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立地条件对华木莲人工林的影响



全 文 :南 方 林 业 科 学
South China Forestry Science
第 44卷第 期
2016年 月
Vol. 44, No.
2016
收稿日期:2015-09-14
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1BBF60012)和江西省技术创新引导类计划(项目编号:20152BBI90011)
作者简介:徐光辉,男,研究员,从事林业科研工作。E- mail: 707513313@qq.com
立地条件对华木莲人工林的影响
徐光辉 1, 刘素梅 1,龙桂根 1,黄芝云 1,陈 刚 1,林 惠 1,严伍民 2,易冬芽 3,肖智勇 1
(1.宜春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江西 宜春 336000;2.奉新县林业局,江西 奉新 330700;3.光华山试验林场,江西 樟树 331200)
摘 要:主要探索不同立地条件对华木莲人工造林的影响。
关键词:立地条件;华木莲;人工造林;影响
分类号:S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05-9818(2016)02-0028-03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ite conditions on Sinomanglietia glauca
plantation
Xu Guanghui1, Liu Sumei1, Long Guigen1, Huang Zhiyun1, Chen Gang1, Lin Hui1, Yan Wuming2,
Yi Dongya3, Xiao Zhiyong1
(1. Yichun City Forestr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Yichun Jiangxi 336000, China; 2. Fengxin Forestry Bureau, Fengxin Jiangxi 330700, China;
3. Guanghuashan Experimental Forest Farm, Zhangshu Jiangxi 331200, China)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ite conditions on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of Sinomanglietia glauca in China mainly to
explore.
Key words: site conditions; Sinomanglietia glauca;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influence
DOI 编码:10.16259/j.cnki.36-1342/s.2016.02.0 7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华木莲 (Sinomanglietia glauca Z.X.Yu et Q.Y.
Zheng)幼苗、华木莲大树、不同类型土壤等。
1.2 试验方法
华木莲人工造林技术主要从立地条件选择开展
相关试验。 试验地点在江西、广东、广西、北京、云南、
上海等共 16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2 结果与分析
2.1 华木莲区域引种试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2.1.1 引种范围。 在我国 16 个省(市、区)的 50 个不
同地点进行了华木莲人工栽培, 其中江西省内有 26
个点,省外有 24个点。具体分布情况见图 1。从图 1中
可见栽培最南端为广东徐闻县神州木兰园(20°26'N)。
栽培最北端为北京香山植物园(39°59'N)。 栽培最西
端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02°44'E)。栽培最东
端为上海辰山植物园(121°10'E)。栽培地点海拔最高
为昆明植物所 1 966.86 m, 最低为上海辰山植物园
4.7 m[1]。
图 1 全国及江西省各地华木莲人工栽培分布示意图
(图中标注五角星处为引种地)
Fig. 1 The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artificial cultivation for
Sinomanglietia glauca around the country and in Jiangxi
Province(introduction sites marked at the figure
with five-pointed star)
2.1.2 几个典型引种点的情况
①南端——徐闻神州木兰园。 广东徐闻县神州
木兰园是目前华木莲引种栽培最南端的栽培试验点。
造林时间 2004 年春,调查时间 2011 年 8 月,栽培地
1
2 2
4 Apr.,
第 2期
点地势平坦,主要伴生树种有诗林通含笑、台湾含笑、
华盖木等。 2010 年首次开花,树高 5.6 m,胸径 10.2
cm,平均冠幅达 3.5 m。 华木莲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周
围伴生树种。 徐闻县属低丘台地地形,主要是第四纪
熔岩地貌和海成地貌,地势自北向东、西、南三面沿海
倾斜,北部地势较高,海拔一般在 100~150 m。
徐闻县属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日照充足,太
阳辐射能丰富,冬暖夏热, 冬春少雨,夏秋多雨,年平
均日照时数 2 078.7 h,年平均气温 23.3 ℃。 年平均
降雨量 1 364.1 mm。 境内中北部广布着起伏和缓的
火山熔岩台地及火山丘陵;沿海则分布有海滩、海积
砂堤砂坝、海积平原、海积阶地及海蚀阶地等。
②北端——郑州绿博园。 郑州绿博园是目前华
木莲引种栽培较北端的栽培试验点(更北端的北京点
未引种成功)。 在郑州绿博园的宜春市展园内共引种
栽植了 12株华木莲,其中 2株为 6年生华木莲大苗,
10 株为当年生华木莲小苗, 栽植时间为 2010 年春
季,直到冬季仍全部成活,栽植时采取了土壤酸碱度
调理等技术措施, 但是在 2011年 5月由于当地基建
施工全部被毁。 郑州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
阔的黄淮平原,郑州市横跨中国二、三级地貌台阶,西
南部嵩山属第二级地貌台阶前缘,东部平原为第三级
地貌台阶的组成部分,山地与平原之间是低山丘陵地
带。 郑州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冷暖适中、四
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
长,冬季寒冷少雨。 郑州市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季
较短。 统计资料表明郑州市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春季
开始的时间大致在 3月 27日, 终止于 5月 20日,历
时 55 d;夏季开始于 5 月 21 日,终止于 9 月 7 日,历
时 110 d;秋季开始于 9 月 8 日,终止于 11 月 9 日,
历时 63 d;11 月 10 日至次年的 3 月 26 日为冬季,长
达 137 d。 郑州年平均降雨量 640.9 mm,无霜期 220
d,年均日照时数约 2 400 h。
③东端——上海辰山植物园。 上海辰山植物园
是目前华木莲引种栽培最东端的栽培试验点。 2011
年 3 月从湖南长沙森林公园和黄山市林业科学研究
所分别移栽华木莲小苗 6 株和 8 株, 成活率 100%,
现生长表现良好。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日照充分,
雨量充沛。 上海气候温和湿润, 极端最高气温 40.2
℃,极端最低气温-12.1 ℃ 。 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④西端——昆明植物园。 昆明植物园是目前华
木莲引种栽培最西端的栽培试验点。 2001年,昆明植
物园曾由宜春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采集到华木莲种子
在昆明植物园播种,2002 年萌发出 10 棵幼苗。 经过
10 a 的精心养护,目前这 10 棵华木莲在昆明植物园
长势良好,其中一棵于 2012年 2月下旬开始开花,标
志着这一物种在昆明植物园引种取得成功。
2.2 酸碱度与华木莲生长的关系
在全国各地不同土壤 pH 值的地区种植华木莲,
其生长情况见表 1。 从表 1中可见, 华木莲在 pH 值
4.50~7.54 的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 pH 值 7.83 以上
的碱性土壤中则会死亡。 这说明华木莲较适宜在酸
性土壤中生长,但不能在碱性环境中生长。
表 1 酸碱度与华木莲生长的关系
Tab. 1 Relationship between pH value and growth of S. glauca
编号 地点 pH 值 种植时间 生长情况 备注
1 宜春市林业局机关林场 4.5 2005 年 良好
2 广东深圳植物园 4.6 2003 年 良好
3 奉新县罗市林场 4.7 2000 年 优良
4 奉新县甘坊林场 4.7 2000 年 优良
5 广东华南植物园 4.7 2003 年 良好 山下
6 奉新县罗市林场 4.8 2000 年 优良 优株
7 江西袁州渥江苗圃 4.8 2014 年 优良
8 广东华南植物园 4.9 2003 年 良好 山腰
9 江西明月山野生林 4.9 野生 优良
10 江西樟树试验林场 4.9 2006 年 优良
11 宜春所科技楼西侧顶 4.9 2013 年 良好
12 江西袁州洪江林场 5.0 2000 年 良好 东边
13 江西明月山标本树 5.1 野生 优良 A 层
14 宜春所野保办公楼旁 5.2 2012 年 良好
15 江西袁州洪江林场 5.2 2000 年 优良 西边
16 江西明月山标本树 5.3 野生 优良 表层
17 江西明月山标本树 5.3 野生 优良 C 层
18 广东徐闻木兰园 5.5 2004 年 良好
19 所野保食堂旁 5.5 2012 年 良好
20 江西抚州巢湖罗坊 5.7 2013 年 良好
21 所食堂前 6 树 3 高 6.2 2010 年 良好
22 所食堂前 6 树 4 高 6.4 2010 年 良好
23 所网球场旁 6.4 2012 年 良好
24 所食堂前 6 树 5 高 6.5 2010 年 良好
25 所科技楼西侧底 6.6 2013 年 良好
26 所办公楼天井 6.7 2012 年 良好
27 云南昆明世博园 6.8 1999 年 良好
28 所食堂前 6 树次高 6.8 2010 年 良好
29 所科技楼西侧平 6.8 2013 年 良好
30 所食堂前 6 树最高 6.9 2010 年 优良
31 安徽黄山市林科所 7.0 2009 年 良好
32 云南昆明植物所 7.1 2002 年 良好
33 上海辰山植物园 7.54 2011 年 良好
34 所食堂前 6 树 6 高 7.83 2010 年 死亡 7.83
35 河南郑州绿博园 8.8 2010 年 全部死亡
徐光辉等:立地条件对华木莲人工林的影响 29
南 方 林 业 科 学 第 44卷
坡位
胸径/ cm 树高/ m
平均值 标准差 平均值 标准差 标准误
山窝地 11.929 3.208 10.64 1.8555 0.1785
中上坡 9.399 3.3706 9.438 1.5719 0.1541
标准误
0.3087
0.3305
土壤
类型
胸径/ cm 树高/ m
平均值 标准差 平均值 标准差 标准误
红壤土 9.864 3.201 10.161 1.9576 0.1654
山地草甸土 12.353 3.5091 10.051 1.6607 0.1857
标准误
0.2705
0.3923
10.5 6.70 1.25 2.71 3.21 96 0.8
南北 东西
平均胸径
/ cm
平均树高
/ m
平均枝下
高/ m
平均冠幅/ m 保存率
/ %
郁闭度
2.3 不同坡位对华木莲生长量的影响结果与
分析
设置在山窝地、中上坡位等不同坡位种植华木莲
的对比试验,并于 10 a 后对所种植华木莲的胸径、树
高等进行调查。 结果见表 2。
表 2 不同坡位下华木莲胸径、树高生长量调查结果
Tab. 2 Survey results of DBH and height growth of
S. glauca under different slope
表 2结果表明, 种植在山窝的华木莲平均胸径、
树高生长量均比种植在中上坡的更大,分别高出 2.53
cm、1.202 m,差异极显著,说明不同坡位立地条件对
华木莲生长有较大影响,山窝地土壤水分和养分更充
足,究其原因,华木莲喜欢土壤深厚肥沃环境。
2.4 不同土壤类型对华木莲生长量的影响
分别在红壤土、山地草甸土等两种不同土壤类型
上进行造林,10 a 后调查胸径、树高,结果见表 3。 表
3表明,10年生华木莲人工林在红壤土、 山地草甸土
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 胸径分别为 9.864 cm、12.353
cm,树高分别为 l0.16 m、10.05 m。方差分析显示华木
莲胸径生长差异显著, 在山地草甸土上生长更好;树
高生长差异不显著。 说明华木莲更适合在有机质含
量较高的山地草甸土上生长。
表 3 不同土壤类型上华木莲造林生长情况
Tab. 3 Afforestation growth of S. glauca in different types of soil
2.5 不同地形的华木莲造林生长情况
1)丘陵地造林。 2007 年 2 月在光华山试验林场
(27°03.778 N,115°13.421 E)的红壤丘陵地营造华木
莲纯林 1.33 hm2,密度 2 m×3 m,第 2 年进行 1 次抚
育和施肥,2014 年 10 月进行生长量调查, 结果见表
4。 说明华木莲可以在红壤丘陵地区成功造林。
2)山地造林。生长表现最好的山地造林是在奉新
县的罗市镇和甘坊乡及袁州区洪江乡,共栽植 6 000
余株,成活率达 95%,10 年生时优株平均年高生长量
达 1.2 m,平均年胸径生长量达 2.19 cm,至 14 年生
时最大胸径已达 30.8 cm。 人工栽培面积最大的山地
造林是在宜春市林业局机关试验林场,集中连片造林
13.33 hm2,成活率达 90%以上。 说明华木莲可以在低
丘山区成功造林。
表 4 丘陵地区 7年生密度 2 m×3 m 华木莲纯林郁闭情况
Tab. 4 The canopy of 7-year-old S. glauca pure forest
at the density of 3 m× 2 m in hilly area
3)城区和平原地区造林。 2002 年两株华木莲移
栽至江西宜春市中国人民银行宜春市中心支行宿舍
区内,长势良好,树形优美,见图 2。 这两株华木莲至
2009 年 4 月开花结果, 花香沁人心脾, 花色淡黄优
雅,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见图 3。
图 2 华木莲作庭院树
Fig. 2 S. glauca as courtyard tree
图 3 华木莲开花
Fig. 3 Flower of S. glauca
2013 年在赣抚平原的抚州巢湖罗坊村旱地造林
50株,目前生长良好。 2011年在上海 (下转第 72 页)
30
南 方 林 业 科 学 第 44卷
辰山植物园的平地栽植华木莲 14 株目前生长表现良
好。 说明华木莲可以在城区和平原地区成功造林。
3 结论与讨论
1)通过已有的引种栽培试验,说明华木莲可以
在102°44ˊ~121°10ˊE,20°26ˊ~30°18ˊN,海拔 4.7
~1 966.86 m的范围内栽培成功。
2)华木莲在 pH 值 4.50~7.54 的范围内均能正常
生长。 但在 7.83以上的碱性土壤中则会死亡。
3)华木莲喜欢土壤深厚肥沃环境,种植在山窝的
华木莲生长量明显优于种植在中上坡的华木莲生长
量。 种植在山地草甸土的华木莲生长量明显优于种
植在红壤土的华木莲生长量。
4) 通过栽培试验证明华木莲既可以在山上大面
积成功造林,可以在平原和庭院绿化中应用,也可以
在丘陵地区成功造林。
参考文献:
[1] 刘素梅,徐光辉,龙桂根,等 .华木莲原生地生境调查研究
[J].南方林业科学,2015,43(6):19-20.
[2] 刘素梅,徐光辉,黄芝云,等.华木莲繁育技术研究[J].南方
林业科学,2016,44(1):15-16.
[3] 徐光辉,刘素梅,黄芝云,等 .华木莲结实规律与林下利用
技术研究[J].南方林业科学,2016,44(1):17-19.
(上接第 30 页)
[11] Komor,C. Why are there global gradients in species
richness? Mountains might hold the answer [J].TREE,
2000, 15:513-514.
[12] Myers.N.,Mittermeier,R.A.,Mittermeier C.C., et al. Biodiversity
hotspots for conservation priorities[J]. Nature, 2000, 403:
853-858.
[13] 方精云.探索中国山地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J].生物多
样性,2004,12(1):1-4.
[14] 陈晓虹,周开亚,郑光美.中国臭蛙属一新种[J].动物分类
学报,2010,35(1):206-211.
[15] 陶立奎,程义杰,陈晓虹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多样性初报 [J].四川动物 ,2008,27(5):870-
872.
[16] 程松林,吴淑玉,程林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爬
行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J].江西科学,2009,27(6):827-
831.
[17] 程松林,刘江南,张雁云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鸟类[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11.
[18] 汪继超,程林,王平,等.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发现大眼
斜鳞蛇[J].动物学杂志,2015,50(1):40.
[19] 程松林,袁荣斌,邹思成.江西武夷山发现黑麂[J].兽类学
报,2013,33(1):93-94.
[20] 程松林,程林,张彩霞,等.江西黄岗山黄腹角雉的食性观
察[J].动物学杂志,2013,48(1):36-42.
[21] 程松林,雷平,胡尔夷,等.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腹角
雉昼间行为的红外相机监测[J].动物学杂志,2015,50(5):
695-702.
[22] 王峥峰 ,彭少麟 .杂交产生的遗传危害——以植物为例
[J].生物多样性,2003,11(4):333-339.
(上接第 68 页)
放。
参考文献:
[1] 杜文兴.中国地方鹅种遗传资源多样性与分类地位的研究
[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2] 韩卫杰,刘晓华,黄晓风,等.斑嘴鸭生长规律研究[J].黑龙
江畜牧兽医,2011(10):4-6.
[3] 朱志明,杨武,辛清武,等 .河田鸡生长发育模型的比较研
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8):66-69.
[4] 刑黎峰,孙明亮,王元军 .生物生长的 Richards 模型[J].生
物数学学报,1998,13(13):248-253.
[5] 吕慎金,杨燕.不同性别蒙山草鸡生长模型拟合的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2):47-49.
[6] 杨燕,王金玉,王丽云 .京海黄鸡生长模型拟合的研究[J].
畜牧与兽医,2007,39(6):17-20.
[7] 王存芳,张芳,李俊英,等 .平原饲养的藏鸡体型外貌分析
和生长模型拟合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5):
1065-1068.
[8] 朱文奇,李慧芳,吴蓉蓉,等 .文昌鸡生长模型拟合的研究
[J].中国畜牧兽医,2009,36(11):191-193.
[9] 梁学武,刘庆华,陈瑞臻,等 .波尔山羊生长模型及体尺体
重相关分析[J].中国草食动物,2009,29(4):28-29.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