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茶藨子叶孔菌强酸性成分的研究



全 文 :表 1 河北卢龙地区青蒿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序号 tR/min 化合物 分子式 分子量 /Da 相对强度(%) 相似度(%)
1 4.83 β-水芹烯 C10H16 136.13 0.34 91
2 6.00 桉叶油素 C10H18O 154.14 7.16 98
3 6.71 N, Nˊ-双(2, 6-二甲基-6-亚硝基)庚-2-烯-4-酮 C18H30N2O4 338.22 29.29 72
4 9.53 4-甲基-1-(1-甲基乙基)-, (R)-环己-3-烯-1-醇 C10H18O 154.14 0.76 96
5 14.61 柯巴烯 C15H24 204.19 1.14 97
6 15.70 石竹烯 C15H24 204.19 2.45 99
7 17.20 大根香叶烯 D C15H24 204.19 1.85 96
8 17.34 11-二烯桉叶烯酮 C15H24 204.19 2.32 99
9 30.05 (正)二十一(碳)烷 C21H44 296.34 0.60 98
10 31.81 二十二烷 C22H46 310.36 0.72 98
11 32.43 二十三(碳)烷 C23H48 324.38 1.09 91
12 33.05 二十二烷 C22H46 310.36 0.48 78
13 33.51 二十(碳)烷 C20H42 282.33 1.13 97
14 33.79 2, 6, 10, 14-四甲基十五(碳)烷 C19H40 268.31 1.06 89
15 33.81 1-十九碳烯 C19H38 266.30 0.87 94
16 34.14 1-氯-十九(碳)烷 C19H39CI 302.27 1.37 78
17 35.14 (正)二十四(碳)烷 C24H50 338.39 1.76 99
18 35.47 1-十八烷硫醇 C18H38S 286.27 1.77 93
19 35.71 二十二烷 C22H46 310.36 0.84 90
20 35.81 (正)二十四(碳)烷 C24H50 338.39 0.81 91
21 36.72 二十五(碳)烷 C25H52 352.41 3.95 96
22 36.81 二十三(碳)烷 C23H48 324.38 0.70 95
23 37.27 二十五(碳)烷 C25H52 352.41 1.15 95
24 37.41 (正)二十四(碳)烷 C24H50 338.39 0.72 91
25 37.49 二-正辛基邻苯二甲酸酯 C24H38O4 390.28 2.42 91
26 38.24 二十六烷 C26H54 366.42 2.55 99
27 38.77 二十六烷 C26H54 366.42 0.99 95
28 39.16 二十六烷 C26H54 366.42 2.39 932
29 39.92 1-氯-二十七烷 C27H55CI 414.40 1.34 97
采用水蒸气蒸馏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中鉴定出 21种化合物 , 占
挥发油总量的 74.02%, 其主要成分为:烯类 6.65%, 酮类
31.61%, 醇类 9.69%,烷类 23.65%, 酯类 2.42%;其中 N, Nˊ-
双(2, 6-二甲基-6-亚硝基)庚-2-烯-4-酮(29.29%)、桉叶油素
(7.16%)、二十六烷(5.93%)、二十五(碳)烷(5.1%)含量较
高;其中桉叶油素又称为桉油醇 、桉树脑 ,有像樟脑的气味 , 广泛
应用于医药 , 也用于配置牙膏香精等 [ 3] 。本实验希望为充分利
用河北卢龙地区的青蒿资源的研究开发提供实验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1 ]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 , 上册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85:1228.
[ 2 ]  HelerSR, MilneGWA.EPA/NIHMassSpectralDatabass[ M] .
Washington:USGovernmentPrintingOfice, 1978.
[ 3 ]  王 箴.化工辞典 ,第 4版 [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2:5.
收稿日期:2005-10-13; 修订日期:2006-04-28
作者简介:刘玉红(1975-),女(汉族),山东菏泽人 ,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
讲师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
茶藨子叶孔菌强酸性成分的研究
刘玉红 , 徐凌川 , 王建平 , 田景振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目的 对茶藨子叶孔菌强酸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强酸性部位经硅胶柱层析 ,氯仿洗脱部分进行气相色谱 -质
谱联用(GC-MS)分析。结果 分离鉴定出 25种成分 , 其中棕榈酸含量最高 , 亚油酸次之 , 为该部位的抗炎 、抗癌活性成
分。结论 首次对茶藨子叶孔菌强酸性成分进行研究 , 主要为高级脂肪酸类。
关键词:茶藨子叶孔菌; 强酸性成分;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6)09-1692-01
StudiesontheAcidConstituentsofPhyloporiaribis
LIUYu-hong, XULing-chuan, WANGJian-ping, TIANJing-zhen
(ColegeofPharmacy, ShandongUniversityofTCM, Jinan250014,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cidconstituentsfromPhylloporiaribis.MethodsChemicalconstituentswereobtainedby
chromatographicmethodandanalyzedbyGC-MS.ResultsTwenty-fivecompoundswereidentified, palmiticacid(24.49%)and
linoleicacid(22.02%)ofthemaremaincomponents.ConclusionTheacidconstituentsfromPhyloporiaribisaremainlyhigh
fatyacid.
Keywords:Phylloporiaribis; Acidconstituents; GC-MS
  茶藨子叶孔菌(Phyloporiaribis)为锈革孔菌科褐孔菌属真
菌 , 经药理实验证明该菌有抗炎 、促免疫 、抗癌等作用 , 并确定了
强酸性成分为其有效部位 ,因此我们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本研
·1692·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第 17卷第 9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06VOL.17NO.9 
究报道茶藨子叶孔菌强酸性部位经硅胶柱氯仿洗脱部分的 GC-
MS分析结果 , 鉴定出 25种化合物 ,主要为高级脂肪酸类成分。
1 仪器与材料
HP-5988AGC-MS-DS气质联用仪 ,柱层析用硅胶为青岛海洋
化工厂产品 , 试剂均为分析纯。药材采集于山东省平邑县 , 经本
院徐凌川教授鉴定。
2 方法与结果
2.1 GC-MS条件 DB-1交联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 mm×0.2
mm), 程序升温 150 ~ 260℃, 4℃/min, 载气为氦气 , 柱头压
43kPa。电离方式 EI, 电子能量 70ev,扫描范围 35 ~ 400amu。
2.2 样品的制备与测定结果 取药材 20㎏ , 95%乙醇回流提取
2次 ,减压浓缩至小体积 ,醋酸乙酯萃取 , 其萃取液经 5%NaHCO
3液萃取 , 碱水液加浓盐酸调至中性后浓缩 , 继续加浓盐酸调至
pH2 ~ 3, 析出沉淀 ,抽滤得强酸性物(17g), 经硅胶柱层析 , 氯仿-
醋酸乙酯梯度洗脱 , 其中氯仿洗脱部分回收溶剂得黄色腊状物
900 mg。按上述 GC-MS条件测定 , 分离鉴定出 25种成分 , 将峰
面积进行归一化处理 , 得出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结果见
表 1。
表 1 茶藨子叶孔菌强酸性物氯仿洗脱部分化学成分
序号 名  称 分子量 相对含量(%) 序号 名  称 分子量 相对含量(%)
1 八碳酸 144 0.22 14 2-甲基-十六碳酸 270 0.55
2 九碳酸 158 0.18 15 异十七碳酸 270 2.04
3 十碳酸 182 0.24 16 十七碳酸 270 1.12
4 9-氧化-九碳酸 182 0.70 17 亚油酸 280 22.02
5 十二碳酸 200 0.26 18 6-十八碳烯酸 282 10.20
6  2, 3, 5, 6四氯-4-甲氧基苯酚 232 2.41 19 9-十八碳烯酸 282 3.41
7 十四碳酸 228 0.55 20 15-甲基十七碳酸 284 5.27
8 2-甲基-十四碳酸 242 1.30 21 1, 8-二羟基-3-甲基-9, 10-蒽二酮 226 2.05
9 异十五碳酸 242 1.30 22 二十碳酸 312 0.54
10 十五碳酸 242 1.62 23 二十二碳酸 340 1.30
11 2-甲基-十五碳酸 256 1.11 24 二十三碳酸 354 0.54
12 9-十六碳烯酸 254 2.60 25 二十四碳酸 368 0.83
13 棕榈酸 256 24.49
3 小结
茶藨子叶孔菌强酸性部位脂溶性成分中含大量的高级脂肪
酸 , 其中棕榈酸含量最高(24.49%), 亚油酸次之(22.02%), 文
献 [ 1, 2]报道棕榈酸有较强的抗炎活性 , 亚油酸及油酸(3.14%)有
抗癌作用 , 为本药材的活性成分。
参考文献:
[ 1 ]  徐绥绪 ,邱 珊 ,张士杰.红花抗炎有效成分的研究 [ J] .中药通报 ,
1984, 9(1):31.
[ 2 ]  赵长琦 ,许有玲.抗肿瘤植物药及其有效成分 [ M] .北京: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 1997:216.
收稿日期:2005-11-14; 修订日期:2006-04-21
作者简介:朱 明(1960-),女(汉族),上海人 ,现任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
学院高级实验师 ,主要从事免疫学和微生物检验及中草药抗菌作用研究
工作.
毛金丝桃提取物的体外抗菌实验
朱 明1 , 熊元君 2 , 马秀敏1 , 丁剑冰 1 , 古丽娜·沙比尔 2
(1.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2.新疆中药民族药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目的 探讨新疆毛金丝桃醇提取物在体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连续稀释法对毛金丝桃醇提取物进行 MIC、MLC
实验研究。结果 毛金丝桃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 、大肠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 毛金丝桃
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 、大肠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是具有开发价值的抗菌中草药。
关键词:毛金丝桃; 提取物; 体外抗菌实验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6)09-1693-02
AntimicrobialTestinvitroofExtractsfromHypericumhirsutumL.
ZHUMing1 , XIONGYuan-jun2 , MAXiu-min1 , DINGJian-bing1 , GULINAShabier2
(1.DepartmentofImmunology, 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 Urumqi830054, China;2.XinjiangInstituteof
TCMandNativonalDrugs, Urumqi, Xinjiang830054,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antinuzrobialaltionofextractsfromhirsutumlinrtro.MethodsTheMICMLCexperiments
werecarriedoutbyserialdilutiontest.ResultsTheextractshavecertaininhibitiononStaphylococcusaureus, Escherichiacoli
aud.Pseudomonasaeruginosa.ConclusionTheextractsofhirsutumlhaveobviousinhibitionsomebacteria.
Keywords:Hypericumhirsutuml; Extracts; Antimicrobialtestinvitro
  毛金丝桃(Hypericumhirsutum)是金丝桃属(HypericumL)的
一种 , 属于藤黄科(Gutife-rae)。该属植物全世界约有 400余种 ,
其中我国约有 55种 、8个亚种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 尤以华东 、华
西 、川北及新疆 、贵州等地分布较为集中。该属植物多个品种为
药用植物 ,传统中医学认为 , 具有清热解毒 、收敛止血 、利湿之功
·1693·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6VOL.17NO.9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第 17卷第 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