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荸荠白禾螟发生规律及防治



全 文 :荸荠白禾螟发生规律及防治
王文相1) 徐瑞琳1) 张爱芳1) 朱洪涛2) 张桂生3)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合肥 230031;2)安庆地区植保站;3)巢湖市高林乡农技站)
摘要 研究了荸荠白禾螟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结果表明该虫以幼虫越冬 1a发生 4代 , 6月份为第 1 代 , 7月份第 2
代 , 3~ 4代在 8~ 10月份重叠发生。防治该虫的指标和适期为 750头/hm2蛾日后 3~ 5d。天敌优势种群为稻螟赤眼蜂和螟卵啮
小蜂。药剂筛选表明 , 由久效磷、高效氯氰菊酯组成的复配剂 1号(33.5%+1.5%)效果最好。采取围歼秧田 ,重治 3 代的策略 ,
3a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为害率控制在 1%~ 2%,并推广该技术 2 000hm2以上。
关键词 荸荠白禾螟;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The BehaviorOccurrence and Control Methods of Chinese Water Chestnut Mat-rush Pyralid
Wang Wenxiang et al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 of AAAS , Hefei 230031)
Abstract  The behavior occurrence and control methods of Chinese water chestnut mat-rush pyralid(Scir pophaga praelata Scopoli)were re-
search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sect had mainly four generations per year in Anhui.It was larvae that overwintered from November to next
May.First generation larvae occurred in June and the second , in July.Third and fourth generation overlapped from August toOctober.The thresh-
old and suitable time of control was three to five days afrer the day when 750 moths appeared.Its main natural enemies were Trichogramma japon-
icum Ashmead and Tefrastichus schoenobii Ferriere.The insecticide screen showed that the best onewas monocrotophos +high effect cypermethrin
(33.5%+1.5%).The strategy emphasized that the pest control should be in seedling stage(in June)and in third generation(in August).Us-
ing this strategy.very good effects were achieved and the damagewas controlled under 1%~ 2%.The control methods were popularized over 2000
hectares.
Key words Chinese water chestnut , Mat-rush pyralid , Occurrence, Control methods
  荸荠白禾螟(Scirpophaga praelata Scopoli)是荸荠上的
主要害虫 ,近年来该虫在安徽省荸荠产区猖獗为害 ,一般
可造成损失 30%,甚至绝收。荠农迫切需要一种有效手
段来防治该虫 。笔者自 1997年开始 ,对该虫的生活习性、
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作了较系统的研究 ,找出了一套防
治方法 ,在安徽省无为县示范推广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活习性观察
1997 ~ 1999年在安徽省无为县蜀山镇住点 ,常规观
察结合网室饲养研究 。
1.2 发生规律调查
定点20块田 ,每天赶蛾 ,查发蛾量 ,剥查幼虫 、蛹发育
进度 ,记载消长规律 。
1.3 天敌调查
收集大量卵块 ,放玻管中保湿培养 ,记载天敌种类和
寄生率 。
1.4 防治指标制定
在无虫区种植荸荠 ,接种卵块 ,调查 1个卵块所孵幼
虫造成的危害量 ,据此确定防治指标 。
1.5 药剂筛选
网室盆(D=33cm)栽荸荠备用 。每盆接虫卵 2 块 ,孵
化后 4d 用不同药剂 ,不同浓度防治 , 5d 后剥查死亡率。
注:本研究受到安徽省农科院及无为县蜀山镇政府的资助 ,陈宁 、张俊
长同志参加部分工作 ,一并致谢。
收稿日期:2000-05-30
供试药剂有:18%杀虫双水剂(合肥化工厂), 95%杀虫单
原粉(淮阴电化厂), 40%甲胺磷与 40%甲基 1605乳油(安
徽省化工设计院试验化工厂), 20%棉胺磷乳油(安徽和
县农药厂), 40%水胺硫磷乳油(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
3%呋喃丹颗粒剂(安徽当涂县农药厂), 20%安克力乳油
(日本大 化学株式会社), 5%锐劲特浓悬浮剂(罗纳普
朗克公司农化部), 10%氯氰菊酯与 5%高效氯氰菊酯 ,
20%氰戊菊酯乳油(江苏红太阳集团公司), 2.5%敌杀死
(德国艾格福公司)。选防效好的单剂组成复配剂进一步
进行大田试验及示范推广。
1.6 防治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制定出防治方法 ,在 40hm2承包
田中试用 ,验证 ,然后推广到农户。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活习性
成虫:雌蛾全白色 ,体型较大 ,雄蛾一般白色 ,有时略
暗 ,体型较小 。成虫大部分成对栖息在荸荠叶状茎上部 ,
雌蛾在上 ,雄蛾在下 ,易于观察 ,站在田埂一望 ,即能看清
该田大概有多少蛾量 ,这对测报和防治非常有利 。成虫
飞翔能力不强 ,在田间扩散能力较弱 ,故形成一块田蛾量
大 ,而邻田蛾量少的现象 。成虫有一定的趋光性 ,但不宜
用黑光灯测报 。成虫寿命 3~ 7d , 1头雌蛾产卵 1~ 3块。
卵:卵块多产在叶状茎的顶部 5 ~ 20cm处 ,卵块长椭
圆形 ,上盖黄褐色绒毛 ,酷似三化螟的卵块。内有卵几十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 28(4):467-469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00.04.033
至一百多粒 ,一般越冬代蛾产的卵块小 ,以后 3代蛾产的
卵块大 。卵块初产时淡黄褐色 ,临孵化时为黑褐色 ,卵期
4 ~ 7d ,秋季气温低时可达十几天。
幼虫:幼虫多于上午 8 ~ 10 时孵化出来 , 1 个卵块全
部孵化约需 2 ~ 3d 。幼虫初孵时 1.5 ~ 2mm 长 ,黑色 ,孵化
后首先爬至叶尖 ,后吐丝随风飘散 ,扩散能力强 ,在田间
分布均匀 ,不象二化螟或三化螟那样形成枯心团 。幼虫
扩散后即蛀孔钻入叶状茎 ,历时 1 个多小时 ,蛀孔有趋嫩
趋湿的习性 。蛀孔部位可在叶状茎各处 ,但以下部为多。
不管蛀孔部位高低 ,幼虫侵入后都要下降到基部为害 ,有
的侵入后直接打通叶状茎节间隔膜下降到基部 ,有的则
取食一段时间(约 2~ 4d)后再降到基部 ,以后幼虫就在茎
基部转株危害 ,1个幼虫可为害 3 ~ 5个叶状茎 ,造成地上
部分陆续枯死及整丛荠苗生长停滞 ,不生新蘖毫无生机。
另外 ,幼虫蛀孔伤口易受一种真菌侵染造成以蛀孔为中
心的一段枯死 ,长度几至十几厘米 ,桔黄色 ,在田间十分
显眼难看。幼虫历期:16 ~ 28d ,越冬代可达 6个月 。
蛹:老熟幼虫在茎基部叶状茎内化蛹 ,先在化蛹部位
上方约 1 ~ 3cm 处咬一椭圆形羽化孔 ,后吐丝作茧 ,大小
为5mm×24mm ,茧体内白色 ,外为鲜黄色 ,在茧体内化蛹 ,
雌蛹体形大 ,乳白色 ,雌蛹体小 ,色暗 ,特别是前胸背板呈
灰黑色 。蛹期 6 ~ 12d 。
2.2 发生规律
该虫 1a发生 4代 ,有的年份有不完全的 5代 ,田间消
长动态见表 1 。该虫以幼虫在枯死的叶状茎中结薄茧越
冬。越冬幼虫于 4 月上旬气温升高后爬出薄茧活动 ,到
田埂边看麦娘 、艹冈草等禾本科杂草上取食 。到 5月上 、中
旬田间自生荸荠苗出土后 ,幼虫又转移到自生荸荠上取
食。少数可转到荸荠苗上为害。到 5 月中 、下旬这些幼
虫就在自生荸荠内化蛹 。越冬代蛾于 5 月下旬始见 , 6月
上旬盛发 , 6月中旬末终见 ,第 1代幼虫集中为害秧苗 ,有
利于围歼。第 1代蛾于 7月初始见 ,中旬盛发 ,下旬终见 ,
其幼虫前期为害秧苗 ,后期为害大田荠苗 ,以后 2代蛾和
3代蛾世代重叠 ,自8 月初开始到 10 月上、中旬田间蛾量
不断 。第 3代幼虫是为害最重的 1代 ,如前期防治不好 ,
1hm2第 2代蛾量可达数万头 ,是应重点防治的一代。如
10月气温高于常年 ,可发生不完全的 5代 。总之 ,除 6月
下旬和 7月下旬有一个短暂的间歇期外 ,田间始终有成
虫发生 ,这给防治带来了困难 ,需要不断用药防治。
  表 1 荸荠白禾螟发生动态
月份
1~ 4 5上 中 下
6
上 中 下
7
上 中 下
8
上 中 下
9
上 中 下
10
上 中 下 11~ 12
卵 1 1 1 1 2 2 2 * 3 3 * * 4 4 4 *
幼虫 越 越 越 越 * 1 1 * * 2 * * 3 * * 4 4 4 *  越
蛹 越 越 越 越 1 1 1 2 2 2 * 3 3 * * 4
成虫 越 越 越 1 1 1 2 2 2 * 3 3 3 * 4
 注:表中数字表示相应的代数 , *表示前后两重叠 ,越表示越冬代。
2.3 防治指标及适期
根据 1个卵块孵出的幼虫的为害量 ,定出 750头/hm2
蛾为防治指标 ,又根据幼虫为害习性 ,应在幼虫钻入叶状
茎前防治。结合卵历期 ,防治适期定为达到上述指标后 3
~ 5d 。该指标易于为群众掌握 ,因蛾量极易观察 。3a来
一直使用该指标 ,取得了理想效果。
2.4 药剂筛选
农民多年来习惯使用甲胺磷、杀虫双来防治该虫 ,效
果越来越低 ,故农民急需新的有效药剂 。笔者筛选的结
果表明 ,久效磷内吸性强可杀死茎杆内部的幼虫 ,高效氯
氰菊酯触杀性强可杀死成虫及初孵幼虫。故用这两个药
剂组成 35%复配剂 1号(33.5%+1.5%),经过 3a应用效
果很好 ,施药 1 500 g/hm2即可杀死成虫(24h 防效 95%),
又可杀死钻入茎杆中的幼虫(药后 5d防效 93.6%)。另
外 ,呋喃丹的施用效果表明 , 3%呋喃丹颗粒剂 45kg/hm2
撒施防效达 80%,有效期 30d 。
2.5 天敌调查
天敌优势种群为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其次为螟卵啮小蜂(Tefrastichus schoenobii Fer-
riere),二者对第 1代白禾螟卵的控制力高达 70%。其余
蜘蛛类 、蜻蜓类也能扑食成虫 ,但作用不大。
2.6 防治方法及推广
2.6.1 农业防治措施。4 ~ 5 月份铲除田间、田埂上的杂
草及自生荸荠 ,压缩越冬虫源。或用上年未栽荸荠的田
块育秧 。
2.6.2 保护天敌 。在秧田期使用 3%呋喃丹颗粒剂 45~
60 kg/hm2 ,在第 1 代开始发生时(即 6 月初)撒施 ,这样有
利于寄生蜂等天敌繁殖 ,同时由于秧田面积小成本也
不高 。
2.6.3 药剂防治。采取围歼秧田 ,狠治 3代(指幼虫 ,下
同)的策略 。由于秧田面积小 ,便于围歼 ,且成本相对较
低 ,只要秧田无虫 ,以后大田就非常好治了。秧田防治除
呋喃丹外 ,也可以用复配剂 1 号 1 500~ 2 250 g/hm2防治 ,
第1代于6月初达到防治指标后开始喷施 ,后每隔7d防1
次 ,连防 3次 ,第 2代幼虫于 7月初开始防治也是隔 7d 1
次 ,直到栽插。大田栽播早的会遭到 2代为害 ,栽插后即
468                    安徽农业科学                     2000年
应防治 。到 7月 24日左右防治结束 。8月是第 3代为害
期 ,也是为害最严重的 1 代 ,如前期防治不好 ,田间蛾量
可达每公顷数万头 ,故应重点防治 ,从 8 月初开始每隔 7d
防1次 ,共防 3~ 4次 。如前期防治好 ,则 3代为害不重 ,
这时可根据防治指标来定防治时期 ,防 2 次就可以了。
第4 代在 9月份到 10 月上旬为害 ,按防治指标定防治适
期与次数。如前期防治得好 ,防治1 ~ 2次即可 ,药剂种类
与用量同上 。
2.6.4 防治方法的推广与应用 。在承包田(40hm2)中应
用 ,边示范边改进 ,逐步完善 ,最后形成了上述防治方法。
3a来应用该方法达到了理想效果 ,40hm2承包田虫害率普
遍在 1%~ 2%,通过承包点 ,该技术辐射到周围2 000hm2 ,
成功地防治了该虫。
3 讨论
近年来该虫在荸荠上大发生 ,笔者认为与药剂选用
不当 ,防治不适时 ,天敌大量被杀伤有关。因农民长期用
甲胺磷 、杀虫双防治该虫 ,现在 18%杀虫双要 7.5kg/hm2
才有效 ,而农民实际用量只有该剂量的一半 ,致使防治效
果越来越差 。其次 ,该虫一旦侵入叶状茎 ,只有内吸性强
的杀虫剂才有防效 ,而一旦幼虫下降到叶状茎基部 ,这个
部位是在泥中 ,药剂根本不能到达该部位。故防治该虫
应突出一个“早”字 ,赶在幼虫下降到茎基部之前进行。
而农民掌握不了防治适期 ,以致防效不好。
复配剂 1号效果虽好 ,但存在两个问题 。第 1 ,久效
磷高毒 ,在没有好的高效低毒内吸剂的情况下 ,只好暂
用。因荸荠球茎生长在土壤中 ,且防治结束到收获时间
相当长 ,复配剂 1号对球茎的污染不是很大 ,故还是可用
的 ,只是施药时要防护好 ,防止人员中毒 。第 2 ,高效氯氰
菊酯对鱼类高毒 ,不宜在水田使用 ,但考虑到荸荠面积相
对较小且集中 ,该药对水体的污染是局部的 ,只要注意不
要让施过药的田水进入鱼塘 ,是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
另外 ,呋喃丹高毒 ,且是施入土壤中 ,为避免污染球茎 ,荸
荠生长后期不得使用 。
4 参考文献
1 胡德具.荸荠白禾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初步研究[ J] .
昆虫知识 , 1998 , 25(5):280-282.
2 林鸿衍.荸荠害虫白螟的防治 [ J] .福建农业科技 ,
1989 ,(3):44.
3 钟慧敏 ,陆关全 ,姚全甫.荸荠白禾螟的生物学特性及
防治[ J] .植物保护 , 1995 ,21(4):28-29.
4 王平远.中国经济昆虫志[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第 21册.1980.56.
(责任编辑:孙红忠 责任校对:孙红忠)
(上接第 466页)
的诱芯各 5枚 ,用水盆交替排列诱捕 ,14d 5盆诱蛾量分别
为23 、6头 ,经 t 测验 ,两者差异显著。1999年 5 月 28 ~ 6
月17日在福渡镇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诱芯和山西
运城绿洲实业有限公司的诱芯各 16枚 ,用笼罩式诱捕器
交替排列诱蛾 ,每 3d记录 1次 ,前者 16 只5次(6月 9日、
12日下雨未查)诱蛾总量分别为 414、186 、138、130 、17 头 ,
后者分别为 106 、34 、16、34 、5 头 ,经 t 测验 ,两者差异
显著 。
2.5 诱蛾种类与性比
棉铃虫性诱剂 ,虽然生产厂家不同 ,诱蛾效果有差
异 ,但是诱蛾种类及性比基本一致 ,即诱捕的昆虫中基本
为棉铃虫蛾 ,在棉铃虫蛾中 ,雄蛾占绝大多数。1997 ~
1999年对不同诱芯不同诱捕器诱虫情况检查 ,棉铃虫蛾
占 97.6%~ 100%,其中雄蛾占 98.1%~ 100%。
总之 ,在沿江棉区 ,使用性诱剂诱杀棉铃虫 ,只要植
棉区域相对独立 ,即使连片诱杀面积较小也可 ,诱杀世代
以越冬代效果最好 , 1代次之 。并且要选择笼罩式诱捕器
及优质诱芯 ,按 1hm2设置 15只诱捕器 , 10 ~ 12d更换 1次
诱芯[ 3] ,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
3 参考文献
1 翟宗清 ,胡为侦 ,任翠龙 ,等.1997 年巢湖地区棉铃虫
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J] .安徽农业科学 , 1998 , 26(增
刊):160-161.
2 郭予元.棉铃虫综合防治[ M] .北京:金盾出版社 ,
1995.62-67.
3 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棉铃虫综合治理技术新编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4.16-17.
(责任编辑:孙红忠 责任校对:孙红忠)
46928 卷 4期                王文相等 荸荠白禾螟发生规律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