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荸荠杆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全 文 :荸荠杆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王文相1) 张爱芳 1) 徐瑞琳1) 陈 宁1) 张俊长 2)  (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 ,合肥 230031; 2)无为县蜀山镇农技站 )
摘要 描述了荸荠杆枯病的症状、形态、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药剂筛选结果表明: 50%果病克、 36%粉霉灵和多菌灵对该病菌有
较好的效果。 并制定出一套防治方法 ,经过 1997和 1998年的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防病效果。
关键词 荸荠杆枯病;生物学特性 ;流行规律 ;防治
A Water Chestunt Disease Caused by c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and its Control
Wang Wenxiang et al( Plant Pretection Institute, Anhui Academy of Ag 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230031)
Abstract  The disease caused by C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is o ne of the impo rtant diseases of water chestnut in Anhui. Its
symptom, shape, epidemic and affecting facfors we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r esult of fungicide screen showed that 50%
Guobing ke、 36% Fenmeiling and Ca rbenda zin had very g ood effect on the disease contr o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 set of con-
torolling methods w ere wo rked out and w ere used to control the disease. A v ery g ood controlling effect was achiev ed in 1997 and
1998.
Key words  c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 Biological character, Epidemic rule, Control
  荸荠 (Eleocharis tuberosa )球茎既可作蔬菜又可作水
果 ,制成罐头即可供国内消费又可出口创汇 ,还有一定的
药用价值。我国沿江江南各省均有种植。 安徽省庐江、无
为、宣城、歙县等地都有较大面积的种植 ,面积最大时可
达 2万 hm2。荸荠一般每公顷产 30~ 40t ,纯收益 15 000~
30 000元 ,是水稻的 3~ 8倍 ,所以种植荸荠是荠农的主
要经济支柱。 但是荸荠病虫害为害严重 ,杆枯病尤甚 ,被
称为荸荠瘟 ,发病重的田块可颗粒无收。 1997~ 1998年笔
者对该病进行了研究 ,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病菌生物学特性观察
采取田间观察和试验室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1. 2 病害流行规律调查
在荸荠生长季节每隔 7d定点调查 40块荸荠田发病
情况 ,目测发病严重度 ,找出病害流行规律。
1. 3 杀菌剂的离体毒力测定
供试药剂有: 36%粉霉灵和 50%果病克 (安徽省农业
科学院植保研究所 ) , 50%多菌灵和 50%福美双 (南通三
化 ) , 50%多霉灵 (江苏新沂农药厂 ) , 40%菌核净 (温州东
风农药厂 ) , 50%代森锰锌 (江苏新沂利民化工厂 ) , 50%
三唑酮 (张家港联合化工厂 ) , 5%井岗霉素 (市售 )。 采用
常规菌碟法测定。
1. 4 田间药效试验
荸荠品种为大红袍 ,供试药剂与剂量为: 50%果病克
1 125、 1 500、 2 250g /hm2 ,对照药剂 50%荠瘟净 1 500
g /hm
2
,另设清水对照。 于杆枯病初发时喷雾 ,共施 2次 ,
中间间隔 7d,第 2次施药后 10天调查防效。
1. 5 防治方法制定
根据生物学特性和药剂试验结果 ,制定相应的防治
收稿日期: 1999-01-20
方法 ,经大田防治验证 ,并修改完善 ,最后整理出一套切
实可行的防治方法。
2 结果
2. 1 荸荠杆枯病的生物学特性
2. 1. 1 症状。 病菌可侵害叶鞘和叶状茎。最初产生暗绿
色水渍状病斑 ,接着形成绿豆大小的灰黑色病斑 ,梭形、
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灰色霉层 ,为病
菌的分生孢子。 接着病斑继续扩大 ,纵向扩展远大于横
向 ,故形成枯黄色的长条形大斑 ,最后病斑横向绕叶状茎
一圈 ,引起整个叶状茎枯死。枯黄色大斑上散生黑点或黑
短条线 ,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湿度大时这些黑点或短条
线上生大量分生孢子。据观察 ,病菌从侵入到病斑出现约
需 5~ 7d,从黑点状病斑到枯黄色大斑还需 5~ 10d。
2. 1. 2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菌丝初期无色 ,后转灰色至
深褐色。在 PSA培养基上形成圆形菌落 ,菌落正面有绒状
气生菌丝 ,中央略隆起 ,其余地方平坦 ,鼠灰色 ,边缘无色
至白色。菌落背面墨绿色 ,后为深褐色。在培养基上病菌
不易形成分生孢子。在植株上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平行于
叶状茎表面 ,不突出 ,呈长短不一的黑短条点。 分生孢子
盘上着生分生孢子梗 ,短棒状丛生 ,平行排列不分枝 ,大
小平均 12μm× 5μm。分生孢子梗上着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
子无色单孢 ,两头尖 ,向一边弯曲呈月牙形 ,大小平均
58μm× 4μm,分生孢子内部可见数个滴状物。未见病菌的
有性世代。
2. 2 流行规律
安徽省的荸荠种植 , 4月 5日前后开始育苗 ,球茎间
距 20cm左右。到 5月上旬时苗高 20~ 30cm,开始 2次育
苗 ,株距 0. 5m左右。到 6月中下旬 ,荸荠密度增大 ,气温
升高 ,该病就有发生。生长茂密的田块发病重。但发生普
遍率不高 ,为害不大。 7月份荸荠栽入大田 ,株距 0. 3~
0. 5m。由于密度低 ,且气温又高 ,该病停止发展。到 8月底
安徽农业科学 , 1999, 27( 4): 378- 379
Journal o f Anhui Ag ricultural Sciences
9月初荸荠开始封行 ,且气温下降 ,有利于该病发生。
1997、 1998年都是 9月 5~ 6日出现病害 ,且来势凶猛 ,前
3天荸荠田一片青绿 , 3d后一片枯黄。根据该病的潜育期
为 5~ 7d,可知 8月下旬病菌就已侵入 ,发病前期病斑小 ,
不易被发现 ,等发现时已成片枯黄 ,表现为突然发病。9月
中下旬是发病高峰期 ,若防治不当 ,常造成严重为害 ,单
个叶状茎上有病斑几个到几十个 ,很快造成全田枯黄死
亡。 到 10月份 ,该病逐渐停止发展。
影响发病的因素 ,与雨湿、栽插密度、田间管理关系
密切。雨水多、湿度大 ,有利于病菌传播和孢子萌发侵入 ,
发病重。 栽插密度大 , 7月 10日前栽的超过 45 000
丛 /hm2 , 7月 20日以前栽的超过 67 500丛 /hm2 ,到 8月
底 , 9月上旬封行的 ,有严重发病的危险。 植株密度大 ,一
是透光不良 ,荸荠长势弱 ,降低抗病性 ,发病重 ;二是通风
不良 ,增加植株间的湿度 ,加重发病。田间管理不当 ,常会
导致严重发病。 如常有这种现象:一户荠农有几块荸荠
田 ,分布在不同地方 ,可同时发病 ,而相邻的两块田 ,一块
发病严重 ,另一块却不发病。这充分说明 ,菌源是充足的 ,
发病与否与荠田植株的状况有关 ,而这状况是与管理分
不开的。在诸管理措施中 ,肥料是最重要的。前期施肥过
量 ,荸荠生长过嫩 ,这时荠农又不敢追肥 ,接着肥料又跟
不上 ,这时表面上荸荠长相好 ,其实虚弱 ,常造成严重病
害。
2. 3 离体毒力测定
离体毒力测定结果证明 50%果病克 , 36%粉霉灵和
多菌灵对杆枯病菌抑菌力最强 ,福美双、退菌特次之 ,其
余药剂效果不佳。
2. 4 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果病克 2 250g /hm2 防效 96. 4% , 1 500
g /hm
2的防效为 91. 6% , 1 150g /hm2的防效为 85. 1% ,而
1 500g /hm
2的荠瘟净防效为 81. 9%。 由此可见果病克防
效优于荠瘟净 ,可大面积推广。
2. 5 荸荠杆枯病防治方法
该病的防治 ,应采取农业措施和化学防治并重的原
则。 在栽培措施方面 ,一是应合理稀植 ,使荸荠在 9月中
旬封行。 改变栽后不治虫的习惯 ,栽后应立即治虫 ,确保
稀植荸荠能发棵夺高产。二是应合理施肥。氮、磷、钾配合
一起使用 ,不可分开在不同时间使用。改变那种重基肥轻
追肥的做法 ,做到整个生长期内均衡施肥。每公顷基肥用
碳酸氢铵 375kg ,过磷酸钙 375kg,氯化钾 75~ 120kg,以
后每隔 15d追尿素 75~ 150kg,过磷酸钙 150kg ,氯化钾
75kg。 9月底施 1次重肥 ,以利结荠。
化学防治方法 ,应以预防为主 ,等病斑出现了 ,就不
好治了。根据病害流行规律 , 8月下旬是施药适期。具体为
8月 20~ 23日第 1次施药 ,以后每隔 7~ 10d施 1次药 ,
到 10月初止。药剂为 50%果病克 1 500g /hm2或 36%粉
霉灵 1 500g /hm2 ,对水 750kg喷雾 ,力求喷雾均匀周到。
对于已发病的田块 ,可酌情加大药量到 2 250g /hm2。 如 9
月遇风雨 ,雨止后即应喷药保护。
1998年应用上述方法 ,无为县蜀山镇 667hm2荸荠喜
获丰收。尽管有少数农户的荸荠发病严重 ,但总体病情显
著轻于 1997年 ,说明上述方法是有效的 ,赢得了农户的
普遍好评。
3 讨论
上述结果还是比较肤浅的 ,还有许多内容需要研究
清楚 ,如该菌的初侵染源。寄主范围。预测预报等均需详
细研究。特别是田间管理对该病的影响更需要弄清楚 ,这
对该病的防治有重大意义。
4 参考文献
1 王连荣 .荸荠的一种新病害 .植物保护 , 1985, ( 5): 33
- 34.
2 曹方元 .荸荠杆枯病及其药剂防治技术 .中国蔬菜 ,
1990, ( 5): 42, 33.
3 赖传雅 .荸荠杆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广西农业科学 ,
1994, ( 2): 85- 86.
37927卷 4期                王文相等 荸荠杆枯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