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全 文 :浙 江 农 林 大 学 学 报, 2014, 31(2): 238 - 245
Journal of Zhejiang A& F University
doi: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2.012
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王 璇 1,2, 马良进1, 吕 全2, 孟娴静2, 张星耀2
(1. 浙江农林大学 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浙江 临安 311300;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森林生态环境与
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 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1)
摘要: 葡萄座腔菌科 Botryosphaeriaceae 真菌是很多木本植物溃疡病和枯梢病的重要病原菌。 已有报道认为: 山核
桃干腐病病原菌为茶藨子葡萄座腔菌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但对于葡萄座腔菌科其他真菌与山核桃干腐病的关系
还没有深入研究。 分离得到了山核桃干腐病相关病原菌, 通过比较其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 DNA 内转录间隔区(rD-
NA ITS)序列特征, 将分离得到的供试菌株分为 3 组。 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基于 ITS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3 组菌株
分别鉴定为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B. fabicercianum 和 B. obtusa。 其中 B. dothidea 为优势菌株 , 分离频率为
71.42%, B. fabicercianum 和 B. obtusa 分离频率分别为 14.28%。 经致病性测定, 上述分离菌株均能引起健康山核桃
Carya cathayensis 枝条发病, 但致病性存在差异。 在山核桃上发现的 B. obtusa 和 B. fabicercianum 为首次报道。 图 4
表 1参 20
关键词: 森林保护学; 经济林学; 溃疡病; 葡萄座腔菌科;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 系统发育; 山核桃
中图分类号: S759.3; S76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0756(2014)02-0238-08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s causing stem canker on
Carya cathayensis
WANG Xuan1,2, MA Liangjin1, L譈 Quan2, MENG Xianjing2, ZHANG Xingyao2
(1. School of Forestry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Zhejiang,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Protection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Species of the Botryosphaeriaceae family are important pathogens causing cankers and die-back on
many woody plants. In previous studies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has commonly been reported as a pathogen of
Chinese hickory (Carya cathayensis) canker; however, it was unclear whether other species of Botryosphaeri-
aceae were also related to hickory canker. In one study, several species of Botryosphaeriaceae were isolated
from Chinese hickory, and then they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anamorphic morphology and rDNA Internal Tran-
scribed Spacer (ITS) sequences. A phylogen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se isolates formed three clades and
were identified as B. dothidea, B. fabicercianum, and B. obtusa with isolation rates of B. dothidea (71.42%)
predominant and B. fabicercianum and B. obtusa being much lower (14.28% ). In pathogenicity testing, all
three pathogens caused stem cankers on Chinese hickory but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pathogenicity. B. obtusa
and B. fabicercianum were first reported as a pathogen of Carya cathayensis canker. [Ch, 4 fig. 1 tab. 20
ref.]
收稿日期: 2013-06-08; 修回日期: 2013-09-18
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AFYBB2011005); 浙江省农业 “生物三药”
产业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09R50G2010001-5)
作者简介: 王璇, 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 E-mail: jiuwozhidao@163.com。 通信作者: 马良进, 教授, 博士, 从事
植物病理学、 农药学等研究。 E-mail: malj@zafu.edu.cn。 吕全, 研究员, 博士, 从事真菌分类学,
分子生态学等研究。 E-mail: luquan@caf.ac.cn
第 31 卷第 2 期 王 璇等: 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Key words: forest protection; cash forestry; canker; Botryosphaeriaceae;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phylogeny;
Carya cathayensis
山核桃 Carya cathayensis 隶属于胡桃科 Juglandaceae 中的山核桃属 Carya, 是一种著名的干果树种,
因其干果富含营养和经济价值较高而得到了广泛栽培 [1]。 山核桃干腐病是山核桃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
不但影响山核桃的产量, 而且会削弱树势, 严重时则导致树木过早死亡, 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 2011
年首次报道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为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 ex Fr.) Ces. & De Not, 属于子囊菌门
葡萄座腔菌科 Botryosphaeriaceae 的葡萄座腔菌属 Botryosphaeria[3]。 葡萄座腔菌科真菌是农业和林业上重
要病原菌、 内生真菌或潜在的致病菌, 主要引起树木溃疡病。 葡萄座腔菌属真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而且寄主范围广泛, 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真菌类群[4]。 该菌存在有性型和无性形阶段, 其主要形态
分类特征为子座、 子囊、 子囊孢子以及分生孢子的形状、 纹饰、 颜色、 分隔、 长宽比、 大小及壁厚度
等 [5-6]。 另外, 培养菌落颜色、 气生菌丝生长情况及子囊孢子表面超微结构(纹饰)也可用于葡萄座腔菌
科真菌的分类和鉴定 [7]。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应用于葡萄座腔菌
科真菌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如核糖体小亚基基因(SSU), 核糖体大亚基基因(LSU), 延长因子
α基因(EF1-a), 核糖体 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 几丁质合酶基因, β 微管蛋白(β-tubulin),A-肌
动蛋白(A-actin)基因, 钙调蛋白(calmodulin)基因等基因 [8]。 尤其 rDNA-ITS 序列是应用最普遍的基因序
列, 已广泛地应用于很多真菌目、 科、 属、 种等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特征与
与 rDNA ITS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自中国山核桃的干腐病菌进行了鉴定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和病菌分离
分别从浙江省临安市的昌化镇和横路镇, 淳安县, 桐庐县和安徽省宁国市等山核桃产区采集干腐病
标本(枝条和树干)带回实验室, 然后在实验室进行病原菌分离与纯化培养。 具体分离方法: 首先选取发
病枝条和树干, 用乙醇对病健交接处的组织进行表面消毒 30 s, 然后剪成约 5.0 mm × 5.0 mm 大小的组
织块, 在体积分数为 75.0%的乙醇中浸泡 5 s, 用无菌水浸洗 3 次, 再用质量分数为 1.0%的次氯酸钠浸
泡 1 min, 最后用无菌水清洗 3 次。 用灭菌的滤纸吸干水分, 将组织块置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A)平板上, 在 25 ℃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2 d后挑取菌落边缘的菌丝进行转接培养、 纯化, 并进
行编号和转管保存。
1.2 致病性测定及病原菌确定
将供试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平板上活化培养 3~4 d 后, 用经灭菌的直径为 7.0 mm 的打
孔器打取菌饼。 室外选取健康的山核桃, 采用丁字型接种方法, 将菌饼正面朝向伤口, 用已浸湿无菌水
脱脂棉保湿。 设置重复 15 个·菌株-1, 并设置空白 PDA 作为对照。 接种 15 d 后观察发病情况, 记录不
同菌株的病斑数和发病级别, 并计算不同菌株的感病指数。 将病斑分为 3 级, 15 d 后病斑大小在 10.0
mm以上的代表数值为“3”, 10.0 mm 以下 5.0 mm 以上代表数值的为“2”, 5.0 mm 以下的代表数值为“1”,
不发病的代表数值为 “0”。 感病指数等于各病级的总代表数值 (病斑分级的代表数值与该级标准株数之
积)相加, 再除以最高一级的代表数值与总株数之积, 再乘以 100。 感病指数越高表示该菌株的致病性
越强。 对发病病斑进行组织分离, 分离得到与接种菌株培养特征一致的菌株确定为该病的病原菌。
1.3 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将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菌株在 PDA 平板上培养 5 d 后, 观察菌落培养特性, 将菌株接种到由树皮煎
汁或松针等制成的培养基上诱导孢子产生。 制作徒手切片后,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病原菌分生孢
子器、 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等特征。 根据形态特征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
1.4 病原菌 rDNA-ITS序列扩增与分析
1.4.1 基因组 DNA 提取 将病原菌转接到 PDA 平板上, 于 25 ℃培养 3 d 后, 刮取约 200.0 mg 气生菌
丝于灭菌后的 1.5 mL 的离心管中, -20 ℃冰冻过夜, 经带研磨杵的电钻研磨破壁后, 采用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北京宝锐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取真菌基因组 DNA。
239
浙 江 农 林 大 学 学 报 2014 年 4 月 20 日
1.4.2 rDNA-ITS PCR 扩增和纯化 采用真菌 rDNA - ITS 区域通用引物 ITS1 (5 ′TCCGTAGGTGAACCT-
GCGG3′)和 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 3′)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PCR 反应体系总体
积为 25.0 μL, 包括 12.5 μL PCR 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 9.5 μL 双蒸水(ddH2O), 引物 ITS1/ITS4
各 1.0 μL, 模板 DNA 1.0 μL。 反应程序: 94.0 ℃预变性 2 min; 94.0 ℃变性 30 s; 57.3 ℃退火 30 s;
72.0℃延伸 40 s, 30 个循环; 72.0 ℃延伸 10 min。 经质量浓度为 15.0 g·L-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PCR 扩
增产物, 将条带清晰的 PCR扩增产物送交北京宝锐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双向测序。
1.4.3 系统发育分析 将测序结果在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 GenBank (http://www.ncbi.nlm.gov)中
进行同源性比对, 下载参比序列, 采用 clustalX 和 Mega 5.0 软件进行分析比对, 采用 PAUP 4.0 和 Mr-
bayes 3.0软件构建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BI)系统发育树。
2 结果分析
2.1 病原菌分离和确定
本研究分离得到 129 株菌株, 选取 7 株作为实验菌株, 室外接种健康山核桃枝条, 保湿培养 15 d
后, 所有实验菌株均具有致病性, 枝条上出现黑色病斑, 对病斑进行组织分离得到了相应的病原菌。 根
据不同菌株枝条发病数及其感病级数, 计算得到各病原菌的感病指数。 其中 CXY1565, CXY1566,
CXY1567致病性相近, 其病情指数为 77.8, 其致病性最强(图 1F),其次为 CXY1568 和 CXY1569, 病情
指数为 15.6(图 2F), CXY1570和 CXY1571菌株致病性最差, 其病情指数为 6.7(图 3F)。
A:PDA上 7 d菌落, B,C:载孢体(50 μm,20 μm);D:产孢细胞(10 μm);E:分生孢子(10 μm);F:发病症状。
图 1 茶藨子葡萄座腔菌
Figure 1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CXY1567)
2.2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以上 7 株病原菌形态学鉴定后共分为 3 种, 一种是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 ex Fr.) Ces. & De
Not, 以 CXY1567 为代表菌株, 分离频率为 71.4%; 另一种是 B. fabicercianum sp. Nov., 以 CXY1568 为
代表菌株, 分离频率为 14.3 %; 第 3 种是 B. obtusa De Not., 以 CXY1570 为代表菌株, 分离频率为
14.3%。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在 PDA 上 25 ℃菌落生长速率较快, 3~4 d 几乎布满平板(直径 90.0 mm);
初期菌落白色或无色, 气生菌丝棉絮毛状, 较稀疏; 培养 1~2 d 后, 有白色或黄色小点沿菌丝分布, 菌
落中间有墨绿色色素; 随着色素的沉积, 黄色色素逐渐被掩盖, 最后整个菌落变为灰褐色; 后期菌落边
缘气生菌丝倒伏紧贴培养基, 菌落背面黄绿色色素呈点状不均匀分布; 随着色素沉积, 整个培养皿背面
逐渐变为墨绿色或黑色。 分生孢子器沿菌落边缘生长, 表生, 球形或不规则形; 多腔室, 分生孢子梗着
240
第 31 卷第 2 期
生于腔室内壁细胞上, 无色, 杆状。 分生孢子无色, 无隔, 锤形, 顶部钝圆, 基部比顶部稍尖。 大分生
孢子 18.0~22.2 μm × 4.6~6.9 μm, 平均为 21.5 μm × 5.6 μm。 长/宽比为 3.0~4.0, 小分生孢子直径为
4.0~6.0 μm(图 1)。
A:PDA上 7 d菌落; B:载孢体横切面;C:萌发前的分生孢子(50 μm);D:小分生孢子(10 μm);E:大分生孢子(10
μm);F:发病症状。
图 2 Botryosphaeria fabicercianum(CXY1568)
Figure 2 Botryosphaeria fabicercianum(CXY1568)
A:PDA上 7 d菌落, B:载孢体(20 μm);C:产孢细胞(20 μm);D:有隔分生孢子(20 μm);E:无隔分生孢子(20
μm);F:发病症状。
图 3 Botryosphaeria obtusa(CXY1570)
Figure 3 Botryosphaeria obtusa(CXY1570)
王 璇等: 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241
浙 江 农 林 大 学 学 报 2014 年 4 月 20 日
Botryosphaeria fabicercianum: 在 PDA 上菌落生长迅速, 5 d 可长满培养皿(直径 90.0 mm)。 菌落初
呈白色, 菌丝绒毛状或棉絮状, 4~6 d 菌落中央呈烟灰色, 边缘菌丝紧贴培养基; 12~16 d 气生菌丝由
灰绿色变为橄榄绿色, 最后变为墨绿色。 分生孢子器表生, 散生或聚生, 深褐色, 球状, 表面有菌丝覆
盖。 分生孢子器壁分 3 层, 外层厚, 深褐色或浅棕色, 角质状; 中层细胞薄壁, 浅棕色; 内层细胞薄
壁, 无色。 分生孢子梗缺。 产孢细胞圆柱形或烧瓶形, 无色, 光滑, 薄壁, 顶端产生单个分生孢子。 侧
丝无。 分生孢子薄壁, 光滑, 无色, 单胞, 纺锤形, 中间至中上 1/3 处最宽, 顶端尖锐, 基部平截, 边
缘具一个细小褶皱。 分生孢子萌发前形成 1~2个隔膜。 大分生孢子 17.3~24.3 μm × 4.5~7.5 μm, 平均为
22.7 μm × 6.1 μm, 长/宽比为 3.5~4.5, 小分生孢子直径为 3.8~6.3 μm[9](图 2)。
Botryosphaeria obtusa: 在 PDA上 25 ℃生长迅速, 3 d 布满平板(直径 90.0 mm), 菌落初为白色, 气
生菌丝稀疏不发达, 较短, 细绒毛状, 边缘整齐; 2 d 后有墨绿色色素沉积。 后期气生菌丝分布于菌落
边缘, 稀疏且长势较弱, 中央无气生菌丝, 或气生菌丝平铺。 10 d 后由于色素沉积, 菌落变为墨黑色,
有时具反光; 菌落背面由灰黑色变为墨绿色或者黑色。 分生孢子器散生, 表生, 多腔室, 腔室圆形或近
圆形, 无褶皱, 内壁上着生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初无色, 单胞, 后呈褐色, 卵形; 大分生孢子为
17.3~22.5 μm × 8.8~11.3 μm, 平均为 21.9 μm ×10.2 μm, 长/宽比为 1.8~2.3, 小分生孢子直径 3.0~
4.0 μm[10](图 3)。
2.3 rDNA-ITS序列分析
通过对供试 7个菌株的 rDNA-ITS序列测定和在 GenBank中进行 BLAST搜索和比对, 结果表明: 这
些菌株均为葡萄座腔菌科真菌, 分别为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B. fabicercianum和 B. obtusa菌株(表1)。
表 1 供试菌株 rDNA-ITS序列与 GenBank相关菌株的相似率
Table 1 Similarity of rDNA-ITS sequences of the tested fungal strains with related strains blasted in GenBank
菌株编号 菌株接收号 GenBank中相似的种类 相似率最高菌株 最高相似率/% 相似菌株接收号
CXY1567 KC527826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CBS 121484 99 EU650670
CXY1566 KC527822 B. dothidea CBS116743 99 AY786322
CXY1565 KC527825 B. dothidea CMW800 99 AY236949
CXY1568 KC527823 B. fabicercianum CMW24703 100 HQ332195
CXY1569 KC527824 B. fabicercianum CMW24703 99 HQ332195
CXY1570 KC527827 B. obtusa CBS119049 99 DQ458889
CXY1571 KC527828 B. obtusa CBS119049 99 DQ458889
2.4 系统发育分析
根据同源性比对的结果, 从 GenBank 中下载 33 个与供试菌株关系相近的 ITS 序列和 1 个 Guignar-
dia philoprina(球痤菌属)序列作为外群, 将所有序列整理后进行比对分析。 用 PAUP 4.0b10 对比对结果
进行最大简约法分析, 将所有的 614 个特征视为无序且权重相同, 其中 120 个恒量特征, 和 63 个无效
的变量特征 Bootstrap 法重复 1 000 次评估得到各节点支持率(BS)。 利用最大简约法构建合议树步长
(tree length)为 327, 一致性指数(consistency index, CI)0.8, 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 RI)0.9, 趋同性指
数(homoplasy index, HI)0.2, 可调一致性指数(rescaled consistency index, RC)0.7; 利用 MrModeltese 3.7
分析后, 在 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标准下, 获得最佳模型 TIM+G。 贝叶斯方法采用马氏链蒙
特卡罗(MCMC)算法, 共运行 500 万代, 所得 9 902 个树的合议树中各支的拓扑学结构与简约法基本一
致, 后验概率(PP)为节点支持率为 PP。 最后节点支持率为 BS/PP(图 4)。
基于 rDNA-ITS 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结果将供试 7 个菌株与相关葡萄座腔菌科真菌分为 2 个大
的类群, 其中第 1个类群包括分支Ⅰ, 分支Ⅱ, 分支Ⅲ, 第 2个类群包括分支Ⅳ和分支Ⅴ。
分支Ⅰ包括无性型为 Spencermartinsia viticola 等 2 个菌株, 系加利福尼亚柑橘枝干溃疡病病菌 [11]。
供试菌株 CXY1570 和 CXY1571 位于分支Ⅱ中, 其无性型为 Diplodia。 这 2 个菌株与 B. obtusa 菌株聚集
在同一分支, 与 CBS119049 的菌株的最大相似率为 99%。 分支Ⅴ为无性型 Fusicuccom 类群的菌株, 包
括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B. fabicercianum 和 B. cortici。 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的分析结果均表明, 中
国山核桃干腐病菌包括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B. fabicercianum 和 B. obtusa。 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
242
第 31 卷第 2 期
定结果一致。
图 4 基于 rDNA-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Figure 4 The dendrogram constructed based on rDNA-ITS sequences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从山核桃干腐病发病组织上分离得到了 3 种葡萄座腔菌属真菌 , 其中优势菌株为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而且致病性最强; 而 B. fabicercianum 和 B. obtusa分离频率较低, 致病性较弱。
Botryosphaeria 是重要的子囊菌, 其无性型包括 Diplodia, Dothiorella, Fusicoccum, Lasiodiplodia,
Sphaeropsis 等[12], 是形态分类中最困难的真菌类群之一。 关于山核桃干腐病的研究报道较少, 而且关于
病原菌种类不明确 。 杨淑贞等 [13 ]提出该病病原真菌的有性态为 B. fusisporae, 无性态为 Macrophoma
caryae。 也有研究认为山核桃溃疡病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腔胞纲球壳孢科小穴壳菌 Dothiorella gregaria,
并指出该病的病原与杨树溃疡病和桃树溃疡病的病原相同 [14]。 张传清等 [15]认为山核桃干腐病菌为 B.
dothidea。 田甜等 [16]也认为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是 B. dothidea。 本研究结果认为山核桃干腐病菌包括 B.
dothidea, B. fabicercianum 及 B. obtusa, 但以 B. dothidea 为优势病菌。
Botryosphaeria是常见的林木干腐和枯梢病菌, 尤其 B. dothidea是发生最普遍和危害最重的病原菌[17]。
Smith 等 [18 ]报道 , B. dothidea 在南非引起桉树溃疡病。 另外, 该菌是桉属Eucalyptus 和松属 Pinus 植物
上的内生真菌[19]。 由于 Botryosphaeria 属真菌在自然条件以无性型最为常见, 而且形态特征有限, 所以,
王 璇等: 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243
浙 江 农 林 大 学 学 报 2014 年 4 月 20 日
仅依靠形态特征难于进行种类鉴定。 另外, 该属真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很难产生分生孢子器, 而且耗时
长。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20]。
参考文献:
[1] 张传清, 徐志宏, 孙品雷, 等. 新病害: 山核桃果实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J]. 植物保护, 2010, 36(4): 160 -
162.
ZHANG Chuanqing, XU Zhihong, SUN Pinlei,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 causing a new disease nut black
spot on Carya cathayensis [J]. Plant Prot, 2010, 36(4): 160 - 162.
[2] 郑宏兵, 束庆龙, 丁之恩. 山核桃溃疡病与营养元素的关系[J]. 经济林研究, 2007, 25(3): 19 - 23.
ZHENG Hongbing, SHU Qinglong, DING Zhien. Relationship between nutrient elements in bark and canker of Carya
cathayensis [J]. Nonwood For Res, 2007, 25(3): 19 - 23.
[3] ZHANG Chuanqing, XU Bingchao. First report of canker on Chinese hickory (Carya cathayensis) caused by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in China [J]. Plant Dis, 2011, 95(10): 1319.
[4] 程燕林, 梁军, 吕全, 等. 葡萄座腔菌科研究进展——鉴定 , 系统发育学和分子生态学 [ J ] . 生态学报,
2011, 31(11): 3197 - 3207.
CHEN Yanlin, LIANG Jun, L譈 Quan, et al. Advances in Botryosphaeriaceae: identification, phylogeny and molecu-
lar ecology [J]. Acta Ecol Sin, 2011, 31(11): 3197 - 3207.
[5] DAMM U, CROUS P W, FOURI P H. Botryosphaeriaceae as potential pathogens of Prunus species in South Africa,
with descriptions of Diplodia africana and Lasiodiplodia plurivora sp. nov.[J]. Mycologia, 2007, 99(5): 664 - 680.
[6] SLIPPERS B, WINHFIELD M J, SMIT W A, et al. Taxonomy, phylogeny and identification of Botryosphaeriaceae as-
sociated with pome and stone fruit trees in South Africa and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J]. Plant Pathol, 2007, 56(1):
128 - 139.
[7] 缪承杜, 洪葵. 真菌分类技术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2): 6695 - 6697, 6700.
MIAO Chengdu, HONG Kui. Research progress on technology of fungi classification [J]. J Anhui Agric Sci, 2007, 35
(22): 6695 - 6697, 6700.
[8] 赵嘉平, 梁军, 吕全, 等. 葡萄座腔菌属 Botryosphaeria 系统分类评述[J].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3): 415
- 422.
ZHAO Jiaping, LIANG Jun, L譈 Quan, et al. Review on the systemic taxonomy of genus Botryosphaeria [J]. For Res,
2007, 20(3): 415 - 422.
[9] CHEN Shuaifei, PAVLI D, ROUX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Botryosphaeriaceae from plantation-grown Eucalyptus
species in south China [J]. Plant Pathol, 2011, 60(4): 739 - 751.
[10] PHILIPS A J L, CROUS P W, ALVES A. Diplodia seriata, the anamorph of “Botryosphaeria” obtuse [J]. Fung Div,
2007, 25: 141 - 155.
[11] ADESEMOVE A O, ESKALEN A. First report of Spencermartinsia viticola, Neofusicoccum australe, and N. parvum
causing branch canker of citrus in California [J]. Plant Dis, 2011, 95(6): 770.
[12] 吴志辉, 明文平. 山核桃溃疡病的化学防治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14): 3409 - 3412.
WU Zhihui, MING Wenping. Experiment in the chemical control of Dothiorella gregaria canker of Carya [J]. J An-
hui Agric Sci, 2006, 34(14): 3409 - 3412.
[13] 杨淑贞, 丁立忠, 楼君芳, 等. 山核桃干腐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技术[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9, 26(2):
228 - 232.
YANG Shuzheng, DING Lizhong, LOU Junfang, et al.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Carya cathayensis canker disease and
its control [J]. J Zhejiang For Coll, 2009, 26(2): 228 - 232.
[14] 彭丽. 山核桃溃疡病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6): 176 - 177.
PENG Li. Occurrence of Carya cathayensis canker disease and its control [J]. Mod Agric Sci Technol, 2010, 3(6):
176 - 177.
[15] 张传清, 章祖平, 孙品雷, 等. 山核桃干腐病菌对 7 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比较及其对苯醚甲环唑敏感基线的建
立[J]. 农药学学报, 2011, 13(1): 84 - 86.
ZHANG Chuanqing, ZHANG Zuping, SUN Pinlei, et al. Comparison of sensitivity of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to 7
244
第 31 卷第 2 期
fungicides and its baseline sensitivity to difenoconazole [J]. Chin J Pest Sci, 2011, 13(1): 84 - 86.
[16] 田甜, 沈振明, 徐秋芳, 等. 土壤中山核桃干腐病抑制菌的筛选和鉴定 [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
(1): 58 - 64.
TIAN Tian, SHEN Zhenming, XU Qiufang, et al.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inhibiting strains for Carya
cathayensis canker disease [J]. J Zhejiang A & F Univ, 2012, 29(1): 58 - 64.
[17] SLIPPERS B, CROUS P W, DENMAN S, et al. Combined multiple gene genealogies and phenotypic characters dif-
ferentiate several species previously identified as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J]. Mycologia, 2004, 96(1): 83 - 101.
[18] SMITH H, KEMP G H J, WINGFIELD U J. Canker and die-back of Eucalyptus in South Africa caused by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J]. Plant Pathol, 1994, 43(6): 1031 - 1034.
[19] SMITH H, WINGFIELD M J, CROUS P W, et al. Sphaeropsis sapinea and Botryosplzaeria dothidea endophytic in
Pinus spp. and Eucalyptus spp. in South Africa[J]. Afr Bot, 1996, 62(2): 86 - 88.
[20] 罗卿权, 徐颖, 刘美. 红瑞木溃疡病病原菌的鉴定[J]. 植物保护, 2012, 38(4): 115 - 117.
LUO Qingquan, XU Ying, LIU Mei.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 causing trunk canker of Cornus alba[J]. Plant Prot,
2012, 38(4): 115 - 117.
王 璇等: 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
浙江农民大学成立
2013年 12 月 17 日, 浙江省农民培训工作现场会暨 “浙江农民大学” 授牌仪式在浙江农林大学隆
重举行。 这标志着中国首个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的省级农民大学正式成立。
据了解, 浙江省现有农民超过 3 400 万人, 占全省常住人口的近 2/3。 为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 强
化农民教育培训, 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 依托浙江农林大学现有的人才科研优势, 整合
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人教育培训资源, 成立浙江农民大学。 同时, 按照 “省级设立农民大学, 市级
设立农民学院, 县级设立农民学校” 的思路, 浙江各地将继续建设市、 县两级的 “农民学院” 和 “农民
学校”, 为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浙江农民大学由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王辉忠担任校长, 浙江省副省长黄旭明担任第一副校长, 浙江
省农林办主任章文彪担任常务副校长,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担任执行副校长, 并分别在浙江大学、
浙江海洋学院等单位设立 6 个分校区。
浙江农民大学将以非学历教育为主, 适时适当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大力培养浙江省农村实用人
才、 各个领域创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新闻中心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