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必药 范常
乌药叶 的临床应 用
6之 8 3 0。 首川省剑阁县中医院 张茂江
药典记载乌药的根 、 茎 、 叶皆可入药 , 而
方书所记乌药多用其根 ,其叶的应用极少 。我
在基层行医多年 , 好集民间验方 , 常以乌药
叶外敷治痈疽 , 内服治胃痛等均收到满意疗
效 , 爱举于下 :
乌药鲜叶捣敷治痈疽
乳房炎初起 , 掀红肿胀疼痛 。 采乌药鲜
叶 5 0 克捣烂如泥外敷患处 , 中留小孔以出毒
气 。 每日换药一次 , 能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
连敷 2 ~ 3 次即可消散 。 全身症状较重者 , 同
时内服清解郁热 、 软坚散结的中药 。 急性蜂
窝织炎 , 局部红肿热痛未溃成脓者 , 视其肿
块大小 , 采乌药鲜叶 5于一 1 0 0 克捣敷患处 , 半
日换药一次 , 随捣随敷 。 一般敷 3 ~ 5 次即可
使其消散 。 如治一 男性 3 8 岁贾某臀痈案 。 患
者初起仅觉左侧臀部疼痛 、 红肿不甚明显 。继
则高肿嗽赤 、 疼痛加剧 , 伴发寒热 。 此由寒
湿 留滞 、 凝聚不散 、 郁久化热 , 致成臀痈 。 以砰
嘱家人采得乌药鲜叶 1 0 0 克于臼中捣烂如沈
敷于患处 、 中留小孔 。 每 日换药 2 次 , 同时
内服仙方活命饮 。 连敷 5次后红肿疼痛即消 、
痈疽虽为阳证 ,乃气血为邪毒奎阻所致
乌药有辛散温通的功效 , 其叶更具辛香走窜
之力 由于本品具有散和通的作用 , 促使局
部血液循环加快 、 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 所
以敷治痈疽有效 。
往耗伤胃津 。 乌药叶 “ 下通少阴肾经 , 上理
脾胃元气 。 ” 我常以本品 10 一 15 克加入益胃
止痛方中 , 每获良效 , 且无伤津耗液之弊 。 如
治一女性 37 岁何某胃痛案 。 患胃痛已十年 ,
经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 。 诊见中脱隐痛 , 暖
气频繁 、 每于食后作胀 、 一小时后始舒 、 舌
红苔白 、 脉见弦细 。 此 由胃痛 日久导致 胃阴
不足 , 兼挟气滞 。 治当养阴益胃 , 理气止痛 。
处方 : 北沙参 、 怀山药 、 玉竹 、 石解 、 生谷
芽 、 山植 、 乌药汗卜各 巧 克 , 建曲 、 陈皮各 1。
克 。 水煎连服五剂 , 胀痛减半 。又 以本方加鸡
内金打成药面服三 日后 , 食欲增加 , 未再发
生疼痛 。
白头翁与漏芦的鉴别
6 2 8 0 0 0 广元市药品检验所 阎延吉
乌药叶善治胃痛
胃痛 日久 , 或服温燥止痛的药物太过 , 农
白头翁与漏芦均为常用中药 。 由于二者
性状极为相似 , 所以临床上经常混用 ; 但二
者才斗属不同 , 化学成分各异 , 功能主治亦各
有别 。 本文因此对两者进行比较鉴别 。
白头翁 系毛食科植物 白头翁 P u l s a 州 la
、、 *: ; 飞、 : : s ; S ( B g e .) R e g e 的干燥根 。
漏芦系菊科植物祁州漏芦 Rh a p o , I t , e u m
、 : ,: ; f ;: ) r 。 。 、 ( L ) D C 或禹州漏芦 E e h i n o p S la t
、 f o l , 。: 5 T a u s e l:
. 的干燥根 。
四川中医 1 9 9 4 年第五期
白头翁与漏芦的鉴别特征比较表
白头翁
形状 根呈 圆柱形 , 稍扭曲 , 长 6~ 2 c0 m , 直径 。 . 5 ~
Z e m
。
表面 黄棕色或棕褐色 ,具不规则 纵皱纹或纵 沟 , 技
部易脱落 , 有网状裂纹 , 根头处常有枯朽状洞
孔 , 根头部稍膨大 , 顶端有白色绒毛 , 有的可见
鞘状叶柄残基 。
断面 质硬而脆
, 易折断 , 断面较平坦 , 皮部黄白
淡黄棕色 , 木部呈淡黄色 。
气味 气微弱 , 味微苦涩
成分 含三菇类皂贰约 9肠
功效 清热解毒 , 凉血止痢 。 用于热毒血痢 、 阴痒带下
阿米 巴痢 。
漏芦
根呈圆锥形或破碎成片块状 , 多扭曲 。 完整者长
1 0 ~ 3 0C m
, 直径 0 . 5~ cZ m 。
灰褐色或暗棕色 ,粗糙 ,具纵皱纹或纵沟 , 外皮易
剥落 , 有菱形网状裂隙 , 根头部极为膨大 , 顶端
有灰白色绵毛 , 有残茎及鳞片状叶基或纤维状
棕色毛 。
体轻 , 质脆或硬 , 不易折断 、 断面不整齐 , 皮部
灰黄色或褐色 , 有裂隙 、 木部灰黑色至棕黑色或
呈黄黑相间的放射状纹理 .
气特异 , 味微甜而带酸苦
含挥发油约 0 . 34 %
清热解毒 , 排脓通乳 . 用于乳痈肿 、 痈疽发背 、
痛病疮毒 、 乳汁不通 、 湿痹拘挛 。
i 、 、 、 飞、 、 、 飞飞飞 飞飞飞飞飞飞 飞 . 毛飞 飞飞飞
(上 接第 17 页 )身自病 ; 二是太阳病误下 , 中伤邪陷 ,
转属太阴 , 或阳 明病清下太过 , 损伤脾阳而成 。 其性
质为脾虚寒证 。 脾为生痰之源 , 肺为贮痰之器 , 脾虚
不能运化水谷 , 痰湿 内生 . 痰浊停肺 , 肺失宣降发为
咳嗽 。 临床除见咳嗽外 , 还见腹满时痛 , 吐利 , 食不
下 , 口不渴 , 脉 弱等太阴病虚寒本证 。 治宜温中健
脾 , 燥湿化痰止咳 , 可用 四逆汤 、 理中汤化裁治之 。
〔少阴病咳嗽〕少阴病咳嗽有三条 。 31 9条 : “ 少
阴病 , 下利六七 日 , 咳而呕渴 , 心烦不得眠者 , 猪等
汤主之 。 ” 284 条 : “ 少阴病 , 咳而下利 , 谙语者 , 被
火劫故也 。 小便必难 , 以强责少阴汗也 。 ” 此两条
所述咳嗽皆为少阴阴虚 , 水热互结 , 客于下焦 , 水气
不化 ,犯肺则咳 。 临床除咳嗽外 , 还应见到小便短赤 、
心烦不 眠 、 渴欲饮水等少阴阴虚有热之象 。 治宜滋阴
清热利水之猪等汤 。 少阴病咳而下利 , 不论寒化 、 热
化均禁忌火劫发汗 , 否则因伤津液而致谱语等变证 。
后世温病学所谓 “ 存得一份津液 , 便有一份生机 ” 对
此作了很好的补充 。 31 6条 : “ 少阴病 , 二三 日不 已 ,
、至四五 日 , 腹痛 , 小便不利 , 四肢沉重疼痛 , 自下利
者 , 此为有水气 。 其人或咳… …真武汤主之 . ” ’肾阳
虚衰 , 水气不化 , 水饮内停 , 随气机升降 , 无处不到 ,
饮停于肺 ,肺失宣降咳嗽乃 生 。 此咳嗽非少阴阳虚水
泛的必有证 ,它还应见到形寒肢冷 , 神疲乏力 , 浮肿 ,
舌质淡 , 苔白滑 , 脉沉等少阴寒化之证 . 治宜真武汤
温肾阳 , 利水气 。 水气除则咳嗽止 . 书中云 : “ 若咳
者 , 加五味子半升 , 细辛 、 干姜各一两 。 ” 其目的在
于敛肺气 , 祛肺寒 , 加强止咳之功效 。
〔厥阴病咳嗽〕 318 条 : “ 少阴病 , 四逆 , 其人或
咳 , 或悸… … 四逆散主之 。 ” 此条虽冠以少阴病 , 实
属厥阴病 。 (见吴元黔所著 《伤寒论症状鉴别纲要 》 )
此条所述咳嗽乃肝失条达 , 气郁上逆 , 肺失肃降所
致 。 治宜四逆 散疏肝解郁以治其本 。 书中云 : “ 咳者 ,
加五味子 、 干姜各五分 。 ” 五味子 、 干姜一收一散 , 有
利于肺气之宣肃 ,从药佐证 , 此咳嗽当伴有清稀白痰
等肺寒之象 。
结语 :六经病变所致咳嗽 ,除阳明经热证及少阳
热化证外 , 多为寒饮伤肺 , 肺失宣降所致 。 治法在辨
证施治 , 穷其本源的同时 , 多加五味子酸收以敛肺
气 , 加干姜 、 细辛等辛温之品散肺中之寒饮 , 标本兼
治 , 相得益彰 。
四川中医 1 9 9 4 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