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放 牧 影 响 下 矮 蒿 草无 性 系 分 株 结 构 动 态
谢春花
(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草原站 ,大武 ,814000)
摘 要:对高寒草甸不同放牧强度下矮蒿草无性系分株内各构件的年度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矮蒿草分株面
积呈现V 字型的变化规律 ,复合分蘖 6 月最低 , 增长到 9月达到高峰 , 芽分蘖 6 月 、7月开始增加到 10 月份达到高峰 , 复
合分蘖和芽分蘖活叶数从 6月开始增加到 9 月达到高峰。单分蘖和生殖秆分蘖活叶数 6 月份最高 , 以后逐渐降低。轻
度放牧有利于复合分蘖数和单分蘖数的增加;中度放牧有利于芽分蘖的增加。
关键词:矮嵩草;分株结构;分蘖动态
中图分类号:S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7950(2006)03-0006-03
Dynamic of Clonal Moduler per Ramellus in Kobresia humilis under Stocking
XIE Chun-hua
(Grassland station of Magin County ,Guoluo Prefecture ,Qinghai Province ,Dawu ,814000)
Abstract:The annual dynamic of clonal moduler per ramellus in Kobresia humilis was studied in the alpine-cold meadow
under different stocking intens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ramellus in K.humilis presented a change law of “V”
letter type.The age of two tillers decreased to minimum in June and increased to peak value in September.The bud-tillers was
increasing in June and in July , reached peak value in October.The leave numbers of the age of two tillers and bud-tillers were
increasing in June and Reached peak value in September.The leave numbers of sole-tillers and stalk-tillers was the greatest in
June ,decreased gradually later.The age of two tiller and sole-tillers increased under the mild stocking intensity , but the bud-
tillers increased under the middle stocking intensity.
Key words:Kobresia humilis;Ramellus structure;Dynamic of tillers
矮蒿草(Kobresia humilis)属寒冷中生性多年生莎
草科草本植物 ,是密丛状草类 ,高 3 ~ 15cm ,具短的木
质根状茎。其中贮藏有大量的营养物质 ,耐牧性和抗
逆性强 。而矮蒿草是构成矮嵩草甸的主要建群种 ,矮
蒿草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畜种藏羊和牦牛赖以生存的
特殊生态条件 ,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建群种
之一。矮蒿草营养丰富为各类家畜所喜食 ,是构成青
藏高原的主要生态草种 ,它的良好生长对维持青藏高
原的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 。近年来以矮蒿草为主要研
究对象的文章已有多篇报道〔1 ~ 6〕 ,但是通过矮蒿草无
性系分株结构及其营养物质的含量大小来揭示其生存
对策的研究很少 。因此 ,本文对矮蒿草的分株结构及
生存对策进行了研究 ,以揭示矮蒿草的生长发育规律 ,
为高寒草甸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的野外工作是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
甸生态系统开放实验站地区进行。实验样地设在该地
区分布最普遍的类型之一 ———矮蒿草草甸土 。放牧实
验地围建于 1998 年 6 月 ,位于海拔 3 200m 的平缓滩
地。样地共设A 、B 、C 、D 4个放牧实验区 ,放牧动物为
二龄藏羊 ,各区的放牧强度(只 hm2)分别为 8 、4 、2 、0 ,
分别作为重牧区 、中牧区 、轻牧区和不放牧区(对照)。
在重度 、中度 、轻度和不放牧 4个处理区(A 、B 、C 、D)内
于2001年 8 ~ 9月 ,2002年 6 ~ 10 月及翌年 5月中旬
随机选取独立存在的面积不定的 15个无性系样 ,室内
测定无性系内的分株数 ,芽数 ,复合分蘖数及单分蘖
数 ,生殖植株及各部分叶片(包括活叶 、死叶)。
观测标准:将无性系分株根据叶鞘内包裹的营养
分蘖数的个数分两个部分 ,即包裹一个分蘖株的为单
分蘖 ,而叶鞘内包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蘖株的为复
合分蘖 。复合分蘖所包含的小分蘖称为芽 ,发生在分
蘖叶鞘内 ,生殖植株与单分蘖往往生长在一起 。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矮蒿草无性系分株分
蘖动态
2.1.1 矮蒿草分株面积的变化:矮蒿草分株面积的变
化规律是 6月最高 ,然后又下降直到 8月份最低 ,在这
一低峰期后又缓慢增长 。这是由于随着生长季的变
化 ,矮蒿草单个分株逐渐增大 ,到一定程度变为两个分
株。所以 8月份单株面积减少(图 1)。
2.1.2 矮蒿草无性系营养分蘖动态
2.1.2.1 矮蒿草复合分蘖的动态(图 2):矮蒿草复合
分蘖数 6月最低 ,而后持续增长到 9月达到最高峰。
这是由于刚返青时复合分蘖还没有产生新分蘖的能
力 ,到了9月由于光合作用的加强产生新分蘖的能力
也加强 ,整个复合分蘖数随着增大 ,由图 2可以看出:
在整个生长季轻牧区(C)处于曲线的上方 ,可以说明
适当的放牧有助于矮嵩草的分蘖 ,轻度放牧(C 区)有
收稿日期:2006-03-09
6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6年第 36 卷第 3 期(总第 183 期)
利于新分蘖数的产生 。
图 1 矮蒿草分株面积变化
图 2 矮蒿草复合分蘖动态
2.1.2.2 矮蒿草无性系分株芽分蘖动态:前一级芽分
蘖(又称春芽)的变化规律是从 6月份开始增加 ,到 10
月份达到高峰 ,是因为矮蒿草于 7 ~ 8 月种子成熟后 ,
其生长主要转为营养生长 ,从而产生较多的芽 。
后一级芽分蘖(又称秋牙)的变化规律是从 7月开
始出现持续增加的趋势 , 10月份达到最高。后一级芽
分蘖较前一级芽分蘖晚 ,随生长季的变化分蘖数增多 ,
到了入秋季后一级芽分蘖达到最高峰。中度放牧(B
区)有利于后一级芽分蘖的增加。
矮蒿草无性系分株单分蘖动态中 ,单分蘖的变化
规律为 6月最高随后逐渐降低 ,因为单分蘖数是在前
一年芽分蘖的基础上产生的 ,加之前一级芽和后一级
芽数量 10月最多 ,所以这一时期单分蘖数达到高峰。
7 ~ 10月由于家畜的采食和一些单分蘖向复合分蘖的
转变及一部分单分蘖的死亡 ,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低。
由图可以看出:轻度放牧(C区)有利于单分蘖数的增
加。
2.1.3 矮蒿草无性系分株生殖分蘖动态(图 3):矮蒿
草无性系中生殖分蘖在整个生长季的变化差异都不明
显。略微的变化也是因为家畜的采食而在 2003 年 5
月生殖分蘖数特别高 ,是因为 2002年 10月单分蘖数
和复合分蘖数高的原因。因为单分蘖和复合分蘖最终
是向生殖分蘖转化的 。
2.2 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矮蒿草无性系分株分
蘖叶片动态:各构件中活叶片和死叶片数变化动态见
图4和图 5。以图中可以看出 ,各构件中活叶数经过
了一个生长季到了 10月降至最低 ,死叶数的变化呈阶
梯状上升 。复合主分蘖和芽分蘖活叶数从 6月开始增
加到 9月达到高峰。单分蘖和生殖秆分蘖活叶数早春
5 ~ 6月份最高 ,以后逐渐降低。单分蘖活叶数最高峰
不是出现在 9月而是出现在 6月 ,这是由于单分蘖所
制造的养分主要用于来年的开花结实 ,而减少当年的
营养生长 。生殖分蘖活叶数高峰期出现在 6月而不是
在9月 ,而死叶数的最高峰出现在 8月不是 10月 ,这
是由于矮蒿草在返青时生殖分蘖的快速生长造成的。
分株构件死叶数 6月份为0 ,从 7月份开始增加除生殖
分蘖 8月达到高峰之外其余各分株组成构件均在 10
月份达到高峰。
图 3 矮蒿草无性系分株生殖分蘖动态
图 4 短蒿草无性系分株分蘖活叶片动态
图 5 矮蒿草无性系分株分蘖死叶片动态
表 1 矮蒿草叶片营养动态
月份 粗蛋白(%)粗纤维(%) 钙(%) 磷(%)
5 12.91 30.23 0.65 1.5
6 12.75 21.42 0.59 1.27
8 12.08 27.24 0.60 0.92
7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36卷 3期
3 2006 Chinese Qinghai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 Vol.36 ,No.3
表 2 矮嵩草秆营养动态
月份 粗蛋白(%)粗纤维(%) 钙(%) 磷(%)
5 10.94 18.81 0.60 2.17
6 8.49 27.93 0.65 1.03
8 4.38 31.34 0.55 0.15
2.3 矮蒿草叶片和秆营养动态(表 1和表 2):由表 1
和表 2 可以看出 ,在不同月份之间粗蛋白和磷含量呈
现有规律的变化 ,即 5月最高 , 8 月最低 ,叶高秆低。
叶和秆的粗纤维含量最高的是 8月 ,这是营养物质转
移的结果 。早春 5 月由于秆中营养价值较高 ,家畜普
遍喜食 ,因此过重放牧会影响矮蒿草生殖生长 。随着
矮蒿草的生长 ,秆中营养物质的转移使种子变得粗硬 ,
家畜不愿采食生殖秆分蘖 ,正好使种子得以保存下来 ,
是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果。5月份叶片中粗纤维含量高
的原因是返青叶片上有 1 3黄叶存在的缘故 。矮蒿草
钙含量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变化不明显(0.55%~
0.65%)。
参考文献
〔1〕张静.高寒草甸矮蒿草(Kobresia humilis)生殖生长特性
观测〔J〕.种子 , 2003 ,(2)∶3—4.
〔2〕邓自发 , 谢晓玲 , 周兴民.高寒草甸矮蒿草种群繁殖对
策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 , 2001 , 20(6)∶68—70.
〔3〕朱志红 , 王刚 , 赵松龄.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矮蒿
草无性系分株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动态〔J〕.中国草地 , 1994 ,(3)∶
10—14.
〔4〕李希来 ,朱志红 , 杨元武 ,等.矮嵩草无性系对不同放牧
强度的生长反映〔J〕.青海大学学报 , 2002 , (4)∶2—4.
〔5〕董全明 ,李青云 , 马玉寿 ,等.放牧强度对夏季高寒草甸
生物量和植被结构的影响〔J〕.青海草业 , 2002 , (2)∶8—10.
〔6〕李希来 ,朱志红 , 乔有明 ,等.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
矮蒿草无性系分株构件的研究〔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 2001 ,
(3)∶9—10.
·经验交流· 引入澳洲荷斯坦奶牛产后卧地不起综合症的诊治
解洪业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西宁 ,810016)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7950(2006)03-0008-01
奶牛产后卧地不起综合症 ,是奶牛产科临床多发
常见病症 。据文献记载〔1 ~ 3〕特别是高产奶牛 ,第三 、四
胎的奶牛产后常发本病。而 2005年在青海省民和县
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澳洲荷斯坦奶牛中 ,先后发生产后
卧地不起综合症 6 例均为头胎牛 ,笔者进行了探索性
诊治 ,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表现及发病症状
发病的6头奶牛均为头胎牛 ,发育及体质均良好 ,
临产前无任何异常临床表现 ,除1头发生难产外 ,其余
5头均为顺产。产后当即卧地不起 ,全身出汗 、外表皮
肤触诊敏感 ,卧地呻吟;体温 38.5 ~ 38.8℃,心跳加快 ,
节律紊乱 ,呼吸基本正常(有 2例病牛呼吸稍加快),食
欲减退或废绝 ,反刍停止 ,瘤胃蠕动弱 ,精神沉郁 ,鼻镜
干燥 ,四肢及身体末端稍凉 ,病牛虽挣扎欲起 ,但不能
站立 ,颈部肌肉颤抖 。
2 诊断及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及发生在产后等特点 ,初步诊断为
产后瘫痪 ,应用糖钙疗法 , 25%葡萄糖 1 000ml , 5%氯
化钙 500ml ,氢化可的松 0.5g ,混合缓慢静脉滴注 ,1次
d ,连用 2d ,症状没有减轻 ,但精神状态稍有好转 ,随诊
断为产后卧地不起综合症;从第 3d开始应用 5%氯化
钙250ml ,10%葡萄糖 500ml ,氢化可的松 0.4g ,配合应
用20%磷酸二氢钠 500ml , 5%葡萄糖注射液 500ml ,
Vc 50ml , VB1 50ml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1 000ml ,静脉滴
注。1次 d ,连续应用 4次 ,病畜症状减轻或消失 ,其中
4头奶牛能够站立 ,食欲及各项反映恢复正常 ,2头奶
牛继续治疗 6d ,第 7d后全部痊愈 。期间为防治继发
感染应用抗生素抗菌消炎 ,防止褥疮产生 ,加强护理及
人工辅助站立 ,牵拉缓慢运动等〔1 ~ 3〕 。
3 体会
近年来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普及 ,以及从外地和
国外引进奶牛 ,使我省饲养奶牛的规模和数量迅速扩
大 ,其中大部分奶牛的生产性能良好。但由于饲养条
件有限 ,饲养管理措施和饲喂方式不当 ,饲料单一 ,日
粮配比不平衡 ,使高产奶牛得不到必需的营养 ,有些养
殖户饲料更换频繁 ,饲草储备不足 ,粗饲料品质差 ,奶
牛妊娠期营养不良 ,产后维生素及必需矿物质元素缺
乏 ,平衡失调 ,而导致母畜产后瘫痪或产后卧地不起综
合症常常发生 ,治疗时应注重考虑补充维生素 ,钙 、磷
及微量元素 ,配合强心 ,止痛 ,补液 ,利尿 ,解除酸中毒 ,
供给优质易消化的饲草饲料 ,特别要加强护理 ,避免褥
疮的发生及控制继发感染 ,适时予以人工辅助站立 ,进
行适当的缓慢运动 ,有助于病畜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建岳编著.新编实用兽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林
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3 , 228.
〔2〕西北农业大学主编.家畜内科学〔M〕.第二版 , 北京:农
业出版社 , 1993 , 323—326.
〔3〕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编著.兽医手册〔M〕.
第三版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1999 , 720—721.
收稿日期:2006-02-12
8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6年第 36 卷第 3 期(总第 18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