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蓖麻蚕DNA对家蚕的诱变作用



全 文 :第 3 2卷 增刊 1
9 1兮 3年 9月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加m a lo{ X i at nt eU niv e s r一 ty N ( at r a o l余 ie ne c)
V o l
.
3 2
e S. P
Su p
.
1
[99 3
蓖麻蚕 D NA对家蚕的诱变作用①
陈元 霖
陈智毅
桂慕燕 廖 岚 周 锋
(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室 )
罗智焕 陆天锡 匠…西童{
(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
摘要 将蓖麻蚕 D NA (或 D A N蛋白 )分别注入 二化性和多化性家蚕蛾体内 ,后代出现外
部形态和数量性状变异的个体 .从中选育出六个稳定的新品系 . 并对这些新品系进行了性状遗传 、
血液酷醉同工酶酶谱 、 线粒体 D N A 限制性内切醉潜以及血液蛋白电泳图谱的观察和检测 . 对外潭
D N A 诱导遗传变异的可能性 及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
关键词 蓖麻蚕 ,家蚕 . D N A ,遗传变异
D N 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 通过异种 D N A 的直接导入 ,进行种间遗传信息的交流和转移 ,
是动物遗传工程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 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在生产实践上可能为创造动物新品种
开辟新途径 , 对于阐明遗传变异的机理也有重要意义 . 近 30 年来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在
家蚕的不同品种之间“ 一 ” , 还是在家蚕与蓖麻蚕之间「, 一 ’ 〕 , 以及在栗蚕与柞蚕之间 ! ` ) ,都有可能
由于异种 D N A 的作用引起某些性状的变异 ,而且有些变异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 由家蚕 D N A
作用获得的蓖麻蚕新品系 ,经过 80 多代繁育 , 至今变异特征依然不变` ,二. 我们曾经在注射蓖麻
蚕 D N A 的家蚕中 ,观察到卵色和蛾子复眼颜色的变化〔’ 〕 ,当时由于条件限制 , 未能对这些变
异性状进行继代观察 . 1 9 8 6 和 19 87 年 ,我们又在不同品种中 ,进行了蓖麻蚕 D N A 诱导家蚕遗
传性变异的试验 ,从它们后代变异个体中选育出六个稳定的家蚕新品系 ,并进行了遗传学分
析 .
1 材料和方法
1
.
1 材 料
D受体 :家蚕 (刀田陀乙” m ort L . ) ,属家蚕蛾科 ( B o m ib ic d ae ) . 供试品种及主要性状如下
a ) 65 5
: 不滞育的多化性 ,卵白色 ;蚁蚕黑色 ,壮蚕青灰色无斑 (素蚕 ) ,熟蚕体色白蜡 , 四眠 .
茧椭园形间有纺锤形 , 色白 , 茧绵多 , 无茧孔 ;蛾子复眼黑色 ,蛾体灰白色 .
b) 湖 ,。 ` :滞育 , 二化性 ,卵色深灰 ;蚁蚕黑褐色 ,素蚕 (无斑 ) 、 四眠 .茧椭园形 ,色 白 ;蛾子复
眼黑色 ,蛾体灰白色 , 翅有花斑纹 .
2 )供体 :蓖麻蚕 (丹 ilos a , ia 。 y nt h ia icr in i oB is d u r a l ) . 属大蚕蛾科 ( S a tu r n i jd a e ) ,供试品种
叮 J 本文 1 9 93一。4二。 8 收到 : 国家自然科学荃金资助项目
增刊 l陈元霖等 :蓖麻 蚕 D N A对家蚕的诱变作用
及主要性状如下
a)斑马 :不滞育的多化性 ,卵浅黄色 ;蚁蚕青黄色 ,蚕体具黑色大型斑纹 、 四眠 ;绵茧 , 茧白
色 , 有茧孔 ;蛾型大 , 眼黑色 . 翅棕褐色间有白色斑纹 .
b) 桂虎斑 : 除幼虫为黄血外 ,其它性状与斑马相同 .
1
.
2 方 法
D N A 蛋白 ( D N P )的制备 ,参见文献` 5掀 1 .
注射 : 将 D N P 用 。 . 15 m ol 八 J 的氮化钠和 。. 05 m ol 儿 柠檬酸钠溶液配制成混悬液 , 用
0
.
25 m 合的玻璃注射器和经过改进的 5 号针头 ,将 D N P混悬液从家蚕处女蛾的交配孔注入交
配囊内 . 每只蛾注入体积 。 . 01 m l( 含 D N A 4 一 7 ug ) . 然后与同品种家蚕雄蛾交配 ,在正常条件
下产卵和孵化 , 以注射不含 D N A 的生理溶液为对照 .
2 结 果
在 1 9 86 和 19 87 年 ,我们分别以多化性家蚕品种 65 和二化性家蚕品种湖 20 4为受体 , 进行
蓖麻蚕 D N A 诱导家蚕遗传变异的试验 .
2
.
1 1 9 8 6 年试验
供体为蓖麻蚕斑马品种 ,受体为家蚕 6 5 5 品种 . 在注入蓖麻蚕 D N P 后 . 蚕蛾产卵速度较
慢 , 个别母蛾的产卵量减少 ,平均每蛾产卵 2 5 0 粒以上 ,卵的孵化率在试验组为 了9 % ~ 9 1% ,
对照组平均为 % . 9% .
在试验组子代 ( D F . )的个体发育不同时期 , 都可以看到某些性状的变化 .
l) 形态变化 :
a
)蚁色 在 1 324 条蚁蚕中 ,发现 60 条赤蚁 , 其它 1 264 条蚁色正常 (黑蚁 ) .
b) 幼虫斑纹 由赤蚁成长的幼虫中 . 出现一条浅色黑搞斑蚕 ( 忿)和一条普通斑蚕 , 其它均
为正常的来斑蚕 . 在素斑蚕的后代 ( D F : ) 又分离出壮蚕体色呈微红的素鹑斑蚕 .
黑编斑蚕在四龄期以前斑纹色泽浓黑 ,并明显地具有眼状斑 、 半月斑和星状斑三种斑纹 .
到五龄期斑纹色素变淡 ,半月斑和星状斑消失 , 仅存眼状斑 . 这条蚕生长缓慢 , 死于蛹期.
从斑纹变异蚕进行回交 (普通斑 舍丫 65 5早 ) 和互交 (素鹑斑 )中 , 培育出 ,三个家蚕新品系 :
BT 。 : 、 B认。 :和 B “ : ,它们的主要特征见表 l 和图 l 、 2 . (彩色版 )
测交试验表明 , BT , 上 (普通斑 )和 B T 。 : (素鹑斑 )的斑纹性状遗传表现与正常的普通斑和
素鹑斑的遗传规律相一致 ` ,一
c )茧形 在 D F : 代出现一个大型茧 ,其茧长 (3 . 85 c m )和茧宽 ( 2 . 20 cm )分别比对照组平
均值增加 了 24 . 6%和 4 5 . 6% , 全茧 量 (l . 4 5 9 )和茧层量 (0 . 21 9 )分别提高 了 54 . 3%和
45
.
6 %
, 蛹体特别大 ,所以茧层率反而下降了 4 . 4% .
2) 数量性状变化 : 自 1 9 8 6~ 1 9 9 2 年 lZ 月 ,对 BT : `系统的三个品系培育了 41 个世代 ,并逐
代按常规方法进行饲养成绩调查 ,同时以 65 5 作平行对照 . 结果表明 : 与受体 “ 5 相比 , B T ,` ,
全龄期缩短 Zg h , 全茧量提高 2 . 4 % ,茧层量提高 24 . 3 % , 茧层率提高近 3 . 8 % ; B T 、 : 全龄期
缩短 13 h . 全茧量提高 31 , 3 % ,茧层量提高 3 . 8% ,茧层率提高 3 . 7% ; B T , 3的主要经济性状
则都逊于 6 55( 表 2) ,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 9 3年
表 IB T。。系统各品系的主要特征
T
a
b
.
1 Mai n
e
h
ar aetr e ;sti e s of t h e
str ai n s of B T
.已即 st em
品系名称 主要形态特征
B T。` 、
B T
, ` ,
B T
: 。:
卵白色 、 蚁蚕黑色 、 壮蚕体色青灰白、 有普通斑 、热蚕体色白腊 、 茧白
色 .椭园形
蚁蚕黑褐色 、 其它同上
卵白色 、 蚁蚕黑褐色 、壮蚕体色青灰徽红 、有素鹑斑 、熟蚕体色徽红 、
茧白色 、纺锤形
表 2 BT 。; 系统各品系综合饲养成绩 ’ `
T a b
.
2 T h o s y价 th e t 孟e a l r e a r i n g a e h i e , e m e幻 t s o f B T ,` 一 , y s t e m s t ar i n s
五龄 全龄
经过 经过
旧 : 时)旧 : 时)
全龄病蚕
率 ( 肠 )
幼虫期生
命力 (师 )
虫蛹统一
生命力 (肠 )
全茧量
( g )
茧层量
(尽 )
茧层率
(% )
实数 指数 实数 指数 实数 指数 实数 指数
(% )
实数 指数
(% )
实数 指数
B T 。。 一 石 : 0 8 2 1 : 1 7 9 3 2 13 3 , 9 1 8 5 . 1 0 9 7 8 5 7 7 , 8 6 9 8 , 3 7 1 1 0 4 1 2 2 . 3 9 0 . 1 6 9 1 2 4 2 6 1 5 . 5 1 1 0 3 . 8 2
BT . ` , 6 名 1 6 2 2 . 0 9 6 . 65 5 6 . 0 0 8 5 . 7 4 9吕. 5 9 79 13 9 9 卜 9 7 1 . 1 8 4 13 1. 26 0 ` 1 8 2 1 3 3 . 8 2 15 . 4 9 1 0 3 6 8
B T 。` , 7 : 0 8 2 4 : 2 0 9 . 8 6 1 4 1
.
6 7 8 6
.
7 6 9 9
,
7 6 7 3
.
5 6 9 2
.
9 4 0
.
8 0 4 8 9
.
1 4 0
,
1 1 8 8 6
.
7 6 1 4
.
6 1 9 7
.
7 9
(簇 ) 6 : , ; 2 2 : 2 2 “ · , 6 ,。。 “ 6· , 7 10。 ` 9 · , “ , 0 0 0· , 0 2 `。 。 。· : 3 6 1。。 , 4· , ; 1 0 0
1) 为各个世代的平均值
3) 酩酶酶谱检测 : 家蚕和蓖麻蚕血液醋酶同工酶酶谱 ,存在种属特异性和品种间差异性 ,
而在同一品种的个体之间则比较稳定 ,因此 , 血液酷酶同工酶可作为品种的遗传标志 [ ’ ” 〕 .
对 B T o .系统三个稳定品系的血液酷酶同工酶分析结果提示 : B sT 。系统各品系的酶谱与
6 5 5 (受体 )基本相同 , 但是与 6 5 5 比较 , 出现了某些新酶带 (如在 8 6 1 和 862 中出现了 C : 带 ) ,
或缺失了某些酶带 (如 8 61 缺失桃红色的 B 〕 带和 C S 带 , 86 2 也缺失 C S带 ) ,酶的活性也有所变
化 (如 8 63 中的 A 3 带酶活性特别强 )( 图 3) . 4) 血液蛋白电泳分析 : 采用 5% ~ 15 %聚丙烯酞胺
凝胶梯度电泳方法 . 对 BT 。。系统三个新品系的五龄幼虫进行血液蛋白电泳分析 , 结果见图 .4
如图所示 , 65 5 和 B T 。。各品系的电泳图谱与斑马 〔供体 )有明显不同 (如 A 区 ) . 变异品系与 “ 5
相比也出现某些电泳带缺失 (如在 B 区 )或活性的变化 .
增刊 -陈元霖等 :蓖麻蚕 O N A对家蚕的诱变作用
J比 .图
g
它吕
F
T B
.`系统血液醋酶同工酶电泳图谱及示意图
卜 6 5 5
5一斑马
2一 U T
:` , 3一 B T .。 : 4一 B T川
B T
。 。系统血液蛋白电泳图潜
1一 B T I。 , 2一 B T s` : 3

B T ,。 1
4 一斑马 5一 6 5 5
T 卜e e l代 t r o p卜o r e l o g r a m o f b】众洲」e st e r a s e
i的 z犷m e o f 幼 Ik w o r m BT o. s七r吕 i n , a n d s k e t e h y
m a p
丁卜e e lce t r叩 h o r o l明 r a m o f bl互拟」 P r介
t e in o f d o m e s l i e a t e d s i l kw o r m B T
。 。
图i8F
S t l妞 I n s
2
.
2 1 98 7 年试验
19 87 年我们采用同样方法 ,再次进行了蓖麻蚕 D N A 诱导家蚕遗传性变异的试验 , 供体品
种是挂虎斑 ,受体品种是二化性的湖 : 。` . 在试验组后代也出现了蚁色 ,幼虫形态 、 茧形 、 茧色 、 卵
形等形质性状 , 以及数量性状 (如茧质)的变化 ,并从变异个体中选育出三个新品系 . 在新品系
的性状稳定以后 ,分别进行了血液酷酶同工酶和线粒体 D N A ( m t D N A )限制性内切酶谱的检
测 .
l) 形态变化 :

)卵 型 试验组子代 ( D F : )母蛾产出个别特大型卵 , 卵的大小为 1 . 8 又 1 . 35 丫 。 · 8 5 m m ,
明显地大于家蚕卵 (约为 1 . 3 x o . g x o . 6 m m ) , 而与蓖麻蚕卵的大小 (约为 1 . 9 5 x l . 25 又 ! . 15
m m )相近 , 见图 5 . (彩色版 )
b) 蚁色 出现浅褐色和淡赤色蚁蚕 (同前 ) .

)幼虫 在 D F : 代出现仅有眼状斑的个体和两条体型特别大的蚕 (图 6 彩色版 ) . 将这两
条大型蚕单独上簇 ,结大型茧 `图 7 彩色版 ) ,与对照的湖 2。此较 ,茧层量成倍地增加 ,如表 3 .
将上述两条大型蚕 (早 )与湖 : 。 `回交 , 它们的后代不仅仍表现出高丝量特征 , 而且分离出具
有眼状斑和淡半月斑的蚕 ,有的熟蚕体色微红 . 根据蚕体特征选育出 B T o . 、 B T o Z 、 B T o 3三个新
品系 , 它们的主要特征见表 4 和图 8( 彩色版 )
厦门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19 93 年
表 3 蓖麻蚕 N D P注入家蚕 ( 湖州 )子代(F 】 )变异个体主要特征
T a b
.
3 Ma i nc ha r a e tr ei s tic s o f t卜 v ea r ia t以 DF , d o m e s t ie a t必d s ilkw o rm in d iv id u . l s
p r司 u c ed b y d o m e o t i e (。 t r a i n H u : 。 ; ) i n jec t e d 诫 th o ir 断 Ik w o mr D N P
全羞塑更 鱼星鱼二史 茧层率 (片 )
编号 性别 壮蚕体色
蚕体
斑纹 茧色 实数 指数
(% )
实数 指数
(写 ) 实数 指数
变异体 1 号
变异体 2号
灰 素斑 白 1 . 9 4 1 4 2 . 6 5 0 . 4 1 2 4 1 . 1 3 2 1 . : 3 一6 9 . 04
灰 素斑 白 1 . 8 6 1 3 6 . 7 6 0 . 3 7 2 17 . 6 5 19 . 89 15 9 . 12

湖 2 04
表 4 B T . , 系统各品系的主要特征
T a b
.
4 M a in t r a i t s o f th e s t ar in s o f B T
, , s y s t e m
品系名称 主要形态特征
B T ” ,
BT
。 , :
B T
蚁蚕黑揭色 、壮蚕体色青灰白、淡半月斑 、熟蚕体色白腊徽红
壮蚕眼状斑 、 淡半月斑 、 熟蚕体色白腊 , 其它同上
壮蚕淡半月斑 、 其它同 B T 8 72
表 5 B T, ,系统家蚕品系生命力和茧质调查
T a b 5 T h e 访 t a li t y a n d e co o o l一 q u a li t y e x a m in 目 in
dom
e st ica t目 is lk切勺灼” s tar in s of BT . , s萝s t e m
品系
名称
幼虫生
命力 (% )
虫蛹统一
生命力 (% ) 全茧量 《护 茧层 t (砂 茧层率 ( % )
实数 指数 实数 指数 实数 指效
(% )
实数 指数
( % )
实数 指数
B T . ” 4 9 . 61 3 8 。 3 6 5 8 98
BT 一,七
B T 。 ,
湖 : 。 ,
(对照
7 0 63
7 5

5 4
6 9
,
38
9 8
.
7 8
1
.
35 0 1 19
.
5 7 0
.
26 2 15 4
,
12 1 9
.
4 3
1
.
37 8 1 22 05 0 2 7 9 16 4
.
12 2 0 3 2
12 8
.
59
13 4
.
4 8
1 0 5
.
65
6 1

8 7
64
.
74
9 5
.
1 3
9 9
.
5 4 1
.
44 8 1 28
,
2 6 0
.
2 8 2 16 5
.
8 8 19 57 1 2 9

5 2
71 50 10 0 6 5
.
0 4 1 0 0 1
`
12 9 1 00 0
.
1? 0 10 0 15
.
11 1 0 0
” 表中数据为 14 代的平均值
BT 。 ,已繁育了 19 代 , B T 。 :和 BT 。 ,已繁育了 2 0代 ,变异性状已经稳定 .
2) 数量性状变化 ;
1 9 8 7 年以来 , 逐代调查了 B T o 7系统各品系的茧质和生命力 ,并以受体湖 20 `作为平行则照 .
结果提示 : 在每个世代或以 14 个世代的平均成绩与湖 2。 、比较 , 茧质都有显著提高 ,其中尤以丝
量 (茧层量 )的增加幅度最大 ,平均增加 54 % 一“ % ,在个别世代高达 90 % 以上 . 在正常环境条
增刊 l陈元霖等 :蓖麻蚕 D NA对家蚕的诱变作用
件下 , BT 。 :和 B。 :的平均生命力与湖 2。 `相近 , 但在不良环境中则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表 5 )
为了了解 BT 。 ,和 B T。 在生产上应用的可能性 ,在 198 9 年 6 月和 8 月分别对它们进行了
遗传配合力测定 . 侧定时以通过了国家审定的两对品种 ,即新九义 75 32( 广东省现行品种 )和研
著 x 日桂 (高丝量品种 )为对照 , 结果列于表 6 . 如表 6 所示 , B T 。 。与 75 3 2 ,或 B T 。 〕与日桂的杂
交一代的生命力和全茧量都优于对照品种 ,其它指标也接近或超过对照品种 . 由此提示 B T 。了3
有可能育成抗逆性强 ,产丝量高的家蚕新品种 .
表 6 B .T ,系统家蚕新品系遗传配合力测验成绩 , ’
T a b
·
6 aD
t a o f h专r记 i t a r y e o m b i n i n g a b i l i t y t es t s
i n n e w dom
e st i e a tde s i lk w or m 3 t r a in s B T
一, s y s t e m
麟率脸调查时间
(年月 )
杂文亲
本组合
(早火 戈)
幼班 班蛹统一 全茧 茧层 茧层 一茧
生命力 生命力 t t 率 丝长
(% ) (% ) (g ) ( g ) (% , (未 )
纤度
( D )
净度
(分 )
1 98 9
·
0 6 B T
: , : X 7 53 2
B T
. , , 只 日桂
新九洲 75 3 2
研苦 丫 日佳
b T 川 沐 75 3 2
BT
, , , 又 日桂
BT
.7 : x 苏二秋
新九又 7 53 2
研芬 x 日桂
B T
. f: X 75 3 2
BT
* ,: x 日桂
新九 x 75 3 2
研奋 X 日奋
9 5
.
7 3 , 4
.
10
9 7 1 3 95 37
53 7 0
.
3 0 1 19
.
5 9
58 6 0
.
3 2 2 2 0
.
3 1
3 4 94
,
3 3 53 4 0
.
3 0 9 2 0
.
0 9
1 6 9 2

1 1 1
,
5 3 4 0
.
3 3 7
U`盛甘Q目Où
,几月r八`丹了ODO口19 8 9一 0 8 8 9
.
1 5 4 9 1 0
,
3 1 6
5 1 9 0
.
33 0
2 1
.
9 7
2 1
.
4 4 4 8 2
.
4 4
1 7 7
.
7 8
2 6 0 6
93
.
0 3
7 7

36
8 4 20
8 8 9
2 1
.
9 3
2 2
,
4 又
2
.
4 8 5
6 8
.
69 1
.
4 8 7 0
.
33 0 9 8 7
,
7 7 2
.
3 2 2
.
3 64
9 1 8
8 9
.
0
2 5 1
,
3 5 1
1

4 2 8
0
.
2 90 2 1
.
6 8 9 3 9
.
8 8 0 4 5 2 2 5 8 9 4
,
?
0
.
3 3 9 23
.
9 9 9 9 7
.
9 7 9 4 0 2
.
5 2 1 9 2
.
4
连`qd, .占r口亡éùóJ平均 0 . 30 9 2 0 . 5 2
白心吸口盛目口召
,` .
月n厅IU心,.ōOn己
8 9 7 9 0
.
3 2 6 2 1
.
12
8 5
.
2 9 1
.
4 4 3 0
,
3 0 0 20
.
9 9
7 9
.
97 1
.
4 8 1 0 3 3 8 22
.
9 8
八JO`2月,0气4确b`.1门矛月任n,,通ó
:
心.…点七`气J门ob口ó00O甲JOQ月矛Où,们浮8
l) 为正交和反交成绩的平均值
3) 醋酶酶谱检测 ;
血液醋酶同工酶酶谱检测结果表明 , BT 。 ,系统醋酶同工酶的基本特征趋同于受体湖 : 。 ` ,但
在 B T 。 , : 品系中出现了两条特殊酶带 ,即桃红色的 B Z带和棕褐色的 C : 带 !川 .
4 )m , D N A 限制性内切酶谱检测
采用碱变性法从蚕蛹制备 m t D N A ,经九种限制性内切酶单酶和双酶消化后 . 分别检测了
供体 、受体和变异品系的限制性内切酶谱 ,结果表明 ,各变异品系的酶谱都与受体相一致 『” ,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99 3 1年
3讨 论
在 主9 86 年和 9 8 7 1年分别进行的将蓖麻蚕 DP N直接导入家蚕多化性品种6 5和二化性
品种湖 : 。 `的试验中 , 都在其子代发现有蚁色 、 幼虫斑纹 、 壮蚕体色 、 茧形 、 茧质的变化 . 这种变化
不仅在试验时的对照组和继后逐代观察的平行对照组中 , 而且.也在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数十年的品种保存过程中 , 均未曾发现过 ` 因此 . 我们认为这些变异性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 它
与外源 D N A 的导人有关 . 我们和其他作者曾经在试验中也得到过类似的结果 l ’ 一 ` .
上述的一些变异性 状 , 如蚕体斑纹 、 壮蚕体色和茧质等能够逐代遗传 , 育成具有明显特征
的稳定新品系 .
将蓖麻蚕 N D P 导入家蚕多化性的 “ 5 和二化性的敞 。 、 , 在其后代变异品系的血液酪酶同
工酶酶谱中都可能出现某些新的酶带或缺失某些原有的酶带 , 但是都没有看到典型的供体酶
带 , 这与由家蚕 (早 )与蓖麻蚕 ( 大)杂交后代的表现相似 , ” .
在家蚕与非桑蚕之间相互杂交 , 或是相互导入 D N A 的试验中 , 它们的后代都可能出现一
些形态性状 r如幼虫斑纹 、 幼虫形态 、 卵色 、 茧形等 ) 、 生理性状 `如滞育性 )和数量性状 (如茧质 、
抗逆性 ) 的变异 . 从它们后代出现的变异性状的共同性提示 , 虽然两者采用的导入遗传物质的
方式不同 ,俱引起遗传变异作用的机制可能存在着某种一致性 ,对此尚待进一步阐明.
由外源 D N A 作用引起的一些变异性状 , 虽然不是受体所固有的〔如幼虫斑纹等 ) ,但也并
不表现出明显的供体特征 ,它们可能是在外源 D N A 作用下 , 受体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
致新性状的出现 .
本工作得到汪德捉教授的热情鼓励和 支待 ,谨此致谢 。
参 考 文 献
N a , a 5 e t 。 1
.
H
e r e
d i t a r y C h a n g e i rt B咖 b夕 2 , o f龟e r t r e a tm e n t w i t h D N A . G ” “ 。 , 1 97 1 , 6 9 : 2 2 1一 2 34
N a w a
、 e弋 a l D N A i耐 uc 七d t r a n s fo r ” 、 a t i o 炸 屯n s屯! kwo r m . ( J a ) · J P“ 、 J o f G幼祀`众: , 1 97 8 , 5 3 ( 5 ) : 3 7 5一 3 7 9
陈元霖等 蓖麻蚕去氧核糖核酸诱导家蚕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甲 遗传学报 , 19 7 9 . 6( 1 ) : 84
陈元霖等 ` 家蚕去氧核铸核酸诱导蓖寐蚕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 遗传学报 , L97 9 , 6 ( l 。 ) : 别
C h 企 n Y u a n l i n r t a l
.
S t
u
d y o n h
e r e
d i t a卿 v a 石a t i o n s i n d u c de b y s i lk w o r m D N A 一一 M u t a g e n e e ; t y o f A, 之~ `
e洲 , h必 r ` 。, J by B , M o r i D N A . S c o z匆 S 。 女a ` , 俘。 B ) , 1 98 2 . X X V ( 2 ) : 14 1~ 15 1 ; 中国科学 . 1 9 8 1 , ( 9 ) l :
1 53 ~ 1 15 9
赵季英等 . 果蚕蛹 D N A 诱导作蚕遗传变异的研究 , 蚕业科学 , 1 9 85 . 1 1 (4 ) : 23 5一 240
陈元霖 , 通过家蚕 D N A 作用的蓖麻蚕转化体若干生物学性质的研究 . 中国的遗传学研究 ( 中国遗传学会
第三次代丧大会譬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 )长秒 : 湖南科技出版社 , 1 987 , 2 04 ~ 2 05
陈元霖等. 蚕类核酸的研究 I , 氮仿去污剂法分离纯化蚕类 D N A . 动物学研究 , 19 80 . 1 ( 2 ) : 1 51 一 巧 6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 业研究所主编 , 家蚕遗传 育种学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 81 . 3 9 , 5 5
王斌等 . 家蚕 、 蓖麻蚕 、 搏 蚕和樟蚕血液醋酶同工酶遗传 . 厦门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1 9邪 , 32 (增刊 1 ) :
4 6~ 5 3
佳接燕等 外源遗传物质诱 导的家蚕变异品系醋酶同工酶比较 . 厦门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1 , 93 , 3 2 (增
刊 一) : t 6 、 1 9
凌建华等 . 家蚕蛹 m 亡D N A 限制酶图潜初步研究 . 厦门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工99 3 . 3 2( 增刊 1 ) : 32 ~ 39
增刊 l陈元霖等 :蓖麻蚕 D NA对家蚕的诱变作用
V ar i at io no fDo m e st ie at ed 5 k 11 wo rm
I nd ue ed D b yA No f Er i Si lk wo rm
C h
e n
Y
u an
li
n
G
uiM
u yn aL io aL anZ ho uFe ng
( l。 ` , of C e l l B汉. , X ` ~ U~
.
)
C h e n Z hi y生 L u o Z h ih u a n L a T ia n x i C h e n H a n y i n g
( I n st
.
o
f S cert
u i r “ re , G u a n g d , 9 Aca d em , oj

A g
r i
.
S
c i
.
)
A b s t r a e t o N A (
。 :
n N A

p r o t e in ) e x t r a e t e d r
r o
m p叩 a e 。 f 。 r i 5 1一kw o r m w a s i n je e t e d : e -
s p e e t iv e ly i n t o m o t h
s o f b i v o lt in e a n d p o ly v o t in e d o m e s t i e a t e d s il kw o r m
.
V
a r ia t i
o n s in m o r p h
o
lgo
-
i
e a l a n d q u a n t it a t iv e e h a r a e t e r s w e r e fo u n d i n th e d e s e e n d a n t in d iv id u a ls o f t h e D N A
一 r e e i pi e
n t ,
a n d s ix n ew s t r a in s w it h s t a b le v a r ia t e d e h a r a e t e r s w e r e b r e d f r o m t h e v a r ia t e d p r o g e n i e s
.
T h e
h e r e d it y o f t r a i t s
, e le e t r o p h o r e t o g r a m o f b卜x 刁 e s t e r a s e i s o z y m e , r e s t r ie t io n m a p s o f m i t o e h o n d r i-
a 1 D N A
, a n d e l e e t r o p h o r e t o g r a m o f h e m o ly m p h P r o t e in s o f t h e s e n e w s t r a i n s w e r o b s e r v e d o f
亡es 之e d a n d a o a ly z曰 . T h o p o s s i b主lit y o f ge n o t主e va r i , 七io n in d u e亡d 厉 e x og en o u s D N A a n d i之; ; ig n if -
ie a n e e a r e d i
s e u s s e d
.
K e y w o rd s E
r
i : i一k w o r m , n o o e s t ie a t e d 5 1一k w o r m , H e t e r o 一o g o u , o N A , v a r ia
t LO n
彩图说明
图 l 斑马 . 6 5 及 B T : `品系幼虫
图 2 B T .。 壮蚕体色 (徽红色 )
图 5 佳虎斑 D N P曰湖 :。 ;后代卵型变异
二 变异卵 b . 湖、 `正常卵 c . 蓖麻蚕卵
图 6 佳虎斑 D N P分湖川当代体形变异
左 : 实验组正常 个体 右 ;变异个体 (特大蚕 )
图 7 桂虎斑 D N P弓湖 : 。; 当代茧形变异
左 :变异茧 (特大 ) 右 : 实验组正常茧
图 8 桂虎斑 . 湖 ,0 `及 B .T , 品系幼虫
a
. 桂虎斑 卜. 湖 : 。. e . BT . , , d . B T : , : e . B T . , :
F ig
.
1 T h e l a
r v a e o f 衣 b r a 。 6 5 5 a n d BT 。。 s y s t e m
F ig
.
2 】少刃 y e o lo r o f g r o w n BT a` , ( p a le 一er d )
F ig 5 T h e e Rg
一 s h a p e v a r i a t i o n s b y G u ih u卜a n D N P衬枷 :。 ;
F ig
.
6 T h e l
洲列」y 一 fo rm v a r la r i o n o b y G u i卜u ba n D N P书 H u , 。`
F i g
.
7 T h e
e
oc o
n v a r i a t io n s o f G
u ih u b a n 一H u : 。。
F i g
.
8 T h
e
l
a” a e o f G u ih u b a n , H u : o ; a n d B T 。 , se r i 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