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12 年 10 月 第 14 卷 第 10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Oct. 2012 Vol. 14 No. 10
* [通讯作者] 王康才,E-mail:wangkc@ njau. edu. cn
浙贝母主产地栽培品种与生产现状调查研究
张彦南1,陆兵2,王康才1* ,张晓倩1
(1.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2.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摘要] 目的:了解浙贝母主产地栽培品种与生产现状。方法:查阅和整理文献,并对浙江宁波、江苏南通
等浙贝母产地进行实地调查。结果:两省产地均存在品种退化现象、栽培技术不配套等问题,并且许多产地存在品
种混杂现象。结论:建立浙贝母种苗繁殖基地,加强浙贝母育种工作,改进浙贝母栽培及加工技术势在必行。
[关键词] 浙贝母;栽培品种;生产现状;调查研究
浙贝母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别名浙贝、大
贝、象贝、元宝贝、珠贝,是我国传统的大宗中药
材,被列为“浙八味”之首,历版《中国药典》均有
收载。具有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的功能。用
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
毒[1]。浙贝母原产于浙江宁波象山,少有野生,野生
资源分布于天目山脉。目前药材来源于人工栽培,其
主产地分布于浙江、江苏,福建、江西也有少量种
植,其中浙江主要有鄞州、磐安、缙云等地,江苏主
产地主要有南通、苏州、泰州等地[2]。与其他药用植
物相比较,浙贝母繁殖系数低,因此浙贝母的产地和
栽培面积相对稳定。但浙贝母药材产区分散,各产区
栽培技术习惯也不同,并且许多地方栽培品种多为自
然变异。为了解浙江、江苏产区浙贝母生产上品种与
栽培现状,笔者对主产区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总结。
1 调查方法和内容
1. 1 调查方法
为了解浙江、江苏产区浙贝母生产上的品种与
栽培现状,笔者通过查阅和整理文献确定目前浙贝
母分布的大致情况,然后对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总结,
具体为对主要栽培区域的农业技术部门、乡镇机关、
药材公司及当地药农进行调查。
1. 2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浙贝母的栽培品种现状、生产现状及
存在问题等。
2 调查结果
2. 1 栽培品种现状
2. 1. 1 栽培品种类型 此次调查共收集到狭叶种、
宽叶种和多籽种 3 个浙贝母栽培品种类型,对采集
到的植株及鳞茎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1。目前以狭
叶浙贝种植面积最广,并且此品种于 2007 年被浙江
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为浙贝 1 号[3],
抗病性比其他两种稍强;药农习称宽叶浙贝为竹叶
青,该品种类型发芽迟,开花晚,地上植株始枯较
迟;多籽浙贝株型较其他两种浙贝小,繁殖率高,
但鳞茎较小,抗逆性差,容易倒苗。
表 1 浙贝母主要栽培品种性状比较
品种类型 主茎 二杆 叶 花 鳞茎
狭叶种 2 株 2 株 叶狭长,尖端有明显弯曲,
深绿,叶背面有蜡质
花被片内侧稍有紫
色网纹
鳞茎表皮黄白色,底部凹陷
宽叶种 2 株 二杆较少 叶片较宽,尖端微弯曲,多
为轮生,无蜡质
花被片内侧明显有
深紫色网纹
鳞茎表皮乳白色或奶黄色,鳞叶多
2 枚,抱合较狭叶种紧
多籽种 多主茎,3 株
以上占 80%
二杆多,约 5 ~
6 株
类似于狭叶种 类似于狭叶种
鳞茎远小于其他两种浙贝母,多呈
不正扁球形,鳞叶 2 枚,表皮黄
白色
·24·
2012 年 10 月 第 14 卷 第 10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Oct. 2012 Vol. 14 No. 10
2. 1. 2 品种退化、育种工作滞后 浙贝母长期无性
繁殖,病毒病积累,导致浙贝母鳞茎变小,产量降
低。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种植年限的增加,
严重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尤其是老产区品种退化
现象严重。
浙贝母优良品种的选育较少,无良种生产基地
和严格的制种技术,育种工作滞后,停留于 20 世纪
80、90 年代。80 年代末,王志安等选用 3 个有代表
性的农家品种:大叶(高产,生长旺盛,繁殖率低,
不抗病) ,细叶(高产,生长旺盛,繁殖率低,不抗
病)和多籽(中等产量,繁殖率高,不抗病)和 3
个近缘种:野生浙贝母(生物碱含量高,抗病性
强) ,皖贝母(生物碱含量高,生长旺盛)和东贝母
(繁殖率高,不抗病) ,进行杂交,获得了品种间及
其与 3 个近缘种间的杂种 Fl
[4]。陈军胜等收集了 9
个浙贝母地方品种,从形态、抗病性、生物碱含量
和产量等几方面加以比较。筛选出了综合性状较好
的多籽品种,又从多籽品种中分离出 20 个自然变异
株系。经 4 年的优选和纯化,形成了 1 个性状稳定
的新品种梅园 1 号,经鉴定该品种的生育特性、抗
病和产量性状等明显优于其他品种[5]。
2. 2 生产现状
浙贝母是浙江的道地药材,以鄞州、磐安为主
产地,东阳、永康、开化、舟山、缙云、文成、青
田等县现均有种植。浙贝母于 1968 年引入江苏南
通、海门、如东等地,有文献表明南通土壤呈碱性,
全氮、全磷、有机质及水溶性钙、镁含量较高,因
此南通种茎的总体营养水平较高,引入浙南地区作
种植株推迟枯萎,比浙江产区自留种高产[6],形成
了南通以生产浙贝母种茎的现状。
据宁波市鄞州区浙贝母行业协会介绍,目前浙
贝母栽培面积 1 700 hm2(2. 5 万亩)左右,栽培面
积相对稳定,但历年浙江磐安秋季浙贝母交易量间
接反映历史上也有多次大的波动,主要与自然灾害、
流行性疾病等有关[7]。
2. 2. 1 繁殖率低 浙贝母种子采收后经种植到鳞茎
大小达到生产用需要 5 年,有性繁殖周期长,所以
目前生产上采用鳞茎繁殖。但无性繁殖率低,即栽
种 1 个鳞茎,第 2 年种茎烂掉,长出相似的两个,
一个作种,一个作商品。因此,下种量大、繁殖率
低成为生产上的主要问题。在南通实地调查发现,
当地药农多在房前屋后种植浙贝母,大规模种植较
图 1 2001 ~ 2011 年浙江磐安秋季浙贝母种苗交易量
少见,且品种区分不严格,统称大贝,因此一定程
度上存在品种混杂问题。
2. 2. 2 连作障碍 浙贝母对土壤要求严格,忌连作。
主产区由于受可耕作土地面积制约,连年种植浙贝
母,导致浙贝母病虫害呈现增多的趋势,主要表现
有: (1)浙贝母灰霉病,俗称 “早枯”,是浙贝母
常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叶、茎、花、果
实均能受害,而以叶片的症状最为显著。此病由真
菌半知菌亚门椭圆葡萄孢菌 Botrytis elliptica(Berk. )
Cooke侵染所致; (2)浙贝母干腐病,可以在田间
发生,也可以在贮藏期间发生,以田间发生的危害
性大。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丝孢纲镰刀菌属的多
种病菌侵染所致; (3)浙贝母软腐病,是浙贝母过
夏留种环节中发生的主要病害,具有危害期长,危
害严重的特点。此病是由细菌欧文氏菌属的胡萝卜
软腐致病变种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Jones)Bergey et al. 侵染所致[8]。
廖海兵等认为连作条件下贝母根际土壤酸化,
引起土壤真菌增加、放线菌及细菌菌群减少,以及
重茬根区土壤的脲酶、过氧化氢酶等土壤关键酶活
性变化,浙贝母叶内膜脂过氧化等氧化程度加剧,
导致植株生长受限[9]。
2. 2. 3 肥水调控技术 浙贝母是耐肥作物,种子田
和商品田都需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重施巧施追
肥[10]。目前对于浙贝母生产过程中氮、磷、钾的需
求量已有所研究,但对于微肥的研究较为薄弱。江
建铭等研究了硼对浙贝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硼
能显著提高浙贝母产量、品质和种子质量[11]。因
此,在浙贝母生产过程中施适量的微肥对于增产和
改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但具体施肥量有待研究。
浙贝母在植株生长旺盛时期(2 月初 ~ 4 月初) ,
需水相应较多,如这时缺水,茎叶生长不良,直接
影响磷茎的膨大,但田间积水(浸泡 1 d)会造成死
苗,雨后若不及时疏沟排除积水,会造成鳞茎
·34·
2012 年 10 月 第 14 卷 第 10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Oct. 2012 Vol. 14 No. 10
腐烂[12]。
2. 2. 4 种用鳞茎越夏问题 浙贝母种用鳞茎越夏分
田间越夏和室内越夏两种。浙贝母种子田,一般采
用原地越夏保种法。种用贝母一般 5 ~ 6 月份地下鳞
茎转入休眠期,9 ~ 10 月间将鳞茎挖起。由于浙贝
母鳞茎休眠期长,烂种率仍较高,从而严重影响了
第 2 年的经济产量,提高了种植成本[12]。有研究表
明在浙贝母植株枯黄前套作浅根性作物,可起到遮
阳降温和提高土地复种指数的作用,套作作物主要
有玉米、大豆及瓜类等[13]。
浙贝母种用鳞茎室内越夏需经过起土、挑选分
级、摊晾和贮存四步,要求贮存场所阴凉、干燥、
通风且为泥土地面,贮存期间定期检查,防止鼠害。
此法要求大量人力、物力,操作繁琐。
2. 2. 5 产地加工 目前浙贝母的产地加工方法主要
有 3 种,分别为石灰粉吸法、硫磺薰蒸法和生切片
法。传统产区通常用以下方法加工:粉吸法:采挖
后洗净,去除芯芽,分别撞击除去外皮,拌入煅过
的贝壳灰(或石灰)吸去浆汁,晒干或烘干,此法
因擦去外皮,流失浆汁使生物碱大量损失,卫生指
标差,难储存;生切片法: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
成厚片晒干或烘干,习称 “浙贝片”,但同样难以
长期储存。以上方法均被《中国药典》认可。
近年硫磺薰蒸加工的方法已被广泛使用。此法
虽然加工方便,具有外观洁白好看,生物碱含量高,
防虫、杀菌效果好,耐贮藏等优点,但硫磺加工后
SO2 等有害物质残留严重
[14]。
2. 3 浙贝母两主产地栽培与生产现状比较
通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浙江和江苏两产
地生产现状上的存在问题大同小异,但在栽培、种
植模式上有明显差异,特别是鄞州等传统种植地区
在田间管理上更显得与众不同,具体见表 2。
表 2 浙江和江苏浙贝母栽培与生产现状比较
浙贝母产地 主要栽培品种
生产现状
种植模式 产销现状
存在问题
浙江 狭叶种、宽叶种和多籽种均有
种植,以狭叶种种植面积最广
栽培浙贝母分为种子田
和商品田,分开管理
以生产商品贝为主,种用鳞茎主
要靠自留种,少部分用南通种贝
各品种类型分开种植,
并无混杂现象
江苏 多种植狭叶种,宽叶种、多籽
种则比较少见
栽培浙贝母不分种子田、
商品田
主要向各产区提供种贝
小面积种植,各品种类
型混合种植,存在混杂
现象
3 建议
3. 1 建立浙贝母种苗繁殖基地
浙贝母生产过程中,用种量大,种贝质量是决
定商品贝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应对种贝实行集
中生产,统一管理。可结合浙贝母基地建设,在科
学规划、合理选址的前提下,建立种贝繁育基地,
集中生产和供应种贝,以解决种贝的混杂问题。
3. 2 加强杂交育种和新品种选育工作
浙贝母以往育种工作做的较少,可通过系统收
集、保存和整理浙贝母种质资源,根据其生物学特
点,着重在浙贝母的生育特性、抗病性、生物碱含
量和产量性状等方面比较,筛选和提纯良种,形成
稳定的种源。同时,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和杂交育种
技术相结合来培育优质新品种,尽快解决目前浙贝
种质资源的退化问题。
3. 3 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土地产出和药农经济效益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加强浙贝母的优质高产高
效技术研究,发展间作、套种和轮作种植,克服连
作障碍,增加土地产出和药农经济效益。在可耕地
面积小,难以实现轮作的地区,可利用夏、秋多雨
季节进行灌溉,将贝母田浸泡 10d 左右,然后选晴
天放水进行暴晒,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盐份,杀灭
部分病菌和害虫。
另外,浙贝母产区要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浙
贝母 GAP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药农组织
化程度,加强与制药企业的连接,发展订单生产,
走产销对接道路。同时,广大药农要关注药材市场
行情,提高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国药典[S]. 一部 . 北京: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2010:274.
[2] 沈秋,周洁,王卓琼,等 . 不同产地和品种对浙贝母主成
分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中药材,2011,34(10) :
1503-1508.
[3] 周书军,董阳辉,张林苗,等 . 鄞州浙贝生产现状与对策
[J]. 浙江万里学报,2008,21(2) :85-87.
·44·
2012 年 10 月 第 14 卷 第 10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Oct. 2012 Vol. 14 No. 10
[4] 王志安 . 浙贝母品种间及其与近缘种种间杂交育种方
法的初步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1991,19(6) :
332-334.
[5] 陈军胜,王志安 . 浙贝母新品种梅园 l号的研究[J]. 中
药材,1993,16(8) :9-12.
[6] 李林,陶正明,郑坚 . 南通产浙贝母种茎在浙南地区高
产机理初探[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3) :250-252.
[7] 张文妹 . 浙贝母生产概况及发展对策[J]. 浙江农业科
学,2004,(5) :240-241.
[8] 吕先真,郑永利,潘兰兰,等 . 浙贝母主要病害及其综合
防治[J].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2) :85-86.
[9] 廖海兵,李云霞,邵晶晶,等 . 连作对浙贝母生长及土壤
性质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11,30 (10) :
2203-2208.
[10]叶加亮 . 浙南山区浙贝母高产栽培技术与加工方法[J].
上海农业科技,2005,(6):115-116.
[11]江建铭,倪海鹏,徐建中 . 硼对浙贝母的生长效应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 :2033-2034.
[12]郭巧生 . 药用植物栽培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9:316.
[13]潘兰兰,吕先真,潘世华,等 . 浙贝母种茎留地越夏套种
方式的初步研究[J]. 特产研究,2006,(3) :11-17.
[14]李林,陶正明,郑坚 . 浙贝母不同加工方法的评价[J].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5) :1199-1120.
The Survey of Cultivar and Production Status of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in Main Producing Areas
ZHANG Yan-nan1,LU Bing2,WANG Kang-cai1,ZHANG Xiao-qian1
(1.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2. Nanto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Nantong 226000,China)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cultivar and production status of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in main
producing areas,the author reviewed literaturs and investigated producing areas in Ningbo,Zhejiang province and
Nantong,Jiangsu province and other producing are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variety degeneration
phenomenon and production technical problems in both Zhe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and serious variety mixture
existed in many producing areas. Therefore,it’s imperative to set up seedling production bases,strengthen breeding
work and improve techniques of cultivation and process,to ensure high and stable yield and good quality of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
[Key words]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Cultivar;Production Status;Survey
(收稿日期 2012-06-22)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