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28卷 第 4期
2000年 1 1月
贵州 林 业科 技
Guizhou Fores t ry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Vo l. 28, No. 4Nov. , 2000
艾纳香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周家维 安和平 胡 蕖
(贵州省林科院 )
摘要: 收集适生区内遗存的艾纳香品种进行生长及艾粉提取率试验 , 结果表明: 艾纳香人工
种植以第 2~ 3年产量最高 ; 栽培驯化会促进艾叶中艾粉的积累和龙脑含量的提高 ; 艾纳香的生产
种植首选大艾 , 其次为马耳艾。
关键词: 艾纳香 ; 品种筛选 ; 天然冰片 ; 左旋龙脑
中图分类号: S722. 5 文献标识码: B
艾纳香 Blumea balsamifera ( L. ) DC. Prodr [1 ]是菊科艾纳香属多年生半木本植物 , 属热
带、 亚热带植物 , 耐旱喜温不耐寒 , 在贵州干热河谷地带有广泛分布 , 是提取天然冰片 (含
左旋龙脑 )的原料药材。冰片作为一种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天然药材 , 是医药界、 医药工业、 香
料工业的重要中药材和原料药。 但种苗的缺乏 , 制约了艾纳香的大规模发展 , 而艾纳香各品
种品质的好坏 , 也是一个未知数。为了探索这一问题 , 为将来提供高产、 优质的冰片 , 我们
在罗甸冰片原产地进行艾纳香的品种对比试验 , 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罗甸县南部的罗幕乡 , 属南亚热带气候 , ≥ 10℃的积温在 6000℃以上 , 年均
温 19. 6℃ , 无霜期 330天左右 , 七月平均温度 27℃ , 一月平均温度 10. 1℃ , 年降雨量
1200mm[2 ]。试验地位于河谷两岸 , 海拔 600m, 南坡 , 岩层为砂页岩 , 间有少数灰绿岩分布 ,
土壤为黄红壤。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 1 试验材料
本试验仅收集到原为家种遗存的三个品种 , 即大艾、 小艾和马耳艾等 , 将野生艾纳香
(下称野艾 )作为一个品种参与试验 , 并观察人工栽培下艾粉提取率的年际变化 , 探索大规模
艾纳香种苗来源的途径。
2. 2 试验方法
收稿日期: 2000— 08— 25
* 省科委基金课题 “艾纳香资源调查与适生区区划” 的部分研究内容。
作者简介: 周家维 ( 1971~ ) 女 , 东北林业大学毕业 , 助研 , 现在贵州省林科院从事生态林业研究工作。
2. 2. 1 试验设计
采用四个处理 (品种 ) , 四个重复的随机区组设计 , 每小区面积 600m2 , 试验总面积
10000m
2。对连片荒地进行全面整地 ,按 1. 8× 1. 8m的株行距定植 ,试验地均按统一的方法进
行抚育管理。
2. 2. 2 测定方法
生长测定 由于参试的品种均是当地品种 , 其生长适应性都很强 , 因此试验观测了各品
种间的生物学差异 , 以及从 1996年定植到 1998年间艾纳香的生长变化情况。
产品测定 年末分别品种采收艾纳香叶子 , 采用民间加工工艺与设备 , 进行粗加工 , 测
定各品种的艾粉提取率 ; 用色谱分析法 (分析设备为气相色谱仪 ) 测定各品种艾粉中左旋龙
脑的含量。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 1 艾纳香的生长情况
艾纳香属多年生宿根植物 , 以分株繁殖为主。 定植第 1年 , 各品种植株比较矮小 , 叶片
较小 , 产叶量小 , 艾粉产量低 ; 第 2~ 3年 , 是艾纳香生长的最佳时期 , 每株根蘖为 4~ 11株
(见表 1) , 使单位面积内株数较定植时增加了 4~ 11倍 , 平均增加 6倍 , 各品种平均株高 198
~ 281cm, 有的高达 325cm (小艾 ) , 单株产叶量增加 , 叶面积增大 , 艾粉积累增多 , 是艾粉
产量最高的年份。 根据本试验结束后的补充调查 , 艾纳香在第 3年以后 , 长势开始衰退 , 植
株复又变得矮小 , 叶片变小 , 艾粉产量也随着降低。因此 , 视其管理强度 , 艾纳香的种植周
期为 3~ 5年 , 3~ 5年后应重新栽种 , 并逐步进行 , 才能确保艾粉产量的持续与稳定。
表 1 艾纳香生长状况比较
年 份 株高 ( cm ) 根蘖株数 (株 ) 密度 (株 /hm2 ) 单株平均叶片数 (枚 )
第 1年 80~ 120 单株 3075 50
第 2年 198~ 281 4~ 11 18000 96~ 190
3. 2 不同品种的艾粉提取率
根据 1996~ 1998年对艾纳香叶子进行艾粉提取的资料 , 得到各年不同品种的产品提取
率 , 见表 2, 表 2中 , 除小艾外 , 其余 3品种的艾粉提取率均随栽培年限的增长而增加 , 但马
耳艾与大艾的变化幅度不如野艾的大。
表 2 各年度不同艾纳香品种的艾粉提取率
品 种 提 取 率 %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平均
马 耳 艾 2. 27 2. 46 2. 70 2. 48
大 艾 2. 00 2. 21 2. 28 2. 16
小 艾 1. 69 1. 44 1. 32 1. 48
野 艾 0. 54 0. 95 1. 33 0. 94
为了探索品种间的差异性 , 进行了方差分析 , 结果见表 3。表中 , F值> F0. 01 ( 3, 8) , 品
27 4期 周家维等: 艾纳香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种间的艾粉提取率存在着显著差异。 为了进一步确定各品种两两之间的差异 , 在方差分析的
基础上作了多重比较 , 结果表明 , 除马耳艾与大艾间无显著差异外 , 马耳艾与野艾、 小艾及
大艾与野艾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 大艾与小艾 , 小艾与野艾之间差异显著。因此 , 从产品
提取率看 , 应选择马耳艾、 大艾为生产栽培品种。
表 3 艾粉提取率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差 F值 F 0. 05 ( 3, 8) F0. 01 ( 3, 8)
品 种 间 4. 2753 3 1. 4251 21. 975 4. 07 7. 59
品 种 内 0. 5188 8 0. 06485
总 和 4. 7941 11
3. 3 艾粉产量
虽然艾纳香品种之间的艾粉提取率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 , 但是由于各品种在定植后根蘖
植株多少、 叶片大小及产叶量等方面有差异 , 从而影响单位面积上的艾粉产量。以 1997年艾
纳香采收加工提取艾粉数据为例 , 其各品种单株艾粉产量见表 4。
表 4 1997年试验地艾纳香单株产量
品 种
鲜叶
总量
g
采样
株数
株
平均
株高
cm
单株
鲜叶重
g
叶片数
枚
艾粉
总量*
g
提取率
%
单株艾粉
产量
g
马耳艾 1057 8 198 132 96 26 2. 46 3. 25
大 艾 588 2 250 294 190 13 2. 21 6. 50
小 艾 695 4 281 174 149 10 1. 44 2. 50
野 艾 473 2 200 236 150 4. 5 0. 95 2. 25
* 表中艾粉总量为粗加工完毕时的湿艾粉重量 , 在文中的提取率等均按湿艾粉重量计算而得。
叶片是艾粉积累的主要载体 , 一个品种产叶量的多少及叶片本身的大小 , 都直接影响和
决定艾粉的产量。 从表 4中可以看出 , 小艾的平均株高最高 , 其次为大艾 , 但小艾的单株叶
片数不如大艾的多 ,叶面积也比大艾的小 ,使其单株鲜叶重远远小于大艾的 ,是它的 59. 18% ,
加上小艾的艾粉提取率较低 , 因此 , 单株艾粉产量低 , 仅为大艾的 38. 5% ; 虽然大艾的艾粉
提取率不及马耳艾的高 , 但由于大艾的植株高大 , 顶部分叉多 , 产叶量大 , 单株叶片数和单
株鲜叶重分别是马耳艾的 1. 98倍和 2. 23倍 , 使得大艾的单株艾粉产量最高 ,分别是马耳艾、
小艾、 野艾的 2. 0倍、 2. 6倍、 2. 89倍 ; 野艾的单株鲜叶重虽然较重 , 仅次于大艾 , 但因其
叶片中的艾粉含量即提取率太低 , 而导致了艾粉产量偏低。 在生产上 , 应选择大艾 , 其次为
马耳艾。
3. 4 野生艾纳香的驯化
由于家种品种资源稀少 , 种苗缺乏 , 在试验过程中 , 观测了野生艾纳香的驯化过程 , 以
期为艾农提供艾纳香种苗途径。 从表 2可以看出 , 从 1996年到 1998年 , 参试野艾的提取率
一年比一年高 , 分别为 0. 54%、 0. 95% 、 1. 33% , 同时在罗甸县采集了纯野生状态的艾纳香
叶进行加工 , 其平均提取率为 0. 33% , 远不及辅以人工措施的高 , 分别为各年的 61. 1%、
34. 7% 、 24. 8%。尤其是第三年 , 野艾提取率为 1. 33% , 与小艾的接近 , 从本次试验看 , 经
28 贵 州 林 业 科 技 28卷
过一个载培周期的驯化 , 野艾的艾粉提取率基本上可以达到家种品种的水平 , 还有待于在今
后的试验中作进一步的观测。
3. 5 各品种间龙脑含量差异
衡量天然冰片质量的主要指标是龙脑含量的高低。 根据对从各品种中提取的艾粉所作的
色谱分析结果表明 (见表 5) , 试验品种艾粉中龙脑含量比野生自然状态的高 , 各试验品种间
存在差异。其中大艾的最高 , 为 85. 6% , 其次是小艾的 80. 7% , 分别比马耳艾的高 17. 6%、
10. 8% , 且从 GC图谱中可以看出 , 大艾的杂峰少而小 , 说明该品种成分含量比较单一 ,品质
良好 , 加上提取率大 , 产量高 , 应为各品种中的首选发展品种。
表 5 各品种艾粉的龙脑含量
品种名称
或产地
试 验 地
马耳艾 大 艾 小 艾 野 艾
野生自然状态
罗 甸 关 岭
龙脑含量% 72. 8 85. 6 80. 7 71. 5 58. 9 57. 9
艾纳香在贵州境内有广泛分布 , 罗甸、 望谟等为艾纳香生长的最适生长区 , 而关岭属适
宜生长区 [ 3] ,在送样时将罗甸和关岭野生自然分布 (非栽培 )的样品与试验地的样品同期进行
分析 , 罗甸、 关岭野生艾纳香中提取的艾粉 , 其龙脑含量分别为 58. 9% , 57. 9% (见表 5) ,
大大低于栽培品种的龙脑含量 , 说明辅以人工栽培驯化措施有助于艾叶中艾粉的积累和龙脑
含量的提高。 而罗甸、 关岭在艾纳香资源的适生区区划中虽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区 (最适生长
区和适宜生长区 ) , 但其龙脑含量相近 , 仅差一个百分点 , 因此 , 初步认为 , 在野生状态下的
艾纳香 , 艾粉中的龙脑含量基本一致。
4 初步结论
4. 1 艾纳香人工种植周期为 3~ 5年 , 其中第 2~ 3年长势最好 , 产量最高 , 应在第 3年以后
逐步更新 , 以确保艾粉产量及冰片供应的持续与稳定 ;
4. 2 栽培品种的艾粉提取率大于野生品种 ;
4. 3 从栽培艾纳香中所提取的艾粉的龙脑含量高于野生自然分布的艾纳香 ,且栽培驯化会促
进艾叶中艾粉的积累和龙脑含量的提高 ;
4. 4 综合各品种的艾粉提取率、艾粉产量和龙脑含量分析 , 艾纳香的生产种植 , 应首选大艾
为栽培品种 , 其次为马耳艾 ;
4. 5 加强野生艾纳香的栽培驯化 , 选择野生大艾栽培繁殖 , 弥补生产上种苗短缺的状况。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植物志 . 第七十五卷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79.
2. 田运良等 . 罗甸县综合农业区划 .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91.
3. 胡蕖等 . 贵州省艾纳香植物资源现状及适生区区划初步研究 . 贵州林业科技 , 1999. 1.
29 4期 周家维等: 艾纳香品种筛选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