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薰
福建函待保护野生的台湾苏铁群落
高兆蔚
(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 福州冶山路 2号3 50 0 ) 3
摘要 台湾苏铁是我国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 。 目前仅在福建省诏安县官阪镇马坑林场 、 霞
客自然村等地 ,发现野生种 , 而且数量极少 。 文章根据上述地点的 自然地理条件 ,提 出了建立 台
湾苏铁 自然保护 区的建议 , 以使这一濒危植物免 于灭绝 。
关键词 台湾苏铁 自然环境 保护 区
1 台湾苏铁野生种在福建发现概述
200 年 ,在进行全国珍贵动植物资源调查中 ,在诏安县官破镇马坑村及其林场和霞客自然村等地 , 发
现了一群共 21 株野生台湾苏铁群落 。 它的意义 ,决不在于现阶段在野外寻找到一级保护的珍贵树种原生
地 , 以及这一濒于灭绝的物种 ,更在于证明了台湾苏铁物种并未灭绝 。
台湾苏铁是地球上古老的裸子植物 ,起源于中生代早期 。 早在 18 6 7 年由英国人 Rhe rt Sw ihn oe (时任
英国驻厦门领事馆官员 )把在厦门淡水井边所采到的苏铁标本 ,寄给英国人 Han k e 及在邱园工作的 Ho k -
e r , J
.
D
,并在信中注明 “ 中国人称铁海鸥 ” 。 18 93 年 ,英国人 W i l l i a n . C a mr th e r s 根据 H a n k e 签注的标本上
有 “ E x i n s u la F o mr o s a a u t u m n 1 86 7 m i s i “ e l . s w i n h o e ” 字样 ,把它当成来 自台湾而定名为台湾苏铁 ( cyC 。 : a i -
w a n i a an aC o ht esr )
,并在英国的《植物学杂志 》 ( OJ u m B o r . 3 1 : 2 , 3t l l . 1 8 9 3 )上发表 。 hP i l i p s , G . 于 18 8 3
年在广东省汕头市郊采到台湾苏铁 ,认为汕头市为模式产地 。 1942 年美国人 M et ca if 在记述 1F 0 ar of F u -
jia n( 福建植物志 ) 时 , 明确指出台湾苏铁的模式标本采 自福建厦门。 19 28 年 日本人山本由松 ( S as ak 、
Y a m a mo ot )及许多台湾学者均认为台湾中部及东部的苏铁均为台湾苏铁 , 直至 1 994 年台湾学者沈中俘在
编写台湾植物志时 , 才发现台湾省台东的苏铁应与台湾苏铁有异 ,并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学杂志 ( B ot
B ul l A ca d
.
iJ n) 上发表新种台东苏铁 ( C〕℃山 at iht gn e o is C . F . s h en et al ) 。 笔者虽未见到台湾苏铁的模式标
本 ,但根据文献记载 ,认为台湾苏铁模式标本应在福建厦门 。 目前厦门一带台湾苏铁的数量极少 , 而且都
是人工栽培的 ,仅在其西南面的诏安县官肢镇马坑林场等地 ,尚保留有野生状态的台湾苏铁约 20 余株 , 实
属罕见 。 实际上台湾产的苏铁不是台湾苏铁 ,应当是台东苏铁 , 目前台湾苏铁也仅见于福建 、 广东 (海南 )
等地 。 但台湾苏铁的名称 , 建议不要改为广东苏铁或闽粤苏铁 。
2 台湾苏铁福建分布区的自然条件分析
诏安县位于福建沿海南端 ,地处闽粤交界 ,北界平和县 , 东接云霄县 ,西北 、西 、 西南与广东省饶平县相
邻 。 据诏安县林业局调查 , 台湾苏铁野外产地主要集中在东溪河两岸丛林中。 东溪河长 9 3 km , 发源于平
和县大芹山 ,境内流域面积 14 5 k衬 。 其上游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西北部地貌属于博平岭南延的山地
丘陵 , 由平和县莲花山 、大芹山延伸人境 ,莲花山向南偏东延伸 ,与乌山形成箕状天然屏障 。 西部龙伞米为
本县最高峰 ,海拔达 1 15 1 m 。 东海 、南海交汇处的海洋暖流 ,从宫 口由西南向西北 ,沿着东溪河移动 ,经 9
个乡镇 ,达官破 、 秀篆两个乡镇 。 由于西部 、东北部山峦的阻挡 ,造就了境内温暖潮湿的生态环境 ,为台湾
苏铁生长发育 ,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诏安县属于南亚热带气候 , 年平均气温 21 . 3℃ 。 极端最低气温
一 0
.
6 ℃ , 极 端最 高气 温 39 . 2℃ , ) 10 ℃ 的 活 动积 温 7 628 . 8℃ , 无 霜期 34 d9 , 年均 降水 量
1 24
·
7 一 1 7 97
.
4 m m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对台湾苏铁生长有利 。
·
15
,
在诏安官破一带 ,台湾苏铁多分布在海拔 30 一 70 ~
, 土壤以红壤 、黄红壤为主 。 有 3 个植被型组 ,
即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植被型 ,以壳斗科为 主的南亚热带季雨林植被型 以及暖性针阔混交林植被型 。
东溪河中 、下游主要是人工林植被 , 由杉木 、 马尾松人工林 、茶果经济林 、 竹林等组成 。 本区巴西橡胶人工
林种植面积占全省的 12/ ,产量占全省的 2乃 。 沿海多见以木麻黄为主的防护林 , 海滩上有部分红树林 。
由于人为的破坏 , 目前东溪河中下游 , 已经见不到野生苏铁种类 。
3 台湾苏铁的形态特征
台湾苏铁标本从诏安县官破镇马坑林场 1号铁树上采集 , 藏放在福建师大生物系标本室。 据测定 , l
号铁树树干圆柱形 ,高 1 . 75 m ,直径 37 。 m ,羽状叶长 2 . 2 0m 。 叶柄基部两侧有刺 ,刺长 Zm m 。 羽状裂片 102
对 ,条形 ,薄革质 。 中部的羽状裂片长 25 c m ,宽 or ~ 12 ~
,边缘不反卷 。 基部两侧收缩不对称 、下延 。 雌
球花扁球形 , 大抱子叶上部的顶片斜方状圆形 。 大抱子叶长 巧 c m ,宽 7 一 8 。 m , 边缘蓖齿状分裂 。 裂片钻
形 ,顶生裂片具锯齿 , 或呈钻形再分裂 。 大抱子叶密生黄褐色绒毛 , 成熟后常脱落 ,胚珠 4 个 , 着生于大抱
子叶柄中上部两侧 ,无毛 。 种子椭圆形 ,稍扁 ,成熟时红褐色 ,长 3 . 4 c m , 宽 2 . c6 m ( 图 1 ) 。 该标本于 2 002
年 ,经福建师大生物系林来官教授确认 , 是台湾苏铁 。
图 1 漳州市萝城区台湾苏铁
4 保护意见
目前 ,我省的苏铁植物有 3 种 : 即台湾苏铁 、 四川苏铁和苏铁 。 在国务院 199 年公布的我国第一批保
护的珍贵树种中 , 这些种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 。 它们在野外的数量已经极少 。 特别是近年来 ,
各地误传苏铁植物可以作为治疗秃头病的药物之后 ,滥挖苏铁现象十分严重 。 2。以〕年 , 国家林业局通知
在全国各省开展珍贵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我省初步查明 :台湾苏铁仅在我省的诏安 、平和县部分乡镇有集
中分布 ;全省野生台湾苏铁 ,估计不及 10 株 。 四川苏铁 ,我省主要分布在三明 、南平 、福州 、莆田 、龙岩一
带 , 比较集中分布的是沙县淘金山公园 , 但全省也不过数百株 。 苏铁历史上主要分布在我省沿海和龙岩
市 , 即南亚热带区域内。 由于长期滥挖 ,各地野外已难以找到 。 古老苏铁都是人工栽培的 。 据说连江 、霞
浦 、 福鼎等地 ,坟墓边尚有部分苏铁植株 。 值得一提的是 ,我省漳州市萝城区石亭镇南山村 , 有一株台湾苏
铁王 ( 1 998 年已载人 《中国树木奇观》 ) , 树高 s m ,胸径 82 . s o m , 已萌发出 25 个顶芽 , 现存 8 个顶芽 , 生长
旺盛 。 相传这株台湾苏铁 ,系为纪念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 ,其子孙兴建圣王庙时 ,定植于祠堂庙前的 ,距今
已有 12X() 多年的历史 。 康熙三十三年间 ( 16 94 年 ) ,南山村立有《严禁悬准碑》 , 规定 “ 敢故违 ,定拿宪法
治 ,乃解县府宪 ,严提地方处 ” 。 时过境迁 , 该苏铁王仍有 19 个顶芽被破坏 。 笔者建议在此村陈王庙前 ,
建立台湾苏铁王保护点 ,扩大保护范围 ,观者可在该树 s m 外参观 。
考虑到当前台湾苏铁 、 四川苏铁很难找到开雄球花的植株 , 因此 , 建议在诏安县官破乡和平和县莲花
山一带 ,建立面积 1 20 一公 0加 hm Z 的台湾苏铁 自然保护区 。 在沙县淘金山建立四川苏铁 自然保护区 。
尽快对台湾苏铁 、四川苏铁实行就地保护 。 对于苏铁野外种源 ,也应尽快实施拯救措施 , 以使国家濒危一
级保护植物免于灭绝 。
·
16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树木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树木志( 第一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 8 3
〔2 〕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编写组 . 福建植物志 (第一卷 ) . 福州 :福建科技出版社 , 1 9 82
( 3 〕 王发祥等 . 中国苏铁 . 广州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7
〔4 〕 C y e a s at iw an ian a C a咐 h . , J . Bo t . 3 1 : 2 , p l a t e 3 3 1 , 18 9 3〔5 〕 陈则生主编 . 福建树木奇观 . 福建省科技出版社 , 19 9 . 9
〔6 〕 福州森林公园主编 . 福建省苏铁植物 . 20 2
再论叉叶类苏铁的进化地位
郑芳勤 郑品光
(福州树木园 福州新店 35 0 12)
摘要 从裸子植物进化过程 、 叶脉进化过程 、性状分布的普遍性 、 个体发育的重演原则 、每片
羽状复叶的叶面积大小等几个方面对 仰 c。 属植物进行再次研究探讨 , 认为叉叶类苏铁是 苏铁
属植物 中最进化的种群 。
关键词 又叶苏铁 进化 羽状复叶
通过再次对 C夕c“ 属植物进行研究探讨 ,认为叉叶类苏铁是苏铁属植物中最进化的种群 ,这是因为 :
1 从裸子植物进化过程中可知 ,裸子植物各目中最原始的应是苏铁目的植物 ,其次是银杏 目 ,再次才是松
柏目 、 红豆杉目、买麻藤目。 前 2 个目的叶脉都是 2 叉状开裂 ,证明了他们在裸子植物亚门中的原始地位 。
但苏铁目中各个属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特殊情况 , 从大抱子叶看 , 苏铁属植物是现存苏铁 目中最原始的
属 5[] ,但苏铁目中的各属在叶脉方面没有按照次序进化 , 其中旅铁属植物的小羽片叶脉是由一个中脉构
成的羽状脉序 , 由中脉“ 放射 ” 出侧脉 ,侧脉形成间隔紧密的 2 叉分枝状 ;泽米属植物叶片上没有明显的中
脉 ,而是由在不同水平上有 2 叉分枝的一系列平行脉构成脉序 ;最原始的苏铁属中所有种类的小羽片上的
叶脉均非常独特 ,都是一个单一的明显中脉 ,没有侧脉 ,没有 2 叉状开裂 。
2 苏铁属植物虽说有 10 余种 ,但只有叉叶苏铁 (叹辉公 m ic ho il俪1 hT ise h on 一 D ye r ) 、多歧苏铁 (伪℃ as m -ul
t iP i n an t
a C
.
J
.
C h e n e t S
.
Y
、
Y a n g )
、德保苏铁 ( 6 ℃。 dbr a o e o is Y . C . Z h o n g e t C . J . C h e n )等少数几种的羽状
复叶上的小羽片是 2 叉状开叉分裂 ;其余绝大多数苏铁属植物羽状复叶上的小羽片是不开裂分叉的 , 而不
管他是分布在亚洲 ,还是分布在大洋洲 、非洲 。 这种现象符合路安民和陈之端建议在确定性状极性 (原始
或进化 )时 ,应主要考虑的原则之一 ,这就是 “ 性状分布的普遍性 , 即在一个类群中普遍存在的性状往往是
原始的性状 ” 川 。 也就是说多数小羽片中脉为单一不开叉分裂的苏铁种类是普遍的 , 即原始的种类 。
3 从苏铁现场上观察到的是 : 2 叉开裂的小羽片是从不开裂的单生小羽片通过逐步 2 叉开裂进化而来
的。 小羽片 2 叉开裂后 ,其开裂的裂片上会有 l 枚小裂片进一步再次 2 叉开裂 ,成为 2 次 2 叉开裂的小羽
片。 在此基础上 ,再次在其中的 1枚小羽片上 2 叉开裂 。 如此重复 ,直至出现 4 次 、 5 次 2 叉开裂的小羽
片。 笔者通过对 2 万余枚小羽片进行调查 ,找到了 2 叉开裂 , 3 次 、 4 次 2 叉开裂小片的过渡类型 。 这种过
渡类型的 2 叉开裂的小羽片 ,其外部形态几乎完全和单生不开裂的小羽片一样 , 当细致地查看小羽片上的
中脉时就明白了 ,其中脉上半部出现双轴现象 ,顶部也已开始 2 叉开裂 。 3 次 、 4 次 2 叉开裂过渡类型的小
羽片也是这样 ,其中会有一个裂片上的中脉到顶部时已 2 叉开裂 。 这就充分说明了 5 次 2 叉开裂的小羽
片是从 4 次 2 叉开裂的小羽片进化而成的 ;同样地 , 4 次 2 叉开裂 、 3 次 2 叉开裂 、 2 叉开裂的小羽片是从 3
次 2 叉 、 2 叉和单生不开裂的小羽片进化而来的。 管中天 、周林等在《中国苏铁植物》中讨论了苏铁叶的形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