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调是 RA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与 RA 发病直接相关的
重要细胞因子。IFN - γ 由活化 T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
胞(NK)产生,活化的 NK细胞可合成和分泌 IFN - γ;
也可通过直接刺激 CD4 + T细胞产生 IFN - γ。IFN - γ
是 Th1 型细胞因子,主要参与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Th1 细胞分泌 IFN - γ,通过激活抗原递呈细胞,发挥
其促炎性功能。TNF - α 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
生,在 RA 的发病中其主要作用为:1)致热原作用,激
活 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等介导免疫反应;2)诱导软骨和成纤维细胞合成与分
泌胶原酶、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介导滑膜炎性反应和
软骨破坏。故而降低 TNF - α 水平是治疗 RA 显效环
节之一。因此,在 RA的治疗中,有效降低 TNF - α 和
IFN - γ 的水平能对 RA 的疗效及预后起积极作用。
本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尖叶假龙胆与秦艽不
同比例配伍对 RA 大鼠的疗效及对血清 IFN - γ 和
TNF - α含量的影响。
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尖叶假龙胆与秦艽不同比
例配伍可以使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肿胀
体积明显降低。在模型组中大鼠血清 IFN - γ、TNF -
α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 < 0. 01)。阳性药物组,
尖叶假龙胆与秦艽配伍各组中 IFN - γ、TNF - α 含量
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 < 0. 01),其中 2 ∶ 1 组最明显
(P < 0. 01)尖叶假龙胆及秦艽配伍通过降低血清中的
IFN - γ、TNF - α含量而减轻炎症反应及调节免疫,其
具体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旻辉,孙亚红,宋晓玲.中国假龙胆属植物传统药物学的调查研
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26(3):3 - 5.
[2] Maria Kourilovitch,Claudio Galarza - Maldonado,Esteban Ortiz - Pra-
do.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Journal of
Autoimmunity,2014,48:26 - 30.
[3] 孙焱,于慧敏.姜黄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医药学报,2015,43(6):113 - 116.
[4] 于天一,程伟.浅论传统中医学在现代临床治疗体系中的作用及
其影响———以痹证(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手段为例[J].中医药学
报,2015,43(5):4 - 7.
[5] 代巧妹,李冀,旺健伟.中药单体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作用
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3,41(2):106 - 108.
[6] 杨俊玲,卢军,赵翡翠,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
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5,30(3):329 - 332.
[7] Bender Andrew T,Spyvee Mark,Satoh Takashi,et al. Evaluation of a
candidate anti - arthritic drug using the mouse collagen antibody in-
duced arthritis model and clinically relevant biomarkers[J]. Ameri-
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2013,5(1) :92 - 102.
[8] 李巧琳,樊斗霜,牛彦红.细胞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作用[J].
甘肃医药,2015,33 (11):847.
[9] 张慧,焦志军,邹晓月,等.林可霉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 IL -
17、IL - 6 级 IFN - γ 含量的影响[J]. 江苏医药,2012,38(19):
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
2243.
尖叶假龙胆入血成分的初步研究
高彦宇,张雪,谢建先,李永鑫,胡晓阳,马育轩,李冀*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目的:研究尖叶假龙胆的入血成分。方法:建立尖叶假龙胆生药材与不同采血时间含药血浆的
UPLC图谱,通过比对图谱,确认尖叶假龙胆入血成分。结果:尖叶假龙胆中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以原
型成分入血。结论:血浆中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直接作用于体内,对其进行后续药理学研究,将有助于
阐述尖叶假龙胆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
关键词:尖叶假龙胆;入血成分;稳心草;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
中图分类号:R285.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2406(2016)03 - 0078 - 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H2015021);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No. 125115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No. 81202638)
作者简介:高彦宇(1963 -),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
研究方向:药效物质基础。
通讯作者:李冀* (1960 -),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收稿日期:2015 - 12 - 22
修回日期:2016 - 01 - 15
尖叶假龙胆系龙胆科假龙胆属尖叶假龙胆(Gen- tianella acuta (Michx.)Hulten)的干燥全草。民间称
其为“稳心草”。因其在民间有治疗心率失常的功效
而受到研究者们的注意。尖叶假龙胆中含有丰富的山
酮类化合物,其山酮类化合物主要有当药醇苷、去甲基
雏菊叶龙胆酮、雏菊叶龙胆酮等。匡海学[1]等人发现
尖叶假龙胆提取物可以治疗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引
起的心率失常。李旻辉[2]等人发现雏菊叶龙胆酮有
抗心率失常的药理作用。UPLC 法测定尖叶假龙胆中
的入血成分还未见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尖叶假龙胆中
的血中移行成分。
·87·
中 医 药 信 息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年 5 月第 33 卷第 3 期
Vol. 33,No. 3,May. 2016
1 实验材料
1. 1 实验仪器
岛津超高效液相色谱仪(Nexera X2 LC 30 - A,
Nexera X2 SIL - 30AC ,Nexera X2 SPD - M30A);
Shim - pack XR - ODS III 色谱柱(2. 0 mmi. d. ×
75 mm,1. 6 μm);Millipore 纯水仪;Hettich MIKRO
220R超高速低温离心机;DRAGON LAB MX - S 涡
旋仪。
1. 2 药品与试剂
尖叶假龙胆,购于内蒙古根河市,经黑龙江中医药
大学药用植物教研室主任樊锐峰鉴定为龙胆科尖叶假
龙胆(Gentianella acuta (Michx.)Hulten)的全草。去
甲基雏菊叶龙胆酮(上海维塔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CAS:2980 - 32 - 7);雏菊叶龙胆酮(上海市维塔化学
试剂有限公司,CAS:2798 - 25 - 6);当药醇苷(Huich
Bio - tech inc,CAS:23445 - 00 - 3);标准品经 HPLC
检测纯度均≥98%。乙腈,色谱级(美国 Dikama 试剂
公司);磷酸(优级纯);水(实验室 Millipore 纯水仪自
制);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1. 3 动物
健康 SD大鼠 5 只,雄性,体质量(280 ± 20)g,由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2 实验方法
2. 1 尖叶假龙胆供试液的制备
取尖叶假龙胆 0. 15 g,溶于 15 ml甲醇中,超声震
荡提取 30 min。甲醇定容至 10 ml容量瓶中。取上清
液 1 ml置于 1. 5 ml离心管中,室温条件下 6000 rpm,
离心 5 min,取上清液经 0. 22 μm 有机滤器过滤。精
密称量当药醇苷,雏菊叶龙胆酮及去甲基雏菊叶龙胆
酮 1 mg,置于 10 ml 容量瓶中。对照品及样品溶液置
于 4℃冰箱保存,备 UPLC检测。进样量为 5 μl。
2. 2 空白血浆及含药血浆样品的制备
2. 2. 1 生药的提取
取 30 g 尖叶假龙胆干燥全草,加入 15 倍量 75%
乙醇,室温浸泡 1 h,后加热回流 30 min,煎出液经 16
层纱布过滤,残渣加入 10 倍量 75%乙醇,加热回流 30
min,过滤,两次的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 0. 55 g /ml。
2. 2. 2 空白血浆及含药血浆样品的制备
大鼠给药剂量为 6. 3 g /kg,取材前 1 天大鼠禁食
不禁水并更换鼠笼内垫料。大鼠给药前乙醚呼吸麻
醉,眼眶静脉窦取血 1 ml 置于肝素管中,4 ℃,3500
rpm条件下离心 10 min,取上清液设立自身空白对照。
给药后于 5 min、10 min、15 min、30 min、45 min、60
min、90 min、2 h、8 h、24 h不同的采血时间眼眶静脉窦
取血 1 ml,置于肝素纳处理过的 EP 管中,采血后轻轻
摇晃 EP 管使血液充分抗凝。4℃,3500 rpm 条件下,
离心 10 min,取上清液,置于 - 20℃冰箱中保存,采血
过程中时刻注意给大鼠补充生理盐水。
2. 2. 3 血浆的处理
取空白血浆和含药血浆 300 μl,加入 3 倍量乙腈
与 30 μl磷酸溶液,涡旋 3 s,4 ℃,13000 rpm条件下离
心 10 min,取上清液,氮气吹干后加入 150 μl 乙腈溶
液复溶,并使用 0. 22 μm 有机滤器过滤,过滤后样品
备 UPLC检测。进样量为 10 μl。
2. 3 色谱条件
Shim - pack XR - ODSIII 色谱柱(2. 0 mmi. d. ×
75 mm,1. 6 μm);柱温:35℃;样品室温度:4℃;流速
0. 4 ml /min;190 ~ 400 nm 全波长扫描;流动相:A 为
0. 1%磷酸水,B 为乙腈,梯度洗脱:0 ~ 2 min,5% B;
2 ~ 13 min,5% B ~ 60% B;13 ~ 15 min,60% B ~
100%B。
2. 4 尖叶假龙胆及其血浆中成分分析
取尖叶假龙胆供试品溶液,标准品溶液以及不同
采血时间尖叶假龙胆含药血浆样品及对应的空白血浆
样品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进行 UPLC分析,建立 UPLC
色谱图,分析尖叶假龙胆的入血成分。其中不同时间
点含药血浆共有图见图 1。生药材、空白血浆、含药血
浆与标准品对比图见图 2。
图 1 尖叶假龙胆不同时间点含药血浆共有峰图
图 2 含药血浆与生药材、标准品、空白血浆的对照
注:数据 1 为标准品,数据 2 为尖叶假龙胆生药,数据 3 为
不同时间点含药血浆,数据 4 为空白血浆。
·97·
2016 年 5 月第 33 卷第 3 期
Vol. 33,No. 3,May. 2016
中 医 药 信 息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3 结果与讨论
3. 1 尖叶假龙胆血中移行成分
从图 1 中,我们可以看到尖叶假龙胆的含药血浆
中共出现了相对稳定的 9 个吸收峰。通过图二的对比
发现,生药中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以原型成分入血。
而雏菊叶龙胆酮在最初吸收时并未以原型成分入血
(峰 8),但随时间的推移,含药血浆中出现雏菊叶龙胆
酮的原型成分(峰 9)。而生药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当药
醇苷并未以原型成分出现,而血浆中的 2,3 号峰含量
较高,其可能由生药中当药醇苷或其他成分代谢而来。
通过比对血浆中 2,3 号峰的紫外吸收波长图,见图 3,
图 4,发现 2 号峰最大吸收波长为 252 nm,3 号峰最大
吸收波长为 250 nm。尖叶假龙胆生药材中含有的山
酮类成分在此吸收波长均有强吸收,可以进一步验证
血浆中的 2,3 号峰是由尖叶假龙胆中山酮类成分代谢
图 3 2 号峰紫外吸收波长
图 4 3 号峰紫外吸收波长
而来。我们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还发现,3 号峰,6 号
峰(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8 号峰在给药 5min 后就能
检出,而其中 3 号峰 24h后仍能检出,说明 3 号峰成分
是一个快速吸收,缓慢消除的成分,见图 5。
图 5 3 号峰 5 min,30 min,24 h对比图
3. 2 血液样品的选择
前期通过比较尖叶假龙胆含药血浆和含药血清中
的成分,发现同等条件下,峰 1,峰 2 仅在血浆中出现,
而血清中并无此成分,且血浆中各成分的含量均大于
血清中成分含量。故本实验采用血浆。见图 6。
图 6 血液样品的选择
3. 3 小结
已有的研究表明,尖叶假龙胆中当药醇苷,雏菊叶
龙胆酮均具有抗心率失常的药理作用。在我们的研究
中发现,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已原型成分入血,且其很
快就被吸收,见图 5,初步推断其可能为尖叶假龙胆治
疗心率失常的物质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1] 匡海学.一种治疗心率失常的尖叶假龙胆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
用途[P].中国:CN103638096,2014 - 03 - 19.
[2] 李旻辉. 1,5,8 -三羟基 - 3 -甲氧基口山酮在制备防治心律不齐
失常药物中的应用[P].中国:CN102743374,
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
檯
檯
檯
檯
檯
檯
檯
檯
檯
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
檯
檯
檯
檯
檯
檯
檯
檯
檯
檯
殔
殔
殔
殔
2012 - 10 - 24.
《中医药信息》关于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声明
《中医药信息》郑重声明,经学术不端文献系统检测,确属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抄袭剽窃、虚假注释、不实参考文献等任何
一种情况者,均视为学术不端行为。凡在我刊投稿的文章若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者,本刊将不予刊发。
《中医药信息》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和编辑出版方面的政策、法令、条例,遵守宣传纪律和报刊管理的有关规定,正
确执行国家出版纪律及有关保密、版权、专利、国界等规定,愿同各类期刊和学术界同仁一道,为搭建健康、公平、开放的学术
平台,为科技进步和文教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凡向《中医药信息》投稿的作者,均视同认可本声明,并请依此自律。
·08·
中 医 药 信 息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年 5 月第 33 卷第 3 期
Vol. 33,No. 3,May.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