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二棱啤酒大麦产量性状的遗传特性初探



全 文 :福建稻麦科技
二棱啤酒大麦产量性状的遗传特性初探
陈 金 荣
( 泉州市农科所 )
摘 要
本文对二棱啤酒大麦产量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结果表明 , 不论二棱 x 多棱和二棱 x 二棱组合 , 产量
构成性状对单株产量均有正向直接效应 , 但由于每个产量构成性状通过其它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间接效应不
同 , 导致每个产量构成性状对单株产量的总贡献发生改变 , 其中以每穗粒重的总贡献最大 , 其次为每穗粒
数 , 其三为单株穗数 , 而干粒重为最小 , 但穗粒重是每穗粒数与千粒重的乘积, 受其两变数的影响 , 导致
每穗粒数对单株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
关键词 : 单株产量 , 通径分析 ; 大麦 一 研究材料系 8个杂 交 组合 ( 其中二个组
单株产量是受株穗数 , 每穗粒数和千粒 合为二棱 x 多校 ) 的 F : 代 , 在 田 间按育种
重等产量构成性状相互作用的结果 。 有关大 目标进行选择单株 , 经室内复评 , 并对每个
麦产量构成性状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 国外已 单株的株高 、 穗长 、 单株粒数 , 每穗粒数 、
有报导 , 但国内尚较少见 。 我们结合育种工 千粒重 、 穗粒重及单株粒重进行考种。 分二
作 , 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 本文通过 组进行统计 , 二棱 x 多棱组的相关 、 偏相关
简单相关 、 偏相关 , 找出与单株产量关系密 和通径分析的数据来自二个组合的 56 个样本
切的产量性状 。 并通过通径分析 , 明确各产 单位 ; 二棱 x 二棱组的相关、 偏相关和通径
量构成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 分析的数据来自6个组合的 108 个样本单位 。
应及总贡献 , 并以这些分析结果做为今后二 二 、 研究结果
棱酿造大麦新品种选育的初步理论依据 。 1 .株高 、 产量性状间相关系数
一 、 材料与方法 简单相关分析结果 表 明 ( 见表 1 ) , 两
表 1 株离 、 产 t 性状间相关系教
性 状 株 高 穗 长 单株粒数 每穗粒数 千 粒 重 单穗粒重 单株粒重
株 高 0 . 5 3 2 6带 0 . 2 7 0 0 0 . 6 9 7 0二 0 . 2 0 5 8 0 。 5 7 9 7 . 0 。 4 3 3 1
穗 长 0 . 2 8 9 1 0 . 5 0 6 5 . 0 。 6 4 5 3二 0 . 2 0 1 0 0 。 5 7 2 9 . 0 。 6 0 0 5带
单株粒数 0 。 2 9 2 3 0 . 3 5 9 2 0 . 2 8 9 0 . 19 7 9 0 . 2 6 5 5 0 。 4 5 1 9
每穗粒数 0 . 2 5 9 9 0 . 3 8 6 9 0 . 2 1 0 6 0 。 0 2 9 6 0 . 8 8 4 3 . , O。 4 5 29
千 粒 重 0 。 42 1 8 0 . 1 8 5 3 0 . 1 9 2 7 0 . 18 3 5 0 . 5一3 0 . 0 . 3 1 8 5
单穗粒重 0 . 3 1 7 8 0 . 5 1 2 8 . 0 . 3 2 5 7 0 . 5 3 9 5 . 0 . 4 8 9 1 . 0 。 4 3 9 5
单株粒重 0 . 4 0 9 3 0 。 4 4 7 7 0 . 4 2 4 7 0 . 4 5 0 6 0。 3 2 16 0 . 5 6 6 3
n 二 1 8
右止方二棱 X 多棱
P 0
. 0 一 = 0 . 4 6 4 5 P o
. 0 : = 0
.
5 5 9 2
左上为二棱 x 二棱
第 12巷第 i 期 1 9 94 .
组的各性状间均表现正相关 。 其中二棱 x多
棱组的株高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 与
穗长和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 穗长与每穗
粒数 、 单株粒重皇极显著正相关 , 与单株穗
数和单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 每穗粒数与单
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 千粒重与每穗粒重
皇显著正相关 , 其他性状间相关差异性不显
著 。 二棱 x 二棱的穗长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正
相关 , 每穗粒数与单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
千粒重与单穗粒重呈显著正 相 关 , 单 穗粒
一重呈显著正相关 , 其他各性状间的相关值也
不显著 。 初步看出 : 二棱 x 多棱组株高与产
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较二棱 x 二棱组密切 , 特
slJ 是穗长不但与每株穗数、 每穗粒数呈显著
与极显著的正相关 , 更主要的是与单株产量
呈极显著正相关 , 且与株高呈弱的正相关。
但在二棱 x 二棱组中 , 单株粒重与单株产量
呈显著正相关 , 说明在当选材料时 , 应据不
同组合配置注意选留单株。
不论是二棱 x 多棱和二棱 x 二棱组 , 产
量构成性状与单株产量性状间的正相关性虽
均不显著 , 但以相关值分 , 每穗粒重 > 单株
粒数 > 千粒重 。 单穗粒重是每穗粒数与千粒
重的综合结果 , 但二棱 x 多棱组的每穗粒数
与穗粒重呈极显著的芷相关 , 二棱 又二棱组
则为显著正相关 , 且两组的千粒重与单穗粒
重均呈 显 著 正相关 , 但二棱 x 多穗组的相
关值较二棱 又二棱组为大 , 表明二棱 x 多棱
当选单株 , 在考虑千粒重时更应注意每穗粒
数 , 二棱 x 二棱组则两者并重 。
2
. 单株产量与产量性状间的偏相关
偏相关分析是在消除其他变数的线性影
响后的任两个变数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 它能
更确切地反映和评定任两个变数间的线性相
关性质和程度。 表 2中的 ’ 偏 相 关系数表明 , ’ 飞
二棱 x 多棱与二棱 又 二棱两组 中 的 单株穗
裹 1 单株产 l 与产 t 性状间的偏相关系教表
0 级 1 级 2 级
二棱 x 多棱 二棱 x 二棱 二棱 又多棱 二棱 x 二棱 二棱 x 多棱 二棱 x 二棱
r 一: 0

4 5 1 9 r 一 : 0

4 2 9 4 r 里 艺 . 5 ` r 1 2 一 3 -
0

3 6 2 4 0

3 5 2 9
r x 3 0

4 5 1 9 r 一 : 0 。 4 5 0 6 r r s · 2 ` r 1 5 . : -
0

4 2 0 1 0

3 3 5 5
r r 一 0

3 8 15 r l
一 0 。 32 1 6
r 1 2 . 3 0

4 0 1 8 r
1 2 。 3 0

3 7 8 1
r 一 2 。 ` 0

4 1 8 5 r 1 1

4 0
.
3 9 2 8
r 一 , 。 2 0 . 4 0 1 2 r l s
。 : 0

4 0 8 1
r z a 。 一 0 。 4 7 3 8 r l :
。 一 0 。 4 1 3 6
r l 一 。 2 0
.
2 4 1 9 r 一 ` 。 2 0 。 2 6 9 8
r x 一 。 5 0 。 3 4 3 7 r l 一 。 , 0

2 5 9 8
! 4 . 2 3
r l 一 2 3
9

2 9 3 0 0

2 2 8 9
( 1 ) 单株拉重 ( 2 ) 单株拉数 ( 3 ) ,每穗拉数 ( 4 ) 千拉重
显著平准 0 级 n = 18 0 。 0 5 P = 0 。 4 6 8 0 . 0 1 p = 0 。 5 9 0
1 级 n = 18 0 。 0 5 P = 0 。 4 8 2 0 。 0 1 P = 0 。 6 0 6
2 级 n = 1 8 0 。 0 5 P = 0 。 4 9 7 0 。 0 1 P = 0 。 6 2 3
数 , 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之间的偏 棱 x 多棱组分别为 r : : . 3 . = 0 . 3 6 4 2 , r , : · : `
相关系数均呈正相关值 , 其偏相关系数 : 二 = 0 . 4 2 01 , r : ` . : : = 2 9 3 0二棱 x 二棱组分别
r z : 。 3` = 0 . 35 2 9 , r z : . : ` = 0 . 3 3 5 5一 r l 一 。 , :
= 。 · 2 2 8 9。 同时看出偏相关的级数越高 , 其
相对应的相关值越低 , 说 明在清除其他变数
的线性影响后 , 每个产量构成性状各自与单
株产量间都有着一定密切的正相关 。 这一结
果 与黑龙 江省 农 科 院 黑河农科所殷殿忠
( 19 8 2 ) 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 简单相关及
偏相关分析仅为我们对各种性状之间 , 以及
产量构成性状与产量之间的一般相关与互作
关系提供一 个 初 步概念 , 而通径分析将成
为我们对这些相关与互作关系提供更为确切
和可靠的依据 。
3
. 两种生态类型组合 的通径分析
从产量与产量性状间的通径分析看 , 对
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 , 二棱 x 多棱组的单株
穗数及单穗粒重大于二棱 x 二棱组 , 但二棱
找二棱组的每穗粒数及千粒重的直接贡献又
大于二棱 x 多棱组。 直接效应的大小排列 ,
福建稻麦料技
二棱 x 多棱组顺序为 : 每株穗数> 每穗粒数
> 每科粒重 > 千粒重 ; 而二棱 义 二棱组直接
效应顺序排列为 : 每穗粒数 > 千粒重> 单株
穗数 > 每穗粒重 。 但 由于每个产量构成性状
通过其他产量构成性状对单株产量所产生的
间接效应的不同 , 即每个产量构成性状在单
株产量直接效应的同时 , 由于另一产量性状
对这一产量性状产生抵消或促进的作用 , 从
而导致每个产量构成性状对单株产量的最终
效应 ( 贡献 ) 的大小发生改变。 所以单株产
量的总贡献 , 不论二棱 x 多棱组和二棱 x 二
棱组 , 单株粒重起着决定性作用 。 二棱 x 多
棱组穗粒重总贡献大于二棱 x 二棱组 ( 分别
为。· 6 1 9 4及。· 5 6 7 4 ) , 单株穗数及每穗粒数
的总贡献也是二棱 x 多棱组大于二棱 x 二棱
组 , 但千粒重的总贡献二棱 x 多棱组反而小
于二棱 x 二棱组 。
表 3 一 1 单株翻数与单株较 , 通径分析 裹 3 一 2
. . .口 .` . . . . . .口`` . 二 .国 . . .J“ . J. . . . . J. . . .曰 . . . . . . . . . .曰 . . . . . . . .日
效 应 二棱 x 多棱 二棱 x 二棱
千粒孟与单株粒盆的通径分析
应 二棱 又 多棱 二棱 x 二棱
总 的
直 接
通过每穗粒数
通 过 千 粒 重
通 过 穗 粒 重
0

4 5 1 5
0

3 0 4 0
0

0 5 2 4
0

0 18 7
0

0 7 6 4
0

4 2 4 8
0

2 4 6 4
0

0 6 9 2
0

0 4 8 3
0

0 6 0 9
总 的
直 接
通过单株穗数
通过每穗粒数
通过单穗粒重
0

3 0 8 5
0

0 9 4 6
0

0 6 0 1
0

0 0 6 7
0

1 4 7 1
0

4 5 0 1
0

2 5 0 8
0

0 4 7 5
O

0 6 0 3
0

0 9 1 5
表 3一 2 每稼较数与单株粒盆通径分析 表 3一 4 单抽粒孟与单株粒贡的通径分析
效 应 二棱 x 多棱
0

5 5 5 9
0

2 2 9 2
0

0 0 2 8
0

0 6 9 5
0

2 5 4 4
二梭 x 二棱 效 应 二梭 x 多棱 二棱 x 二棱
总 的
直 接
通 过 千 :粒 重
通过单株穗重
通过每穗粒重
0

5 2 7 8
0

3 2 8 7
0

0 4 6 2
0

0 5 1 9
0

1 0 10
总 ’ 的
直 接
通过单株粒数
通过每穗株数
通 过 千 粒 重
0

6 1 9 4
0

2 8 8 4
0

0 8 0 1
0

2 0 2 4
O

0 4 8 5
0

5 6 7 2
0

18 7 2
0

0 8 0 1
0

17 7 3
0

12 2 6
第1 2卷第一期 . 1 9 94
三 、 小结与讨论
1
. 不论是二棱 x 多棱 组 或二棱 火 二棱
组 , 株高与单株产量虽呈正相关 , 但相关性
均不显著 。 但值得注意是二棱 x 多棱组株高
不但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 同时与穗
长和单穗粒重亦呈显著正相关 。 二棱 x 多棱
组的穗长与每穗粒数及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
相关 , 同时与单株粒数和穗粒重亦呈显著相
关 , 且与单株产量呈近似显著性的正相关。
因此株高在一定范围内 , 考虑选育增产潜力
大的品种时 , 应注意选择长穗型的单株 , 对
提高产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2
. 从产量性状间相关分析 , 二棱 x 多棱
组每穗粒数与每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 与
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 二棱 x 二棱组穗粒数
与每穗粒重及千粒重均 呈 显 著正相关 。 同
时 , 二棱 x 多棱组的穗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显
著正相关 , 二棱 x 二棱组的穗粒重与单株产
量亦呈近似显著正相关 , 这意味着在一定粒
重的基础上 , 在选种圃内注意重穗型材料的
选择 , 从而取得较多的单穗粒数 。
3
. 从表 2偏相关 系数看 , 两个生态类型
组合的每穗粒数与单株产量只是在千粒重或
单株穗数保持一定时 , 才接近显著 的正相关
值 , 但在单株穗数及千粒重均保持一定时 ,其
相关值亦有明显降低 , 指 出单株穗数对千粒
重有相互抵消作用 , 表明在消除上述二个变
数影响后 , 每穗粒数与单株产量仍有密切正
相关 , 因此当选单株时 , 在保持一定穗粒童
的前提下 , 适当兼顾单株穗数 。
4
. 通径分析表 明 , 不论二棱 x 多棱和二
棱 x 二棱组合 , 产量构成性状对单株产量均
有正向直接效应 , 但由于每个产量构成性状
通过其它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间接效应不同 ,
导致每个产量构成性状对单株产量的总贡献
发生改变 , 其中以穗粒重的总贡献最大 ( P
= 0
·
6 1 9 4和 o · 5 6 7 2 ) , 其次为每穗粒数 ( P
= 0
·
5 5 5 9和 0 · 5 2 7 8 ) , 其三 为单株穗数 ( P
= o
·
4 5 1 5和 O· 4 2 4 7 ) , 其而粒 重 为最小 ( P
= 0
·
3 0 8 5和 。 · 4 5 0 1 ) , 但穗粒重是每穗粒数
与千粒重的乘积 , 受其两变数的影响 , 导致
每穗粒数对单株产量起着 决 定 性作用 。 因
此 , 在二棱酿造大麦新品种选育过程中 , 应
以增加穗粒数及提高穗粒重做为主攻目标 ,
同时将提高株穗数做为配合选择指标 。
小麦抗赤霉病品种金麦 12 的选育
刘忍衡
福建农学院农学系 )
赤霉病是七十年代以来福建省小麦的主
要病害 , 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 八十年代以
来 , 随着生产的发展 , 对小麦抗赤霉病品种
的丰产性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根据本省小
. : 李始明 、 巫升鑫 同 志参加部分工作 , 谨
此致谢 。
麦生产形势的变化和小麦 抗 赤 霉病性的特
点 , 调整了育种 目标和育种策略 , 在亲本选
配 、 后代选择 , 抗病鉴定等方面作了改进 ,
着重改 良穗粒性状协调丰产性和抗病性的矛
盾 。 经过几年努力 , 育成了抗病性和丰产性
结合较好的新品种童麦 1 2 , 正在扩大示范推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