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福建酸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全 文 :福建林学院学报 ] 9 9 5 , 1 5 ( .吝、 : 3此 ~ 3 18
J o u r n a l o f F u ji
a n
oC l l
o g e o f F
o r e s t r y
福建酸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
姜必 亮 郑郁善
( 福建林学院林 学来
刘玉 宝
福建南平
郑清芳
3 5 3 0 0 1 )
摘要 福建 酸竹是新近开发的优 良笋用竹种 , 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福建 酸竹生物
量分布格局 、 地 下茎和地上茎生长发育规律 , 为福建酸竹 的栽培与经 营提供理论依
据 .
关键词 福建酸竹 ; 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5 7 9 4 . 7 0 1
福建酸竹 〔A e i d o s a s a n o t a t a ( E , p . W a n g e t . G . H . Y e ) 5 . 5 . Y o u 〕 , 又称甜笋竹 ,
系禾本科竹亚科酸竹属 , 是新近开始开发极有前途的新的优 良笋用竹种 . 分布于南平 、 顺昌 、
建匝 、 邵武 、 沙县 、 华安 、 闽侯等县 , 以南平 、 顺昌为最多 . 其笋期为 4 月下旬至 5 月下旬 ,
产量高 、 笋质优 良 、 味甘甜 、 松脆可 口 、 不含涩味 , 可直接煮食或生吃 , 其营养丰富 , 蛋 白
质含量高达 3 . 9 % , 比一般竹笋平均含量 (2 . 89 % ) 高 38 % , 其所含蛋白质水解产生 17 种氨
基 酸 , 其 中 8 种为人体所需 · 特别是其钙 、 磷 、 铁含 量分别达 19 6 m g k/ g 、 n 3m g k/ g 和
.8 4 m g k/ g
, 居竹笋之冠 , 它又具有低脂肪 , 多磷钙与富纤维等特品 〔。 , 实为一种营养丰富 , 笋
味甘美的优 良笋用竹种 , 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 鉴于此 , 对福建酸竹的地下及地上的生长发
育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 , 摸清其生物学 、 生态学特性 , 将为其科学的栽培与经营提供理论依
据 .
调查地概况
试验地设于福建顺 昌县 , 际会乡 , 际滨村 , 位于福建西北部 , 北纬 2 6 0 39 ,一 27 0 12 , , 东经
1 2 7
0
3 0
`一 1 1 8 0 14 , , 年均温 1 8 . 5℃ , 绝对最低温为一 6 . 8 ℃ , 绝对最高气温为 4 0 . 3℃ , 一月均
温为 7 . 8℃ , 五月均温为 2 2 . 8℃ , 七月均温为 28 . 1℃ , 年降水量为 1 6 9 3m m 左右 , 无霜期为
3 0 0 天左右 .
两处试验地地名为石门楼与上台 , 海拔 3 80 米左右 . 经改造后现有林分偶有几株阔叶树
零星分布 , 高度不过 15 米 , 主要为壳斗科树种 , 竹林下疏生少量批木 , 细齿叶拎 , 卡氏乌饭
等灌木及 狗脊 、 中华里 白 、 五节芒等草木 . 土壤为山地红壤 , 成土母质为花 岗岩 , 土层深厚
疏松 , 团粒结构良好 , 质地为轻壤至 中壤 .
福建眷教育委 员会科学研究荃金资助项目
收稿 日期 1 , 9 5一 0 4一 2 7
DOI : 10. 13324 /j . cnki . jfcf . 1995. 04. 005
4 期 姜必亮等 : 福建酸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2 调查方法
2
.
1 林分生物 t 调查
设立 10 m x 10 m 样方 5个 , 于每个样方四个角和中心设置五个 l m x l m 的小样方 , 调查
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 , 地下调查挖掘深度至无福建酸竹鞭根为止 .
2
.
2 叶面积指数
采用方格纸法测定 .
2
.
3 地下结构调查
在林分内按 “ S ” 形布点 , 设 13 个 l m X l m 样方 , 挖掘深度 6 0c m , 挖出样方 内的土 , 保
持竹鞭分布原状 , 以 1 c0 m 为一个土层 , 分鞭段鞭龄记载竹鞭长 、 鞭径 、 节数 、 节间长 、 鞭深 、
伸展方向 、 盆鞭类型 、 并逐条记载各鞭上的壮芽 、 弱芽 、 笋芽 、 岔鞭数 . 土层统计鞭长 、 体
积 、 各种芽数量及分布 , 并换算成单位面积的数量 .
2
.
4 出笋成竹规律调查
在笋用林设立 24 块 20 m 又 20 m 样方 , 在每块样方外方四角和 中心位置设 l m X l m 小样
方五个 , 于出笋前调查侧芽数与壮芽数 , 笋期调查其出笋数 . 成竹后调查其成竹数 , 以揭示
壮芽与出笋成竹的关系 , 统计时扣除样方中心 l m 艺的面积 . 于不同笋期在笋用林内随机抽取
80 支笋 , 笋高度不低于 30 c m , 挖掘调查其鞭径 , 鞭深及母竹胸径 、 年龄 、 树高与冠幅 , 以揭
示母竹各 因子指标对出笋大小的影响 .
标定若干固定的不同笋期出土的笋 , 观察其高生长节律与抽枝长叶时序 .
3 结果与分析
3
.
1 不同林分生物 t 结构特征
福建酸竹常与其它树种混交 , 或组成单优群落即形成一定规模的野生纯林 . 常见的群落
类型有 : 福建酸竹— 福建矮竹群丛 ; 木荷 + 米储— 福建酸竹群丛 ; 马尾松— 福建酸竹— 芒箕群丛 ; 擦树 + 杉木— 福建酸竹— 蔗 + 五节芒群丛 . `”不同的林分由于生境的差异 , 群落的结构不同 , 其生物量分布格局将有所不同 , 为了初
步摸清其生物量分布格局 , 在上台选择有代表性的两种林分 , 即乔灌木— 福建酸竹混交林 ,灌木— 福建酸竹混交林 .乔灌木— 福建酸竹 混 交 林 , 总 盖 度
8 5%
, 乔 木 层 盖 度
7 0 %
, 灌 木 层 盖 度
5 。% , 福建酸竹处于被
压状态 . 灌木— 福建酸竹混交林 , 总盖度为
1。。% , 灌木层 盖度 为
9 5%
, 这两种生物量结
构见表 1 .
表 1 两种林分中福建酸竹生物 t 特征 k( g h/ m , )
T A B L E 1 T h e b io m a . s
s t r u e t u er o f t w o m i x e d
吕 r a n d吕
地 上 部 分
林分类型 地下部分 地 上部分 /地下部分总 t
乔木福建酸竹混交林 25 2 5
比 例 “ %
灌木福建酸竹混交林 5 89 1
比 例 46 %
1 2 8 0 2
31 4 福 建 林 学 院 学 报 1 5卷
不同的混交林分 , 福建酸竹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不一样 , 在被压的混交林中 , 可能由于
阳光不足导致其枝叶生长受到阻碍 , 枝叶的生长量比例均较小 , 分别占 18 % , 15 % . 叶为植
物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 叶的比重偏小 , 说明植物的生长能力较弱 , 这样不利于其繁衍后代 , 整
个种数最终将消失 .
在际滨村后门楼处 , 从调查结果表明 , 笋用林与野生纯林的生物量亦存在差异 (表 2) .
丁 A B L E
表 2 笋用林与野生林生物 t 数值表
oC m p
a r i
, o n o f b i o m a
, , be r w e e
n
ba m b o
s h o
r : t a n d a n d w i ld p u r e , t a n d ( k g / h m
: )
类 型 盖度 立竹度
(株 / h m勺
地 上 部 分万 R— 地下部分 地 上部分 /地 下部分杆 枝 叶 总量野生林比 例笋用林比 例 9 0 % 2 2 4 10 8 6 3 . 9 8 7 5 0 14 9%1 0 1 4 05 1% 3 9 3 426%50 5 925% 3 7 2 02 5%4 7 3 42 4片 1 5 1 5 5 1 1 1 4 48 0洲 1 6 8 15 2 . 4 3 5 . 1 5 1 9 9 3 3 1 6 2 8 5上述生物量数据表明不同林分具有不同的特征 , 笋用林生物量大 , 可达 36 2 5 k g h/ m , ,福建酸竹生物量在不同的器官之间的分布有其独特的特征 ,就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比例而言 ,地上部分都略大于地下部分 . 就四种林分来看 , 灌木— 福建酸竹混交林和野生纯林 , 这二者的地上部分均较大 , 这可能与群落的种间与种内竟争有关 , 在这两种林分中 , 福建酸竹试
图通过增加地上部分以增加叶生物量来提高光合能力 , 借以提高竞争能力 , 就地上部分各生
物量分配而言 , 杆 、 枝 、 叶之间的比例基本上为 2 : 1 : L
3
.
2 叶面积指数
福建酸竹的叶面积指数随年龄呈抛物线趋势 , 经抛物线拟合 , 得方程 ( 1 ) , 经检验其相
关指数达 0 . 94 .
夕~ 一 0 . 4 2 4 8 3 3 1 5x , + 3 . 6 3 3 5 7 5 7 x 一 2 . 4 2 4 1 7 ( l )
对上述抛物线方程求导 , 得到其叶面积指数最大时的年龄 . 经求算 , 在理论上 , 当年龄
为 4 . 27 时 , 其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为 5 . 32 , 即福建酸竹到 4 年生时 , 其叶面积指数达到最
大 , 随后开始下降 . 这为笋用林年龄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
3
.
3 竹鞭数 t 与垂直分布特征
竹鞭数量的多少主要取 表 3 鞭长 、 鞭径 、 体积与鞭龄的关系
决于鞭段数 、 鞭长 、 鞭径的
大小 , 不同鞭龄的竹鞭其数
量分布特征见表 3 .
从表 3 可知 , 竹鞭数量
随年龄形成 “ 少一多一少一
多 ” 的趋势 , 这是否说明地
下生物量的生长亦有 “ 大小
年 ” 现 象 , 值得 进一 步 探
讨 .
T A B L E 3 T h e Ie n g t h
.
d i
a
m
e t e r a n d v o lu m e o f r h ioz m e w i r h d i f fe r e n t a g e
鞭 龄 1~ 2 3 ~ 4 5 ~ 6 7~ 8 习
鞭段 (条 / h m : )
比例 ( % )
平均长
鞭长 (米 / h m 之 )
比例 ( % )
平均节 间长 ( c m )
体积 ( e m 3 / h m : )
比例 ( % )
平均鞭径 c( m )
1 3 8 4 5
1 5

3
8 6
.
8
4 2 0 1 5
3 6
.
9
4
.
9 7
3 7 6 7 8 5
1 4

0
1
.
4 7
2 9 2 5 0
3 2

2
95
.
0
2 7 7 9 5
24
.
4
4
.
9 8
9 3 5 0 2 5
3 4
.
6
1
.
4 6
18 2 1 0
2 0
9 1

7
16 6 9 5
1 4
.
7
5
.
0 6
5 6 1 6 15
2 0
.
8
1
.
4 6
2 9 5 0 5
3 2
.
5
9 2
.
8
2 7 3 7 5
2 4
.
0
5

5 7
8 2 8 0 9 0
9 0 8 10
10 0
1 13 88 0
7 0 1 5 15
3 0
·
6
1
.
4 4
4期 姜必亮等 :福建酸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表 4鞭长与鞭深的关系
TA B LE 4Th e re l at i on
.卜 i pb e t we n rh i加 me le n gth n a dit’ 5 de pth
土层深度 c () m
鞭长 ( m/ h m :)
比例 ( %)
1~ 10 1 1~ 2 02 1~ 3 0 3 1~ 0 4 4 1e 5 05 1~ 6 0 又
2 5 1 702 9 73 0 3 0 3 9 0 1 7 43 0 6 15 0 13 18 8 0
4
.
42 2
.
12 6
.
2 6 1
.
5 7 1
.
3 5
.
4 10 0
由表 4可知 , 鞭长在不同土层深度出现的频数不一样 , 其中约有 95 %的竹鞭分布在土层
5 0c m 以上 , 在 O~ 4 c0 m 土层中分布着 80 %左右的鞭长 . 这为土壤管理提供理论数据 , 即一般
而言 , 土壤管理深度达到 4 c0 m 即可 .
3
.
4 竹鞭的录延特点
3
.
.4 1 竹鞭的延伸方向 竹鞭在生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生长方向并经常变化着 ,这种生长方
向的改变与土壤条件 、 经营措施有关 , 把竹鞭生长方向分成平行 (与水平面平行 ) 、 向上和向
下 (相对于坡面 ) 三种 . 经调查 , 向下的方向为最多 , 其鞭段数平均达 54 0 30 段 h/ m Z , 占总
数的 41 . 5% , 鞭长平均达 54 6 0 m h/ m 名 , 占总数的 45 . 3写 . 其次是平行方向 , 其鞭段数平均
达 5 3 0 25 段 h/ m Z , 占 40 . 8% , 鞭长平均达 46 5 3 0 m h/ m Z , 占 38 . 6纬 . 而向上方向的鞭段数平
均达 23 01 0 段 / h m : , 占 1 7 . 7 % , 鞭长平均为 1 9 4 10 m / h m “ , 占 16 . 1% . 这可能是竹鞭趋肥性
的反映 , 即上下坡土壤肥力存在差异所致 .
3
.
4
.
2 竹鞭的分岔类型 鞭梢顶端优势抑制着侧芽的萌发 , 使之处于休眠状态 , 一旦折断失
去了顶端优势 , 附近 的侧芽就萌发分化 , 长出岔鞭 、 竹鞭上的尖梢折断 , 一般是 由于鞭梢抵
触坚硬的物体如石块 , 或鞭梢受机械损伤 , 如挖笋 、 垦复等 , 或由于鞭梢受病虫害而造成断
梢 . 竹鞭的分岔类型一般分为四种 , 即一侧单岔 、 一侧多岔 、 两侧单岔和两侧多岔 . 福建酸
竹竹鞭较少分岔 . 经调查 , 一侧单岔占 40 % ; 一侧多岔占 10 . 7% ; 两侧单岔占 40 % ; 两侧多
岔占 9 . 3% , 即多岔的类型的鞭段数仅占 20 %左右 , 这可能与挖笋的方式有关 , 福建酸竹无
冬笋可挖 , 这样机械损伤不重 , 并且其出土后的笋的挖掘深度一般没有到达母鞭深度 , 针对
这种状况 , 每年松土垦复时 , 适当地人为断梢有利于竹鞭数量的提高 .
3
.
5 出笋与侧芽的关系
.3 .5 1 芽的种 类与数童 竹鞭
上具有许多鞭节 , 鞭节上的芽随
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其形态 , 有的
萌发分化为笋芽 , 有的侧芽 已萌
发成笋被收获而成了空芽节 , 有
的芽长期休眠后腐烂脱落变成了
空芽节 , 有的仍在休眠之中 . 鞭
节上的侧芽数量 , 在不同鞭龄的
竹鞭上有所不同 , 见表 .5
报龄
表 5 侧芽的种类与数 t (个h/ m : )
T A B L E 5 T h e t y伴 。 a n d q u a 们 t i t i e s o f l a t e石 a l b u d s
壮 芽 弱 芽 笋 芽
l ~ 2
3 ~ 4
5 ~ 6
7 ~ 8
甲山~ J
数 t
7 7 10
::
1 3 5 75 0
( 比例 )
6纬
6 6%
2 4 %
4 %
1 0 0 %
数 t
1 0 7 9 7 0
3 5 2 3 5
19 3 0 5
6 8 7 0
1 6 9 3 8 0
( 比例 )
6 4写
2 1%
1 1环
4%
1 0 0 %
数盆
3 4 5 0
3 7 0 2 0
5 4 3 0
3 7 0 5
4 9 6 0 5
(比例 )
7纬
7 5%
1 1%
7%
10 0 %
合 计
11 9 1 3 0
16 2 2 2 5
5 7 8 40
1 5 54 0
3 5 4 7 3 5
nù目亡.)州、日比亡」,召0驯袱别巧
由表 5 可知 , 1一 2 龄鞭弱芽所占比例最多 , 占所有弱芽的 64 % , 3 ~ 4龄鞭壮芽占所有壮
芽的 “ 写左右 , 并且其笋芽所占比例亦最多 , 占所有笋芽的 75 写 , 5~ 6 龄鞭和 7一 8 龄鞭各
种芬的数量均居少 , 即竹鞭的侧芽总数和壮芽数随鞭龄的增大而呈抛物线趋势 . 表中的数据
31 6 福 建 林 学 院 学 报 1 5卷
表明福建酸竹出笋长竹的最佳年龄是 3一 4 年生竹鞭 . 幼龄鞭 由于竹鞭年龄尚轻 , 还未完全发
育成熟 , 所以壮芽所 占比例很小 , 大多为弱芽 ; 而 5~ 6 龄和 7~ 8 龄鞭 , 由于前期壮芽萌发
长笋成竹 , 或萌发长笋被收获 , 而成空芽节 , 或随年龄增大 , 一些弱芽在长期休眠后逐渐失
去 了萌发能力 , 或由于病虫侵入腐烂脱落而成空芽节 . 再着 , 由于鞭龄增长 , 鞭体的水分 、 养
分含量减少 , 鞭根逐渐死亡稀疏 , 吸收作用大大下降而使其各种芽的数量均较少 . 由此可见 ,
在林地地下结构调节中应该注意去老扶幼 , 即挖除 7~ 8 龄甚至 8 龄以上的竹鞭 , 使幼龄鞭有
充裕的地下空间和养分条件 , 利于新鞭的生长和笋芽的萌发 .
3
.
.5 2 壮芽数 童与出笋长竹关来 侧芽分化成笋芽 , 笋芽发育出土成笋 , 笋生长成竹 . 受各
种各样的内外因素的影响 , 如土壤营养状况 , 气候状况 、 病虫害 、 人为干扰因素等 , 每个壮
芽都分化成笋成竹 , 是不可能的 , 壮芽数量与出笋长竹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独 自的生
物学特性 . 以出笋数 、 成竹数为因变量 , 以壮芽数对其进行回归 , 得方程 (2 )和方程 ( 3) .
出笋量 少= 0 . 1 6 0 8 0 1 1 9 3 x o · ’ 9` , 2` “ 4 0 ( 2 )
成竹数 少 = 0 . 0 3 7 3 7 3 4 4 8 x ` · ’ 2 8 ” , 2 , 8 ( 3 )
回归方程 ( 2 )和 ( 3 )的 F 值分别为 4 3 4 . 4 0 和 5 1 . 7 4 , 经 F o . 。: ( 1 . 1 8 ) ~ 8 . 2 9 检验 , 均达到
极 显著水平 , 其相关指数分别为 0 . 98 和 0 . 86 , 即出笋成竹的多少与当年地下径壮芽的数量关
系密切 .
3
.
6 影响笋径相关因子分析
本文将鞭径 ( x : ) , 鞭深 ( x : ) , 母竹胸径 (x 3 ) , 母竹高 x( . )和母竹冠幅 x( 。 )等五个 因子对笋
径 ( Y )的影响程度用逐步回归的手段加以揭示 , 经逐步回归 , 分别得到以下三个 回归方程 :
少~ 1 . 0 5 1 8 1 9 2 5 6 x l “
· ” 7 , ’ ` , ’ 9 5 x : o · ` 0 2 ” , , 3 , x a o · “ , 2 ’ 6 6 ’ s x ` 一 o · ” . ` 8 2 , x s一 “ · “ 0 0 “吕3 5 8 ( 4 )
少= 0 . 4 2 4 5 8 5 0 2 4 x ; 0
· “ s , 3 6 8 “ 2 0 x Z o · ’ 8 , 8 8 8 , x 3 o · 5 0 7 2 0 7 2 ( 5 )
夕~ 0 . 4 1 9 6 5 6 6 9 2 x z o · ’ 9 , 2 , , ’ x 3 o · 日` 7 3 6 6· , ( 6 )
经检验 回归方程均达到显著水平 , 三个回归方程的相关指数分别达 。 . 8 7 06 、 0 . 8 6 9 2 和
.0 86 “ · 说明了鞭径 、 鞭深与母竹胸径对笋径的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 并与之成正相关 , 回
归方程表明母竹胸径和鞭深与笋径的相关性最强 , 所以在培养福建酸竹时 , 应注意培土 , 留
大竹 , 深度施肥 , 这样将有利于其产量提高 .
3
.
7 出笋成竹规律
福建酸竹出笋时间一般在谷雨前后 , 但不同的土壤条件 、 植被情况 、 出笋时间有所差异 .
在上台调查地于 1 9 9 3 年笋期在不同林分出笋时间进行了测定 , 经设固定标准地调查 , 长在坡
度为 1 50 的阳坡上其盖度达 45 %的纯林笋破土时间为 4 月 18 日 , 而长在坡度为 23 。的阴坡上
其盖度达 8 0%的混交林 , 笋破土时间为 4 月 26 日 .
纯林的出笋时间较早 , 这可能是纯林郁密度不如混交林 , 坡向为阳坡而土壤温度较高 , 因
而出笋较早 , 当然土壤肥力与结构 , 不同的无系性植株的遗 传特性都可能影响其出笋时间 , 因
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在谷雨至立夏前后 40 天为福建酸竹的出笋时间 , 出笋时间不 同 , 退笋率与幼竹的高度和
地径有较大的差异 , 早期笋和盛期笋退笋率低 , 而且所长成的竹亦较粗较高 , 福建酸竹幼竹
高生长遵守 “ 慢一快一慢 ” 的生长规律 , 即遵守逻辑斯蒂曲线生长规律 〔 , , .
福建酸竹约于 6 月底结束了高生长 , 7 月中下旬完成抽枝长叶 . 2年生以上的植株秋末冬
4期 姜必亮等 :福建酸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3 17
初叶子变黄 , 至来年夏季换叶 . 据笔者野外实地观察 , 在谷雨前后即出笋前后 , 换叶与出笋
几乎同时进行 , 一年生植株当年仅抽生三根枝条 , 枝条尾部长叶 ; 二年生植株的新枝新叶是
从一年生植株的节上抽枝而成 ; 三年生植株的新枝叶又从二年生植株的节上抽生而成 , 依此
类推 , 所以从枝节上的分叉可判断其年龄 .
4 小结
由于现实的福建酸竹群落类型颇多并且组成结构各异 , 生物量亦多样化 , 限于条件本文
只探讨该试验地上四种 比较有代表性的林分 , 初步摸清福建酸竹的生物量分布格局 、 其地上
部分杆 、 枝 、 叶生物量呈 2 : 1 , 1分配趋势 , 4年生植株的叶面积指数达最大 , 这可为母竹的
留养 , 笋用林经营提供理论参考 .
福建酸竹地下鞭数量 80 %左右分布于 。一 1c0 m 土层中 , 竹鞭分岔不多 , 侧芽数量和壮芽
数量随年龄呈抛物线趋势 , 壮芽数量以 3~ 4 龄鞭为最多 . 这些生物学习性为笋用林的垦复松
土 , 施肥 , 引种造林都富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福建酸竹笋期为 4 月下旬至 5 月下旬 , 5 月中旬为 出笋盛期 , 前期笋成竹质量差退笋率
低 , 后期笋成竹质量好并且退笋率高 . 本文利用回归分析表明大竹深鞭 出大笋 , 这为林分中
的土壤管理 , 母竹留养提供理论指导 .
福建酸竹是一种尚在开发的优良笋用竹种 , 由于本文的研究地点均在顺昌县际后乡 , 考
虑到现实林分与生境 的复杂多样 , 对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所总结 出来的部分结论不
可避免地带有该地区特定生境的烙印 .
91 届经济林毕 业生陈德 旺 , 陆校平 , 廖兰三位 同学 , 9 3 届林师班戴 文明同学参加了部分
内外业工作 , 谨此致谢 .
今 考 文 献
l 郑清芳 . 新优 良笋用竹— 福建酸竹的调查研究 . 福建林学院学报 , 19 9 0 , 10 ( 2) : 12 2 ~ 1 31
2 周芳纯等 . 笋用林及栽培 . 竹类研究 , 1 9 8 7 , ( 4) : 31 ~ 38
3 吴炳生 . 毛竹地下结构与产 t 分析 . 竹子研究汇刊 , 19 8 4 , (l ) : 4 9 ~ 58
4 廖光生等 . 毛竹林出笋退笋规律的研究 . 竹子研究汇刊 , 1 984 , ( 2) : 70 ~ 79
5 周建夷等 . 笋用毛竹林地下竹鞭的调查 . 竹子研究汇刊 , 19 85 , (1 ) : 57 ~ “
` 孙天任等 . 水竹人工林生物 t 结构的研究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 1 9 8 6 , 10 ( 3) : 19 。~ 1 98
熊文愈 . 毛竹林群体结构及 其经营管理 . 林业科学 ,
秦 自生等 . 拐棍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 竹子研究汇刊 , 1 99 3 ,
( 3 )
:
1 8 3 ~ 1 9 2
( l )
:
6~ 1 7
福 建 林 学 院 学 报 1 5卷
R s a e er ei h n to B io lo g i ea l C ha r a e t er is ti s o ef Ac id o s a s a o n ta ta
Ji
a ng B il i a ng Z h e ng Yu s ha nL i u Yu ba o Z h e ng Q i
ng f a ng
( F u ji a nCo l l
eg eo f F o
r es tr y, N a n p i n g 3 5 3 0 0 1 )
A B S T R A C T A
c i d o s a s a n o t a t a
, o n e p r o f i t a b le s p ce i
e s e x p i o i t e d f o r b a m bo
o s h o
t s p r o d u c t io n i n r e e e n t y e a r
,
t h
e a u t h o r s e a r r ie d o u t a r e s e a r e h i n t o A c id o s a s a n o 亡a za b io l o g ie a l e h a r a e t e r is t ie s . A m o r e s y s t e m a t ie s t u d y o n
b io m a s s d is t r ib u t iv e p a t t e r n a n d d e v e lo p i n g p a t t e r n o f s u b t e r r a n e o u s s t e m s a n d t e r r a n e o u s s t e m s w a s e o n
-
d u e t e d
.
I t w il l p r o v id e a s e ie n t if ie b a s i s f o r it
’ 5 e u
l t i
v a t io n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
K E Y w O RD S A
c i d
o :哪 a n 以 a z a , b i o l o g ie a l e h a r a e t e r i s t ie s
欢迎订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 创刊于 1 9 5 8 年 , 是以林学 、 森林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 季
刊 , 季末月出版 .
主要刊登林学 、 森保 、 园林 、 林业经济 、 人造板 、 木材加工 、 林产化工 、 制浆造纸 、 林
业机械 、 森林采运等专业学术论文 、 科研报告 , 以及有关林学 、 森工各主要学科科研进展的
综合述评和专题讨论文章 . 附有英文 目录和英文摘要 . 重要文章收录于国内外林业 、 森工等
文摘刊物 . 欢迎国内外林业科技工作者踊跃投稿 .
本刊在国内公开发行 . 国内总发行 : 南京邮局 , 全国各地邮局 (所 )均 可订阅 ; 国外总发
行 : 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 (北京市学院路 15 号 ) . 欢迎国内读者到当地邮局订阅 , 也可向
本刊编辑部订阅 .
刊号 : C N 3 2一 1 1 6 1 / S 代号 : 2 8一 1 6 定价 : 每期 3 . 5 0 元 邮政编码 : 2 1 0 0 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