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文殊兰的生药学研究
陈宗良
浙江省金华市药检所 321000
提要 对石蒜科植物文殊兰 Crinum asia ticum L. v a r. sinicum Bak.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等方面进行了初步
的研究 ,为文殊兰的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文殊兰 ; 罗裙带 ; 生药学
文殊兰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 ,称为罗裙带。其原植物为石蒜
科植物文殊兰 Crinum asia ticum L. va r. sinicum Bak.以叶和根状
茎入药 ,具清火解毒 ,散瘀消肿之功效 [1]。 有报道称文殊兰有抗癌
镇痛抗炎 ,抗拟胆碱样作用等作用 [2]。 但对文殊兰的性状、显微特
征、理化鉴别等方面的报道尚少 ,笔者就文殊兰的性状、显微特征、
理化鉴别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以便为文殊兰的进一步
开发 ,控制质量提供参考资料。
1 性状鉴别
1. 1 鳞茎圆柱形 ,下端稍膨大 ,长约 30cm,直径 3~ 8cm ,附多数
须根。外面包有 1~ 2层暗棕色膜质鳞片 ,内有多数白色肉质鳞片 ,
圆管状 ,层层套合 ,着生于鳞茎盘上。 鳞片折断面有多数丝状物相
连。断面白色 ,中心略带黄色 ,可见同心性环纹 (由鳞片排列而成 )。
气特异 ,味微辛、苦。
1. 2 叶片呈长条形 ,带状披针形 ,长 30~ 60cm,有时可达 1m,宽 7
~ 15cm;先端渐尖 ,边缘微皱波状 ,全缘 ;上、下表面光滑无毛 ,黄
绿色 ;平行脉 ,具横行小脉 ,形成长方形小网络脉。 主脉向下方突
起 ;断面可见多数小孔状裂隙。 味微辛。
2 显微特征
2. 1 叶表皮:气孔为禾本科式气孔 ,副卫细胞 4个 ,长方菱形 ,见
图 1。
图 1 叶表皮
a.上表皮
b.下表皮
图 2 叶横切面
2. 2 叶横切面:表皮为 1列细小的薄壁细胞 ,椭圆形 ,切向延长 ,
外被角质层。栅栏组织由 1列圆柱形细胞组成 ,海绵组织由多数薄
壁细胞组成。主脉维管束较大 ,维管束之间有由薄壁细胞增大甚至
破裂而成的空腔 ,见图 2。
2. 3 须根横切面 ;表皮为一层排列紧密的薄壁细胞 ;皮层薄壁较
大 ,类圆形 ,占横切面大部分 ,细胞中含散在的草酸钙针晶 ,细胞间
隙常见有黑色不规则块状物 ;内皮层凯氏点明显可见 ;中柱较小 ,
中柱鞘 1~ 2列薄壁细胞组成 ,维管束辐射型 ,见图 3。
图 3须根
横切面
3 理化鉴别
3. 1 取本品新鲜鳞茎及须根 10g ,加蒸馏水 50ml,滴加盐酸 3滴 ,
使其呈酸性 ,浸泡 24h,滤过。取滤液 1ml,加碘化铋钾试液 2滴 ,立
即产生红棕色沉淀 ,另取滤液 1ml,加 0. 2%茚三酮乙醇试液 2~ 3
滴 ,在沸水浴上加热数分钟 ,显蓝紫色。 (检查生物碱及氨基酸 )。
3. 2 取 3. 1项下的滤液置荧光灯下 ( 365nm)观察 ,显蓝绿色荧
光。
3. 3 取本品新鲜鳞茎及须根 6g ,切碎 ,加乙醇 30ml,超声处理
15min,滤过 ,取滤液 10ml置 100ml容量瓶中 ,加乙醇稀释至刻
度 ,以乙醇作空白对照 ,在 300~ 250nm波长处 (岛津 UV- 260紫
外分光光度计 )测定紫外光谱。 结果文殊兰在 288nm处有最大吸
收 ,见图 4。
250. 0 300. 0
图 4 紫外光谱图
致谢金华卫校中药教研室张昌禧主任中药师帮助鉴定原植物
来源。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上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3∶
1359
2 郭晓庄 .有毒中药大辞典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1992∶ 322
( 1998- 02- 25收稿 )
429
LISHIZHEN M EDICIN E ANDM A TERIA M EDICA RESEARCH1998 V OL. 9 N O. 5 时珍国医国药 1998年第 9卷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