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三叉耳蕨挥发油HS-SPME-GC-MS分析



全 文 :三叉耳蕨挥发油HS-SPME-GC-MS 分析
姬志强1 , 2 , 王金梅1 , 2 , 康文艺*1 , 2
(1.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 , 开封 475004;2.河南大学药学院 , 开封 475004)
摘 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 从根中鉴定
了 31个成分 , 从叶中鉴定了 22个成分。其中有 16个共有成分 。三叉耳蕨根的
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十六醛(11.24%)、正十六酸 (9.07%)、十六烷(6.31%)
和 2 , 6 , 10 , 14-四甲基-十五烷(6.05%)。叶的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邻苯二甲酸
二乙酯(9.85%)、(E)-4-(2 ,6 ,6-三甲基-2-环己-1-烯基)-3-丁烯-2-酮 (9.32%)、
6 ,10 ,14-三甲基-2-十五烷酮 (8.25%)和(E)-4-(2 , 6 ,6-三甲基-1-环己-1-烯基)-3-
丁烯-2-酮(8.05%)。
关键词:HS-SPME;GC MS;挥发油;三叉耳蕨
  三叉耳蕨 (Polystichum tripteron (Kze.)Presl)
是鳞毛蕨科耳蕨属植物 , 分布于东北 、华北 、西北
和西南各省区[ 1] 。其根及叶入药 , 用来治疗内热腹
痛 、痢疾 、淋浊等 。1973年Soeder R.W.从该属植
物 P . acrostichoides 中 得 到 了 γ-Hydroxy-γ-
methylglutamic acid
[ 2] , 除此之外 , 目前未见对该属
植物的化学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研究报道。本文采
用HS-SPME-GC-MS 结合保留指数法鉴定了三叉耳
蕨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三叉耳
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
1 实验部分
1.1 药材与挥发油提取
三叉耳蕨于 2006年 7月采集于河南栾川 , 由
河南大学李昌勤副教授鉴定为 Polystichum tripteron
(Kze.)Presl。标本保存于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
所(No:0607078)。
取阴干三叉耳蕨的根和叶粉末各 0.7 g , 置于
5 mL的样品瓶中 , 插入 65 μm PDMS萃取纤维头 ,
于80 ℃下顶空取样 30 min后 , 得到样品挥发油 ,
立即插入色谱仪进样口(250 ℃), 脱附 1 min。
1.2 实验仪器及条件
美国安捷伦公司6890N GC 5975 MS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 , 美国 Supelco 公司手动固相微萃取
(SPME)装置。气相色谱条件:HP-5 MS 石英弹性
毛细管柱(30.0 m×250 μm×0.25 μm);进样口温
度为 250 ℃;色谱柱初始温度 50 ℃, 以 3 ℃ min
升温至 120℃, 保持 2min , 最后以4 ℃ min升温至
210 ℃, 保持 20 min。不分流进样 。质谱条件:EI
源 , 电离能量 70 eV;离子源温度为 250 ℃;质量
扫描范围为 30 ~ 440 amu。
1.3 保留指数测定
将色谱正构烷烃样品(C6-C26)各取等量混合
后 , 在与样品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测定各标准品的
保留时间 , 计算出保留指数[ 3, 4] 。
2 结果与讨论
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解析各峰相应的质谱
图 , 共鉴定了 37 个化合物 , 相对含量均在 1%以
上 , 定性结果和相对含量见表 1。
从三叉耳蕨根的挥发油中鉴定了 31个化合
物 , 占根挥发油总量的 97.58%, 其主要成分是:
十六醛 (11.24%), 正十六酸 (9.07%), 十六烷
(6.31%)和 2 , 6 , 10 , 14-四甲基-十五烷 (6.05%)。
首次从三叉耳蕨叶的挥发油中鉴定了 22个化合
物 , 占叶中挥发油总量的 95.18%, 其主要成分
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9.85%), (E)-4-(2 , 6 , 6-
三甲基-2-环己-1-烯基)-3-丁烯-2-酮 (9.32%), 6 ,
10 ,14-三甲基-2-十五烷酮 (8.25%), (E)-4-(2 , 6 ,
6-三甲基-1-环己-1-烯基)-3-丁烯-2-酮(8.05%)。
—474—
第 27卷增刊
2008年 5 月              分析试验室Chinese Journal of Analysis Laboratory            Vol.27.Suppl.2008-5
DOI :10.13595/j.cnki.issn1000-0720.2008.0518
表1 三叉耳蕨根和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
化合物 Tr min KI 根 叶
壬醛 15.01 1104 - 5.62
*(E)-2-壬醛 17.54 1160 1.12 1.57
癸醛 19.57 1205 - 1.93
二氢-5-戊基-2(3H)-呋喃酮 26.98 1367 2.52 -
卡巴烯 27.24 1373 5.04
*十三烷 28.41 1397 1.08 2.18
(E)-4-(2 , 6 , 6-三甲基-2-环己-1-烯基)-3-丁烯-2-酮 29.78 1430 - 9.32
*2H-1-苯并呋喃-2-酮 30.53 1448 2.1 2.82
*(E)-6 , 10-二甲基-5 , 9-十一碳二烯-2-酮 30.83 1455 1.09 2.45
4 , 8-二甲基-十一烷 31.08 1461 1.62 -
*(E)-4-(2 , 6 , 6-三甲基-1-环己-1-烯基)-3-丁烯-2-酮 32.16 1488 2.88 8.05
*十五烷 32.58 1498 3.93 5.38
丁羟基甲苯 33.21 1516 2.37
5-戊基-1 , 3-苯二醇 33.74 1531 1.64
*5 , 6 , 7 , 7a-四氢-4 , 4 , 7a-三甲基-2(4H)-苯并呋喃酮 33.98 1538 1.49 4.27
2-甲基-十五烷 34.85 1563 1.16 -
*十六烷 36.10 1599 6.31 5.38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36.20 1602 9.85
雪松醇 36.39 1608 1.23 -
十四醛 36.60 1615 2.42 -
*2-溴-十二烷 37.65 1649 4.39 2.35
2-甲基-十六烷 38.09 1663 1.15 -
环十四烷 38.74 1684 1.98 -
*十七烷 39.22 1700 4.93 3.86
*2 , 6 , 10 , 14-四甲基-十五烷 39.38 1705 6.05 3.02
十六醛 39.75 1719 11.24 -
环十五烷 41.62 1785 4.46 -
*十八烷 42.04 1800 2.16 1.21
*2 , 6 , 10 , 14-四甲基-十六烷 42.28 1809 3.38 1.52
[ 4R-(4α, 4aα, 6β)]-4 , 4a , 5 , 6 , 7 , 8-六氢-4 , 4a-二甲基-6-
(1-甲基乙烯基)-2(3H)-萘酮 42.52 1818 3.72 -
*6 , 10 , 14-三甲基-2-十五烷酮 43.33 1848 3.58 8.25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44.04 1875 3.49 3.86
顺-9-十六烯醛 44.61 1896 1.36 -
十六酸甲酯 45.39 1928 2.08 -
氧杂环十七烷-2-酮 45.59 1936 - 5.98
*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 46.41 1969 1.58 1.27
正十六酸 46.82 1985 9.07 -
Total % - - 97.58 95.18
      *根与叶中相同成分
—475—
第 27卷增刊
2008 年 5 月              分析试验室Chinese Journal of Analysis Laboratory            Vol.27.Suppl.2008-5
  在三叉耳蕨根和叶的挥发油中 , 有 16个相同
成分。但根中含量高的十六醛 (11.24%), 正十六
酸(9.07%)等在叶中却未能检测到 , 同时叶中高
含量的邻苯二甲酸二乙酯(9.85%), (E)-4-(2 , 6 ,
6-三甲基-2-环己-1-烯基)-3-丁烯-2-酮(9.32%)在
根中也未能检测到。说明三叉耳蕨根和叶的挥发
油化学成分存在一定差异 。
正壬醛(nonanal)在三叉耳蕨叶的挥发油中占
5.62%, 文献报道壬醛具有强烈的油脂气味和甜
橙气息 , 在工业上可用作食品添加剂 , 也可用于
调制玫瑰 、橙花 、香紫罗兰等香精 , 说明该成分是
三叉耳蕨叶主要的香气成分[ 5] 。正十六酸 (棕榈
酸)在三叉耳蕨根的挥发性成分中占 9.07%。该化
合物在日本多管藻中大量存在[ 6] , 与动植物体的
营养有密切关系 。
6 ,10 ,14-三甲基-2-十五烷酮在三叉耳蕨根和
叶的挥发油中都有存在 , 在叶的中的含量高达
8.25%。该化合物存在于多种植物的挥发性成分
中[ 7 , 8] , 其在植物体内部的作用和药理作用尚未有
文献报道 , 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1]  丁宝章 , 王遂义.河南植物志(第一册).郑州:河南
科技出版社 , 1997.89
[ 2]  Soeder R W.Phytochemistry , 1973 , 12(9):2297
[ 3]  钟瑞敏 , 曾庆孝 , 张振明等.分析测试学报 , 2006 ,
25(5):16
[ 4]  孙凌锋 , 陈红梅 , 叶文峰.香料香精化妆品 , 2004 ,
(6):4
[ 5]  高锦明 , 张鞍灵.香料香精化妆品 , 1999 , (2):16
[ 6]  杭 瑚 , 张立新 , 陆懋荪等.海洋科学 , 1998 , 5:7
[ 7]  何晶晶 , 解 静 , 王国华等.中成药 , 2007 , 29(9):
1371
[ 8]  曹敫仙 , 陈云龙 , 傅承新等.药物分析杂志 , 2005 ,
25(10):1211
—476—
第 27卷增刊
2008年 5 月              分析试验室Chinese Journal of Analysis Laboratory            Vol.27.Suppl.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