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拟高粱单株选择的育种效果评价



全 文 :拟高粱单株选择的育种效果评价
四川省草原研究所 刘 国落
拟高粱 (5 0: gh 。 。 p ; op in g u u阴 )为高
粱属多年生禾草 , 主要分布于我国福建 、 广
东 、 广西等华南地区 。 70 年代从野生驯化成
的栽培草种 , 在我国南方及长江流域各省区
广泛栽培。 笔者于 1 9 8 5年将拟高粱从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引入我省 , 经四川省草原
研究所新津试验场牧草组试种观察和扩繁示
范结果 , 表现出适应性强 、 抗旱耐膺 、 持青
期长、 产草量高 , 在我省副热带 丘陵坡地有
一定栽培前景 。 但原引进种群茎秆较粗 , 株
丛稀疏 , 叶量率低 , 草质欠佳 ; 种子极易 自
然落粒 , 采种困难 。 为逐步克服上述种性缺
陷 , 我们自1 9 8 6年秋季开始 , 采用选株培育
无性系方法 , 开展了拟高粱的单株选择育种
工作 , 以图提高产量 , 改善草质 。 实 践结
果 , 育成了相应的优 良无性繁殖品系 , 育种
取得了初步成效 。 本文仅就这一育种实践 ,
对拟高粱单株选择的育种效果作一分析和讨
论 。
1 拟 高粱单株选择育种可行性的遗传基础 分析
驯化成功的拟高粱 , 栽培类型高度保持
着野生种群的异花授粉习性 , 后代异质程度
高。 从引种试验中观察到 , 引进材料的有性
后代 , 个体间变异很大 , 尤其在生物学类群
属性和营养器官性状表现上 , 变 异 更 为突
出 。 原引进种群为典型的根茎型种类 , 但在
其后代群体中偶可见到典型的疏丛型个体 。
这种在生物学类群属性上发生了极大变异的
个体 , 相随表现出茎秆变细 、 株丛密集 , 在
饲草生产性能和草质上显示出有较高的优越
性 。 同样 , 引进种群后代营养器官的性状表
现 , 如株 高 、 叶色 、 叶片长宽 、 叶量率等 ,
其变异也很明显 。 同一群体中 , 矮生个体株
高为 2 5 0厘米左右 , 而高大植株则可达 3 0 厘
米 以上 ; 窄叶个体 , 叶宽仅 2 . 7 厘米左右 ,
而宽叶者可达 纽厘米 以上 ; 叶色呈现出从淡
收稿 日期 : 1 9 9 4一 0 5一 1 0
绿到浓绿的系列变异 。 但与上述这些性状的
多样性相反 , 生殖器官的性状变异则相对较
小 。 尤其是来 自野生种群的种子 自 然 落 粒
性 , 在引进种群后代的个体间极为一致 , 表
现出有高度的遗传稳定性 。 多年来 , 曾在各
世代群体索寻选择 , 均未能发现种子不易自
然落粒的单株 。
在育种原始材料中 , 群体内的遗传组份
和性状表现的多样性 , 是选择育种能否取得
成效的物质基础 。 拟高粱的原引进种群 , 一
方面在植物学类群特征和营养器官性状表现
上的广泛变异 , 为开展选择育种创造了必备
条件 ; 另一方面种子成熟后极易自然落粒的
稳定性及个体间的高度一致性 , 又 提 示 人
们 : 通过一般的单株选择育种来改良这一性
状 , 难于取得成效 。
2 拟高粱单株选择育种的实践成 效
基于上述对拟高粱原引进材料的群体遗
传基础和性状变异特点的认识 , 我们确定拟
高粱的育种改良 , 以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为
主攻目标 , 开展单株选择育种 。 在技术路线
上 , 采取选株繁殖成无性系 , 进而对无性系
进行去劣选优 , 以 期 培 育出优良无性繁殖
品系 。 选育工作于 1 9 8 6 年秋付诸实施 , 至
1 9 9一年选 出了两份优良无性系 ( S P g l 4 0 o l和
S P 91 40 02 )
, 经系统试验观察结果 , 其育成
品系显示出相应的育种效果 , 与原引进种群
相比 , 其主要异同表现如下 。
2
.
1 育成品系的生物学类群属性与原始
种群有质的差异 拟高粱原始种群为典型根
茎型 , 而育成的 S P 9 1 4 0 0 1和 S P 9 1 4 0 0 2 品系
则表现为疏丛型 。 相应在群体密度上 , 两者
差异极大 , 据测定 : 其 夏 季旺长期的枝条
数量 , 原 引 进种群每平方米 1 5 3 . 3 苗 , 而
S P 9 z 4 0 0 1 系 为 4 6 6 . 下’ 苗 , S P 9 z 4 0 0 2 系 为
4 13

3苗 , 多 2 0 4 。 4 ~ 1 6 9 。 6% 。
2

2 , 成品系主要经济性状与原引进种
群有极大差异 据田闻观测 , 生 长 旺 盛年
份 ( 无性繁殖生长第二年 ) 。 原引进种群株
高达 3 04 厘米 , 茎粗 1 . 15 厘米 , 叶色中绿 ,
叶片长 9 4 . 8厘米 , 宽 4 . 0 5厘米 。 而 S P 9 1 4 p o i
系株高仅 2 61 厘米 , 茎粗 0 . 6 厘米 , 叶色深
绿 , 叶片长 8 2厘米 , 宽 2 . 7 )虱米 , S P g i 4 0 0 2
系株高 25 9厘米 , 茎粗 0 . 63 厘米 ,叶色淡绿 ,
叶片长 78 厘米 , 宽 2 . 8 厘米 。 育成品系明显
地较原引进种群植株低矮 , 茎秆细小 , 叶片
短窄 。 但因其枝条密度大 , 饲草的增长速度
则显著优于原引进种群。 如 19 9 3年夏季旺长
期 6 月 9 日至 7 月 8 日的 2 9 天 , S P 9 1 4 0 0 i
系亩增长鲜草 2 1 6 7 。 4 千克 , S P g l 4 0 0 2 系为
1 6 9 3

2千克 , 较 之原引进种群 同期亩增长鲜
草 1 2 4 8 . 7千克 , 增加 7 3 . 6 一 3 5 . 6% ; 秋季 8
月 2 1日至 9 月 1 9 日 , S P 9 1 4 0 0 1 系亩增长鲜
草 1 0 1 5 . 9千克 , S P 9 1 4 0 0 2系为 7 3 0 . 2千克 ,
较 之原引进种群亩增 长 3 7 0 。 4 千 克 , 增 加
1 7 4
.
3~ 9 7
.
1%

2
.
3 育成品系的饲草产且显著提高 据
有关品比试验的测产结果 , 移栽当年秋季一
次性又U割 , 亩产鲜草 S P 9 1 4 0 0 1 系为 5 5 5 5 . 5
千克 , S P g 1 4 0 0 2系为 4 1 9 0 . 7 千克 , 比原引
进种群 ( C K ) 3 2 4 2 . 8 千 克 , 增产 7 1 。 4~
2 9
.
3%
。 翌年多次刘割 ( 五茬 ) , 其总产鲜
草量 , S P g z 4 0 o l系为 9 7 3 5 . 9千克 , S P 9 1 4 0 0 2
系为 7 5 1 3 。 6 千克 , 比原引进种群 5 3 7 5 . 8 千
克 , 增产 8] . 1~ 3 9 . 8% 。 经用新复极差法作
显著性检验结果 , S P 9 1 4 O01 系两个年度的
产草量与原引进种群比较 , 增产差异均达到
极显著水平 , 增产效果明显可靠 。
2
.
4 育成品系的饲草 品质有 明显改善
育成品系同原引进种群相比 , 茎秆较细 , 株
丛密集 , 叶量增多 , 草质较为柔软 。 据 花
期叶量 率 测 定 : S P g i 4 0 0 i 系为 3 1 . 4% ,
S P p 1 4 0 o Z 系为 3 3 。 1% , 较 之原 引进种群
2 2

6% , 叶量率增加 8 . 8~ 10 。 5% 。
2
.
5 育成品系的种子自然落较性与原引
进种群无异 尽管育成品系的抽穗开花期比
原引进种群早 15 至 40 天 , 但来自野生种的高
度 自然落粒特性 , 则仍是稳定地保持着 , 这
一性状育成品系与原引进种群毫无差异 。
拟高粱单株选择育种实践所育成的优 良
无性繁殖品系 , 其生物学类群 已为一种新的
类型— 疏丛型 。 在经济性状和饲草产量 ,质量上有着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 显示出相应
的单株选择效果 。 但对于种子成熟后高度 自
然落粒性 , 在本育种实践中则未能取得改良
成效 `
( l犷转第 3 1页 )
除测定母 牛机体内的总蛋白质 、 钙 、 磷 、 胡
萝 卜素等外 , 还应测定镁 、 钾 、 钠 、 磷脂 、
胆街醇 、 酶 、 醋等 。 根据代谢状况判定激素
是否平衡 , 判定生殖机能是否正常 , 判定营
养物质的缺乏程度 , 可 发 现 各种病态的起
因 。 也即是说 , 畜牧兽医人员正确利用代谢
免疫技术可以预告母牛疾病的出现和流行情
况 , 特别是可 以预测母牛产犊后的疾病和繁
殖机能状况 。
应当把母牛产科疾病防治看成是代谢免
疫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 这种防治可改变母
牛及母牛犊的再生产能力 , 将疾病的防治及
提高繁殖力的一系列措施结合起来 , 可以建
立高产 、 优质的母牛群 。 对于畜牧业的迅速
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9
. 利用良种资源培育优良畜群
首先应培育优 良种公牛 , 对种公牛的各
种生产性能指标进行十分严格的选择 。 对生
物生化指标进行详细的鉴定 。 按现代科学标
准建立畜种场 , 用 专 用 的饲养标准进行饲
养 。 对种公牛的后裔进行观察鉴定 , 合理利
用种公牛对母牛进行品质改良。 选择繁殖力
高 , 生产性能好的优良母牛大量采用纯种繁
育的同时 , 利用专用 品种进 行种间杂交 (2 ~
3 个品种 ) 。 品种间杂交能提高生产力 , 这
种方法在美国 、 加拿大 、 英国 、 俄罗斯 、 德
国被广泛采用 。 在商业养殖场中大量采用经
济杂交而获得杂种后裔 。 经济杂交是提高母
牛生产力的最重要而又十分经济 有 效 的方
法 。 经济杂交的效益好 。 杂种幼畜的生产力
提高 10 ~ 15 % , 生长发育快 , 繁 殖力强 。
在育种工作 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 有目
的 , 有计划地扩大繁殖力高 , 生产性能好的
优 良品种 。 用最优 良的种公牛与繁殖力高的
母本交配 , 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成就获得优良
后裔 , 采用杂交方式 , 将杂种牛引入牛群 ,
建立优良畜群 , 可显著提高繁殖力。
10
。 对母牛的赞殖机能进行统计 , 建立
档案
在专用的母牛场 , 对所有母牛的繁殖力
都应建立档案 。 注明母牛的繁殖机能的所有
指标 , 列 出种公牛的全面资料 , 统计好公牛
和母牛的遗传指标 , 及时研究和发现遗传异
常和各种遗传疾病。 对后裔的生产性能和繁
殖力进行登记 。 观察后裔的生长发育情况 。
如遇不 良应查找原因 , 进行研究分析 。 要建
立母牛生理 、 生化 、 发育档案 , 建立超数排
卵 、 胚胎移植 、 人工授精和天然交配的效果
登记卡片 。 生产单位的畜牧兽医人员应经常
检查对母牛繁殖机能的统计工作 , 发现各种
异常情况及时研究处理 。
今 考 文 献 ( 略 )
( 上接第20 页 )
3 小 结
根据前面有关拟高粱引进种群遗传学背
景和群体内性状变异特点的分析以及育种实
践的初步总结 , 可以认为 : 利用拟高粱原引
进种群遗传基础 复杂 , 有性后代性状变异大
的特点 , 选择变异单株培养和筛选优良无性
系 , 培育成优 良无性繁殖品种 , 是一种有效
的育种途径 。 对提高拟高粱饲草生产性能 ,
改善饲草品质将有可能在短期取得成效 。 但
对于引进种群的高度 自然落粒性 , 则因群体
的遗传特性较为稳定和一致 , 个体间该性状
表现差异小 , 仅靠单株选择育种将难以取得
改善之效果 。 要改 良这一性状 , 必须进一步
探索和应用其它育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