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华北农学报 199 2 , 6 ( 3 ) : 109一 11 4
A c t a A g r i e u l t u r a e B o r e a l i 一 S i n r e a
向日葵霜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王富荣带 蔚志强 石秀琴
杜宣文 武殿林 王先娥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 忻州 0 3 4 00 0)
摘 要
向日葵霜霉病是 山西省植物检疫对象 。 1 9 8 6年在忻州地 区首次发现 。 主要分布
在忻定盆地 向日葵春 、 夏播混种区 。 带菌种子 、 病株残体和病田土是该病的初侵染
来源。 春播 向日葵发病较轻 , 但 其病株产 生的抱子囊可成为夏播 向日葵的再侵染菌
源 。 在夏播后多雨高湿的年份 , 向 日葵幼苗再侵染很严重 , 发病率高达 80 % 以上 。
播种晚 , 连作或相邻种植病害加重 。 当前生产用 品种均不抗病 , 己筛选 出 5 个高抗
油用型杂交种可供生产试种 。 用瑞毒霉拌种 , 防治效果可达 94 % 以上 。
关键词 向日葵霜霉病 发生规律 防病
向 日葵霜霉病 〔P l a s椒 o P a : a h a l s t e d i i ( F a r l o w ) B e r l . e t d e T o n i〕 是世界 性 的一禽
毁灭性病害 。 在美 国 、 加拿大 、 苏联 、 南斯拉夫等欧美国家 , 向日葵霜霉病的 发 病 率 曾一
度高达 90 % 以上 , 造成毁种绝收的惨重损失 〔 1, 4〕 。 国内于 60 年代初在黑龙江省首次 发 现此
病 。 以后相继发生于吉林 、 辽宁 、 新疆 、 贵州 、 北京等地 〔 1 , 2 , 3 〕 。 山西省于 1 9 8 6 年 在忻
州市和原平县初次发现零星病株 , 现己传播蔓延到忻州地区沿溥沱河流域的 6 个市 、 县 , 尤
以忻定盆地 向日葵春 、 夏播混种区发生普遍 , 为害甚重 。 病田面积已达 10 万余亩 , 发病率一
般为 4 一 15 % , 重病田块达 43 ~ 79 % , 严重威胁着我省 向日葵基地县的生产 , 已列入山西省
植物检疫对象和防治重点 。 19 8 6年 以来 , 我们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 了 调 查 研
究 , 结果报道如下 。
症状特征
霜霉病为害向日葵的幼苗 、 叶片 、 花盘和子粒。 常见的发病症状有 2 种类型 。
一 、 全株发病 被害幼苗在子叶及真叶上 即可呈现淡黄色病斑 , 且首先在靠近叶柄基部
的叶脉两侧出现 , 并向土 伸展到大半个 叶片或全叶 。 如遇潮湿气候 , 病斑背面生出白色霉状
1 990一 0 3一1 5 )交稿。 * 执笔人 。
n o华 北 农 学 报 6卷
物 , 即病菌的抱囊梗和抱子囊 。 病苗生长受阻 , 矮小瘦弱 , 不久便干枯而死 。 未死病株只长
10 一 30 厘米高 , 不能形成花盘 , 或形成直径 2 一 5 厘米的小花盘 , 不结实 , 最终死亡 。 一些
发病较迟的病株 , 下部老叶无症状 , 上部新叶系统发病 , 病株生长减慢 , 叶小皱缩 , 节间缩
短 , 病株比健株矮 1 / 5 ~ 1 / 3 , 花盘小 , 坚硬上挺 , 结实率低 , 粒重下降 。
二 、 局部被害 在植株部分叶上散生大小不等的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褪绿斑 , 病斑背面
长满 白霉 。 这种症状是由重复侵染造成的 , 病株高度 、 花盘大小与健株无明显区别 , 但结实率较
低 , 粒重略轻。 一些苗期局部侵染严重的病株 , 病斑相互联合可造成叶早枯 , 也可发展为全
株性侵染 。
病菌的侵染来源
一 、 初侵染来源
1
. 种子带菌 1 9 8 7年在向日葵品比试验田 (多年未种过向日葵 ) 曾发现沈葵个别幼苗
叶片褪绿变色 , 背面长出白霉 , 为典型霜霉病株 , 疑为种子带菌所致 。 近年从 3 个感病品种
上收集病株和健株产的种子 , 先后在网室和温室播种于装灭菌土的花盆和水泥池内 , 做种子
传染试验 。 结果沈葵病株种子发病率最高为 1 . 41 % , 墨葵发病率为 0 . 73 % , 汾葵病株种子和
所有健株种子都未发病 。 同时将上述种子送农业部植检所做种子带菌检验 。 结果表明 , 病株
种子内有病原菌潜伏 , 带菌种子可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 并可能作远距离传播 。
2
. 土壤菌源 在前述品比试验田 , 当年只有零星几株霜霉病株 , 但翌年这块田 自生 向
日葵苗发病率达 3 % 。 7 月 10 日播种沈葵品种发病率高达 1 0 % 。 1 9 8 8 年 利用上年病株根际
收集 的病 田土 、 病株残体加灭菌土和灭菌土 (对照 )为培养土进行盆栽试验 , 品种为墨葵 , 每
盆播种 10 粒 , 重复 6 一 7 次 。 结果病田土处理发病率为 5 2 . 9% , 病株残体加灭菌土处理发病
率为 8 . 5% , 对照灭菌土未发病 。 田间调查和盆栽试验说明 , 病菌可在土壤或病株残 体 内越
冬 , 带菌土壤是病害的重要初次侵染来源 , 重茬种植可加重发病 。
二 、 再侵染菌源
在当地春播向 日葵初次侵染发病后 , 病株产生的抱子囊借风雨传播 , 可重复侵染夏播向
日葵 。 为明确向日葵霜霉菌的这种再侵染现象 , 进行如下试验 :
1
. 幼芽人工接种试验 向日葵种子发芽 2天后 , 用病叶霜霉菌抱子囊悬浮液浸泡幼芽
3 小时 , 无菌水浸泡做对照 , 然后播种在温室花盆灭菌土中 , 幼苗出土后观察发病情况 。 接
种第 9 天 , 菌液浸泡的幼苗开始显症 , 发病率达 71 . 5 % 。
2
. 幼苗 自然感染试验 将盆栽无菌幼苗 , 于出土后子叶期 ( 1 一 2对真叶 ) 先后放到
田间病株附近自然感染 。 结果子叶期自然感染发病率为 56 . 6% , 真叶期 自然感染 发 病 率 为
2 4
.
6%
。
试验表明 , 向日葵霜霉病菌产生的抱子囊可引致再侵染 , 田间早播发病植株可为晚播植
株提供再佼染菌源 。
3 期 王富荣等 : 向日葵霜霉病反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发病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一 、 气象因素对发病的影响 播种后低温高湿 的条件最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 1 9 8 8年春播
后 ( 5 月 )降水量 比往年多 , 有利于病菌的萌发侵染 , 再加当年气温偏低 , 延迟了幼苗出土 , 胚
芽在土中停留时间长 , 增加了土壤内病菌侵染的机率 , 病害相应加重 。 1 9 8 8年 7 月份忻定盆地
阴雨连绵 , 降水量高于往年 3 ~ 5 倍 , 田间湿度大 , 夏播向日葵发病严重 , 一般发病率可达 16 ~
3 8% (表 1 ) 。 而 1 9 8 6年同期气候干早 , 仅在个别地方零星发病 。
表 1 气象因素与发病的关系
年 度 月 份 悲 降水量(m m ) 降雨日数(天 ) 相 l携度 发病程度
46571025
19 86 6
7
3 5
。
4
6 9
。
4
2 6
。
4
9
1 3…1219刀
4 1
。
4
73
。
9
5 0
。
8
9
1 5
7
已J八J产n
18加25
19 8 7 6
7
61郎
165
19 8 8 6
7
1 7
。
7
2 1
。
5
2 2
一
3
6 2
。
1
8 7
。
2
1 8 9
。
2
零星发生 ,
发病率 1 %
以下
中等发生 ,
发病率
4 ~ 1 5 ;百
严重发生 ,
发病率
1 6~ 3 8%
二 、 品种抗病性 近二年收集了向 日葵 品种 ( 品系 ) 43 份 , 在我所重病 田进行自然诱发
鉴定 。 发病稳定后进行病情调查 。 病情分级标准 , 0 级 : 无症状 ; 1 级 : 个别叶片有病斑 ;
2 级 : 顶部少数叶片侵染发病 , 略矮 , 花盘稍小 ; 3 级 : 半数叶片发病 , 矮 1 / 4 ~ 1 / 2 , 花盘
小 , 上挺 ; 4 级 : 多数或全部叶片发病 , 矮小瘦弱 , 现蕾前或开花后枯死 。 根据病情指数将
抗病性划分为高抗 (病指 5 . 0以下 ) , 抗病 (病指 5 . 1一 2 5) , 感病 (病指 2 5 . 1 ~ 5 0) , 高感
(病指 50 以上 ) 4 个类型 。
鉴定结果 , 向日葵品种 (品系 )对霜霉病的抗病性有极显著差异 。 表现高抗的有辽葵杂 2
号 、 汾葵杂 1 号 、 汾葵杂 2 号 、 汾葵杂 5 号 、 抗 3 A X 恢 6 、 C M 5 9 2 、 引 2 5 6 、 引 2 7 7 、 引 2 8 1 、
7 9 6 1
一 2 等 10 份 , 占总数的2 3 . 3% 。 抗病的有龙葵杂 1 号 、 引 1 2 9 6 、 23 A 5等 3 份 , 占 7 % 。
感病的有三道眉 、 墨葵 、 葵 1 、 7 4一0 2 一 4A x 1 5 1 、 7 6 0 5 5 A x 7 9 6 1 、 H A s g 欠 1 0 4 9 、 抗 3 A 火
恢 5 、 7 4 1 02 一 4 A 、 7 5 一 3 3 A 、 2 5 A i 、 l o A Z、 13 A 4 、 内5 、 1 8 1 、 1 1 9 3 、 7 9 6 1等 1 6份 , 占3 7 . 2% 。
高感 的有内葵杂 1 号 、 内葵杂 2 号 、 辽葵杂 1 号 、 沈葵杂 1号 、 汾葵杂 3 号 、 汾葵杂 4 号 、
7 6 0 5 5 A x 1 1 9 3
、
C M 5 5 s A
x 7 9 6 1
、
C M 5 5 s A x 7 9 1 1
、
C M 5 8 s A
、
C M 5 9 1
、
7 6 0 5 5 A
、
7 9 1 1等
14 份 , 占3 .2 6 % 。 当前生产 _ L大而积种植的品种三道眉和墨葵均不抗此病 , 这是 造 成病害流
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
在鉴定中还 发现植株的不同生育期对稍霉病的抗性有很大差异 。 幼苗期易感染发病 , 幼
珊叶片最先表现症状 , 在定形的老龄叶上很难侵染发病 , 抗性随株龄的增加而增强 , 具有成
, 二
_ _
_ 华 北 农 学 报 · _
_ _ _ _
_
_
_ 兰竺株期抗病性 。
三 、 种植制度与发病的关系 在忻定盆地春夏播混种区 , 夏播向日葵发病重于春播向日
葵 。 1 9 8 7年在忻州市 7 个乡镇调查的 3 块春播 田中 , 仅有 4 块田发病 ,病株率在 1 % 以下 。 但
调查的21 块夏播田 , 全部发病 , 一般病株率在 4 一 15 % , 重病田达 29 ~ 52 % 。 该年全市夏播
向日葵发病面积在 1 万亩 以上 , 但翌年春播 向日葵仍是轻微发生 , 夏播向日葵却暴发成灾 ,受
灾面积达 2 万余亩 。 再如 , 本所 19 88年在同一地块种植向日葵 。 5 月 9 日春播植株发病率为
0
.
7%
, 6 月 2 9日夏播几乎所有植株都被重复侵染 , 其中引致系统发病的植株 , 在距春 播 病
株 0 . 5一 2 . 7米 内占5 5 . 8 % , 2 . 8一 6 . 0米内占17 . 1% , 6 . 1 ~ 10 米内占4 . 1% 。 以春播 田 病株为
中心向邻近夏播 田植株传播蔓延 , 且相邻越近发病越重 。
四 、 播期与发病的关系 1 9 8 7年在本所试验场进行了播期试验 , 品种为辽葵杂 1 号 , 小
区面积 20 平方米 , 随机排列 , 重复 3 次 。 结果前 4 期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较低 , 最后 1 期
发病率猛增为 64 % , 病情指数高达 5 6 . 7 , 加之成熟度差 , 近 乎绝产 (表 2) 。 同年 9月 10 日在
忻州市曹村选同一品种 (墨葵 ) 不同播期的田块调查 , 结果在 了月初麦收后立即复播的发病
率为 1 . 5 % , 7 月上中旬麦收 1 周后复播的发病率为 9 . 5% , 7月中旬后复播 的发病率为 52 % 。
调查和试验表明 , 向 日葵播种期越晚发病越重 。
表 2 向日葵播种期与指霉病的关系
播种期
r 日/月 )
发病率
(% )
病情指数 小
区产量
( k g )
折亩产
( k g )
30 / 6
5 / 7
1 0 / 7
1 5 / 7
2 0 / 7
2
.
7 2
。
7 1
。
0 8 7 2
一
4
.2 7 2
.
7 -1 16 7 .7 7
5
.
4 4
一
7 1
一
1 1 7 4
一
4
6
一
7 5
一
3 1
一
0 9 7 3
一
0
6 4
一
0 5 6
一
7 0
。
1 7 11
。
4
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采用不同药剂做拌种和喷雾两种处理 ,选择上年发病较重的 田块进行防治试验 。小区面积
20 平方米 , 随机排列 , 重复 4 次 。 病情调查在处理后第 2 、 第 5 周各进行一次 , 成熟后分小
区测产 。 1 9 8 9年在忻州市董村 、 义井 、 播明 3个乡进行了瑞毒霉拌种生产示范 。
一 、 拌种效果 用瑞毒霉拌种防治效果最好 。 按种子重量 。 . 2一 0 . 8 %拌种 , 出苗第 2 周
均未 发病 , 而对照发病率高达 9 6 . 2% ; 出苗第 5 周防治效果仍达 94 % 以上 。 乙磷铝拌种防治
效果差 (表 3 ) 。
二 、 喷药效果 用瑞毒霉 2 0 0 0倍液 , 瑞毒铜 1 0 0。倍液在向 日葵 发 病 初 期 ( 7 月 6 日、
1 3 日) 先后喷施 2 次 , 具有一定的防治增产效果 。 多效瑞毒毒和 乙磷铝的防治效果差 (见表
4 )
。
3期 王富荣等 :向日葵霜霉病发生视律及防治研究 l t 3
表 3药剂拌种防治向日葵箱霉病效 果 ( 19 8 8年 )
出苗第 2周 出苗第 5周
药 剂 拌 种 拌种剂量
(按种子重量 % )发病率 (% )防效 (肠 少 病情指数 防效 (场 〕
小区
产量 比
e k
增产
(k g ) (倍 )
0
。
2
0
。
4
2 5%瑞毒霉 W P
弓 . 6 9 3一 7 1。 38 1 1一 S
2
。
0 9 7
。
8 1
。
3 9 11
。
6
2
.
8 9 6
.
9 1
。
4 0 1 1
。
7
2
.
0 9 7
一
8 1
。
4 0 I J
。
7
n八曰“廿 n八曰 C UU,ù`土l
40 % 乙磷铝W P 1 .3 7 5 7。 5 3义 3 0。 6 3
清水 9 6。 2 1 2 0
稀释
浓度
表 4 喷药防治向 日葵指舞病的效果
喷药第 2周 喷药第 5 周
药 剂 种 类
(倍) 病情指数
防效
(% )
古诊 希勺抢爆〕 曰 只 、 防效( % )
声暴 比 e k增产
( k g ) (% )
,J目jlù
70D138
份J月胡7一了0.U`刀,…八曰n”n“2 9 。 12 4 , 95 0。 0
5 1
。
1
弓6一 3
`J矛bl悦」2弓%瑞毒霉W P 2 0 0 0
50纬瑞毒铜 W P 100 0
5弓%多效瑞毒霉W P 10 0 0
4 0%乙磷铝 W P 1 5 0
c
k 清水
4
.
8
7
。
1
2刁。 7
2 2
。
1
4 6
。
2
4 8
.
3
55
。
8
1 1
。
2
9
。
2 0
。
4 0
0
。
3 7
.89.46.52
讨 论
1
. 向日葵霜霉病是山西省新近局部发生的一种危险性病害 , 且有逐年扩 大 蔓延 的趋
势 。 当前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和某些将要推广的杂交种均易感染此病 , 是向 日葵生产的一个潜
在威胁 , 应及早划定疫区 , 严防传播蔓延 。
2
. 据前人研究 , 向日葵霜霉病菌以卵抱子在土壤中或残体内越冬 , 并能以菌丝体潜藏
在种子内随种子传播 〔 1 , 3 , 4 〕 。 我们的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 带 菌种 子作为远
距离传播 的媒介应引起高度 重视 。
3
. 在忻定盆地向日葵春夏播混种区 , 夏播向日葵发病重于春播 , 夏播 期越 迟 发 病越
重 。 其原因 , 首先是春播 田病株产生抱子囊 , 借风雨传播 可重复侵染夏播或晚播 向日葵 。 其
次是夏季阴雨连绵 , 有利于病菌的萌发和侵染 , 促使病害迅速发展 。 另外夏播向日葵的易感
病期 (苗期 ) 与再侵染菌源抱子囊的发生期相吻合 。
4
. 防治对策 ①确实加强检疫 , 严禁从疫区调种 , 防止病菌的进一 步 传 播 蔓延 。 ②
积极推广汾葵杂 5 号 、 辽葵杂 2 号等抗病新品种 。 ③在病区大力推广瑞毒霉拌种 , 拌种剂量
以种子量的0 . 3%为宜 。 ④轮作倒茬 , 清除 田间病株残体 , 适期早播 。
1 1 4 华 北 仪 学 报 6 卷
参 考 文 献
〔 1 〕 自金恺等: 向日葵病害的防治及问题 , 《 中国油科 》 , 19 3 6 〔 4 ) ; 9一上7
〔 2 〕 刘惕若等 : 向日葵霜霉病一我国向日葵的一种沂病害 , 《 植物保护学报》 , 2 ( 1 ) 1 9 63 , 5 6
〔 3 〕 贾菊生等 : 新疆 向日葵霜霉病菌越冬的观察 , 《 植物保护》 , 10 ( 4 ) 1 9 3七 5 6
〔 4 〕 S a e k s t o n , W . E . : D o w n y M i【d e w ` , f S u n f l o w e r , T h 户 D o w n y M i l d e w s , L O n d o n , A c a d e m i c
P
r c s s , 1 9 8 1: 弓4弓一 57 5
S t u d i e s o n t h e O e e u r r e n e e L a w a n d t h e C o n t r o l
o f D o w n y M i ld e w o f S u n f l o we
r
W
a n g F u r o n g Y u Z h i q i a n g S h i X i u q i n
D u X u a n w e n W
u D i a n l i n W
a n g X i a n
’ e
( C o , n l : 5 t i t u r e
,
Sh a : x i 刀 c a d e胡夕 o f 月 g ,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 c e s , 万 i n z h o u )
A b s t r a e t
D o w n y m i l d e w o f s u n f l o w e r 〔P l a s m o P a r a h a l s t e d艺艺 ( F a r l o w ) B e r l 。 e t d e
t o n i〕 15 o n e o f t h e q u a r a n t i n e d p l a n t d i s e a s e s i n Sh a n x i p r o v i n e e 。 I t w a s
f o u n d f i r s t i n X i n z h o u i n 1 9 6 8
.
A t p r e s e n t
,
i t w a s m a i n l y d i s t r i b u t e d i n
t h e s p r i n g a n d
s u m m e r
一 s o w n a r e a o f s u n f l o w e r i n X i n
一
D i n g b a s i n
.
T h e
s o u r e e s o f p r i m a r y i n f e e t i o n o v e r w i n t e r a r e r e s i d u e s o f d i s e a s e d p l a n t
, a n d
i n f e e t e d s e e d s a n d 5 0 11
.
T h e i n f e e t i o n r a t e i n t h e s P r i n g
一 s o w n s u n f l o w e r
f i e l d s w a s m u e h l o w e r t h a n i n t h e s u m m e r
一 s o w n f i e ld s
,
b u t t h e s p o r e e a s e
p r o d u e e d b y d i s e a s e d p l a n t s i n s p r i n g s e r v e d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d i s e a s e s o u r e e
o f r e i n f e e t i o n f o r t h e s u m m e r
一 s o w n s u n f l o w e r
.
I n t h e y e a r s w i th m o r e r a i n
-
f a l l o r h i g h m o i s t u r e
, r e i n f e e t i o n o n s u n f l o w e r s e e d l i n g s o e e u r e d s e r i o u s l y
,
a n d t h e d i s e a s e d p l a n t r a t e e a m e u p t o o v e r 8 0%
.
D i s e a s e i n t e n s i t y i n e r e a s e d
w i t h l a t e r
, r e p e a t e d o r b o r d
e r s o w i n g s
.
T h e s u n f l o w e r e u l t i v a r s u s e d f o r
p r o d u e t i o n n o w a r e a l l s u s e e p t ib l e t o d i s e a s e
.
F o r t u n a t e ly
,
f i v e h i g h r e s i s
-
t a n t h y b r i d s
o f 0 1 1 f o r m h a v e b e e n s e r e e n e d o u t a n d s u p p l i e d f o r t e s t i n
p r o d u e t i o n
.
T h e s e e d d r e s s e d w i t h R i d o m i l W P ( 0
.
5 9 a
.
1
.
/ k g )
, t h e c o n t r o l
e f f e e t r e a e h e d o v e r 9 4%
.
K
e y w o r d s ; S u n f l
o w e r ; D o w n y m i l d e w ; O e e u r a n e e l a w ; D i 、 e a , e e o n t r o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