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真江蓠幼苗在不同选型人工基质上生长的比较



全 文 :第 34 卷 第 2 期 应 用 海 洋 学 学 报 Vol. 34,No. 2
2015 年 5 月 Journal of Applied Oceanography May,2015
真江蓠幼苗在不同选型人工基质上生长的比较
钟晨辉1,郑雅友1,李雷斌1,黄瑞芳1,林 琪1,张 鹏2
收稿日期:2014-09-20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105008-6)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资助项目(闽海渔科
2013R001-1)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J01095)
作者简介:钟晨辉(1984 ~) ,男,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E-mail:zhongchenhui@ 126. com
(1.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13;
2.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 温州 325005)
摘要:2011 年 4 ~ 12 月间,在福建省厦门市小嶝岛潮间带的退化真江蓠海藻场底播增殖了 5 种附着
真江蓠盘状体的人工基质(牡蛎壳、文蛤壳、小石块、小瓦片和花岗岩碎石) ,比较了自然度夏后真
江蓠幼苗在基质上生长的效果.结果表明:牡蛎壳易风化,表面的江蓠幼苗密度最低,成活率最低,
幼苗附着效果不佳.文蛤壳、小石块和小瓦片表面的江蓠幼苗密度较低.而小花岗岩碎石上江蓠幼
苗生长效果最佳,度夏后幼苗密度、成活率最高,分别是其他基质的 3. 77 ~ 15. 95 倍和 2. 02 ~ 4. 56
倍(p < 0. 05).随后,在 2012 年 4 月至 2013 年 1 月间,开展了 6 种附着真江蓠盘状体的不同粒度范
围小花岗岩碎石的底播试验,着重分析了度夏后基质上真江蓠幼苗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度夏前,
不同粒度范围基质底播区域内的江蓠幼苗密度相近.但度夏后,较小粒度范围基质(- 5 mm)和较
大粒度范围基质(+ 30 mm)上江蓠幼苗密度、成活率和生物量都较低,且较大粒度范围基质(+ 20
mm)还极易附着污损生物,抑制江蓠幼苗生长.适中粒度范围(+ 5 ~ - 15 mm)的小花岗岩碎石基
质上江蓠幼苗密度和成活率最高,生物量最佳,分别是其他粒度范围基质的 1. 64 ~ 10. 56、1. 28 ~
2. 51、1. 39 ~ 2. 26 倍(p < 0. 05),较适合作为真江蓠藻场修复的人工基质材料.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真江蓠;人工基质;粒度;生长;密度;成活率
DOI:10. 3969 /J. ISSN. 2095-4972. 2015. 02. 005
中图分类号:P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72(2015)02-0183-07
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是一种生活在海洋
潮间带的大型红藻,在我国北起辽东半岛,南至广东
南澳岛,向西至广西的防城港市沿岸均有大量自然
分布[1].真江蓠常常附着在离岸岩礁、石砾和贝壳
基质上,在肥沃平静的浅水内湾生长的真江蓠藻体
较为繁盛,可以形成广阔的地毯状海藻场景观,也为
潮间带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殖、索饵育肥和躲避敌害
提供了优质的天然栖息场所.
潮间带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交错的地
带,是地球上最具环境胁迫的大型海藻栖息地,具有
独特的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同时也是人类活动干
扰最为敏感的区域.近年来,随着我国海域开发进程
加速,港口建设需要,越来越多的潮间带海区被投入
到工业开发,加上人类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排放,造
成了近海海洋环境污染加剧,大量往日冬季生长茂
盛的天然海藻场遭受渐行性的退化,海洋生物食物
饵料场和孵化场逐步消失,栖息地发生变迁,生态系
统严重衰退[2].为了有效改善或重建被破坏的海藻
场生态系统,世界众多国家开展了相关海藻场生态
系统的修复研究[3-6].早在 1945 年,日本就实施了人
工海藻场的生态重建工程计划,改进了藻类苗种底
播技术,开发了贝藻、胆藻、参藻和藻草底播技
术[7],并在全岛范围内构建了多处大型人工海藻
场[4-5]. 1980 年,日本在爱知县原町利用陆基生产的
碎石营造了约 6 ha 人工海藻场,自然繁衍 20 a 后,
营造海藻场与天然海藻场无差异,初步形成了稳定
的生态系统[4,8]. 美国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展了加利
福尼亚圣塔莫妮卡海湾巨藻场的生态重建,在海湾
岩礁区成功增殖了近 4 ha的巨藻场[8].
然而,我国海藻场生态系统重建工作刚刚起步,
与发达国家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潮下带海藻的附
着基选型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9],但关于潮
·184· 应 用 海 洋 学 学 报 34 卷
间带海藻场主要藻礁选材、设计和底播都缺乏相应
的数据累积.人工藻礁投放作为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的基础载体,有利于短期高效地富集藻类优势群体,
形成大面积的人工海藻场[10-11]. 历史上,福建省厦
门市小嶝岛潮间带自然分布着真江蓠海藻场,但是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近海高幅度养殖压力,造成
了海藻场的急剧退化. 为全面开展该退化真江蓠海
藻场的生态修复示范,本研究设计和制备了不同材
料和规格的人工基质,在目标海藻场生态修复区底
播增殖真江蓠幼苗,定期监测了不同藻礁基质上江
蓠幼苗的生长情况,旨在筛选出较适宜的真江蓠人
工基质,为真江蓠藻礁选材和规格设计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不同基质材料的制备
2011、2012 年,连续 2 次进行了真江蓠孢子附
着基质的选型试验. 2011 年筛选了 5 种不同材料的
基质(牡蛎壳、文蛤壳、小石块、小瓦片和小花岗岩
碎石),采用不同孔径大小的金属丝编织方孔网控
制基质粒度范围在 + 5 ~ - 50 mm. 2012 年试验制备
的基质材料是小花岗岩碎石,共设计 6 个粒度范围
(- 5、+ 5 ~ - 10、+ 10 ~ - 15、+ 15 ~ - 20、+ 20 ~
-30、+ 30 mm). 对照组是退化真江蓠海藻场的天
然小碎石基质,粒度范围在 + 1 ~ - 50 mm. 以上供
试验的人工基质均在海水中浸泡后用于附着真江蓠
孢子.
1. 2 试验场地生境营造
选择福建省厦门市小嶝岛朝向金门海域的潮间
带(24°335. 8″N、118°2215. 3″E)作为真江蓠藻礁底
播试验场地.此处潮间带满潮时水深 3 ~ 4 m,水流通
畅、水质良好,浅滩发育广阔,低潮时大部分滩面干
出,由沉积物稍粗的泥质砂和砂质泥组成,秋冬季节
可以形成“碎片状”真江蓠藻床.利用毛竹串联维尼龙
网插杆围隔场地,总面积约为 6 500 m2.人工整平场
地,捡除场地内部的外来的大型杂藻和附生的葡萄牙
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
mosa)、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等污损生物.
1. 3 附着真江蓠盘状体人工基质的底播
2011 年 4 ~ 5 月,把海水浸泡后的 5 种人工基
质(牡蛎壳、文蛤壳、小石块、小瓦片和花岗岩碎石)
混合在一起附着真江蓠孢子,待基质表面附着的孢
子萌发成盘状体后,底播到厦门市翔安区小嶝岛潮
间带的退化海藻场.随后,在 2011 年 7 ~ 12 月间,每
月定期监测分析了各类人工基质上的江蓠苗密度和
生长状况,最终确立较适合的基质材料. 2012 年 4 ~
5 月间,再次进行了真江蓠孢子附着基质底播试验.
将初步筛选的小花岗岩碎石基质,设计成 6 个不同粒
度范围(- 5、+ 5 ~ - 10、+ 10 ~ - 15、+ 15 ~ - 20、
+ 20 ~ - 30、+ 30 mm). 所有基质都装入带不同标
记的带微孔的塑料框内(规格为 0. 5 m × 0. 5 m ×
0. 1 m),准备每种基质材料 30 框,置于室内育苗
池中,将大规模制备的真江蓠孢子水(密度不低于
150 个 /dm3)均匀地泼洒在育苗池内,孢子牢固附
着基质后,发育成盘状体. 这期间室内培育条件
为:光照强度 3 000 Lx,海水温度 25 ℃,海水比重
1. 022.待真江蓠盘状体出现后,把各种附着真江
蓠盘状体的基质移到海上培养,手工操作均匀地
底播到退化江蓠藻场内的目标试验区域,每类基
质底播面积都为 100 m2,呈线性布置,区域断面与
潮流方向垂直.
1. 4 定期采样与数据分析
2011 年 6 ~ 12 月间,每月定期调查了 5 种人工
基质上的江蓠幼苗的生长状况. 同样地,2012 年 6
月至 2013 年 1 月间,连续每月监测了 6 种不同粒
度范围小花岗岩碎石上真江蓠幼苗的生长情况. 主
要调查内容包括:幼苗密度、度夏后幼苗成活率和
江蓠幼苗生物量.
幼苗密度计算方法:江蓠幼苗密度 =(镜检江
蓠幼苗总数 N /镜检人工基质数 N1)×底播场地单
位面积内人工基质数 N2;成活率计算方法:江蓠幼
苗成活率(%)=(当次江蓠密度 /初次江蓠密度)×
100.以单位面积内江蓠幼苗重量来衡量江蓠幼苗的
生物量.调查期间,每种基质材料的检测样本数均为
20 颗,每个样本抽检 3 次,并采用 SPSS13. 0 软件对
各组数据进行单因素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2 实验结果
2. 1 5 种人工基质上真江蓠幼苗密度和成活率的
变化
如图 1 所示,2011 年 6 ~ 12 月间,5 种人工基质
上附着的真江蓠幼苗生长密度呈现先急剧降低后趋
于平稳的演化趋势.整个过程,小花岗岩碎石和对照
组表面的真江蓠幼苗密度始终高于其他基质表面的
江蓠幼苗密度(p <0. 05).处于度夏期的 8 月,各类型
基质上的幼苗密度整体普遍下降并逐步趋于平稳,但
小花岗碎石上的幼苗密度一直保持着最高水平.度夏
之后的 9月,牡蛎壳、文蛤壳和小瓦片上的江蓠幼苗
密度下降十分明显,分别下降了 97. 48%、96. 27%、
96. 05% .江蓠生长的盛期 12 月,小花岗岩碎石与对
照组天然基质上的江蓠密度接近,分别为 351 棵 /m2、
2 期 钟晨辉,等:真江蓠幼苗在不同选型人工基质上生长的比较 ·185·
326棵 /m2,且小花岗岩碎石表面江蓠密度是其他类
型基质的 3. 77 ~15. 95倍(p <0. 05).
与此同时,如表 1 所示,随机抽样分析了度夏
前(6 月)、度夏中(8 月)和度夏后(10 月),各类型
人工基质上江蓠幼苗的成活率. 结果显示:度夏
前,小石块上江蓠幼苗的成活率最高,达到
95. 00%,小花岗岩碎石次之,为 93. 61%,幼苗附
着效果较佳.度夏中,各类型基质上附着的幼苗成
活率普遍大幅度下降,成活率普遍处于 13. 00% ~
17. 00% .度夏后,幼苗开始恢复生长,监测发现仅
小花岗岩碎石和对照组上的幼苗成活率相对较
高,分别为 8. 43%和 7. 50%,其他类型基质成活率
处于 1. 85% ~ 4. 18%,小花岗岩碎石表面幼苗成活
率是其他类型基质的 2. 02 ~ 4. 56 倍(p < 0. 05). 以
上结果表明小花岗岩碎石适合作为真江蓠幼苗生长
的人工基质材料.
图 1 2011 年 6 ~ 12 月 5 种人工基质表面的
真江蓠幼苗密度
Fig. 1 Density of Gracilaria germlings attached on 5
artificial substrata from June to December,2011
不同字母表示同一时间内组间差异显著,p < 0. 05
表 1 5 种人工基质表面的江蓠幼苗成活率
Tab. 1 Survive rate of Gracilaria germlings attached
on 5 different artificial substrata
基质类型
成活率 /%
度夏前(6月) 度夏中(8月)度夏后(10月)
牡蛎壳 91. 40 ±5. 09a 14. 60 ±1. 39a 1. 85 ±0. 11c
文蛤壳 89. 21 ±2. 46a 13. 72 ±0. 93a 3. 87 ±0. 98b
小石块 95. 00 ±1. 97a 14. 69 ±1. 61a 4. 18 ±0. 74b
小瓦片 89. 71 ±1. 85a 15. 55 ±1. 42a 4. 06 ±0. 35b
小花岗岩碎石 93. 61 ±2. 20a 16. 61 ±1. 43a 8. 43 ±0. 57a
藻场天然基质 91. 04 ±3. 50a 15. 66 ±1. 36a 7. 50 ±0. 81a
注:不同字母表示同一时间内组间差异显著,p <0. 05
2. 2 不同粒度范围小花岗岩碎石上真江蓠幼苗密
度的比较
相继地,在 2012 年 6 ~ 12 月,进一步筛选了较
理想粒度范围的小花岗岩碎石材料,以期达到最佳
的江蓠幼苗生长效果. 如图 2 结果显示:度夏前,不
同粒度范围基质表面的江蓠幼苗密度相近.然而,度
夏后,粒度范围为 + 10 ~ - 15 mm 的基质上真江蓠
幼苗密度最高,是其他粒度范围基质的 1. 64 ~
10. 56 倍,在试验组间呈现显著水平(p < 0. 05). 粒
度范围为 + 5 ~ - 10 mm 和 + 15 ~ - 20 mm 的基质
上真江蓠幼苗密度次之,在试验组间也呈现显著性
水平(p < 0. 05),其他粒度范围基质上的江蓠幼苗
密度普遍较低.
图 2 2012 年 6 ~ 12 月 6 种不同粒度范围小花岗岩
碎石表面的江蓠幼苗密度
Fig. 2 Density of Gracilaria germlings attached on 6 groups
of small different size of granite stones from June
to December,2012
不同字母表示同一时间内组间差异显著,p < 0. 05
2. 3 不同粒度范围小花岗岩碎石上真江蓠生物量
和成活率的比较
在幼苗生长初期,小花岗岩碎石基质上附着了
大量的真江蓠直立体幼苗(图 3a). 如图 4 和 5 所
示,在度夏后的 2013 年 1 月,比较了不同粒度范围
的小花岗岩碎石上江蓠幼苗生物量和成活率. 结果
显示:粒度范围为 + 10 ~ - 15 mm 的小花岗岩基质
上江蓠定植密度最高(图 3b - f),生物量达到 31. 97
g /m2,是其他粒度范围基质附着江蓠生物量的 1. 23 ~
2. 26倍;粒度范围 + 5 ~ - 10 mm 和 + 15 ~ - 20 mm
次之,分别为 25. 90、26. 04 g /m2,分别是其余粒度
范围基质的 1. 39 ~ 1. 83 倍和 1. 40 ~ 1. 84 倍. 然
而,粒度范围为 + 20 mm 的基质极易附着葡萄牙
·186· 应 用 海 洋 学 学 报 34 卷
牡蛎等污损生物(图 3g、h) ,原藻场适宜粒度的天
然基质也附着大量江蓠幼苗,未发现污损生物附
着现象(图 3i).
同时,粒度范围为 +5 ~ -10 mm和 +10 ~ -15 mm
的基质上江蓠幼苗成活率分别为 10. 30%、11. 03%,
分别是其他类型基质上江蓠幼苗成活率(4. 40% ~
8. 07%)的 1. 28 ~ 2. 34 倍和 1. 37 ~ 2. 51 倍(p <
0. 05).粒度范围过小(- 5 mm)或过大(+ 20 mm)
的基质都不利于提高江蓠幼苗的成活率.
图 3 小花岗岩表面的生长初期江蓠幼苗及度夏后不同粒度范围小花岗岩与天然基质表面的江蓠幼苗
Fig. 3 Growth of early stage Gracilaria germlings attached on small granite stones and growing germlings
on the different small granite stones and natural substrata after summer season
a.附着真江蓠幼苗的小花岗岩碎石;b.小花岗岩基质(- 5 mm)表面的江蓠幼苗;c.小花岗岩基质(+ 5 ~ - 10 mm)表面的
江蓠幼苗;d.小花岗岩基质(+ 10 ~ - 15 mm)表面密植的江蓠幼苗;e. 小花岗岩基质(+ 15 ~ - 20 mm)表面的江蓠幼苗;
f. 小花岗岩基质(+ 20 ~ - 30 mm)表面的江蓠幼苗;g. 小花岗岩基质(+ 20 ~ - 30 mm)表面附生的污损贝类;h. 小花岗
岩基质(+ 30 mm)表面附生的污损贝类;i.藻场天然基质表面附着的江蓠幼苗
2. 4 附着真江蓠幼苗的小花岗岩碎石的粒度范围
分布
如图 6所示,在 2013年 1 月,在整个底播区域抽
样分析了表面附着江蓠幼苗的小花岗岩碎石的粒度
范围分布情况.结果发现表面附着江蓠幼苗的基质以
粒度范围 + 10 ~ - 15 mm占多数,高达 34. 9%,粒度
范围 +5 ~ -10 mm次之,为 23. 1%,2 个粒度范围基
质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剩余类型基质所占比例(p <
0. 05).这也提示着粒度范围为 + 5 ~ - 15 mm 的小
花岗岩碎石比较符合实际应用要求.
3 讨论
大型海洋藻类是海藻场生态系统内部的支持生
物,也是构成海藻场生态系统的最关键因素.藻礁是
大型藻类孢子附着与生长的基础载体,投放藻礁是
海藻场生态重建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真江蓠是生活
在潮间带的大型红藻,主要靠释放有性繁殖产生的
孢子附着在天然基质或网帘上萌发生长[12]. 自然
界的野生真江蓠一般附着在潮间带的石砾和贝壳等
基质上,因而筛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附着效果较
佳的天然基质进行人工改造作为藻礁材料,这将有
助于开展大面积的真江蓠海藻场的生态修复示范与
推广. 2011 年 6 ~ 12 月间,海上培育的 5 种基质表
面的真江蓠幼苗密度呈现先急剧降低后趋于稳定的
演化趋势.这可能是由于真江蓠幼苗适宜生长的温
度范围为 15 ~ 25℃[13-14],南方夏季潮间带温度通常
超过 30℃,幼苗生长受高温抑制甚至大量死亡,再
加上夏季潮间带江蓠幼苗被大量出现的植食性螺类
吞食,造成了各类基质上幼苗密度和成活率普遍下
降.冬季水温下降后,适宜水温促进了江蓠幼苗的恢
复生长,最终趋于稳定态势.
本研究选择牡蛎壳和文蛤壳作为备选基质材
料,经过度夏培育后,表面粗糙的牡蛎壳比表面光滑
的文蛤壳更易于江蓠孢子附着,但是底播到潮间带
的牡蛎壳遭受烈日暴晒和海水腐蚀后容易风化,表
面附着的江蓠幼苗大量脱落,不适合充当江蓠幼苗
的附着基.相关研究表明,附着基质表面光滑,藻类
2 期 钟晨辉,等:真江蓠幼苗在不同选型人工基质上生长的比较 ·187·
图 4 度夏后相同单位面积内不同粒度范围小花岗岩
碎石表面的江蓠幼苗生物量
Fig. 4 Average biomass per unit of area for Gracilar-
ia attached on the different size of small granite stones
after summer season
不同字母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 < 0. 05.
图 5 度夏后不同粒度范围小花岗岩
碎石表面的江蓠幼苗成活率
Fig. 5 Survive rates of Gracilaria germlings atta-
ched on the different size of small granite stones
after summer season
不同字母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 < 0. 05
假根缺少固着处,当海浪和海流冲刷时,藻体很容易
被冲掉[15-16].度夏前,文蛤壳表面的江蓠幼苗附着
量低,经过整个夏天后基质表面的幼苗都被冲刷掉
了,也不适合于作为江蓠藻礁材料.人工藻礁表面处
理对提高礁体附着效果有着很好的作用,表面粗糙
化和多样化都能明显提高附着藻类的生物量[17].
Airoldi(2003)还证实了不同形状岩石表面附着藻类
生物量和多样性有很大的差异,岩石表面形状直接
影响着藻类的生长[18].本试验中,小瓦片表面光滑,
试验结果也显示江蓠幼苗的附着效果差,小石块表
图 6 度夏后附着江蓠幼苗的小花岗岩
碎石的粒度范围分布
Fig. 6 Range of size distribution for small granite stones
attached with Gracilaria germlings
after summer season
不同字母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 < 0. 05
面粗糙但缺少凸面,表面附着的江蓠幼苗也较少.小
花岗岩碎石以多棱角为主,表面凸起聚集的植食性
动物较少,降低了危害,易于幼苗生长.此外,在生长
季节,海藻基部在凸部有足够的空间延伸,因而抓力
大,海浪难以剥离.上述结果说明了人工基质的形状
对提高真江蓠幼苗的成活率和生物量有着非常重要
的影响,小花岗岩碎石较符合真江蓠藻礁设计要求.
另外,整个江蓠海藻修复区围网养护 1 年之后,我们
还随机抽检发现原来底播的小花岗岩基质上仍然生
长着大量江蓠幼苗,这说明试验期间底播的江蓠幼
苗成熟后发生了世代交替和自然繁衍,小花岗岩基
质适合作为真江蓠藻礁材料.
天然花岗岩易于藻类富集[19],适合作为环境指
示藻类的优质附着基质[20]. 2012 年,不同粒度范围
小花岗岩碎石附着幼苗效果表明,度夏前,单位底播
面积内江蓠幼苗密度相近,但是在海上培育期间规
格较大的基质容易附生污损生物,例如牡蛎、藤壶和
海螺类等.张明明等(2008)研究表明牡蛎等贝类的
繁殖期、附着期通常在全年水温较高的季节,江蓠幼
苗度夏期间水温较高,易于这些贝类生物幼体附
着[21].此外,王甲春等(2009)研究认为污损生物藤
壶利用自身分泌的由丹宁化蛋白质疏松网状结构组
成的生物酸腐蚀混凝土基质中的氢氧化钙生成石
膏,达到粘附目的[22]. 本试验中的花岗岩基质含有
大量的碳酸钙成分,在海水强电解质中可以产生氢
氧化钙,便于藤壶等生物附着. 另外,粒度范围较大
的花岗岩基质还可能为污损贝类幼体的附着提供了
足够大附着表面积和空间,有助于其发育和生长.因
·188· 应 用 海 洋 学 学 报 34 卷
此,多样化的污损生物富集在大规格基质表面,竞争
海藻的生存空间,直接影响藻类生物的生长. Mc-
neill等(1994)研究表明人工鱼礁投放需要选择在
适宜的季节,以避免其他附生生物的竞争附着[23].
本研究中,适中粒度范围(+ 5 ~ - 15 mm)小花岗岩
基质上江蓠幼苗的成活率最高,粒度范围为 + 10 ~
- 15 mm的基质表面江蓠生物量最大,这可能是基
质粒度较小不易被污损生物附着,并且在夏季季风
时节,由于海流方向改变藻礁基质常被泥沙覆盖,在
干露时表面仍然保持湿润,免遭高温损伤,从而提高
了江蓠幼苗生长密度和成活率.在海藻生长盛期,江
蓠海藻主要附着在粒度范围为 + 10 ~ - 15 mm的基
质上,这同时也佐证了适中粒度的基质适合江蓠幼
苗的生长.
4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小花岗岩碎石的江蓠幼苗生
长效果最好,度夏之后基质表面的江蓠幼苗密度
和成活率最高. 适中基质粒度范围为 + 5 ~ - 15
mm的小花岗岩碎石能有效提高江蓠幼苗生长密
度、生物量和成活率,较适合作为真江蓠海藻场的
藻礁材料.
参考文献:
[1] 夏邦美,张峻甫.中国海藻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3-77.
[2] 范志杰,宋春印.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的回顾与展望[J]. 环境科学进展,1995,3(1) :38-54.
[3] Tsumura k,Kakimoto H,Noda M.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artificial reefs and related aquatic habitats in Japan[C]/ /Relini G,
Ferrara G,Massaro 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reefs and related aquatic habitats. Sanremo,Italy:Societa di
Biologia Marina,1999:264-271.
[4] Japanese Society of Fisheries Science. Kelp coast & forest in sea[M]. Tokyo:Koseisha Koseikaku Press,2000:12-47.
[5] Sharp G. Ascophyllum nodosum and its harvesting in eastern Canada. Case Studies of seven commercial seaweed resources[J].
FAO Technical Report,1986,281:3-46.
[6] Nagelkerken I,Gorissen G,Meijer M,et al. Importance of mangroves,seagrass beds and the shallow coral reef as a nursery for im-
portant coral reef fishes using a visual census technique[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0,51:31-44.
[7] Japanese Society of Fisheries Science.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 of“Isoyake”and marine afforestation[M]. Tokyo:Koseisha
Koseikaku Press,1999:25-49.
[8] 章守宇,孙宏超.海藻场生态系统及其工程学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7) :1 647-1 653.
[9] 张磊,郝振林,张秀梅.不同模型礁底栖藻类附着效果的初步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2011,7(2) :1-7.
[10] 张怀慧,孙龙. 利用人工鱼礁工程增殖海洋水产资源的研究[J].资源科学,2011,23(5) :6-10.
[11] 李文涛,张秀梅. 我国发展人工鱼礁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现代渔业信息,2003,18(9) :3-6.
[12] 李伟新,朱仲家,刘风贤.海藻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61-85.
[13] 任国忠,陈美琴.温度对真江篱生长发育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1986,17(4):283-293.
[14] 陈美琴,任国忠.温度对真江篱幼苗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1987,18(3) :301-308.
[15] Fabi G,Fiorentini L. Mulluscan aquaculture on reefs[C]/ / Jensen A C. European artificial reef research:proceeding of the
first earrn conference,Ancona,Italy,March 1996. Southampton:Southampton Oceanography Center,1997:26-30.
[16] Bohnsack J,Sutherland D. Artificial reef research:a review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priorities[J]. Bull Mar Sci,
1985,37(1) :11-39.
[17] 黄梓荣,梁小芸,曾嘉. 人工鱼礁材料生物附着效果的初步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2006,2(1) :34-38.
[18] Airoldi L. Effects of patch shape in intertidal algal mosaics:roles of area,perimeter and distance from edge[J]. Marine Biolo-
gy,2003,143(4) :639-650.
[19] 庄树宏,陈礼学,孙力.龙须岛浪蚀花岗岩潮间带大型低栖藻类群落的季节变化模式[J].海洋科学,2004,28(8) :47-
54.
[20] 裴国凤,刘梅芳.武汉东湖低栖藻类在不同基质上生长的比较[J].湖泊科学,2009,21(3) :357-362.
[21] 张明明,赵文,于世超.我国海洋污损生物的研究概况[J].水产科学,2008,27(10) :545-549.
[22] 王甲春,阎培渝.海洋混凝土污损生物腐蚀机理的研究进展[J].混凝土,2009(10) :24-26.
[23] Mcneill S E. The selection and design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Australia as a case study[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994,3(7) :586-605.
2 期 钟晨辉,等:真江蓠幼苗在不同选型人工基质上生长的比较 ·189·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of Gracilaria asiatica germlings
on selected artificial substrata
ZHONG Chen-hui1,ZHENG Ya-you1,LI Lei-bin1,HUANG Rui-fang1,LIN Qi1,ZHANG Peng2
(1.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Fujian Province,Key Laboratory of Cultivation and High-value Utilization of Marine Organisms in
Fujian Province,Xiamen 361013,China;2. Ma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Province,Wenzhou 325005,China)
Abstract:Five types of artificially designed substrata (oyster shell,meretrix shell,small rock,small tile and small
granite stone)adhered with discoid crusts of Gracilaria asiatica were cultured in a degenerate seaweed bed located
in the intertidal zones of Xiaodeng Island,Xiamen,Fujian Province,from April to December,2011. The effects of
germling growth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sed after summer seas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gal germlings attached
on the substrata of oyster shell had the lowest growth density and survival rate. Additionally,the germlings were
easily brushed off by the sea waves leading to just a few fronds growing on the surface of meretrix shell,small rock
and small tile. However,the small granite stone presented the optimum effect of germling attachment. The growth
density and survival rates were 3. 77 ~ 15. 95 and 2. 02 ~ 4. 56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substrata after sum-
mer season,respectively (p < 0. 05). Subsequently,6 groups of different sizes of small granite stones were statisti-
cally analysed for germling growth from Aprial of 2012 to January of 2013. It showed that the germlings had similar
densities on the surfaces of small granite stones before summer. But after summer both the smallest size stones
(- 5 mm)and the largest size stones (+ 30 mm)had low attachments,low biomass and low survival rates of the
germlings. The stones with moderate size (+ 5 mm and - 15 mm)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st algal density,sur-
vival rates and biomass,which were 1. 64 ~ 10. 56,1. 28 ~ 2. 51 and 1. 39 ~ 2. 26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size groups,respectively(p < 0. 05). It was suggested that small granite stones with moderate sizes were suitable
artificial substrata for the remediation of Gracilaria asiatica on the seaweed bed.
Key words:marine biology;Gracilaria asiatica;artificial substrata;size;growth;density;survival rate
DOI:10. 3969 /J. ISSN. 2095-4972. 2015. 02. 005
(责任编辑:肖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