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广西一点红真菌性病害病原鉴定初报



全 文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6, 22( 3): 183~ 187
Journal of Guangxi Academy o f Sciences                       Vol. 22, No. 3  August 2006
收稿日期: 2005-12-26
修回日期: 2006-04-18
作者简介:农彦贤 ( 1979-) ,女 ,广西崇左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
事真菌学及植物病理学的研究。
*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桂科自 9912015)。
* * 通讯作者。
广西一点红真菌性病害病原鉴定初报*
A Report of Pathogenic Identif ication on Fungal
Diseases of Emilia sonchifolia in Guangxi
农彦贤1 ,李济贞1 ,廖咏梅1 ,周志权2* *
NONG Yan-xian
1
, LI Ji-zhen
1
, L IAO Yong-mei
1
, ZHOU Zhi-quan
2* *
( 1.广西大学农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广西南宁 
530022)
( 1. Agriculture Colleg e, Guangxi Univ ersity , Nanning, Guangxi , 530004, China; 2. Guangxi
Institute of Supervision& Testing on Product Quali ty, Nanning , Guangxi, 530022, China)
摘要: 2003年 9月至 2005年 11月 ,在广西药用植物园、柳江种植基地和南宁郊区等一点红 [Emilia
sonchif olia ( L. ) DC. ]的种植区调查研究一点红真菌性病害。 结果鉴定了 6种真菌性病害 , 即: 斑点病
(Corynespora cassiicola )、灰霉病 (Botry tis cinerea)、黑斑病 ( Alternaria longipes)、斑枯病 ( Septoria gl ycines)、炭
疽病 (Colletotrichum sp. )和锈病 (Coleosporium sp. ) ,其中斑点病、灰霉病、黑斑病和斑枯病的病原鉴定是采用
传统分类与分子生物学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关键词:一点红 真菌 病害 症状 病原鉴定
中图法分类号: S435. 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78( 2006) 03-0183-05
Abstract: The fungal diseases of Emil ia sonchif ol ia was investigated in Guangxi Medicinal Garden
of Botany , Liujiang Planting Base and the Nanning suburb f rom Sept. 2003 to Nov. 2005. Six
fungal diseases w ere identified. They w ere leaf spot (Corynespora cassiicola ) , grey mold (Botr ytis
cinerea) , black spot ( Alternaria longipes ) , leaf spot and blight ( Septoria glycines ) ,
anthracnose (Colletotrichum sp. ) and rust (Coleosporium sp. ) .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 rynespora
cassiicola, Bot ry tis cinerea, Alternaria longipes and Septoria glycines was conducted using bo th the
t 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the molecular biology classification method.
Key words: Emilia sonchif ol ia, fungal, disease, symptom, pathogenic identification
  一点红 [Emilia sonchi f ol ia ( L. ) DC. ]又名: 叶
下红、红背叶、红花草、石青红等 ,为菊科一年生或多
年生草本植物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药
用植物之一 ,其性凉味微苦 ,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
尿、活血清肿等功效 [ 1]。在国内 ,主要分布于华南、华
中和西南等地 ;在国外 ,非洲西部和印度也有分
布 [2 ]。在广西和广东可全年生长 [3 ]。一点红有较高的
药用价值 ,是目前市场上畅销药品“花红片”的主要
原料 ;一点红也是一种新兴的蔬菜 ,可采食其嫩梢。
因此 ,近年来很多地方开始人工栽培一点红。目前一
点红在广西的种植面积已有约 300 hm2。
  随着一点红人工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 ,其病害
问题也日渐突出 ,已经成为一点红生产发展的主要
限制因素之一 ,但目前尚未见有一点红病害的研究
报道。为此我们于 2003年 9月至 2005年 11月 ,在
广西药用植物园、柳江种植基地和南宁郊区等一点
红的种植区 ,进行一点红真菌性病害调查及其病原
鉴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症状观察
   2003年 9月至 2005年 11月 ,在广西药用植物
园一点红的生长季节 ,依据样地的大小和形状 ,采用
DOI : 10. 13657 /j . cnki . gxkxyxb. 2006. 03. 012
5点取样或平行取样的方式 ,每点调查 1平方米 ,计
算病株率 ,并对每一种病害初期、中期、后期的症状
进行描述、拍照。 每半个月调查病害和采集标本一
次 ,系统调查、记录病害发生的种类及其在田间的发
生特点。同时 ,在柳江种植基地和南宁郊区等一点红
的种植区 ,于不同季节 ,随机采集不同种类的病害 ,
调查病株率 ,记载病害的症状和发生特点。
1. 2 病原真菌鉴定
  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 [4 ]分离培养病原菌 ,经
纯化取得纯培养物后 ,首先回接确定其致病性 ,然后
依据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
1. 2. 1 用传统分类方法进行鉴定
  将分离纯化的各病原菌接种于马铃薯蔗糖琼脂
培养基 ( PSA)平板上 , 26℃下培养 10 d后 ,在普通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菌的形态特征 ,随机选取 10个
视野 ,测量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的大小 ,并
分别在 10× 10倍和 10× 40倍进行数码显微拍摄。
最后 ,根据参考文献 [5~ 10 ]所描述的形态特征 ,进
行病原菌的种类鉴定。
1. 2. 2 用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原鉴定
  在对病原菌进行传统分类的基础上 ,采用了分
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 [ 11~ 14]来鉴定病原菌:分别将经
传统分类方法鉴定的斑点病、灰霉病、黑斑病、斑枯
病的 4种病原菌的纯培养物用马铃薯蔗糖 ( PS)培
养液在 25℃下 120 r /min培养 4~ 5 d,采用十六烷
基三甲基溴化胺法 ( C TAB) [15 ]提取病原菌的总
DNA。 聚合酶链式反应 (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的引物为真核生物 rDN A-ITS的通用引物:
ITS1 ( 5’ TCCGTAGGTGAACCTGCGG 3’ )和
ITS4( 5’ TCCTCCGCTTAT TGATATGC 3’ )。 PCR
反应体系 ( 25μl): 10× PCR缓冲液 2. 5μl、 10
mmol /L dN TP 1μl、 5μmol/L ITS1和 ITS4引物各
1μl、 5 U /μl Taq DN A聚合酶 ( TaKaRa ) 1μl、 DNA
模板 1μl,加 ddH2O至 25μl。 PCR扩增程序为: 95
℃预变性 5 min,然后 , 96℃变性 30 s, 55℃退火 1
min, 72℃延伸 1 min, 35个循环后 72℃延伸 10
min。 取 5μl的扩增产物在 1%的琼脂糖凝胶上电
泳 ,溴化乙锭染色后 ,在紫外光下检测。 PCR产物由
宝生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 ( TaKaRa )协助进行
双向测序。我们根据测序结果进行 DNA序列分析 ,
采用 BLAST程序进行同源性比较、鉴定病原。
2 结果
  经田间调查及病原鉴定 ,我们初步明确了广西
一点红发生的主要真菌性病害有 6种 ,即斑点病
[Cor ynespora cassiicola ( Berk. et Curt. W ei ) ]、灰霉
病 (Botrytis cinerea Pers. )、 黑 斑 病 ( Alternaria
longipes Ellis et Everhart)、斑枯病 ( Septoria glycines
)、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sp. )和锈病 (Coleosporium
sp. )。
2. 1 斑点病
  症状:初期叶片表面呈深紫色小斑点 ,后扩大为
圆形至近圆形病斑 ,直径为 3~ 8 mm ,中间呈灰白
色 ,周缘有 1~ 2 mm的深紫色带 ,病斑的病健交界
不明显 ;湿度大时 ,病斑增多 ,叶片逐渐变黄枯死。在
茎杆上的病斑一般为条形或梭形 ,严重时病部绕着
茎杆上下扩展 ,使整个枝条枯死。后期病斑上可见到
黑褐色的茸毛状霉层。
  病原: 病原菌在 PSA培养基上极易生长 ,菌落
为灰青色 ,气生菌丝发达 ,密集 ,茸毛状 ;有时可在培
养基里产生红色的色素 ;菌丝体初无色 ,后期颜色加
深 ,有分隔。分生孢子梗从寄主表皮细胞伸出 ,顶部
略为膨大 ,单生或 2~ 6根丛生 ,直立 ,不分枝 ,淡褐
色 ,多细胞 ,有 1~ 4个分隔 ,大小为 ( 131. 2~ 712. 5)
μm× ( 4. 0~ 7. 5)μm;湿度较大时 ,新的分生孢子梗
从旧的孢子梗顶孔伸出 ,形成结节状。分生孢子顶端
单生 ,新分生孢子在前一分生孢子脱落时所留的孢
痕伸出的新枝顶端形成 ,偶尔见有 2~ 3个链生 ,两
个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与分生孢子梗相连处有时有
无色的连接体 ,倒棍棒形至长圆筒形 ,淡褐色 ,有 3
~ 16个分隔 ,大小为 ( 31. 0~ 287. 5)μm× ( 6. 2~
13. 8)μm,平均大小为 135. 02μm× 10. 76μm。
   PCR测序表明 ,该菌的 rDN A-ITS区 PCR产
物序列长度为 561 bp,与山扁豆生棒孢 ATCC64204
菌株 (Corynespora cassiicola strain ATCC64204,
GenBank登录号为 AY238606)有 99%的同源性。因
此 ,我们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山扁豆生棒孢菌
[ Corynespora cassiicola ( Berk. et Curt. Wei) ]。山扁
豆生棒孢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如图 1所示。
图 1 山扁豆生棒孢菌的形态
   A.分生孢子梗 ( 10× 10); B.分生孢子 ( 10× 40)。
184 广西科学院学报 第 22卷 第 3期  2006年 8月
2. 2 灰霉病
  症状:一般在叶片基部或两个枝条的分叉处呈
淡褐色、水渍状腐烂 ,随着病害的发展 ,水渍状的腐
烂绕着茎杆一周 ,然后向上向下扩展 ,病斑中间呈黄
褐色 ,两端呈暗褐色。湿度较大时 , 1~ 2 d后在发病
部位可见到灰色的绒状霉层 ,即病原的分生孢子梗
及分生孢子。 有时病枝的表皮脱落 ,仅剩白色的纤
维 ,并在上面见到不规则的黑色小菌核。如果遇上干
燥天气 ,下部病斑呈黑色干缩 ,上部枝条很快枯萎。
当病害向茎基部扩展、向周边枝条蔓延时 ,会导致植
株枯死。
  病原:病原菌在 PSA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在 25
℃下培养 3 d即可长满整个培养皿 (直径 9 cm ) ,菌
落白色 ,气生菌丝稀疏 ,后期可形成很多菌核。 菌核
黑色 ,形状不规则但比较扁平 ,表面粗糙 ,似鼠粪状 ,
大小为 0. 1~ 1. 2 cm;分生孢子梗成丛地从菌丝体
或菌核上长出 ,直立 ,灰褐色 ,有分隔 ,顶部不规则树
状分枝 ,顶端尖削 ,大小为 ( 143. 7~ 6000)μm×
( 10. 0~ 18. 8)μm;分生孢子较疏松地着生在各分枝
的顶端 ,球形至卵圆形 ,淡褐色 ,单胞 ,大小为 ( 6. 2~
17. 5)μm× ( 6. 2~ 12. 5)μm,平均大小为 10. 13μm
× 9. 04μm。
   PCR测序显示 ,该菌的 rDN A-ITS区 PCR产
物序列长度为 529 bp,与灰葡萄孢菌 (Botry tis
cinerea, GenBank登录号为 AJ716294)有 99%同源
性。因此 ,我们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灰葡萄孢菌
(Botry tis cinerea Pers. )。灰葡萄孢菌的分生孢子梗
和分生孢子如图 2所示。
图 2 灰葡萄孢菌的形态
   A.分生孢子梗 ( 10× 10) ; B.分生孢子 ( 10× 40)。
2. 3 黑斑病
  症状:主要是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 ,初期呈开
水烫伤状 ,然后向叶片中央扩展 ,形状为“V”形或不
规则形 ,一般为暗褐色 ,病健交界明显 ,几个病斑汇
合成片引起叶片枯死 ;或是病害向枝条发展 ,引起枝
条或植株死亡。潮湿天气 ,病叶容易腐烂穿孔 ,有时
在病叶或病枝上长出墨绿色的霉状物。
  病原: 病原菌在 PSA培养基上极易生长 ,菌落
圆形、等径长 ,初无色 ,后变成墨绿色 ;菌丝细长 ,淡
色至褐色。分生孢子梗簇生或单生 ,比菌丝粗壮 ,淡
褐色到褐色 ,直立或呈屈膝状弯曲 ,不分枝 ,大小为
( 31. 2~ 125. 0)μm× ( 3. 7~ 6. 3)μm。分生孢子卵形
或倒棍棒形 ,基部钝圆 ,有纵横分隔 ,一般纵或斜隔
0~ 6个 ,横隔 3~ 6个 ,孢身大小为 ( 17. 5~ 42. 5)
μm× ( 8. 7~ 17. 5)μm,平均大小为 33. 21μm× 10. 7
μm。 喙的大小为 ( 5. 0~ 41. 3)μm× ( 3. 7~ 6. 3)μm。
   PCR测序显示 ,该菌的 rDN A- ITS区 PCR产
物序 列长 度为 565 bp, 与长 柄链 格 孢菌 株
( Alternaria longipes EGS30-033, GenBank登录号为
AY751457)有 99%的同源性。 因此 ,我们将该病原
菌鉴定为长柄链格孢菌 ( Alternaria longipes Ellis et
Everhart)。长柄链格孢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如
图 3所示。
图 3 长柄链格孢的形态
   A.分生孢子梗 ( 10× 10); B.分生孢子 ( 10× 40)。
2. 4 斑枯病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局部呈不规则的皱缩 ,然后
渐渐干枯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直径约 2~ 9 mm,
天气湿度较大时 ,病斑呈深褐色 ;遇上干燥的天气 ,
病斑多呈灰白色。后期 ,病斑上生有很多排列不规则
的小黑点 ,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器在叶面
生长 ,初埋生 ,后突破寄主表皮。严重发生时 ,多个病
斑汇合 ,导致叶片大面积焦枯。
  病原: 病原菌在 PSA培养基上生长极为缓慢 ,
组织分离 5~ 6 d才长出菌落 ,菌落为灰色 ,主要以
颗粒状的分生孢子器存在。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
形 ,直径约为 50~ 118μm,有孔口 ,孔口圆形 ,暗褐
色 ,居中。 分生孢子针形至线形 ,无色透明 ,微弯曲 ,
有 1~ 4个隔膜 ,大小为 ( 16. 2~ 43. 8)μm× ( 1. 2~
2. 0)μm。
   PCR测序显示 ,该菌的 rDN A-ITS区 PCR产
物序列长度为 527 bp,与大豆褐纹壳针孢 SGM I-1
菌株 ( Septoria glycines i solate SGM I-1, GenBank登
录号为 AY826767)有 99. 2%的同源性。因此 ,我们
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大豆褐纹壳针孢 ( Septoria
185农彦贤等:广西一点红真菌性病害病原鉴定初报     
gl ycines )。大豆褐纹壳针孢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
子如图 4所示。
图 4 大豆褐纹壳针孢的形态
   A.分生孢子器 ( 10× 10) ; B.分生孢子 ( 10× 40)。
2. 5 炭疽病
  症状:主要引起枝梢黄褐色枯死 ,后期在病部上
形成小黑点。 很少看见在叶片上发生。
  病原:病原菌的菌落为白色 ,后期可形成粉红色
的孢子团。 分生孢子盘色深 ,大小为 87. 5μm~
175. 0μ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 ,两头钝圆 ,无色、单
孢 ,具 1~ 3个油滴 ,大小为 ( 9. 6~ 16. 8)μm× ( 3. 1
~ 6. 0)μm,平均大小为 14. 98μm× 5. 26μm。如图 5
所 示。 我们初步鉴定该病 原菌为炭疽菌属
(Colletotrichum sp. )的一种。
图 5 炭疽菌的形态
   A.分生孢子盘 ( 10× 10) ; B.分生孢子 ( 10× 40)。
2. 6 锈病
  症状:为害一点红的叶片和茎杆。叶面病斑初呈
青黄色 ,后颜色逐渐变黄 ,病斑逐渐增多 ,使整张叶
面呈青黄的斑驳状 ;叶背面可见铁锈色疱状物 ,即病
原菌的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破裂后露出粉状物即夏
孢子 ,初期为锈黄色 ,后期呈灰色。茎杆上的病斑初
期呈疱状突起 ,后期破裂呈溃疡状。
  病原:夏孢子堆有包被 ,外形近球形至杯形 ,大
小为 ( 100~ 225)μm× ( 130~ 230)μm。夏孢子成串
形成 ,排列整齐 ,近圆形或呈方块状 ,成熟时为灰白
色 ,大小为 ( 14. 4~ 32. 5)μm× ( 12. 2~ 20. 2)μm;夏
孢子壁双层 ,有明显的细疣 ,厚度为 1. 3~ 4. 5μm;
有两个芽孔。 未见冬孢子。 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如图
6所示。 我们初步鉴定该病原菌为鞘锈菌属
(Coleosporium sp. )的一种。
图 6 鞘锈菌的形态
   A: 夏孢子堆 ( 10× 10) ; B:夏孢子 ( 10× 40)。
3 结束语
  目前 ,生物物种鉴定的趋势是传统分类与分子
生物学方法分类相结合。 在一点红病害病原真菌鉴
定上 ,我们遵循了这一原则 ,在传统的形态特征分类
鉴定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结合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进行鉴定。但由于时间关系 ,我们只对斑点病菌 ,灰
霉病菌、黑斑病菌和斑枯病菌进行了 rDNA-ITS区
的测定及鉴定 ;有的病原菌还没有进行分子生物学
鉴定 ,下一步将对炭疽病等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子
生物学方法的鉴定。
  经田间调查及病原鉴定 ,我们初步明确了广西
一点红发生的主要真菌性病害有斑点病等 6种 ,这
些病害均为国内首次报道。但是 ,田间调查结果还表
明 ,除了以上 6种真菌性病害以外 ,一点红还有细菌
性、病毒性病害 ,甚至新的真菌性病害 ,因此 ,病害调
查和病原鉴定工作还要继续进行。
  一点红病害的病原菌鉴定仅仅是病害研究工作
的一部分 ,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需要更进一
步的研究 ,特别是斑点病是一点红的主要病害 ,它危
害期长 (有两个高峰期 ,分别在 5~ 7月和 10~ 11月
份 ) ,枝叶被害枯死 ,损失非常严重 ,必须深入研究。
这样才能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为病害的有效防治提
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8: 1-2.
[2 ] 刘厚诚 .一点红及其栽培技术 [ J].长江蔬菜 , 2002
( 11): 12.
[3 ] 李春瑶 ,温霓梅 .一点红的茎叶培养和植株再生 [ J].植
物学通报 , 1993, 10( 4): 53.
[4 ] 方中达 .植病研究法 [ M ].第 2版 .北京: 农业出版社 ,
1979: 189-190.
[ 5] 王云章 ,庄剑云 .中国真菌志: 锈菌目 [M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 1998: 4-22.
[6] 白金铠 .中国真菌志: 球壳孢目 [ M ].北京: 科学出版
186 广西科学院学报 第 22卷 第 3期  2006年 8月
社 , 2003: 179-181.
[ 7 ] 吴文平 ,张志铭 .炭疽菌属 (Colletotrichum Cda. )分类
学研究Ⅰ : 属级分类和名称 [ 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1994, 17( 2): 24-29.
[ 8 ] 吴文平 ,张志铭 .炭疽菌属 (Colletotrichum Cda. )分类
学研究Ⅱ :种的划分 [ 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1994, 17
( 2): 31-37.
[ 9] 陆家云 .植物病原真菌学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1: 248-454.
[ 10 ]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 [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82: 204-427.
[ 11 ] 赵杰 . ITS序列分析及其在植物真菌病害分子检测中
的应用 [ J]. 陕西农业科学 , 2004( 4): 35-37.
[ 12 ] 赵国柱 ,张天宇 ,张猛 .核糖体基因簇在真菌系统学研
究中的意义 [ J]. 生命化学 , 2002, 22( 1): 13-15.
[13 ]  BERNARD PAUL. ITS region o f Py thium canariense
sp nov , its morpholog y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Botr ytis
cinerea [ J]. FEMS Microbiolog y Letters, 2002, 208
( 1): 135-141.
[14]  BERN ARD PAU L. P ythium terrestris, a new species
iso lated from France, its ITS region, tax onomy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related species [ J ] . FEM 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02, 212( 2): 255-260.
[15 ] 易润华 ,朱西儒 ,周而勋 .简化 CTAB法快速微量提
取丝状真菌 DNA [ 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 2003, 23
( 6): 72-73.
(责任编辑: 韦廷宗 )  
(上接第 182页 )
健壮 ,所以 ,林下表土+ 草皮灰+ 农家肥按 100∶ 30
∶ 20比例混合的配方 a2较适合苗木生长要求 ,效果
也显著 ,是本次育苗试验中营养土配方的最佳选择。
  因素 C对本试验影响不大。 14 cm× 20 cm的营
养杯规格稍大 ,使用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 10 cm×
16 cm的营养杯规格偏小 ,苗木生长至两个月后 ,根
部容易在杯内卷曲或易穿杯 ; 12 cm× 18 cm的营养
杯规格 ,基本满足于短期内培育大叶栎杯苗生长要
求 ,是本次育苗试验营养杯规格的合理选择。
  致谢
  参加本试验部分工作的尚有邓艳、秦元丽同志 ,
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 1 ]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 .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M ].北
京:农业出版社 , 1978.
[ 2] 广西林业局 ,广西林学会 .阔叶树种造林技术 [ M ].南
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1980.
[3] 北京林学院 .数理统计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79.
(责任编辑: 韦廷宗 )  
187农彦贤等:广西一点红真菌性病害病原鉴定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