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二棱大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对作用及通径系数分析



全 文 :· 二棱大麦产量构成因素
的 概 对 作 用 及 通 径 系 数 分 析
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 赵德才
研究二棱大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对作用
及左右产量的关键因子 , 对于明确不同生产
水平条件下二棱大麦的增产技术途径和高产
栽培措施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作
用 , 本文根据儿年来具有高产等优 良性状的
一新品种 “ 盐辐矮早三 ” 有关试验资料的统计
整理结果 , 简要分析二棱大麦产量水平与其
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各构成因素在产
量形成中的作用与规律 , 为大面积生产实现
群体结构的合理化 , 提供参考意见 。
一 、 产量 因素与产量水平的相关关系
作为产量构成的三要素 , 每 亩 有 效 穗
数 、 每穗结实粒数 、 千粒重在不同产量水平
中的表现特征 , 就简单相关关系而论 , 主要
有以下几个基本规律 ( 表一 ) :
表一 、
产量水平
产 量 因 素 与 产 量 的 相 关 关 系
}
一步夕兰
J
一 5吧守双心 -
{ i翌全智卜峙 :…于 穗数与产量 的回归系数 ( B g a )1 0 。 3 0遗89 5 5 4{j 三。望9二龙; ~ 1 `〕j O:乙G 61 0`、 分斤以 _ L 2她G Z
注 : 1 . a : 有效穗数 : b : 结实粒数 ; c : 千粒重 ; y : 产最 。 牛 , : t o . o l显著
水平 ; 带 ot . 沁显著水平 。
1
.在产量 由低向高发展的过程中 , 有效
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程度变化是由强到弱 , 相
关系数 ( R y a ) 由大到小 。
由表一看出 , 产量水平在石。 :一 乙`: 。斤 /
亩左右时 , 穗数与厂贫的相关系数 ( R y a )
均在 . , 以 _仁 , 达显若或极显著水平 。 在此
范围内 , 争穗具有币撇的增产效果 。 回归系
数 ( B y a ) 分析结呆表明 , 每增加一 万穗 ,
一 2 4一
可增 产续 .9 ~1 0 .3斤 /亩 , 按分 段 集 中 测
定 , 平均为 8 . 7斤 。 当产量继续上升到拼习于
以上时 , R y a值下降到介. 4 ` 以下 , 相关性已
渐不明显 , 千斤以上产量水平时 , R y a近于
0 , 表明在高产水平下 , 穗数增加对增产己
无促进效应 。
2
.在产量变化过程中 , 每穗粒数 、 千粒
重与产量一般呈负相关系 , 其相关显著性测
验多不明显 , 但其趋势是 : 在较低产量水平
时 , 其相关系数R y b 、 R y c的绝 对 值较高 ,
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 , R y b 、 R cy 的 绝对值
逐渐减小 , 千斤 以上产量时仅 . 1 。左右 。 兹
个结果表 明 , 随着产量的上升 , 虽然粒数与
粒重和产量仍表现出负相关系 , 但争粒 、 争
粒重的增产潜力已 逐步得到发挥 , 产量对粒
数 、 粒重的依赖性大大增强 。
. 产量各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在不同
产量水平的变 忆 范 围 ( R y a一 R y b一 R yc )
表现出 : 产量越高 , 变化范围越小 , 千斤以
上产量 !i寸为 ( 一 。 一 t 6屯、。 ) 一 ( 一 。 . 几。 s e ) 一
一 r c 6 5。 这种讨势反映了中 、 低产水平下 ,
单一构成 因子对产景 的作用较强 , 而高产的
形成则是其构斌三要素相互协调的结果 。
二 、 不同栽培条件下产量与其三要素的
关系
二技大麦产最与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对栽培条件的反应有很大差异 。 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 : ( 介 一几 )

表二 :

不 同栽培条件下产量 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刃三系
处 理
密 试
产 量 水 平
( 斤 / 亩 )
中低密度 5 5 。~ I n g o
度 验 高密…、才5一 1 0 7 :
仁之介负~ 1介9匀
7 J 介~ 1 0 1 5
凡理C~ I G I 户
综合高产试验 9 生9 。 () 1日9 7 , 6一;川吧{!_户井一可砚而一}一而杯奋高肥ǔ中一低氮平验施水试
1
. 高肥 、 高密度下 , 产量与 穗数 呈 显
著负相 关 , 相 关 系 数 R y a 为 ( 一 。 . 7 5 ) 一
( 一 0 . 9 1 ) ; 而与每穗粒数 、 千粒重呈高度
正相关 , 相关系数 R y b为 . 勺 ` ~ 卜 。 , 7 , R yc
为 熟 . 76 一弓. 川 。 很明显 , 在此栽培条件下 ,
穗数增 多对产量不但无增产效应 , 而且有较
为不利的影响 , 增穗减产的幅度较大 , 回归
系数测算结果 , 每增一万穗 时 , 产 母 下 降
6

6一 1 5 . 5斤 / 亩 , 按分段集中测 定 , 平 均
为 9 . 3斤 。
2
. 中 、 低肥力及中 、 低密度下 , 产量与
各因素的关系同相应的产量水平 上 的 变化
( 表一 ) 一致 , 即在此栽培条件下 , 产量与
穗数呈高度 正 相 关 , R ya > .飞 . ,忿, 但 与 粒
数 、 千粒重呈产吮负相关 , 而这种负相关系
与穗数的多少 匕:宫切关联的 。 在此争穗则是
墩产的关键 , 二于均每增加一万穗 , 大约可增
产 1 , . 艺 ( 了. 7一 : 王 , ;〕 ) 斤 。
匕。 综合高厂试 .验中 , 穗数与产量仅有微
弱的正相关系 。 ` R ya = 。 . 1 7忿名 ) ; 而粒 数
一 2 5一
, 份 ~ 一 ~ , ~ ,一- , , , , . - ~ - 一一~ 一~ 一 ,~ 巴. ~ ~ , 护. , 一 ,甘 一 洲一一一寸订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ù
:901
9囚到卜09州闪的
。。一:心0aO。1! C勺 一 己 ,
aog卿.户引.一
:01咐6 。O!
卜瞬OL。01一。.6
:叮086 。O|.0卜洲。O|
:6娜N卜。O!:0的闪卜。1

.哪NTS 。O!
.f
g哪9阅.0|
闪哪。卜。 勺 】 巴心代 } 吧的aO
。卜的由。9
卜囚。O娜帅哪.0的的O。哪10 。N哪洲的9卜OQ。9哪口的
……ǐ
|
一…|…|ù
旧9。由哪aO的
ǎ帜à侧翼

吸水回此琴俐喇孟卜幸盛藻奢旦岭禅搬因啊恢宜粥

洲N的州凶的96的N工
gN旧g 9N卜对
禅\氟纂
卜田。6哪卜的洲。O对O旧闪。对
。囚卿之卜6闪O的闰

川图目闪四é一日国肖园ù同曰冈层巴
八但\映)粼禅
…袭〕…一氯决叫
西0。洲0州606之阅0必口O卜0卜OLǎ但\吸à斗书恢训
喊水契回喇此粼名月斗节叫恢亘岭禅瓶皿则护粥川
一姊一
与产量表现为显著负相 关 ( Rb y/ 。 .7 7 8, ) ;
粒重则与产量呈正相关系 , R yc 二 。 . 5 3 7 0 ,
虽不显著 , 但正相 关程度 已 相 当 强 。 事 实
上常因生育后期不正常的气候等条件的影响
导致倒伏造成粒重损失较 多 。 因此 , 在丰产
栽培中 , 争粒重增产大有 i替力可挖 。
三 、 穗 、 粒 、 粒重的变异与相互间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比较分析答因素在产量中的
相对重要性 , 现继表 1 、 2 分析结果 , 统计
出穗 、 粒 、 粒重在不同产量水平 、 不同栽培条
件下的变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于表 3 · 、 4 中
1
. 产量各因素 的 变 异 , 以 变 异 系 数
C
.
V %表示 。
①有效穗数 : 当产量 由低向高发展过程
中 , 变异系数表现为 由大到小逐步下降 。 其
中 , 5 0 0一 8 0 斤产量水平 的穗数变异为 1 3 . 5
一 1 5 . 6% ; 8时一 1 。好听产量水平的穗 数 变异为 1 2 . 4 2一 1 2 . 72 % ; 千斤以上产量水平时
为 1 1 . 6%左右 。 不难看出 , 8 0 斤以下 产量
水平的穗数的波动性较大 , 影响产量的频率
如上所述相应地亦较大 ; 8怕斤 以上高 产 水
平的穗数波动性较小 , 影响产量的频率也较
小 。
②每穗粒数 、 千粒重 , 在 8 0 斤以下 ,
1 0 0 0斤以上产量水平时变异幅度较大 , 而又
以 1 0 0 0斤以上产量水平的波动 范 围最 大 。
8 0 0一 1 0 0 0斤产量水平则都表现为相对稳定 ,
变异系数甚小 , 平均 4 . 5一 5 %左 右 , 且 此
产量水平的穗数变 异 亦 较 低 。 因 此 , 8 0 0
一 1 0 0 0斤产量水平的穗粒结构可以认为是盐
辐矮早三等高产型二棱大麦适宜产量性状的
优良表现 。
③不同栽培条件 一F , 穗数的变异程度以
综合高产栽培为最小 , 而以密度试验反应最
大 。 每穗粒数 、 千粒重均 以中 、 下等肥水条
件变异系数最小 , 其它栽培条件下都明显地
变大 , 并且相应对产量影响的频率也大 。
2
. 产量各因素的相互关系 :
因 无论是不同 ! “ 量水平上 , 还是不同栽
培条件下 , 每亩有效穗数与粒数 、 千粒重之
间皆呈显著或极显 一著水平的负相关关系 , 相
关系数 R ab 、 R ac 均低于 一 0 . 70 。
②粒数与粒重 单相关分析结果一般为显
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系 , 其相关程度是随产
量上升而逐渐增强 (
经偏相关分析证明 : 穗数与粒数 、 粒重
的相关关系真实存 一庄 , 单相关系数与偏相关
系数一致 。 就火说 , 当粒数或粒重一定时 ,
穗数与粒重或粒数 .均呈高度负相关 。 但穗数
一定时 , 粒数与粒重同单相关分析结果完全
相反 , 偏相关系数为负值 , 一般虽不显著 ,
但其绝对值范围已达 0 . 1一 0 . 8通 ,负相关性在
通常情况下已经很明显 。 这里消除了各因素
间单相关性的棍淆 , 反映了粒重与粒数之间
的真实关系 。
四 、 产量因素的通径系数分析
由于单相关只 遏示产量因素在大田生产
条件下的相互关系 , 不涉及其形成原因 , 因
而 , 有必要采用通径系数来计算一个因素与
另一个因素的直接形响 , 从而使单相关系数
分解为直接和间接效应两部分 , 便于我们在
栽培过程中 , 明确主攻方向 , 抓重点 , 夺高
产 。
矮早三等二棱塑高产大麦品种 , 在一定
范围内 , 穗数是形响产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
经统计结果 , 两者 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 其最
高产量点的最大适宜穗数理论值为 6 2 . 0万左
右 。 为了便于分析和清楚起见 , 在此 以62 万
穗为界将穗数与产 ;。全的关系划分为上升阶段
和下降阶段两个变化范围 。 经研究 , 在这两
一个范围内 , 产量 一与各因素皆呈线性关系 , 适
于通径分析 。 ( 丧五 )
通径系数是一个标准净回归系数 。 接照
赖特 ( W r i ght ) 所创造的通径系数分析法 ,
对表五中单相关系数进一步计算其直接和间
接效应 。 通径系数在本文 中由解以下联列方
一 27 一
表五 :产量与其三要素单相关系数
一ù…蓝髯
. …鹦吧牡一竺一口巴兰竺… 一一竺一 ’ -协竺…一 。 ’些甲Ry “ …一 ” · 了6 5 丫” { 幻· “) 6 3”
间接作用两个方面 。 以每亩穗数为例 , 包括
三种成份 , 可用方程 心 一 ) 显示如下 :
通过粒数
通过粒重
产f.才l、
作用接直间Jll、 .!R a b 0

3下O了
R a C 一 0 。 5 2 1二
R b C 勺口 2 3 2 帝
程式求得 :
r p y a + R a b
`
p y b + R a c

p y c 一 R y a ( 1 )
{ R
a b
·
P y a 、一 P y b + R b e · P y e = R y b ( 2 )
仁aR 。 . P y a 十 R b。 · P y b + P y 。 一 R y 。 ( 3 )
将表五 中单相关系数代入上式 求 得 P值 , 此
P值即为直接通径系数 。 并由 公 式 :
「P i、 j~ y = R i j P j~ y谧
Lp j~ i、 y = R i j p i” y
计算出间接通径系数 , 与直接通径系数结果
一并列于表六 。
表六 : 产量 因素与产量 的关系通径分析结果
类型一通径系数 a 今 y b 一卜 y I C一 y {
.
00一八6一一乃口一
62万

以下
a 。 P y a ~
1

6 59 6 三画万 3 3 6
b P y b一 !一 1 1 5 7 0 。 3 0 `了5 () 。 3 3 68
C P y C净 。 5见班8 0 。 1 7 8 3
62万

以上
a P y a一 O 。 6 6 7 7 一 公。 七g 妙驯 _ 八
b p y b一 一 0 . 2 6 1 7 护 。 才8 资 O 。 生3 `厂C
c P y e净 {一 O 3 别 0 。 12 1 7 ; 。 、` :
气 气龟 巴 r吹 , . . , 。 . . . . . . . 习 ~ . 曰 . . 山 . . . . . ~ .
从上述结果可 以看出产量与构成三要素
的因果关系和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 有直接和
6份万德以 一F 6 2万穗 以上
净 P y a 1 . 6 5 5 6 气 . 6 6 7 7
~ R
a b y b 一 0 . ` 0 6 7 一 0 . 0 9 6 9
~ R
a c y c 一 0 . 一 、 一 0 . 5 3扭挤
合 计 : R ya : 0 . 弓1_ : 0 . 0 3洲
其中 , 每亩穗数对产 _ :殆` 的影响 , 就其直接作
用来说 , 为 1 . C、 、 厂 一` ( ; 州 . 艺G了7 ) , 是相当高
的正值 , 但是每亩札攻与粒数 、 千粒重为显
著负相关 , 因而通过位放的作用为 一 。 . 忿八 6 6
(或 一 。 . 。。 。 , 、 , 通过脸重的作用为 一 0 . 井 ; 7
( 或 一 0 . 泣 扭 ) 。 最 片这些正负效应相抵消
时 , 就使每亩穗数与声量的关系表现如表五
所示 。 同样方法 , 万炭出粒数 , 粒重对产量
的直接作用和通过共它两个因素对产量的间
接效应 。
以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 在 不 同 情 况
下 , 产量因素对产量的作用不同 。 在本文 以
穗密度作为起点因素情况下 , 当穗密度 低于
气万 /亩时 , 对产量起主导作用的是每 亩 穗
数 , 直接通 径 系 数 R咚 = 1 . 陇弱 , 居 于 首
位 ; 其次是粒重 , F yc 二 0 . 5 3 0昌。 当穗 数 高
于 6 2万 /时 , 对产量起主导作用的是 粒 重 ,
P yc = 1
,
0 3 2 6 ; 其次 是 穗 数 , P ya = 0 . 6 6 7 7
而粒数在任何情况 ` , 对产量的 作 用 都很
低 , 且改变甚小 , 夕户 = 0 . 2名7 5 ( 0 . 3 0 7 5 )
因此 , 二棱大麦产 汤囚素变异性大 , 对产量
形成极为活跃的主安是穗数 , 高穗密度下则
为粒重 。 要提高二校乡麦产量 , 栽培的主攻
目标 ,一般生产水 j拼 争稳是增产的关键 ;
在生产水平较高时 。 畜;嗯应将重点放在稳定穗
数 、 提高粒重上 。 一三 一 粒效可不必考虑 : : 这
个结论同单相关分析结果有一致趋势 。
上述所研究的 _ 二 ( 下转第洲页 )
一 2 8一
中国大麦入目品种抗大麦黄花叶病
鉴 定 研 究初 报
黄培忠 马俊虎 余永华 秦国卫
(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 )
摘 要
受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委托 , 对
我国大麦列入编目品种进行抗大麦黄花叶病
鉴定 。 1 9 5 3一 1 9 8 5年先 后 由 2 5个 省 市 , 地
等研究单位提供入目品种 3 5 8 5份 。 鉴定试验
于上海市农科院大麦黄花叶病病圃中进行 。
病圃条件 , 感病对照品种早熟三号历年发病
率达百分之百 , 黄化程度 3 级 。 鉴定的初步
结果 : 获得高抗 ( 田间不发病 , 下同 ) 品种
1 18 份 , 占供试品种的 3 . 29 % , 高抗品 种 有
明显的分布区域 , 主要集中于长江 、 黄河的
中下游地区 ; 高抗品种仅存在于多棱品种之
中 ; 不同芒型品种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 ;
高抗品种有丰富的农艺性状 。
产稳产。
大麦黄花叶病是由土壤禾谷类多粘菌作
介体的病毒病 , 专一危害大麦 。 目前 , 1习内
外对此病的抗病性鉴定与抗源的筛选分别采
用病圃和人工接种 , 但后者效率低 , 对接种
大量材料有局限性所以从病圃鉴定居多 。 至
今 , 国外仅西德 ( H ut h 1 9 8 2 ) 筛选到有 效
抗病的四个冬大麦品种 , 日本鉴 定结 果 表
明 , 唯我国木石港 3 号近免疫 。 国内部分省
( 市 ) 的鉴定仅限于当地或原有材料鉴定 ,
获得了一些抗病品种 。
本试验的研究是为全国大麦品种资源提
供抗大麦黄花叶病资料 , 通过筛选鉴定提供
抗病品种 , 便于育种工作者有目的地转育 。
前 言
近十多年来 , 日 、 英 、 德 、 法及我国长
江中下游冬大麦地区大麦黄花叶病已成为重
要病害之一 , 在催病地区产量锐减 , 轻者 3
一 4 成 , 重者颗粒无收 , 严重影响大麦的高
( 上接第 28 页 ) 因素左右产量的能力可
由多元决定 系 数 : R Z = R ya P ya + P y b P沙 +
R yc P yc 给出 。 计算 结 果 , 62 万 穗 以下时 ,
三因素可左右产量变化 的 达 9 3 . 4 2% , 能万
穗 以上 时三 因素左右产量变化的达 9 9 . 7 7 % 。
而尚未研究到的其它因素对产量 的 影 响 由
材料和方法
一 、 材料
供试材料由全国 2 5个省 ( 市 ) 、 地研究
单位提供的 3 5 8 5份入 目大麦品种 。 其中 : 皮
麦 2 1 2 2份 , 占 6 9一 , 9石; 裸 麦 24 6 3份 , 占
4 0
.
8 1% ( 表一 ) 。
eP 一丫丁下碌出的剩余通径系 数 说 明 ,
分别为 0 . 2 56 5和 0 . 01 8 0 。 从而证明本文的结
论推断是正确的 。
注 : 本文经本所唐宗奎 、 李长湛同志审
阅 。
一 3 6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