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根鞘微生境对羽毛针禾沙生适应性的生态调节



全 文 :文章编号:1000-694X(2012)06-1647-08
根鞘微生境对羽毛针禾沙生适应性的生态调节
  收稿日期:2012-04-09;改回日期:2012-06-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281;40901123;3106006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825104);西部之光博士资助项
目(XBBS200906)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邱东(1986—),女,吉林长春市人,硕士,主要从事干旱区植物-微生物相互关系研究
  * 通讯作者:张元明(Email:zhangym@ms.xjb.ac.cn)
邱 东,吴 楠,张元明*,潘惠霞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新疆 乌鲁木齐830011)
摘 要: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流动沙丘的先锋禾草和优良固沙植物,本研究从形
态结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对其复杂的根区生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野生羽毛针禾能够形成特殊
的根鞘结构(即由土壤颗粒与根表分泌物及根毛、菌丝体相互胶结、缠绕形成的特殊结构),使根区环境相对稳定;
②根鞘的存在可有效扩大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根系-土壤信息交流及水分和养分的交换,对植物忍耐干
旱逆境胁迫尤为重要;③根鞘的形成明显改善了其所在微生境的土壤条件,根鞘含水量可达外围土壤的5倍,成为
潜在的水库;根鞘的形成明显改善了养分尤其是氮素累积状况,其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外围土壤,速效氮、微生物量
氮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外围土壤;根鞘微生境呈碱性,pH值略低于外围土壤;④根鞘中碱性磷酸酶、脲酶、
多酚氧化酶、蔗糖酶等各类水解酶、氧化酶均极显著(P<0.01)高于根外围土壤,反映出根鞘微生物学过程较强、土
壤肥力较高,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的转化,促进根鞘微生境养分循环;⑤可培养微生物分析结果显示,细菌在
根鞘微生境中占绝对优势(99.72%±0.09%);可培养微生物优势类群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
tomyces)、青霉属(Penicillium)。上述微生物具有固沙、固氮、解磷、产抗生素等生态潜能,有助于改善羽毛针禾根
区营养吸收,促进植株生长。因此,作为对高温、缺水恶劣环境的一种应答结构,根鞘的形成促进了植物根土界面
的信息交流及水分和养分的交换,有利于植物、土壤、微生物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对植物忍耐干旱逆境胁迫尤为
重要。
关键词:羽毛针禾;根鞘;根外围;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中图分类号:S154.3 文献标识码:A
  根鞘(rhizosheath),也称沙套(sandy sheath),
是一种形成于植物根部,由土壤颗粒与根表分泌物
及根毛间相互胶结、缠绕形成的适应性结构,能够起
到保水、隔热、防止流沙的物理性伤害、提高植物固
氮效率等作用,对植物忍耐干旱逆境胁迫尤为重
要[1-2]。野生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形成根鞘是一种普
遍现象[3],是禾本科植物根系、微生物与土壤间相互
作用的产物,其中包含了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和物
理过程,其复杂的形成机制至今未有定论[1-2]。有
学者认为,根鞘的形成机制与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类
似,是荒漠生物为了能够在干旱、松散的固体介质上
固定生存,分泌黏胶物质与土壤介质胶结黏附而成
的有机复合体[1]。荒漠生物土壤结皮能够有效防止
水蚀、风蚀、影响降水分配格局、固氮并且影响土壤
的形成、稳定及肥力状况[4-6]。那么,禾本科植物根
鞘的形成会使其微生境具有哪些特殊的生态功能
呢?
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 (Trin.)de
Winter],多年生草本,隶属禾本科针禾属,中国集中
分布于准噶尔盆地。羽毛针禾具明显的群聚现象,
是沙质荒漠植物群落的共建种、重要的固沙植物和
优质牧草[7]。因生长于干旱、少雨、多风、基质松散、
易于流动的沙丘和沙地[8](图1A),在与环境的互作
中形成了抗旱、耐风蚀、耐高热严寒等沙生适应特
性[7,9],已有研究表明,羽毛针禾营养器官的抗旱和
防风固沙结构特征明显[10],其特殊的根鞘结构是羽
毛针禾抗旱性的重要结构基础[11]。在人为活动破
坏严重的沙漠边缘地带,活化的沙丘顶部,频繁的风
力作用下,羽毛针禾位于浅沙层的细根常暴露在沙
面或被吹断(图1F),但它们仍然顽强地从含水量很
低(0.1%~0.2%)的沙层中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而
维持生机,成为该类恶劣生境的适生种和先锋禾
草[12],在保持地表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
用。当活化沙丘逐渐固定,土壤条件逐渐改善,更适
第32卷 第6期
2012年11月               
中 国 沙 漠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Vol.32 No.6
Nov.2012
宜不耐沙埋的物种生存时,作为先锋物种的羽毛针
禾会逐渐从群落中退出,对白皮沙拐枣、白梭梭等物
种在流动沙地的定居和繁殖有明显的利它作用[13]。
羽毛针禾不能像动物那样随意迁移,以躲避不
利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而只能在萌发地生长并完
成生命周期。它的根区有什么特殊结构帮助植株在
活化沙丘站稳脚跟并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根鞘微
生境与外围恶劣的土壤环境相比有怎样的特殊性?
目前国内外对于羽毛针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分
类、地理分布、种群动态、繁殖发育等方面[13-17],对其
根鞘微生境关注甚少[12]。笔者试图从植物-土壤-微
生物互作的角度挖掘其根鞘微生境的特殊性,以期深
入理解羽毛针禾如何成为活化沙丘的先锋禾草。
1 研究区概况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44°11′—46°20′N,84°
31′—90°00′E)位于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中部,面积
约4.88万km2,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和半固定沙漠,
年均蒸发量大于2 000mm,而年均降水量普遍不超
过150mm,沙漠腹地仅有70~100mm,且主要集
中于冬春季;年均温6~10℃,极端高温在40℃以
上,≥10℃的年积温可达3 000~3 500℃,空气相
对湿度平均50%~60%,5—8月通常小于45%。
控制本区域的风系主要是由西部各山口进入的 W
风气候和冬季蒙古高压形成的 NE风系[18]。白梭
梭(Haloxylon persicum)、梭梭 (H.ammoden-
dron)等小半乔木群落及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短命和类短命植物广泛分布,而且
地表还发育有良好的生物结皮(包括藻结皮、地衣结
皮和苔藓结皮等)[8,19]。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布设与采样
供试的羽毛针禾于2010年7月采自新疆古尔
班通古特沙漠腹地(44°53′N,87°49′E)的半流动沙
丘,株高30~70cm。采集时,采用5点法选取发育
良好的羽毛针禾植株(图1A),挖取深40cm的土壤
剖面(图1B),小心采集羽毛针禾的根系完整原状土
壤(图1C),同时S型取样法采集植株根系5~10
cm处的根外围土样。将根鞘与根外围土样分别装
入封口袋中,迅速带回实验室放入4℃冰箱保存备
用,分别用于微生物分析、有机养分分析及土壤酶活
性分析。
图1 野生羽毛针禾植株及根鞘的形态与分布
(注:A:羽毛针禾植株原生状态;B:挖设土壤剖面
(40cm)采集根鞘土壤;C:羽毛针禾完整原状根
系;D:具根鞘根系长度原位测定(长达90cm);E:
根鞘近照(白色根外包裹着根鞘,根直径约0.9
mm,根鞘直径3.8~4.2mm);F:根系裸露于沙
面,此时根鞘大部分脱落)
Fig.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roots and individual of Stipagrostis pennata
2.2 根部特殊结构的观测
野外借助卷尺测定野生羽毛针禾根系长度、根
鞘直径;记录水平根系的条数及分布状况。室内利
用徒手切片法对含完整根鞘及剥离根鞘后的根系分
别进行横切、纵切制片。制好的切片番红简单染色
后,分别借助连续变倍体式显微镜(Olympus XTZ-
E)和生物光学显微镜(Olympus BX51)观测并拍
照。
2.3 土壤理化特性的测定
用玻璃棒轻轻碾压根鞘,去除根系后,将土样风
干用于根鞘微生境理化特性分析。采用烘干法测定
土壤含水率;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
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全氮;钼锑钪比色法测定
全磷;火焰光度计法测定全钾;酸度计法测定pH
8461                 中 国 沙 漠              第32卷 
值;熏蒸法测定微生物量氮[20-21]。上述测定重复3
次取平均值。
2.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土壤脲酶活性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过氧化
物酶活性采用滴定法;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磷酸苯
二钠比色法测定;蔗糖酶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过氧
化物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采用邻苯三酚比色
法测定[22-23]。上述测定重复3次取平均值。
2.5 根鞘可培养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分析
取根鞘土样和根外围土壤各10g,放入灭菌的
蒸馏水,细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真菌采
用马丁氏琼脂培养基;放线菌采用高氏一号琼脂培
养基;寡营养细菌采用寡营养优化培养基进行[24]。
细菌37℃培养24~48h(嗜热菌培养温度调至55
℃),放线菌和真菌在28℃下培养72~120h。每种
菌各设3个平行重复,CFU/g=菌落平均数×稀释
倍数。采用划线法获得单个菌落,对得到的单菌落
分别进行大小、形态、颜色、表面状况、边缘、隆起程
度、湿润度等方面的详细观察并记录结果。纯化菌
种按常规方法简单染色后借助生物光学显微镜(O-
lympus BX51)观察菌体的染色特征、大小、形态、是否
产芽孢、荚膜等,并记录结果、拍照。选取嗜热细菌代
表菌株,按常规方法进一步完成柠檬酸盐生长试验、
接触酶试验、淀粉水解试验、MR试验、V-P试验[25]。
2.6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根鞘和根外围土壤
微生物数量、理化特征和酶活性进行独立样本T-
test分析,采用Excel 2003和Origin 8.0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根鞘形态特征
羽毛针禾不仅具有向下伸长的根(长达90
cm),更具有其发达的侧向伸展的水平根系(根数可
达80多根,长达4~5m)辐射状分布在40cm的沙
层中。根毛几乎遍布了整个侧根,相互交错并紧紧
地将沙粒缠绕、黏结于根面(图1E),以至于沙粒经
蒸馏水清洗也未能成功洗脱。部分裸露在沙面的白
色细根由于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已不具根鞘(图1F),
但并未呈现萎蔫状态。
密集的根毛及菌丝体将流动沙粒固定在根表周
围(图2A,B),形成的根鞘呈密封的管状结构(图
2C),厚度约1.5mm,直径3~5mm,可达细根直径
图2 野生羽毛针禾根鞘结构显微观测
(注:A:根鞘外部显微形态;B:根鞘内土壤颗粒与根表分泌物及根毛、菌丝体相互胶结、缠绕形成根鞘:C:根鞘与根之间形成
的腔室(×50);D:根横切面(×200),可见发达的导管)
Fig.2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rhizosheath and root
9461 第6期 邱 东等:根鞘微生境对羽毛针禾沙生适应性的生态调节    
的3~5倍(图2D)。根鞘所形成的根—土界面,作
为一个连续体,扩大了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
于植物吸收养分、水分。根鞘与根间具中空的腔室
结构,可能有助于植株耐高温、抗严寒并兼具“储水”
作用,以适应沙漠间歇性降雨(图2C)。根部外皮层
明显,有助于保护根部并减少水分蒸发。根中导管
清晰、排列整齐,为水分的长距离运输提供了保障,
显示出羽毛针禾发达的导水能力(图2D)。
3.2 根鞘土壤与根外围土壤理化特性对比
在对根鞘形态结构观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了根鞘的理化特性,与外围土壤相比,根鞘的形成是
否有利于水分、养分的吸收?结果表明,根鞘土壤重
量含水量为3.5%±0.08%,可达外围土壤的5倍
(图3),成为羽毛针禾潜在的“水库”,充足的水分可
能有利于养分有效性的提高。
图3 根鞘微生境潜在的蓄水功能
(**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Fig.3 Water accumulation of rhizosheath
  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分析表明,根鞘的形成明显
改善了养分尤其是氮素累积状况,其全氮含量显著
高于外围土壤,速效氮、微生物量氮含量也极显著高
于外围土壤(表1)。在根鞘富集氮的同时,形成速
效磷的亏缺区。根鞘生境呈弱碱性,pH值为8.82,
显著小于(P<0.01)根外围土壤pH值9.55。
表1 羽毛针禾根鞘与根外围土壤养分对比
Table 1 Soil nutrients in rhizosheath and non-rhizosheath soil
指标
有机质
/(g·kg-1)
全氮
/(g·kg-1)
全磷
/(g·kg-1)
全钾
/(g·kg-1)
速效氮
/(mg·kg-1)
速效磷
/(mg·kg-1)
速效钾
/(mg·kg-1)
微生物量氮
/(μg·g-1)
根鞘 0.94±0.08* 0.07±0.005* 0.20±0.02  13.38±0.48 7.61±0.90** 0.37±0.05 158.17±12.89**54.58±0.61**
根外围 0.72±0.03  0.06±0.005  0.26±0.02* 14.96±0.98* 2.76±0.35  0.58±0.08* 69.95±8.54  39.54±0.40
  注:**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表示差异显著(P<0.05)。
3.3 根鞘土壤与外围土壤酶活性分析
土壤酶在根区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
根鞘微生境的土壤酶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过氧化
物酶活性显著(P<0.05)高于根外围土壤,碱性磷
酸酶、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均极显著(P<
0.01)高于根外围土壤(表2),反映出根鞘微生物学
活性较强、土壤肥力较高。各类水解酶、氧化酶可有
效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的转化,促进根鞘微生境养分
循环。其中,脲酶活性可达外围土壤的15.9倍,再
表2 羽毛针禾根鞘与根外围土壤酶活性对比
Table 2 Soil enzyme activities in rhizosheath and non-rhizosheath soil
指标
碱性磷酸酶
/(酚·ug·g-1)
脲酶
/(NH3-N·ug·g-1)
多酚氧化酶
/(mg·g-1)
过氧化物酶
/(KMnO4ml·g-1)
蔗糖酶
/(葡萄糖· mg·g-1)
根鞘 0.24±0.03** 0.16±0.034** 0.86±0.06** 0.86±0.05* 4.76±0.47**
根外围 0.02±0.002  0.01±0.002  0.58±0.009  0.60±0.06  0.68±0.02
  注:**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表示差异显著(P<0.05)。
次暗示根鞘可能为羽毛针禾储备一定的氮素。
3.4 根鞘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特征及多样性初探
可培养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根鞘为微生物提
供了适宜的生境,各类微生物数量均极显著(P<
0.01)大于外围土壤,其中根鞘中细菌、真菌数量分
别达到外围土壤的33.66倍和82.22倍(图4)。根
鞘微生物中,细菌占绝对优势(99.72%±0.09%),
依次为放线菌(0.25%±0.08%)、真菌(0.03%±
0.009%)。其中,根鞘中的寡营养菌(能够在含碳1
mg·L-1培养基中生长)占细菌的 26.25% ±
5.23%,前期研究表明,寡营养菌在沙漠贫瘠生境中
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水、固沙等)[26]。
  基于菌落、菌体形态对优势微生物类群进行了
初步鉴定,细菌的优势类群为芽胞杆菌属(Bacil
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代表性菌株菌落
0561                 中 国 沙 漠              第32卷 
图4 根鞘微生物的数量特征
(注:**表示根鞘与根外围微生物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
Fig.4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microorganisms in the rhizosheath
表面粗糙不透明、呈微黄色、隆起、皱缩状(图5A),
菌体短杆状、革兰氏阳性(图5B);放线菌的优势类
群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氏菌属(Nocar-
dia),代表性菌株菌落呈白色,不产生色素(图5C),
图5 根鞘微生物形态结构观测
(注:A:嗜热菌SMC-1形成的淀粉水解圈;B:细
菌多为杆状、革兰氏阳性菌;C:放线菌菌落多呈
白色;D:放线菌发达的气生菌丝体可能有助于捆
绑沙粒;E:呈白色、短绒毛状的青霉属菌落;F:青
霉属典型的扫帚状分生孢子梗)
Fig.5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microorganisms
in the rhizosheath
气生菌丝发达(图5D);真菌的优势类群为青霉属
(Penicillium)、毛霉属(Mucor),青霉属代表性菌株
菌落呈白色、绒毡状(图5E),菌丝直径2.5~3μm,
分生孢子梗呈典型的扫帚状,长度10~40μm (图
5F)。对55℃分离纯化的两株代表性嗜热细菌菌
株的生理生化实验显示,二者均具利用柠檬酸的能
力、具过氧化氢酶活性、甲基红试验阴性、VP试验
阳性。其中,菌株KLBB-SMC 3有较弱的产纤维素
分解酶的能力;菌株KLBB-SMC 1具有较强的水解
淀粉的能力,透明圈平均大小为2.05cm(图5A)。
4 讨论
研究表明,在恶劣的干旱生境中,羽毛针禾能够
通过形成根鞘等特殊结构来主动地抵御不良环境的
侵害,并在这种植物-环境互作中不断完善其沙生适
应性。根鞘微生境受羽毛针禾根系活动和根鞘微生
物的综合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上不同于
外围沙土,是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特殊微
生态系统,成为养分、水分等各类物质进入根系参与
生物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门户。干旱条件
下,根鞘将流动沙粒固定在羽毛针禾根表周围(见图
2),增强了根系对松散沙化基质的固着能力,使根鞘
微生境相对稳定。羽毛针禾形成的根鞘直径可达细
根的3~5倍。有学者认为,同一植物在不同土壤含
水量的环境下,在干旱条件下形成的根鞘的体积比
湿润条件下更大,土壤颗粒间及颗粒与根表相互黏
结的更为紧密,连贯性更好,以玉米为例,干旱条件
时玉米根鞘体积可达根体积的5倍,水分充足时玉
米形成的根鞘体积只有根体积的1.5倍[2]。在野外
调查中也发现,越接近流动沙丘顶部,越干的土壤生
1561 第6期 邱 东等:根鞘微生境对羽毛针禾沙生适应性的生态调节    
境中,羽毛针禾根鞘越粗。研究表明,根鞘的形成扩
大了羽毛针禾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根系
从周围土壤中吸收水分,与外围土壤相比,根鞘微生
境中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5倍,成为潜在的“水库”。
有学者将根鞘的蓄水功能归功于根系分泌物及微生
物黏液的综合作用[27]。正因为根鞘具有如此显著
的蓄水功能,加之羽毛针禾发达的根部导水组织可
保障远距离输送水分(图2D),因此,即使其部分根
系因受强风侵袭而裸露于沙面之上(图1F),但植株
在严重的干旱期也很少出现萎蔫甚至死亡[7]。有学
者认为“根表周围土壤微环境水分含量昼夜干湿交
替是根鞘形成并稳定存在的原因”[28]。
根鞘微生境中较高的含水量很大程度上确保了
该生境养分的有效性(表1),有机质和全氮显著高
于根外围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达到外围
土壤的2.76倍和2.26倍。沙地植物根区微生境中
碳氮的富集有利于贫瘠沙地土壤养分的恢复[21]。
这一方面得益于根土界面的扩大增加了养分吸收面
积,另一方面是羽毛针禾在生长过程中枯枝落叶、死
亡细根的沉积及根系向根鞘分泌的无机离子及有机
化合物所致[29]。当受到磷胁迫时,有些植物具有主
动适应的机制,包括调节阴阳离子吸收、根际呼吸作
用产生CO2、根系分泌有机酸及 H+,降低根区pH
值以增加磷的吸收[21,30]。本研究发现羽毛针禾根
鞘土壤的pH值明显低于根外围土,可能它具备类
似的主动适应机制增加根系磷的吸收量。根鞘土壤
呈弱碱性,磷会与钙形成难溶性盐,导致磷的有效性
降低[31]。土壤中磷素移动性较差,根鞘磷素被植物
吸收利用后,土体中的磷素不易及时补充,因此,在
根鞘中形成速效磷亏缺区小麦根区也存在离根越近
磷含量越低的现象[32]。
根鞘中富集的有机质有助于激活相应的土壤酶
系的活性。研究表明,羽毛针禾根鞘中土壤酶种类
丰富、活性较高(表2)。作为可催化土壤生物学反
应的蛋白质,土壤酶主要来自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
系,以及土壤动物和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22]。诸
多报道显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总体
呈正相关[33-34],根鞘中较高的酶活性反映出该生境
中较强的微生物学过程。脲酶、蔗糖酶、磷酸酶等水
解酶活性还能够表征根鞘微生境中碳、氮、磷等养分
的循环状况[22]。根鞘中高达外围土壤16倍的脲酶
活性再次暗示了根鞘具有储备氮素的生态功能,流
动沙丘中土壤氮素匮乏,但羽毛针禾能够通过形成
根鞘使根区环境对氮素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根鞘
微生境中的土壤酶特征可能是羽毛针禾这类先锋禾
草有效吸收、利用土壤养分和适应干旱环境的最直
接表征之一,反映出根鞘微生境具有较高的土壤生
态肥力,即在该生境中土壤、根系、微生物之间长期
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相互作用,表现出较高的和谐
共融特性,在该特性状态下土壤具备较强的功能以
保证羽毛针禾生长所需物质与能量的可获得性与可
持续性[23]。羽毛针禾对白皮沙拐枣(Calligonum
leucocladum)等物种在流动沙地的定居和繁殖有明
显的利它作用,当羽毛针禾借助根鞘将活化沙丘逐
渐固定后,土壤养分条件逐渐改善,更适宜不耐沙埋
的物种生存时,作为先锋物种的羽毛针禾会逐渐从
群落中退出,而白皮沙拐枣则一直存在,有时与白梭
梭(Haloxylon persicum)一起成为群落优势种或建
群种[13],进而推动荒漠植物群落的演替进程。
可能是由于羽毛针禾根系分泌了各种对微生物
有益的维生素、酶、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氨基酸等物
质[29],基于可培养手段的分析结果显示,根鞘微生
物种类丰富、生长旺盛、细菌占绝对数量优势(图4、
图5)。目前正借助PCR-DGGE等分子生物学手段
对根鞘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深入分析,已获取部分菌
株的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期望通过此项后续
工作进一步揭示羽毛针禾根系与微生物之间互惠互
利的关系。根鞘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首先,
微生物分泌物能够与根系分泌物共同黏结沙粒,放
线菌、真菌菌丝体能够与根毛共同捆绑沙粒(图2,
图5),在根鞘的形成与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本研究发现,羽毛针禾根鞘微生境中,寡营养菌在根
鞘细菌中占有较大比例,前期工作已证实寡营养菌
功能菌株能够分泌胞外多糖,具有重要的固沙、保水
作用[26]。其次,根鞘微生物包括生防细菌、能生产
植物生长激素的细菌和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
等[35],在根区养分库的形成、增强植物抗性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33]。有研究表明,根鞘中黏液物质
可刺激固氮微生物的生成并增加其活性,使得根鞘
作为联合固氮微生物的储存库[36]。豆科植物固氮
过程中会减少根系吸收无机氮,改变阴阳离子平衡,
引起 H+分泌从而降低根区pH 值[31],羽毛针禾根
鞘微生物的固氮作用也有可能是根鞘pH值低于外
围土壤的原因之一。青霉属真菌溶解难溶磷酸盐时
能够发挥生物量大、代谢产物多的优势,能够弥补根
鞘微生境中的速效磷的亏缺。解磷菌可促进固氮菌
和解钾菌的生长,而当磷细菌和固氮菌联合生长时,
对发挥磷细菌的解磷作用十分有利,有助于土壤中
2561                 中 国 沙 漠              第32卷 
水溶性磷的形成[37]。羽毛针禾根鞘微生物中的优
势类群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链 霉 菌 属
(Streptomyces)、青霉属(Penicillium)(图5)等则
能通过产生多种抗生素作用于其他微生物,调节植
物根圈环境中的微生物区系,改善微生态环境,减少
病害的发生[38],进而促进羽毛针禾生长。本研究还
从根鞘微生境中分离获得了部分嗜热菌功能菌株,
它们拥有独特的基因类型、特殊的适应机制和代谢
产物,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在生物技
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39]。后期将对菌株
SMC 1产淀粉酶的条件、酶活对温度的耐受性深入
分析。
可见,羽毛针禾虽生于流动沙丘,环境条件恶
劣,但其特有的根鞘结构使根系处于较为优越的微
环境之中。作为对高温、缺水恶劣环境的一种应答
结构,根鞘的形成不仅促进了羽毛针禾根系固定、保
水、吸收养分,而且为各类微生物提供了稳定的生存
环境,部分功能菌株在代谢过程中能够起到固定氮
素、黏结沙粒等作用。基于这种植物-土壤-微生物
之间建立的互惠互利的关系,羽毛针禾得以成为活
化沙丘的先锋物种。
致  谢:感谢陶冶博士、周晓兵博士、李丽博士在
实验和数据分析中的指导!感谢张丙昌博士、吴林
博士在野外采样中给予的帮助!感谢美国内华达大
学雷诺分校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Owen W.
Baughman博士及Scot D.Ferguson博士对英文摘
要的修改润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瑾,王堃.植物根系沙套的生态功能及其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进展[J].草原与草坪,2009,2:88-92.
[2] 马玮,李春俭.植物的根鞘及其生态意义[J].世界农业,2007,
4:55-56.
[3] 李春俭,彭云峰,牛君仿,等.土壤中的玉米根系生长及其研究
应注意的问题[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1):225-
231.
[4] Zhang Y M,Wang H L,Wang X Q,et al.The microstructure
of microbiotic crust and its influence on wind erosion for a
sandy soil surface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of Northwest-
ern China[J].Geoderma,2006,132(3-4):441-449.
[5] Wu N,Zhang Y M,and Downing A.Comparative study of ni-
trogenase activity in different types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Northwestern China[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9,73:828-833.
[6] Zhang J,Zhang Y M,Alison D,et al.The influence of biologi-
cal soil crusts on dew deposition in Gurbantunggut Desert,
Northwestern China[J].Journal of Hydrology,2010,379:220
-228.
[7] 王绍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
种群生态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
[8] 钱亦兵,吴兆宁,杨海峰,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纵向沙垄植被
空间异质性[J].中国沙漠,2011,31(2):420-427.
[9] 买买提·依提.羽毛三芒草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评价[J].
干旱区研究,1990,7(2):52-56.
[10] 韩彩霞,王建明,邱菊辉,等.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
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特征[J].干旱区研究,
2010,27(5):755-759.
[11] 宫保华,王爱英,赵红英,等.通过根套结构分析研究羽毛三芒
草抗旱机制[J].中国沙漠,2010,30(3):556-559.
[12] 王建成,王绍明,徐基平,等.准噶尔盆地羽毛针禾(Stipa-
grostis pennata)生境土壤物理特性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274-276.
[13] 马大伟,刘彤,赵新俊,等.羽毛针禾种群中尺度的分布格局及
利它作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16(6):753-758.
[14] 王建明,张霞,王绍明.羽毛针禾萌发特性研究[J].种子,
2009,28(5):8-10.
[15] Bahrani M J,Khartegh M A.Seed germination of tal three-
awn grass(Stipagrostis pennata T.De Winter)as affected by
dormancy-breaking treatments,salinity and harvest time[J].
Journal of New Seeds,2006,8(1):83-90.
[16] Wang S M,Zhang X,Li Y,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soil seed bank of Stipagrostis pennata(Trin.)de Win-
ter in the Gurbantonggut Desert of north-west China[J].Jour-
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5,63(1):203-222.
[17] 齐妍婷,邓必建,杨波,等.羽毛针禾交配系统的SSR分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6):661-664.
[18] 胡永锋,王雪芹,郭洪旭,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半固定沙垄表
面风的脉动特征[J].中国沙漠,2011,31(2):393-399.
[19] 张元明,陈晋,王雪芹,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的分布
特征[J].地理学报,2005,60(1):53-60.
[20] 鲍士丹.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1] 黄刚,赵学勇,张铜会,等.科尔沁沙地3种灌木根际土壤pH
值及其养分状况[J].林业科学,2007,43(8):138-142.
[22] 弋良朋,马健,李彦.荒漠盐生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3):500-505.
[23] 吴楠,张元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影响下的土壤
酶分布特征[J].中国沙漠,2010,30(5):1128-1136.
[24] 潘惠霞,程争鸣,张元明,等.低营养细菌分泌胞外黏性物质适
宜营养条件的探索[J].干旱区研究,2010,27(1):109-113.
[25] 沈萍,范秀荣,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9.
[26] 潘惠霞,程争鸣,张元明,等.寡营养细菌(Oligographic bacte-
ria)及其固沙作用的研究[J].中国沙漠,2007,27(3):473-
477.
[27] Young I M.Variation in moisture contents between bulk soil
and the rhizosheath of wheat(Triticum aestivumL.cv.Wem-
bley)[J].New Phytologist,1995,130:135-139.
[28] McCuly M E.Water efflux from the surface of field-grown
3561 第6期 邱 东等:根鞘微生境对羽毛针禾沙生适应性的生态调节    
grass roots.Observations by cryo-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
py[J].Plant Physiologist,1995,95(2):217-224.
[29] 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对土壤
微生物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6):1219-1226.
[30] 白尚斌,张彦东,王政权.落叶松根际pH 值与供磷水平及土
壤磷有效性的关系[J].林业科学,2001,37(4):129-133.
[31] 范晓晖,刘芷宇.根际pH环境与磷素利用研究进展[J].土壤
通报,1992,23(5):238-240.
[32] 吕家珑,张一平.石灰性土壤小麦根际pH及磷动态变化的研
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9,5(1):32-39.
[33] 孟亚利,王立国,周治国,等.套作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
和养分的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076-2080.
[34] 吴楠,张元明,张静,等.生物结皮恢复过程中土壤生态因子分
异特征[J].中国沙漠,2007,27(3):397-404.
[35] 陆雅海,张福锁.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J].土壤,2006,38(2):
113-121.
[36] Othman A A,Amer W M,Fayez M,et al.Rhizosheath of Sinai
Desert plants is a potential repository for associative diazotro-
phs[J].Microbiological Research,2004,159(3):285-293.
[37] 常慧萍,祝凌云,姚丽娟,等.小麦根际固氮菌、解磷菌及解钾
菌的互作效应[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4:57-59.
[38] 谭周进,肖罗,谢丙炎,等.假单胞菌的微生态调节作用[J].核
农学报,2004,18(1):72-76.
[39] 王柏婧,冯雁,王师钰,等.嗜热酶的特性及其应用[J].微生物
学报,2002,42(2):259-262.
Ecological Regulation of Stipagrostis pennata by Rhizosheath Microhabitat
QIU Dong,WU Nan,ZHANG Yuan-ming,PAN Hui-xia
KeyLaboratoryofBiogeographyandBioresourceinAridLandXinjiangInstituteofEcologyandGeographyChinese
AcademyofSciencesUrumqi830011,China)
Abstract:Stipagrostis pennatais a typical pioneer psammophyte species in Gurbantunggut Desert of the
Junggar Basin in Northern Xinjiang.It is resistant to high temperature,drought,and sandstorms.It is also
an excelent forage for livestock.This psammophyte resists drought through several mechanisms.This stud-
y expands our knowledge of its ecological effect on sand surface stability due to the presence of a rhizos-
heath.Results showed that:(1)Rhizosheaths differ markedly from typical soil grains for the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and are important biological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stability,and fertility of soil.
(2)The space between rhizosheaths and roots may store water to help the plant resist drought.Rhizosheath
soil was significantly (P<0.01)wetter than surrounding sand soil.The most likely explanation of this
difference is that the presence of mucigel within the rhizosheath increases the water-holding capacity of that
soil.There were also abundant organic nutrients in the rhizosheath soil.The available nitrogen(such as
NH+4 )and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in the rhizosheath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P<0.01)higher than
those in non-rhizosheath soil.(4)The significantly higher activity of soil enzymes(ployphenol oxidase,per-
oxidase,invertase,urease,alkaline phosphatase)found in the rhizosheath suggested increased C and N cyc-
ling.(5)Rhizosheath microhabitats were found to b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
ment of microorganisms,especialy fungi.The quantities of bacteria,fungi,actinomycetes and oligotrophic
bacteria cultured from rhizosheath soi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rhizosheath soil.Based on
the primary identification,the dominant genera were Bacillus,Streptomyces and Penicillium.These or-
ganisms migh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forming the rhizosheath,inhibiting the growth of plant pathogens,
and increasing plant-available nutrients,thereby promoting plant growth.Thus,the rhizosheath of Stipa
grostispennatais an important adaptation to arid environments,and an integral part of soil microbe ecolo-
gy.
Keywords:Stipagrostis pennata;rhizosheath;non-rhizosheath;microorganism;enzyme activity;soil nu-
trition;Gurbantunggut Desert
4561                 中 国 沙 漠              第3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