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蓝桉、直干桉种源试验



全 文 :第 3期 总第6 9期
9 914年 1 2月 云 南 林 业 科 技 1~ 7
蓝 按 、 直 干 按 种 源 试 验
张荣贵 苏智良 段 翔 王 豁然 }杨 春辉} 吴新盛
( 云 南林科院) ( 中国林科院 ) (云 南森林 自然中心 )
摘要 蓝按 、 直干按种源试验采 用随机区组设计 , 8 次重复 。 经对生长量 、 保存率 、 抗性等 的
观测 、 分析 , 采 用综合评定法进行评定 , 结果 表明 , 蓝按 、 直 干按存在种源差异 。 筛 选 出 蓝 按
T

L

G 种源 , 直干按 1 2 1 3 2 、 1 2 1 2 5 种 源为表现较好的种源 。 最佳种 源蓄积量 与最差种 源 相
比 , 蓝按大 12 5 % , 直干按 大 5 % , 上述优 良种源可在我 省蓝按 、 直 干按种植 区发展 。
关健词 蓝按 , 直干按 ; 种源试验
蓝按 ( E o c a l y 户 t 、 5 g l o b u l u s ) 在原产
地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 , 南纬
3 5
.
5
0 一 4 3 . 5 “ , 分布区海拔 1 0一 55 0米 , 年
平均气温 9 一 18 ℃ , 最热月平均最高温 18 一
3 2℃ , 最冷月平均最低温 4 一 8 ℃ , 年降雨
量 6 0 0一 2 4 0 0毫米 。 直干按 (百 . , , : a f `Ze n `f )
在原产地分布于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和新南
威尔士 , 南纬 34 。 一 3 90 , 分布区海拔 2 0
一 91 5米 , 年平均气温 4 一 18 ℃ , 最 热 月平
均最高温 21 一 27 ℃ , 最冷月平均最低温 2 一
5 ℃ 。
蓝按 、 直干按种源试验是中国和澳大利
亚合作研究项目。 试验在昆明金殿云南省森
林 自然中心进行 , 1 9 8 6年开始实施 。 目的是
为了探索蓝按 、 直干按种群变异状况 , 为试
验地区选择适生优良种源 。
( ) 1 0 ℃ ) 4 9 3 2 . 4 oC , 年霜 日数 8 9 . 9天 , 年
降雨量 94 1毫米。 试验地为云南松林 采 伐迹
地 , 海拔 1 9 9 0一 2 0 5 0米 , 坡 向为西坡 、 西北
坡 , 坡度 20 “ 一 25 “ , 土壤为沙岩发育的中
层山地红壤 , 土层深 80 厘米 , 土壤 p H 4 . 9,
有机质含量 0 . 68 % , 全氮 0 . 0 34 % , 速效钾
7 3 P m
, 速效磷 1 . SP p m 。 主要植物有云南松
(尸 i n , , s 夕 ,褚n n a n e n s f s ) 杜鹃 ( R h o d o d e n -
d
r o n s 户p . ) 老鸦抱 ( F a e e i n i u n ; f r a g i e ) 、
厚皮香 ( T e r n s t r o e o f a 口夕。 n a n t h e r a ) 、 南
烛 ( L夕 o o f a o 二 a l i f f o l f a ) 、 早茅 ( E , e -
,二 o P o 刀 o n ` l e l a 二 a v f ) 四脉金茅 ( E u l a l i a
叮“ a d r i , , e r 二 1 5 ) 等 。
二 、 试验材料和方法
一 、 试验地基本情况
云南省森林 自然中心试验点位于昆明市
北郊 , 东径 10 2 0 4 6 ` 6 1, , 北纬 2 5 0 2 产 2 “ ,
年平均气温 1 4 . 8 ℃ , 极端最高温 3 0 . 3 ℃ , 极
端最低温 一 6 . 8℃ ( 1 9 8 2年 ) , 年活动 积温
参试的蓝按种源有 13 个 , 直 干 按 有 5
个 , 由澳大利亚种子 中心提供 。 蓝按种源采
自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 , 直干按种源来 自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南部地区 。 两树种均
采用当地种源作对照 。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 8 次重复 , 9
株小区 , 行状配置 , 安排小区和区组 时 , 运
DOI : 10. 16473 /j . cnki . xbl ykx1972. 1994. 04. 001
云 南 林 业 科 技
用随机表进行随机化处理 。 采用塑料袋容器
育苗造林 。 容器营养土配方 : 肥土 87 % , 火
土 1 0% , 普钙 2 % , 复合肥 1 % 。 1 9 8 6年 4
月 5 日播种育苗 , 、 11年 7 fJ ZO一 2 5 日造林 。
试验地采用穴状整地 , 规格 5 0 x 5 0 x 5 0
厘米 。 造林密度 2 x Z 米 。 定植前 , 每穴施
普钙 0 . 1千克 , 造林后第 2 年 . 每 株追 施复
合肥 0 . 1千克 , 结合施肥进行松土抚育。 各试
验种源采取 的技术措施相同 。
观测内容 : 苗期观察种子发 芽 出 土 日
期 , 测定发芽率 、 苗木地上 、 地下部份生长
量 。 造林试验 , 测定试验地土壤理化性质 ,
造林保存率 , 林木的生长量 、 抗性 、 」按叶出
油率 、 按叶素含量等 。 统计分析以小区平均
数为单位 。 蓄积量 用 V 二 0 . 0 0 0 0 3 6 1 s D 2 H N
公式计算 , D 为胸径 , H 为树高 , N 为每亩
林 木株数 , V 为蓄积 (立方米 /亩 )
三 、 试验结果及分析
(一 ) 早一晚期生长相关分析
为了比较蓝按 、 直干按种源间的生长趋
势 , 了解各种源的生长稳定期 , 探索早期鉴
定的途径 , 我们采用早一晚期生长相关法 ,
分析 了 4 . 5年生时的树高 ( X ) 与半年生树高
( X
;
)

1
.
5年生时树高 ( X Z ) 、 2 . 5 年生时树
高 ( X 。 ) 、 3 . 5年生树高 ( X 4 ) 的相关性 , 各种
源的相关系数 r 值见表 1 , 查相关系数表得
r 。 . 。 , = 0 . 7 6 5 。 当某一种源某一时期与 4 . 5年
生树高相关系数 r 值大于 0 . 76 5 时 , 说明该
种源在该时期生长趋势已稳定 , 可以作种源
间生长特性和速率比较 。
从表 1 可以看出 , 蓝按 、 直干按的参试
种源 3 . 5年生时 , 生长趋势已稳定 (此时的 r
值均大于 0 . 7 6 5 ) , 可以进行种源 间 生 长 比
较 。
(二 ) 幼林生长分析
为了比较种源间的生长差异 , 对 4 . 5 年
生树高 、 胸径生长进行方差分析 及 多 重 检
验 , 多重检验采用 “ L S D ” 法 。
1
. 蓝按高 、 径生长方差分析
蓝按 4 . 5年生树高 , 胸径生长量见表 2 。
树高 、 胸径方差分析见表 3 、 4 。
从表 3 分析结果看出 , 蓝按种源间高生
表 1 各年树高相关系数
r 值
树种 种源号—— -一 - -X z X X : X X : X X ` XB O 。 8 8 7 6 0 。 6 0 3 6 0 。 8 8 5 0 0 。 9 5 4 1G O 。 72 2 2 0 。 9 4 9 6 0 。 9 6 3 6 0 。 9 4 7 1蓝 H O。 3 0 7 9 0 。 7 0 5 6 0 。 8 7 7 8 0 。 9 7 77SW O 。 7 0 5 9 0 . 7 8 1 5 0 . 9 16 8 0 。 9 36 0L O。 1 8 2 9 0 。 88 1 5 0 。 7 8 1 1 0 。 9 4 8 2
T O

2 73 1 0

7 55 9 0
.
7 9 6 2 0

8二6 2
P O

59 6 3 0

6 4 9 8 0

9 00 7 0

8 8 96
R O

6 1 9 5 0

9 0 5 9 0

9 73 4 0

8 8〔 3
S e o

6 49 8 0
.
7 9 5 8 0
.
9 23 0 0

9 7 1 2
S t o

1 0 2 8 0

8 7 0 3 0

9 2 9 9 0

7 5 6 4
按 F 0 . 6 4 5 7 0 . 9 0 2 6 0 . 9 3 0 ! 习 . 9 7 3 1
C O

3 4 ! 3 0
.
7 30 4 0

7 6 7 1 0

8 5 86
当地 0 . 8 2 4 2 0 . 8 8 3 7 0 。 9 2 7 4 0 . 9 0 8 1
12 12 6 0

2 5 5 6 0

8 7 8 7 0

9 5 3 4 0

86 17
直 12 13 2 0 . 3 5 1 9 0 。 7 7 9 1 0 . 8 9 8 7 0 . 9 59 8
千 12 3 2 1 0 。 4 2 4 0 0 。 47 8 7 0 。 7 6 0 2 0 。 83 8 8
按 1 2 13 0 0 . 5 6 2 9 0 。 8 40 2 0 。 9 8 3 2 0 . 9 19 9
12 12 5 0

5 4 0 5 0

7 8 9 9 0

8 5 6 4 0

8 1 1 0
当地 0 . 5 6 6 6 0 。 52 6 0 0 . 9 6 5 2 0 . 9 5 0 9
表 2 蓝按树高 、 胸径均值
种源

平均高
(洲之)
平均胸径
(厘米 )
种源
一号
平均高
(米 )
平均胸径
(厘米 )
6

2 1
7

1 2
7

0究
7

0 5
GB
I I
g w
6

5 3
7

3 3
弓。 9 3
7
。 坦3
了。 60
了。 50
7

} 1
石。 49
6

9 7
7

2 8
了。 2 4
7

0 1
R
S e
S t
F
C
当地
5

6 0
6
.
8卫
7

0 2
7

2 0
5

7 5
7
。 工3
6
.
8包
7
。 2 3
TLP
表 3 蓝按树高方差分析
因子 clf 5 5 M S F F o . 05 显著 卜丝
种源 l 二 4 8 . 4 9 7 7 4 . 0 4 1 5 2 . 0 7 3 1 . 8 7
区组 7 ] 1 9 。 7 3 8 7 17 。 1 0 5 5 趴 7 7 2 2 。 1且 。
误差 8 `生 ] 63 。 7 9 9 0 1 . 9 5 0 0
总和 2 0 3 3 3 2 . 0 3 5 4
张荣贵等 :
长差异显著 。 区组 间差异亦显著 。
多重检验 : 查表 得 t 。 .。 。 = 1 .9 ,
蓝按 直干按种源试验
差分析见表 6 、
表 6
7

直千按树高方差分析
8 4
, r = 8
.
L S D
o . 。 5 =
多重检验结果看 出 ,
l

3 9
C

(米 ) 因子 F F o 。 0 5 显著性
L

T
、 当地 、
G

P

S w

S e

R g 个种源与种源 S t之间以及
C

L

T

S二 、 G 、 当地 6 个种 源 与 种
源 H之间树高差值大于 1 . 39 米 , 说明上述种
源 间高生长差异达到显著性程度 。 另外还看
出 , 外来种源 C 、 T 、 L 高生长较当地种源
大 , 但未达到显著性程度 。
种源
区组
误差
总和
4 2
5 5
3 。 42 2 2
5 5

34 7 5
3 2

0 6 5 2
9 0

8 3 49
0

6 8 4 4
7

9 0 6 8
0

9 16 1
0 。 7 5 2
。 4 4 n s
8 。 6 3 2

2 4 赞
表 4 蓝按胸径方差分析
从表 6 分析结果看出 , 直干按种源间高
生长差异不显著 , 区组间差异显著 。 由于种
源间高生长差异不显著 , 故不进 行 多 重 检
验 。
因子 d f 5 5 M S F F o . o s 显著 扫
种源
区组
误差
总和
4 8

4 1 4 6
3 4

0 0 4 9
1 5 7

5 5 3 8
2 3 9

9 7 3 3
4

0 3 4 6
表 7 直千按脚径方差分析井一盯一.
4

8 5 7 8
2

1 5 1
2

59 0 2
。 1 2 餐 因子 d f 5 5 M S F F 0 . 0 5 显著性
8 4
1 0 3
I

8 7 5 6
从表 4 分析结果看 出 , 蓝按各种间胸径
生长差异显著 。 区组间差异亦显著 。
多重检验 : L S D 。 . 。 。 = 1 . 3 6 (厘米 )
多重检验结果看出 , L 、 T 、 G 、 P 、
Sw

C

R

S e

F
、 当地种源 与 种 源 H
之间及 L 、 T 、 S e 、 F 、 当地 5 个种源与 S t
种源之间胸径差值大于 1 . 36 厘米 , 说明上述
种源间径生长差异达到显著性程度。 另外还
看出 , 外来种源 L 、 T 径生长量比当地种源
大 , 但未达到显著性程度 。
2
. 直干按高 、 径生长方差分析
直干按树高 、 胸径生长量见表 5 , 其方
种源
区 组
误差
总和
4 2
56
1 0

0 59 6
18

4 53 5
2 8

6 8 8 0
5 7

2 0 1 1
2
。 0 1 19
2

6 2 6 2
0 。 8 1 97
2

4 5
3

2 2

2 4 荟
表 5 直千按树高 、 胸径均值
种源号 平均高 (米 ) 平均胸径 (厘米 )
12 1 2 6
12 1 3 2
12 3 2 1
12 13 0
1 2 1 2 5
当地
从表 7 分析结果看出 , 直干按种源间径
生长差异显著 。 区组 间差异亦显著 。
多重检验 : L S D 。 . 。 。 二 0 . 91 (厘米 )
多重检验结果看 出 , 1 2 2 3 2 、 1 2 3 2 1 、 当
地种源与 1 2 1 3 0种源间胸径差值 大于 0 . 91 厘
米 , 说明上述种源间径生长差异达显著性程
度。 另外还看 出 , 1 2 1 3 2 、 1 2 3 2 1种源径生长
量较当地种源大 , 但未达到显著性程度。
(三 ) 生长位秩分析
大量试验结果表明 , 树高受遗传因子控
制明显 , 所以 , 从各种源各年龄树高位秩的
变化可以看出种源的生长特性 。 从表 8 树高
位秩排序栏中可以看 出 , 1 . 5年生 以后 , 蓝按
L

T

C种源生长速率一直保持在前三位 。 直
千按 1 2 1 25 、 1 2 1 3 2生长速率一直保持在前两
位 。 说明上述种源生长快的特性是稳定的 。
(四 ) 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一般指树种或种源的各种性状在
不同条件下变动情况 , 它是树种或种源遗传
云 南 林 业 科 技
变异状况的反映 。 这里用各种源不同重复树
高变异系数大小和各种源不同重复中胸径变
异系数的平均值来量度种源的稳定性 。
不 同重复树高变异系数的大小在一定程
表 8 树高位秩及变异系数
树 种源 各 年 树 高 位 秩 胸径变 重复树高 保存
苗 半 ! . 5 2 . 5 3 . 5 4 . 5 异系数 变异系数 率
种 代号 期 年 年 年 年 年 ( % ) (% ) ( % )
B 3 9 1 0 9 9 ] 2 2 8

6 2 8

8 96

8
G 1 1 2 5 4 5 2 4

3 3 1

7 8 3

3
蓝 H 5 3 8 12 1 3 1 3 3 8。 7 2 2 。 3 9 1 。 7
S w 9 1 1 9 7 7 6 2 4

5 1 5 。 9 9 7

2
L 2 2 ] 1 1 2 3 3
。 3 2 0

2 89

5
T 4 6 5 2 2 3 2 9

9 ] 6

7 8 8 . 6
P 1 2 8 7 8 8 7 2 7

5 2 1

3 9 3
。 1
R 1 1 7 4 6 6 9 3 0

6 2 6

9 9 及。 7
S e 1 0 1 2 1 3
S t 8 4 12
按 F 1 3 1 0 1 1
C 6 5 〔
当地 了 8 妞
1 1 1 0
1 3 1 2
8
l 4
l l
1
3 7

2了。
32

2 3

2 4

l
2 8
。 O
eZ

1 7

9 0

9 3

9 0

8 8

9 0

1 2 12 6
1 2 1 32
12 32 1
12 1 30
1 2 12 5
当地
2 9

2 3

3 1

2 7

3 0

2 5

2 3
。 0 86

l
2 3

0 9 8
。 6
1 7
。 0 9 5
。 8
2 2

2 9 5

8
1 4

3 9 3

l
2 1

9 9 3

!
度上反映了种源在不同生境中 的生 长 表 现
(从前面方差分析结果看到 , 不同重复的立
地条件有显著差异 ) 。 不同重复树高变异系
数小 , 说明种源在不同生境 中生 长 比 较 稳
定 , 反之 , 树高变异系数大 , 说明种源在不
同生境中生长稳定性差 。 从表 8 中看 出 , 重
复树高变异系数小于 当地种源的蓝按有 S w 、
L

T

P

C 种源 , 直干按有 1 2 3 2 1 、 2 2 1 2 5
种源 。
种源不同重复胸径变异系数均值的大小
是衡量种源个体分化程度的标志 , 它影响林
木的蓄积量 。 种源胸径变异 系数小 , 说明该
种源林木分化小 , 生长均匀 ; 反之 , 胸径变
异 系数大 , 说明林木分化大 , 生长不均匀 。
从表 8 中看 出 , 胸径变异系数比当地种源小
的蓝按有 C 、 G 、 S w 种源 , 直干按有 1 2 1 3 2
种源 。
另外 , 从上述变异系数分析中看 出 , 一
般生长量大的种源 , 稳定性也较高 。
(五 ) 保存率
在相同的条件下 , 保存率的高低是衡量
种源适应能力大小的标志之一 。 从表 8 保存
率一栏 中看出 , 保存率大于当地种源 的蓝按
有 B 、 H 、 S w 、 P 、 R 、 S t 种源 , 直 干 按
有 1 2 1 3 2 、 1 2 3 2 1 、 2 2 1 3 0种源 。
上述情况还说明 , 保存率与生长量之间
没有相关性 。 在保存率高的种源中有生长量
大的种源 , 如蓝按 Sw , 直干按 1 2 1 32 , 亦有生
长量小的种源 , 如蓝按 H 、 S t , 直干按 1 2 1 3 0 。
(六 ) 抗逆性分析
树木的抗逆性是指树木对不良环境的忍
受和抵御能力 。 试验期间林木曾不 同程度遭
受干早 、 低温及枯梢病、 白蚁 、 地老虎 、 蟋
蟀等病虫危害 。 1 9 8 7年 、 1 9 8 9年极端低温分
别为 一 1 . 3 ℃ 、 一 2 . 2 ℃ , 1 一 4 月的降雨量
仅分别为 38 毫米和 28 . 3毫米 。 各种源受害情
况见表 9 。
从表 9 看出 , 病害受害率与当地种源相
似的蓝按有 S e种源 , 直干按有 1 2 1 2 6 、 1 2 3 2 1 、
1 2 1 2 5种源 。 蓝按除 P 、 C 种源以外其他种源
的虫害受害率都低于当地种源 , 而直干按的
12 1 3 2

1 2 1 2 5 种源的虫害受害率要 低 于 当
地种源 。 抗寒力高于或相似于当地种源的蓝
按有 P 、 L 、 T 种源 , 直干按则没有一个种
源抗寒力较当地种源强 。 蓝按 、 直干按所有
种源抗早力均较当地种源强 。 抗病虫害 、 低
温 、 干旱综合抗逆性较当地种源强的蓝按有
B

H

L

P

T

R

S e种源 , 直干按
有 1 2 1 3 2 、 1 2 1 2 5种源 。
另外 , 从抗逆性分析中还看出 , 抗逆性
与生长量之间没有相关性 。 有的种源生长量
大抗性也强 , 如蓝按 L 、 T 种 源 , 直 干 按
张荣贵等 : 蓝按 、 直千按种源试验
表 9各种源受容情况 表1 直 干按种源采粼地经纬度 、 海拔
种源 纬度 经度 海拔 ( ) m
360撇2 951 8
树 种 受 害 率 (% )
种 源 病害 虫害 干早 低温 合计
B 1 6
。 6 8

3 0 4
。 2 2 9

1
G 1 7

1 1 1 。 1 1

4 9。 3 3 0

9
蓝 H 1 0 。 3 1 2 。 5 1 。 4 5 。 0 2 9。 2
Sw 2 1

1 6

90 2

1 3 0

l
L 1 2

5 1 2

5 4

2 1

6 2 9

2
T 1 3

7 1 3

4 1

4 1

6 3 0

1
P 9
.
7 1 6
.
90 1

4 2 8

0
R1 3

5 1 1

1 0 1

2 6 8

4
Se o

2 1 3

90 6

7 2 0

8
St 3

5 1 1

1 1

4 14

6 3 0

6
按 F1 2 。 2 1 5 。 3 0 5 。 3 3 9。 4
C S

6 1 7

80 5

0 3 1 。 4
当地 0 16 . 7 1 2 。 3 1 。 6 3 0 。 6
1 2 1 2 6 0 1 8
。 1 0 9

4 2 7
。 5
直 12 1 3 2 2 . 6 8。 90 1 。 4 1 1 。 l
12 3 2 1 0 13

90 2

7 1 6

6
干 1 2 1 3 0 5 。 3 1 5 。 3 0 1 。 6 2 2 。 2
12 1 2 5 0 6
。 90 1 。 4 8

3
按 当地 0 8. 3 6 。 90 1 5 。 2
12 1 2 6
12 1 32
12 3 2 1
1 2 1 3 0
1 2 1 2 5
3 7
0 0 7
,
3 5 0 4 1 ,
3 7
“ 18
,
3 6 “ 17

3 6 0 48 ,
1 4 9

5 3
1 5 0
0 0 4
1 4 9 0 1 2
1 5 0
0
0 3
1 4 9
0 3 4
1 2 1 3 2

1 2 1 2 5种源 ; 有的种源生长量虽小 ,
但抗性仍强 , 如蓝按 H 、 B 种源 。
(七 ) 高 、 径生长与地理位 t 的关系
一个树种 (种源 ) 在其自然分布的范围
内 , 由于环境因子的多样性或地理阻隔 , 会
产生地理变异 , 形成遗传性状不 同的类型 。
为了分析各种源在不同地理位置 的 变 异 情
况 , 用种源高 、 径生长量与经 、 纬度及海拔
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 (见表 10 、 n ) 。 结果
表明 , 各种源高 、 径生长与经 、 纬度及海拔
相关性不显著 , 没有明显的梯度变化 , 说明
蓝按 、 直干按种源差异可能为不连续的随机
变异 。
表 10 蓝按种源采集地海拔
种源 B G H S w L T P R S e s t F C
海拔
(米 ) 1 80 2 0 0 5 0 1 0 0 之0 5 6 0 80 5 0 5 0 5 0 1 0 0
(八 ) 综合评价
为比较各种源的优劣 , 采用坐标综合评
定法对各种源 进行综合评价 。 为了提高选择
效率 , 按 “ 选择集 中于少数性状 ” 的原则 , 抓
住主要性状 (包括数量和质量性状 ) 进行选
择 。 生长量是获取最高经济效益 的 数 量 指
标 , 也是进行种源选择的主要依据 , 抗性和
重复树高变异系数是衡量种源适应能力高低
和稳定性大小的重要质量指标 。 为此 , 我们
选择树高 、 胸径 、 抗性 ( 1 一受害率 ) 及树
高变异系数的转换数 ( 1 一 重复树高变异系
数 ) 为综合评价 因子 。 K 值是根据过去的试
验确定的 。 综合评定结果见表 1 2。
表 12 中排序一栏数值小的种源是表现较
好的种源 。 故蓝按中 T 、 L 、 C 种源是表现
较好的种源 , 直干按中 1 2 13 2 、 1 2 1 2 5种源是
表现较好的种源 。
(九 ) 效益分析
开展种源研究 的目的 , 除研究群体遗传
变异规律外 , 进行经济性状的高生产力的选
择亦是非常重要的 。 云南发展按树的目的主
要是培育纤维用材和生产按油 , 种源选择无
可非议地应围绕该目的进行 。 因此 , 在开展
种源研究时 , 我们不仅注意林木生长量 , 同
时也注重各种源的出油率和按叶素含量 。 试
验结果表明 (见表 13 ) , 蓝按最佳种源蓄积
量比最差种源大 1 25 % , 比平均数大 27 % ; 直
干按最佳种源蓄积量比最差种源大 5 % , 比
平均数大 18 % 。
从表 13 还看出 , 各种源按叶素总的含量
差异较大 , 蓝按按叶素总含量高的是 T 、 G 、
6 云 南 林 业 科 技
表1 2 综 合 评 定
B
G
H
Sw
L
T
P
R
S e
St
F
C
当地
6

5 3
7

3 3
5

9舀
7

2 3
7

6 0
6

21
了。1 2
0

0 6 8
0

0 0 7
0

0 6 5 0

01 6 l l
0

0 0 2 0

0 31
5

4 90

1 5 3 0 一1 2 8 0 。 0 2 6 1 3
蓝 6 。 7 9
7

2 8*
0
.
01 1 0
.
01 3 0
。 0 2 0
0

02 0
7

2 4
45 91 0237
7 . 50
7
。1 4
7
。 0 2
了 .0 5
5

6 0
6

82
7
.
6 8申
7

51
:; :
0 7 2 0

71
0

6 90

7 8
0

71 0

7 8
0

7 0 0

4 8*
0

71 0

80
0

7 0 0

3 8
0

7 2 0

7 9
0

7 3 0

7 3
0

7 9
* 0 。 6 7
0

0 0 2
0

1 0 6 0

0 0 4
0

1 7 9
0

0 50
0 。 3 71
0

0 4 4
0 。 0 2 5
0 。 0 2 2
0

0 4 3
0 .0 2 3 0

0 0 4

7

2 0
5

7 5
7

1 3
0

0 0 7
0

6 90

7 6
0

6 7 0

7 7
0

6 90 82
0

6 90

7 7
0

0 7 4
0

0 3 8
0

1 32
0
.
0 01

8 8

2 3
0

0 0 9
0

0 0 2
0 。 02 0
0

1 0 6
0

01 2
0
0

0 3 2
0

0 4 6
0

0 32
0

0 3 2
0

0 4 8
0

1 0 0
0 .01 0
0
0

0 0 5
0
0

0 0 7
0

0 3 4
0 。 0 82
0

01 8
0

01 4
0

1 0 0
0 。 01 8
0 一 0 7 3
0

0 8 9
0

2 5 0
0

0 9 9
0
.
0 42
0 。 0 52
甲口汗`

J 21 26
1 21 32
:::
6

3 5
7

1 9
.
0

71 0

7了
0

7 3 0

2 8
0

7 3 0

83
0

7 4 0

7 8
0

7 6
* 0

6 8.
0

6 90

7 8
0

01 4
0

0 0 4
0

0 41 0 。1 0 0 0
。 0 2 2
0

0 0 4
月 -
l艺3 21
l忿1 3 0
1 21 2石
当 地
6

83
6

7 7
7

5 5
*
7

0 0
6

8 9
5

9 9
6

5 9
7

1 3
0 。 0 2 7
0 。 0 3 2
0

0 0 3
0

0 4 8
0

0 21
0

0 0 2
0 。1 0 7

0
0

0 2 4 0 。1 0 0 0

01 7
0 。 0 87
0

0 0 8
0

0 3 2
0

1 3 3
0
.
0 2 工
0
.
0 51
St 种源 ; 直干按按叶素 总 含 量 最 高 的 是
1 21 2 6

1 21 2 5

1 1 2 3 2

1 2 3 21 种源 。
裹1 s 不同种派 , 积 t 及按叶素总含里
蓄 积 按叶素
树种 种源 总含量
(米 3 /亩 ) (% )
树种 种源
蓄 积
(米衬亩 )
按叶素
总含量
(% )
1

6 3 8 7
直 2。 1 7 2 6
l

9 2 3 6


B
G
l

I
S w
L
T
王〕
R
S
e
S t
F
C
当地
平均
l

4 55 7
2

1 48 1
l

0 36 7
艺。 0 3 0 4
2

3 2 8 4
七。 2 7 2 6
艺。 0 2 8 3
2

0 0 0 0
2。 1 12 7
1。 0 7 0 3
2

0 0 4 2
2

1 04 2
2

2 6 9 4
l
,
8 3 0 1
5 6

6
8 6

4
7 5

7
6 4

7


1 2 1 2 6
12 1 3 2
1 2 3 2 1
1 2 1 3 0
1 2 1 2 5
当地
平均
l

4 0 4 2
1

89 5 4
2

0 57 1
]

8 4 8 6
9 2

7
8 9

8
8 9

6
7 8

7
9 2

l
了3 。 5
8 6

1
6 4

2
9 2

6
6 5

1
3 3

3
5 4
。 4
8 0

9
7 6

4
了7 。 2
7 3

4
6 9

3
蓝按按叶素总含量最高的种源比最低的种源
高 1 78 % , 比平均数高 34 % ; 直干按按叶素总
含量最高的种源比最低的种源高26 % , 比平
均数高 8 % 。
另外 , 从表 13 还看 出 , 按叶素含量与生
长量之间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 有的种源生长
量大 , 按叶素总含量也高 , 如蓝按 T 、 G 种
源 , 直干按 1 2 1 2 5种源 ; 而有的种源 , 按叶素
张 荣贵等 :
总含量虽高但生长量却低 , 如 蓝 按 L 、
种源 , 直干按 12 1 2 6种源 。
直干按种源试验
4
. 蓝按 、 直干按参试种源树高 、 胸径生
长与海拔 、 经纬度相关性不显著 , 种源间的
生长差异可能为不连续的随机变异 。
四 、 结语 参 考 资 料
1
. 试验结果表明 , 参试的 13 个蓝按种源
和 6 个直干按种源间存在差异 。 根 据 生 长
量 、 抗性 、 稳定性 、 按叶素含量等统计分析
及综合评定结果 , 蓝按 T 、 L 、 G种源 , 直
干按 1 2 1 32 、 1 2 1 2 5种源是表现较好的种源 。
2
. 根据早一晚期生长相关分析结果 , 蓝
按 、 直干按 3 . 5年生时 , 生长趋势已稳定 , 可
以进行种源间生长特性及速率比较 。
3
. 蓝按 、 直干按种源的保存率 、 抗性 、
按叶出油率及按叶素含量与生长量之 间没有
相关性 。
I w
·
E H i l li
s , A
·
G
·
B
r o u w n

E u e a [y p t s f o r
W o d P
r o d u e t i o n
, 1 98 4年 。
2 联合 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 “ 按树栽培 ” 19了9 年 。
3 祁述雄等编著 , “ 中国按树 ” , 中国林业 出版社 ,
19 8 9年 。
4 方 宗熙 、 江乃 尊编著 , “ 遗传育种 ” , 科 学出版
社 , 19 7 9年 。
5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统计组 , “ 常 用数理统计
法 ” , 科 学出版社 , 1 9 79年 。
6 顾 万春编著 , “ 林业试验统计 ” , 19 8 4年 。
了 南京林学院树木育种研究室 编著 , “ 树木 良种选
育方 法 ” , 19 8 4牟 。
产、 尹 日吕、 沪 产、 护 八、 护 沪、 甲 产、 . 口 子气、 护 产、 、 沪 J内、 护 `洲、 尹 产、 尹 八、 沪 产、 沪 户、 “ 产、 、 沪 八、 护 八、 尹 八、 沪 内、 户、 以
( 上接 第 13 页 ) 用 1 ~ 1 . 2 公斤为好 。
3
.
H D一 1 施入土壤后 , 不但可以保水 ,
同时也有防止肥料养份流失的功能 , 故可促
进树苗生长 。 其增效大小与使用 H D 一 1 的量
有关 。 以墨西哥柏为例 , 每塘施 用 H D一 1 1
一 3 克 , 平均高生长增益 1 4 . 5至 3 3 . 5厘米 ,
施 用 H D一 1 5一 7 克 , 平均高生长增益 4 0 . 9
一 5 2 . 4厘米 。 施用 H O一 1 10 克 , 平均高生长
增益 2 5 . 7一 5 7 . 2厘米 。 为了既能提高造林成
活率 , 又促进树苗生长 , 降低成本 , 以每塘
使用 5 一 7 克 H D一 1 为佳 。
4
. 荒山造林时应用 H D 一 1 , 必须掌握正
确的使用方法 。 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 先进
行预整地挖塘 , 并回填土 , 在回填土的塘中
央打一个小塘 (大小和定植袋苗相近 ) 、 , 把
H D一 1 (有条件的地方连同复合化肥一起 )
放入小塘内与土壤均匀混合。 待当年第一次
大雨来时 , D H 一 1 充 分吸水 , 将树苗底部直
接放在混有 H D 一 1 的土 上 , 然后覆土定植 ,
这样才能起到提高造林成活率 、 保存率的作
用 。 亦可在育苗的时候 , 先将 D H一 1 与营养
土按 1 : 50 0~ 1 0 0 0 的比例混合 , 拌均匀 ,
然后装袋育苗 。 待苗木长到20 一 30 厘米再出
圃造林 。 造林时 , 先洒水使苗袋吸够水 , 再
上 山定植 。 这样的袋苗在造林后连续 7 一 10
天不下雨 , 也能保证成活 。 一般造林活率可
达 95 % 以上 。
5
. 使用 D H 一 1 保水剂时要结合造林地的
类型和当年的天气状况 。 土壤湿润的阴坡 、
山鲁 、 山脚 , 一般造林成活率高 , 不需使用
H D一 1 保水剂 。 当年造林季节雨水丰富的地
段也不需使 H D 一 1 保水剂 。 H D一 1 保水剂应
在少雨干早的年份使用 , 在 阳坡土壤干燥 、
痔薄的地段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