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文殊兰夜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全 文 :文殊兰夜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陈连根 1 , 鞠瑞亭2 , 曹宏伟 1 , 秦 俊 1
(1.上海植物园 ,上海 200231;2.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上海 200232)
  摘要:对文殊兰夜蛾各个虫态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文殊兰夜蛾以蛹在寄主周围土表蛹室
中越冬 ,一年 4代 , 很少 3代。越冬代蛹于 5月上中旬羽化 , 在平均室温 14. 67 ℃下 , 卵期平均 15. 64 d;在室温
17. 5 ~ 23 ℃下 , 1 ~ 6龄龄期平均分别为 3. 0 d、4. 5 d、 3. 5 d、4. 0 d、2. 5 d、8. 0 d,蛹期平均 21. 8 d。在室温 14. 67 ~
23℃下 , 整个世代历期约 60 ~ 65 d。对第 4代幼虫进行过冷却点 、体液冰点测定及越冬观察 ,结果表明该虫不能
以幼虫越冬。
  关键词:文殊兰夜蛾;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4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1302(2006)01 - 0050 - 04
收稿日期:2005 - 07 - 13
基金项目:上海市绿化局课题《大型展览温室病虫害调查及防治对
策研究》(编号:F020304);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城市绿化重
要有害生物预警技术研究》(编号:0427120229)。
作者简介:陈连根(1962— ),男 ,上海人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园林
病虫害调查 、研究 、防治等工作。 Tel:(021)54363369 - 1044。通
讯作者:鞠瑞亭。
  文殊兰夜蛾 (Laphygma sp. )又名葱兰夜蛾 ,属
鳞翅目夜蛾科 [ 1, 2] ,大约于 2002年入侵上海市 ,当
时仅危害葱兰 [ 2] ,到 2003年其寄主不断扩展到石
蒜 、朱顶红 、文殊兰 ,以后又发展到蜘蛛抱蛋 、虎耳
兰 、水鬼蕉 、君子兰等 。该虫以幼虫蚕食或钻蛀叶
片 、花梗 、花 、茎杆或球根 ,危害方式多种多样 ,食量
很大 ,可把地上茎叶全部吃光 ,严重影响景观 。目
前 ,江西 、浙江 、江苏 、上海等地均有分布 [ 1, 2] 。有关
该虫的生物学研究 ,国内尚无报道 。为此 ,我们于
2002 ~ 2004年对其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1. 1 形态特征观察
不定期到发生地采集文殊兰夜蛾各虫态 ,制作
浸渍标本 ,在解剖镜下观察各虫态的形态特征 [ 3] 。
1. 2 生活习性观察
(1)在上海植物园黄婆庙 ,选取约 50 m长的葱
兰带 ,每周调查一次 ,观察文殊兰夜蛾发生和发展规
律 。 (2)从室外采集大量卵 ,待其孵化后 ,用大口水
果瓶饲养 ,每瓶放 1头刚孵化的幼虫 ,喂食新鲜葱兰
或石蒜的叶片 、花梗 、茎杆 ,瓶口用纱布封住 。每天
观察其取食 、蜕皮等习性 ,并清理粪便 ,更换饲料 ,记
录龄期。待发育到老熟幼虫时 ,瓶底放 5 cm厚的松
土 ,让其化蛹 ,观察入土 、化蛹 、性比 、羽化等习性 ,记
录蛹期。 (3)将上述羽化的成虫 ,接种于大口水果
瓶中 ,瓶中放葱兰或朱顶红的叶片 、花梗等 ,让其产
卵。设两个处理:1.每瓶接雌雄虫各 1头;2.每瓶
接雌虫 1头。每天观察记录日产卵量 、一生产卵量 、
产卵日和成虫寿命 。 (4)将上述成虫所产的卵 (在
叶片或茎杆上 )也放入大口水果瓶 ,同时放进湿润
的脱脂棉保鲜 ,瓶口用纱布封住 ,以防天敌寄生。观
察卵期 、卵的孵化率 、卵色的变化等。
1. 3 末代老熟幼虫化蛹及越冬观察
于 12月中旬从野外采集文殊兰夜蛾第 4代老
熟幼虫 ,饲养方法同 1.2,每瓶放 4 ~ 5头幼虫 ,分别
置于室温 (3. 5 ~ 10 ℃)下或恒温培养箱 (15 ~ 17
℃)中 ,观察其化蛹和越冬情况。
1. 4 过冷却点及体液冰点的测定
利用热敏电阻 -万用电表测定文殊兰夜蛾第 4
代幼虫过冷却点及体液冰点 。先测定在不同温度下
热敏电阻对应的阻值 ,绘制出热敏电阻与温度的标
准曲线。将试虫放入装有热敏电阻的小玻璃管中 ,
使虫体与热敏电阻探头完全接触 , 然后将其置于
-20 ℃的低温冰箱中 ,打开万用电表开始读数 ,虫
体温度随冰箱温度持续下降 ,万用电表阻值读数持
续上升 ,当虫体温度下降到零下某一点时 ,电阻阻值
读数突然回复 ,回复到一定读数时 ,阻值不再下降 ,
并又开始上升 ,第一次读数回复时的转折点阻值即
为虫体过冷却点 ,回复后 ,又开始上升时的阻值为体
液冰点。最后查标准曲线 ,得出文殊兰夜蛾过冷却
点和体液冰点的温度[ 4] 。
—50— 江苏农业科学 2006年第 1期DOI牶牨牥牣牨牭牳牳牴牤j牣issn牣牨牥牥牪牠牨牫牥牪牣牪牥牥牰牣牥牨牣牥牨牱
2 结果与分析
2. 1 形态特征(图 1和图 2)
成虫:体长 1. 9 cm ,翅展 3. 9 cm ,体被灰黑色
至黑色鳞毛 ,胸部两侧着生白色鳞毛 。前翅灰黑色 ,
中线灰色 ,两侧嵌有断续的黑线 ,中线近中部有一个
棕色的斑 ,近外缘有一条较宽的棕色带 ,外缘有 8个
黑色斑 ,内缘有 7个浅黑色三角形斑;后翅前缘到外
缘黑色 ,基部与后缘为灰白色[ 1, 2] 。
卵:半球形 ,直径约 0. 8 ~ 1. 0 mm ,卵侧整齐地
排列纵向的棱。初产鲜黄色 ,中期乳黄色或紫红色;
孵化前夕卵的上部呈褐色 ,为幼虫雏形的头部 ,卵的
中下部呈乳黄色 ,为幼虫雏形的胸腹部。
幼虫:共有 6龄。老熟幼虫体长 2. 5 ~ 5. 0 cm ,
体黑色 ,头壳 、前胸盾板 、胸足 、腹足 、臀板为乳黄色;
头壳上有 4个黑斑 ,前胸盾板 、腹部臀板也有黑斑;
自中胸到腹部第 8节 ,在各节的前缘和后缘处沿背
中线 、亚背线 、气门下线各有明显的白色斑纹 ,第 9
节缺亚背线白色斑纹 ,第 10节为臀节 ,无白色斑纹 。
有腹足 4对 ,臀足 1对 ,趾钩单序中带 。前胸具前背
毛 1根 ,背刚毛 2根 ,亚背刚毛 2根 ,侧刚毛 1根 ,亚
腹刚毛 2根 ,有气门;中后胸各具背刚毛 2根 ,亚背
刚毛 1根 ,侧刚毛 3根 ,亚腹刚毛 2根 ,无气门;腹部
1 ~ 8节各具背刚毛 2根 , 亚背刚毛 1根 , 侧刚毛 2
根 ,亚腹刚毛 1根 ,均具气门;第 9、10节无气门;第
10节臀板具背刚毛 2根 ,侧刚毛 2根。刚毛大多着
生在黑色的毛片或毛突上 ,刚毛黑色 。各龄幼虫的
体色 、臀板上黑斑 、危害习性等差异较大 ,可以据此
加以区别 (表 1)。
表 1 文殊兰夜蛾各龄幼虫特征
虫龄 体色 体长(cm) 白斑 毛片 臀板特征 危害习性
1龄 乳黄或紫红色 0. 2~ 0. 5 不明显 很小,不突起 灰黑色 植物组织内蛀食
2龄 乳黄色 0. 5~ 0. 9 出现 ,但色淡 稍突起 乳黄色,全被宽半圆形黑斑覆盖 植物组织内蛀食
3龄 乳黄色 0. 7~ 1. 4 明显 突起 乳黄色,大部分被宽半圆形黑斑覆盖 植物组织内蛀食
4龄 深乳黄色 1. 5~ 2. 0 明显 突起 乳黄色, 两侧有 1对近圆形小黑斑 , 中间有 1块近梯形大黑斑 植物组织外蚕食
5龄 黑色 1. 8~ 2. 8 明显 突起 乳黄色, 两侧有 1对近圆形小黑斑 , 中间有 1对肾形黑斑,后缘有一带状黑斑 植物组织外蚕食
6龄 深黑色 2. 5~ 5. 0 明显 突起 乳黄色, 两侧有 1对近圆形小黑斑 , 中间有 2对黑斑 ,后缘有一带状黑斑 植物组织外蚕食
  蛹:长 1. 9 ~ 2. 1 cm ,宽 0. 5 ~ 0. 7 cm ,棕红色或
黑色。蛹腹部第 1 ~ 8节背面和第 5 ~ 7节腹面散布
较多的凹刻点。腹气门可见 7个 ,位于腹部第 2 ~ 8
节侧面 ,腹气门如弯月形 ,闭合 ,中间有一条细沟 ,后
缘凹陷。腹部第 10节腹面有一个肛门 ,肛门大 ,近
圆形 ,中间具一个细沟 。蛹末端具一对臀棘 ,不弯
曲 ,端生 2个小钩 ,上缠绕许多白色的细蜡丝。雌蛹
粗壮 ,有 2个生殖孔 ,各位于腹部第 8、9节腹面 ,第
8节上为交配囊孔 ,为一条细沟 ,将第 8节腹板分
隔 ,第 9节中央为产卵孔 ,为一条短的粗沟。雄蛹瘦
小 ,只有一个生殖孔 ,位于第 9节后缘 ,生殖孔椭圆
形 ,黑色 ,中间有一条凹沟。
2. 2 生活习性
2. 2. 1 年生活史 文殊兰夜蛾一年以 4代为主 , 3
代极少 ,以蛹在寄主周围土表蛹室中越冬 。翌年 5
月上中旬越冬蛹羽化变为成虫 ,成虫于 5月上旬始
—51—陈连根等:文殊兰夜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产第 1代卵 , 5月下旬卵开始孵化 ,并出现第 1代幼
虫 ,开始危害文殊兰 、葱兰 、石蒜等植物 。 6月中旬
进入化蛹 ,到 6月下旬或 7月上旬 ,蛹羽化出现第 1
代成虫 ,随后产第 2代卵 。第 2代幼虫发生于 7月
中旬至 8月下旬 ,第 3代幼虫发生在 9 ~ 10月 ,于 10
月入土化蛹。观察第 3代蛹 28头 ,其中 22头于当
年 10月下旬至 11月上旬羽化 ,羽化率为 78. 57%, 2
头于翌年 5月羽化 ,羽化率为 7. 14%,死亡 4头 ,死
亡率 14. 29%,因此多数第 3代蛹羽化后进入第 4
代。第 4代幼虫于 11月中旬至 12月出现 , 12月上
中旬入土化蛹 ,然后以蛹越冬 。全年以第 3、4代危
害较重。文殊兰夜蛾年生活史详见表 2。
表 2 文殊兰夜蛾年生活史(2002~ 2004年,上海)
世代
月  份
5
上 中 下
6
上 中 下
7
上 中 下
8
上 中 下
9
上 中 下
10
上 中 下
11
上 中 下
12
上 中 下
1~ 4
越冬代 (△)(△)
1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4(越冬代)
- - - - -
(△)(△)(△) (△)
  注: 卵;-幼虫;△蛹;(△)越冬蛹;┼成虫。
2. 2. 2 世代历期 在平均室温 14. 67℃下 ,卵期平
均 15. 64 d;在平均室温 17. 5 ~ 23 ℃下 , 1 ~ 6龄龄
期平均分别为 3. 0 d、4. 5 d、3. 5 d、4. 0 d、2. 5 d、8. 0
d,蛹期平均 21. 8 d,成虫羽化后 1 ~ 3 d产卵;在平
均室温 14. 67 ~ 23℃下 ,整个世代历期约 60 ~ 65 d。
2. 2. 3 习性 成虫 、卵:初羽化的成虫 ,前翅不完全
伸展 ,仅达腹部第 6节 ,约 30 m in后 ,达腹部第 8
节 , 1 h后翅完全伸展 。未经交配的雌成虫也能产
卵 ,但产卵量明显少于交配的雌成虫 ,每雌日产卵量
3 ~ 68粒 ,一生平均 113粒 ,产卵日为 4 ~ 6 d ,雌成
虫寿命为 7 ~ 10 d,无性卵卵色一直保持初产时的颜
色 (鲜黄 ),而且不能孵化;经交配的雌成虫 ,每雌日
产卵量 27 ~ 411粒 ,一生平均 431粒 ,产卵日为 3 ~ 5
d,雌成虫寿命为 8 ~ 13 d ,雄成虫寿命为 8 ~ 11 d,卵
相对集中成块产于叶片 、花梗 、花瓣或茎杆上 ,每雌
可产数块。有性卵卵色的变化:观察第 4代卵 (T =
12 ~ 18 ℃),发现卵初产时鲜黄色 ,产后约 2 d变为
乳黄色 , 5 d为紫红色 , 10 d卵顶出现黑色的头壳 ,
为幼虫雏形的头部 ,再过 3 d,卵孵化 ,卵孵化率平均
为 89. 87%;卵多在夜间孵化 ,孵化时 ,幼虫在卵的
侧上方咬一个近四方形的开口 ,然后爬出卵壳。
幼虫:卵孵化后 , 1龄幼虫在卵壳旁稍作停息 ,
就钻入叶片 、花梗 、花瓣或茎杆组织内蛀食 。 1 ~ 3
龄幼虫钻入植物组织内蛀食 ,最后仅留下表皮 ,导致
叶片 、花梗或茎杆发白 、枯萎 、倒伏。 4龄幼虫开始
钻出植物组织 ,到外面蚕食 , 4 ~ 6龄幼虫食量惊人 ,
能在短时间内将叶片 、花梗 、花瓣 、茎杆等地上部分
全部吃光 ,甚至咬食地下鳞茎 。因此 ,通常我们看到
的危害幼虫 ,虫体较大 ,实为 4 ~ 6龄幼虫;而 1 ~ 3
龄幼虫因在植物组织内取食 ,较为隐蔽 ,不易察觉 ,
等到发现 ,已造成一定危害。当幼虫长到 4 ~ 5 cm
以后取食较少 ,体色变淡 ,体上刚毛萎缩 ,寻找合适
的化蛹场所 ,头胸部钻入松土 ,吐出黏液将松土黏
连 、平整 ,钻入土后 1 ~ 2 d筑成蛹室。在蛹室内老
熟幼虫身体体节及节间极度收缩 ,从 4 ~ 5 cm收缩
到 2 ~ 2. 5 cm ,腹足及趾钩收起 ,不活动 ,然后化蛹。
观察第 3代 5龄幼虫 28头 ,其中 22头在 14 ∶00 ~
17 ∶00蜕皮 ,蜕皮前虫体皱缩 ,蜕皮后 6龄幼虫有
—52— 江苏农业科学 2006年第 1期
取食 5龄幼虫蜕皮的习性。
蛹:幼虫刚变成蛹时 ,蛹黄色 ,表皮柔软 ,胸部和
腹部背面可见幼虫的白斑 ,约半天后 ,白斑消失 ,蛹
呈红褐色 ,后期变成黑色或棕红色。老熟幼虫多在
夜间化蛹。观察第 3代蛹 28头 ,雌雄性比为 1 ∶
1. 55。蛹羽化时 ,头部与前胸连接缝先裂开 ,接着前
胸与中后胸连接缝 、中后胸背中线 、胸腹部连接缝 、
腹面与胸腹部连接缝裂开 ,成虫先出头部 ,后出胸腹
部 ,整个羽化过程很短 ,约几分钟。
2. 2. 4 第 4代老熟幼虫化蛹及越冬 于 2003年 12
月 18日从室外采集老熟幼虫 ,将 39头第 4代老熟
幼虫放于室温 (6 ~ 8 ℃)下饲养 ,结果在翌年 1月至
2月中旬(3. 5 ~ 10 ℃)先后死亡 38头 ,仅 1头幼虫
化蛹 ,但该蛹到翌年 5月也不能羽化 。老熟幼虫死
亡症状为:(1)虫体体壁柔软 、发黑 ,无弹性 ,身体不
收缩;(2)身体缩短 ,如化蛹前的形态 ,但不能正常
蜕皮化蛹 ,后失水僵硬 ,直至死亡 (表 3)。
表 3 室温(3. 5~ 10 ℃)对文殊兰夜蛾第 4代老熟幼虫发育的影响(2003~ 2004年 ,上海)
发育状态
日期(月 /日)
12 /28 1 /2 1 /5 1 /7 1 /9 1 /12 1 /14 1 /17 1 /21 1 /29 2 /5 2 /11 合计
化蛹(头) 1 1
死亡(头) 2 3 3 2 5 1 6 4 5 5 2 38
  与此同时 ,将 19头老熟幼虫放于恒温培养箱
(15 ~ 17 ℃)中 ,在 12月 28日至翌年 1月 5日期间
共化蛹 18头 , 1头死亡 , 5月中下旬羽化 8头 ,蛹羽
化率为 44. 44%。
由此可见 ,在室外或室温条件下 ,第 4代幼虫如
果迟于 12月中旬化蛹 ,则不能正常化蛹 ,以致不能
安全越冬;低温对第 4代幼虫的发育影响较大 ,是导
致第 4代幼虫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所以文殊兰夜
蛾以幼虫越冬的可能性很小 。
2. 3 过冷却点及体液冰点
从野外采集第 4代文殊兰夜蛾幼虫 , 分别于
2003年 11月 18日 、2004年 1月 15日进行过冷却
点及体液冰点测定 ,结果见表 4。
表 4 文殊兰夜蛾幼虫过冷却点及体液冰点(上海)
处理虫态 测定日期(年 /月 /日)
重复数
(头)
过冷冰点(℃)
最高 最低 平均
体液冰点( ℃)
最高 最低 平均
6龄幼虫(露地) 2003 /11 /18 20 - 0. 80 - 3. 10 - 1. 47±0. 56 - 0. 18 - 1. 20 - 0. 38±0. 29
6龄幼虫(室温) 2004 /1 /15 12 - 0. 91 - 2. 29 - 1. 66±0. 41 - 0. 33 - 1. 41 - 0. 72±0. 30
  文殊兰夜蛾过冷却点及体液冰点是衡量其耐寒
能力的重要指标 ,过冷却点越低 ,表明耐寒能力越
强 [ 4] 。从表 4可以看出 ,文殊兰夜蛾耐寒能力较弱 ,
6龄幼虫平均过冷却点仅为 - 1. 47 ℃或 - 1. 66 ℃。
而在上海地区 ,每年冬季的气温均低于这一温度 ,因
此该虫在上海以幼虫越冬的可能性不大。这进一步
验证了低温对第 4代幼虫的发育影响较大 ,是导致
第 4代幼虫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
2. 4 天敌
在文殊兰夜蛾生活史中 ,仅发现一种卵寄生天
敌 ,该天敌经初步鉴定属膜翅目缨小蜂科 (Mymari-
dae)。被寄生的卵发育到后期呈黑色 ,天敌成虫在
卵的侧上方咬一个近圆形的小孔 ,然后从小孔爬出 ,
每卵可出蜂 3 ~ 5头 ,卵寄生率多者达 60%。
3 小结
文殊兰夜蛾在上海一年发生 4代 ,极少 3代。
而在江西 ,一年发生 5 ~ 6代 [ 1] ,其原因尚待研究。
在室外或室温条件下 ,文殊兰夜蛾 6龄幼虫平
均过冷却点仅达 - 1. 47 ℃或 -1. 66 ℃,低温对第 4
代幼虫的发育影响较大 ,是导致第 4代幼虫大量死
亡的主要原因 ,文殊兰夜蛾以幼虫越冬的可能性很
小;第 4代幼虫如果迟于 12月中旬化蛹 ,则不能正
常化蛹 ,以致不能安全越冬。尽管该幼虫耐寒性较
差 ,但温室等设施栽培规模的扩大 ,也可能导致该虫
暴发成灾 。经反复观察 ,认为文殊兰夜蛾各龄幼虫
的臀板 、体色 、危害习性等区别较大 ,据此容易鉴别。
(下转第 54页)
—53—陈连根等:文殊兰夜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枯草芽孢杆菌 K12发酵液对核盘菌的抑菌活性
杨敬辉 , 朱桂梅 , 潘以楼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句容 212400)
  摘要:用离体和活体方法 ,测定了枯草芽孢杆菌菌株 K12发酵液对核盘菌( JY20)的抑菌活性。 K12发酵原
液对 JY20的离体测定活性以 36 h发酵液最强 , 抑菌圈直径达 21 mm;而发酵代谢物活性以 72 h的代谢产物最
强 ,抑菌圈直径达 11 mm。用油菜叶片活体测定结果表明 , 其发酵液和代谢物对核盘菌的侵染有显著防效 , 与对
照相比 ,原液最大抑菌率达 63. 8%, 过滤液最大抑菌率达 53. 6%。发酵液过滤液在不同温度处理后抑菌活性有
差异 ,但高温高压处理后仍有一定的抑菌活性。综上表明 , K12的生防作用为菌体本身对营养和生境的竞争与次
级代谢产物协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核盘菌;抑菌活性;发酵液
  中图分类号:S48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1302(2006)01 - 0054 - 03
(上接第 53页 )
  对文殊兰夜蛾卵寄生天敌尚未深入研究 ,通过
研究 ,很有可能发现具有利用价值的天敌 。
文殊兰夜蛾 1 ~ 3龄幼虫在植物组织内蛀食 ,危
害隐蔽;而 4 ~ 6龄幼虫在植物组织外蚕食 ,食量很
大 ,能在短时间内将地上部分吃光 ,严重影响景观 。
在防治上可采取:(1)加强植物检疫 ,避免该虫随苗
木从外地传入[ 1, 2] ;(2)卵及大龄幼虫易于发现 ,在
其发生期进行人工摘除或捕捉 ,冬季挖蛹;(3)在成
虫发生期进行灯光诱杀[ 1, 2] ;(4)保护卵寄生蜂 ———
缨小蜂 ,被寄生的卵后期颜色变黑 , 应加以保护;
(5)在卵孵化期或幼虫大发生时 , 可用药剂防治 。
药剂可选 70%艾美乐可溶性分散剂 20 000倍液 、
20%杀灭菊酯乳油 2 000倍液 、烟参碱 1 000倍液等
喷雾 。
参考文献:
[ 1]杨子琦 ,曹华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图鉴 [M ] .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 , 2002.
[ 2]夏希纳 ,丁梦然. 园林观赏树木病虫害无公害防治 [M ] .北京:中
国农业出版社 , 2004.
[ 3]黄其林 ,田立新 ,杨莲芳. 农业昆虫鉴定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84.
[ 4]吴千红 ,邵则信 ,苏德明. 昆虫生态学实验 [M ] .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 , 1991.
  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引起油菜菌核
病 ,是我国油菜产区最重要的真菌病害。长期以来
其防治大多用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在花期喷雾进行化
学防治 ,由于长期单一用药 ,病原菌对多菌灵等杀菌
剂已广泛产生抗药性 [ 1]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
识的增强 ,促进了生物防治研究的发展。核盘菌的
生物防治最早始于加拿大 , 1947年 Campe ll[ 2]发现
核盘菌重寄生真菌 Conithorium m initans, 但直到
1999年才由德国的 Prophy ta公司用 C. m initans
收稿日期:2005 - 05 - 26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金(编号:6210462)和江苏省镇
江市科委基金(编号:NY2004030)。
作者简介:杨敬辉(1973— ),男 ,云南丽江人 ,在读博士生 ,助理研究
员 ,主要从事杀菌剂抗药性及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 Tel:
(0511)7265454;E -mai l:yjhnn32@ 126. com。
开发出第一个用于防治核盘菌的生防真菌产品 ,其
商品名为 CONTANS[ 3] 。目前国内还没有用于防治
核盘菌的生防产品。本研究分别用活体和离体方
法 ,测定了枯草芽孢杆菌菌株 K12发酵液的抑菌活
性 ,并讨论了其发酵生物学特性 ,为今后扩大发酵生
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菌株
1. 1. 1 菌株活化 枯草芽孢杆菌菌株 K12,核盘菌
菌株 JY20(本实验室保存 )。将保存于 5 ℃ PDA斜
面上的核盘菌 JY20移至 PDA平板 , 25 ℃黑暗条件
下活化 48 h,用 5 mm直径打孔器沿边缘幼嫩菌丝
打孔备用 。将枯草芽孢杆菌 K12在 LB固体平板上
划线活化得单菌落斑备用。
—54— 江苏农业科学 2006年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