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真江蓠杭州湾海域栽培试验及生态因子对藻体生长的影响



全 文 : Marine Sciences / Vol. 34, No. 8 / 2010 23
真江蓠杭州湾海域栽培试验及生态因子对藻体生长的影响
霍元子, 徐姗婻, 张建恒, 韩 芳, 董 丽, 何培民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 201306)
摘要: 在杭州湾上海金山海域进行了真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栽培试验并在实验室内研究了温度、
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的生长影响极显著
(P < 0.01)。真江蓠生长适宜温度为 20~30℃; 适宜盐度为 15~25; 适宜光照强度在 90 µmol/(m2·s)左右。
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生长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P < 0.05), 三者的最佳组合为温度 25℃、盐
度 20 和光照强度 90 µmol/(m2·s)。海区栽培实验表明真江蓠可在杭州湾海域正常生长, 全年平均特定
生长率(RSG)为 9.42%/d。
关键词: 真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 栽培; 生长率; 生态因子
中图分类号: S9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96(2010)08-0023-06
真 江 蓠 (Gracilaria verrucosa) 属 于 红 藻 门
(Rhodophyta), 藻体大, 生长快, 含胶量高, 可达 30%
以上, 是制造琼胶的重要原料之一[1], 除了食用和作
为药材原料外, 也可用作鲍鱼的饵料[2]。我国北起辽
东半岛, 南到广东南澳县、西到广西防城港市均有分
布[3]。近年来以高浓度 N、P 为主要特征的海域富营
养化已成为全球近海海域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4]。杭
州湾属我国严重污染海域之一, 多年来无机氮磷等
污染物持续超标[5]。已有的研究证实[6~9], 在近海海
域栽培大型海藻, 是一种对环境进行原位修复的有
效手段[10]。目前, 有关江蓠属的研究多集中于细基江
蓠繁枝变型(G. tenuistipitata)[11~13]、菊花心江蓠(G.
lichenoides)[14]和龙须菜(G. lemaneiformis)[15~18]等 3
种。在低盐且含沙量高的杭州湾上海海域试栽培真
江蓠并对其适宜生长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尚属首
次。本文研究报道了真江蓠杭州湾海域栽培试验以
及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等生态因子对真江蓠生长
影响的实验结果, 为大规模栽培及其进一步应用于
近海海域富营养化的生物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真江蓠(G. verrucosa)小苗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藻
类学实验室, 于 2003 年 5 月采自浙江省宁波奉化象
山港湖头渡的网箱养殖区, 编号为 YSJ03-01, 保种
于无菌的培养液中, 温度为 20~25 ℃, 盐度 20, 光
强 30~50 µmol/(m2·s), 光照周期 12L :12D, 每隔 1 周
左右更换经加富的培养液 1 次。
1.2 藻体培养
将株系 YSJ03-01 进行大量培养 , 培养容器为
1~5 L 三角烧瓶, 培养液为自然海水加富 VSE, 盐度
20 ± 0.2, pH 8.0。培养条件为: 温度 25 , ℃ 光强
30~50 µmol/(m2·s), 光 照 周 期 12L:12D, 空 气 经
CuSO4 过滤后充于培养瓶中。在实验前 1 周培养, 供
实验用。
1.3 室内生态因子实验设计
将旺盛生长真江蓠, 切成长度约为 10 cm 的藻
体, 放入盛有 200 mLVSE 培养液的 250 mL 三角烧瓶
中, 每瓶中放置真江蓠的初始质量为 0.23 g±0.01 g。
温度设置 10、15、20、25、30、35 ℃共 6 个梯度, 盐
度设置 10、15、20、25、30 共 5 个梯度, 光照强度
设置 30、60、90、120 µmol/(m2·s)共 4 个梯度, 共
120 个温度-盐度-光照强度组合, 每组设置 3 个重复,
空气经 CuSO4 过滤后充于培养瓶中。实验时间为 7 d,
隔天加富营养 1 次。
1.4 真江蓠海区栽培实验
真江蓠的海区栽培实验在杭州湾北岸上海市金
山区近岸一围隔海域内进行, 面积为 1.72 km2。栽培

收稿日期: 2008-12-04; 修回日期: 2009-04-0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AA09Z406); 上海市浦江人
才 计 划 项 目 (05PJ14086); 上 海 市 优 秀 学 科 带 头 人 计 划 项 目
(08XD14037); 上海市水生生物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S30701)
作者简介: 霍元子(1979-), 男 , 辽宁海城人 , 讲师, 博士 , 从事海洋
生态学研究, 电话: 021-61900423, E-mail: yzhuo@shou.edu.cn; 何培
民, 通信作者, 教授, 电话: 021-61900467, E-mail: pmhe@shou.edu.cn
24 海洋科学 / 2010 年 / 第 34 卷 / 第 8 期
区共分 3 块, 每块面积为 250 m× 60 m, 每块间隔
60~100 m, 每块由 21 根 250 m 长缆绳组成, 缆绳之
间距离为 3 m。缆绳两端用竹桩固定(缆撅), 中央部
分用 5~6 个浮子等距离支撑。采自宁波象山养殖区
的 3.5 t 新鲜真江蓠苗种运至海区后, 即按每 10 kg
平铺式装入孔径为 0.5 cm, 规格为 0.5 m × 10 m, 经
加工缝合的聚乙烯网袋中。网袋口用聚乙烯绳缝合,
间隔将网袋长边悬挂在 250 m 长的缆绳上, 每条缆
绳悬挂 5~6 个装有真江蓠的网袋, 相邻缆绳上的网
袋间隔排挂。通过在缆绳上悬挂重物, 调整网袋位置
为水面以下 1~2 m。栽培时间由 2006 年 8 月下旬至
2007 年 7 月。

图 1 真江蓠网袋养殖栽培模式示意图
Fig. 1 Scheme of culturing G. verrucosa through mesh bag

1.5 真江蓠生长的测定
1.5.1 室内实验藻体生长的测定
藻体离水后用吸水纸吸干称其湿质量 , 藻体湿
质量用 10−4 g 电子天平称量, 按下式计算真江蓠的特
定生长率 RSG(%/d)[19]和相对生长率 RRG(%)[20]:
RSG=100(lnWt-lnW0)/t
RRG=(Wt-W0)/W0×100%
其中, W0 为真江蓠初始鲜质量(g), Wt 为实验进
行至第 t 天时的真江蓠鲜质量(g)。
1.5.2 海区栽培实验藻体生长的测定
对网袋中的真江蓠定期称质量 : 栽培前 , 记录
每袋真江蓠的位置和质量; 实验开始后, 每 14 天从
缆绳上随机解下 3~5 袋真江蓠, 沥干水分进行称量。
根据前后称量结果, 按(1)式计算真江蓠的特定生长
率 RSG(%/d)。
1.6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用 SPSS 13.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
分析, 再采用 Duncan 多重比较分析试验结果均值的
差异显著性(P < 0.05)。
2 结果
2.1 真江蓠生长多生态因子方差分析结果
根据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 1), 温度、盐度和
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的生长都有极显著影响(P<0.01)。
从均方值来看 , 不同温度造成的组间差异最大 , 这
说明真江蓠生长对温度的变化最敏感; 其次是盐度,
对真江蓠的生长影响也较明显; 相对而言 , 光照强
度对其生长的影响没有前 2 者强烈。3 种生态因子中,
任意 2 因子之间都具有显著交互效应(P<0.05), 特别
是温度和盐度的交互效应极显著(P<0.01), 且 3 个生
态因子之间的交互效应也极显著(P<0.01), 说明这 3
个生态因子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不是相互独立的。

表 1 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生长影响的方差分析
Tab. 1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light intensity on the growth of G. verrucosa
变异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值 P
温度 52.647 5 10.065 35.67 0.001**
盐度 36.042 4 7.596 20.57 0.001**
光照强度 4.261 3 1.029 5.96 0.001**
温度×盐度 25.978 20 1.213 4.13 0.001**
盐度×光强 6.088 12 0.620 2.78 0.022*
温度×光强 8.245 15 0.514 2.61 0.038*
温度×盐度×光强 34.732 52 0.615 2.69 0.001**
误差 51.174 186 0.205
总计 219.167 297
注: “*”差异显著, “**”差异极显著

2.2 真江蓠生长单因子分析
2.2.1 温度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真江蓠藻体生长的影响尤其明显(表 2)。
在 10℃时, 真江蓠藻体生长最慢, 显著低于其他温
度组。在 15℃和 20℃也存在显著差异, 生长速度随
温度升高而提高。温度在 20~30℃之间时, 生长无显
著差异, 生长率较高(128.93 % ~ 141.45 %), 也相对
Marine Sciences / Vol. 34, No. 8 / 2010 25
比较平稳, 但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 温度为 35℃时,
真江蓠生长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由此得知, 真江蓠在
温度为 20~30 ℃范围内生长较好, 其中 25℃时最好。
2.2.2 盐度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
盐度对真江蓠生长影响较大(表 3)。真江蓠藻体
在低盐度 10 和较高盐度 30 培养液中时, 其生长率均
低, 与其他盐度组存在显著差异; 盐度为 15~25 之间
时, 真江蓠相对生长率明显提高, 均超过 100 %, 其
中盐度为 20 时最高(128.33 %), 后随盐度升高而降
低。可见真江蓠藻体生长适宜盐度范围在 15~25 之
间。
2.2.3 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
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见表 4, 光照强度在
30 和 60 µmol/(m2·s)之间时, 真江蓠生长差异显著, 而
当光强达到 90 µmol/(m2·s)时, 生长率最高(120.97 %),
显著大于 30 µmol/(m2·s)和 120 µmol/(m2·s)组的生长
情况。因此 , 适宜真江蓠生长的光照强度应在 90
µmol/(m2·s)左右。

表 2 不同温度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
Tab. 2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G. verrucosa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RRG(%) 24.81c 88.26b 132.08a 141.45a 128.93a 84.60b
注: 同行数据上标字母不同者之间表示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 3 不同盐度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
Tab. 3 Effect of salinity on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G. verrucosa
盐度 10 15 20 25 30
RRG(%) 36.53d 108.47b 128.33a 115.89ab 52.69c
注: 同行数据上标字母不同者之间表示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 4 不同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
Tab. 4 Effect of light intensity on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G. verrucosa
光照强度(µmol/(m2·s)) 30 60 90 120
RRG(%) 88.66c 104.43ab 120.97a 83.24c
注: 同行数据上标字母不同者之间表示存在显著差异(P<0.05)。

2.3 真江蓠生长多因子交互效应分析
2.3.1 温度和盐度的交互效应
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见图
2。结果表明, 在 10~35℃范围内, 盐度为 10 时, 真
江蓠生长率均为最低, 而盐度为 20 时, 真江蓠生长

图 2 温度和盐度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
Fig. 2 Combined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n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G. verrucosa
率均为最高, 盐度为 15 和 25 时, 真江蓠生长率均次
于盐度 20。生长最好组合为温度为 25℃和盐度为 20。
2.3.2 盐度和光强的交互效应
盐度和光照强度交互作用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
见图 3。由图可知, 在盐度 10~30, 光照强度 30~90
µmol/(m2·s)范围内, 真江蓠生长率均随光照强度提

图 3 盐度和光强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
Fig. 3 Combined effect of salinity and light intensity on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G. verrucosa
26 海洋科学 / 2010 年 / 第 34 卷 / 第 8 期
高而逐步提高, 光照强度为 90 µmol/(m2·s)时, 生长
率最高。最佳盐度和光强组合为盐度 20 和光照强度
90 µmol/(m2·s)。
2.3.3 温度和光强的交互效应
温度和光照强度交互作用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
(图 4)表明, 在光照强度 30~90 µmol/(m2·s)和 10~25
℃范围内, 真江蓠生长率均随温度上升和光强增加
而提高, 超过该范围后生长速率急速下降, 35 ℃时
生长最慢。对真江蓠而言, 生长的光照强度和温度最
佳组合为 90 µmol/(m2·s)和 25 ℃。

图 4 温度和光强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
Fig. 4 Combined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light intensity
on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G. verrucosa

2.4 真江蓠在杭州湾海域的生长情况
2006 年 8 月~2007 年 7 月, 夏季围隔海区平均水
温 在 28.93~31.80℃之 间 , 冬 季 平 均 水 温 为 5.20~
11.80℃(图 5)。2006 年 9~11 月和 2007 年 4~6 月真
江蓠在金山城市沙滩围隔海区的生长率显著高于其
他月份(P<0.05), 最高生长率出现在 9 月和 5 月, RSG
分别为 15.88 %/d 和 15.16 %/d。2006 年 12 月底采收
了 5.3 t 真江蓠(以鲜质量计), 仅保留少部分真江蓠
在围隔海区栽培筏架上继续栽培, 以观察越冬生长
情况。1 月围隔海区水温最低为 0~1 ℃, 真江蓠生长
曾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状况, 但随着 2 月气温上升, 栽
培越冬的真江蓠生物量增长了近 1 倍, 并将其作为
苗种继续进行扩大面积栽培。实验结果表明真江蓠
可以在上海金山围隔海区度夏和越冬。
3 讨论
上海曾在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从福建引进过
江蓠 , 但栽培未获得成功 , 本研究为首次在杭州湾
上海金山海域成功实现真江蓠的栽培。金山海域位
于 杭 州 湾 北 岸 , 受 钱 塘 江 涌 潮 影 响 , 平 均 潮 差
2.5~3.4 m, 最大潮差达 7.5 m; 水体泥沙含量高, 平
均含沙量达到 0.5~1.0 kg/m3, 2006 年 3 月实测的海水
盐度平均为 10。一般江蓠栽培通常选择水色澄清、
透明度较大的海区以保证适宜的光照强度。本研究
最初在杭州湾上海金山海域进行真江蓠移栽时, 曾
采用粗绳夹苗的栽培方式, 但由于受到强光照射和
敌害生物附生等因素影响, 首批真江蓠苗断落或生
长不佳, 死亡率大于 80 %; 设计并实施全浮动式网
袋栽培后, 可有效防止上述生长不利因素。真江蓠在
金山围隔海区全年平均特定生长率(RSG)为 9.42 %/d。
生长率受水温影响显著, 当水温在 16~29 ℃时, 生
长 最 快 , R S G 最 高 出 现 在 9 月 和 5 月 , 分 别 为
15.88 %/d 和 15.16 %/d; 而低温(<15 ℃)和高温(>30
℃)下其生长率均显著下降; 受到冬季 1 月围隔海区
较低水温的(最低为 0~1 ℃)影响, 真江蓠生长虽曾出
现停滞或负增长状况, 但仍可在气温上升后继续生长
和作为苗种进行扩大面积栽培。真江蓠全年平均生长
率略低于作者 2006 年夏季在象山港网箱区养殖的真
江蓠生长率(平均 RSG 为 11.52 %/d)[21], 以及 Zhou

图 5 真江蓠在大型围隔海区的生长率变化
Fig. 5 Variation of the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G. verrucosa in a large enclosed sea area
Marine Sciences / Vol. 34, No. 8 / 2010 27
等 [22], Yang 等 [16]报道龙须菜的生长率(11~13 %/d),
但高于 Troell 等[23]在鲑鱼网箱养殖区的结果(7 %/d)。
本实验结果表明, 真江蓠在杭州湾上海海域已能正
常生长。
江蓠属于广温性种类 [16]。本实验结果表明, 在
10~35 ℃真江蓠均能存活和生长, 在 15~25 ℃的范
围内随温度升高真江蓠生长率增加, 大于 30 ℃以后
生长率下降, 这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在 25 ℃左右,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不利于真江蓠的生长。该结果
与刘静雯等[12]、刘思俭[3]等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生长
适宜温度范围的研究结果较为接近。但在研究温度、
盐度和光照强度 3 因子交互效应时, 真江蓠 30℃时
平均相对生长率仍高达 128.93 %, 藻体无明显异常
现象; 而 35 ℃时藻体颜色加深且生长趋缓, 平均相
对生长率亦达 84.60 %, 表明真江蓠在短期高温下生
长减缓 , 但仍能存活 , 有利于种苗在栽培海区安全
渡夏。
江蓠也属广盐性种类 [2], 喜生长在有淡水流入
和水质肥沃的内湾中。本实验中真江蓠能够在盐度
为 10 下存活和生长, 盐度为 15~25 为真江蓠适宜生
长的范围, 说明真江蓠耐低盐性较好。因此在河口附
近海域 , 由于海水盐度较低 , 真江蓠能够大量旺盛
生长。比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耐盐范围更广, 但在纯
淡水中和该种一样, 20 天后即全部死亡[2]。
江蓠喜生长于光线充足的潮间带石沼中 , 主要
营固着生活 , 可固定在岩石和石砾等各种基质上 ,
不能主动通过垂直移动来适应光强变化, 因此光强
也是决定其分布区域的主要因素之一[1]。光照强度对
真江蓠生长的影响没有温度和盐度大, 本实验表明
真江蓠在光强 30~90 µmol/(m2·s)之间, 随光强增加,
生长呈增快趋势。
总体来看, 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的生
长影响显著, 且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本实验结果得
出, 真江蓠生长最适条件为温度 25 , ℃ 盐度 20 和光
强为 90 µmol/(m2·s)的组合。真江蓠对温度、盐度和
光强等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比较广, 具有较强的生
存能力, 可作为候选的生态修复藻种施用于近岸海
域的富营养化治理。但除了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
外, 其他生态因子, 如营养盐[24,25]、捕食者[26], 对江
蓠属大型海藻的生长亦有显著的影响。因此, 关于这
些生态因子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
参考文献:
[1] 曾呈奎, 王素娟, 刘思俭, 等.海藻栽培学[M].上海:
科技出版社, 1985.225-250.
[2] 刘思俭.我国江蓠的种类和人工栽培[J].湛江海洋大
学学报, 2001, 21(3): 71-79.
[3] 刘 思 俭 . 江 蓠 养 殖 [M] . 北 京 : 农 业 出 版 社 ,
1988.36-68.
[4] Nixon S W, Ammerman J W, Atkinson L P, et al. The
fat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t the land-sea margin
of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J]. Biogeochemistry,
1996, 35: 141-180.
[5] 国家海洋局. 2000~2009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http://www.soa.gov.cn/hyjww/hygb/hyhjzlgb/A020707
index_1.htm, 2010-06-10.
[6] Chopin T, Yarish C, Wilkes R, et al. Developing Por-
phyra/salmon integrated aquaculture for bioremedi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J].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1999, 11: 463-472.
[7] Chapman A R O, Craigie J S. Seasonal growth in
Laminaria longicruris: Relations with dissolved inor-
ganic nutrients and internal reserves of nitrogen [J].
Marine Biology, 1997, 40: 197-205.
[8] Neori A, Cohen I, Gordin H. Ulva lactuca biofilters for
marine fishpond effluents: II. Growth rate, yield and
C:N ratio [J]. Botanica Marina, 1991, 34: 483-489.
[9] Martinez-Aragon J F, Hernandez I, Perez-Llorens J L,
et al. Biofiltering efficiency in removal of dissolved
nutrients by three species of estuarine macroalgae cul-
tivated with sea bass (Dicentrarchus labrax) waste wa-
ters I. Phosphate [J].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2002, 14(5): 365-374.
[10] 杨宇峰, 宋金明, 林小涛, 等.大型海藻栽培及其在
近海环境的生态作用[J].海洋环境科学, 2005, 24(2):
78-80.
[11] 吴超元, 李纫芷, 林光恒, 等.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生
长适宜环境条件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 1994, 25(1):
60-66.
[12] 刘静雯, 董双林.光照和温度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
生长及生化组成影响[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001,
31(3): 332-338.
[13] 刘静雯, 董双林, 马 .温度和盐度对几种大型海藻
生长率和 NH4-N 吸收的影响[J].海洋学报 , 2001,
23(2): 109-116.
[14] 牛化欣, 马 , 田相利, 等.菊花心江蓠对中国明对
虾养殖环境净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6, 36(Sup.): 45-48.
[15] Fei X G. Solving the coastal eutrophication problem by
28 海洋科学 / 2010 年 / 第 34 卷 / 第 8 期
large scale seaweed cultivation [J]. Hydrobiologia,
2004, 512: 145-151.
[16] Yang Y F, Fei X G, Song J M, et al. Growth of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under different cultivation conditions and
its effects on nutrient removal in Chinese coastal waters
[J].Aquaculture, 2006, 254: 248-255.
[17] 汤坤贤, 游秀萍, 林亚森, 等.龙须菜对富营养化海
水的生物修复[J].生态学报, 2005, 25(11): 3044-3051.
[18] 汤坤贤.龙须菜在网箱养殖区的生物修复研究[J].中
国水产科学, 2007, 14(3): 488-492.
[19] Metaxa E, Deviller G, Pagand P, et al. High rate algal
pond treatment for water reuse in a marine fish recir-
culation system: Water purification and fish health [J].
Aquaculture, 2006, 252: 92-101.
[20] 张寒野, 吴望星, 宋丽珍, 等. 条浒苔海区试栽培及
外界因子对藻体生长的影响[J].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13(5): 781-786.
[21] 徐姗楠, 温珊珊, 吴望星, 何培民.真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对网箱养殖海区的生态修复及生态养殖匹
配模式[J].生态学报, 2008, 28(4): 1466-1475.
[22] Zhou Y, Yang H S, Hu H Y, et al. Bioremediation po-
tential of the macroalga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Rhodophyta) integrated into fed fish culture in coastal
waters of north China [J].Aquaculture, 2006, 252:
264-276.
[23] Troell M, Halling C, Nilsson A, et al. Integrated marine
cultivation of Gracilaria chilensis (Gracilariales,
Rhodophyta) and salmon cages for reduced environ-
mental impact and increased economic output
[J].Aquaculture, 1997, 156: 45-61.
[24] 林贞贤, 宫相忠, 李大鹏. 光照和营养盐胁迫对龙须
菜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J]. 海洋科学, 2007, 31(11):
22-26.
[25] 黄鹤忠 , 孙菊燕 , 申 华 , 等 . 无机氮浓度及其配比
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J]. 海
洋科学, 2006, 30(9): 23-27.
[26] 郑新庆, 姚雪芬, 黄凌风, 等. 厦门  湖龙须菜生长
的主要影响因素[J]. 海洋科学, 2008, 32(12): 47-51.

Trial and field cultivation of Gracilaria verrucosa in Hang-
zhou bay and effects of ecological factors on its growth
HUO Yuan-zi, XU Shan-nan, ZHANG Jian-heng, HAN Fang, DONG Li, HE Pei-min
(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iences,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Water Environment & Ecolog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Shanghai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hanghai 201306, China)
Received: Dec., 4, 2008
Key words: Gracilaria verrucosa; field cultivation; growth rate; ecological factors

Abstract: Trial and field cultivation of Gracilaria verrucosa was conducted in Hangzhou bay and effects of eco-
logical factors on its growth were studied in laborato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light in-
tensity were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factors for blade growth of G. verrucosa (P < 0.01). The suitable range of tem-
perature, salinity and light intensity were between 20 and 30 ℃, between 15 and 25, and 90 µmol/(m2·s). And there
wer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three factors. The optimal culture conditions for blade culture of G. verrucosa were
25℃, salinity 20 and 90 µmol/(m2·s) light intensity. The sporelings of G. verrucosa grew well at the Jinshan coast,
Hangzhou bay and annual average specific growth rate was 9.42 %/d.
(本文编辑: 张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