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长白楤木茎结构观察



全 文 :第 32 卷第 12 期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 32 №12
2011 年 12 月 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Dec. 2011
长白楤木茎结构观察
樊清伟1,杨 东1,刘秀岩2,朱俊义2
(1.通化市城市绿化管理处,吉林 通化 134002;2.通化师范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摘 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长白楤木(Aralia contunentalis Kitag)茎结构,研究结果是:初生维管束有两种排列方
式同时存在,即一种是排列成一轮在皮层薄壁组织的外侧,一种是散生在皮层薄壁组织中,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次生维管束位
于成轮排列的维管束之间,由进行次生生长时由两初生维管束之间的束间形成层形成.
关键词:长白楤木;茎;次生结构
中图分类号:Q9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 7974(2011)12 - 0034 - 02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1706).
收稿日期:2011 - 09 - 25
作者简介:樊清伟(1970 -) ,男,吉林通化人,通化市城市绿化管理处工程师.
长白楤木(Aralia contunentalis Kitag)属于五加
科楤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 春季长出的长白楤木
嫩芽是东北地区传统山野菜,具有独特的清香味道,
介于刺嫩芽与香椿之间,王忠壮等(1999)对楤木属
药食兼用嫩芽的营养成分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长
白楤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吃法很多,可直接炒
食、生拌、蘸酱等,也可盐渍[1 - 3]. 本文研究其茎结
构,对指导其反季栽培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取材地点:通化师范学院院内生物专业试验基
地栽培的长白楤木,海拔 400m.茎用 FAA 固定液长
期固定备用.
1. 2 BSE2 观察模式的电镜观察标本的制作
长白楤木茎结构可通过扫描电镜在 BSE2 观察
模式下观察. 取固定的实验材料,用清水洗掉 FAA
固定液,首先用无水乙醇连续脱水 3 次,每次 24h,
再用二甲苯连续浸泡 2 次,每次 24h,之后再用无水
乙醇连续浸泡 3 次,每次 24h,以溶解掉材料内的二
甲苯,最后将材料放入清水中,以待解剖观察. 将处
理好的实验材料置体视镜下解剖,挑选观察的内容
放在样品台导电胶上,置 HITACHI S - 3000N 型扫
描电子显微镜内,在低真空背散射模式(BSE2)下观
察照相.
2 实验结果
长白楤木茎横切观察可见,其茎由表皮、皮层厚
角组织、皮层薄壁组织、初生维管束、次生维管束组
成.初生维管束有两种排列方式,一种是排列成一轮
在皮层薄壁组织的外侧,一种是散生在皮层薄壁组
织中,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次生维管束位于成轮
排列的维管束之间,是进行次生生长时由两初生维
管束之间的束间形成层形成的,束中形成层活动较
弱.从茎的纵切看,导管分子壁具梯纹、孔纹增厚.
3 讨论
植物茎结构中维管束排列主要有多种方式,即
双子叶植物木本植物维管束在皮层中排列成一轮,
维管束数量较多,排列紧密,在两个初生维管束之间
形成次生维管束,在初生维管束的内部形成次生维
管组织,进入次生生长,如短梗五加茎结构;双子叶
植物草本植物维管束在皮层中排列成一轮,维管束
数量较木本植物少,排列不紧密,在两个初生维管束
之间形成小的次生维管束,进人次生生长,如向日葵
茎结构,但多数双子叶植物草本植物维管束束间形
成层活动弱,不进行次生生长;单子叶植物维管束在
皮层中排列成两轮,如水稻、小麦,或散生在基本组
织当中,如玉米、高粱. 多数单子叶植物茎维管束束
间形成层活动弱,不进行次生生长[4 - 6].
五加科植物茎有草本和木本之分,内部结构较
为复杂.长白楤木为草本植物,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长
白楤木茎由表皮、皮层厚角组织、皮层薄壁组织、初
生维管束、次生维管束组成.初生维管束有两种排列
方式同时存在,即一种是排列成一轮在皮层薄壁组
织的外侧,一种是散生在皮层薄壁组织中,由木质部
和韧皮部组成.次生维管束位于成轮排列的维管束
之间,是进行次生生长时由两初生维管束之间的束
间形成层形成的,束中形成层活动较弱.长白楤木维
43
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1.12.016
管束的两种排列方式即散生、排列成轮同时存在的
情况未见报道,其同时具有双子叶植物草本植物和
单子叶植物茎维管束的排列特征,并且,维管束数量
较多,说明长白楤木茎结构比较复杂,介于木本植物
和草本植物之间.在栽培过程中,应加强水、肥、光照
的管理,减少其次生长,生产高质量的嫩茎产品.
图 1 长白楤木茎结构
a 茎横切,示表皮、皮层厚角组织、皮层薄壁组织、散生维管束、排列成轮维管束;b 示维管束散生在皮层薄壁组织中;c,d 示
维管束形态;e ~ g 示表皮、皮层厚角组织、皮层薄壁组织、排列成轮维管束;h ~ l 示导管分子侧壁梯纹、孔纹增厚;m ~ p 示维管
束纵切.
参考文献:
[1]何景,曾沧江.中国植物志[M].第五十四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2]王忠壮,靳守东,全山丛,等.楤木属植物药食兼用嫩芽营养成分分析[J].营养学报,1999,21(1) :100 - 103.
[3]姜晓莉.刺嫩芽山野菜的开发利用[J].农牧产品开发,1999(7) :13 - 14.
[4]谷安根,陆静梅,王立军.维管植物演化形态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陆时万,徐祥生,沈敏健.植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6]A. FAHN.植物解剖学[M].吴树明,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陈衍峰)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