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长白山云冷杉林不同大小林隙8月昼间气温和土壤温度比较



全 文 :书第 39 卷 第 9 期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 39 No. 9
2011 年 9 月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ep. 2011
1)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 (200804027)。
第一作者简介:黄传响,男,1984 年 9 月生,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
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亢新刚,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林业大学) ,教授。Email:xingangk@ 163. com。
收稿日期:2010 年 11 月 3 日。
责任编辑:张建华。
长白山云冷杉林不同大小林隙 8月昼间气温和土壤温度比较1)
黄传响 亢新刚 赵浩彦
(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100083)
崔秋华 高 延 冯启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吉林省汪清林业局)
摘 要 以长白山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 3个不同大小的林隙(456. 2、290. 2、83. 9 m2)为研究对象,在林隙内按
照不等距分布设置气温和土壤温度观测点,对 8 月份林隙内不同观测点气温和土壤温度的连续观测数据进行了分
析,探讨了 3个林隙内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隙中央位置的气温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温度
在 S—N方向的变化幅度大于 E—W方向;林隙内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不同,林隙 1、林隙 2 的气温和土壤温度最高
值出现在 13:00—15:00时间段,林隙 3气温和土壤温度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 11:00—13:00 和 7:00—11:00 时间段;
林隙内最高温度出现在不同位置,林隙 1、林隙 2的气温和土壤温度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中央偏东北和林隙中央,林
隙 3则出现在中央和中央偏东北;林隙内温度高于非林隙内的温度,差异比较明显(p <0. 05)。
关键词 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林隙;云冷杉林;长白山
分类号 S718. 51
Difference in Air and Soil Temperatures in Gaps of Different Sizes in Spruce-fir Forests in the Daytime /Huang
Chuanxiang,Kang Xingang,Zhao Haoyan(Key Laboratory for Silviculture and Conserv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
ty) ,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100083,P. R. China) ;Cui Qiuhua(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 Insects,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Gao Yan,Feng Qixiang(Wangqing Forestry Bureau of Jilin Province)/ /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
estry University. - 2011,39(9). - 71 ~ 74
Observation points for air and soil temperatures were set in three gaps of different sizes (456. 2,290. 2,83. 9 m2,de-
noted by gap 1,gap 2 and gap 3)in spruce-fir mixed forests in Changbai Mountains in unequal distanc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in different gaps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the continuous observation data of air and soil
temperatures from different observation poin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aily change in both air and soil temperatures in
the center of the gaps could be described by a unimodal curve. The change in temperature in S - N direction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E - W Direction. The maximum temperatures occurred at different time in the gaps. The highest air and soil tem-
peratures were at northeast sites near the center in gap 1 and the center in gap 2,and their appearance time was 13:00 -15:00.
However,the highest air and soil temperatures were at the center and northeast sites near the center for gap 3,and they
occurred at 11:00 - 13:00 and 7:00 - 11:00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mperature between gaps
and non-gaps (p < 0. 05).
Keywords Air temperature;Soil temperature;Forest gaps;Spruce-fir forests;Changbai mountains
陆地上 80%的生态系统都已受到了来自人类和自然的
各种干扰,森林生态系统也不例外[1]。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可以认为是人类对森林干扰的历史[2]。林隙是一种经常发
生的小规模干扰[3 - 5]。从某种意义上说,森林演替便是冠层
乔木死亡,形成林隙,林隙内幼苗幼树竞争、发展的种群行为
的积累过程。林隙既是森林苗木更新的主要场所,也是森林
维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生境[3,5]。林隙中的环境因子变化是
影响森林发展的重要因素[3]。林隙的产生增强了干扰生境
的异质性[4],并创造了一定数量的潜在生态位[3,6 - 8]。林隙
形成以后,上层林冠疏开,光照增加,温度升高,太阳辐射在林
隙内重新分配,形成独特的小气候分布规律[9 - 10]。林隙内的
小气候随着林隙形状、面积、纬度及位置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
的特点[6 - 8]。其中,小林隙的方位角极大地影响着林隙内的
光照水平,S—N向的光照水平大于 E—W 方向,中午太阳光
可直射 S—N向林隙北缘林冠上但达不到地面[11]。温度是植
物生长的必需条件,制约着树木的生长发育、生长周期及生理
活动等[12 - 13]。林隙改变了温湿度的状况[3]。林隙内的温度
一般比林下高,而且变动幅度也大[14]。许多研究发现,林隙
内温、湿度的时间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气温最高值和气温
日较差一般不出现在林隙的中央而是在林隙的某一林缘
处[8]。林隙内热力学特征的改变将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有机
物的分解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等,最终影响林隙及其周边生态
过程的变化[6 - 10,15 - 18]。目前,我国对林隙环境因子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热带雨林和次生林[6,11]方面,对云冷杉林的研究还
未见报道。鉴于云冷杉林分在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
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以长白山云冷杉林林隙为研究对
象,探寻云冷杉林林隙内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为以后的
森林更新经营管理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研究地区位于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研究区属长白
山系老爷岭山脉雪岭支脉,经营面积为 16 286 hm2。林场地
貌为低山丘陵,海拔 300 ~ 1 200 m,坡度 5° ~ 25°,个别陡坡在
35°以上。该区属季风型气候,全年平均气温 3. 9 ℃,≥10 ℃
的积温为 2 144 ℃。1 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 - 32 ℃;7 月份
气温最高,平均为 22 ℃。年降水量 600 ~ 700 mm,且多集中
在 7 月份。早霜从 9 月中旬开始,晚霜延至翌年 5 月末,生长
期为 120 d;积雪平均厚度达 35 cm。本区属低山灰化土灰棕
壤区,母岩为玄武岩。在海拔 800 ~ 1 000 m 处为针叶林灰棕
壤土,河谷是草甸土、泥炭土、沼泽土或冲积土。土壤结构一
般为黏壤土类,粒状结构,湿松,根系多,平均厚度为 40 cm。
主要乔木树种有长白鱼鳞杉(Picea jezoensis var. komarovii)、
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c)、红松
(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椴树(Tilia tuan Szyszyl.)、
色木槭(Acer mono Maxim.)、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
枫桦(Ribbed Birch)、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蒙古栎
(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等;主要下木有忍冬
(Lonicera ruprechtiana)、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e)、卫矛
(Euonymus alatus)、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等;主要地被物
为莎草(Cyperus rotundus)、禾本科草类及少数灌木,如珍珠梅
(Sorbaria sorbifolia)、柳叶绣线菊(Speraea salicifolia)等。
2 研究方法
研究区位于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检查法样地 I大区
4小区。2010 年 7—8 月,在 4 小区内按海拔由低到高布设 5
条样线进行林隙调查,每条样线向左右各拓宽 10 m,形成 1 条
宽 20 m的样带。样带总长度为 1 000 m,均匀分布在小区中,
样带总面积 2 hm2,占调查区域的 10. 0%,符合抽样调查强度
要求。共计调查 39 个林隙。通过 GIS 软件计算林隙的扩展
林隙面积,大小为 20. 32 ~560. 25 m2,按照林界范围指数(1. 5、
1. 0、0. 5)选取不同林隙大小的 3 个林隙(分别记作林隙 1、林
隙 2、林隙 3)作为研究对象,面积分别为 456. 2、290. 2、83. 9
m2;林隙年龄分别为 22、15、12 a,林隙均为采伐形成。林隙 1
和林隙 2 为南北轴长、东西轴短,林隙 3 南北和东西轴长度接
近。林隙均位于山体下坡位,坡向为东南,坡度为 5° ~ 10°,
海拔 700 m左右。林隙内主要树种为槭类、红松、冷杉和其它
小灌木等。3 个林隙的冠层平均高度分别为 131、83、65 cm。
2010年 8 月,在林隙内沿南北和东西轴向布设两条观测
样线,每条样线上布设 7 个观测点。考虑到边缘效应,观测点
为不等距分布,分别设置在林隙中央、实际林缘处、扩展林缘
处和实际林缘与林隙中央的中心处。每条样线延伸至林内
15 m作为林内观测点。林隙 1 和林隙 2 布设 13 个观测点,林
隙 3 布设 11 个观测点。观测点的具体分布见图 1。在观测点
上进行距离地面 1. 5 m 处气温和地下 5 ~ 10 cm 土壤温度测
定。每日 7:00—17:00 进行观测。空气温度采用 Kestrel4500
袖珍气象追踪仪(美国产)进行观测,土壤温度采用 6300 针
式温度计(美国产)观测。每小时记录 1 次观测结果。
图 1 林隙内观测点设置示意图
图 1中线条表示实际林缘。EA、WA、SA、NA 分别表示东、西、南、北扩
展林缘处;EB、WB、SB、NB分别表示东、西、南、北实际林缘处;EC、WC、
SC、NC分别表示实际林缘与中心点的中心处;CC表示林隙中心。
数据采用 SPSS(version13.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 1 空气温度特征
3. 1. 1 林隙与林内平均气温特征比较
林隙的形成改变了干扰生境的温度状况,林隙温度一般
高于林内,而且变动幅度大。通过对云冷杉林隙内和林下平
均温度的比较发现(表 1) ,对于气温差异,在一天当中中午时
间段最为明显,上午(7:00—11:00)较小,下午(15:00—17:00)次
之;就平均气温而言,林隙与林内的平均气温差为 0. 91 ℃,最
高时可达 1. 9 ℃。
表 1 林隙与林内平均气温温差 ℃
时段 林隙—林内温差 时段 林隙—林内温差
7:00 0. 3 13:00 1. 9
8:00 0. 6 14:00 1. 3
9:00 0. 7 15:00 0. 9
10:00 0. 6 16:00 0. 8
11:00 0. 8 17:00 0. 7
12:00 1. 5
3. 1. 2 林隙中心气温昼间变化
从表 2 可以看出,林隙中心处的气温昼间变化均呈单峰
型。3 个林隙中心处气温的变化幅度存在差异,表现为林隙 1
>林隙 2 >林隙 3,说明气温与林隙面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面积越大,气温相对较高。中心处气温差异的另外一个特征,
主要表现在气温的最高值出现的时间段不同,林隙 1 和林隙
2 在 13:00—15:00 时间段达到最高值,分别为 28. 9 ℃和 26. 8
℃,林隙 3 在 11:00—13:00 时间段达到最高值,为 24. 1 ℃。
林隙 2 中心气温在 13:00—17:00 时间段下降较快,这是由于
林隙 2 西缘附近边缘木相对较高,阻挡了太阳的一部分辐射,
也有可能与该林隙内冠层高度较高有关。朱教君等[11]人对东
北地区次生林气温和土壤温度进行的研究发现,中心气温和土壤
温度日变化均呈不对称性的单峰型变化,王今殊等[19 -20]对南方
热带雨林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本研究虽然只考虑了气
温的昼间变化,但与前人的结论基本相符,说明东北地区云冷杉
林与南方的热带雨林、次生林存在着一定的热力学共性。
表 2 林隙中心气温昼间变化 ℃
时 段 林隙 1 林隙 2 林隙 3
7:00—9:00 24. 5 21. 8 21. 1
9:00—11:00 27. 3 24. 3 21. 9
11:00—13:00 28. 4 25. 2 24. 1
13:00—15:00 28. 9 26. 8 23. 3
15:00—17:00 24. 1 21. 0 20. 9
3. 1. 3 林隙内各观测点气温的昼间变化
由表 3 可以看出,林隙内不同观测点的气温昼间变化趋
势类似,总体上呈现出单峰型分布。各个林隙气温变化差异
表现为林隙 1 >林隙 2 >林隙 3,林隙面积越大,林隙内不同
观测点气温差异越剧烈。林隙 3 各观测点气温变化趋势较为
缓和,原因可能是其林隙面积小,加之林隙内更新幼苗种类和
杂灌木多,因而空间差异性小。一天当中,林隙内的最高温度
因时间和林隙位置不同而具有差异性,林隙 1 气温的最高值
出现在 13:00—15:00,出现区域在林隙中心偏东北处;林隙 2
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 13:00—15:00 时间段,出现区域也在东
北林缘处;林隙 3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 11:00—13:00之间,出现
区域在林隙中央位置。林隙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与
林隙形状、面积、边缘木高度等因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林隙
1和林隙 2南缘处的边缘木较高,在下午 14:00以后,中心偏东
北处的太阳光较多。林隙 3四周边缘木高度较为均匀且较低,
中午时分,林隙中心位置的光照较多。气温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如表 3所示。气温最高值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位移现象,这与张
一平等人[6]的研究不一致,原因是由于东北地区夏季光照强度
明显低于南方热带雨林区,温度在局部范围内变化较小,最高
值不容易区别所致。
27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9 卷
气温在林隙内各观测点也表现了不同的特征,在 S—N
向和 E—W向呈现不对称分布,但 S—N向变化幅度大于 E—
W向。中午,林隙 1 和林隙 2 在东向实际林缘处(EB)气温升
高较快,出现了大于中心的气温值,林隙 3 在西向林缘处气温
稍低于中心温度;下午,林隙的气温从整体上看都大于早晨时
间段,原因可能是由于一天当中的光照积累且气温下降速率
较慢所致。
表 3 3 个林隙不同观测点气温昼间变化 ℃
林隙 时段 SA SB SC CC NC NB NA EA EB EC WC WB WA
林隙 1 7:00—9:00 19. 7 20. 2 22. 7 24. 5 22. 6 21. 2 18. 7 22. 4 24. 2 23. 4 22. 1 19. 6 19. 8
9:00—11:00 21. 5 22. 3 23. 9 27. 3 24. 9 23. 5 19. 9 24. 5 25. 1 27. 0 25. 0 25. 9 22. 6
11:00—13:00 22. 5 23. 4 26. 8 28. 4 25. 2 25. 6 21. 9 25. 7 26. 3 27. 9 26. 8 26. 8 23. 5
13:00—15:00 23. 2 26. 8 28. 7 28. 9 26. 4 29. 6 22. 5 25. 9 26. 3 28. 2 27. 4 28. 1 24. 3
15:00—17:00 20. 2 20. 9 22. 5 24. 1 24. 2 23. 4 19. 2 23. 2 24. 4 26. 1 25. 1 25. 4 22. 4
林隙 2 7:00—9:00 18. 6 20. 5 20. 8 21. 8 20. 4 18. 7 18. 2 20. 7 22. 2 21. 7 19. 4 19. 6 19. 0
9:00—11:00 21. 3 22. 4 21. 5 24. 3 22. 2 21. 4 19. 5 22. 9 23. 3 24. 3 22. 3 23. 1 20. 5
11:00—13:00 21. 4 23. 3 24. 2 25. 2 23. 4 23. 8 21. 1 22. 8 25. 6 25. 3 22. 6 24. 4 22. 5
13:00—15:00 21. 9 25. 6 27. 0 26. 8 25. 2 27. 1 21. 7 23. 7 24. 1 24. 4 23. 4 24. 2 23. 1
15:00—17:00 19. 4 19. 7 20. 2 21. 0 22. 2 22. 5 19. 5 21. 8 21. 1 20. 3 20. 3 21. 1 22. 3
林隙 3 7:00—9:00 18. 6 20. 2 20. 2 21. 1 19. 7 19. 1 18. 2 19. 9 19. 4 19. 2 18. 4
9:00—11:00 21. 1 21. 7 21. 1 21. 9 20. 5 20. 2 19. 2 20. 3 21. 3 20. 5 20. 1
11:00—13:00 22. 3 22. 3 22. 8 24. 1 22. 4 23. 1 20. 4 22. 8 22. 6 23. 8 21. 5
13:00—15:00 21. 5 21. 3 22. 3 23. 3 21. 2 21. 4 20. 0 21. 0 21. 3 21. 9 20. 7
15:00—17:00 19. 4 19. 6 20. 2 20. 9 19. 8 20. 4 18. 7 19. 7 20. 7 20. 4 20. 0
注:EA、WA、SA、NA分别表示东、西、南、北扩展林缘处;EB、WB、SB、NB分别表示东、西、南、北实际林缘处;EC、WC、SC、NC分别表示实际林
缘与中心点的中心处;CC表示林隙中心。
3. 2 土壤温度特征
3. 2. 1 林隙中心土壤温度昼间变化
由表 4 可以看出,林隙中心地温的昼间变化均呈单峰型。
林隙 1 和林隙 2 在 13:00—15:00 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25. 4 ℃
和 24. 1 ℃,林隙 3 在 11:00—13:00 达到最高值,为 17. 8 ℃,
相对于其它林隙的温度差别很大。林隙 1 和林隙 2 中心点地
温随时间变化的幅度明显大于林隙 3。通过对 3 个林隙中心
点平均地温的比较发现,林隙 1 和林隙 2 之间差异极显著(p
< 0. 01) ,而与林隙 3 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 05)。
表 4 林隙中心土壤昼间变化 ℃
时 段 林隙 1 林隙 2 林隙 3
7:00—9:00 19. 5 18. 9 16. 1
9:00—11:00 22. 5 21. 7 16. 8
11:00—13:00 24. 2 23. 3 17. 8
13:00—15:00 25. 4 24. 1 17. 7
15:00—17:00 20. 2 19. 7 17. 3
3. 2. 2 林隙南北和东西轴方向上土壤温度特征
由表 5 可以看出,在林隙两轴上,土壤平均地温的昼间变
化也呈现单峰型的变化趋势。林隙 1 和林隙 2 中心地温较
高,林隙 3 中心地温较低,但 S—N 向的变化幅度大于 E—W
向。S—N向地温变化幅度较大(表 7) ,E—W 向地温变化较
小(表 5)。以往研究认为,林隙中环境因子的变化南北向大
于东西向,主要原因是南北向的光照辐射大于东西向。本研
究的结论与以往研究基本相符[8,15,21]。总体来看,林隙 1 和
林隙 2 的平均地温较高,林隙 3 的平均地温较低。沿南北方
向,林隙 1 和林隙 2 地温的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趋势,其中,
林隙 1 中心地温最高(CC,22. 3 ℃) ,林隙 3 地温的最高值出
现在中心偏北(NC,18. 1 ℃)。沿东西向,林隙 1 地温的最高
值出现在中心偏西(WC) ,林隙 2 地温最高值出现在中心偏
东(EC) ,林隙 3 的峰值出现在东向实际林缘处(EB)。
3. 3 林隙内昼间气温和土壤温度关系
林隙内各观测点昼间的平均气温、平均地温以及气—地
温差见表 6。林隙 1 昼间气—地温差的最大值出现在中心偏
东位置(EB,5. 7 ℃;EC,6. 09 ℃) ,林隙 2 昼间气—地温差的
最大值出现在东向实际林缘处(EB,4. 41 ℃) ,林隙 3 则出现
在中心处(CC,5. 12 ℃)。通过对不同林隙白天平均气温和
地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林隙 1 气温和地温的相关性极显著
(r = 0. 850,p < 0. 01) ,林隙 2 气温和地温也存在着极显著关
系(r = 0. 703,p < 0. 01) ,林隙 3的气温和地温的相关性不显著
(r =0. 328,p > 0. 05)。
表 5 林隙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上平均地温昼间变化 ℃
轴向 观测点 林隙 1 林隙 2 林隙 3
南北向 SA 18. 5 17. 4 17. 4
SB 18. 7 18. 5 17. 00
SC 20. 0 19. 8 17. 3
CC 22. 3 21. 6 17. 1
NC 19. 5 19. 2 18. 1
NB 20. 1 19. 7 16. 9
NA 18. 4 18. 4 16. 5
东西向 EA 19. 3 18. 8 17. 1
EB 19. 3 18. 8 18. 3
EC 20. 3 20. 1 —
CC 22. 3 21. 6 17. 1
WC 20. 6 19. 9 —
WB 19. 9 19. 1 17. 4
WA 19. 0 18. 9 17. 4
注:SA、NA分别表示南、北扩展林缘处;SB、NB分别表示南、北实
际林缘处;SC、NC分别表示实际林缘与中心点的中心处;EA、WA 分
别表示东、西扩展林缘处;EB、WB 分别表示东、西实际林缘处;EC、
WC分别表示实际林缘与中心点的中心处;CC表示林隙中心。
4 结论与讨论
长白山云冷杉林隙中心气温的昼间变化均呈单峰型。温
度与林隙面积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面积越小的林隙,保
温效果越好,有利于林隙内幼苗的更新。林隙内不同位置上
的温度具有差异性,在南北轴上变化幅度大于东西向。林隙内
温度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和位置不同:林隙 1 和林隙 2 的温度在
13:00—15:00达到最大值,位置在中心偏东北附近,林隙 3的温
度在 11:00—13:00达到最大值,位置出现在林隙中心。
长白山云冷杉林隙中心土壤温度昼间变化也呈单峰型。
S—N轴上林隙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大于 E—W轴,S—N轴上
林隙 1和林隙 2土壤温度变化较大,林隙 3 趋于平缓。林隙 1
和林隙 2温度最大值出现在林隙中心,林隙 3则出现在中心偏
37第 9 期 黄传响等:长白山云冷杉林不同大小林隙 8 月昼间气温和土壤温度比较
东北位置。林隙昼间平均气—地温差表现为林隙 1 和林隙 2
较大,林隙 3较小。
表 6 林隙内各观测点昼间平均气温、土壤温度及温差 ℃
观测点 林隙号 气温 土壤温度 气—地温差
SA 1 21. 41 18. 48 2. 93
2 20. 52 17. 42 3. 10
3 20. 60 17. 43 3. 17
SB 1 22. 64 18. 68 3. 96
2 22. 29 18. 47 3. 82
3 21. 02 16. 97 4. 05
SC 1 24. 78 20. 01 4. 77
2 22. 73 19. 77 2. 96
3 21. 31 17. 34 3. 97
CC 1 26. 55 22. 32 4. 23
2 23. 81 21. 55 2. 26
3 22. 25 17. 13 5. 12
NC 1 24. 43 19. 49 4. 94
2 22. 67 19. 15 3. 52
3 21. 00 18. 11 2. 89
NB 1 24. 48 20. 05 4. 43
2 22. 76 19. 65 3. 11
3 20. 83 16. 89 3. 95
NA 1 20. 27 18. 92 1. 35
2 19. 99 18. 39 1. 60
3 19. 30 16. 54 2. 76
EA 1 24. 24 19. 29 4. 95
2 22. 37 18. 77 3. 60
3 20. 75 17. 11 3. 64
EB 1 24. 97 19. 29 5. 7
2 23. 25 18. 84 4. 41
3 21. 09 18. 26 2. 82
EC 1 26. 37 20. 28 6. 09
2 23. 19 20. 05 3. 14
3 — — —
WC 1 25. 24 20. 55 4. 69
2 21. 6 19. 91 1. 69
3 — — —
WB 1 24. 94 19. 92 5. 02
2 22. 48 19. 13 3. 35
3 21. 17 17. 40 3. 77
WA 1 22. 12 19. 00 3. 12
2 21. 49 18. 89 2. 60
3 20. 17 17. 41 2. 76
注:EA、WA、SA、NA分别表示东、西、南、北扩展林缘处;EB、WB、
SB、NB分别表示东、西、南、北实际林缘处;EC、WC、SC、NC 分别表示
实际林缘与中心点的中心处;CC表示林隙中心。
林隙与林内温度差异明显(p < 0. 05)。由于多种条件的
限制,本研究只选取了 3 个代表林隙来研究长白山云冷杉林
隙的特征,考虑到其它条件的一致性,并没有严格按照文献
[21 - 22]的林界范围指数选取,测量时间上只观测了白天的
温度数据。在以后的研究中,应选取一定数量的林隙代表,并
分不同季节、不同月份进行研究和连续观测。
参 考 文 献
[1] 朱教君,刘足根.森林干扰生态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4,
15(10) :1703 - 1710.
[2] 刘增文,李雅素. 森林干扰[J]. 陕西林业科技,1997(1) :28 -
32.
[3] 梁晓东,叶万辉. 林窗研究进展[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1,9(4) :355 - 364.
[4] 宋新章,肖文发. 林隙微生境及更新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
2006,42(5) :114 - 119.
[5] 臧润国.林隙(gap)更新动态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1998,
17(2) :50 - 58
[6] 张一平,马友鑫,刘玉洪,等.哀牢山北部常绿阔叶林林窗小气
候空间分布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4) :80 - 83.
[7] 张一平,王进欣,刘玉洪,等.热带次生林林窗干热季光照特征
初步分析[J].广西植物,2001,21(1) :1 - 8.
[8] 张一平,王进欣,马友鑫,等.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近地层
温度时空分布特征[J].林业科学,2002,38(6) :1 - 5.
[9] Ritter E,Dalsgaard L,Einhorn K S. Light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regimes following gap formation in a semi-natural
beechdominated fo-Rest in Denmark[J]. Forest Ecology and Man-
agement,2005,206(1 /3) :15 - 33.
[10] Gray A N,Spies T A,Easter M J. Microclimate and soil moisture
responses to gap formation in coastal Douglas-fir forests[J]. Cana-
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02,32(2) :3332 - 343.
[11] 朱教君,谭辉,李凤芹,等.辽东山区次生林 3 种不同大小林窗
夏季近地面气温及土壤温度比较[J].林业科学,2009,45(8) :
161 - 165.
[12] 窦军霞,张一平,马友鑫,等. 热带次生林林窗区域土壤—植
物—大气连续体热力效应初步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3,
19(3) :329 - 333.
[13] 贺庆棠,气象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14] 王正非,朱廷曜,朱劲伟,等.森林气象学[M].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1982.
[15] 沙丽清,曹敏.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下及林窗中土壤养
分对比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27(6) :78 - 80.
[16] Canham C D. An index for understory light levela in and around
canopy gaps[J]. Ecology,1988,69(5) :786 - 795.
[17] Brokaw N V L. Gap-phase regeneration in a tropical forest[J]. E-
cology,1985,66(3) :682 - 687.
[18] Pearcy R W. Photosynthetic gas exchange responses of Australian
tropical forest trees in canopy,gap and understory micro-environ-
ments[J]. Functional Ecology,1987,1(3) :169 - 178.
[19] 王今殊,王进欣.热带次生林、季雨林林窗温度特征对比分析
[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3) :59 - 64.
[20] 王进欣,张一平.西双版纳人工林林窗光照剖线分布特征[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9(1) :27 - 30.
[21] Zhu Jiaojun,Matsuzaki T,Li Fengqin,et al. Effect of gap size
created by thinning on seeding emergency,sur-vival and establish-
ment in a coastal pine forest[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3,182(1 /3) :339 - 354.
[22] Zhu Jiaojun,Tan Hui,Li Fenqin,et al. Microclimate regimes fol-
lowing gap formation in a montane secondary forest of eastern Lia-
oning Province,P R China[J]. Joum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7,18(3) :167 - 173.
47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