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时块根相对易切断 , 中柱黄色不明显 , 二者在性状上差异明
显。阔叶山麦冬韧皮部束为 8 ~ 15 个 ,髓部为木化薄壁细胞
或非木化薄壁细胞 ,若为非木化薄壁细胞 , 其占中柱的 1/3 以
下;麦冬韧皮部束为 16~ 22 个 ,具有较大的髓部 , 全为非木化
薄壁细胞 ,其占中柱的 1/ 2 以上。二者在显微特征上存在显
著区别 ,尤其是中柱内韧皮部束数量 、髓部细胞木质化程度以
及髓的大小可用于判断两者种类。
3.2 阔叶山麦冬横切面鉴别结果与文献报道〔4〕不完全一致 ,
根据药典中对于短葶山麦冬的鉴别及笔者进行的实验〔5〕 , 结
果短葶山麦冬的韧皮部束为 16 ~ 20 个 , 推测文中作者采集的
样品是短葶山麦冬而非阔叶山麦冬。
3.3 在 UV 光谱中 , 阔叶山麦冬在 274nm 处有一吸收峰 , 而
麦冬则在 284nm 处有一吸收峰。在薄层鉴定中 , 254nm 下阔
叶山麦冬不具荧光斑点 ,而麦冬具有荧光斑点 , 表明麦冬含有
黄酮类化合物而阔叶山麦冬不含该类化合物 , 与文献报道沿
阶草属含高异黄酮而山麦冬属不含高异黄酮相一致〔6 ~ 8〕。
3.4 根据上述结果 , 阔叶山麦冬在原植物 、性状 、显微 、理化
等方面与麦冬均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不建议作正品麦冬使用。
作者通过对阔叶山麦冬与山麦冬药材的初步比较 , 发现其具
有一定相似性 , 但是否可作为山麦冬使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 , 1995 , 19:131.
〔2〕吴 ,王义权 ,余怕阳 ,等.RAPD 在山麦冬属四种植物分类中的
应用〔J〕.中草药 , 1998 , 29(1):37-40.
〔3〕姜涛 ,黄宝康 ,张巧艳 ,等.阔叶山麦冬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
材 , 2007 , 30(9):1079-1081.
〔4〕陈庆章.麦门冬及其类同品的鉴别〔J〕.海峡药学 , 2007 , 19(2):
65.
〔5〕莫建霞.常用商品麦冬类药材的比较鉴别〔J〕.中药材 , 2010 , 33
(7):1074-1076.
〔6〕余伯阳 ,徐国钧.中药麦冬的资源利用研究〔J〕.中草药, 1995 , 25
(4):205-210.
〔7〕曾贤武 ,孙红祥 ,金亚玲 ,等.麦冬类药材成分的比较分析〔J〕.现
代应用药学 , 1992 , 9(4):156-159.
〔8〕唐晓清 ,程志红 ,余伯阳.麦冬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中国中
药杂志 , 1999 , 24(7):390-393.
土 茯 苓 与 菝 葜 的 鉴 别
洪剑波(浙江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 宁波 315010)
摘要:本文从土茯苓和菝葜的来源,原植物形态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和成分药理等方面进行鉴别 , 说明两者在临床使用中要加以区分 ,不可混
用。
关键词:土茯苓;菝葜;鉴别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765(2012)-05-0031-03
作者简介:洪剑波 ,男(1974.4-)。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职称:主
管药师。 从事医院药学工作。 联系电话:13732150089 , E-mail:
hong3hu@tom.com
土茯苓 ,原名禹余粮 , 与菝葜 , 最早同载于《本草经集注》
中 ,陶弘景注石部禹余粮云:南中平泽有一种藤 ,叶如菝葜 ,根
作有节因其味如薯蓣亦名禹余粮〔1〕。这可能是两者最早的比
较了。药典记载 ,土茯苓“甘 、淡 , 平。归肝胃经。除湿 , 解毒 ,
通利关节。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 、筋骨疼痛;湿
热淋浊 、带下 、痈肿 、瘰疬 、疥癣。常用量:15~ 60g 。”菝葜“甘 、
微苦 、涩 、平。归肝 、肾经。 利湿去浊 , 祛风除痹 , 解毒散淤。
用于小便淋浊 , 带下量多 , 风湿痹痛 , 疔疮痈肿 。用量:10 ~
15g 。”两者性状 、功效虽有部分类似 , 但不尽相同 , 临床不可混
用。笔者现将两者的区别介绍如下 ,以供同行参考。
1 来源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 Smilax glabra Roxb.的干
燥根茎。夏秋二季采挖地下茎 ,除去须根 , 洗净切薄片 , 干燥;
或直接干燥。主产于广东 、湖南 、湖北 、四川 、广西。菝葜为百
合科植物菝葜 Smilax china L.的干燥根茎。秋末至次年春季
采挖地下茎 , 除去须根 ,洗净 , 干燥。主产于湖北 ,湖南 ,浙江 ,
四川 , 陕西。
2 原植物形态
土茯苓〔2〕多年生攀援状灌木 , 茎光滑无刺。地下根状茎
长而粗厚。叶互生 , 长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 , 长5 ~ 15cm , 宽1
~ 5cm , 全缘 ,主脉显著 3 条 ,薄革质 , 叶鞘达柄中部 ,有 2 卷须
或有时无。伞形花序液生;花单性异株 ,花小 , 绿白色 ,花被裂
片近圆形 , 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雄蕊 6 枚 , 花丝较花药短;雌花
内轮花被边缘无齿 , 具 3 枚退化雄蕊。浆果球形 , 熟时红紫
色。
菝葜〔3〕为多年生攀援状灌木 , 茎硬 , 高 0.7 ~ 2m 有倒生
或平出的疏刺 , 叶互生 ,革质 , 圆形乃至广椭圆形 ,长 5~ 7cm ,
宽 2.5 ~ 5cm ,先端突尖或浑圆 ,基部浑圆或阔楔形 ,有时近心
形 , 全缘 , 3 至 5 脉 ,下面绿色;叶柄长 4 ~ 5mm ,沿叶柄下部两
侧有卷须 2 条。伞形花序液生;苞片卵状披针形 , 花单性异
株 , 黄绿色 ,花被裂片 6 , 2 轮 , 矩圆形 , 雄花直径约 6mm , 雄蕊
·31·
Strai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l 24 No.5 2012
6 , 退化雄蕊成丝状。雌花直径约 3mm , 浆果球形 ,熟时红色。
3 性状鉴别
土茯苓〔2〕根茎呈不规则块状 , 多分枝 ,或略呈圆柱形 , 有
结节状隆起 ,长 5 ~ 22cm ,直径 2 ~ 5cm。表面黄棕色粗糙 , 凹
凸不平 ,突起的尖端有坚硬的须根残基 , 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
纹;上端具茎痕。质坚硬 ,不易折断。切成薄片者 , 断面呈类
白色至红棕色 ,中间微见维管束点 , 阳光下可见小亮点。有粉
性 ,以水湿润后有粘滑感。气微 , 味微甘 ,涩。
菝葜根茎略呈圆柱形 ,微弯结节状 , 有不规则的凹陷。长
约 8~ 15cm , 直径 2 ~ 4cm , 外表褐紫色 , 微有光泽 , 结节膨大
处常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及芽痕 , 或有坚硬弯曲的细根。质坚
硬 ,难折断 , 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 ,粗纤维性 , 切面棕黄色或红
棕色 ,粗纤维性 , 可见筋脉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气微 ,
味微苦。产于江苏的较细而长 ,俗称“金刚鞭” , 产于浙江的较
粗壮 ,俗称“铁菱角”
4 显微鉴别
4.1 横切面 ,切成菲薄片 ,加水合氯醛液加热透化后 , 置显微
镜下观察:土茯苓 ,中柱散生有有线外韧型维管束 , 木质部常
有两个大型导管及数个小导管。菝葜 ,散生众多周木形维束 ,
木质部有大型导管多个〔4〕(见图 1、图 2)。
图 1 土茯苓与菝葜横切面简图
1.下皮 2.石细胞 3.粘液细胞 4.厚壁细胞环 5.韧皮部 6木质部
图 2 土茯苓与菝葜维管束显微图
1.韧皮部 2.木质部 3.薄壁细胞
4.2 土茯苓 ,粉末 , 淡棕色。淀粉粒甚多 , 单粒类球形 , 多角
型或类方形。直径 8 ~ 48μm。脐点裂纹状 、心状 、三叉状 、点
状 ,大粒可见层纹 , 复粒 2 ~ 4 分粒组成。 石细胞类椭圆形或
类三角形 ,直径 25~ 128um ,孔沟细密;另有深棕色石细胞 ,长
条形 ,直径约 50μm , 壁三面级厚 , 一面菲薄。纤维成束或散
在 ,直径 22~ 67μm。具缘纹导管及管胞多见 , 具缘纹孔大多
延长成梯状。草酸钙针晶束长 40 ~ 144μm , 偶有成束存在于
粘液细胞中。
4.3 菝葜 ,粉末 , 浅棕红色。淀粉粒类圆形或半圆球形。直
径 5 ~ 30μm , 脐点点状 、裂纹状或飞鸟状;复粒较少 2 ~ 4 分粒
组成。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 , 淡黄色或红棕色 , 类圆
形 、长椭圆形 、类方形或不规则形 ,直径 40 ~ 195μm ,壁厚 8 ~
45μm ,木化 , 孔沟明显 , 胞腔较小 , 有的含红棕色物。短纤维
易见 , 淡黄色长方形或短梭状 , 壁微木化。 草酸钙针晶长 75
~ 140μm , 偶有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
图 3 土茯苓与菝葜粉末显微图
1.淀粉粒 2.石细胞 3.导管 4.草酸钙针晶 5.纤维
图 4 土茯苓与菝葜的
簿层色谱图
1土茯苓 2 菝葜 3 落新妇苷和
黄杞苷对照品
5 成分药理
5.1 土茯苓含落新妇苷 , 黄
杞苷 , 胡萝卜苷 , 3 , 5 , 4三羟基
芪 ,(-)表儿茶精 , 琥珀酸 , β-
甾醇等皂苷 、鞣质 、黄酮 、树脂
等〔5 , 6〕 ,还含挥发油 , 以正十六
酸甲酯 、十八碳烯酸酯及戊二
酸二酯为主要成分〔7〕 , 中国典
药 2010版以落新妇苷为定性
定量物质 , 规定落新妇苷含量
不少于 0.45%。 现代药理研
究表明土茯苓具有抗菌 、抗
炎 、利尿 、抗肿瘤 、免疫抑制作
用 ,β-受体样作用 ,对肝损伤的
保护和抗胃溃疡作用。《本草
纲目》 ,李时珍曰:“土茯苓其根块而有节其肉软 , 可生啖;具有
解毒除湿 , 通利关节之功效” 。《本草正义》曰 , “淡而无味 , 极
甚平和之物 , 断非少数能奏绩” , 可见古人常为食疗之物 , 且用
量宜大。
5.2 菝葜含薯蓣皂苷元和多种薯蓣皂苷元构成的皂苷 , 又含
生物碱 , 酚类 ,氨基酸 , 有机酸和糖类〔8〕。中国典药 2010 版以
为薯蓣皂苷元定性物质 ,并规定落新妇和黄杞苷的含量不少
于 0.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菝葜具有抗炎 、抗菌 、抑制肿瘤
细胞和活血化瘀的作用 ,还可以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 , 和抗衰老作用而有利于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9〕。
5.3 土茯苓和菝葜进行簿层色谱比较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落新妇苷和黄杞苷对照品适量 ,精密称定 , 加 60%甲醇制
成每 1mL 各含 0.03mg的混合物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分别取土茯苓和菝葜粉末各 2g , 精
密称定 , 分别加入 60%甲醇 100mL 密闭 , 超声处理 45min , 放
冷 , 用甲醇补足重量 ,摇匀 , 滤过即得。
·32·
海峡药学 2012年 第 24卷 第 5期
用微升毛细管吸取上述溶液各 10μL ,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簿层板上(上海上邦 GF254 , 5×10cm), 以甲醇-0.1%冰醋酸
为展开剂 ,展开。取出 , 晾干 ,置于紫外灯下检视(见图 4), 因
土茯苓中的落新妇苷的含量是菝葜的数倍 ,故斑点较大。
参考文献
〔1〕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 , 1294-1295.
〔2〕李家实 ,贾敏如 , 等.中药鉴定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 , 1996 ,
236.
〔3〕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0年版〔S〕.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90.
〔4〕董士力.土茯苓的饮片鉴别〔J〕.中国药业 , 2009 , 8(6):4.
〔5〕曹正中.易以军 ,洪武奇,等.土茯苓化学成分的研究(1)〔J〕.中
草药 , 1993 , 24(5):234-235.
〔6〕张敏 ,李海荣 ,李苑 , 等.土茯苓化学成分的研究(一)〔J〕.中药
材 , 1995 , 18(4):194-195.
〔7〕陈红梅 ,秀兰 ,吴占全.土茯苓的化学与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
民族医药杂志 , 2008 , 11:71-73.
〔8〕曾晓霞 , 陈锡林.菝葜传统应用和现代研究概况〔 J〕.中草药 ,
2008 , 39(6):952-954.
〔9〕郝利君 ,冯芳 ,郝小芳.菝葜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
践 , 2010 , 24(1):70-73.
蒲公英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屠国昌(浙江省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 绍兴 312000)
摘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简要介绍近年来蒲公英的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关键词:蒲公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765(2012)-05-0033-03
作者简介:屠国昌 ,男(1970.5-)。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职称:副
主任中药师。从事专业:中药学。 联系电话:0575-88055663 , E-mail:
tuguochang@yahoo.com.cn
中药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Mazz.、碱地蒲公英 T.sinicum K itag.或同属数种植物
的干燥全草 ,始载于《唐本草》 , 有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 利尿通
淋之功效。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其化学成分有蒲公英甾
醇 、蒲公英苦素 、皂苷 、咖啡酸 、绿原酸 、黄酮类 、多种糖类 、挥
发油 、胆碱 、肌醇等。蒲公英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 主要集中在
广谱抑菌 、抗肿瘤 、对胃肠道作用 、保肝利胆 、免疫 、抗氧化和
抗螨活性等方面。在治疗临床各科多种感染性炎症 、恶性肿
瘤 、胃肠道疾病 、糖尿病 、急性黄疸型肝炎 、妇产科卵巢功能不
全 、不孕症 、产后乳汁淤积 、更年期综合征等病以及痤疮 、酒糟
等面部蠕形螨病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本文参考近几年文献对
蒲公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情况作一次较全面回顾 ,
以便更好地了解蒲公英独特药用价值 , 并得到更好的开发利
用。
1 化学成分
我国学者凌云从蒲公英中得到的单体化合物为:β-谷甾
醇(β-sitosterol)、咖啡酸(coffee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黄酮类成分槲皮素(quercet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
(1uteolin-7-O-glucoside)、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rcetin-3-O-
g lucoside)、槲皮素-3-O-β-半乳糖苷(quercetin-3-O-β-galacto-
side)。从碱地蒲公英的干燥全草中分得咖啡酸 、阿魏酸 、绿原
酸 、木犀草素 、香叶木素及 3 个甾醇类化合物和 4 个黄酮类化
合物:β-谷甾醇(β-sitosterol)、甾醇(stigamasterol)、胡萝卜苷
(daucosterol)、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O-葡萄糖苷(api-
genin-7-O-glucoside)、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1uteolin-7-O-
glucside)、芸香苷(rutinoside)、胡萝卜苷(daucosterol)〔1〕。另外
蒲公英根部还富含多糖〔2〕。
国外学者从药用蒲公英(欧蒲公英 , T.officinale W igg.)
根中分离出三萜成分蒲公英甾醇 、伪蒲公英甾醇 、伪蒲公英甾
醇乙酸酯 、蒲公英赛醇 、β-香树脂醇;花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
合物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quercetin)、木犀草素 7-β-D-
葡萄糖苷 、木犀草素 4′-β-D-葡萄糖苷 、木犀草素-7-β-龙胆糖
苷 、木犀草素-7-β-D-鼠李糖葡萄糖苷 、槲皮素-7-β-D-葡萄搪苷
和异鼠李素(iso thamnetin)-3-7-β-D-葡萄搪苷 、异鼠李素-3-β-
D-葡萄糖苷〔3〕。花中还含有四萜色素 、植物甾醇类 β-谷甾醇
(β-sitosterol)、豆甾烯-7-醇(stigmast-7-ol)、花粉烷甾醇(po lli-
nastanol)、β-香树脂醇等。全草中还有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及
香豆精类 6 , 7-二羟基香豆精(七叶素 , esculetin)和东莨菪素
(scopoletin)〔4〕。
日本产蒲公英 japonicum Koidz.的根分离得乙酰酯类
(0.62%):蒲公英赛醇乙酰酯(taraxery lacetate, 占乙酰酯总量
的 3.7%), 蒲公英甾醇乙酰酯(taraxasterylacid , 29.5%),α-香
树脂醇乙酰酯(α-amy rinaceta te , 16%), β-香树脂醇乙酰酯
(18%), 羽扇豆醇乙酰酯(1upenylacetate , 4.2%), 蒲公英羽扇
豆醇乙酰酯(tarolupenylacetate , 13.3%), 新羽扇豆醇乙酰酯
(neolupenylace tate , 7.7%), φ-蒲公英甾醇乙酰酯(φ-taraxas-
terylacetate)〔5〕。 日本产蒲公英和白花蒲公英 T.albidum
Dahlst的花 、叶 、根中的挥发油成分组成基本相同 , 占挥发油
95%的成分是 36 种醇和酚类化合物 、14 种醛和酮类 、7 种酯
和醚类 、46 种烷烃和 14种有机酸〔4〕。
2 药理作用
2.1 抗病原微生物 蒲公英具有广谱抑菌活性 , 采用微量肉
·33·
Strai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l 24 No.5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