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云南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



全 文 :云南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主 要完成人 : 杨木军 、 顾 坚 、 李绍祥 、 刘 砚 、 田玉仙 、 杨和仙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于 1929 年引进湖南和重庆的不育系
材料开展研究 , 借助云南的生态优势 , 筛选出重庆温光敏
核不育系 C 4 9 S一87 适于云南 , 以之组配的云杂3号 ( C 49 S一
87 / 98 Y R 5) 于 20 02 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审定 , 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组
合 。 199 9年以来 , 该组合在云南及周边地区和越南等地种
植 18 万亩 , 增产优势为 1 1一30 % , 农民种植的最高单产为
75 0
.
4千克 / 亩 。 2 00 4年云杂 3号的选育及应用获得云南省
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 。 在该成果的鉴评中 , 袁隆
平 、 董玉探 、 刘大钧等 3位院士均给予充分肯定 。 与此同时 ,
针对重庆 C 4 9S一 87 存在的不育期不够长 (适宜的安全制种
区少 ) 、 异交结实率较低 (制种产量潜力有限 )等主要问题 ,
通过育种材料和方法的创新 , 于 2 00 年育成第二代实用型
温光敏核不育系 K 7 8S 等 , 2 0 01 年通过以刘大钧院士为组
长的国内同行专家鉴定 。 其不育期比 C 49 S一 87 长 1 5一20 天 ,
不仅显著提高了制种的安全性 , 也使安全制种区范围扩展
到云南海拔 14 5 0一 2 4 0 米的所有灌溉麦区。 同时 K 78 S的柱
头外露特性和 7一gc m 的穗颈长 , 使 K 78 S 的异交结实率由
C 4 9 S一87 的 30 一 4 0%提高到 70 一80 % , 杂交种制种产量潜力
由 C4 9 S一 8 7的 20 0千克 / 亩提高到 35 0千克 / 亩以上 , 大
面积制种产量由 C 49 S一87 的 130 千克 / 亩提高到约 2 50 千
克 / 亩 , 杂交种纯度稳定在 95 %以上 , 制种田产值达到 80 一
1 100元 / 亩 。 K 78 S在不育性和异交结实性上的突破 , 为建
立高产高效制种技术和实用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技术体
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 0 04年 、 2 0 0 6年以 K 7 8 S组配的 “ 云杂 5号 ” 和 “ 云
杂 6号” 先后通过云南省审定 。 自 19 65 年蔡旭院士从匈亚
利引进 T 型不育系在我国开始杂交小麦研究以来 , 全国共
审定杂交小麦品种 7个 , 其中云南占3个 。 19 9 年以来 , “ 云
杂 3号 ” 、 “ 云杂 5号 ” 和 “ 云杂 6号 ” 先后在云南及气候类
型相似的周边地区和越南等地累计示范种植 38 万余亩 , 均
表现出 10一20 %的增产效果 。 杂交种的亩用种量降至 4一 6千
克 / 亩 , 比云南常规小麦品种的亩用种量降低了 50 一60 % 。
通过 巧年的研究和共计 3 10 万元的投入 , 云南已基本
建立了一套较成熟 、 稳定 、 实用的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
术体系 ,其实用性己在较大面积的示范种植中得到初步证实。
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取得良好进展的关
键是制种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 主要有 3个方面 :
1
、 选育了不育性更好 、 育性更稳定 、 异交结实性更高的
新不育系 K 78 S 等 , 为保障制种纯度 、 提高制种产量奠定了
基础 。 而 K 78 S 等的成功选育 , 首先是由于在组合测交中发
现了一个对重庆温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具有修饰作用的育种
材料 。 其次是在选育过程中 , 始终在冬播和夏播两种不同的
温光条件进行交替选择 , 使育成的不育系具有更好的育性稳
定性和适应性 。
2
、 将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诱导技术应用于不育系育性提
纯 , 确保了制种用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 。 在不育系连续繁殖中
出现的 “ 育性漂移 ” 问题 , 是两系杂交水稻和温光敏两系杂交
小麦存在的共性问题 , 也是影响制种纯度的主要问题之一 。
3
、 在技术路线上 , 把建立成熟的制种技术与杂种优势利
用途径选择 、 不育系改良与提纯 、 组合筛选和制种技术研究
等相关环节紧密结合 , 以不育系遗传改良为突破口 , 较好地
解决了 “杂交小麦制种 ” 这一技术瓶颈问题 。
云南的杂交小麦研究虽是基于环境敏感型不育系 , 在直
接应用上有一定的生态局限性 , 但其成功应用 , 至少有 3方
面的意义 :
1
、 杂交小麦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 但只要相关部门重
视 、 支持 , 通过科技人员扎扎实实的研究 , 在不同生态区采
用不同的技术路线 , 杂交小麦这一难题是可以突破的。
2
、 小麦是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 小麦单产 、 总产
的持续增长 , 小麦新品种的不断选育和推广应用是关键 。 而
育种资源和育种技术 、 方法的不断创新 , 又是育种工作不断
取得新进展的前提 。
3
、 杂交小麦的研究 , 在对外农业科技合作 (如对东南亚
国家 ) 中 , 既有利于提高我国小麦育种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 ,
又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 (如我国杂交稻对东南亚国家
的种子出口 ) 。 幽
3 0 中国子刊支奖励 2姗 年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