,归肺 、胃 、心经。具疏风 、解表 、透疹 、解毒之
效 ,主治风热感冒 、麻疹初起 、疹出不透 、风湿痹痛 、
皮肤瘙痒 ,与本草记载基本相符。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S] .一部 .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87.
[ 2] 冉先德 .中华药海(中华)[ 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
·1153·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2卷第 7期 2009年 7月
社 , 1993:58.
[ 3] 谢宗万 .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册)[ M] .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 , 1984:279.
[ 4] 蔡少青 ,李少华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第
4册)[ 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 2001:489.
[ 5] 侯光复 .儒家道家经典诠释 [ M] .大连:大连出版社 ,
1998:231.
[ 6] 陈藏器编著 ,尚志钧辑校 .本草拾遗 [ M] .芜湖:皖南
医学院科研科 , 1983:74.
[ 7] 苏颂编著 ,尚志钧辑校 .本草图经 [ M] .合肥:安徽科
学技术出版社 , 1994:409-410.
[ 8] 倪朱谟编著 ,郑金生辑校 .本草汇言 [ M] .北京:中医
古籍出版社 , 2005:374.
[ 9] 刘翰 ,马志等编著 , 尚志钧辑校 .开宝本草 [ 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8:303.
[ 10] 寇宗奭编著 , 颜正华 ,常章富辑校 .本草衍义 [ M] .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0:100.
[ 11] 王介编著 , 郑金生辑校 .履巉岩本草 [ M] .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 , 2007:29.
[ 12] 李时珍 .本草纲目(校点本)[ M] .下册 .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 , 2004:2035.
[ 13] 卢之颐编著 , 冷方南 , 王齐南辑校 .本草乘雅半偈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6:602-604.
[ 14] 杨时泰 .本草述钩元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60:504-505.
[ 15]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 [ 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1997:568, 678.
[ 16] 尚志钧 .日华子本草 [ M] .芜湖:皖南医学院科研科 ,
1983:79.
[ 17] 刘文泰等 .本草品汇精要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982:573.
[ 18] 缪希雍编著 ,任春荣辑校 .神农本草经疏 [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1999:255-256.
[ 19] 张璐编著 ,赵小青辑校 .本经逢原 [ M] .北京: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 , 1996:194.
[ 20] 严西亭 ,施澹宁 , 洪缉庵 .得配本草 [ M] .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4:178.
[ 21] 汪昂编著 ,余力 , 陈赞育辑校 .本草备要 [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1998:183.
[ 22] 史仪洛编著 ,曲京峰 , 窦钦鸿辑校 .本草从新 [ M] .天
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3:98.
[ 23] 叶橘泉.现代实用中药(增订本)[ M] .上海:上海卫
生出版社 , 1956:145.
·综述 ·
原花青素的资源研究
张小军1 ,夏春镗 1* ,吴建铭 1 ,谢正荣2
(1.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上海 200092;2.昆山市农业局 ,江苏 昆山 215300)
  摘要 原花青素是花青素类物质的缩合物 ,具有广泛的保健和医药功能。从不同资源或同种植物不同器官提
取的原花青素其组分与结构都可能存在差异 , 因此功能也有差异。本文从分类学角度分析了原花青素资源的分
布 , 对一些重要资源进行评价和分析 , 并提出了 “大科寻新 , 小科考量”的研究开发对策。
关键词 原花青素;分类学;资源;收率;分布
中图分类号:R9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9)07-1154-07
收稿日期:2008-08-27*通讯作者:夏春镗 , Tel:021-62509637, E-mail:ctxia2@tongji.edu.cn。
  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 PC)可视作花青素
(cyanidin)类物质的聚合物 ,因其在加热的状态下能
产生红色的花青素而得名 ,是一类在植物界广泛存
在的多酚化合物 ,起初被统称为缩合鞣质或缩合单
宁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分离鉴定技术的提高 ,现
在已认识到它还是有别于缩合单宁。 PC具有很强
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活性。据报道 ,其抗氧化能
力是维 E的 50倍 、维 C的 20倍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
最好的天然抗氧化剂之一 〔1, 2〕。此外它还具有防癌
抗癌 、防治心血管疾病 、抗高血糖 、抗辐射 、免疫调
节 、改善人体微循环及保护皮肤等多种功效 ,是欧美
国家最受欢迎的植物药之一 。近年来 PC已成为国
内外研究的热点 ,美国 、欧洲诸国 、阿根廷 、澳大利亚
和新西兰等国相继开发了 PC营养保健品或药品。
目前 PC已广泛应用于食品营养添加剂 、医药保健
及化妆品等领域。
1  PC概述
1.1 PC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PC是含双黄酮衍生
·1154·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2卷第 7期 2009年 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