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基于改接皂荚的野皂荚林改造模式研究



全 文 :2014 年 12 月
第 43 卷 第 4 期
山 西 林 业 科 技
SHANX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 2014
Vol. 43 No. 4
基于改接皂荚的野皂荚林改造模式研究
郝向春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摘 要:皂荚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经济型树种,其经济价值显著高于野皂荚。笔者通过分析 3 种野皂荚灌木林割灌整
地模式对皂荚嫁接苗的苗高、基部粗度的影响,计算 3 种模式的投入成本,确定最优割灌整地模式和最佳割灌时间。
结果表明,带状割灌整地为野皂荚灌木林地改造最优模式,当年的 11月份至次年清明前为最佳割灌时间。
关键词:野皂荚;割灌整地模式;皂荚;苗高;基部粗度;割灌时间
中图分类号:S756.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6X(2014)04-0005-02
Study on Gleditsia microphylla Forest Transformation
Mode Based on Grafting Gleditsia sinensis
Hao Xiangchun
(Shanxi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s,Taiyuan 030012,China)
Abstract:Gleditsia sinensis was a typic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tree,and its economic valu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leditsia microphylla. Though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transformation mode on seedling height,basal width in three
Gleditsia microphylla forest and invested cost of 3 transformation mode,the anthor would determine the best cutting shurb
mode and ti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zonal cutting shrub transformation was the optimal transformation mode,and the
best time of cutting shrub was between December and Qingming in the next year.
Key words:Gleditsia microphylla;Gleditsia sinensis;Seedling height;Basal width;Cutting shurb time
收稿日期:2014-09-21
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4012)
作者简介:郝向春(1968— ),男,山西应县人,2004 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高级工程师。
山西省太行山区、吕梁山区野皂荚(Gleditsia
microphylla)(俗称野皂角)资源十分丰富。野皂荚
灌丛是落叶阔叶林被破坏之后出现的次生灌丛,整
体低矮,冠幅小,与乔木林相比综合效益要小得多,
属于低质低效灌木林分。但野皂荚根系发达,野皂
荚灌木林是一种水土保持效益较好的植物群落。皂
荚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经济型树种,具有耐旱节水、耐
干热、耐寒冷、抗病虫害等优良性状。利用野皂荚嫁
接乔木皂荚后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
因此,对于野皂荚灌木林的改造不应实行全面清灌,
而应采取带状或块状清除杂灌,保留有利用价值的
灌木,形成稳定高效的水源涵养乔灌混交林。本试
验旨在研究割灌模式对嫁接苗生长量的影响。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城南街道办西姚村,
北纬 34°5736″,东经 111°0112″,海拔为 421 m. 属
于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温 13. 5 ℃,年降水量
550 mm,无霜期 208 d.土壤属山地褐土。植被类型
以灌丛为主,灌木层的建群种为野皂荚,优势种有荆
条、黄剌玫等。群落结构简单,群落总盖度 50% ~
90%;灌木层平均高度 1. 5 m,盖度 40% ~ 80%;野
皂荚高度 1. 5 m ~ 2. 5 m,盖度 40% ~ 70% .野皂荚
灌丛的土层厚度为 10 cm ~ 20 cm,分布地段常有较
大面积的岩石裸露。
2 试验内容及方法
野皂荚嫁接皂荚前,需要对野皂荚灌木林地进
行合理改造,林地改造主要为割灌整地和定株。试
验区面积 20 hm2 .
2. 1 割灌方式
2010 年在试验区选取立地条件相近的地块进
6 山 西 林 业 科 技 2014 年
行试验布置,割灌整地模式共 3 种,每种模式布置
2 hm2,共布置试验 6 hm2.
1)全面割灌整地。在野皂荚天然灌木林地上
全面割除灌木与杂草。
2)带状割灌整地。在野皂荚天然灌木林地上进
行带状割草除灌,灌木割除带宽 2 m,保留带 2 m.
3)局部割灌穴状整地。在野皂荚天然灌木林
地上按株行距 4 m ×5 m进行局部割草除灌,树穴规
格为 40 cm ×30 cm.
2. 2 定株方法
每个定植点保存 3 株目标灌木进行嫁接,3 个
月后,保留长势最好的 1 株。保留野皂荚的株行距
为 4 m ×5 m,密度为 625 株 /hm2 .
2. 3 嫁接方法
由于野皂荚大部分是多年生植株,基部树皮厚
而粗糙,宜采用插皮接法进行嫁接。
2. 4 接穗材料
接穗采自课题组选育出的果用型或刺用型皂荚
优良无性系。
3 结果与分析
3. 1 最优割灌整地模式的确定
割灌整地模式直接影响野皂荚嫁接苗的生长量、
结果量、结刺量以及生长环境。2011 年 11 月 20 日,
在试验区每种割灌整地模式中分别选取 9 株嫁接苗
进行苗高和基部粗度生长量的调查,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改造模式下嫁接苗生长量比较 cm
样株
编号
全面割灌 带状割灌 局部割灌
苗高 基部粗度 苗高 基部粗度 苗高 基部粗度
1 230 1. 8 198 1. 6 145 1. 1
2 195 1. 6 229 1. 8 136 1. 0
3 221 1. 7 207 1. 6 175 1. 3
4 219 1. 7 189 1. 4 194 1. 5
5 298 2. 1 194 1. 5 146 1. 1
6 186 1. 4 188 1. 4 138 1. 0
7 234 1. 8 279 2. 1 142 1. 1
8 217 1. 6 201 1. 5 151 1. 1
9 215 1. 6 197 1. 6 148 1. 1
从表 1 可以看出,全面割灌嫁接苗的苗高为
186 cm ~298 cm,基部粗度为 1. 46 cm ~2. 12 cm;带
状割灌嫁接苗的苗高为 188 cm ~ 279 cm,基部粗度
为 1. 45 cm ~ 2. 06 cm;局部割灌嫁接苗的苗高为
136 cm ~194 cm,基部粗度为 1. 03 cm ~1. 52 cm.
3 种不同割灌整地模式对嫁接苗生长量的差异
性分析,结果见表 2.
表 2 苗木生长量差异性分析 cm
割灌模式 苗高 基部粗度
全面割灌 213. 89 ± 15. 50 a 1. 70 ± 0. 13 a
带状割灌 201. 89 ± 13. 08 a 1. 19 ± 0. 10 a
局部割灌 148. 33 ± 11. 54 b 1. 16 ± 0. 08 b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 ±标准差;同一列数据后有相同字母者表
示在 0. 05 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表 2 可知,全面割灌和带状割灌的苗高、基部
粗度差异不显著,局部割灌与全面割灌、带状割灌的
苗高、基部粗度差异显著。
调查发现,全面割灌对植被破坏严重,减少了林
地物种多样性,水土流失严重;带状割灌有利于提高
林地的物种多样性,水土流失很小。从投入成本来
看,全面割灌整地为 15 000 元 /hm2,带状割灌整地
为 9 000 元 /hm2,局部割灌整地为 4 000 元 /hm2 . 就
生态效益、经济投入、苗木生长的综合比较,带状割
灌整地为野皂荚灌木林地改造的最优模式。
3. 2 最佳割灌整地时间的确定
从 2010年开始,在试验区进行割灌时间对投入
成本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冬季劳动力充足,而且
树叶落后有利于清灌操作,割灌成本低;夏秋季劳动
力紧缺,枝叶茂密不利于清灌操作,而且割后萌条生
长迅速。初步认定最佳割灌时间为当年 11 月份至次
年清明前。
4 结论及建议
1)带状割灌整地最有利于提高野皂荚灌丛林
的物种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嫁接苗的生长,
降低整地成本,是野皂荚灌木林地最优的改造模式。
最佳的割灌时间为当年的 11 月份至次年清明前。
2)建议进一步量化研究割灌模式对林地生态
效益、皂荚嫁接苗生长量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蒋建新,张卫明,朱莉伟,等. 野皂荚资源分布及开发
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5):22-24.
[2] 李铁民,杨 静,郝向春.太行山低质低效林类型划分
及其改造技术[J].山西林业科技,2000(3):9-14.
[3] 顾万春,兰彦平,孙翠玲.世界皂荚(属)的研究与开发
利用[J].林业科学,2003,39(4):127-133.
[4] Churack P L,Miller R W,Ottman K,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et tree diameter growth and projected pruning
and waste wood management costs[J]. Journal of Arbori-
culture,1994,20(4) :23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