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杉木林下培育乳源木莲绿化大苗新技术



全 文 :杉木林下培育乳源木莲绿化大苗新技术
廖云程
(福建省沙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
摘 要 在 14 a生杉木林下套种乳源木莲 ,以培育乳源木莲绿化大苗为目标。经 7 a试验结果表明:上层杉木林
保留株数1 200~ 1 800株/ hm2 ,郁闭度控制在0.3~ 0.75 之间 , 林下乳源木莲生长良好 , 在自然状态下平均树高 5.6
~ 6.1 m , 平均胸径 4.6~ 5.4 cm。采取间歇式半围法断根和整形 、修枝 、截顶等技术 , 能够达到控制高度 , 分拔超密 ,
树形美观的效果 ,衬托出美的集群形态 ,可以快捷 、经济培育绿化大苗。
关键词 乳源木莲;杉木;林下套种;绿化大苗
基金项目:福建省林业厅科学资金资助项目(B980012)。
  乳源木莲(Manglietia yuyanensis Law.)系木兰科
木莲属的常绿树种 ,其树形优美 、枝繁叶茂 、花大俏
丽 ,是优良的城市绿化树种[ 1] 。近几年来大量应用于
城市绿化 ,需要大量的绿化大苗 。为了探索快速 、经
济 、有效的乳源木莲绿化大苗培育方法 ,我们于 1997
年起在杉木林下进行了乳源木莲绿化大苗培育新技
术试验 ,取得了成效 ,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
1 试验地概况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 ,地理位置在东经 117°32′
~ 118°6′,北纬 26°6′~ 26°46′之间。年平均温度在
15.6 ~ 19.6℃,年降雨量1 570 ~ 1 840 mm ,年平均相
对湿度 80%,林地土壤多为红壤土和黄红壤 。这里
气候温和湿润 ,林地肥沃 ,是杉木中心产区 ,也适宜常
绿阔叶林的形成和培育。
试验地设在沙县凤岗镇际核林场 8林班 12 小
班。立地类型属较肥沃的 Ⅱ类地。低丘坡地 ,海拔高
150 ~ 300 m ,半阳坡 ,坡度 15 ~ 25°,腐殖质层较厚 ,质
地粘壤土 ,土壤疏松。试验上层林为 1984年春营造
的杉木林 ,造林密度3 000株/hm2。1996年(杉木 14 a
生)时进行强度间伐 ,保留杉木1 200 ~ 1 800株/hm2 。
同年秋末冬初进行清杂块状整地 ,穴规格 60 cm×60
cm×40 cm。1997 年春选择 1a 生乳源木莲实生苗
造林 。
2 试验方法
以杉木林下套种乳源木莲为主试验林 ,选择同一
坡面 ,同样是 1984年春营造 ,未间伐的杉木林为对照
(CK),主试验林根据上层杉木保留的不同株数 ,分为
3个水平:A水平 ,上层杉木保留1 200株/hm2 ,套种乳
源木莲 1 500株/hm2;B 水平 ,上层杉木保留1 500株/
hm2 ,套种乳源木莲1 500株/hm2;C 水平 ,上层杉木保
留1 800株/hm2 ,套种乳源木莲1 200株/hm2。随机区
组试验设计 ,3重复。包括未间伐杉木林对照 ,共 12
个小区 。在标准地内调查主要测树因子 ,十分法测定
郁闭度 。
改良撩壕法和方块取根法测定根系分布与生长
状况。断根和整形修枝试验于 2000年选择生长正常
的乳源木莲 100株 ,分别在 4月下旬和 8月下旬进行
一半断根(以下简称间歇式半圆法),距树干 50 cm 处
断根。整形修枝采取动态调控 ,枝下高控制在 2 m ,
在树高 4.5 m处截顶 。逐年调查记载有关因子 ,分析
经营效果 。2003年春经处理的 100株绿化大苗移至
三明市江滨公园栽植 ,同年底进行栽植成活和生长状
况调查 。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长效果分析
3.1.1 乳源木莲生长
林下套种林木生长好坏 ,与上层林的郁闭状况及
本身的耐荫性相关。乳源木莲原产于海拔 600 ~
1 000 m山地的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中较荫蔽的生态环
境 ,在低丘谷地栽植 ,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都较大 ,气
温高 ,空气相对湿度低 ,土壤干燥 ,乳源木莲纯林生长
不尽理想。杉木林下套种乳源木莲 ,在上层杉木的庇
荫下 ,为乳源木莲营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乳源木莲
生长状况较好(见表 1)。从表1中可以看出 ,在杉木
林下套种的乳源木莲平均树高 ,平均胸径分别达到
5.6 ~ 6.1 m和 4.6 ~ 5.4 cm ,与同年度 、相似立地条件
下的纯林乳源木莲相比平均树高 ,平均胸径分别提高
了 30.2%~ 41.9%和 35.3%~ 58.8%;与 3∶1混交林
比平均树高提高了 37%~ 13.0%,平均胸径略有降
低 ,降低 33.6%~ 17.9%,表明杉木林下的环境较适
宜乳源木莲的生长。
 技术开发
 林业科技开发 2004年第 18 卷第 6 期 47 
表 1 不同类型的乳源木莲生长状况分析
类型 处理 平均胸径(cm) 平均树高(m)
A 5.2 5.6
林下套种 B 5.4 5.8
C 4.6 6.1
纯 林 10莲 3.4 4.3
混交林 3杉 1莲 5.6 5.4
  从表 1中还可以看出保留不同株数上层木的林
分 ,由于透光程度不同 ,乳源木莲生长状况不同。上
层木不同水平中 ,平均胸径从高到低依次为 B>A>
C ,平均树高则依次为 C>B >A 。综合主要生长因
子 ,鉴于本试验是培育乳源木莲绿化大苗 ,笔者认为
以B水平较为适宜 ,也就是说在 14 a 生杉木林下套
种乳源木莲 ,以培育绿化大苗为标的时 ,上层木保留
在1 500株/hm2 ,初始的郁闭度在 0.3 ~ 0.5之间 ,经营
8 a后(目前郁闭度在 0.6 ~ 0.75),乳源木莲能够正常
生长 ,发育良好 。
3.1.2 杉木生长量差异分析
不同处理在 7a试验期间的胸径生长量(2003年
平均胸径减去 1996年平均胸径)见表 2 ,经方差分析
(表 3)和多重比较(表 4)都可以看出 CK与 B 、C 处理
间的胸径生长量 ,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A与 B 、C
处理间的胸径生长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而其他处
理间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明间伐有利于直径生长 ,说
明套种乳源木莲并未影响杉木胸径生长 ,事实上促进
了杉木直径的生长。同样分析树高间的差异 ,4种处
理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不同处理的材积生长量见表 2(2003年的蓄积量
减去 1996年蓄积量),显然有较大的差异 ,CK材积生
长量比 B 、C 低而比 A高 ,达到157.466 0 m3/hm2 。这
显然是由于 CK 林木株数较多的缘故 ,CK株数分别
为 A 、B 、C 3 种处理的 238.9%、191.1%和 159.3%。
经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处理间的材积生长差异未达到
显著水平 。A 、B 、C 处理间伐材积分别为24.646 8
m3/hm2 、11.360 4 m3/hm2 和10.775 1 m3/hm2 ,同时又
有乳源木莲立木材积 。显然 ,从材积而言 ,间伐后套
种乳源木莲经营效果较好。另外 ,在改善土壤肥力 、
增强固土保水等方面 ,意义重大 。
表 2 不同处理杉木生长量调查
处理
间伐前
N
(株)
D1.3
(cm)
H
(m)
V
(m3)
间伐后(1996年)
N
(株)
D1.3
(cm)
H
(m)
V
(m3)
间伐后 7 a(2003年)
N
(株)
D1.3
(cm)
H
(m)
V
(m3)
7 a生长量
D1.3
(cm) H(m) V(m3)
A 2 880 9.21 7.30 75.956 8 1 200 10.9 8.67 51.310 0 1 200 17.3 12.74 178.615 3 6.4 4.07 127.305 3
B 2 940 9.24 7.70 76.790 3 1 500 11.1 8.52 65.429 9 1 500 17.8 12.82 237.054 4 6.7 4.30 171.624 5
C 2 910 9.27 7.36 77.823 9 1 800 10.3 8.41 67.048 8 1 800 16.5 12.51 240.286 9 5.2 4.10 173.238 1
CK 2 895 9.25 7.28 76.813 5 2 867 9.25 7.28 76.813 5 2 867 13.8 10.68 234.279 5 4.5 3.40 157.466 0
 注:V=0.000 058 061 0D1.955 335H0.894 033。
表 3 不同处理 1997~ 2003年胸径生长量方差分析
变差
来源
离差
平方和
自由
度 均方 均方比 FX值
处理间 5.073 3 3 1.691 1 10.048 1** F0.01(3.6)=9.78
区组间 0.151 4 2 0.075 7  0.449 8 F0.05(3.6)=5.14
误差 1.009 8 6 0.168 3
总和 6.234 5 11
表 4 不同处理 1997~ 2003年胸径生长 Q法多重比较
处理号 X X 1-Xi X2-X i X3-Xi
B 6.7
C 6.4 0.3
A 5.2 1.5** 1.2**
CK 4.5 2.2* 1.9* 0.7
 注:q(0.05)=1.160 6 , q(0.01)=1.665 1。
3.2 整形效果分析
绿化大苗培育要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需要人为
塑造形态 。从心理感知角度分析 ,同质组合能够产生
醒目的 ,难以忘怀的集群美感[ 2] 。因此 ,在乳源木莲
绿化大苗培育中 ,采取整形修枝 ,截顶技术 ,以追求形
态的一致性 ,衬托出美的集群形态 。试验结果表明:
经整形 、修枝 、截顶后乳源木莲 ,平均胸径在5 ~ 7 cm ,
平均树高 5 ~ 5.5 m间 ,枝下高 2 m ,下冠幅 2 m ,上冠
幅 1 ~ 1.5 m ,从外貌看呈近圆柱形。乳源木莲的分
枝结构和芽梢萌发轮次 ,在人为的调控下 ,维持着稳
定的形态 ,表明乳源木莲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自然
状态下 ,乳源木莲具有顶端优势 ,分枝受到抑制 ,经过
截顶 ,不断的修枝整形 ,侧芽萌发增加 ,分枝趋密 ,提
高了观赏层次 ,达到了城市绿化苗木的要求。
3.3 断根效果分析
根系是林木从无机环境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制
造有机物的器官 ,深刻影响着林木移植成活与生长 。
用追踪法和改良撩壕法调查的 5 株 8 a 生乳源木莲
根系垂直和水平分布状况 。从乳源木莲垂直分布看 ,
主根不发达 ,垂直分布近 50 ~ 60 cm ,集中分布在 20
~ 40 cm土层中 ,细根也在 20 ~ 40 cm 土层 。这一结
果说明乳源木莲垂直分布较浅 ,易于断根 。从乳源木
莲水平分布看 ,其根系水平根发达 ,较粗壮 ,扩展较
远 ,8 a 生水平根系可达 1.5 ~ 2.4 m 。同时 ,用方块取
技术开发 
48  林业科技开发 2004 年第 18 卷第6 期
根法(方块 30 cm×30 cm×30 cm),调查3株根系水平
分布状况 。从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尽管它们的根系生
长量不同 ,但水平分布曲线却基本一致 ,在距树干 50
cm 范围内细根(D<2 mm)较少 , 50 ~ 100 cm 细根较
多 ,占总细根重的 64.4%, 100 cm 以外又显著减少。
乳源木莲自然状态下细根的水平分布对绿化大苗的
移植显著不利。采取断根技术后根系形态特征和分
布状况 ,发生了变化(见表 5)。
表 5 不同处理间根系状况比较
处理方法 水平骨干根长(m)
细根重(g/ cm3)
50 cm 50~ 100 cm 100~ 150 cm
移植成
活率(%)
间歇式半
圆法断根 0.50 197.26 88
不断根 1.92 47.78 160.35 40.84 61
  从表 5中可以看出采取间歇式半圆法断根后 ,离
树干 50 cm范围内的细根开始增多 ,其细根重比不断
根增加了 312.9%。紧密而集中的分布 ,达到了缩短
水平骨干根 ,促进侧须根生长 ,这必将增强根系吸收
能力 ,提高绿化大苗移植成活率。经断根后的乳源木
莲绿化大苗移植成活率达 88%,比不断根绿化大苗
移植成活率61%,提高了 27个百分点。
4 小 结
在杉木林下套种乳源木莲 ,培育绿化大苗的经营
模式是可行的 ,试验结果表明 14a 生时杉木林经强度
间伐 ,保留株数1 200 ~ 1 800株/hm2 ,郁闭度控制在 0.3
~ 0.75之间 ,林下乳源木莲生长良好 ,自然状态下平均
树高5.6 ~ 6.1 m ,平均胸径 4.6 ~ 5.4 cm 。与同等条件
的乳源木莲纯林比平均树高 ,平均胸径分别增加了
30.2%~ 41.9%和 35.3%~ 58.8%,与杉莲 3∶1混交林
生长量相比树高略有增加 ,胸径有所降低。采取整形 、
修枝 、截顶等技术 ,能够达到控制高度 、分枝趋密 、树形
美观的效果 ,衬托出美的集群形态。运用间歇式半圆
法进行断根 ,可达到水平骨干根缩短 ,促进侧须根发
展 ,提高移植成活率。
致 谢 参加本试验研究的还有周东雄 、潘标志 、廖国华 、陈
奋林等。
参考文献
[ 1] 王忠平 ,等.乳源木莲造林试验初步研究[ J] .福建林学院学报 ,
1996 , 16(4):315~ 318
[ 2] 陆玉麒.风景审美中集群的旋律[ J].风景名胜 , 1991(2):25
(通讯地址:365500 ,福建省沙县)
毛竹笋用竹变型———白笋竹异地移栽试验
廖国华
(福建省三明市林业科技推广中心)
摘 要 白笋竹 、黄笋竹(普通毛竹)通过异地移栽试验 , 调查两者的造林成活率 、成竹率 , 同时观察两者的发笋
期 、笋外部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白笋竹的造林成活率 、成竹率与黄笋竹相比 , 分别低 12%、10%, 且白笋竹的发笋
期也比黄笋竹迟 5~ 7 d ,两者笋的外部形态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证实白笋竹应为毛竹的一种变型。
关键词 白笋竹;成活率;成竹率;发笋期;变型
基金项目:福建省计委“八五”重点攻关项目“福建省林木种质资源
开发技术研究”子课题“优良笋用竹的开发利用研究” 。
  三明地处闽西北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立地条件
好 ,适合竹类生长 ,资源丰富 ,种类繁多 ,分布广。据
调查 ,三明市现有毛竹林面积 24.36万 hm2。在毛竹
经营生产过程中 ,发现梅列洋溪 、三元岩前 、莘口 、永
安贡川 、沙县富口 、将乐万安 、泰宁下渠 、大布等乡
(镇)山场有一种毛竹新变型 —白笋竹 。该白笋竹不
论在笋形态特征 、口感上 ,还是在发笋期 、分布等方面
与黄笋竹(普通毛竹)存在明显差异 。而这些差异是
由外界环境引起的 ,还是存在遗传物质方面的差异?
针对这些问题 ,从 1998年开始 ,课题组在永安国有林
场永浆工区开展了白笋竹异地移栽试验 。现将试验
情况总结如下。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永安国有林场永浆工区 2林班 4大
班 7小班 ,面积 2 hm2 ,为 1997年杉木采伐迹地 。属
低山丘陵地带 ,地势平缓 。土壤为山地红壤 ,立地类
型为Ⅰ 、Ⅱ类 。海拔高 200 ~ 250 m。气候温和 ,雨量
充沛 ,年平均气温 19.4℃,极端低温-7.5℃,年均降
雨量1 726.3 mm ,年均蒸发量1 504.1 mm ,年均相对湿
度 80%。全年无霜期 306 d ,年均日照时数1 822.7 h。
四季分明 ,属毛竹生长最适宜区之一 。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共设计 3个区组 ,每个
 技术开发
 林业科技开发 2004年第 18 卷第 6 期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