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毛茛属药用植物研究概况



全 文 :·综述·
毛茛属药用植物研究概况
王旭红 ,秦民坚 ,邓 霞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8)
    关键词: 毛茛属 ;药用植物 ;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82. 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199( 2003) 06-0057-03
  毛茛属植物在系统分类上属于较为原始但又十
分重要的一类植物。早在神农本草中即记载有石龙
芮 Ranunculus sceleratus用于药用 ,后来的本草纲
目中又收录了毛茛 R. japonicus , 1990年版《中国药
典》只收录该属一种植物小毛茛 (猫爪草 ) R.
termatus ,本品能散结 ,消肿 ,用于瘰疬、淋巴结结核
未溃。 毛茛属植物一般具小毒 ,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该属植物在我国资源非常丰富 ,产量大。近几年来对
毛茛属植物的研究多集中于血清学及核型研究等方
面 ,其中对小毛茛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多。
1 植物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叶互生 ,分裂、或复叶 ,稀
全缘 ,托叶膜质有或无 ,叶柄基部多扩展成鞘状。花
单生或多为聚伞花序 ,或再聚成圆锥花序 ,花黄色 ,
花萼 5,早落 ,花瓣 5或多数 ,基部有蜜腺 ;雄蕊多
数 ;心皮多数 ,螺旋着生于花托上 ,每心皮有一直立
胚珠。 瘦果平滑或有瘤状突起 ,少数有刺 ,密集成头
状 ,着生在球状或长柱形花托上。柱头长或短 ,成熟
后延长成直或弯的喙 [1 ]。
2 显微特征
2. 1 根的横切面 表皮细胞均为一层。茴茴蒜的表
皮细胞为类方形 ,外被薄的角质层 ;毛茛、小毛茛的
表皮细胞均切向延长 ;小毛茛的表皮细胞有的分化
为表皮毛 ,微木化。皮层较为宽广 ;毛茛皮层细胞近
圆形 ,有的含黄色油状物 ,有的含淀粉粒 ;小毛茛的
皮层细胞壁稍厚 ,有纹孔 ;茴茴蒜皮层细胞排列疏
松 ,外侧呈现众多气室。内皮层均明显 ,可见凯氏点。
中柱鞘为 1~ 2层薄壁细胞 ;毛茛维管束辐射型 ,初
生木质部具 3~ 4个放射角 ;小毛茛木质部、韧皮部
各 2束 ,相间排列 ;茴茴蒜维管束中初生木质部四原
型 ,次生组织不甚发达 ,形成层隐约可见 ,木质部、韧
皮部相间排列 ,髓部由几个大型薄壁细胞组成 [2, 3 ]。
2. 2 茎的横切面 毛茛、茴茴蒜均全草入药 ,其茎
横切面显微特征如下: 表皮细胞 1层 ,可见非腺毛。
毛茛皮层细胞近圆形 ,常含黄色油状物 ,有石细胞 ;
茴茴蒜皮层细胞大小不均 ,排列疏松 ,形成若干大小
不等的气室 ,维管束外韧型 ,髓部大 [2, 3 ]。
2. 3 叶主脉横切面  (文献中只有茴茴蒜叶横切面
的报道 )上表皮细胞长圆形 ;下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
类方形 ,可见多数气孔 ,气孔特异 ,略高于表皮 ;上下
表皮外侧均被较厚的角质层。 栅栏组织由一层薄壁
细胞组成 ,海绵组织由 7层圆形薄壁细胞组成。主脉
维管束较小 ,外韧型。主脉维管束周围上下表皮内侧
可见 2~ 3层厚角细胞 ,细胞壁呈不均匀加厚 [2, 3 ]。
2. 4 粉末显微特征 毛茛全草粉末淡黄色 ,味辣 ,
韧皮纤维长梭形 ;石细胞黄色 ,类圆形。非腺毛众多 ,
单细胞 ;梯纹、网纹导管多见 ;淀粉粒细小众多 ,单粒
呈类圆形 ,类半球形 ,层纹不明显 ,稀有复粒 ;表皮细
胞不规则 ,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茴茴蒜全草粉末为
深绿或灰绿色 ;气味淡 ;非腺毛众多 ,壁薄 ,表面有时
可见疣点 ;导管为网纹、螺纹 ;叶表皮细胞的上表皮
细胞多角形 ,垂周壁平直 ,下表皮细胞多角形 ,垂周
壁呈波状弯曲 ;气孔密集 ,不定式 ;厚壁细胞波状增
厚或连珠状增厚 ,可见圆形纹孔 ;木纤维可见斜点状
和圆形纹孔 ;花粉粒圆形 ,萌发孔 0~ 6个 ,表面可见
圆形和斜点状雕纹 ;草酸钙簇晶淡黄色 ,角钝 ;淀粉
粒少 ,长圆形 ,大小不一 ,脐点不规则 [2, 3 ]。
3 化学成分
3. 1 内酯类化合物 以原白头翁素为代表的一系
列内酯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毛茛属植物中 ,这类化
合物有着独特的生理活性和典型的生源合成途径。
这类化合物至目前为止已发现了 7个。 原白头翁素
( pro to anemonin )、白头翁素 ( anemonin )、毛茛苷
( ranunculin )、 异 毛 茛 苷 ( isoranunculin )
ranunco sideranunculoside和猫爪草素 ( teralide)。在
这些化合物的结构中均存在 1个由 5个碳原子组成
—57—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3年第 17卷第 6期Resear ch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s
DOI : 10. 13728 /j . 1673 -6427. 2003. 06. 027
的结构片段 ,该结构片段在水解后 ,均可产生 1个相
当于羟基戊酸的结构 [4 ]。
3. 2 黄酮类化合物 人们已从大多数毛茛属植物
检测到黄酮类化合物的存在 ,多以碳苷的形式存在。
已从毛茛属植物中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为牡荆素
( vi texin )、 肥皂 草素 ( lapona retin )、新 牡荆 素
( neov itexin )、 荭 草 素 ( o ricntin )、 异 荭 草 素
( homooricntin)、棉花皮次苷 ( g ossypi t rin)、槲皮素
等 [4 ]。
3. 3 皂苷类化合物 毛茛属植物中的皂苷类成分
较简单。目前已从毛茛属植物中得到的皂苷其苷元
均为齐墩果酸型三萜皂苷 ,有常春藤皂苷和齐墩果
酸两种。
3. 4 生物碱类化合物 生物碱类化合物在毛茛属
中广泛存在 ,但较为简单。直至 1990年由 Bonora等
从塞尔维亚毛茛 R . serbicus的根茎中分离得到了 4
种季胺类生物碱 ,分别为小檗碱型和阿朴酚型 [4 ]。
3. 5 其它化合物 有关毛茛属植物化学成分报道
中 ,只有小毛茛的化学研究报道较多。 《现代中药材
商品通鉴》记载小毛茛含糖 16% 、油 1. 2%、微量生
物碱等。 1993年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姜达衡等从小毛
茛的干燥根茎中分离出了豆甾醇、甘烷酸和肉豆蔻
酸十八烷基酯 3种脂溶性成分。 1995年第二军医大
学药学院郭学敏等分离得到 7个化合物。 1999年辽
宁中医学院中药系李海滨等从小毛茛的块根中分离
得到 10个化合物 ,鉴定了其中 6个化合物 ,其中化
合物十六烷酸、二十九烷酸、猫爪草甲素和 5-羟基 -
3-甲氧基苯甲醛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 [5 ]。
4 理化鉴别
4. 1 不饱和内酯环的反应 毛茛 100 g, 95%乙醇
约 100 ml回流提取 ,得绿色滤液 ,加入 0. 2 g活性
碳回流煮沸脱色 30 min,得黄色滤液。取黄色滤液 1
m l置试管中 ,滴加 Kedde试剂 2~ 3滴 ,产生紫红色
沉淀。 毛茛粉末加热 ,升华物收集于载玻片上 ,在显
微镜下观察 ,升华物结晶为亮黄色 ,呈方形、六边形。
不规则并大小不等 ,小颗粒状结晶有规律地排列在
大颗粒结晶周围 ;另将升华物收集于白瓷皿中 ,滴加
Kedde试剂 1滴 ,结晶溶解 ,呈现紫红色 [2 ]。
4. 2 皂苷的反应 茴茴蒜粗粉 10 g ,加 95%乙醇
15 ml ,于水上加热至 80℃提取 1 h,过滤 ,滤液蒸
干 ,用冰醋酸溶解 ,溶解溶液加硫酸 1~ 3滴 ,显淡红
色→紫红色→污绿色 [3 ]。
4. 3 糖类的反应 茴茴蒜样品粗粉 5 g ,加 50 ml
蒸馏水 ,于 60℃水溶液上热浸 40 min,过滤 ,取滤
液 1 ml于试管中 ,加 5%α-萘酚乙醇溶液 3滴 ,摇
匀 ,沿管壁缓缓加入 1 m l浓硫酸 ,上层污绿色 ,交界
面出现紫红色环。小毛茛样品细粉 0. 5 g ,加 50%乙
醇 8 ml温浸 1 h ,滤过 ,滤液浓缩至 3 ml ,取 1 ml于
试管中 ,加 10%α-萘酚乙醇溶液 5滴 ,摇匀 ,沿管壁
缓缓加入 0. 5 ml浓硫酸 ,交界面出现紫红色环 [3 ]。
4. 4 氨基酸反应 取小毛茛细粉 0. 5 g ,加 80%乙
醇 8 ml温浸 1 h,滤过 ,滤液浓缩至 ,取 1 ml于试管
中 ,加 1%α-茚三酮溶液 4滴 ,在水浴上加热数分钟 ,
显紫红色反应。
4. 5 荧光反应 取小毛茛粉末 1 g ,加 70%乙醇 10
ml ,水浴提取 10 min,滤过 ,取滤液 2 m l置试管中 ,
在紫外光灯 365 nm下观察 ,溶液显绿色荧光 [6 ]。
4. 6 薄层色谱鉴别 茴茴蒜样品粗粉 10 g ,加
95%乙醇 15 m l,于水浴上加热至 80℃提取 1 h,过
滤 ,滤液点样于硅胶 G板 (硅胶 G3. 5 g, 0. 5%羟甲
基纤维素钠水溶液 8 ml , 110℃活化 2 h ) ,展开剂:
苯 -甲醇 -甲酸 ( 75∶ 25∶ 1) ,香草醛盐酸液显色。 展
距 14 cm,展开得两个黄棕色斑点 , Rf值分别为
0. 37, 0. 89[3 ]。
取小毛茛粉末 2 g ,加 95%乙醇 20 m l,回流提
取 20 min,放冷 ,滤过 ,滤液浓缩至 1 m l,吸取上述
两种滤液各 5 ul,分别点于两块含 3%羟甲基纤维素
钠为粘合剂的硅胶 G板上。均以苯 -乙醇 ( 1∶ 1)为
展开剂 ,分别展开晾干。 ①喷 5%磷钼酸嗯溶液显
色 , 110℃加热数分钟 ,显 3个蓝色斑点。 ②喷茚三
酮试液 110℃加热数分钟 ,显 1个紫红色斑点 [6 ]。
4. 7 紫外吸收光谱 取小毛茛粉末 2 g ,加甲醇溶
液 20 m l,振摇 2 h,滤过 ,取滤液 2 m l置 100 ml容
量瓶中 ,加 50%甲酸稀释至刻度 ,用 50%甲酸作空
白 ,分光光度法在 200~ 400 nm范围内测定吸收
度 ,在 207 nm波长处有一最大吸收 [6 ]。
5 药理作用
原白头翁素广泛存在于毛茛属植物中 ,原白头
翁素有很强的抗菌作用 ,试管中 4× 10- 5即能抑制
结核菌的生长。白头翁素也有显著的抗菌作用 ,对葡
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的抑菌浓度为 1. 25×
10- 4 ,结核杆菌为 5× 10- 4 ,对大肠杆菌也有类似的
抑菌作用 ,对革兰氏阴性菌与链霉菌有协同作用 ,还
有强的杀真菌作用。原白头翁素在豚鼠离体器官 (支
—58—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3年第 17卷第 6期Resear ch and Practice o f Chinese Medicines
气管、回肠 )及整体试验中 ,均有抗组胺作用。
徐州医学院附院张家华等采用死活细胞计数和
3H-Tdr掺入法 ,并用高三尖杉酯碱作对照 ,表明毛
茛甙对各种白血病细胞均有一定杀伤作用 [7 ]。 广州
中药一厂研究所杨嘉等 ,对复方猫爪草水提物抗急
性炎症作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对二甲苯所致小鼠
耳肿胀 ,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
以及蛋清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抑制作用。
6 临床应用
有关毛茛属植物的临床应用报道 ,主要集中在
毛茛和猫爪草。新鲜毛茛全草加食盐少许捣成糊状
外用治疗传染性肝炎 [8 ] ;毛茛注射液痛点注射治疗
骨质增生性疼痛。毛茛捣泥治疗牙痛 [9 ] ;毛茛加少量
食盐捣烂 ,捏成药团外用治疗粟疹状眼病 [13 ] ;鲜万
年青捣烂取汁漱用治疗乳蛾 ;还有毛茛外用治疗慢
性血吸虫、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
炎、银屑病的报道 [11 ]。 现有文献报道猫爪草用于治
疗颈淋巴结核 [10 ]、咽喉炎、疖病 [ 12]等。
毛茛属植物中药用植物所占的比例较高 ,在我
国的蕴藏量大 ,资源丰富 ,且民间作为药用的种类极
多 ,故开发利用毛茛属药用植物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 .江苏植物志 (下册 ) [M ].南京:江苏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82. 175.
[ 2 ] 王晓丽 .野芹菜的生药学研究 [ J] .贵阳医学院学报 , 1999, 24
( 3): 36.
[ 3] 韦裙辉 ,廖心荣 ,杨树德 .云南民间习用水杨梅 -茴茴蒜的生药
学研究 [ J ].中国中药杂志 , 1994, 19(4) : 201.
[4 ] 郭学敏 ,洪永福 ,周卓轮 .毛茛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J ].中
草药 , 2001, 32( 8): 746.
[5 ] 李海滨 ,杜树山 ,侯凤飞 .中药猫爪草化学成分研究 [ J ].沈阳药
科大学学 , 1999, 16( 6): 24.
[6 ] 吕 彬 ,董书敏 ,付小六 .猫爪草及其制剂的理化鉴别 [ J ].河南
中医药学刊 , 1999, 14( 2): 17.
[7 ] 张家华 .毛茛甙体外抗白血病细胞的毒性试验 [ J ].中国肿瘤临
床 , 1999; 20( 12): 941.
[8 ] 严燕翔 .毛茛草发泡疗法治疗肝炎 375例 [ J ].四川中医 , 1986,
4( 8): 35.
[9 ] 彭国权 .毛茛治牙痛 [ J] .新中医 . 1990; 22( 3): 28.
[ 10 ] 董锡歧 .毛爪草治疗颈淋巴结核 [ J ].上海中医药 , 1984, ( 8):
32.
[11 ] 李忠良 .野芹菜治疗银屑病 5例 [ J ].中西医结合杂志 , 1987, 7
( 9): 540.
[12 ] 蒋运祥 .猫爪草可治疖病 [ J] .新中医 , 1990, 22( 11): 36.
[13 ] 范保根 .毛莨治疗粟疹状眼病 [ J ].浙江中医杂志 , 1989, 24
( 10): 470. (收稿日期: 2003-08-10)
  60Co-γ辐照灭菌在中药及其制剂中的应用
王锦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北京 100040)
    关键词: 60Co-γ辐照灭菌 ;中药 ,制剂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199( 2003) 06-0059-03
1  60 Co-γ辐照灭菌的起源和发展
   60 Co-γ辐照灭菌由来已久 ,最早是 Mink在
1896年提出来的 ,辐照灭菌用于保藏食品的最早报
告见于 1930年的美国专利集 ,辐照灭菌得到广泛应
用则是三四十年来的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 60 Co-γ
辐照灭菌技术被引进到我国 ,由于 60 Co-γ辐照灭菌
具有穿透力强、不需升高温度和压力且操作简单的
特点 ,因此很快被广泛应用于中西药制剂的灭菌 ,并
就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八十年代的研
究 ,确认了 60Co-γ辐照的灭菌效果及应用的可行性 ,
九十年代的研究更广泛和深入 ,在辐照的剂量及辐
照对药物制剂的质量和药理作用的影响做了量化的
研究 ,使这项技术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2 灭菌机制
   60 Co-γ射线辐照主要是破坏细菌细胞中的
DNA和 RNA,受损的 DNA和 RNA分子发生降
解 ,失去合成蛋白质和遗传的功能 ,使细胞死亡。 或
者认为是射线使细菌细胞内的水分子产生有活性的
自由基 ,从而破坏了细胞体 ,达到灭菌目的。
3 灭菌效果和剂量
   60 Co-γ辐照灭菌为冷灭菌 ,其穿透力强且无残
留 ,能有效地杀灭药物中的微生物、螨类、虫类。其灭
菌效果与辐射剂量有关。 美国药典规定高剂量有效
灭菌为 2. 5 KGY,中剂量为 1 KGY,低剂量为 0. 4
—59—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3年第 17卷第 6期Resear ch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