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广西茅尾海茳芏生物量研究



全 文 :广西茅尾海茳芏生物量研究
潘良浩 (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摘要 在 2010年对广西茅尾海盐沼湿地典型植物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Lam.)的株高、密度、生物量进行了季节动态变化的测定,根
据茳芏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计算其绝对增长速率、相对增长速率和根冠比。结果表明,茳芏地上生物量最大值、地下生物量最大值和生
物总量最大值分别为(2 802. 3 ±887. 0)、(1 590. 8 ±641. 8)和(3 753. 7 ±1 022. 6)g /m2。绝对增长速率、相对增长速率变化趋势和根冠
比计算结果表明,在进入冬季后,茳芏营养物质转移到地下储存,是其作为多年生湿地植物适应气候和环境规律的体现。
关键词 盐沼;茳芏;生物量;茅尾海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1)22 -13481 -03
Study on Biomass of Cyperus malaccensis Lam. at Maoweihai in Guangxi
PAN Liang-hao (Forestry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4)
Abstract In 2010,the plant height,density and biomass of typical salt marsh plant Cyperus malaccensis Lam. in Maoweihai,Guangxi were inves-
tigated. The absolute growth rate,relative growth rate and root-shoot ratio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biomass time history of C. malaccensis. The big-
gest aboveground biomass,underground biomass and total biomass were:(2 802. 3 ±887. 0),(1 590. 8 ±641. 8)and(3 753. 7 ±1 022. 60)g /m2,
results of absolute growth rate,relative growth rate and root-shoot ratio changed showed that when winter comes,C. malaccensis’s nutrients will
transfer to underground to adapt to climate and the environment as perennial wetland plant.
Key words Salt marsh;Cyperus malaccensis Lam.;Biomass;Maoweihai
作者简介 潘良浩(1986 - ) ,男,广西梧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湿地生态学,E-mail:panlh86@ 163. com。
收稿日期 2011-04-14
滨海盐沼是指被海水周期性淹没的海岸草本高等植物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护陆
地 -海洋 -大气系统中碳、氮、硫、磷等资源要素循环、生态
系统平衡及生物多样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此外,盐沼湿
地生态系统在防风消浪、促淤护岸、防灾减灾、补充地下水、
过滤污染物、净化海水等涉及海岸和近海生态系统等方面扮
演着重要角色[2 -3]。
目前国内外对湿地草本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淡水沼
泽植被和常见的滨海盐沼植物上,如芦苇(Phragmites austra-
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碱蓬(Suaeda salsa)、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 ,
研究内容多集中在生物量、营养和重金属元素含量、污染生
态学、生理生态和对湿地的净化作用上。而对滨海和河口盐
沼植物的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Lam.)生理生态的研究,
至今未见有具体的研究报道。为此,笔者对广西茅尾海东岸
原生盐沼植物茳芏资源分布状况、生物量时空分布动态进行
研究,并推算其年净初级生产力,为茳芏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提供基础资料。
1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地概况 广西钦州市茅尾海位于北部湾三大海湾
之一———钦州湾的顶部,是以钦江、茅岭江为主要入湾径流
的河口湿地区,面积约 135 km2(地理坐标 108°28 ~ 108°37
E,21°46 ~ 21°54 N)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
为 22. 1 ℃,多年平均降水量 2 170. 9 mm,年平均相对湿度
81%。
茅尾海有大片沙质和泥质浅滩,生成丰富的海岸滩涂资
源,具有典型的红树林、盐沼和海草生态系统,植物群落主要
有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群落、茳芏群落、桐花树 -
茳芏群落、桐花树 -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var. brevi-
folius)群落,其中,茳芏常可形成单优势种群,面积约为 45
hm2,而且范围较广。
1. 2 研究方法
1. 2. 1 样方设置。研究地点为钦州茅尾海东北部钦江入海
口附近海域,分为样地 A和样地 B(图 1)。在对茳芏种群分
布进行野外调查和面积绕测的基础上,设置样地 A 和 B,样
地 A为茳芏天然生长区,样地 B 为人工种植区。样地 A 设
置 5个断面,每个断面按从海堤到海洋顺序,设置 3 个植物
站点,每个站点设置 2个植物样方,每个样方面积 50 cm × 50
cm,共设 30个样方;样地 B按从陆地到海洋过渡顺序,根据
水体的盐度梯度共设置 5个断面,每个断面设置具典型代表
性的 1个植物样方,每个样方面积 50 cm × 50 cm,共设 5 个
样方。样方总数为 35个,测定与采样时间为 2010年的 1、4、
7、10月,分别代表 1年的 4个季节。
1. 2. 2 取样与测定。植物取样采用收获法将地上部分齐地
面刈割采集,取样地同时随机抽取 10株测株高,并统计样方
内株数,计算单位面积株数,地下部分采用挖掘法采集,用聚
乙烯密封袋盛装带回实验室 >分别用自来水、蒸馏水洗涤,
用滤纸吸取表面水分,称量植物鲜重后,放入纸信封,后放入
烘箱中 105 ℃条件下杀青 15 ~ 20 min,后在 80 ℃下烘
干[4 -5],称量其恒重。
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重量,指
有生命的生物活体,以鲜重(湿重)或干重表示[6]。该研究是
以测定植物样品的干重来表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地上
部分生物量与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总和即植物总生物量。
生物量的增长速率可用绝对增长速率(AGR)和相对增
长速率(RGR)2个概念来描述[6 -7],绝对增长速率是指生物
量对时间的变化率,表示单位时间内生物量的净积累;相对
生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生物物质的增长速率,反映植
物有机质生产效率的高低。二者表达式如下:AGR =(Bi +1 -
Bi)/ (ti +1 - ti) ;RGR =(LnBi +1 - LnBi)/ (ti +1 - ti)。式中,
Bi +1指年内第 i +1次测定的生物量(g /m
2) ;Bi 指年内第 i次
测定的生物量(g /m2) ;n是年内测定的次数。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1,39(22):13481 - 13483 责任编辑 张彩丽 责任校对 傅真治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1.22.163
统计分析使用 SPSS17. 0、MS Excel2007,采用方差分析
(ANOVA)检验各季节植物生物量差异。
图 1 茅尾海茳芏样地位置
Fig. 1 The distribution and sampling sites of C. malaccensis in
Maoweihai
2 结果与分析
2. 1 茅尾海茳芏株高与植株密度季节动态 由图 2 可见,
茅尾海茳芏株高在春季最低,夏秋季持续增长并在秋季达到
最高,冬季呈下降趋势,但高于春季;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
明夏季、秋季株高 > 冬季 > 春季,显著性为极显著(P <
0. 01) ,夏季、秋季株高无显著差异(P > 0. 05)。密度的变化
与株高相似,春季高度最小,密度也最小;夏季密度最高,夏
季、秋季、冬季密度极显著大于春季(P < 0. 01) ;但三者之间
无显著差异(P >0. 05)。Person相关分析表明高度和密度显
著正相关(n =136,P <0. 01) ,其 Person相关系数为 0. 440。
图 2 茳芏密度和高度季节动态
Fig. 2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height and density of C. malac-
censis
2. 2 茳芏生物量分布规律
2. 2. 1 生物量及其季节动态。茳芏生物量分配及季节动态
见图 3。由图 3可见,地上生物量中春季最小,夏季达到最大
值,秋季略有下降,冬季相对秋季略有回升;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明茳芏地上生物量为夏季 >秋季、冬季 >春季,显著性为
极显著(P <0. 01) ,秋季和冬季之间无显著差异(P > 0. 05)。
茳芏地上生物量在春季萌芽期开始增长,夏季达到最大值,
而后呈现减少的趋势,表现出单峰型。
地下生物量呈现出与地上生物量显著不同的规律,春
季、夏季和秋季生物量几乎不变,到了冬季迅速增长并达到
最大值;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茳芏冬季地下生物量极显著大
于其余 3个季节(P <0. 01) ,其余 3个季节无显著差异(P >
0. 05)。为了满足生殖生长的需要,植物的地上部分需利用
地下贮藏器官贮存的营养物质,在水热条件较好的春夏秋
季,茳芏地上部的生殖生长对地下部的贮藏物质依赖不大,
但在进入冬季后,地上部分的生长开始衰退,地上部分的营
养物质开始向地下转移,根系贮藏物质增加,从而使地下生
物量呈上升趋势[8]。
总生物量为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相加所得。茳芏总生物
量的变化范围为(1 397. 2 ± 517. 7)~(3 753. 7 ± 1 022. 6)
g /m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茳芏总生物量为夏季、冬季 >秋
季 >春季,显著性为极显著(P <0. 01) ,夏季和冬季之间无显
著差异(P >0. 05)。茳芏在冬季仍然具有大的生物量,这对
其年净初级生产力有着很大的贡献。
图 3 茳芏生物量及其季节动态
Fig. 3 The biomass and seasonal dynamics of C. malaccensis
2. 2. 2 生物量增长速率的季节动态。将茳芏 4个季度测得
的生物量的值分别代入公式(1)和(2)中,得到茳芏生物量
绝对增长速率和相对增长速率的季节动态(图 4、5)。
图 4 茳芏生物量绝对增长速率季节动态
Fig. 4 Seasonal dynamics of absolute growth rate of biomass in
C. malaccensis
由图4可见,茳芏地上部分最快生长期为春季到夏季(5
~9月)这段时间,其 AGR 值最大可达 27. 683 4 g /(m2·d) ,
从 9月开始,AGR值出现负值,茳芏生长开始变缓,由于开花
等生殖行为的影响,致使地上生物量开始入不敷出,到冬季时
AGR绝对值出现最大负值 - 15. 108 5 g /(m2·d)。地下部分
28431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年
AGR值在 1年里的前 3个季度几乎无改变,仅在进入冬季期间
增加[最大值为 6. 424 2 g /(m2·d)],这是其营养物质由地上转
移到地下储存起来,以供给翌年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图 5中茳芏 RGR 值季节动态与 AGR 值一致,地上和总
生物量的 RGR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冬季最小,表明茳芏地
上生物量在夏季的净积累效率最高而冬季最低;不同的是,
茳芏地下生物量在进入冬季后 RGR 值最大,冬季才是茳芏
地下生物量净积累效率最高的季节。
图 5 茳芏生物量相对增长速率季节动态
Fig. 5 Seasonal dynamics of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biomass in
C. malaccensis
2. 2. 3 根冠比动态。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
干物重或鲜重(湿重)的比值,反映了植物营养物质的分配关
系和生理生态过程。茳芏各季节根冠比数据分别为:春季
1. 77、夏季 0. 34、秋季 0. 42、冬季 0. 81。由此可见,从春季到
冬季,根冠比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春季最高大于夏季,
从秋季开始升高,到冬季为 0. 81。这种根冠比反映了光合物
质在茳芏植株中的分配。春季茳芏刚开始萌芽,养分主要以
根系供应为主,夏季和秋季光合产物主要分配在地上部分,
冬季养分主要向地下部分分配,有助于营养物质的贮存和能
量的转化[8]。
3 结论与讨论
3. 1 植物株高与密度 作为植物最基本的形态特征,植株
株高和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植物的生物量和生长的
环境。茅尾海茳芏的株高和密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了茳芏
可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资源,这与试验所在地广西钦州茅尾海
处在热带气候区北缘有关。
3. 2 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 茳芏地上生物量有明显
的季节变化,春季最小,夏季达到极值,之后出现下降,生长
曲线呈典型的单峰式,这与闽江河口湿地植物[9]、三江平原
芦苇[10]和吉林省西部地区芦苇[11]等生长规律基本一致,但
因为所处热带气候区北缘,该研究中茳芏冬季地上生物量仍
然较大,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绝对增长速率和相对增长速率的季节动态表明了茳芏
地上部分增长最快的时间段为 4月到 7月,如在此段时间增
加肥料,可促进其生长;茳芏地下部分增长最快时间段为 10
月到次年 1月,这是多年生湿地植物适应气候和环境规律的
体现。
3. 3 总生物量季节动态与根冠比 湿地植物群落一般都具
有较高的地下 /地上生物量比率[8],茅尾海茳芏的根冠比季
节动态变化规律与盘锦湿地芦苇[9,12]的研究结果类似,该研
究中的茳芏冬季根冠比证明了这一点。但该研究中茳芏冬
季根冠比小于 1,这与钦州所处气候带有着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杨世伦.海岸环境和地貌过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12 -40.
[2]李华,杨世伦.潮间带盐沼植物对海岸沉积动力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6):583 -591.
[3]陈华,王东启,陈振楼,等.崇明东滩海三棱藨草生长期沉积物有机碳
含量变化[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135 -142.
[4]SQUIERS E R,GOOD R E.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productibity,caloric
content,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 population of salt-marsh cord-grass
(Spartina alterniflora)[J]. Virginia:Chesapeake Science,1974,15(2):63
-71.
[5]VICKERY H,PUCHER G W,WAKEMAN A J,et al. LEVENWORTH.
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metabolism of plants. I. The nitrogen nutri-
tion of Narcissus poeticus[J]. Conn Agr Exp Sta Bull,1946,496:93.
[6]姜恕.草地生态研究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67 -83.
[7]耿元波,董云社,齐玉春.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
进展,2004,23(3):74 -81.
[8]邵成,陈中林,董厚德.辽河河口湿地芦苇的生长及生物量研究[J].辽
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2(1):89 -94.
[9]张林海.闽江河口湿地优势植物净初级生产力及 N、P养分动态[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10]杨永兴,王世岩,何太蓉,等.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
季节动态研究[J].中国草地,2002,24(1):1 -7.
[11]鲍志娟,盖平.吉林省西部地区芦苇地上部生物量季节动态的研究
[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5):31 -34.
[12]贾庆宇,周莉,谢艳冰,等.盘锦湿地芦苇群落生物量动态特征研究
[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22(4):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
檿
檿
檿
檿
檿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
檿
檿
檿
檿
檿

殨殨

25 -29.
科技论文写作规范———题名
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句反映论文、报告中的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不用副题(即二级标题) ,题名应避免使用不常见
的缩略语、首字母缩写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一般字数不超过 20 字。英文与中文应相吻合。英文题名词首字母大写,连
词及冠词除外。
3843139卷 22期 潘良浩 广西茅尾海茳芏生物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