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n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and soil desertification

固沙植物甘草与土地荒漠化探析



全 文 :第 12卷 第 3期
2 0 0 4年 7月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Vol_12 No.3
July, 2004
固沙植物甘草与土地荒漠化探析
王 玉庆
(山西农业大学
贺润喜
太谷 030801)
摘 要 阐述了我国甘草资源分布现状以及甘草在干旱荒漠区的生态作用,指出实行围栏护育和人工种植,是保
护甘草资源,恢复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生态平衡,防止土壤荒漠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甘草资源 干旱 荒漠化土地 对策
Analysis on 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 and soil desertifcation.W}UqGYu~Qing,HERun—Xa(ShanxiANriculturalUni—
versity,Taigu 030801),CJEA,2004,12(3):194 195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status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resource in our Country,the eeoaction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in dry and desert region are stated in this paper.It is considered that carrying out the impalement raise and
artifcial plan ting is the effective approach of protecting the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resource and recovering the eco—
bgic~ balance in dry and half dry desert region.
Key WOrdS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resource,Dry,Desertification soil,Co untermeasures
1 我国甘草资源分布状况及其生态作用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上部茎叶、花蕾和果荚是饲喂草原牲畜的重要饲料,地下部根和根状
茎为常用中药材。甘草为食药两用植物,既是医药、化工和食品等工业原料,又是良好的生态建设先锋植物,
多生长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区。野生甘草广泛分布于我国北纬37。-50。、东经 75。~
123。内,且随气候带的延伸而呈东西长、南北较窄的带状分布,包括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全
境,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和河北省(区)北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西部,中心分布区位于新疆塔里木
河流域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 J。野生甘草资源基本分布在牧区干旱荒漠草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大量采挖对草场破坏十分严重,每年造成十几万 hm2草场沙化,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危害,药牧矛盾较突
出。如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 20世纪 50年代野生甘草面积为 120万hm2,至 20世纪 80年代已不足 50年
代的1/4。超量采挖,过度放牧,造成大面积草场沙化,1993年5月 5日在金昌、古浪、景泰、银川等地发生的特
强沙尘暴灾害最大风速 34~37m/s,能见度为 0m,流沙掩埋了铁路,致使火车停运 10余小时,死伤 300余
人,经济损失达上亿元_2 J。西北地区40余年发生的强和特强沙尘暴中有 3个沙尘暴高频区,也是甘草资源
集中分布区,一是甘肃省武威、酒泉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区域共发生 25次,占总发生次数的51.2%;二
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哈密和吐鲁番区域共发生 10次,占20.8%;三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田、阿克苏
和喀什区域共发生 10次,占20.8%。且强和特强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3~5月份,其中4~5月份发生次
数占总发生次数的70%l2]。在野生甘草分布区域内40年内气候变暖0.8~1.2C,且越向北变暖越强,新疆
维吾尔族自治区北部每年变暖0.02℃,黑龙江省北部高达 0.03℃;与 20世纪 50年代相比,60~90年代中
期全国降水约减少 20mm,其中降幅最大地区为华北和西北地区;降水减少使湖泊干涸,江河断流,地下水位
下降,土壤沙化面积达 68万km2,旱情加剧,2000年全国受旱草场面积达7300万hm ,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
65.4%,死亡牲畜 68万头,诱发蝗灾面积335万 hm 。大量采挖甘草使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目前以甘草为建
群的群落分布面积比20世纪 50年代减少了50%,商品等级明显下降,条草与毛草比例由50年代的8:2降
至5:5,而甘草购销量却一直呈上升趋势,尤其近 20多年来增幅更大,1972年收购甘草 2100万 ,比 1956
年的400万 kg增长 3.5倍;1983年收购甘草 3000万 kg,1993年收购甘草 4500万 。西北地区野生甘草
蕴藏量 12.5亿 kg,占全国总产量的83%;年采挖甘草量 3000万 kg,年收购量占全国的80%;至20世纪 80
年代初该区已有甘草制品厂 22家,年产甘草制品 3000t,虽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资源消耗大且
收稿 日期 :2003—06—30 改回日期:2003—07—31
第 3期 王玉庆等:固沙植物甘草与土地荒漠化探析 195
生态方面负效应大。目前全球年需甘草工业原料 2亿 kg,甘草的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一些国家为保护
本国甘草资源宁可高价进口。目前我国野生甘草资源蕴藏量仅 15亿 ,不足 20世纪 50年代的 1/2。长期
以来甘草只挖不养,过度放牧,超量采挖,这种掠夺甘草资源而恶性循环的方式,使野生甘草资源不堪重负,
导致土壤沙漠化并引发草原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保护野生甘草资源,治理荒漠化已迫在眉睫,否
则将沙漠南移,人类生存环境缩小。
甘草在干旱荒漠区的生态作用一是耐旱耐寒、耐热耐盐碱性强,是良好的固沙草本植物。在年降水量
300mm以下,土壤含盐量最高极限为 60g/kg时,极端最高温度 47.6℃生境下,冬季严寒气温 一30~一40℃,
在空旷荒漠、半荒漠地带、强光照生态条件下甘草均能生长发育良好。二是甘草地下根状茎繁殖力强,再生
能力旺盛,以其深长根系和纵横网状的地下强大根状茎适应干旱环境,其地下根状茎盟发力极强,在地表以
下数 lOm处呈水平状向老株四周伸延,1株甘草数年后可发新株数十株。种植 3年后在远离母株 3-4m处
均有新株长出,其水平根状茎和垂直根状茎均可生根,根茎节上腋芽萌发出地面后发育成新株,形成同一根
源的株丛。生长在沙化环境的甘草植株随沙层覆盖度的增加,可形成 3~4层根状茎层。因此,甘草为钙质
土壤的指标性植物,具有防风、固沙固土的作用,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优良生态先锋植物。
2 保护野生甘草资源对策
甘草是良好的生态建设植物,是荒漠地区主要沙生植物,保护野生甘草资源,必须从根本抓起,禁止放
牧,围栏保护,人工抚育,甘草恢复后方可进行适量采挖,在严重荒漠区禁止野生商品甘草的交易。从法制上
立法,制度上规范化管理。保护野生甘草资源对策一是建立完善的草原管理制度,依法治沙,依法治草。以
往导致草场沙化和退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如风蚀、干旱和鼠害等,也有人为因素如垦草种粮,破坏植被和
过度放牧,使特定的干旱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能量与物质流处于恶性循环状态。长期以来缺乏科
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如草地产权不明确,只利用不管理,投入几乎为零,即草原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输入少而
输出多,使草场退化,土壤沙化,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因此必须尽早实行退耕还牧,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含
甘草),恢复与保持甘草的生态平衡和良性发展。草原治理政策实施草地产权明晰化,鼓励农牧民增加对草
地建设的投入,保护草场资源,改变靠天养畜的被动场面,建立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把甘草资源优
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实行围栏护育。甘草资源多分布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荒漠地区,不宜连续采挖
利用,20世纪80年代始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哲里木盟、奈曼旗、伊克昭盟、杭锦旗和鄂托克等地对甘草资
源进行围栏护育累计达 7万 hm ,有效保护了甘草资源,其地上茎平均增高 20~30cm,风沙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采挖与封护相结合。在甘草资源天然分布区内应按面积和蕴藏量制定采挖与轮休方案,有条件的地方
可实施围栏封育,促使甘草萌发复壮,有计划的采挖 1次,然后封闭 6~9年,每 lOOm2范围内采挖坑数不宜
超过 10~15个,挖大留小,不可一扫而光,以有利于甘草植被的恢复。四是发展人工种植甘草,国外为保护
野生甘草,大力发展人工种植,实行轮挖,集约化生产,取得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我国于20世纪 60年代
开始进行人工甘草种植试验,从种子处理、播种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均已有较成熟经验。近年来新疆、内
蒙古、宁夏等省区先后建设人工种植甘草基地多处,人工种植 4年生甘草实生苗平均根干物质量达 2.28~
9.69t/hm ,是天然甘草分布区5~6年商品量的4.5~16.2倍。经济效益平均比农田种粮高 2.0~3.5倍,
故利用农区闲散土地种植甘草,是开发人工甘草资源,保护野生甘草资源的有效途径。我国西北、华北和东
北地区均适宜种植甘草,尤以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为最适宜区,山东和河南省部分地区也可
种植,但由于受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甘草质量不及“三北”地区为佳。甘草适宜生长温度为年均 0.4~
14℃,最佳年均气温为 4~8℃,≥10℃年积温250012以上,以≥10℃年积温3000-3800℃为最宜;年无霜期
150d以上,年降水量<400mm,最佳年降水量为 100~300mm间;垂直分布一般适宜在海拔高度500-
1500m间种植。五是应组织有关科研和专业人员对甘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
究,如栽培技术、遗传育种和良种繁育技术以及甘草制品精深加工等综合利用开发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中药材公司.中国中药区划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5.63-64
2 余优森等.欧亚大陆桥沿线气候特征灾害区段划分研究 气象学报,1998,56(2):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