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辽东栎幼苗的外生菌根合成
阎秀峰 王 琴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哈尔滨 !"##$#)
摘 要 在温室花盆中播种辽东栎(!"#$%"& ’()*+",-#,&(&)种子获得辽东栎幼苗,并对幼苗接种外生菌根真菌进行菌
根合成试验。所用的外生菌根真菌有:铆钉菇(.*/01(2("& 3(&%(2"&)、臭红菇(4"&&"’) 5*#+#,&)、厚环乳牛肝菌( 6"(’’"&
-$#3(’’#()、褐环乳牛肝菌(6 7 ’"+#"&)、彩色豆马勃(8(&*’(+1"& +(,%+*$("&)、美味牛肝菌(9*’#+"& #2"’(&)、赭丝膜菌(:*$+(,)$;
("& $"&&"&)、土生空团菌(:#,*%*%%"/ -#*01(’"/)。接种两个月后,在铆钉菇、臭红菇、厚环乳牛肝菌、褐环乳牛肝菌、彩
色豆马勃和美味牛肝菌接种的辽东栎幼苗上观察到了外生菌根,而赭丝膜菌和土生空团菌接种的辽东栎幼苗上未
形成外生菌根。进一步对形成的外生菌根做组织切片观察,在细根皮层细胞间均形成明显的哈蒂氏网,证实了 %
种外生菌根真菌与辽东栎幼苗的共生关系。
关键词 辽东栎幼苗 菌根真菌 外生菌根合成
!"#$%&"$’’()*+, -$’%+#)$. ). /!!0,).1/ $- !"#$%"& ’()*+",-#,&(&
&’( )*+,-./0 1/2 3’(4 5*/
(<0#, 4#)$%1 =)>*$)+*$? *5 @*$#&+ 8’),+ A%*’*-?,B*$+1#)&+ @*$#&+$? C,(3#$&(+?,D)$>(, !"##$#,67*/1)
+2345674 89:;<=9;>>7*?1@ A;><1:*;/B ;/ :7. >;;:B ;A !"#$%"& ’()*+",-#,&(& C.>. B:+2*.2 ;/ B..2@*/0B 0.><*/1:.2 1/2 0>;C/ */
D;:B */ 1 0>../7;+B. ./E*>;/<./: F 89:;<=9;>>7*?1@ A+/0* ;GB.>E.2 C.>. .*/01(2("& 3(&%(2"&,4"&&"’) 5*#+#,&,6"(’’"& -$#3(’’#(,
6 7 ’"+#"&,8(&*’(+1"& +(,%+*$("&,9*’#+"& #2"’(&,:*$+(,)$("& $"&&"& 1/2 :#,*%*%%"/ -#*01(’"/ F 89:;<=9;>>7*?1@ A;><1:*;/B C.>.
;GB.>E.2 ;/ B..2@*/0B */;9+@1:.2 G= . 7 3(&%(2"&,4 7 5*#+#,&,6 7 -$#3(’’#(,6 7 ’"+#"&,8 7 +(,%+*$("&,9 7 #2"’(&,G+: /;: ;/
:7;B. */;9+@1:.2 G= : 7 $"&&"& 1/2 : 7 -#*01(’"/ 1A:.> :C; <;/:7B F H/ .9:;<=9;>>7*?1@ :*BB+. B.9:*;/B,9@.1> I1>:*0 /.:B C.>. ;G,
B.>E.2 */ :7. */:.>9.@@+@1> BD19. ;A 9;>:*91@ 9.@@B ;A A*/. >;;:B,.AA.9:*E.@= 2.<;/B:>1:*/0 :7. B=
:7.B. % BD.9*.B ;A .9:;<=9;>>7*?1@ A+/0* 1/2 B..2@*/0B ;A ! 7 ’()*+",-#,&(& 7
89: ;<5=3 !"#$%"& ’()*+",-#,&(& B..2@*/0B,J=9;>>7*?1@ A+/0*,89:;<=9;>>7*?1@ A;><1:*;/
由落叶栎(!"#$%"& BDDF)所组成的落叶阔叶林
是暖温带地带性森林植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落
叶栎类为优势种的植被多为暖温带的相对稳定群
落,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辽东栎
(!"#$%"& ’()*+",-#,&(&)是我国特有的栎林树种,也是
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优势树种之一,从辽
宁、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到陕西、甘肃、四川都有分
布(林舜华等,!KKL;高贤明等,!KKM;孙书存等,
!KKM;王巍等,N###)。研究辽东栎林的演替过程以
及真菌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暖温带森林植被特别
是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真菌与高等植物形成菌根共生体系是一种极为
普遍的现象。已知的种子植物中,仅有 OP不形成
菌根。能形成外生菌根的植物主要是木本植物,并
且由于菌根的形成使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得到显
著改善(Q<*:7 #+ )’ F,!KKL),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深
远的影响(I;0.:B+,!KKM)。
国外已有研究工作表明栎属树木能与一些菌根
真菌形成外生菌根(41>G1=. #+ )’ F,!KKN;J1R+<21>
#+ )’ 7,!KKN;S@BB;/,!KK$;T;<1/; U J1>:*/B,V;+91;,
!KK$;I.>><1// #+ )’ F,!KKM;W19;GB #+ )’ F,N###),但
国内尚未见到有关栎属树木外生菌根研究的报道。
黄永青(!KK%)对北京东灵山地区地表大型真菌物种
区系组成进行了近 O年的详细调查,结果表明:辽东
栎成熟林中有 %N 种地表大型真菌,其中 "! 种为外
生菌根真菌;辽东栎幼林中有 %"种地表大型真菌,
其中 "M种为外生菌根真菌。我们在东灵山的辽东
栎幼林和成熟林中也观察到了辽东栎的外生菌根。
! 收稿日期:N##!,#",NO 接受日期:N##!,#L,!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OKMKOO%#)
实验工作得到范继红、戴绍军、马书荣等同志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8,<1*@:=1/XAYD+G@*9F 7> F 7@ F 9/
植物生态学报 N##N,>?(!)%$ Z %M !
""""""""""""""""""""""""""""""""""""""""""""""""""""""""""""""
)./0 123/45.46478.0 &898.0
为了进一步验证辽东栎形成外生菌根,并为研究外
生菌根对辽东栎生长的影响奠定实验基础,我们在
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辽东栎幼苗的外生菌根合成实
验。
! 材料与方法
! !! 外生菌根菌种及培养
用于外生菌根合成实验的外生菌根菌种包括:
铆钉菇(!"#$%&’&() *&)+&’()("!)#$!)、臭红菇(,()-
)(./ 0"1213) %&$’ !:#$!)、厚环乳牛肝菌( 4(&..() 561*&..1&
(()*+,’-.)/012!)、褐环乳牛肝菌( 4 7 .(21()("! &3
#$ !)4$56)、彩色豆马勃(8&)".&2%() 2&3+2"6&()(%&$’ !)
7*8&$ &+ 7*9-.)、美味牛肝菌(9".12() 1’(.&) :9)) ! &3
#$ !)、赭丝膜菌(:"62&3/6&() 6())() #$!)、土生空团菌
(:13"+"++(# 51"$%&.(# #$!)。用 ;;<琼脂培养基对
所用菌种进行平板培养,获得生活力旺盛的菌种后,
在 =>> ?)三角瓶中以蛭石、草炭土、木屑(体积比 @ A
BAB)为基质,加入 ;;<液体培养基(C>> ?))培养二
级菌种。培养温度为 C=D,E周后用于接种。
! !" 辽东栎幼苗培养及接种
BFFF年秋季于北京东灵山采集辽东栎成熟种
子。精选后用 > !=G的 (;1HE溶液消毒 B .,然后用
清水洗净,播入 BCB D灭菌 B . 的河沙中。当幼苗
开始长出侧根时,移入口径 C> -?、深 C> -?的花盆
中,盆中基质为马粪土、河沙混合物(体积比 @ A B,混
合后 BCBD灭菌 B .)。缓苗 @ I后将二级菌种接种
到幼苗的根部,接种深度为 @ J B> -?,每个盆中设 @
个接种点,每个接种点的接种量为 @> 2。接种后置
于温室中自然培养,两个月后取样观察。
! !# 外生菌根外部形态观察
取出形成外生菌根的辽东栎幼苗细根,仔细洗
去根表泥土,在 H"K;%L/ 实体显微镜下观察外生
菌根的外部形态,照相记录。
! !$ 外生菌根感染率统计
外生菌根感染率用计数统计方式确定。随机选
取辽东栎幼苗细根根段,以形成外生菌根的根段数
占观察的总根段数的百分比作为菌根感染率。
! !% 外生菌根内部结构观察
取外生菌根清洗干净,用 @G的戊二醛在 > J E
D下固定、过夜,> !B ?*)·) M B磷酸缓冲液(NO P!Q)清
洗,系列丙酮梯度(B=G J B>>G)脱水,RN*1QBC 渗
透、包埋,"(:S=型超薄切片机切片,切片厚度 B!?,
次甲基蓝天青"号S碱性复红染色,H"K;%L/ 显微
镜下观察照相。
" 结果与分析
" !! 供试外生菌根真菌对辽东栎幼苗的感染能力
本次共使用 Q种外生菌根真菌与辽东栎幼苗进
行外生菌根合成试验,其中 P种真菌即铆钉菇、臭红
菇、厚环乳牛肝菌、褐环乳牛肝菌、彩色豆马勃、美味
牛肝菌与辽东栎幼苗形成了外生菌根,而另外 C种
真菌赭丝膜菌、土生空团菌则没能感染辽东栎幼苗。
形成外生菌根的 P种菌根真菌对辽东栎幼苗的感染
能力存在差异,铆钉菇、臭红菇和美味牛肝菌的感染
能力很强,菌根感染率均达 F>G以上,厚环乳牛肝
菌和彩色豆马勃的感染能力稍弱,菌根感染率大约
在 T>G,褐环乳牛肝菌的感染能力相对较弱,菌根
感染率为 =Q !FG(表 B)。
表 ! 外生菌根真菌的菌根感染率
U5V)& B W1X&-+0*1 $5+& *X &-+*?6-*$$.0,5) X9120
外生菌根真菌 R-+*?6-*$$.0,5) X9120 菌根感染率(G)W1X&-+0*1 $5+&
铆钉菇 !"#$%&’&() *&)+&’() FF!B Y C !@
臭红菇 ,())(./ 0"1213) FQ!> Y @ !C
厚环乳牛肝菌 4(&..() 561*&..1& TE!@ Y E !B
褐环乳牛肝菌 4 7 .(21() =Q!F Y @ !T
彩色豆马勃 8&)".&2%() 2&3+2"6&() T>!E Y C !F
美味牛肝菌 9".12() 1’(.&) FT!T Y E !=
" !" 辽东栎幼苗外生菌根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P种外生菌根真菌与辽东栎幼苗形成的外生菌
根在外部形态上不尽相同,现分述如下。
铆钉菇:菌根为短棒状,有的中部膨大,长 > ! T
J B ! B ??,直径 > ! C= J >! E> ??。菌根整体呈黄褐
色。密被棕黄色外延菌丝,表面粗糙(图 B、C)。
臭红菇:菌根为细长棒状,或直或略弯曲,长> !Q
J B ! @ ??,直径 > ! T= J >! B= ??。成熟菌根呈黄褐
色,衰老菌根颜色变深,呈茶褐色。外延菌丝短而稀
疏,表面较光滑(图 E、=)。
厚环乳牛肝菌:菌根为短棒状,中部膨大,长 B
J B! Q ??,直径 > ! B= J >! @> ??。少部分菌根呈不
等长的二分枝状。菌根整体呈黄褐色。外延菌丝较
长但稀疏,表面较光滑(图 T、Q)。
褐环乳牛肝菌:菌根为细长棒状,长 > ! E J > ! F
??,直径 > !B J > ! C ??。菌根整体呈橘黄色。外延
菌丝很少,几不可见,菌根表面光滑(图 B>、BB)。
彩色豆马勃:菌根为细长棒状,略弯曲,长 B J
B!T ??,直径 > !B> J >! C= ??。成熟菌根呈黄褐色,
衰老菌根颜色变深,呈茶褐色。外延菌丝较长但稀
疏,表面较光滑(图 B@、BE)。
B期 阎秀峰等:辽东栎幼苗的外生菌根合成 P=
美味牛肝菌:菌根为短棒状,前端略膨大,长
! "# $ ! " % &&,直径 ! " ’ $ ! " (# &&。菌根整体呈黄
褐色。外延菌丝较长但稀疏,表面较光滑(图 ’)、
’*)。
总的看来,铆钉菇、厚环乳牛肝菌和美味牛肝菌
与辽东栎幼苗形成的外生菌根为短棒状,而臭红菇、
褐环乳牛肝菌和彩色豆马勃形成的外生菌根则为细
长棒状,菌根的颜色基本上都为黄褐色。铆钉菇的
外延菌丝最明显,而褐环乳牛肝菌的外延菌丝最少。
对上述 ) 种外生菌根横切后进行显微观察表
明,菌根真菌的菌丝均已侵入辽东栎幼苗细根的皮
层组织,并在皮层细胞间扩散形成明显的哈蒂氏网
(图 +、)、,、’(、’#和 ’%)。
! 讨 论
外生菌根一般应具有以下 +个特征或者组成部
分:’)由菌丝紧密包裹在根外而形成的菌套或称菌
鞘;()菌丝在皮层细胞之间蔓延生长而形成的哈蒂
氏网;+)从菌套向外延伸深入土壤的外延菌丝
(-&./0 !" #$ ",’,,*)。其中哈蒂氏网是确认外生菌
根的重要标志,如果只有菌套而观察不到哈蒂氏网,
则不能确定共生关系的存在(123456,’,%!)。对于
供试的 %种外生菌根真菌,铆钉菇、臭红菇、厚环乳
牛肝菌、褐环乳牛肝菌、彩色豆马勃和美味牛肝菌接
种的辽东栎幼苗上观察到了明显的外生菌根外部形
态结构(菌套),并有外延菌丝从菌套向外延伸与土
壤相连,进一步的菌根组织切片也在皮层中观察到
清晰的哈蒂氏网,因此可以确定这 )种外生菌根真
菌与辽东栎幼苗的共生关系。
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绝大多数都是担子菌亚门
的真菌,子囊菌亚门中仅有少数科属,如大团囊菌
科、地菇科、块菌科等(弓明钦等,’,,*)。供试的 %
种外生菌根真菌分属于担子菌亚门的层菌纲(铆钉
菇属、红菇属、乳牛肝菌属、牛肝菌属、丝膜菌属)、腹
菌纲(豆马勃属)和子囊菌亚门的盘菌纲(空团菌
属),均属于易于形成外生菌根的种类。赭丝膜菌和
土生空团菌没能与辽东栎幼苗共生形成外生菌根,
表明这两种真菌在与植物共生形成外生菌根时具有
一定的宿主选择性。
供试的 %种外生菌根真菌中,有 7种在以往对
北京东灵山进行大型真菌调查中曾采集到子实体
(黄永青,’,,)),即铆钉菇、臭红菇、厚环乳牛肝菌和
褐环乳牛肝菌,可以认定这 7种外生菌根真菌在东
灵山的辽东栎林中有自然分布。室内合成试验证明
它们能与辽东栎幼苗形成外生菌根,推测在自然野
生环境中这 7种外生菌根真菌也与辽东栎存在共生
关系。土生空团菌不在地表形成子实体,因此不能
断定这种真菌在北京东灵山是否有自然分布,而室
!
图 ’ $ ’% )种菌根真菌与辽东栎幼苗形成的外生菌根。’"与铆钉菇形成的外生菌根。( 8 (!) ("与铆钉菇形成的外生菌根,示菌套及外延
菌丝。( 8 7!) +"与铆钉菇形成的外生菌根,示细根皮层的哈蒂氏网。( 8 ’+!!) 7 "与臭红菇形成的外生菌根。( 8 (!) #"与臭红菇形成的
外生菌根,示菌套及外延菌丝。( 8 7!) ) "与臭红菇形成的外生菌根,示细根皮层的哈蒂氏网。( 8 ’+!!) *"与厚环乳牛肝菌形成的外生菌
根。( 8 (!) %"与厚环乳牛肝菌形成的外生菌根,示菌套及外延菌丝。( 8 7!) ,"与厚环乳牛肝菌形成的外生菌根,示细根皮层的哈蒂氏网。
( 8 ’+!!) ’! "与褐环乳牛肝菌形成的外生菌根。( 8 (!) ’’"与褐环乳牛肝菌形成的外生菌根,示菌套及外延菌丝。( 8 7!) ’( "与褐环乳牛
肝菌形成的外生菌根,示细根皮层的哈蒂氏网。( 8 ’+!!) ’+"与彩色豆马勃形成的外生菌根。( 8 (!) ’7"与彩色豆马勃形成的外生菌根,示
菌套及外延菌丝。( 8 7!) ’# "与彩色豆马勃形成的外生菌根,示细根皮层的哈蒂氏网。( 8 ’+!!) ’)"与美味牛肝菌形成的外生菌根。( 8
(!) ’* "与美味牛肝菌形成的外生菌根,示菌套及外延菌丝。( 8 7!) ’%"与美味牛肝菌形成的外生菌根,示细根皮层的哈蒂氏网。( 8 ’+!!)
"#$%’ 9 ’% :;/<&2;<==0.>?3 =<@ ?3 A45C. " F.C" ’ :;/<&2;<==0.>?3 =<@ D./0 .+/01*2*&) 3*)(*2&) "
( 8 (!) F.C"( :;/<&2;<==0.>?3 =< D./0 G" 3*)(*2&),@0
=< D./0 7 6 -’!3*$$!*,@0
=< D./0 7 6 $&"!&),@0
"&) !2&$*) "( 8 (!) F.C"’* :;/<&2;<==0.>?3 =< D./0 9 6 !2&$*),@0
@0
内合成实验也未发现它与辽东栎的共生关系。彩色
豆马勃、美味牛肝菌和赭丝膜菌在以往的调查中也
未采集到子实体,但此次合成试验中彩色豆马勃和
美味牛肝菌与辽东栎幼苗形成了外生菌根,而且菌
根感染率也较高。彩色豆马勃能适应较广的温度和
!"值范围,是一个全世界均有分布的菌种,可与 #$
多种不同的针、阔叶树种形成菌根(弓明钦等,
%&),此次接种辽东栎幼苗所用的菌株就是作者从
日本东京大学带回的。这样一个广布性菌种在东灵
山未见分布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
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铆钉菇属、红菇属、乳牛肝菌属均为在针叶林中
具有广性寄主的菌根真菌(郭秀珍等,%&’&),本次试
验所用的铆钉菇、臭红菇、厚环乳牛肝菌、褐环乳牛
肝菌以及彩色豆马勃均能与辽东栎形成良好的外生
菌根,推测它们也可以与辽东栎林中的针叶树种(如
油松、华北落叶松)共生形成菌根,这样就可能在辽
东栎林地表以下形成一个以菌根真菌(菌丝)为桥
梁、连结不同树木(同种、不同种,针叶树与阔叶树
等)的复杂的共生体系,并且实现营养物质的广泛传
递和重新分配,进一步对辽东栎林种群格局和群落
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这
些真菌与辽东栎林中针叶树种的共生关系并探讨真
菌在树木间营养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深入解析
辽东栎林的演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 -,(高贤明). /, 0, 1234(陈灵芝), %&&’ , 567893: *4 623
:!3;93: 89<3=:96> *? !"#$%"& ’()*+",-#,&(& ;*@@749693: 94 A39B94C -*74D
6)94: , E;6) F2>6*3;*G*C9;) 5949;)(植物生态学报),!!:HI J IH,(94
12943:3)
()=K)>3,L,,L, /, 127=94 . M, N7!*44*9:, %&&H , O??3;6: *? :7K:6=)63 :63=D
9G9P)69*4 ?74C9;983 6=3)6@346 )48 @>;*==29P)69*4 23G!3= K);63=9) *4 3;6*@>;D
*==29P)G ?*=@)69*4 *? !3874;7G)63 *)Q !"#$%"& $*."$ 94*;7G)638 R962 /)%0
%)$() ’)%%)+) 94 6R* !3)6 K)=3D=**6 47=:3=93:, A9*G*C> . S3=69G96> *? 5*9G:,
"#:TT J T#,
(*4C,-,U,(弓明钦),V, /, 1234(陈应龙). 1, /, 02*4C(仲崇
禄), %&), ->;*==29P)G =3:3)=;2 )48 )!!G9;)69*4, A39B94C: 1294)
S*=3:6=> F7KG9:294C "*7:3, HW,IX,(94 12943:3)
(7*,+,0,(郭秀珍). (,1, A9(毕国昌), %&’& , Y=33 @>;*==29P) )48
)!!G938 63;249Z73, A39B94C:1294) S*=3:6=> F7KG9:294C "*7:3, I& ,( 94
12943:3)
"3==@)44,5,,L, 1, -74;2 . S, A7:;*6 , %&&’ , E C4*6*K9*69; ;7G67=3 :>:D
63@ R962 *)Q @9;=*;76694C: 6* :678> :!3;9?9; 3??3;6: *? @>;*K9*46: *4 !G)46
@*=!2*G*C> K3?*=3,)48 94 623 3)=G> !2):3 *?,3;6*@>;*==29P) ?*=@)69*4 K>
1)2(’’"& (,3*’"+"& )48 1(’*4#$5) %$*%#"5 , [3R F2>6*G*C9:6,"#$:H$I J
H%H,
"*C36:7,Y, %&&’ , E 298834 );6*= 94 623 ?*=3:6 3;*:>:63@::>@K9*:9: K3D
6R334 6=33: )48 3;6*@>;*==29P)G ?74C9 , F=*6394,[7;G39; E;98 )48 O4P>@3,
%#:%HWX J %HTI ,(94 L)!)43:3)
"7)4C,V, U,(黄永青), %&&X , O!9C3*7: @);=*?74C*;*34*:3: 89<3=:96> 94
N*4CG94C -*746)94,A39B94C,1294), M3:3)=;2 M3!*=6 *? F*:68*;6*=)G S3GD
G*R,\4:696763 *? -9;=*K9*G*C>,623 12943:3 E;)83@> *? 5;934;3:,(94 129D
43:3)
L);*K:,],,A, M)*,A, L3??3=: . N, N)493G:*4, H$$$ , Y23 3??3;6 *? A9*D
K)==93=(M)*4 @>;*==29P)3 94 *)Q )48 :R336C7@, L*7=4)G *? E=K*=9;7G67=3,
!&:&H J &X,
/94,5,",(林舜华),A, +9)4C(项斌),/,-, ()*(高雷明). V,+,
"7)4C(黄银晓), %& , Y23 =3:!*4:3 *? !"#$%"& ’()*+",-#,&(& 6* 8*7D
KG38 1 H^ ;*4;346=)69*4, E;6) F2>6*3;;*G*C9;) 5949;)(植物生态学报),
!":H J I$I,(94 12943:3)
-)B7@8)=,5, ],,1, 1, N3=9<)7_,5, /, "*?Q94,1, 1, N)32G3=,5, (39:6,
Y, E, A)Q3=,A, A)Q3= . -, 1*44)7C26*4, %&&H , -*=!2*G*C9;)G :67893:
*? *)Q @>;*==29P)3 ?=*@ 6R* ?*=3:6 2)K96)6: 89??3=94C 94 6239= :34:969<9693: 6*
);98 !=3;9!96)69*4 94 3):63=4 F344:>G<)49), F2>6*@*=!2*G*C>,%!(% ‘ H):
%$& J %%T,
[>G748,L, O, %&’$ , 5>@!G):69; ;*4694796> 87=94C ")=69C 436 ?*=@)69*4 94
[*=R)> :!=7;3 3;6*@>;*==29P)3, [3R F2>6*G*C9:6,$&:I#I J I#’ ,
G^::*4,F, E, %&&W , ->;*==29P) — ) =3<93R *? 96: 6)_*4*@> )48 3;*G*C>,
5<34:Q A*6)49:Q Y98:Q=9?6,$$:IH# J IW$,(94 [*=R3C9)4)
M*@)4*,E, . -, E, -)=694:D/*7;)*, %&&W , ->;*==29P)69*4 *? ;*=Q *)Q
(!"#$%"& &".#$ /,)@9;=*!=*!)C)638 !G)46G36:, M3<9:6) 83 A9*G*C9),"’
(% ‘ W):WI J XH,(94 F*=67C73:3)
5@962,5, O, . N, L, M3)8, %& , ->;*==29P)G :>@K9*:9:, H48 38, 5)4
N93C*:E;)83@9; F=3::, %XW,HII J H’& ,
574,5, 1,(孙书存). /,0, 1234(陈灵芝), %&&’ , /3)? 83@*C=)!2> *?
!"#$%"& ’()*+",-#,&(& 94 N*4CG94C -*746)94, E;6) F2>6*3;*G*C9;) 5949;)
(植物生态学报),!!:TI’ J TTW,(94 12943:3)
a)4C,a,(王巍),U,], /9(李庆康). ], F, -)(马克平), H$$$ ,
O:6)KG9:2@346 )48 :!)69)G 89:6=9K769*4 *? !"#$%"& ’()*+",-#,&(& ]*98P,
:338G94C: 94 N*4CG94C -*746)94, E;6) F2>6*3;;*G*C9;) 5949;)(植物生态
学报),!%:T&T J X$$ ,(94 12943:3)
特邀责任编委:郭良栋 责任编辑:孙海芹
X’ 植 物 生 态 学 报 HX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