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早熟苦荬菜与晚熟苦荬菜性状比较



全 文 :28卷12期
Vol.28,No.12
草 业 科 学
PRATACULTURAL SCIENCE
2221-2224
12/2011
櫧櫧櫧櫧


櫧櫧櫧櫧



毥毥

基层
园地 早熟苦荬菜与晚熟苦荬菜性状比较   
杨伟光,李 红,毛小涛,黄新育,杨 曌
(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对河南郑州引进的晚熟品种大叶苦荬菜(Luctuca indica)和当地的早熟品种龙牧苦荬菜(L.indica cv.
Longmu),进行了发芽情况、物候期、茎叶、生长速度、抗病性、产量以及营养成分测定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两品
种的种子发芽速度、茎叶性状、单株鲜质量与鲜草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大叶苦荬菜生育期较长,在齐齐
哈尔地区未能成熟,3年平均单株鲜质量526.39g,鲜草产量达36 196.99kg/hm2;龙牧苦荬菜3年平均单株鲜质
量413.38g,鲜草产量44 978.58kg/hm2。
关键词:苦荬菜;发芽特性;产量;抗病性;营养成分
中图分类号:S816;Q949.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629(2012)12-2221-04

  苦荬菜(Luctuca indica)又名山莴苣、苦菜,属菊
科莴苣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具有耐瘠薄、耐
寒、耐旱的生物学特性,体内富含白色乳液,叶量大、
脆嫩多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有益酶,氨
基酸种类齐全,是畜禽的优质饲草,人亦可食用[1-3]。
我国对苦荬菜的饲用研究多集中在野生品种的驯化
和栽培利用方面,对于苦荬菜的杂交选育、引种筛选
以及生理特性的研究报道已有不少[3-24]。黑龙江省
早在60年代就开始对野生苦荬菜进行研究,并于
1998年由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采用引种驯化、混合
选择方法育成龙牧苦荬菜(L.indica cv.Long-
mu)[3],该品种也是目前黑龙江省唯一推广种植的
早熟品种[12,19]。随着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
整,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禽数量逐年递增,目前全省
畜禽存栏数达17 699万只[12],因此对饲草饲料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对引进的国内晚熟苦荬菜和
当地的早熟苦荬菜品种进行性状比较,以期为苦荬
菜的推广应用以及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缓解黑龙
江省饲料短缺实际问题。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区在松嫩平原的齐
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试验田
(47°15′N,123°14′E),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
气候。其主要气候特征是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冬季
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海拔148.3m,年均气温
3℃,极端最高气温37.5℃,最低气温-39.5℃,
≥10℃的积温2 722.1℃·d,年均降水量450mm,
无霜期130d。土壤为黑风沙土,pH值7.4,肥力中
等。
1.2试验材料 供试苦荬菜品种为龙牧早熟苦荬
菜,属于早熟品种,由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提供,种
子净度95%,千粒重1.48g。大叶苦荬菜,属于晚
熟品种,从河南郑州引进,种子净度95%,千粒重
1.28g。苦荬菜种子均为当年收获的新种子。
1.3试验设计 试验区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采用垄作播种,垄距65cm,小区面积3.25m×
6.00m,4次重复,其中一个重复用于物候期观测、
抗性调查以及单株性状观测。试验区四周设1m保
护行,区组间留70cm观察道,播量为1.2g/m2,小
区垄播量4.7g,播深2cm。试验重复3个生育周
期,即2008-2010年。
1.4栽培管理 试验区按有机肥450kg/hm2、磷
酸二铵225kg/hm2 的用量施用作为基肥,每次刈割
后灌水一次,并追施尿素150kg/hm2,生长期内及
时铲除杂草。用于物候期观测的小区除不灌水、不
追肥外,其他管理措施均与其他小区一样。2008、
2009、2010年分别于5月9日、12日、15日播种。
1.5测定内容及方法 采用25℃恒温,滤纸芽
床,3次重复,测定芽率与发芽势。发芽势:从放入
种子即日起至第5天,统计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
种子总数的百分比,发芽势=n/N×100%(n为前5
*收稿日期:2011-04-05  接受日期:2011-05-10
基金项目:2010年黑龙江省财政厅自拟课题;黑龙江省科技计
划项 目 “奶 牛 优 质 安 全 饲 草 供 应 模 式 研 究”
(GA09B301-1)
作者简介:杨伟光(1983-),男,内蒙古巴盟人,助理研究员,在职
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牧草育种与栽培。
E-mail:anda580@163.com
通信作者:李红 E-mail:hljlihong@163.com
PRATACULTURAL SCIENCE(Vol.28,No.12) 12/2011
d发芽种子粒数,N 为供试种子数);发芽率:从放入
种子即日起至第14天终止,统计发芽种子粒数占供
试种子总数的百分比,发芽率=n/N×100%;物候
期:出苗期、抽穗期、开花期均以50%的植株达到该
时期为准,成熟期以60%种子成熟为准,并计算生
育期;株高:各物候期每小区取10株,测定地面至植
株最高部位的绝对高度,求其平均值;茎叶比:测鲜
草产量时,取鲜草样500g,将茎、叶分离,风干后称
量,计算茎叶比;叶长和叶宽:测量茎基部叶片长度
和叶片中间宽度;茎粗:测产时利用游标卡尺测量茎
基部,每重复测定10株。抗病性:整个生育期内调
查锈病、叶枯病和白粉病,按4级调查,无(0级)为
全株无病,轻(1级)为基部2枚叶片感染,中(2级)
为基部、中部叶片感染,重(3级)为全株均感染;鲜
草产量:待株高达70cm时全区刈割,称鲜质量;单
株鲜质量及单株叶片数:测产时,每小区随机选取
10株称其鲜质量,并数其各株叶片数。
1.6数据分析 利用Excel 2003对所有数据进行
预处理,然后用SAS 9.0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种子发芽比较 龙牧早熟苦荬菜和大叶晚熟
苦荬菜发芽率分别为90%和86%,龙牧早熟苦荬菜
发芽高峰期在第5天,发芽势74%;而大叶晚熟苦荬
菜发芽高峰期在第6天,发芽势27%。两品种间每
天发芽种子数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5),龙
牧早熟苦荬菜较大叶晚熟苦荬菜发芽快。
2.2物候期观测 供试品种于每年5月上旬播
种,各年份间物候期由于年降水量、气温等的影响存
在差异,但相差不超过5d。以2008年为例,各品种
均于5月9日播种,播后6~8d苗齐;龙牧早熟苦荬
菜于6月21日、7月28日分别进入抽薹期和开花
期,于9月6日成熟,生育期120d。而大叶晚熟苦
荬菜自出苗后,各时期较龙牧早熟苦荬菜均晚16~
38d,并且在黑龙江省未能成熟,生育期大于150d。
各品种间物候期、株高、生育期存在差异。大叶晚熟
苦荬菜抽薹期、开花期株高较龙牧早熟苦荬菜分别
高27.33和38.98cm。
2.3性状比较
2.3.1茎叶性状 除茎粗外,龙牧苦荬菜与大叶苦
荬菜的单株叶片数、叶长、叶宽、茎叶比差异极显著
(P<0.01)。在茎粗差异不显著的情况下,尽管龙
牧苦荬菜的单株叶片数较大叶苦荬菜多,但是其茎
叶比较大叶苦荬菜低,初步表明大叶苦荬菜叶量丰
富、品质优于龙牧苦荬菜(表1)。
表1 不同品种苦荬菜茎叶性状差异
性状 龙牧早熟苦荬菜 大叶晚熟苦荬菜
单株叶片数(片/株) 93.60** 75.10
叶长(cm) 23.53  40.84**
叶宽(cm) 5.23  11.20**
茎粗(cm) 0.79  1.11
茎叶比 0.97  1.43**
 注:同行**表示同指标不同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
0.01)。
2.3.2生长速度 龙牧早熟苦荬菜于7月18-28
日,即开花前期,生长速度进入高峰期,平均日增长
6.3cm,高峰期后,生长速度锐减,平均日增长0.8
cm,8月17日(结实期)后,植株基本不生长;大叶晚
熟苦荬菜于8月17-27日(开花前期),生长速度进
入高峰期,较龙牧早熟苦荬菜晚1个月,平均日增长
3.0cm,同样,高峰期后,生长速度锐减,降至全生育
期内最低水平(日增长0.3cm),9月6日-10月6
日(下霜期)植株基本不生长(图1)。
2.3.3鲜草产量 由于大叶苦荬菜属于晚熟品种,
前期生长缓慢(生长速度高峰期为8月17-27日),
在3年的试验中,每年仅进行了2次刈割测产,而龙
牧苦荬菜由于早熟特性,进行了3次刈割测产,但第
3茬刈割时植株平均高度56.71cm,未达到70cm。
3年的苦荬菜鲜草产量及单株鲜质量测试结果表明
(表2),尽管各年份大叶苦荬菜单株鲜质量较龙牧
苦荬菜高,但其鲜草产量低于龙牧苦荬菜。各年份
的单株鲜质量、鲜草产量经t检验,差异极显著(P<
0.01)。龙牧苦荬菜3年平均单株鲜质量413.38g,
鲜草产量44 978.58kg/hm2,大叶苦荬菜3年平均
单株鲜质量526.39g,鲜草产量36 196.99kg/hm2,
3年平均单株鲜质量与鲜草产量差异也极显著。
2.3.4抗病性 2008年对整个生育期内不同苦荬菜
品种的病害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表3),龙
牧苦荬菜与大叶苦荬菜苗期未感染病害;抽薹期均感
染了叶枯病,而大叶苦荬菜较严重;开花期均感染了
白粉病,而龙牧苦荬菜白粉病害较严重。总体而言,
龙牧苦荬菜对锈病、叶枯病的抗性较大叶苦荬菜强,
而大叶苦荬菜对白粉病的抗性强于龙牧苦荬菜。
2222
12/2011 草 业 科 学 (第28卷12期)
图1 不同品种苦荬菜生长速度
表2 不同年份不同品种苦荬菜产量比较
品种
单株鲜质量(g)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平均
鲜草产量(kg/hm2)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平均
龙牧早熟苦荬菜 431.98  408.07  400.10  413.38  46 728.33** 45 100.87** 43 106.54** 44 978.58**
大叶晚熟苦荬菜 550.79** 514.83** 513.54** 526.39** 38 178.67  35 100.78  35 311.53  36 196.99
 注:**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表3 不同品种苦荬菜不同时期对不同病害的抗性比较
物候期 病害 龙牧苦荬菜 大叶苦荬菜
锈病  0级 0级
苗期  叶枯病 0级 0级
白粉病 0级 0级
锈病  0级 1级
抽薹期 叶枯病 1级 2级
白粉病 0级 0级
锈病  0级 0级
开花期 叶枯病 0级 0级
白粉病 3级 1级
锈病  0级 0级
成熟期 叶枯病 0级 0级
白粉病 3级
2.3.5营养成分 2008年在第1茬草测产时,各品
种分别取样1kg风干后,分析其营养成分(表4)。
结果表明,抽薹期大叶苦荬菜的粗蛋白含量高于龙
牧苦荬菜,达22.01%,营养价值丰富。
3 结论
龙牧苦荬菜种子粒大,且发芽较快,生育期短
(120d),早熟特性明显,在齐齐哈尔地区种植可刈
割3茬;大叶苦荬菜生育期长,在齐齐哈尔地区未能
成熟,一年仅能刈割2茬。
表4 不同品种苦荬菜营养成分比较 %
品种 水分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龙牧苦荬菜 4.15  19.98  5.26  10.75
大叶苦荬菜 5.10  22.01  5.65  7.78
品种 灰分 无氮浸出物 钙 磷
龙牧苦荬菜 15.31  42.80  1.42  0.33
大叶苦荬菜 14.94  42.95  1.25  0.32
  大叶苦荬菜叶大、叶量丰富,茎叶性状显著优于
龙牧苦荬菜。抽薹期其粗蛋白含量为22.01%,较
龙牧苦荬菜(19.98%)高2百分点。
由于大叶苦荬菜晚熟特性,一年仅能刈割2茬,
尽管其单株鲜质量显著高于龙牧苦荬菜,但其鲜草
产量显著低于龙牧苦荬菜。
参考文献
[1] 陈宝书.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1:399.
[2]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80卷第1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40-245.
[3] 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中国牧草登记品种集[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200.
[4] 斯日古楞,范铁力,贾卫星,等.不同品种苦荬菜比较研
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22(2):172-173.
3222
PRATACULTURAL SCIENCE(Vol.28,No.12) 12/2011
[5] 高召兰,李法曾.山东广义苦荬菜属(菊科)叶表皮微形
态的研究[J].广西植物,2007,27(3):435-439.
[6] 于国防.野生山苦菜营养成分分析[J].营养学报,
2004,26(2):156-157.
[7] 唐凤兰,刘丽,陈积山,等.不同诱变处理对苦荬菜 M1
代农艺性状和品质影响的初报[J].草业学报,2010,
19(2):248-252.
[8] 王长山,徐香玲,张月学,等.不同熟期苦荬菜的染色体
数目及核型分析[J].草业科学,2006,23(4):32-35.
[9] 张月学,李成权,申忠宝,等.太空环境诱变苦荬菜的细
胞学效应研究[J].草业科学,2007,24(9):32-35.
[10] 刘丽,唐凤兰,张月学,等.空间飞行和60 Co-γ射线辐
照对苦荬菜种子的细胞学效应研究[J].草地学报,
2007,15(5):469-472.
[11] 尤海洋,柴凤久,刘泽东.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区禾本科
牧草引种观察试验[J].牧草与饲料,2010,4(2):42-43.
[12] 王树林.饲料苦荬菜在黑龙江省的种植利用[J].黑龙
江农业科学,2001(3):60.
[13] Shiojima K,Suzuki H,Kodera N,et al.Composite con-
stituent:novel triterpenoid,Ixerenol,from aerialparts of
Ixeris chinensis[J].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e-
tin,1995,43(1):180-182.
[14] 张晓梅.苦荬菜的利用价值[J].宁夏农林科技,2002
(6):51.
[15] 刘计权,裴妙荣,王彦梅.中华苦荬菜种子特性的研究
[J].中南药学,2009,7(2):85-87.
[16] 刘计权,裴妙荣,王彦梅.中华苦荬菜形态学特征和生
物学特性的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
10(2):26-28.
[17] 陶静,杨世海,张梦萍,等.抱茎苦荬菜组织培养及植
株再生[J].中国中医杂志,2008,33(4):368-371.
[18] 朱琳,李红梅,王海龙.苦荬菜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
业科技,2009(5):122.
[19] 李红,罗新义,张力军.早熟苦荬菜栽培技术与利用
[J].养殖技术顾问,2001(4):20.
[20] 李洪燕,郑青松,刘兆普,等.海水胁迫对苦荬菜幼苗生长
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植物学报,2010,45(1):73-78.
[21] 李春霞,刘红兵,管华诗.苦荬菜属植物化学研究进展
[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12(5):95-100.
[22] 孟宪贞.苦碟子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81,
12(12):523.
[23] 冯玉书.抱茎苦荬菜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J].中
草药通讯,1979(3):31-34.
[24] Chung H S,Woo W S,Lim S J.Dentalactone,a ses-
qiterpene from Ixeris dentata[J].Phytochemitry,
1994,35(6):1583-1584.
Character differences of Luctuca indica between early
maturity variety and late maturity variety
YANG Wei-guang,LI Hong,MAO Xiao-tao,HUANG Xin-yu,YANG Zhao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Heilongjiang Qiqihar 161005,China)
Abstract: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 differences of Luctuca indica between
early maturity variety(Longmu)and late maturity variety(Daye)by measuring the seed germination,
phenophase,ratio of stem to leaf,growth rate,disease resistance,yield and nutrient content.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germinating velocity,stem-leaf characters,fresh weight of single plant and
fresh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early maturity variety and late maturity variety(P<0.05).
The Daye variety of L.indica did not enter into maturity in the Qiqihar regions due to long reproduction
period,and its fresh weight of single plant and fresh yield was 526.39g and 36196.99kg/ha,respectively;
however,the fresh weight of single plant and fresh yield of Longmu variety was 413.38g and 44 978.58
kg/ha,respectively.
Key words:Lactuca indica;germination characteristics;yield;disease resistance;nutrent components
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