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虎耳草组培快繁技术试验研究



全 文 :中国园艺文摘 2010年第12期
虎耳草组培快繁技术试验研究
蒙先举 陶文丞 韦景枫 覃凤好 张声涛
(贵州省安顺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贵州 安顺 561000)
摘 要:以虎耳草嫩叶作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结果表明:以嫩叶形成愈伤组织诱导芽的方式,实现丛生芽的再
生。适宜诱导分化的培养基为MS+6- BA1. 5 mg/ L+ IAA0. 1 mg/ L,最适增殖的培养基MS+6- BA1. 5 mg/ L+ IAA0. 1 mg/ L,
形成的植株转接到1/ 2MS+NAA0. 5 mg/ L,生根率达90%以上。
关键词:虎耳草;叶片;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又名金线吊芙蓉、金
丝荷叶、耳朵红、老虎草等,为虎耳草科虎耳草属多年生
常绿草本植物,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还可栽培观赏、点
缀盆景。由于人们滥挖乱采,资源越来越少,难以满足制
药对药源的要求、应用组培快繁技术,可以加快虎耳草种
苗速度,提高其繁殖效率,而且还可以保护虎耳草的野生
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1 材料和方法
1. 1 试验材料
采用引种驯化成功的虎耳草嫩叶作为外植体。
1. 2 试验方法
1. 2. 1 外植体消毒 把无病虫害的虎耳草嫩叶在自来水下
冲洗30 min,在无菌条件下用75%的酒精溶液浸泡30~40 s,
无菌水冲洗2~3次,再用0. 1%的升汞溶液消毒3 min,取出用
无菌水冲洗5~6次,用消毒滤纸吸干后,切成1 cm×0. 5 cm
的小块接种于培养基上。
1. 2. 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初代培养和增殖培养以MS为
基本培养基,生根培养基以1/ 2MS为基本培养基;初代培
养和增殖培养的培养基均加入3%的蔗糖和0. 7%琼脂,生根
培养基加入2%的蔗糖和0. 7%琼脂。培养温度(25±2)℃,
pH值均为5. 8,光照强度3 000lx,光照时间12 h/ d。
1. 2. 3 初代培养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
6- BA(1. 0、1. 5、2. 0 mg/ L)、IAA(0. 1、0. 2 mg/ L)、IBA
(0. 1、0. 2 mg/ L)进行组合,每种培养基接种30个外植体。
1. 2. 4 增殖培养 将诱导出来的芽接种在增殖培养基上,
附加不同浓度的6- BA(0. 1、0. 5、1. 0、2. 0 mg/ L),NAA
0. 1 mg/ L,每种培养基分别接种30瓶,观察记录增殖效果。
1. 2. 5 生根培养 在1/ 2MS培养基上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
NAA(0. 1、0. 2、0. 5 mg/ L)进行诱导生根,并在生根过程
中进行比较,观察试管苗生根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激素配比对芽诱导的影响
在虎耳草叶片芽诱导过程中,在MS培养基上添加
6- BA0. 5、1. 0 mg/ L,并分别与IBA0. 1、0. 2 mg/ L,I-
AA0. 1、0. 2 mg/ L配比,均能使叶片在15 d左右形成愈伤
组织从而诱导出芽。从表1中分析,其中,A3培养基芽诱
导率明显高于其他,且芽生长健壮、叶色绿,芽诱导以
MS+6- BA1. 5 mg/ L+ IAA0. 1 mg/ L为最好。
2. 2 芽的增殖
在虎耳草试管苗增殖培养中,把诱导出的芽转接到增殖
培养基上,15 d后观察不同培养基中芽的增殖情况。从表2
中可以看出,当6- BA为0. 5~2. 0 mg/ L时,分别添加0. 05~
0. 1 mg/ L(表中都是0. 1)的IAA,芽均能增殖,增殖倍数在
4. 5倍以上,但BA浓度越高,增殖芽的数量越多。从芽苗的
增殖倍数、苗的长势等综合因素考虑,最终试验得出最适增
殖培养基为MS+6- BA1. 5 mg/ L+ IAA0. 1 mg/ L。
2. 3 生根培养
将2~4 cm高的虎耳草试管苗接种于添加0. 1、0. 5 mg/ L
第一作者简介:蒙先举(1976-),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植
物组织培养工作。
表1 不同激素组合对芽诱导的影响
代号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11
A12
6- BA(mg/ L)
1. 0
1. 0
1. 5
1. 5
2. 0
2. 0
1. 0
1. 0
1. 5
1. 5
2. 0
2. 0
IAA(mg/ L)
0. 1
0. 2
0. 1
0. 2
0. 1
0. 2
-
-
-
-
-
-
IBA(mg/ L)
-
-
-
-
-
-
0. 1
0. 2
0. 1
0. 2
0. 1
0. 2
芽诱导率(%)
70
85
90
60
60
65
50
40
38
35
30
26
分化效果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表2 不同激素对芽增殖的影响
代号
B1
B2
B3
B4
6- BA
(mg/ L)
0. 5
1. 0
1. 5
2. 0
IAA
(mg/ L)
0. 1
0. 1
0. 1
0. 1
增殖
倍数
4. 5
5. 0
5. 3
5. 6
出芽率
(%)
82
90
93
96
生长情况
苗壮,叶绿,叶片较大
苗壮,叶绿,叶片大小正常
苗壮,叶绿,叶片大小正常
苗细弱,叶片小
27
CHINESE HORTICULTURE ABSTRACTS
出苗早,出苗不整齐,长势不好,幼苗易遭受冻害。所以
在实际生产中,为使冬樱花达到一个较高的出苗率,应尽
量避免在秋季播种。
3. 3. 3 夏播 含水量大、生命力短、失水后即丧失发芽力
或者不易贮藏的种子应采后立即播种。如荔枝、龙眼、芒
果于6~9月播种;枇杷在4~6月播种。另外,如杨、柳、
榆、桑等种子也多夏季随采随播。冬樱花种子寿命短、含
水量大、油脂含量高、易失水,所以,夏季播种可避免因
高温环境导致种子失水过度而发芽率减低。同时,由于冬
樱花种子寿命短、不易贮藏的特点,采取随采随播的方法
可以有效地避免因长时间贮藏造成种子丧失生命力,提高
种子的出苗率。对于喜温暖环境的冬樱花来说,夏季播种
后,其出苗情况也非常理想,而且病虫害较少,出苗整齐,
生长势好,幼苗生长速度较快。当年生长的苗木就可出圃
移植,提高其利用效率,比在10月份种子休眠期栽种成活
率要高很多。夏播应注意的问题是:由于气温较高,应及
时浇水,清除苗圃地里的杂草,多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为冬樱花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出苗率。
4 结论
对冬樱花种子春、夏、秋三个不同时期的播种试验得
出,冬樱花均可在春、夏、秋三个季节进行播种育苗,其
中最适合冬樱花播种的时期为夏季播种,即在4月份冬樱花
种子成熟,采种后洗干净即可进行随采随播。这个时期种
子的出苗率是三个播种时期中最高的,出苗率最整齐,长
势最强,病虫害最少。当年生长的苗木就可出圃移植,提
示其利用效率。
冬樱花在进行春播和秋播过程中,春播优于秋播。春
播出苗率、出苗整齐度、幼苗长势都高于秋播。由于秋播
出苗早,幼苗发生霜害的机会也比春播大。而春播随气温
的逐渐升高,幼苗生长情况也比较好,不易发生病害。但
是,由于春季作业繁忙、劳动力紧张,对于工作人员来说,
春播的工作量要略比秋播高。
参考文献:
[1] 范双喜,李光晨.园艺植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2007.
[2] 河北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总论(第二版)[M].北京:农业出版
社,1985.
[3] 昆明市科学技术局.果树种植实用新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
出版社,2006.
[4] 彭增盛.云南花卉栽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
[5]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果树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6] 吴少华.园林花卉苗木繁殖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社,2001.
[7] 赤建华.园林树木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 段晓梅,王自辉,樊国盛.云南冬樱花的群落特征及地理分布
[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83-86.
[9] 武全安.中国云南野生花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10] 宋小兵.园林树木养护问答240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11] 谷颐.影响花卉种子出苗率的原因与提高措施[J].中国种业
学报,2007,(7):70-71.
[12] 陈剑英,杨超本.冬樱花生态地理学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
报,1999,(1):1-7.
[13] 李丽,范眸天,杨德.昆明地区冬樱花开花生物学习性的初步
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校报,2005,(3):448-451.
的NAA或0. 1、0. 5 cm/ L的IBA的1/ 2MS培养基中,15 d
开始生根,25 d进行观察。从表3可以看出,0. 5 mg/ L的
NAA较低浓度0. 1 mg/ L的效果好,能缩短试管苗生根时
间,根粗壮。而0. 1、0. 5 mg/ L的IBA生长的根系一般。
2. 4 试管苗移栽
移栽前应把试管苗放在自然光下炼苗2~3 d,取出小苗
洗净根部培养基,移栽在腐殖土的苗床上,注意保温遮荫,
成活率可以达到80%以上。
3 小结与讨论
(1)虎耳草以当年生嫩叶作为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容
易诱导出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以MS+6- BA1. 5 mg/ L+ I-
AA0. 1 mg/ L为最好,分化速度快,出芽率达可到90%以上。
(2)虎耳草试管苗在培养基MS+6- BA1. 5 mg/ L+ I-
AA0. 1 mg/ L能达到有效增殖,试管苗增殖倍数可达到5. 3
倍,有效苗接种于1/ 2MS+NAA0. 5 mg/ L,试管苗生根率
达90%以上。
参考文献:
[1] 俞继英,王春,陈任文展等.红叶石楠的组培快繁技术[J].林业
科技开发,2005,19(2):45-46.
[2] 谭文澄.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 石大兴,王米力,石轶松等.巨桉芽器官离体培养与快繁体系建
立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3,39(1):69-74.
[4] 邱运亮.翅荚木试管苗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J].林业科技开
发,2002,16(6):14-16.
表3 试管苗在不同生根培养基上的表现
代号
C1
C2
C3
C4
NAA(mg/ L)
0. 1
0. 5
-
-
IBA(mg/ L)
-
-
0. 1
0. 5
生根率(%)
85
90
70
75
生根情况
较壮
粗壮
较细
一般
(上接9页)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