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艾纳香人工栽培技术
江兴龙1 潘俊锋2 司 健1
(1 贵州省荔波县森林植物研究所 2 贵州宏宇药业生物技术基地)
摘 要:艾纳香是制取冰片的重要原料 ,长期以来 , 由于对艾纳香的栽培研究甚少 , 药农缺乏科学种植指导依据 ,
粗放经营管理不仅降低了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 还影响了药农的经济收入 。为进一步规范艾纳香的生产标准 , 建立
GAP地道中药材基地 ,以大量的生产实践和对比试验对艾纳香的生物生态特性进行了观察 ,并对人工栽培技术进
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艾纳香;繁殖方法;栽培技术
基金项目:贵州省星火计划资助“贵州省 GAP 地道中药材 SOP 研
究”内容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江兴龙(1964-),男 ,贵州福泉人。研究方向为植物驯化
与森林资源管理。
艾纳香[ Blumea balsamifera(L.)DC.] 为多年生木质草本
植物 ,主产于我国和东南亚国家;在我国分布于北纬 21°30′~
25°50′, 东经 97°30′~ 121°55′, 主产于贵州 、广西 、广东 、云南 、
福建和台湾等 6 个省(区)。垂直分布1 000 m 以下 ,人工栽培
主要在 600 m 以下;在贵州人工栽培已有近百年历史。艾纳
香全草含黄硐甙 、香三精 、三萜(或甾体)氨基酸 、有机酸以及 L
-龙脑 、1.8-桉叶素 、柠檬烯 、L-樟脑 、倍半萜烯醇 、乙酰间
苯三酚二甲醚等挥发油 ,是制取冰片的重要原料。具有抗菌 、
消炎 、消肿 、止痛 、止痒 、顺气等功能 , 还可用于烧伤 、烫伤 、皮
肤损伤 ,以及蚊虫叮咬等症。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和建立
贵州艾纳香 GAP 地道中药材基地 , 规范生产种植标准 , 2001
年春以来 ,我们对艾纳香的生长特性 、植物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 并在大量的生产实践和对比试验
中对艾纳香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 , 现将研
究结果分述于下。
1 品种选择
贵州产区栽培品种有大叶艾 、马耳艾 、小艾和野艾 4 种 ,
经3 a的对比试验 , 前 2 种产量高 , 可产艾粉 7.5 ~ 9 kg/667
m2 ,而小艾和野艾只产 1.5~ 2.6 kg/ 667 m2 ,经济价值低。
2 选 地
艾纳香根系发达 ,横向水平根是重要的无性繁殖器官 , 延
伸可达 1.5 m ,因此应选择向阳 ,地势高燥 、易排水的地块;土
壤以土层深厚 、含沙(砾石)酸性或中性壤土为好 , 忌重茬
连作。
3 整 地
种前 1 月土地深翻 30 ~ 50 cm , 如使用农家肥可在翻耕前
撒施;如是旱平地或稻田旱作应开深边沟和纵 、横破沟 , 沟深
40~ 60 cm 、宽 60 cm。每 5 m 作畦 ,畦沟深 30 ~ 40 cm , 宽 50
cm。将畦面碎垡整平 , 清除残茬和杂草根芽。坡地垦殖应视
坡度按坡向每 10 ~ 20 m 为一垦殖带 , 留 1 m 自然植被保护
带 ,向水平方向延伸 , 以利水土保持。
4 繁殖方法和苗源
4.1 繁殖方法
艾纳香的种苗来源主要采用无性繁殖 ,由于种子有性繁殖的
育性、休眠性 、发芽率以及种子采收和种子对环境的抗适性还存
在诸多问题 ,一般不采用种子有性繁殖。
4.2 苗质的选择
艾纳香生长过程中地下根 、茎都可以发生芽点 , 长出分生
苗 , 4 ~ 5月中旬选择根生春苗移栽。因为:老桩苗是从上年主
茎(桩)地下部休眠芽点次年形成的桩上苗 , 分桩带幼茎移栽
后不易成活;幼桩苗是上年春夏发生的分生茎 , 刈后残桩上芽
点长出的桩上苗 , 带桩移栽成活率低;根生秋苗是上年秋发生
的根生小苗 ,未刈 , 春后恢复生长 , 较春苗高大 , 但茎基老化 ,
发新根能力弱 , 移栽成活率较低。根生春苗是当年春从水平
根上长出的新苗 , 移栽成活率高。春苗又有两种苗质 , 近蔸
苗:生长于水平根中部 ,靠近主蔸 , 取苗后 , 只带一段无(少)须
根的水平根。远蔸苗:长于水平根末端处 , 离主蔸较远 , 由于
水平根端部下扎生长 , 取出的苗连带的向下生下的母根末端
形似主根 ,须根较多。因此以远蔸苗优于近蔸苗。
4.3 苗源地选择
选择种植 2~ 3 a ,植株生长茂盛、整齐、病虫少、群体纯化率
高的大叶艾园取苗,苗源地与新栽地面积比为1∶5~ 6。
5 栽 植
5.1 移栽时间
小面积种植 , 3 月下旬就可采少量已达移栽规格的少量小
苗移栽。大面积种植最好在 4 月下旬~ 5 月有大量成苗和进
入雨季时移栽。
5.2 苗规格
5~ 10叶 ,株高 5 ~ 20 cm , 根嫩白 , 带 10 cm 母根 ,无病害
分生苗。
5.3 取 苗
用锄或铲在分生苗与母株连结方向 , 分生苗两侧距离 10
cm 处深挖 ,切断水平母根 , 挖取分生苗 ,减少对母根的翻动。
5.4 苗的处理
按苗的大小分级。远距调苗应扎把(20 ~ 50 株/把), 泥浆
沾根 ,取苗后 48 h 内栽下。
生产经验
68 林业科技开发 2005 年第 19 卷第 2 期
5.5 种植规格
行距 1 m , 窝距 0.5~ 1 m , 坡瘦地用小窝距 , 平坝肥地用
大窝距 , 窝距小于行距时在坡地上应横坡行向。 每穴定植 1
株 , 667~ 1 333株/ 667 m2 。
5.6 常规栽植
窝深 10 ~ 15 cm , 窝底浅回松土。植苗时 ,苗茎直立居中 ,
根系伸展 ,覆土压实 4 cm , 上盖松土 ,浇定根水。
5.7 抗旱栽植
艾纳香种植地区均是南部低热地区 ,春夏旱严重 , 还伴随
亢阳高温 ,且多远土坡地上种植 ,无水浇条件。采用抗旱移栽
措施可减少死苗 , 即:不用基肥特别是不用化肥作基肥 , 或基
肥撒施 ,不用窝施;抢阴雨天移栽;将幼苗下部叶片去除 , 留顶
上 3~ 4 叶 , 以减少蒸腾失水;深窝半坑盖 , 让根系深入下层潮
土 ,穴上方留有凹面 , 有利于保蓄天然降水;苗源充足时 , 每穴
植 2 株 ,确保成活定植 1 株。
6 间 作
艾纳香种植第 1 年 , 株体较小 , 坡瘦地上当年不能封行 ,
肥水条件好的到 8 ~ 9 月才封行。可利用行间间种生育期短
的矮秆作物 ,如大豆 、小豆 、花生等。
7 田间管理
7.1 当年种植艾园的田间管理
当年种植的艾纳香植株小 ,根系扩展不发达 , 管理方法与
多年生艾园不同。
(1)查苗 、补苗。移栽后 7~ 10 d , 检查幼苗成活情况。未
成活植株全株和心 、叶枯萎 , 成活植株上部心 、叶扩展。苗源
近条件下 , 6 月上旬前都适合取苗补植。 6 月下旬前即使已成
活的艾苗还会因根瘤病或地下金针叶虫危害发生死苗。 在无
水浇条件下 , 6 ~ 7月高温 , 补植效果不好 , 进入 6 月中旬不必
异地取苗补植 ,可于 10 月气温下降或次年用成活植株发生的
分生苗 ,就地取苗补植更为经济。
(2)中耕除草。艾苗成活后(5 月中旬至 6 月上旬)进行第
1 次结合追肥的中耕除草 , 近株松窝 , 距植株 10 ~ 15 cm 外深
中耕 ,以利根系扩展。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进入旺盛生长期前
进行第 2次中耕除草 ,这时水平根已串根 , 应浅松浅锄 , 保留
已发生的根生苗 ,视杂草发生情况 , 随时除草。
(3)施肥。艾纳香由于抗旱移栽或山地种植农家肥源较
远 ,运输困难 , 一般不施底肥。成活后的合理追肥 , 能大幅度
提高生物产量和改善有效成分含量。按前轻 、中重 、后补的原
则 ,全年可结合中耕追 2 ~ 3 次肥。第 1 次为促使早生快发 ,
(速效)N 的比例应提高 , 可用复合肥+尿素或饼肥+尿素按
4∶1混合 ,追肥 12 ~ 15 kg/ 667 m2;第 2 次已进入旺长期 , 追肥
宜重 , 为不影响有效成分含量 , N 素比例降低 , 一般可窝追复
合肥或饼肥 15 ~ 25 kg/ 667 m2;第 3 次根据长势看苗施肥 , 补
充后劲 ,因已进入生长后期 , 应以速效 N 为主 , 少量补追 , 即 8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 , 3 ~ 5 kg/ 667 m2 尿素。施肥方法应掌握
离植株 8 ~ 10 cm 点施或环施 , 结合中耕 , 覆土翻入土层。还
可进行叶面追肥。有条件的其他农肥如圈肥 、火土灰 、油枯 、
土杂肥可结合施用。
7.2 多年龄艾园的田间管理
2 a以上的艾园为多年龄艾园 ,植株和群体的生长发育较
新植第 1 年不同 ,管理方式也有异。
(1)第 1 次管理。 2 月下旬至 3 月中旬 , 主桩侧生幼芽萌
发时进行 1 次全田以除草为主的浅中耕 , 不可深松耕 ,以免伤
及已成网状的水平根 , 保留已出土的根生苗。对主桩追肥 1
次 ,用肥种类和比例与第 1 年同 ,施肥量可增加 1/3 ~ 2/ 3。
(2)第 2 次管理。 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 , 植株和群体生长
量加快 ,田间分生苗分布很多 , 在进行以除草为主的浅中耕
时 ,可对分生苗进行 1 次留壮去弱 、留疏去密的间苗 , 让分生
苗的分布疏密有致。施肥量较第 1 年增加 1/2 ,对主桩进行重
点窝施 ,对分生苗辅助散施 ,中耕混入土层。
(3)第 3 次管理。因多年生艾园生长时间早且长 ,生长量
也大 ,又因前两次管理都提前 ,应该重视第 3 次管理。 于 8 月
下旬~ 9 月上旬进行 ,管理方法同第 2 次 , 铲除后发小分生苗 ,
视苗情确定补追肥量 , 一般都较第 1 年加量。
7.3 艾园的更新换植
艾纳香种植 3 a产量达到高峰期之后逐年衰退 , 5 ~ 6 a需
要更新换植 ,在管理水平较高时 ,换植年限可推迟。
(1)传统换植法。第 5 ~ 6 年 , 全园挖除原有老化艾纳香 ,
重新翻犁 ,耕整土地 ,栽植新苗。
(2)改良换植法。由于传统换植前后有 2 ~ 3 a 的产量低
谷 ,采用改良换植法可减小产量的波动 。即换植前 1 年 , 在种
植行两侧 10~ 15 cm 处结合中耕深挖切断行间分生苗与母桩
的根系联系 ,促使分生苗自发新根 , 同时对行间分生苗进行疏
苗(留壮去弱 , 护疏间密)。换植当年翻耕老桩行去掉老桩和
行上分生苗 ,在原老桩行间形成由上年分生苗组成的新株行。
翻挖后的条带追施化肥(复合肥+尿素 4∶1 混合)15 ~ 20
kg/667 m2 ,清理整平 ,促使分生苗快速生长 , 并向翻挖带延伸
新根。
8 病虫害防治
8.1 根(茎)腐病
病源为真菌半知菌镰刀菌属(Fudstium sp.)。 4 ~ 5 月危
害移栽苗 ,尤其是秋苗移栽死苗和幼苗成活后又枯死的主要
病因。发病株根部发黑腐烂 ,基茎皮层水浸状坏死 , 致使地上
部萎蔫枯死。地下害虫可加重该病发生。 防治:选用健康春
发苗 ,注意对地下害虫金针虫的防治 , 用 1∶2∶250 ~ 300 波尔
多液或 50%多菌灵 500 倍液灌根。
8.2 叶斑病
发病初期叶片呈大小不同的紫色病班 , 以后逐渐扩大 , 严
重时植株枯死。防治方法:选择健康无病植株作种栽 ,发病初
期施用 1∶1∶100 波尔多液或 65%代森锌 500 倍液 ,每 7 d 喷 1
次 ,连续 2~ 3 d即可。
8.3 蛀心虫
幼虫蛀食心叶 ,形成虫苞 ,嫩梢受害呈筋条状。 5 ~ 6 月和
10 ~ 11 月两个危害高峰 , 严重而普遍 , 受害率可高达 90%以
生产经验
林业科技开发 2005 年第 19卷第 2 期 69
上。幼虫在寄主上越冬。防治方法:于 5 ~ 7 月进行捕杀成
虫;也可以用 40%乐果乳油1 500~ 2 000倍液喷杀 , 每周 1次 ,
连续 2~ 3 次。
8.4 蚜虫和红蜘蛛
5~ 8 月危害嫩梢 ,吸食汁液 , 使叶片卷缩退黄 , 茎芽畸形。
虫害防治:越冬砍除寄主植株 , 清除残枝败叶。 5 ~ 6 月和 8 ~
9月对叶片和心叶喷药防治。可选用 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
液 、2.5%功夫乳油4 000倍液 、50%硫乳油1 500 ~ 2 000倍液 、
10%氯氰菊酯2 000 ~ 3 000倍液;还可用 Bt 乳剂 100 g/ 667
m2或含孢子在 100 亿/ g 以上的青虫菌或杀螟杆菌菌粉加水
300~ 500 倍 ,并加 0.1%洗衣粉进行喷雾。
(通讯地址:558400 , 贵州省荔波县)
日本龟蜡蚧对柿树的危害及防治
江苏省通州市林苗圃 季晓波 季 荣
在苏中地区 ,柿树是农家房前屋后所栽的主要果树之一 ,
有的乡镇如通州市骑岸镇成片种植大方柿 , 已形成了一定的
规模。通过有害生物调查发现日本龟蜡蚧对柿树的危害较为
严重。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属同翅目介壳
虫总科蚧科 ,主要寄主有柿树 、枣树 、柑桔 、悬铃木 、雪松等 42
科的 66 种植物。为了有效地防治该虫 , 现将有关该虫的危
害 、形态特征 、生活史及习性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危 害
日本龟蜡蚧以若虫和雌虫固着在叶片和嫩枝上 , 吸食树
汁 ,同时若虫分泌大量“蜜露” , 诱致霉病发生 , 造成枝叶变黑。
有的枝条上害虫密密麻麻 ,数量很多 ,致使树势减弱 , 枝条枯
死 ,严重影响柿树的生长 , 使柿子的品质降低 、产量下降 。
2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 3~ 5 mm , 宽 3 ~ 4 mm ,蜡壳为灰白色 ,近半
球形 ,边缘有弧形突出和相应的弧形凹入各 8 个 , 背面有龟甲
状纹。雄成虫体长 0.84 ~ 1.1 mm ,翅展 1.7 ~ 2 mm。体淡紫
褐色 ,触角淡褐色 , 11 节。前翅透明 , 后翅退化。腹末有淡黄
色的长圆锥状交尾器。
卵椭圆形 ,初产时黄色 , 后渐为淡黄色 、蜜黄色和玫瑰色。
初孵若虫体长卵圆形 , 淡橙黄色。眼红褐色 , 半球形 , 触角丝
状 , 6节。若虫雌雄分化明显后 , 雌者蜡壳为半球形 , 形似龟
甲;雄者蜡壳为长椭圆形 , 中央有隆起的蜡板 , 边缘呈星芒状。
蛹为离蛹 ,前端较宽 , 末端瘦削 ,暗红色 , 分节明显 , 腹部 8 节 ,
腹末交尾器清晰可见。仅雄蛹经过前蛹期和蛹期。
3 生活史及习性
1年 1 代 , 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 ,翌年 2 月下旬开
始取食 ,虫体也随之迅速增长。 5 月上旬开始产卵 , 5 月中旬
进入产卵盛期。卵产于母体下。产卵历期平均 12.3 d , 多数
卵粒在始产后的 1 周内产下。 5月下旬至 6月下旬陆续孵化 ,
6 月中旬为其孵化盛期 。孵化历期平均 12 d。孵化后 , 若虫先
在介壳内滞留 1 ~ 2 d。出壳时间以 10 ~ 14 时为多。初孵若
虫出壳后 , 一般都沿着枝干向上爬行 ,到达叶片和嫩枝后 , 多
数在叶面和叶背面固定为害 , 以在叶脉两侧固定为多。初孵
幼虫爬行能力很强 ,在没有找到适宜固定处所之前 , 可连续爬
行 6h 以上 , 在找不到适宜寄生处所的情况下 , 虫体能存活 24
h ,少数可活 30 h。爬行中 ,可被风吹送到较远的地方 , 如碰上
适宜寄主 ,则可实行寄生 。初孵若虫出壳后不久 , 背面即开始
分泌蜡粉 ,若虫固定后十多天 ,体表则被星芒状蜡壳所覆盖。
8 月上 、中旬 , 雄若虫老熟 ,开始进入蛹期 , 前蛹期 1 ~ 3 d ,
前蛹脱皮后进入蛹期。蛹期 6 ~ 11 d , 平均 9 d。 8 月中 、下旬
至 9 月中旬雄成虫羽化 , 刚羽化的雄成虫在介壳内停留 1 ~ 2
d , 然后多于 6时至 20 时飞出 ,而以 14 ~ 16 时飞出最多。雄成
虫性活跃 ,善飞翔。雌雄成虫均可多次交尾。 雄成虫寿命平
均只有 3 d。雌性若虫从 7 月上旬便开始陆续由叶片向枝条
迁移 ,这一时期称回枝期 。回枝期在 8 ~ 10 月 , 少数虫体不回
枝 ,在常绿植物上的则在叶片上越冬 , 在落叶树上则随叶落而
死亡。雌成虫对低温有较强抵抗能力 , 越冬期的自然死亡率
仅 1.4%~ 3.3%。雌成虫生活期很长 , 可达 10 个月之久。
4 防治方法
4.1 加强植物检疫
由于日本龟蜡蚧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苗木的调运 , 所以
要严防带虫柿树苗的调入 , 关键是把好检疫关。苗木出圃或
引进时 ,应认真检查 , 发现带虫株 , 应经过除虫处理 , 保证无虫
后再栽植。
4.2 化学防治
6 月上旬至 7 月上旬在若虫孵化期 ,可对该虫进行化学防
治。此时有效药剂种类较多 , 一般触杀性农药都可以使用。
这期间每隔 10 d 连喷 3 次农药 ,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4.3 人工防治
结合冬季修剪 , 将危害严重的枝条剪除并集中烧毁。冬
季用铁丝硬刷子将树枝上的越冬蜡蚧刷下。冬季气温在 0℃
以下出现雨淋或向树枝洒水 , 待蜡蚧壳结冰后敲击树枝上蚧
壳 ,使其破损或掉落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越冬虫源基数。
4.4 保护和利用天敌
日本龟蜡蚧的捕食性天敌有红点唇瓢虫等多种瓢虫。寄
生性天敌有成都软蚧芽小蜂 、蜡蚧扁角(短尾)跳小蜂 、刷香长
缘跳小蜂 ,食卵的天敌有长质金小蜂。
(通讯地址:226315 ,江苏省通州市姜灶镇)
生产经验
70 林业科技开发 2005 年第 19 卷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