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4种杀菌剂组合对鸟巢蕨等花卉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全 文 :4 种杀菌剂组合对鸟巢蕨等花卉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殷金岩,刘晓娇,王玲玲,罗旭荣,许建新* ,黎修东,徐建峰
(广东省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35)
摘要 [目的]筛选出防治鸟巢蕨、鸢尾和彩虹竹芋褐斑病的有效杀菌剂,为在生产实践中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盆栽种
植的鸟巢蕨、鸢尾和彩虹竹芋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洒的方式对防治褐斑病的 4种杀菌剂配方进行筛选。[结果]防治鸟巢蕨褐斑病的较
佳配方为 70%甲基托布津和 20%叶枯唑 1 000倍液、37%苯醚甲环唑和 20%叶枯唑 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和 2 000万单位农用链
霉素 1 000倍液以及 37%苯醚甲环唑和 2 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 1 000倍液,其防效均在 86%以上;防治鸢尾褐斑病的最佳配方是 70%
甲基托布津和 2 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 1 000倍液,防效为 86. 74% ;防治彩虹竹芋褐斑病的最佳配方是 70%甲基托布津和 20%叶枯唑
1 000倍液、37%苯醚甲环唑和 2 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 1 000倍液,防效分别为 81. 30%和 87. 41%。[结论]为鸟巢蕨、鸢尾和彩虹竹芋
褐斑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鸟巢蕨;鸢尾;彩虹竹芋;褐斑病;防治效果;杀菌剂
中图分类号 S436. 8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 2013) 26 -10617 -03
Controlling Effect of Four Formula of Fungicides on Brown Spot of Asplenium nidus
YIN Jin-yan et al ( Shenzhen Tecan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o.,Ltd.,Shenzhen,Guangdong 518035)
Abstract [Objective]The aim was to screen better fungicides for controlling Brown spot of Asplenium nidus,Iris tectorum and Calathea ro-
seopicta,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effective controlling of the disease in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Method]With potted Asplenium nidus,Iris
tectorum and Calathea roseopicta as material,four kinds formula of fungicides on controlling of Asplenium nidus,Iris tectorum and Calathea ro-
seopicta were observed by foliar spraying fungicides. [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formula is 70% Topsin-M and 20% Bismerthia-
zol with 1 000 times dilution,37% difenoconazole and 20% Bismerthiazol with 1 000 times dilution,70% Topsin-M and streptomycin 20 mil-
lion units with 1 000 times dilution,37% difenoconazole and streptomycin 20 million units with 1 000 times dilution in preventing brown spot
of Asplenium nidus,the control effect of which are above 86% ; In preventing brown spot of Iris tectorum,the best formula is 70% Topsin-M
and 20% Bismerthiazol with 1 000 times dilution,and the control effect of which is 86. 74% ; that of Calathea roseopicta is 70% Topsin-M and
20% Bismerthiazol with 1 000 times dilution,37% difenoconazole and streptomycin 20 million units with 1 000 times dilution,the control
effect is 81. 30%,87. 41% in preventing brown spot. [Conclusion]The stud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ntrolling brown spot of Asple-
nium nidus,Iris tectorum and Calathea roseopicta.
Key words Asplenium nidus; Iris tectorum; Calathea roseopicta; Brown spot; Controlling effect; Fungicides
基金项目 广东省深圳市城管科研所资金项目( 201208-1) ;广东省深圳
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专项( GCzX90120618100-801416) 。
作者简介 殷金岩( 1986 - ) ,男,河南商丘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从事
立体绿化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E-mail: yinjinyan19861117@
163. com。* 通讯作者,工程师,博士,从事立体绿化技术开
发和应用研究,E-mail: xujianxin@ sztechand. com. cn。
收稿日期 2013-08-02
褐斑病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是花卉[1 -4]生产上
的一种常见病害。该病可直接影响花卉的观赏性,造成严重
的经济损失,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该病的鉴定[1,5 -7]和防
治[8 -13]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褐斑病发生的致病
菌与植物的种类有关,如阿月浑子褐斑病病害的致病真菌为
链格孢[6],甜菜褐斑病是由尾孢霉菌(Cercospora beticola)引
起[7],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又称细菌性鞘腐病[12];甲基托布
津、多菌灵、代森锰锌对草坪草[4],阿维菌素对竹绣褐斑
病[10],世高和粉锈宁药剂对玉米褐斑病[13]等的防效均较好。
目前,国内外对防治鸟巢蕨、鸢尾和彩虹竹芋褐斑病的杀菌
剂效果的研究报道很少。为此,笔者测定了 4种杀菌剂组合
对鸟巢蕨、鸢尾和彩虹竹芋褐斑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褐斑
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供试药剂。37%苯醚甲环唑(广东东莞瑞德丰生物
科技有限公司)、70%甲基托布津(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2 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山东青岛润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和 20%叶枯唑(山东潍坊汉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 1. 2 供试植物。以长势一致的鸟巢蕨、鸢尾和彩虹竹芋
各 50盆为试验材料。
1. 2 试验设计 试验设 4个药剂处理:(5 g甲基托布津 + 5
g叶枯唑)/5 L 水,即 70%甲基托布津和 20%叶枯唑 1 000
倍液(A 处理) ; (5 g 苯醚甲环唑 + 5 g 叶枯唑)/5 L 水,即
37%苯醚甲环唑和 20%叶枯唑 1 000倍液(B处理) ;(5 g甲
基托布津 +5 g 农用链霉素)/5 L 水,即 70%甲基托布津和
2 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 1 000倍液(C处理) ;(5 g苯醚甲环
唑 +5 g农用链霉素)/5 L水,即 37%苯醚甲环唑和 2 000万
单位农用链霉素 1 000 倍液(D 处理)。另设 1 个清水对照
(CK)。每个处理 10 盆,3 次重复。所有处理放在广东东莞
桥头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工程中
心垂直绿化项目大棚内。试验期间大棚内的湿度为 75% ~
87%,平均温度为 28 ℃,平均光照强度在 4 300 Lux。
1. 3 施药方法 于 2012年 9月 13日开始施第 1次药,每隔
7 d喷药 1次,即分别于 9月 20 日、9 月 27 日施第 2、第 3 次
药。喷雾器械为工农-16 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工作压力为
0. 4 ~0. 5 MPa,喷孔直径为1. 4 mm。喷液量以喷湿叶正反面
药液开始下滴为宜。
1. 4 调查方法 药前调查各盆发病基数,分别于每次喷药
后 7 d调查各盆发病情况。病情程度用级别记录,叶片病情
级别划分标准[13 -14]:0 级,整株无症状;1 级,植物基部近地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3,41(26):10617 - 10619 责任编辑 乔利利 责任校对 卢瑶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3.26.072
面处出现水渍状不规则褐色小斑点;3级,植物基部和周围土
壤表面有少量白色棉絮状菌丝;5 级,菌丝在植物基部扩散,
并有少量白菜籽状菌核;7级,植物基部及周围土壤有大量褐
色菌核,植物基部腐烂严重;9级,植株萎蔫死亡。
病情指数 =发病植株数 ×相对级数值
调查总株数 ×9
防治效果 =[1 -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处理区施药
后病情指数 /(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处理区施药前病情
指数) ]×100
1. 5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 SPSS数据处理软件分析,用
邓肯氏复极差测验法进行显著性分析,比较各杀菌剂之间防
治效果的差异水平[12]。
2 结果与分析
2. 1 安全性 试验期间,供试药剂对鸟巢蕨、鸢尾和彩虹竹
芋的叶形、叶色、株高等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鸟巢蕨、鸢尾
和彩虹竹芋植株生长正常,说明 4组配方在该试验条件下对
鸟巢蕨、鸢尾和彩虹竹芋的生长是安全的。
2. 2 供试药剂对鸟巢蕨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 1 可见,
第 1次施药后 7 d,各供试药剂对鸟巢蕨褐斑病均有一定的
防治效果,其中 B 组防效最好,其防效达到67. 23%,其次为
A组,防效达到 62. 40%,C、D 组的防效分别为60. 33%和
55. 57%,各处理间差异显著。随着连续施药,各处理的防效
明显增加,第 2次施药后 7 d,A、B、C和 D组分别比第 1次施
药后 7 d 的防效提高了 19. 84%、24. 47%、22. 75% 和
23. 37%,其中 B组的防效仍最高(87. 07%) ,A、C 和 D 组的
防效分别为 86. 87%、83. 09%和 78. 94%。在第 3次施药后 7
d,A、B、C、D组的防效则分别达到 92. 91%、93. 63%、87. 04%
和86. 92%,病指防效均在 86%以上,说明 4 组处理对鸟巢蕨
褐斑病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表 1 真菌性与细菌性杀菌剂组合对鸟巢蕨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处理 药前病指
第 1次施药后 7 d
病指 防效∥%
第 2次施药后 7 d
病指 防效∥%
第 3次施药后 7 d
病指 防效∥%
CK 0. 444 1. 042 - 2. 137 - 3. 425 -
A 0. 519 0. 458 62. 40 b 0. 328 86. 87 c 0. 284 92. 91 b
B 0. 667 0. 513 67. 23 c 0. 415 87. 07 c 0. 328 93. 63 b
C 0. 333 0. 310 60. 33 b 0. 271 83. 09 b 0. 333 87. 04 a
D 0. 444 0. 463 55. 57 a 0. 450 78. 94 a 0. 448 86. 92 a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在 0. 05水平差异显著。
2. 3 供试药剂对鸢尾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从表 2 可知,供
试药剂对鸢尾褐斑病的防治效果以处理 C最好,3 次施药后
7 d的防效分别为 63. 67%、72. 56%和 86. 74%,显著高于其
他 3组处理;其次为处理 A和处理 B,3次施药后 7 d的防效
分别为 12. 32%、27. 42%、63. 75% 和 30. 18%、50. 00%、
60. 72%,处理 A和处理 B在第 1、2次施药后防效差异显著,
但第 3次施药后防效差异不显著;而处理 D防病效果不佳,3
次施药后 7 d的防效仅分别为 26. 59%、33. 62%和 40. 81%,
显著低于其他 3组处理的防效。
表 2 真菌性与细菌性杀菌剂组合对鸢尾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处理 药前病指
第 1次施药后 7 d
病指 防效∥%
第 2次施药后 7 d
病指 防效∥%
第 3次施药后 7 d
病指 防效∥%
CK 0. 429 0. 381 - 0. 517 - 1. 035 -
A 0. 375 0. 292 12. 32 a 0. 328 27. 42 a 0. 328 63. 75 b
B 0. 229 0. 142 30. 18 c 0. 138 50. 00 c 0. 217 60. 72 b
C 0. 375 0. 121 63. 67 d 0. 124 72. 56 d 0. 120 86. 74 c
D 0. 250 0. 163 26. 59 b 0. 200 33. 62 b 0. 357 40. 81 a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在 0. 05水平差异显著。
2. 4 供试药剂对彩虹竹芋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 3 可
知,D处理对彩虹竹芋褐斑病的防治效果最佳,3 次施药后 7
d的防效分别为 57. 27%、63. 39%和 87. 41%,显著高于其他
3组处理;其次为处理 A 和处理 B,其防效分别为 49. 40%、
53. 81%、81. 30%和 50. 32%、51. 69%、76. 87%;C 处理的防
治效果最差,3 次施药后 7 d 的防效分别比 D 处理下降了
19. 83%、15. 32%和 13. 34%。A、B、C 和 D 组处理在第 3 次
施药后 7 d的防效则分别达到 81. 30%、76. 87%、74. 07%和
87. 41%,对彩虹竹芋褐斑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显著
性分析表明,除第 3次喷药后 7 d B和 C处理差异不显著外,
其余各组处理差异显著。
表 3 真菌性与细菌性杀菌剂组合对彩虹竹芋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处理 药前病指
第 1次施药后 7 d
病指 防效∥%
第 2次施药后 7 d
病指 防效∥%
第 3次施药后 7 d
病指 防效∥%
CK 0. 229 0. 403 - 0. 528 - 1. 346 -
A 0. 292 0. 260 49. 40 b 0. 311 53. 81 c 0. 321 81. 30 b
B 0. 167 0. 146 50. 32 c 0. 186 51. 69 b 0. 227 76. 87 a
C 0. 208 0. 229 37. 44 a 0. 249 48. 08 a 0. 317 74. 07 a
D 0. 250 0. 188 57. 27 d 0. 211 63. 39 d 0. 185 87. 41 c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在 0. 05水平差异显著。
81601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年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共测试了 4种化学药剂配方对鸟巢蕨、鸢尾和彩虹
竹芋褐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A(70%甲基托布津和
20%叶枯唑1 000倍液)、B(37%苯醚甲环唑和 20%叶枯唑
1 000倍液)、C(70%甲基托布津和 2 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
1 000倍液)和 D(37%苯醚甲环唑和 2 000 万单位农用链霉
素 1 000倍液)4种药剂配方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褐斑病的
病情指数,其中,D 配方对鸟巢蕨和彩虹竹芋褐斑病均具有
较好的防治效果,而对鸢尾褐斑病的防治效果不佳。蓝伟
根[8]认为有效浓度为 1 000 mg /L的代森锰锌防治袖珍椰子
褐斑病的效果最好,袁瑞玲等[5]认为多菌灵 500倍液防治麻
疯树叶斑病的效果最好,可能是因为不同花卉对药剂的敏感
度存在差异,鸢尾对褐斑病菌是否存在抗药性差异,尚需进
一步研究。此外,采用 A、B、C 和 D 配方防治鸟巢蕨褐斑病
均取得良好效果,而采用 C配方防治鸢尾褐斑病、采用 A和
D配方防治彩虹竹芋褐斑病也均取得良好效果,所以上述配
方可作为防治褐斑病病害的首选药剂,建议上述药剂一般连
续施药 3次以上,每次间隔 7 ~10 d。
随着人工种植花卉面积的不断扩大,其病害的发生将会
日益突出,所以对病原物种类、发生条件、危害程度和流行规
律的认知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仅对褐斑病的防治药剂进
行了初步筛选,对其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和抗褐斑病性品
种的筛选[14 -15]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文华,范燕萍.蝴蝶兰细菌性褐斑病病原菌初步鉴定[J].植物保护,
2006,32(4):87 -89.
[2]易绮斐,刘东明,陈红峰,等.兰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植物保护,
2004,30(1):71 -73.
[3]李小燕.芍药常见病害及防治[J].中国花卉园艺,2009(6):41.
[4]陈海波,刘荣堂,杜广真,等.草坪草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和现状[J].草
原与草坪,2002(3):10 -14,23.
[5]袁瑞玲,郎南军,陈鹏,等.麻疯树叶斑病病原菌初步鉴定及药剂防治
试验[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6):119 -121,151.
[6]杨书宇,苏淑钗,樊桂敏,等.阿月浑子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471 -11473.
[7]高卫时,张立明,刘华君,等.不同品种甜菜褐斑病抗性分析及早期鉴
定方法[J].中国糖料,2011(4):25 -27,30.
[8]蓝伟根.袖珍椰子褐斑病病原菌及防治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
(13):96 -98.
[9]孙永泰.棕榈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J].热带林业,2004,32(1):29 -30.
[10]吉静,叶建仁,吴小芹,等.南京地区竹锈褐斑病防治技术[J].林业科
技开发,2010,24(5):104 -106.
[11]SMILY R W. Compendium of Turfgrass Disease[M]. Second Edition. St.
Paul,MN:American Phytopathology Society,1992.
[12]金松爱,张青栋,金春玉,等.水稻细菌性褐斑病药剂筛选试验[J].农
业开发与装备,2013(7):53 -54.
[13]张海剑,侯廷荣,吴明泉,等.玉米褐斑病药剂防治效果评价[J].河北
农业科学,2010,14(5):29 -31,67.
[14]李燕,周倩,高华,等.苹果主栽品种的褐斑病和斑点病抗性评价[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1):132 -136.
[15]董向丽,罗丽,王彩霞,等.苹果褐斑病的治疗药剂及有效施药时期研
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6):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190 -194.
( 上接第 10616页)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2]王引权,后顺心,王艳,等.推动岷县当归产业创新发展的优势条件与
策略选择[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5):6 -9.
[3]任明芳.当归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3(7):40.
[4]柴兆祥,李金花,李应东,等.当归茎线虫病田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
究[J].植物保护,2004,30(3):59 -61.
[5]马象震,苗晓春.当归麻口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
2008(11):53 -54.
[6]王玉娟,盛秀兰,孙政,等.当归麻口病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0,
20(1):2.
[7]刘月宝,蒋小勤,张喜忠.宕昌县当归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2009(8):57 -58.
[8]陆星星.云南当归规范化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126 -
127.
[9]韩相鹏.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信息,2006(2):40.
[10]王永生.沼液沼渣防治当归麻口病试验[J].中国沼气,2009,28(1):45
-46.
[11]马艳,李海,常志州,等.沼液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Ⅰ:对
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及抑菌机理初探[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3(2):366 -374.
[12]张新慧,张恩和.不同茬口对当归根际微生物数量和产量的影响[J].
中草药,2008,39(2):267 -269.
[13]王田涛,王琦,王惠珍.连作条件下间作模式对当归生长特性和产量
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3,22(2):54 -61.
[14]武延安,蔺海明,赵贵宾,等.遮光对当归栽培的效应[J].中药材,
2008,31(3):334 -335.
[15]蔺海明,刘学周,刘效瑞,等.栽培方式对当归干物质积累和生长动态
影响的研究[J].中草药,2007,38(2):257 -261.
[16]蔺海明,武延安,曹占凤,等.网棚全覆盖遮阳栽培对当归抽薹及环境
温湿因子的效应[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4):79 -83.
[17]陈书珍. 7种药剂对当归麻口病的防效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07
(7):27 -28.
[18]李应东,刘佛珍,陈垣.当归规范化种植技术及其主要病虫害防治
[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19(1):25.
[19]由金文,何银生,廖朝林,等.石窑当归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J].
中国现代中药,2011,13(10):21 -25.
[20]廖朝林,由金文.湖北恩施药用植物栽培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6:209 -215.
[21]何银生,廖朝林,郭汉玖,等.石窑当归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J].现
代农业科技,2009(21):140 -141.
[22]王春明.施药方式对当归麻口病的防效试验[J].甘肃农业科技,2010
(2):21 -22.
[23]刘宝文.几种农药配比对当归麻口病的防治效果初报[J].甘肃农业,
2012(15):59 -60.
[24]崔建军,宋学斌,马晓嘉.不同农药组合对当归病害防治效果初步研
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6):28 -30.
[25]李鹏程,刘效瑞.当归新品种岷归4号选育及优化种植技术研究[J].
中药材,2011,34(7):1017 -1019.
[26]颉红梅,刘效瑞,李文建,等.甘肃当归新品系 DGA2000-02的选育研
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8,25(2):196 -199.
[27]魏玉琴.岷县当归配方施肥试验[J].甘肃农业科技,2011(6):52 -54.
[28]徐继振,刘效瑞,祁风鹏.钼锌锰硼在当归栽培中的应用效果[J].中
国中药杂志,1998,23(2):81 -83.
[29]韩黎明.甘肃道地药材“岷归”无公害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陕
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5):72.
9160141 卷 26 期 殷金岩等 4 种杀菌剂组合对鸟巢蕨等花卉褐斑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