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刻叶紫堇粗提物的杀虫活性初步研究



全 文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 2013,19(22)
刻叶紫堇粗提物的杀虫活性初步研究
张中信
(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
摘 要:采用叶片浸渍法和浸虫法测定刻叶紫堇粗提物对菜青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刻叶紫堇乙醇提取物对
菜青虫具有一定的胃毒和触杀活性。
关键词:刻叶紫堇;菜青虫;杀虫活性
中图分类号 S5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2-72-02
Primary Reseach on Insecticidal Activity of Corydalis incisa
Zhang Zhongx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Anqing Teachers College,Anqing 246011,China)
Abstract:The insecticidal activities of Corydalis incisa extracts against Pieris rapae were studied through leaf im⁃
mersion and dipping pest metho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ydalis incisa extracts had contacting toxicity
and stomach poisoning efficts against Pieris rapae.
Key words:Corydalis incisa;Pieris rapae;Insecticidal activity
刻叶紫堇(Corydalis incisa)为罂粟科(Papaveraceae)紫
堇属植物,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和杀虫功效[1]。张
颖等从刻叶紫堇中提取分离得到 13种生物碱类化合物[2]。
刻叶紫堇提取物的杀虫作用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乙醇
提取刻叶紫堇中的化学成分,并检测其粗提物的杀虫活性,
为该植物的生物农药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2011年4月份采集刻叶紫堇,标本保存在安庆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将采回的刻叶紫堇阴干粉碎、过筛,
称取粉末 50g,用 500mL乙醇浸泡 24h后,过滤,重复提取 1
次,将 2次的滤液合并。用旋转蒸发仪减压浓缩,将得到的
浸膏转移试剂瓶中。用丙酮溶解浸膏并分别配成 0.1g/mL、
0.5g/mL(刻叶紫堇干重/丙酮体积)的溶液,放在冰箱中保存
备用。
胃毒作用实验参照张兴等[3]的测试方法。
计算公式:死亡率(%)=(死亡数/供试总虫数)×100;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对照死亡率)/对照生存
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刻叶紫堇乙醇提取物对菜青虫的胃毒作用 不同浓度
刻叶紫堇乙醇提取物对菜青虫的胃毒作用结果见表 1。由
表1可以看出,0.1g/mL刻叶紫堇提取物处理时,菜青虫的校
正死亡率为 15.79%;0.5g/mL的刻叶紫堇提取物对菜青虫的
胃毒作用较强,为 28.95%。说明刻叶紫堇不同浓度粗提物
对菜青虫均有一定的胃毒作用,且杀虫毒性随提取物浓度增
加而增强。
表1 刻叶紫堇乙醇提取物对菜青虫的胃毒作用
处理
刻叶紫堇乙醇提取物
0.1g/mL
刻叶紫堇乙醇提取物
0.5g/mL
丙酮溶液
处理菜青虫数
(头)
40
40
40
平均死亡率
(%)
20
32.5
5
校正死亡率
(%)
15.79
28.95
研究中发现,菜青虫对 0.5g/mL的粗提物处理的甘蓝叶
的取食面积小于 0.1g/mL,说明刻叶紫堇乙醇提取物的丙酮
稀释液对菜青虫还具有拒食作用。
2.2 刻叶紫堇乙醇提取物对菜青虫的触杀作用 不同浓度
刻叶紫堇乙醇提取物对菜青虫的触杀作用见表2。由表2可
以看出,浓度为0.1g/mL提取液处理时,菜青虫的触杀校正死
亡率为38.24%;浓度为0.5g/mL提取液对菜青虫的触杀作用
增大,为55.88%。
表2 刻叶紫堇乙醇提取物对菜青虫的触杀作用
处理
刻叶紫堇乙醇提取物
0.1g/mL
刻叶紫堇乙醇提取物
0.5g/mL
丙酮溶液
处理菜青虫数
(头)
40
40
40
平均死亡率
(%)
47.5
62.5
15
校正死亡率
(%)
38.24
55.88
研究中还发现,喷洒了刻叶紫堇丙酮溶解(下转74页)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项目(KJ2012Z232)。
作者简介:张中信(1971-),男,从事植物学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3-10-25
72
DOI: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13.22.038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 2013,19(22)
症状时,误作二化螟进行防治。由于大螟发生期和二化螟不
同,对大螟防治效果不理想,尤其对大螟高龄虫效果较差,为
其以后发生积累了更多的基数。
3.3 农药的大量使用,改变了稻田生态环境 目前,水稻上
大量使用农药,破坏了农田的生态环境,天敌数量明显减少,
降低了生态环境对害虫的调控能力,有利于大螟的发生
危害。
4 防治对策
4.1 加强预测预报 在防治水稻病虫害上,不能仅仅把大
螟作为兼治对象,应重视对大螟的预测预报。目前,铜山区
主要采取灯诱方法进行预测预报,但大螟趋光性弱,灯下幼
虫量少,灯诱测报困难,应引入性诱剂应用于大螟测报。比
较成熟的性诱剂主要成分为顺-11十六醋酸酯、顺-11十六
碳烯醇,诱蛾量大,世代明显清晰,盛期和高峰期显著,性诱
剂捕获大螟情况与田间实况完全一致[3]。稗草上卵量的消
长情况也可以测报大螟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4]。
同时,要探寻针对大螟的更有效地防治方法和措施,并
在实际生产中灵活运用,做到“防、避、治”相结合,才能有效
控制大螟的发生危害。
4.2 农业防治 改进栽培技术,适当推迟水稻移栽期,可有
效避开1代大螟的大量虫源,并错开水稻破口期与3代大螟
的卵孵盛期。减轻危害[5]。根据我区的地理位置及温光条
件,适当推迟播期,压低 1代基数,争取全年防治工作主动
性。在同一地区尽量避免品种混栽,人为恶化大螟生存环
境。大螟卵块有约70%产在稗草为主的禾本科杂草上,卵块
孵化后,幼虫陆续向水稻转移为害。因此,栽稗诱卵并及时
拔除,可以减少大螟发生数量,减轻大螟危害程度[6]。对大
螟重发区,还应及时采取铲除田边杂草、冬闲田采取灌水保
湿等措施。
4.3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根据大螟的发生特
点,应在大螟卵孵盛期进行施药,这是防治大螟的关键,同时
本着“压低基数、狠治 3代”的原则,合理用药。目前可以使
用阿维菌素、甲维盐、毒死蜱等农药轮换使用,40%二嗪辛乳
油对大螟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期达 15d以上,螟害率
可控制在 1%以下[7]。用药时应保证喷雾用水量,对准稻株
中上部喷雾,保持田间 3~5cm左右的水层,以确保防效。植
保部门要积极筛选对大螟防效好的药剂进行大田药效试验,
并进行大田推广应用,控制大螟发生危害。
5 结语
近几年,大螟在铜山区有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应引起
足够的重视。但是大螟作为常发性次要性害虫,对其做的研
究相对比较少,因此应积极开展大螟生物学习性方面的研究
工作,明确其生长、发育所需的适合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筛选有效防治药剂,确立防治适期,从而制定经济有效地防
治对策,及时预警,为大螟可持续控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韦永保,施守华,周群芳.广德县近年单季稻大螟发生规律及其上
升原因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4(1):67-68.
[2]徐红莲,严兆龙,仇广灿.大螟的转移为害规律及其测报技术探讨
[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5):5-7.
[3]陈龙稳,欧阳亨泱,吕锡麟.大螟性诱剂应用于虫情测报[J].昆虫
知识,1987,24:8-10.
[4]李洪山,李慈厚.水稻大螟孕卵与寄主杂草的关系及其危害[J].
江苏农业科学,2006,2:48-49.
[5]沈厚芬,王云川,刘金波.水稻大螟的流行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J].现代农业学报,2006,2:18-20.
[6]丁俊.稗草在大螟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J].植物保护,1982,8
(2):13.
[7]张晓红.浅析苏州市相城区水稻大螟上升原因及治理对策[J].上
海农业科技,2012,4:124. (责编:张宏民)
(上接72页)液后,部分菜青虫无法活动,无法取食,虫体似
瘫软,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经一段时间后有的会苏醒,而后缓
慢死亡。说明刻叶紫堇提取物对菜青虫还有一定的麻醉
作用。
3 讨论
近年来应用化学农药产生的“3R”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
了严重隐患,并且造成生态环境失衡,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
性,导致害虫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数量下降、人畜中毒。为
了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食物品质,从植物中提取分离杀虫
活性成分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4]。生物农药一般具有
选择性强,对天敌及人畜毒性低;无残留污染,在环境中易降
解;作用方式独特,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开发和使用成本相
对较低等优点[5]。刻叶紫堇对菜青虫的具有胃毒和触杀作
用,且在不同浓度下菜青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物活性。刻
叶紫堇资源丰富,它的乙醇粗提取物具有杀虫效果,可以作
为生物农药开发利用,但是其杀虫成分需要进一步研究,以
期从中发现杀虫活性化合物。
参考文献
[1]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M].第二卷.北京:中国展望出版
社,1987.
[2]张颖,秦民坚,谢国勇.刻叶紫堇的生物碱成分分析[J].植物资源
与环境学报,2008,17(4):67-69.
[3]张兴,潘文亮.缓效型杀虫剂室内生物测定的计算和评价[J].北
京农业科学,1989,(3):6-10.
[4]吴文君.从天然产物到新农药创制——原理方法[M].化学工业出
版社,2006.
[5]郝乃斌,戈巧英.中国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制与应用[J].植物学通
报,1999,16(5):495-503.
(责编:张宏民)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