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第 24卷第 1期2004年 1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Vol. 24 No. 1Jan. 2004
莲 瓣 兰 菌 根 研 究
李 明
(大理学院科技处 ,云南 大理 671000)
摘 要: 观察莲瓣兰的胞内菌丝团 ;三次调查结果 ,莲瓣兰菌根感染率分别为 28. 43% 、 22. 31% 、
37. 22% ;共得到 181株真菌 ,属于半知菌和子囊菌 ,共计 29属 ,其中色串孢属 59株 ,占 32. 60% ,为绝对
优势菌。
关 键 词: 莲瓣兰 ; 菌根真菌 ; 半知菌 ; 色串孢属
中图分类号: Q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7- 9793( 2004) 01- 0055- 03
莲瓣兰 (Cymbidium lianpan)是一种生长在滇
西 ,具有极高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兰属植物 [1 ]。
兰科植物种子的胚很简单 ,没有子叶及胚乳 ,
无营养物质供发芽之用 ,它们从一开始萌发就依
靠真菌供给营养 ,在自然环境中 ,兰科植物的一生
或某个生命阶段 ,需要依赖有益真菌对根部的感
染以获取营养 ,真菌也得到了生息之地。两者的关
系是共生关系 ,这种与根共生的真菌称为菌根真
菌 ,与真菌共生的根称菌根 [2 ]。
近年来 ,人们从莲瓣兰中培育出不少珍稀品
种 ,但由于仅靠分株繁殖 ,繁殖速度较慢 ,远远满
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 ,对莲瓣兰的菌根进行研
究 ,寻找出一条简单可行的菌根真菌促进种子萌
发及幼苗快速生长的途径 ,不仅具有很好的理论
意义 ,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由于不同的
兰科植物种子拌菌播种的萌发效果有差异 ,且有
资料报道在某种兰科植物根系分离的菌根真菌不
一定能剌激其种子萌发。因此 ,广泛收集兰科菌根
真菌资源 ,分离和筛选出促进兰科植物生长的适
宜真菌 ,是应用研究的基础。本文报道了莲瓣兰菌
根的形态特征和莲瓣兰菌根真菌的调查结果。
1 材料及方法
1. 1莲瓣兰菌根形态的观察 分别从 3盆栽培的
莲瓣兰植株采取根样 ,每盆自根尖取 5cm左右的
根段 3段 ,所取的根样洗净泥沙 ,用洁净吸水纸吸
其水分 ,徒手切片 ,乳酸酚品红染色 ,光学显微镜
下观察、记录根部感染情况。
1. 2莲瓣兰菌根真菌的分离 从盆栽的莲瓣兰植
株采取根样 ,所取根样洗净泥沙 ,在流水下冲洗
4h→ 95%酒精过一下→无菌水冲洗 1- 2次→
75%酒精溶液消毒 10- 12min→无菌水冲洗 7- 8
次。 将根切成 1- 2mm小段 ,然后将小段植于
PDA平板上 , 28℃恒温培养。 共分离、调查三次
(第一次 , 2000年 11月 ;第二次 , 2001年 8月 ;第
三次 , 2001年 10月。)
2 结 果
2. 1莲瓣兰菌根形态 在光学显微镜下菌丝被染
成红色。根表面不形成菌套 ,菌丝不在细胞间隙 ,
没有哈蒂氏网 ;菌丝集中在细胞腔内或穿过相邻
的细胞 ,形成菌丝圈 ,菌丝有隔膜。
2. 2莲瓣兰菌根感染率 用切片检查来代替菌根
感染率的测定 ,并用以下公式计算菌根感染率:
菌根感染率 (% )= 带有菌丝的根段切片数 /
检查的根段切片总数 ;
第一次调查结果 ,菌根感染率 (% )= 87 /306
= 28. 43% ;
收稿日期: 2003- 06- 12
†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 0033020)
作者简介: 李 明 ( 1966- ) ,男 ,云南省牟定县人 ,副教授 ,从事植物学方面研究工作 .
第二次调查结果 ,菌根感染率 (% )= 27 /121
= 22. 31% ;
第三次调查结果 ,菌根感染率 (% )= 67 /180
= 37. 22%。
2. 3莲瓣兰菌根真菌的组成 通过三次莲瓣兰根
组织切片的调查 ,共得到 181株真菌 (见表 1)。经
初步鉴定 ,属于半知菌和子囊菌。共计 29属 ,其中
色串孢属 59株 ,花顶孢属 22株 ,头珠霉属 16株 ,
盾壳霉属 12株 ,轮枝孢属 11株 ,黑乌霉属 10株 ,
无孢目丝核菌属 5株 ,革壳孢属 4株 ,孔球孢属 4
株 ,青霉属 3株 ,毛茎点霉属 3株 ,蛹孢属 2株 ,链
毛孢属 2株 ,葡萄孢属 2株 ,色疣节梗孢属 1株 ,
壳多孢属 1株 ,壳单孢属 1株 ,冠孢属 1株 ,假丝
酵母属 1株 ,节丛孢属 1株 ,疡壳孢属 1株 ,壳蛇
孢属 1株 ,小星壳孢属 1株 ,林柄霉属 1株 ,刚毛
菌属 1株 ,镰刀菌属 1株 ,黑团孢属 1株 ,子囊菌
13株。
表 1莲瓣兰菌根真菌类群组成
Tab. 1 Composition of mycor rhiza l fungi o f Cymbidium
lianpan
类 群 菌 株 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出现率
( 87株 ) ( 27株 ) ( 67株 ) (% )
色串孢属
( T orula)
9 4 46 32. 60
花顶孢属
( Idriella)
6 11 5 12. 15
头珠霉属
( Oedocephalum)
11 2 3 8. 84
盾壳霉属
( Conio thy rium)
9 2 1 6. 63
轮枝孢属
( Ver ticillium)
9 1 1 6. 08
黑乌霉属
( Mem noniella)
6 3 1 5. 52
丝核菌属
( Rhizoc tonia )
2 2 1 2. 6
革壳孢属
( Catinula)
4 0 0 2. 71
孔球孢属
( Gilmaniella)
0 0 4 2. 6
青霉属
( Penicillium)
2 1 0 1. 9
毛茎点霉属
( Chaetophoma )
3 0 0 1. 9
续表 1
类 群 菌 株 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出现率
( 87株 ) ( 27株 ) ( 67株 ) (% )
蛹孢属
( Helicoon)
2 0 0 1. 3
链毛孢属
( Strepto th rix )
2 0 0 1. 3
葡萄孢属
( Bot rytis)
1 0 1 1. 3
色疣节梗孢属
( Gonatobotryum )
0 0 1 0. 6
壳多孢属
( Stag onospora )
1 0 0 0. 6
壳单孢属
( Amero sporium)
1 0 0 0. 6
冠孢属
( Stephanoma )
1 0 0 0. 6
假丝酵母属
( Candida )
1 0 0 0. 6
节丛孢属
( A rthrobotry s)
1 0 0 0. 6
疡壳孢属
( Dothichiza )
1 0 0 0. 6
壳蛇孢属
( Phlyctaena)
1 0 0 0. 6
小星壳孢属
( Asteromella )
1 0 0 0. 6
林柄霉属
( Paathramaya)
1 0 0 0. 6
刚毛菌属
( Lacellina )
0 1 0 0. 6
镰刀菌属
( Fusarium)
0 0 1 0. 6
黑团孢属
( Periconia)
0 0 1 0. 6
子囊菌
( Ascomycotina)
12 0 1 8. 3
3 讨 论
( 1)从观察到的徒手切片标本来看 ,莲瓣兰
菌根真菌的菌丝及菌丝团主要分布于皮层的深
部 ,而接近表皮的皮层部分极少分布有菌丝团 ,这
可能与菌根真菌和宿主植物之间进行水分和营养
物质交换有关 ;在切片中 ,笔者还观察到菌丝团消
解的现象 ,不论是菌丝消解后由菌丝碎片所产生
·56·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第 24卷
的营养物质 ,还是通过菌丝膜所转运的营养物质 ,
菌丝团靠近中柱 ,更有利于营养物质从真菌流向
兰花 ,也有利于兰花向真菌提供氨基酸或外源维
生素 (如硫胺素 )等营养物质。
( 2)从菌根感染率看 ,三次调查结果各不相
同 ,第一次调查结果 ,菌根感染率为 28. 43% ;第
二次调查结果 ,菌根感染率为 22. 31% ;第三次调
查结果 ,菌根感染率为 37. 22% ;可以生出菌根真
菌在根内存在着生长——旺盛——消融——生长
的规律。这与前人研究报道有相似之处 ,郭顺星、
徐锦堂对天麻种子消化入侵的紫萁小菇菌丝及营
养繁殖茎消化蜜环菌过程中 ,细胞超微结构的变
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紫萁小菇侵入种胚后 ,
染菌胚细胞的细胞器逐渐消失 ,其细胞质产生的
囊状体起消化菌丝的作用。在宿主细胞内 ,消化作
用有利于控制真菌侵入兰花根的速度 ,阻止真菌
对幼苗产生病害作用。
( 3)从调查得到的 181株真菌来看 ,半知菌
类 168株 ,占 92. 82% ,其中色串孢属 59株 ,占
32. 60% ,为绝对优势菌 ;子囊菌 13株 ,占 7. 18% 。
范黎、郭顺星 1998年报道 ,兰科菌根菌主要是子
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 [3 ]。笔者三次调查均未得到
担子菌 ,对于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类来说 ,关键
在于有效地诱导其形成产孢结构方法的建立 ,菌
根真菌与一般腐生真菌不同 ,需要一些特殊诱导
物质才能使子实体形成 ,因而诱导不易成功 , Cur-
rah报道对不育菌丝群菌株进行 4℃低温下存放 3
- 6个月诱导其形成产孢结构 [4 ]。徐锦堂、范黎曾
报道利用染菌树叶在 100- 150lux光照下诱导担
子菌形成子实体 ,这些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好方
法。
参 考 文 献:
[1 ] 陈心启 ,吉占和 . 中国兰花全书 [M ].北京 :中国林
业出版社 , 1998, 1- 356.
[2 ] 弓明钦 ,陈应龙 ,仲崇禄 . 菌根研究及应用 [ M ].北
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7. 1- 223.
[ 3 ] 范黎 ,郭顺星 .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研究进展 [ J].
微生物学通报 , 1998, 25( 47): 227.
[ 4] Cur rah R. S. Zelm er C. 1992. A Key and notes fo r
the genera of fung i myco rrhizal with o rchids and a
new species in the genus Epulo rhiza , Rept Totlo ri
myco l inst, 30: 43- 59.
Studies on mycorrhiza of cymbidium lianpan
LI Ming
( Tech nology and Science Division of Dali College, Dali 671000, China)
ABSTRACT: Peloton has been observ ed in the root of Cymbidium lianpan. The observ ation has been tak-
en for three times. Infection rate of myco rrhiza is separately 28. 43% , 22. 31% , 37. 22% . 181 fungi have
been obtained. They belong to Deuteromyco tina and Ascomycotina, and consist of 29 genera. 59 fungi be-
long to Torula. They make up 32. 60% of fungi obtained. They are absolutely superior species.
KEY WORDS: Cymbilium lianpan; myco rrhizal fungi; deuteromycotina; Torula
·57·第 1期 李 明: 莲瓣兰菌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