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1 卷 第 6 期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Vo l.31 No.6
2011 年 6 月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Jun.2011
尾叶桉萌芽性能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韦东艳 ,杜阿朋 ,谢耀坚 ,贺亮亮 ,张沛健
(国家林业局 桉树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 湛江 524022)
摘 要: 研究了尾叶桉萌芽性能差异及伐桩直径 、高度对萌芽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尾叶桉萌芽点数 、萌芽条
数和萌芽条高度均服从低峰态正态分布 ,但萌芽点数和萌芽条数为正偏斜 , 萌芽条高度为负偏斜。从变异程度而
言 ,三者均属中等变异。随着伐桩直径增大 , 萌芽点数和萌芽条数均随之增加;伐桩直径对萌芽条高度影响不大 ,
仅对单桩最短萌条高有抑制作用。伐桩高度的影响复杂 , 当伐桩高度低于 15 cm 时 , 随着伐桩高度增大 , 萌芽点
数 、萌芽条数和萌芽条高度总体上均略有增加;但当伐桩高度超过 15 cm 时 , 随着伐桩高度增大 ,萌芽点数略有下
降 ,萌芽条数和萌芽条高度均呈明显降低趋势。 还发现 , 伐桩被土埋或被枯落物覆盖后其萌芽性能明显受到抑
制 ,经过 4 种除草剂 、“瑞莱特”催腐剂及人工劈除萌芽条的对比发现 , 2-2、3-2 和 4-1 处理效果最佳 , 即 8.01
g/ L95%草甘膦(可溶性粒剂+有机硅助剂)、7.5 m L/ L 克无踪(20%百草枯 , 水剂)和 8.57 m L/ L 2 , 4-甲氯钠等 3
种药剂处理效果最佳。
关键词: 尾叶桉;萌芽性能;伐桩直径;伐桩高度;药剂催腐
中图分类号: S792.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923X(2011)06-0044-07
Coppice Performance and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for
Eucalyptus urophylla
WEI Dong-yan , DU A-peng , XIE Yao-jian , HE Liang-liang , ZHANG Pei-jia n
(China Euca lypt Re search Centre , Zhanjiang 524022 , Guangdong , China)
Abstract:The effects o f Eucalyptus urophy lla coppice pe rformance differences , stump diame te r and stump height
on ge rmination per formance w ere studied.The re sults show tha t the number o f sprout spot , coppice number and
height followed the Low-kurto sis no rmal dist ribution , but the numbe r of sprout spot and coppice numbe r we re de-
flected fr om it s course , the coppice height negative deflec tion.F rom mutation ex tent , all belong to the medium
range.With stump diame te r incr ea sed , the number of sprout spo t and coppice number g rew in number , but the
low est coppice height decreased.When the stump s height w as 15 cm below , as the stump height rised , the num-
ber of sprout spot , coppice number and height slightly incr ea sed;but when the stump w as over 15 cm , rising stump
height , the number of sprout spo t slightly decreased , the coppice number and height obvious reduced.The study
also found tha t w hen the stump w as buried o r covered by falling litter s , the coppice pe rfo rmance w as rennarkably
inhibited by inf lation.Furthermo re , after contr ast with four he rbicides , “ the w righ t” withdrawal o f the pedants
and ar tificial split fo r budding , it wa s found that the best t reatment efficiency w as 2-2 , 3-2 and 4-1 , which is
8.01 g/ L g lypho sa te 95%(so luble g ranule+ o rg anic silicon assistant), 7.5 m L/ L paraquat 20%(aqua)and 8.57
mL/ L M CPA-Na.
Key words:Eucalyptus urophy lla;coppice;stump diame te r;stump height;drug urge co rruption
收稿日期:2011-03-15
基金项目:948项目“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立地管理技术引进”(2006-4-24);公益性行业专项“桉树生态经营与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
(201104003)
作者简介:韦东艳(1987-),女 ,广西河池人 ,硕士 ,主要研究桉树地力变化;Emai l:w eidongyan16@126.com
通讯作者:谢耀坚(1961-),男 ,湖南湘潭人 ,研究员,博导 ,主要从事桉树育种研究;E-mail::xieyj@21cn.com
DOI :10.14067/j.cnki .1673-923x.2011.06.037
尾叶桉 Eucalypt us urophy lla具有生长快 、适
应性广 、抗逆性强和材质坚实等特点 ,是优质的纸
浆原材料[ 1-2] ,也是优良的实木用材[ 3-5] ,至今已遍
布我国华南多个省区及相邻广西的越南等地 。
尾叶桉不但速生丰产而且萌芽力极其旺盛[ 6] 。
尾叶桉成熟林采伐后除更换树种或其他无性系之
外 ,还可利用伐根进行萌芽更新 。由于萌芽条初期
生长迅速 ,能与杂草 、灌木竞争 ,投入少 ,见效快[ 7] ,
使得萌芽更新成为一种很好的更新方式[ 8] 。但从
另一方面来说 ,由于尾叶桉萌芽能力太强 ,如采取
植苗造林 ,林地伐桩的萌芽条既与新造林争水争
肥 ,也使林分抚育十分困难 ,尤其是山地造林 ,萌芽
条使林分抚育成本大大增加[ 9-10] 。因此 ,充分了解
尾叶桉萌芽条生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对萌芽林继
代经营和植苗造林的抚育都具十分重要的参考
价值 。
本研究通过对 7年生尾叶桉 U6无性系伐后半
年生萌芽条的各项指标进行调查 ,记录每个伐桩的
高度和直径 ,并选用 5 种药剂对伐桩及萌条喷施处
理 ,而后跟踪测定其各指标变化 ,旨在分析尾叶桉
萌芽条生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为尾叶桉人工林的
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东湛江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
范基地内。地理位置为 N 21°16′, E110°05′,属北热
带湿润大区雷琼区北缘 ,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均温
23.1 ℃,年降水量 156 7 mm ,多集中在 5 ~ 9 月(降
水量占全年的 85.5 %),年相对湿度达 80.4%。该
地区地势平坦 ,属台地及低丘陵缓坡地形 ,螺岗岭
为最高峰 ,海拔 220.8 m ,山体呈扇状向东 、南 、西三
面倾斜。土壤为玄武岩风化发育的砖红壤 , pH 值
在 5.4 ~ 5.7之间 ,肥力中等。
2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2010年 4月设定 6个样方对砍伐后的伐桩随
机进行伐桩及萌芽调查。总共调查了 318个伐桩 ,
其中包括杂堆(枯枝落叶覆盖)伐桩或土埋伐桩 17
个。调查内容包括:伐桩直径(cm)、伐桩高度
(cm)、伐桩萌芽点数 、萌芽条数和萌芽条高度(cm)
等指标。
调查结束后 ,选用农达(41%的草甘膦 ,剂型)、
95%草甘膦(可溶性粒剂 +有机硅助剂)、克无踪
(20%百草枯 ,水剂)、2 ,4-甲氯钠(2甲 4氯钠)四种
除草剂及“瑞莱特”催腐剂对尾叶桉伐桩及萌芽条
进行喷施试验 , 5种药剂分别进行 3种浓度的处理 ,
总共为 15种处理 ,并设 3 个人工劈除萌芽条的样
方区作对照 ,以比较各处理对萌芽的效果 。喷药 2
个月后 ,总共随机调查了 114 个伐桩 ,调查指标包
括:伐桩直径(cm)、伐桩高度(cm)、伐桩萌芽点数 、
萌芽条数和萌芽条高度(cm)等指标。
利用 SPSS 和 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尾叶桉 U6无性系萌芽生长差异
由表 1知 , 6个样方共 318 株 U6 无性系样木
伐桩萌芽点数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除 4 株无萌芽
外 ,其余伐桩萌芽点数最少 1个 ,最多 11 个 ,平均
4.51个 ,标准差 1.96 , 变异系数 0.434 9。依变异
系数(Cv)大小可估计变量的变异程度:Cv <0.1弱
变异性 , 0.1
性。可见 ,该试验地尾叶桉 U6 无性系萌芽点数分
布为中等变异。
表 1 U6 无性系萌芽点数描述性统计特征
Table 1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ud points for Eucalyptus urophylla
项目 n x S Min Max SK K u Cv
萌芽点数 /个 原数据 318 4.51 1.96 0 11 0.429 6 0.268 3 0.434 9去除异常点 314 4.56 1.90 1 11 0.553 5 0.234 6 0.417 3
萌芽条数 /条 原数据 318 18.98 12.40 0 67 1.047 5 1.183 1 0.653 0去除异常点 314 19.23 12.29 1 67 1.077 6 1.229 1 0.639 1
萌芽条高 / cm
伐桩最短枝高 314 22.6 17.52 1 94 1.557 9 2.542 0 0.777 0
伐桩最长枝高 314 102.3 24.58 22 159 -0.705 9 0.482 8 0.240 3
伐桩平均枝高 314 63.1 18.06 13.2 116.3 -0.212 5 0.129 6 0.286 3
其中 n为样本数; x为平均数;S 为标准差;Min为最小数;Max为最大数;SK 为偏度系数;K u为峰度系数;Cv为变异系数。
45第 31 卷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从样株萌芽点数分布来看 ,318株伐桩萌芽点
数偏度 SK =0.43>0(正态分布偏度 SK =0),表明
为正偏斜 ,数据均值右侧离散性较左侧强(见图 1);
峰度 K u=0.27(正态分布峰度 K u =3),其峰度指
标小于 0 ,呈低峰态分布 ,较正态分布更分散 ,表明
其分布峰值低于正态分布 。
对于有萌芽的 314株样木 ,共 4 755个萌芽条 ,
单株伐桩萌芽条数最小 0 ,最大 67 ,平均为 19.04 ,
标准差 12.4 ,变异系数 0.653 (见表 1),属中等变
异;其偏度 SK =1.05>0(正态分布偏度 SK =0),
为正偏斜 ,均值右侧离散性较左侧强(见图 2);峰度
Ku =1.18(正态分布峰度 K u =3),其峰度指标小
于 0 ,呈低峰态分布 ,其分布较正态分布更分散 ,分
布峰值比正态分布低 。
图 1 萌芽点数分布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bud points
图 2 萌芽条数分布
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bud numbers
调查的 314株有萌芽样木 ,其萌芽条高度范围
1 cm ~ 159 cm ,单个伐桩上萌条高度最短 、最长和
平均值分别为 22.6 cm 、102.3 cm和 63.1 cm;峰度
系数 Ku 分别为 2.542 、0.483 和 0.130 ;偏度系数
SK 分别为 1.558 、-0.706和-0.213(见表1)。萌
条高度样本数据分布峰值比正态分布低 ,其均值左
侧离散性比右侧强(偏度 SK <0), 这与陈少雄
等[ 11]关于尾叶桉 U6无性系萌芽性能研究所得结
论刚好相反。
3.2 伐桩直径和伐桩高度对尾叶桉 U6无性系萌
芽的影响
伐桩的直径和高度是林分采伐作业中的重要
指标 ,二者对萌芽的影响存在差异。调查发现 ,伐
桩直径最小5 cm ,最大25.5 cm ,且以10 ~ 15 cm 和
15 ~ 20 cm 范围内居多 ,总共占到了所调查伐桩
的 62.3 %。
由表 2可知 ,伐桩直径与萌芽点数呈显著正相
关(0.138),表明随着伐桩直径的增大 ,伐桩上的萌
46 韦东艳 ,等:尾叶桉萌芽性能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 6 期
芽点数也随之增加 ,这与李逸[ 5] 、张加正等[ 12] 的结
论一致。伐桩直径还与萌芽条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0.595),说明萌芽条数随着伐桩直径的增大而增
多 ,并呈线性关系(见图 3)。因此 ,短轮伐期桉树林
如采取萌芽更新 ,其造林密度就不能太密 ,否则将限
制胸径生长和伐桩直径的生长 ,进而影响到萌芽条
的质量和数量 。伐桩直径对单桩最长萌条高度和单
桩萌条平均高度的相关系数都很小 ,表明伐桩直径
对二者影响不大 ,但伐桩直径与单桩最短萌条高度
呈显著负相关(0.193),这表明随着伐桩直径增大 ,单
桩上萌芽条数增多 ,这对于单桩上的最短萌芽条而
言竞争也越激烈 ,进而导致其生长受到限制。
表 2 伐桩直径 、高度对萌芽性能的影响
Table 2 The influence of stump diameter and stump height on bud performance
指标 样本数 萌芽点数 萌条数 单桩最长萌条高 单桩最短萌条高 单桩萌条平均高
伐桩直径 / cm 301 0.138* 0.595** 0.037 -0.193* -0.075
伐桩高度(<15)/ cm 262 0.073 0.019 0.055 -0.017 0.026
伐桩高度(>15)/ cm 39 -0.048 -0.270* -0.533** -0.111 -0.423**
**为 P<0.01;*为 P <0.05 。
图 3 桩径与萌芽条数关系
Fig.3 The relations between stump diameter and bud numbers
本次调查中 ,尾叶桉 U6伐后留桩高度以5.0 ~
10.0 cm居多 ,占调查总数的 51.3%,其次为 10 ~
15 cm 的 ,占到 17.2 %。由表 2 可知 ,伐桩高度与
萌芽点数相关性不显著 ,即伐桩高度对萌芽点数无
影响;而伐桩高度对萌条数的影响有些复杂 ,以份
额较大的伐桩(低于 15 cm)分析 ,伐桩高度与萌条
数虽呈正相关 ,但相关系数很小;调查还发现 ,伐桩
高度超过 15 cm后 ,伐桩高度与萌条数呈显著负相
关(0.270),这表明当伐桩高度较小时 ,伐桩高度对
萌条数基本无影响 ,但当高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 ,
萌条数随着伐桩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另外 ,本试验
中当伐桩高度低于 15 cm 时 ,伐桩高度与单桩最长
萌条高度 、最短萌条高度 、萌条平均高度的相关性
均不显著 ,但超过 15 cm 后 ,伐桩高度与三者均呈
显著负相关 , 相关系数分别为 0.533 、0.111 和
0.423 ,这表明当伐桩高度较矮时 ,伐桩高度对萌条
高度基本无太大影响 ,但当伐桩高度达到一定高度
后 ,萌条高度随着伐桩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从实际
操作来看 ,在成熟林分砍伐时 ,伐桩高度要求太低
(如小于 5 cm)时虽然增加了单材量 ,但过于贴近地
面 ,采伐难度大 ,又花工 ,不利于实际操作的需要;
而伐桩过高(如超过 20 cm)的话 ,除影响木材产量
外 ,如采用萌芽更新也会培土困难 。故本研究认为
如实行萌芽更新伐桩保留高度以 10 ~ 15 cm 为宜。
3.3 杂堆 、土埋对尾叶桉 U6无性系伐桩萌芽的影响
桉树砍伐过程中伐桩不可避免被枯落物杂堆
覆盖或被土埋 ,这是否对伐桩萌芽有影响也是值得
关注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的 318 个伐桩中共发现
17个被杂堆覆盖或土埋 。
47第 31 卷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表 3 杂堆 、土埋伐桩与正常伐桩对比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stump buried by sundries or soil to the normal stump
杂堆 、土埋伐桩个数 /个 17(4) 正常伐桩个数 /个 301
平均萌芽点数 /个 2.6 平均萌芽点数 /个 5.2
平均萌芽条数 /条 9.0 平均萌芽条数 /个 24.5
平均萌芽条高度 / cm 54.0 平均萌芽条高度 / cm 56.6
由表 3可知 , 17个被埋伐桩中 4个无萌芽 ,占
被埋伐桩总数的 23.5%,有萌芽被埋伐桩平均萌芽
点数 2.6个 ,仅为正常伐桩的50 %;平均萌芽条数9
条 ,为正常伐桩的 36.7%;平均萌芽条高度为 54.0
cm ,为正常伐桩的 95.4%。可见 ,尾叶桉 U6伐桩
被土埋或被枯落物覆盖 ,其萌芽性能受到一定抑制
作用 。桉树人工林如采用萌芽更新就要在采伐作
业和迹地清理过程中尽量避免伐桩被埋[ 13] 。反之 ,
如植苗更新造林 ,也可有意将采伐剩余物或浮土堆
置伐桩上以达到有效降低尾叶桉萌芽的目的 。
3.4 药剂催腐及人工劈除对伐桩萌芽性能的影响
喷药两月后 ,随机调查 114 个伐桩 ,除 1 -1
(6.67 mL/L 农达)与 1 -2(10.00 mL/ L 农达)分
别有 2个与 1个伐桩完全腐烂外 ,其余处理仅对伐
桩或萌芽条造成一定影响 ,如表皮发白 、腐烂 、蚁
驻 ,萌芽条顶芽枯死或全条枯萎等 ,但伐桩并未完
全腐烂。
表 4 喷药处理对伐桩萌芽性能的影响
Table 4 Effects of sprays processing on stump germination
处理号 药剂 浓度 伐桩总数/全腐伐桩数
平均萌芽
点数
平均萌芽
条数
枯萎萌芽
条数
萌芽条
平均高度
1-1
1-2
1-3
农达(41%的
草甘膦 ,剂型)
6.67 mL/ L 15/2 3.36 10.64 5 82.61
10.00 mL/ L 8/ 1 3.25 12.25 1.5 84.03
13.33 mL/ L 3/ 0 4 7.67 3 91.70
2-1
2-2
2-3
95%草甘膦
(可溶性粒剂+
有机硅助剂)
2.67 g/ L 3/ 0 4.5 8 0 131.7
8.01 g/ L 3/ 0 4 14.33 9.67 39.9
13.35 g/ L 8/ 0 2.17 12.83 17 39.1
3-1
3-2
3-3
克无踪(20%
百草枯 ,水剂)
4.00 mL/ L 4/ 0 2.67 9.33 6.67 101.38
7.50 mL/ L 5/ 0 2 8.4 7.75 70.93
10.00 mL/ L 5/ 0 2 7.5 7 13.88
4-1
4-2
4-3
2 , 4-甲氯钠
(2甲 4氯钠)
8.57 mL/ L 5/ 0 2.4 6.6 5.25 39.4
14.29 mL/ L 4/ 0 2.25 6.25 9 96.56
20.00 mL/ L 7/ 0 2 4.38 2 148.48
5-1
5-2
5-3
“瑞莱特”
微生物催腐剂
33.33 m g/ L 6/ 0 2.33 4.17 1 147.59
50.00 m g/ L 10/0 2.6 4.7 0 146.42
66.67 m g/ L 7/ 0 2.33 3.5 0 154.47
对照 人工劈除萌芽条 9/ 0 2.4 3.81 0 151.57
表中对照人工劈除萌芽条所得数据是 3个区域所测值的平均值。
从表 4可知 ,处理 2个月后 ,各处理每根伐桩
的平均萌芽点数多少排序为 3-3 、3-3 、4 -3<2-
3<4 -2<5-1 、5-3<4 -1 、对照<5-2 <3 -1<
1-2 <1-1<1-3 、2-2 <2-1 ,可见 , 2 , 4-甲氯钠
的 3个处理 、克无踪的中高浓度处理 、“瑞莱特”的
低高浓度处理和 95%草甘膦的最高浓度处理对萌
芽点的控制效果均较对照好;各处理平均萌芽条数
多少排序为 5-3<对照<5 -1<4-3<5 -2<4-
2<4 -1<3-3 <1 -3 <2 -1 <3-2 <3 -1<1 -
1<1 -2 <2 -3<2 -2 ,枯萎萌芽条数多少排序为
2-3 >2-2>4-2 >3-2 >3 -3>3 -1 >4-1 >
1-1 >1 -3 >4 -3 >1 -2 >5 -1 >其它 ,综合可
见 ,2 ,4-甲氯钠中低浓度 、克无踪的 3 个浓度 、95%
草甘膦的中高浓度和农达高浓度对萌芽条数的控
制效果均较对照好;各处理萌条平均高大小排序
3-3 <2-3<4-1 <2-2 <3 -2<1 -1 <1-2 <
48 韦东艳 ,等:尾叶桉萌芽性能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 6 期
1-3 <4-2<3-1 <2-1 <5 -2<5 -1 <4-3 <
对照<5-3 ,这表明除“瑞莱特”微生物催腐剂高浓
度处理外 ,其余各处理对萌芽条高生长的抑制效果
均较对照好 ,其中以处理 3 -3 、2 -3 、4 -1 、2 -2 、
3-2 、1-1 、1-2 、1-3及 4-2表现较好。
综合分析发现 ,处理 1和 2药剂主要成分都是
草甘膦 ,换算后 1 -1至 2 -3这 6种处理有效草甘
膦浓度分别为 2.73 mL/L 、4.1 mL/L 、5.47mL/L;
2.54 g/L 、7.61 g/L 、12.66 g/ L ,处理 2-3 、2-2 、1
-3的综合指标较好 ,可见 ,中高浓度的草甘膦催腐
效果较佳 。克无踪(20%百草枯 ,水剂)的催腐促枯
效果与其浓度呈正比 ,处理3 -3(10.00 mL/ L 百草
枯)在 15 种处理中效果最好 。2 , 4-甲氯钠浓度越
低 ,其催腐促枯效果越好。“瑞莱特”微生物催腐剂
虽是最环保的催腐药剂 ,但本实验中其 3个浓度的
效果均不是很理想。
综上所述 ,在 15 个处理及人工劈除萌芽条的
对比试验中 ,以处理 2 -2 、2 -3 、3 -2 、3-3 、4 -1 、
4-2的效果最佳 ,但考虑到经济环保与植物抗药
性 ,推广应用中 ,应尽可能施低剂量药剂 ,故在实际
应用中以 2-2 、3 -2与 4-1的处理最佳。
4 讨论与结论
(1)尾叶桉 U6 无性系的萌芽点数和萌芽条数
均呈低峰态正态分布 ,均值右侧离散性较左侧强;
萌条高度分布虽呈低峰态正态分布 ,但其均值左侧
离散性却较右侧强;从变异程度而言 ,萌芽点数 、萌
条数和萌芽条高度均呈中等变异 。随着伐桩直径
增大萌芽点数和萌芽条数均随之增加;伐桩直径对
萌芽条高度影响不大 ,仅对单桩最短萌芽条高度有
抑制作用 。当伐桩高度低于 15 cm 时 ,随着伐桩高
度增大 ,萌芽点数和萌芽条数略有增加 ,萌芽条高
度总体上也略呈增大趋势;但当伐桩高度超过
15 cm时 ,随着伐桩高度增大 ,萌芽点数略有下降 ,
萌芽条数和萌芽条高度均呈明显降低趋势。有研
究认为 ,尾叶桉 U6生根能力的“位置效益”明显 ,伐
根越高 ,越不易形成新的根系[ 14-15] ,但也有研究认
为若采伐后要实行萌芽更新造林 ,在桉树胸径达到
10 ~ 15 cm[ 16] ,砍伐时保留伐桩高度在 5 ~ 10 cm ,
最好在 5 cm 左右 ,甚至是 5 cm 以下为宜[ 17-18] ,但
本研究认为如实行萌芽更新 ,伐桩高度 10 ~ 15 cm
为佳 ,如采用植苗造林伐桩高度不应高于 10 cm ,在
操作方便前提下越低越好 。
(2)在桉树植苗造林时 ,前茬萌芽条必须清除。
人工劈除费时费力 ,花费也大 ,已不提倡 。本研究
对比 5种药剂 15个处理喷施效果发现 ,处理2-2 、
2-3 、3-2 、3-3 、4 -1 、4 -2催腐促枯效果均较人
工除萌好 ,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相对环保的“瑞
莱特”微生物催腐剂在本次试验中效果并不理想 ,
其原因有待深入研究。喷药受当时天气状况 、药剂
浓度配比 、施用方式 、不同药剂组合等因素均对除
萌效果产生影响 ,以后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需深入研
究和摸索。另外 ,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化学品的使用
如何做到无害环保 ,更需做深层次的研究 。
(3)本试验地前茬伐桩为 7年生 U6无性系林 ,
其萌芽性能各指标均为中等变异 ,变异原因源于立
地空间异质性导致的林木生长差异(最直接的导致
伐桩直径不一)。目前关于桉树伐桩直径和高度对
萌芽性能影响的结论不一[ 6 , 11 , 15 , 17-18] ,究其原因是
由于桉树萌芽性能研究还远远不够 ,其萌芽性能除
与本身生物学特性有关外 ,外界环境因素对其影响
也不容忽略 。未来应加强不同桉树品种 、无性系 、
林龄[ 19] 和不同立地条件下伐桩直径 、高度对萌芽性
能各指标影响的研究 ,进而为萌芽更新造林或植苗
造林的萌芽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1] 雷晓春 ,林 鹿 ,裴文军 ,等.U6 无性系桉木制浆性能初探
[ J] .中华纸业 , 2007 , 28 (1):87-88.
[ 2] 张富明 ,袁进桂 ,汤树扬 ,等.短轮伐期尾叶桉萌芽更新和前期
生长的研究[ J] .桉树科技 , 1997 , 14(2):7-12.
[ 3] 徐建民 ,白嘉雨 ,甘四明.尾叶桉家系综合选择的研究[ J] .林
业科学研究 , 1996 , 9 (6):561-567.
[ 4] 陈少雄 ,刘杰锋 ,孙正军 ,等.桉树生物质能源的优势 、现状和
潜力[ J] .生物质化学工程 , 2006 , 40(B12):119-128.
[ 5] 李 逸.海南岛山地尾叶桉 U6无性系幼林的抚育和保护[ J] .
热带林业 , 2005 , 33(1):39-42.
[ 6] 杨曾奖 ,徐大平 ,江松远.桩径对尾叶桉萌芽更新的影响[ J] .
广东林业科技 , 2001 , 17(4):6-9.
[ 7] 黄德龙 ,黄秀美 ,陈洪坤 ,等.短轮伐期巨尾桉萌芽更新试验研
究[ J] .林业实用技术 , 2003 ,(9):9-11.
[ 8] 卢祖俊.桉树萌芽林的栽培技术措施[ J] .广西林业 , 2005,
(5):28-28.
[ 9] 谢晓波 , 苏永新 ,廖新源.桉树伐桩萌芽的控制试验及应用
[ J] .广东林业科技 , 2004 , 20(4):5-7 , 11.
(下转至第 81页)
49第 31 卷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8] 曾 静 ,罗海吉.微量元素硒的研究进展[ J] .微量元素与健
康研究 , 2003 , 20(2):54-58.
[ 9] 秦国峰 , 鄢振武 , 陈高杰 , 等.马尾松施肥对林木生长效应
[ J] .浙江林业科技 , 2000, 20(1):52-55.
[ 10] 黄隆富 , 程良斌 , 梅紫青 , 等.紫阳富硒茶抗癌试验[ J] .茶
叶 , 1991 , 17(3):54-55.
[ 11] 陈 宜 , 饶小玲.硒对人体的健康作用及硒茶培植开发[ J] .
茶叶通讯 , 1996 , (1):30-31.
[ 12] 代桂香 ,刘忠胜.“富硒”牌高效多功能液体肥应用效果及施
用技术[ J] .垦殖与稻作 , 2002 , (6):35.
[ 13] 何 方 , 毛献策 , 王义强 , 等.中国油茶林地土壤类型的研
究[ J] .经济林研究 , 1993 , 11(2):1-14.
[ 14] 张志明 , 李建华.腐植酸有机硒肥与食品安全及食疗健康
[ J] .腐植酸 , 2005 , (6):10-18.
[ 15] 金继运.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及其在我国的初步应用
[ c] //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 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
版社 , 1992 , 1-14.
[ 16] S am Porch , A rvel Hunter.评价与改善土壤肥力的系统研究
法[ M ] .杨俐苹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5.
[ 17]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 , 1999.
[ 18] 唐启义.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数据挖
掘:第 2版[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0.
[本文编校:吴 彬]
(上接第 49页)
[ 10] 陈少雄 ,李志辉 ,李天会 ,等.不同初值密度的桉树人工林经
济效益分析[ J] .林业科学研究 , 2008 , 21(1):1-6.
[ 11] 陈少雄 ,李天会 ,李志辉 ,等.尾叶桉 U6无性系萌芽性能研究
[ J] .林业科学研究 , 2009 , 22(5):657-661.
[ 12] 张加正 ,黄松秋 ,陈 伽.不同直径伐桩对赤桉萌芽更新影响
的初步研究[ J] .浙江林业科技 , 1994 , 14(4):35-37.
[ 13] 黄金财.采伐剩余物活植被对尾巨桉萌芽更新的影响试验
[ J] .科技信息 , 2008 , 9(24):657-670.
[ 14] Walters J R;Bell T L;Read S.Int rar-specif ic in carbohy-
drate reserves and sprouting abilit y in Eucalyptus ob liqua
seedling s[ J] .Aust ralian Journal of Botany , 2005 , 53(5):
18-22.
[ 15] 齐清琳 ,曾和生 ,张永梅 ,等.巨尾桉伐根高度对萌芽更新的
影响.福建林业科技[ J] , 2002 , (2):1-4.
[ 16] 余雪标 ,李维国.桉树人工林的若干生态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 J] .热带作物研究 , 1997 ,(4):60-68
[ 17] 梁国清.巨桉二代萌芽更新适宜伐根高度的选择[ J] .引进与
咨询 , 2003 ,(7):12-13.
[ 18] 洪长福 ,薛瑞山 ,韩金发.巨尾桉萌芽更新最佳伐根高度的确
定[ J] .森林工程 , 2003 , 19(1):11-12 , 4.
[ 19] 毕 军 ,王振亮 ,黄则舟 ,等.采伐季节伐桩直径 桩高及树龄
对刺槐萌芽更新的影响[ J] .河北林业科技 , 1993 , (4):
21-24.
[本文编校:罗 列]
81第 31 卷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