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拐芹当归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2009-11-05; 修订日期:2010-01-05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8B50);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优秀青年学术团队基金
(No.1070508200001)
作者简介:蒋庭玉(1985-),女(汉族),山东东营人 ,现为山东大学威海分
校海洋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工
作.
*通讯作者简介:孟凡君(1966-), 男(汉族),山东潍坊人 , 现任山东大学
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副教授 ,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与功能材料研究
工作.
拐芹当归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
蒋庭玉1 , 杨 亚 2 ,孟祥贤 3 ,孟凡君1* ,崔 红 4 ,张雪君1
(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9; 2.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 ,北京 100081; 
3.威海世创医疗有限公司 ,山东 威海 264200; 4.山东省潍坊畜牧检测中心 261061)
摘要:目的 研究拐芹当归种子和根部提取物及不同萃取部位的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牛津杯法对拐芹当归种子和根部
提取物及不同萃取部位进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 拐芹当归根部甲醇提取物 、根部乙醇提取物 、根部氯仿相提取物对大
肠杆菌 、巨大芽孢杆菌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 其中对巨大芽孢杆菌作用明显 ,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副溶血性弧菌无明显作
用。拐芹当归根部正丁醇相提取物 、种子甲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副溶血性弧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 而对其他两种
菌无明显作用。结论 拐芹当归不同提取部位具有不同的抗菌活性。
关键词:拐芹当归; 提取物; 抗菌活性; 牛津杯法
DOI标识:doi:10.3969 /j.issn.1008-0805.2010.08.013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08-1878-02
AntibacterialActivityoftheExtractsfromAngelicapolymorphaMaxim
JIANGTing-yu1 , YANGYa2 , MENGXiang-xian3 ,MENGFan-jun1* ,CUIHong4 , ZHANGXue-jun1
(1.MarineColege, ShandongUniversityatWeihai, Weihai264209, China;2.SchoolofScienceandTechnolo-
gy, 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 Beijing100081, China;3.WeihaiStrongmedicalSci.-tech.Co., LTD,
Weihai264200, China;4.WeifangAnimalHusbandryMonitoringCenter, Weifang26106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ntibacterialactivityoftheextractsofseedsandrootsofAngelicapolymorphaMaximandthe
extractivefractionsoftheroots.MethodsTheantibacterialactivityoftheextractsofAngelicapolymorphaMaximtoEscherichia
coli, Bacilusmegaterium, Staphylococcusaureus, VibrioparahaemolyticuswasdetectedwiththemethodofOxford-cuptests.
ResultsTheextractsoftherootsextractedbyMethylalcoholandEthylalcoholandthechloroformfractionshowedantibacterial
activityagainstEscherichiacoliandBacillusmegaterium;thenobutanolfractionandtheextractoftheseedsextractedbyMethyl
alcoholshowedantibacterialactivityagainstStaphylococcusaureusandVibrioparahaemolyticus.ConclusionThedifferentextracts
ofAngelicapolymorphaMaximhavedifferentantibacterialactivities.
Keywords:AngelicapolymorphaMaxim; Extracts; Antibacterialactivity; Oxford-cuptests
  拐芹当归 AngelicapolymorphaMaxim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 ,
俗称白根独活 、拐子芹 、倒钩芹等 ,生于杂木林下 、阴湿草丛或山
沟溪流旁和灌木丛中。国内分布于东北 、西北 、华北 、华中 、西南
等地 , 在山东省的山区 、丘陵均有分布 [ 1] 。拐芹当归嫩茎叶可食
用 , 根可药用 , 具有利尿 、降压的功效 [ 2] 。拐芹当归在山东当白
芷用 [ 2] , 在陕南安康地区作香独活药用 [ 1] , 拐芹当归的根为神农
架和土家族地区常用中草药紫金砂 ,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等功
效 , 在治疗胃痛 、腹痛 、胸胁痛 、风湿关节痛 、跌打损伤 、毒蛇咬伤
等方面有极好疗效 [ 3, 4] 。拐芹当归主要化学成分有香豆素类 、挥
发油类 、生物碱类 、甾醇类等 , 其中香豆素类具有抗腹泻 、抗炎 、降
压的作用 , 拐芹当归水提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 4] 。熊亚平等 [ 5]
对紫金砂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文献显示不同产地的同种植
物抗菌活性不同。本实验采用牛津杯法 [ 6 ~ 8]对昆嵛山产拐芹当
归种子和根部及根部不同的萃取部位进行体外抗菌研究 ,并探讨
了最小抑菌浓度 ,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拐芹当归提供科学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YX-LS50SⅡ立式压力蒸气灭菌器 , 101-3型电热鼓
风干燥箱 , SPX-250B-Z型生化培养箱 , BCM-1000A生物洁净
工作台 ,电子分析天平。
1.2 试剂 甲醇 , 乙醇 , 氯仿 , 二甲基亚砜 , 正丁醇 , 氯化钠 , 氢氧
化钠 , 庆大霉素 , 琼脂粉 ,蛋白胨 , 酵母膏 ,牛肉膏(试剂均为分析
纯试剂)。
1.3 药材 拐芹当归于 2007-11采自山东省烟台市与威海市交
界处的昆嵛山动植物实习基地 ,经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植
物生物学教研室赵宏副教授鉴定确认为伞形科(Umbelliferea)当
归属(AngelicaL.)植物拐芹当归。
1.4 菌种 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
ylococcusaureus)、巨大芽孢杆菌(Bacilusmegaterium)、副溶血性
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均由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微
生物实验室提供。
1.5 培养基 ①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大肠杆菌 、巨大芽孢杆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② 2216E培养基(副溶血性弧菌)。
2 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拐芹当归种子和根部经干燥后用甲醇浸泡 ,
减压旋蒸得浸膏。根部浸膏用适量温水溶解后依次用氯仿 、正丁
醇萃取 ,各萃取液浓缩成极性不同的浸膏。将拐芹当归种子浸
膏 、根部浸膏 、氯仿相浸膏 、正丁醇相浸膏用二甲基亚砜配制成浓
度为 100 mg/ml的溶液。
2.2 培养基的制备
2.2.1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大肠杆菌 、巨大芽孢杆菌 、金黄色
·1878·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第 21卷第 8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10VOL.21NO.8
葡萄球菌)牛肉膏 3 g;蛋白胨 10 g;氯化钠 5 g;琼脂 15 ~ 20 g;
蒸馏水 1 000 ml;pH7.0 ~ 7.2。
2.2.2 2216E培养基(副溶血性弧菌)酵母膏 3 g;蛋白胨 10 g;
磷酸高铁 0.01 g;琼脂 15 ~ 20 g;陈海水 1 000 ml;pH 7.6 ~ 7.8
按以上配比配制培养基 ,灭菌后倒入培养皿中 , 凝固后备用。
2.3 菌悬液的制备 取 4只经高压蒸气灭菌的试管 , 编号标记 4
种菌 , 分别倒入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至试管的 1/3处 , 挑选长势
良好的试管 , 用接种环挑取几环长势良好的新鲜菌种放入对应编
好的试管中 , 在无菌蒸馏水中充分混合均匀 , 制成菌悬液。以上
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中进行。
2.4 提取物的抑菌试验 [ 6~ 8] 用无菌移液枪移取 0.1 ml上述 4
种菌悬液添加到平板培养基上 , 用无菌玻璃涂布棒涂布均匀 ,待
菌悬液干燥以后用无菌镊子夹住灭过菌的牛津杯轻轻放在培养
皿中 , 在水平放置的培养皿中均匀放入 3只牛津杯。
用无菌移液枪吸取 100 ~ 150 μl的样品溶液加入牛津杯中 ,
不应让溶液溢出牛津杯外。每个样品浓度做两个平行 ,同时做二
甲基亚砜的阴性对照和青霉素以及庆大霉素的阳性对照。
分别将添加过样品的培养皿轻轻放入培养箱内培养。将培
养大肠杆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的培养皿放入
37℃的培养箱内培养 24 h, 副溶血性弧菌的培养皿放入 25℃培
养箱内培养 48 h。培养后观察抑菌效果 ,用游标卡尺采用十字交
叉法测量抑菌圈大小 。
2.5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9 ~ 11] 将所得浸膏用二甲基亚砜配制
成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溶液 , 按照 “ 2.4”方法操作 , 培养后观察抑
菌效果。
3 结果
3.1 5种提取物抑菌效果 见表 1。实验结果表明 , 拐芹当归根
部甲醇提取物 、根部乙醇提取物 、根部氯仿相提取物对大肠杆菌 、
巨大芽孢杆菌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 其中对巨大芽孢杆菌作用明
显 ,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副溶血性弧菌无明显抑制作用。拐芹当
归根部正丁醇相提取物 、种子甲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副
溶血性弧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而对其它两种菌无明显抑制作用。
表 1 5种提取物对 4种菌的抗菌活性 mm
样品 大肠杆菌 巨大芽孢杆菌
金黄色葡
萄球菌
副溶血性
弧菌
根部甲醇提取物 1.03 5.89 - -
根部乙醇提取物 1.10 5.90 - -
根部氯仿相提取物 0.99 5.87 - -
根部正丁醇相提取物 - 4.40 - 4.48
种子甲醇提取物 - 4.70 - 7.36
二甲基亚砜 - - - -
庆大霉素 + + + +
  “ +”表示抗菌实验呈阳性 ,即有抗菌活性;“ -”表示抗菌实验呈阴性 ,无抗菌
活性或抗菌活性不明显
3.2  5种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 见表 2。 由表 2可知拐芹当
归根部甲醇提取物 、根部乙醇提取物 、根部氯仿相提取物对巨大
芽孢杆菌作用明显 , 最小抑菌浓度为 3 mg/ml;对大肠杆菌只有
在较大浓度时才有抑菌效果。 拐芹当归根部正丁醇相提取物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 、副溶血性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 60, 9 mg/ml,
且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效果明显。种子甲醇提取物对金黄色
葡萄球菌 、副溶血性弧菌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 36, 60 mg/ml。
熊亚平等 [ 5]研究发现的紫金砂提取物的抗菌作用与本实验
结果存在差异 , 其结果可能是由于生长环境不同 、采集时间不同
等因素导致的。
表 2 最小抑菌浓度实验结果 mg· ml-1
样品 大肠杆菌 巨大芽孢杆菌
金黄色葡
萄球菌
副溶血性
弧菌
根部甲醇提取物 100 3 - -
根部乙醇提取物 100 3 - -
根部氯仿相提取物 100 3 - -
根部正丁醇相提取物 - 60 - 9
种子甲醇提取物 - 36 - 60
  “ -”表示抑菌实验呈阴性 ,无抑菌活性或抑菌活性不明显
4 讨论
拐芹当归不同部位抑菌作用不同 ,为合理利用拐芹当归提供
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同时也为拐芹当归中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和
抗菌药物的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实验结果表明拐芹当
归种子甲醇提取物和根部正丁醇相提取物对海洋菌副溶血性弧
菌有抗菌活性 ,从而为研究抑制海洋菌的天然药物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1 ]  陈江弢 ,杨崇仁.当归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
发 , 2004, 16(4):359.
[ 2 ]  夏 冰 ,陈重明 ,郭忠仁.民族植物学和药用植物 [ M].南京:东南
大学出版社 , 2006:151.
[ 3 ]  王鋆植 ,张荣平 ,叶 红 ,等.土家族药紫金砂挥发油成分分析和
药理作用研究 [ J] .中成药 , 2008, 30(4):596.
[ 4 ]  李业娜 , 杨尚军 , 白少岩.拐芹的研究进展 [ J] .中外健康文摘 ,
2008, 5(3):265.
[ 5 ]  熊亚平 ,但飞君 ,陈国华 ,等.紫金砂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 J].时珍
国医国药 , 2007, 18(11):2740.
[ 6 ]  沈 萍 ,范秀容 ,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 [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 1999:51.
[ 7 ]  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
199.
[ 8 ]  李仪奎.中药药理试验方法学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6:755.
[ 9 ]  张显忠 ,郭爱军 , 李艳玲 , 等.中草药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 2006, 16(5):563.
[ 10]  JonesRN, PfulerMA, DoernGV.Antimicrobialactivityandspectrum
investigationofeightbroad-spectrumβ -lactamdrugs:A1997surveil-
lancetrialin102medicalcentersintheUnites[ J].DiagnMicrobialIn-
fectDis, 1998, 30(3):215.
[ 11] 蒋玉燕 ,毕忆群 ,汪子伟 ,等.聚氨基葡萄糖的体外抗菌活性 [ J] .中
国抗生素杂志 , 1996, 21(1):54.
·1879·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10VOL.21NO.8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第 21卷第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