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Tab le 4 Resu lts of determ ination
S amp le Sod ium Dan shen su
P rotocatechu ic
aldehyde (m g /g) Caffeic acid
1 3. 19 1. 02 0. 26
2 5. 12 0. 64 0. 28
3 4. 96 0. 69 0. 31
4 3. 64 1. 42 0. 34
5 3. 78 1. 39 0. 24
6 3. 59 1. 41 0. 29
7 2. 95 1. 12 0. 22
8 3. 22 1. 24 0. 34
9 3. 17 1. 15 0. 28
10 2. 58 0. 79 0. 21
11 2. 97 1. 07 0. 22
12 3. 77 1. 21 0. 24
13 2. 42 0. 82 0. 19
14 3. 95 0. 91 0. 41
15 3. 08 0. 76 0. 29
16 1. 49 0. 49 0. 40
17 2. 37 0. 86 0. 15
18 1. 62 0. 87 0. 20
19 1. 56 0. 54 0. 39
20 1. 51 0. 62 0. 46
21 1. 71 0. 78 0. 25
参考文献:
[ 1] 黄炼栋 ,徐伟哲 ,胡之壁 ,等. RP-HPLC法测定丹参培养物中两
种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的含量 [ J] .中草药 , 1999, 30(9):654-
656.
[ 2] 李茜 ,张尊建 ,许风国 ,等.丹参葡萄糖注射液的 HPLC指纹图
谱研究 [ 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 2002, 13(11):401-405.
豆蔻壳挥发油成分的 GC-MS分析
王少军 1 , 段 启 2 , 曹 君2 , 张继华 2 , 龚千锋 2
(1. 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江西 南昌 330077;2. 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收稿日期:2004-03-20
作者简介:王少军(1979~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电话:13576976078, E-m ail:w angshaojun52@ eyou. com
关键词: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豆蔻
摘要: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豆蔻壳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豆蔻中提取挥发油。
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了 71个成分 ,占
挥发油总成分的 89 以上 。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 , 重现性好 ,适用于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
中图分类号:R927.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528(2005)07-0815-03
豆蔻 (fructus amom i rotundus)为姜科植物白豆
蔻 Amomum kravank Pie rre ex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
Amomun compactum So land ex M a ton的干燥成熟果
实 。具有燥湿健脾 ,温胃止呕 ,用于寒湿内阻 ,脘腹
胀满冷痛 ,嗳气呕逆 ,不思饮食 。豆蔻壳挥发油的化
学成分较为复杂 ,而现已报道的豆蔻壳挥发油成分
较少[ 1] 。本文以水蒸气蒸馏法蒸出豆蔻壳挥发油 ,
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 ,进行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 ,共
分离出 100多个峰 ,以归一化法计算了各个峰的相
对含量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从中共鉴定了 71个成
分 ,占挥发油总成分的 89 以上 。
1 仪器与试药
Ag ilent 6890 GC-5973MSD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仪。豆蔻购于南昌市汇仁堂药店 ,经江西中医学院
中药鉴定教研室鉴定为姜科植物白豆蔻 Amomum
kravank Pie rre ex G agnep,符合《中国药典》2000年
版要求。
2 实验方法
815
2005年 7月
第 27卷 第 7期
中 成 药
Chine se T raditiona l PatentM ed icine
Ju ly 2005
Vo .l 27 No. 7
2. 1 挥发油的提取
将豆蔻剥去皮 ,收集外皮 ,用挥发油提取器按常
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
得挥发油 ,收油率为 3. 6 。所得挥发油为淡白色
透明油状物 ,具有特殊浓郁香味。
峰号 化学成分 相对含量( )
匹配
度( ) 峰号 化学成分
相对
含量( )
匹配
度( )
1
2-甲基-5-(1-甲乙基)-双环[ 3. 1. 0]六亚甲基四胺-
2-烯 0. 64 94 2 IR-α-蒎烯 3. 23 95
3 莰烯 0. 60 85 4 β-水芹烯 1. 61 89
5 β-蒎烯 5. 89 94 6 (+)-4-楷烷 0. 16 90
7 α-水芹烯 4. 88 91 8 桉油精 40. 81 88
9 1-甲基 4-(1-甲乙基)-1, 4-环己二烯 0. 80 93 10 Z-β-萜品醇 0. 52 92
11 顺-里那油氧化物 0. 07 90 12 (+)-4-棍烷 0. 07 90
13 1, 3, 3-三甲基-双环 [ 2. 2. 1]庚烷-2-酮 0. 38 85 14 顺-β-萜品醇 3. 57 94
15 外-葑醇 0. 34 98 16 反-对-孟烯-2, 8-二烯醇 0. 20 92
17 2, 2, 3-三甲基-3-环戊烯-乙醛 0. 46 97 18 反-对-2, 8-孟二烯-1-醇 0. 10 88
19 Z-β萜品醇 0. 24 94 20 樟脑 0. 11 92
21 龙脑 0. 56 94 22 2, 5-二甲基-2, 4-乙二烯 0. 17 95
23 4-甲基-1-(1-甲乙基)-3-环己烯 0. 07 79 24 三甲苯基-硅烷 1. 18 89
25 (对-烯-8-醇)-(+)-α-萜品醇 0. 37 90 26 6, 6-二甲基-双环 [ 3. 1. 1]七亚甲基四胺-2-烯-2-甲醇 2. 65 92
27 6, 6-二甲基-双环[ 3. 1. 1]七亚甲基四胺-2-烯-2-醛 0. 23 90 28 环氧化-2-甲基-5-(1-甲乙基)-1, 3-环己二烯 0. 90 90
29
4-甲基-1-(1-甲乙基)-双环[ 3. 1. 0]六亚甲基四胺-
3-烯-2-酮 0. 11 95 30 反-2-甲基-5-(1-甲乙基)-2-环己烯-1-醇 0. 28 92
31 葑酸 0. 30 90 32 顺-2-甲基-5-(1-甲乙基)-2-环己烯-1-醇 0. 12 86
33 环氧化-2-甲基-5-(1-甲乙基)-1, 3-环己二烯 0. 29 85 34 2-甲基-3-苯基-丙醛 0. 13 92
35 丙酸-3, 7-二甲基-1, 6-辛二烯-3-醇 0. 73 94 36 (S)--2-甲基-5-(1-甲乙基)-2-环己烯-1-酮 0. 08 96
37 百里酚 0. 09 89 38 4-(1-甲乙基)-苯多酸甲醇 0. 14 90
39 2-甲基-5-(1-甲乙基)-酚 1. 21 90 40 3, 7, 7-三甲基-双环 [ 4. 1. 0]七亚甲基四胺-2-烯 3. 24 97
41 3-烯丙基-6-甲氧基苯酚 0. 27 89 42 可巴烯 0. 63 95
43
[ 1aR-(1a-a, 7-a, 7a-a, 7b-a)]-1a, 2, 3, 5, 6, 7, 7a, 7b-
八氢-1, 1, 7, 7a-四甲基-四甲基-1氢-环丙烷基 [ a]
萘
0. 20 94 45
(-)-1, 7-二甲基-7-(4-甲基-3-戊烯基)-三环 [ 2.
2. 1. 0(2, 6)]庚烷 0. 13 93
46 石竹烯 0. 23 95 47 β-倍半水芹烯 0. 08 94
48 α-石竹烯 0. 35 89 49 2-异丙烯基-4a, 8-二甲基-1, 2, 3, 4, 4a, 5, 6, 7-八氢化萘 0. 19 92
50
4aR-(4a-a, 7-a, 8a-b)] -十氢-4a-甲基-1-亚甲基-7-
(1-甲乙基)-萘 1. 40 93 51
[ 1as-(1a-a, 3a-a, 7a-b, 7b-a)]-十氢-1, 1, 3a-三甲
基-7-亚甲基-1氢-环丙烷基[ a]萘 1. 23 96
52 (-)-a-+-碳烷 0. 59 86 53 3, 7, 11-三甲基-(E)-1, 6, 10-十二碳三烯-3-醇 0. 39 79
54 (-)-桉油烯醇 0. 77 85 55 石竹烯氧化物 0. 77 91
56 创醇 0. 50 92 57 勒烯 0. 18 89
58 可巴烯 0. 23 89 59 [ 1as-(1a-a, 3a-a, 7a-b, 7ab-a)] -十氢-1, 1, 3a-三甲基-7-亚甲基-1氢-环丙基[ a]萘 0. 23 95
60 桉叶-4(14), 11-二烯 0. 36 90 61 十氢-1氢-环丙基[ e]奥 0. 58 91
62
[ 1s-(1-a, 7-a, 8a-a)]-1, 2, 3, 5, 6, 7, 8, 8-八氢-1, 8a-
二甲基-7-1-甲乙基 0. 38 90 63 桉叶-4(14), 11-二烯 0. 21 86
64 (+)-八氢-4, 8, 8, 9-四甲基-1, 4-甲奥-7(1氢)-酮 0. 40 88 65 α-顺-檀香醇 0. 21 96
66 Z-α-反-佛手醇 0. 14 94 67 6-异丙烯基-4, 8a-二甲基-1, 2, 3, 4, 4a, 5, 6, 7-八氢化萘-2-醇 0. 21 96
68
4, 6, 6-三甲基-2-(3-甲丁基-1, 3-二烯基)-3-氧三环
[ 5. 1. 0. 0(2, 4)]辛 0. 20 94 69 β-新丁子香烯 0. 08 94
70 二十三烷 0. 14 89 71 1, 3, 3-三甲基-2-氢化甲基-3, 3-二甲基-4-(3-甲基丁基-2-烯基)-环己烯 0. 07 89
816
2005年 7月
第 27卷 第 7期
中 成 药
Chine se T raditiona l PatentM ed icine
Ju ly 2005
Vo .l 27 No. 7
2. 2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色谱柱为 ULTKA-2(50 m ×0. 20 mm ×0. 25μm)
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进样口温度 220°C;接口温度 250
°C;载气为氦气 ,流速 0. 9 mL min-1;分流比 60∶1;进
样量 0. 8 μL;升温程序:柱温 60°C ,保持 1m in,以 10
°C /m in升至 100°C ,保持 2 m in,再 4°C /m in升至 200
°C ,保持 3m in,再 20°C /m in升至 320°C。
2. 3 质谱条件
电离方式 EI,电子轰击能量 70 ev,离子源温度 230
°C ,加速电压 34. 6 V ,分辨率 2500,扫描范围 30 ~ 350
aum ,倍增器电压 1341 v, NIST-98标准质谱图库。用毛
细管气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分析 ,得其总离子流图。
采用气相色谱数据处理系统 ,经计算机数据处理和
N IST-98标准库检索鉴定各种化学成分 ,同时用峰面积
归一法测定样品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3 结果与讨论
气相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植物挥发油的分析[ 2] ,
张莉等也曾用此方法对中草药挥发油进行过研究[ 3] 。
在本试验中对升温度程序进行了调整 ,结果发现上述
条件对各峰分离较好 ,确定了上述分析条件。用毛细
管色谱从豆蔻壳挥发油中共分离出 72个峰 ,以面积归
一化法测得挥发油各组分相对含量。按实验中的 GC-
MS条件对豆蔻壳挥发油进行分析 ,得其总离子流图
(图 1)。对总离子流图中的各峰经质谱扫描后得质谱
图 ,经过质谱计算机数据系统检索 ,人工谱图解析 ,并
查对有关质谱资料 [ 4] ,从基峰 、相对度等几个方面进行
直观比较 ,综合各项分析鉴定 ,确定出豆蔻壳挥发油中
的化学成分 ,结果列于上表中。
图 1 豆蔻壳挥发油总离子流图
由表可知 ,白豆蔻壳挥发油共分离出了 101种组
分 ,鉴定了其中的 71种 ,已鉴定的化合物组分占总馏
出组分的 71 以上 ,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 89 以上。
在已鉴定的组分中 ,主要的几种组分如:桉油精(40.
81 )、1R-α-蒎烯(3. 23 )、β-蒎烯(5. 89 )、α-水芹烯
(4. 88 )、顺-β-萜品醇(3. 57 )、6, 6-二甲基-双环 [ 3.
1. 1]七亚甲基四胺-2-烯-2-甲醇(2. 65 )等与文献[ 10]
所报道的相同。在已鉴定的化合物中 ,含量最高的是
桉油精 ,相对含量40. 81 ,其次为 β-蒎烯 ,相对含量 5.
89 。相对含量在 3 以上的有:桉油精 、β-蒎烯 、α-水
芹烯 、顺-β-萜品醇、1R-α-蒎烯等 5种化合物。在白豆
蔻壳挥发油中 ,萜醇类和倍半萜烯类组分相对含量较
高。另外还含有少量的酯类化合物 、酮 、酚 、有机酸及
饱和烷烃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
[ 1] 黄天来 ,赵萍,冯美蓉,等.白豆蔻、草豆蔻 、高莨姜挥发油成分研究
[ J]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1990, 7(2):95-97.
[ 2] 凌大奎 ,朱永新 ,王维,等.气相色谱保留指数谱用于中药材鉴别的
研究[ J] .药物分析, 1995, 15(4):13-15.
[ 3] 林启寿.中草药成分化学[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7. 5. 575-577.
[ 4] 中国质谱学会有机专业委员会.香料质谱图集 [M ] . 北京科学出版
社 , 1992:67-68.
817
2005年 7月
第 27卷 第 7期
中 成 药
Chine se T raditiona l PatentM ed icine
Ju ly 2005
Vo .l 27 No.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