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09年 7月 防 护 林 科 技 Jul., 2009
第 4期(总 91期) ProtectionForestScienceandTechnology No.4(SumNo.91)
文章编号:1005-5215(2009)04-0045-02
收稿日期:2009-01-19
作者简介:刘周全(1977 -), 男 , 湖南邵阳人 , 大学 , 工
程师 , 主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等研究 .
广东薇甘菊分布及防治措施
刘周全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广东广州 510520)
摘 要:文章概述了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薇甘菊分布情况 , 并从薇甘菊的生态学特性 、传播途径以及危害性特征加
以分析 , 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薇甘菊;分布情况;生态学特性;传播途径;危害特征;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5 文献标识码:A
薇甘菊原产于中美洲 ,现已广泛传播到亚洲热
带地区 ,如印度 、马来西亚 、泰国 、印度尼西亚 、尼泊
尔 、菲律宾 ,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门 、印度洋圣
诞岛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包括斐济 、西萨摩亚 、澳
大利亚北昆士兰地区 ,成为当今世界热带 、亚热带地
区危害最严重的农林杂草之一 。
1 分布情况
薇甘菊在广东传播的最早记录是 1984年 10月
在深圳银湖附近采集到的标本 ,直到 20世纪 90年
代末 ,在内伶仃岛发现薇甘菊的危害才引起重视 。
经过实地调查研究 ,已证实薇甘菊广泛分布于广东
沿海各地 ,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带 ,并造成极大的危
害 [ 1] 。至 2008年 ,已知薇甘菊在广东省境内已蔓延
传播到 11个市 、27个县级行政区(表 1),其分布地
点集中在深圳 、东莞 、珠海 、惠州 、中山等地 ,并由这
些地区继续向其他地区蔓延 ,发生面积 2.6万 hm2 ,
直接威胁当地的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 。
根据薇甘菊出现的频度确定薇甘菊的分布等
级 ,划分为 4级:
Ⅰ级:分布极广泛 ,大多数区域可见 ,频度大于
50%;
Ⅱ级:分布较广泛 ,较多数的区域可见 ,频度为
30% ~ 50%;
Ⅲ级:分布不广泛 ,局部区域可见 ,频度为大于
10% ~ 30%;
Ⅳ级:零星分布 , 偶见有分布 , 频度不超过
10%。
从分布格局来看 ,薇甘菊在广东的分布以深圳
为中心 ,向东部 、北部及西部方向扩散 。薇甘菊分布
呈现数量由多到少 ,频度由高到低 ,覆盖厚度由厚
(30 ~ 50cm)到薄(<10cm),由连续分布到间断分
布再到偶然分布 ,所见到的薇甘菊分布面积也逐渐
减少:几万或几千 m2※几百 m2※几十 m2※几 m2※
单丛 ,表现出将进一步扩散的趋势 ,且扩散的速度明
显加快。
表 1 薇甘菊在广东省的分布情况
分布等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地区 深圳 、东莞
珠海 、惠
州 、中山 、
增城 、博
罗
广州 、番
禺 、河源 、
顺德 、惠
东 、海丰 、
陆丰 、汕
尾
惠来 、丰顺 、五
华 、高 要 、 佛
山 、揭 东 、 花
都 、电 白 、 揭
阳 、阳 东 、 肇
庆 、阳 春 、 封
开 、云 浮 、 吴
川 、湛 江 、 台
山 、饶平 、南海
2 薇甘菊的生态学特性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Kunth)是一种喜光
好湿的植物 ,其生长的地区年平均温度均在 20℃以
上。在薇甘菊生长旺盛之处 ,其生境均具有光照和
水分条件较好的特点。不耐强度荫蔽 ,也极少生长
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上。土壤肥力对薇甘菊生长影响
不大 ,而相对重要的因素是光照和土壤水分。薇甘
菊在原产地热带美洲 ,通常生长在沼泽或湿润的地
方 ,如湿润的森林 、淡水沼泽边缘 、路旁等。在广东 ,
薇甘菊多生长在光照充足 ,水分条件较好的环境中 ,
如受干扰的林缘 、弃耕地 、路旁 、疏于管理的果园 、水
沟及湿地边。而在光照条件较差的林内 ,薇甘菊生
长不良 ,在海拔较高的地方 ,薇甘菊也生长不良。
3 薇甘菊的传播途径
对广东薇甘菊的传播进行调查时发现 ,垃圾场 、
公路和铁路沿线 、人工林地 、天然次生林地及交通工
具经过频繁的林地或区域 ,常常是薇甘菊率先出现
的区域。据此推断 ,农产品的运输 、园林花卉的交
流 、交通工具的往来等是薇甘菊远距离快速传播的
DOI :10.13601/j.issn.1005-5215.2009.04.004
主要途径。
而在苗圃及其周边生长的薇甘菊的繁殖体(种
子或枝条)可随苗木的运出定植而扩散。当薇甘菊
成功定居后 ,其所产生的大量种子为其成片生长并
向周围扩散提供了充足的种源 。薇甘菊的藤茎产生
不定根的能力很强 ,断茎极易生根抽芽快速营养繁
殖 ,人们随意的清除也加速了薇甘菊的扩散。
4 薇甘菊的危害特征
薇甘菊生长迅速 ,茎叶随时可以生根并进行营
养繁殖 ,且有数量繁多的种子 ,能快速传播并覆盖侵
入地的生境 。在入侵地薇甘菊与其他植物的竞争过
程中 ,通过缠绕阻挡其他植物的光照影响其他植物
无法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同时争夺其他植物的水分
和养分而使其他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与繁殖 ,此外还
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竞争的
结果会使侵入地区植被中许多乔 、灌木死亡 ,这又为
其自身的生长和扩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从而改变
生态系统的结构 、植物的分布格局以及整个群落的
景观;同时由于薇甘菊形成了密集成片的单优种群 ,
将严重影响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薇甘菊是强阳性喜光植物 ,郁闭度较高的原生
群落一般不会受到影响。受薇甘菊影响较大的群落
类型主要有灌木林 、人工林和果树林 ,其中灌木林受
害最为严重 ,局部地区 20% ~ 40%被薇甘菊覆盖 ,
部分疏林地区 80% ~ 90%被薇甘菊覆盖;人工林受
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马尾松林 、台湾相思林和大叶相
思林 ,林缘地带大多被薇甘菊覆盖 ,并借助林缘的灌
木层向林冠层攀援;受影响的果树林主要是疏于管
理的荔枝 、龙眼和芒果园等 。大多是林间空旷地及
灌木被薇甘菊覆盖 ,影响较重的果园中部分果树已
被薇甘菊成片覆盖。
5 防治措施
5.1 建立薇甘菊防控体系 ,加强领导 ,严密监控
尽快成立省 、市 、县三级领导机构 ,确定人员 ,明
确职责 ,层层抓落实 ,启动薇甘菊防控应急方案 ,筹
措防控资金建立防控网点 ,落实网点人员 。加强管
理和预防工作 ,定期调查 ,进行危害影响预测 ,控制
其扩散 ,并予以根除。
5.2 加强宣传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 、参与薇甘菊
防控的良好局面
利用广播 、电视 、网络等新闻媒体 ,张贴画册 ,发
放资料等各种方式广泛宣传 ,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 、
认识薇甘菊的特征 、危害性及防控方法组织防控人
员开展宣传培训 ,并到薇甘菊分布危害严重的地点
实地考察 ,增强感性认识 ,坚定防控薇甘菊的信心 、
决心 ,认真履行职责 ,带头落实防控措施 ,切实抓好
薇甘菊防控。
5.3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
从生物 、化学 、人工措施等多种途径研究防除技
术。到基层培训指导 ,有效地组织群众 ,针对不同发
生地 ,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防除 ,避免因采用不正确
的防除方法反而加快传播速度的情况发生。同时研
究综合利用技术 ,力求变害为利 ,以利用促防控。
5.4 严把检疫关
重点对果树 、甘蔗 、茶叶等经济林果种苗的引种
及调运进行严格检疫。种苗繁殖基地要随时监视 ,
防止扩散到其他地区 ,造成新的为害区 。
5.5 化学防除与植树造林相结合
薇甘菊防治结合营造林建设进行 ,在进行林分
改造的同时 ,在林分中有选择性地套种一些生长快
速 、抗性较好的优质乡土阔叶树种 ,迅速提高林分的
郁闭度 ,改善森林的群落结构 ,增强林分对薇甘菊入
侵的抵抗力 ,抑制其向森林中入侵蔓延 ,减小其对森
林造成的危害 [ 2] 。
5.6 化学防除与田野菟丝子控制相结合
主要是应用在危害特别严重的区域 ,特别是湿
地 、湿润环境区域的薇甘菊 ,化学防除不能完全杀
灭 ,因此 ,应用化学防除后 ,引入田野菟丝子 ,让田野
菟丝子来控制化学防除后新萌发的薇甘菊。田野菟
丝子能寄生在薇甘菊上 ,并能致死薇甘菊 ,有效控制
薇甘菊的危害 。
6 结语
薇甘菊的防治得到了广东省省委 、省政府高度
重视 ,副省长李容根同志提出了 “采取果断措施进
行除治 ,将薇甘菊发展态势控制住 ”的重要指示。
省林业局召开全省薇甘菊除治工作布置会 ,紧急部
署薇甘菊除治工作 ,省林业局局长张育文在会上强
调 ,要结合全省实际 ,在年底前掀起除治薇甘菊的高
潮 ,争取用 3a左右时间遏制有害生物薇甘菊在珠
三角的蔓延势头。
参考文献:
[ 1] 冯惠玲 ,曹洪麟 ,梁小东 , 等.薇甘菊在广东的分布与危害 [ 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02, 10(3):263-270.
[ 2] 姜丹玲.罗湖区薇甘菊分布与危害情况调查及防治措施 [ J] .黑
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 2008(6):5-6.
46 防 护 林 科 技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