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防治薇甘菊新药剂的研制



全 文 :书防治薇甘菊新药剂的研制
*
黄茂俊1 周立峰2 刘细平2 陈晓燕2 许少嫦1 高亿波1
(1. 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管理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173;
2. 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江西 吉安 343100)
摘要 薇甘菊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也是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文章根据薇甘菊的生
物学特性,选择对菊科植物有高活性的药剂成分进行复配研制药剂,经室内和林间的药效试验,筛选出能高
效防治薇甘菊且对环境安全的新药剂———24%二氯吡啶酸·2,4-滴水剂,商品名为“紫薇清”。
关键词 薇甘菊; 二氯吡啶酸; 除草剂
中图分类号:S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4427(2013)03 - 0053 - 07
Study on New Product for Controlling Mikania micrantha
HUANG Maojun1 ZHOU Lifeng2 LIU Xiping2 CHEN Xiaoyan2
XU Shaochang1 GAO Yibo1
(1. Forest Pest Management and Quarantine General Office of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Guangdong 510173,China;
2. Jiangxi Tianren Ecology Co.,Ltd.,Jian,Jiangxi 343100,China)
Abstract As an invasive species from the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Mikania micrantha had caused seri-
ous damages to the health of forest in South China. Based on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several high active plant
components from compositae were studied to control the M. micrantha. An effective and eco-friendly herbicide
named Zi-Weiqing was got. Experiences in laboratory and in fields showed that it should be developed for further
application.
Key words Mikania micrantha;clopyralid ;herbicide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原产于中南美洲,属多年生藤本植物,生长迅速,常攀附缠绕乔灌木并可覆
盖至树冠顶部,抢占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间,故有“绿色杀手”之称,是一种检疫性恶性杂草。薇甘菊可通过种
子、茎节繁殖,可随风、人畜携带、农林产品运输、园林植物移植等途径进行远距离传播。20 世纪 80 年代,薇
甘菊从香港传入广东深圳。2008 年以来,薇甘菊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省区广泛分布,尤其在珠江三角
洲地区已造成极大的生态危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国土生态安全[1-3]。目前国内主要使用草甘
膦、2,4-滴、甲嘧磺隆等药剂防治薇甘菊。但单独使用较高浓度的草甘膦和 2,4-滴不能彻底杀灭薇甘菊,通
常在防治半个月后又会长出新芽,继续繁衍。甲嘧磺隆能够有效地杀灭薇甘菊,但由于是灭生性药剂,在土
壤中的残效期长,使用过程中易产生药害及对土壤环境造成影响[4]。为寻找更加高效、安全的防除药剂,本
研究根据薇甘菊的生长特点,研制出苯氧羧酸类与吡啶类化合物复配的除草剂,并进行了药效试验研究,为
薇甘菊防治新药剂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 1 试验材料
35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13 年第 29 卷第 3 期
* 第一作者:黄茂俊(1963-) ,男,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研究管理工作,E-mail:153658311@ qq. com。
除草剂:95%二氯吡啶酸原药(江苏省盐城凤阳化工有限公司生产)、96%2,4-滴原药(江苏省常州市永
泰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助溶剂:三乙醇胺、异丙胺、碳酸氢钠(上海化学试剂厂生产)。
乳化剂:农乳 600 号、农乳 500 号、农乳 700 号(江苏省南京太化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聚氧乙烯醚、木质素、有机硅。
渗透剂:JFC(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快 T(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氮酮。
抗淋溶剂: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
1. 2 主要仪器及设备
接触角测定仪(DSA100)、表面张力仪(BZY-1)、液相色谱仪(LC-20AT)、电子天平(FA2004)、恒温水浴
锅、恒温烘箱、超声波清洗仪(KQ3200B)、精密式 pH比色器(PH-S3C)。
1. 3 药剂制备方法
称取部分助剂、去离子水加入烧杯中,搅拌,加入原药,加完后继续搅拌,使固体药剂在水相中均匀分散,
然后称取定量助溶剂,加入烧杯,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再按比例加入剩余助剂,搅拌后即可得到棕红色均相
液体。
1. 4 选择复配药剂和剂型
基于薇甘菊生长的特性和防治难点,选定具有较强双向传导性能和对菊科植物有特效的二氯吡啶
酸[5-6],以及在农业上广泛使用的除草剂 2,4-滴为复配对象[7-8]。将二氯吡啶酸和 2,4-滴原药用二甲基甲酰
胺溶解后,用 0. 1%吐温-80 水溶液配制成高浓度的母液,再按二氯吡啶酸和 2,4-滴百分含量比分别为 16∶
8、12∶ 12、8∶ 16、4∶ 20、2∶ 22 的比例配制 5 组混合液。将种植有薇甘菊的盆钵置于 Potter 喷雾塔内,调节
压力至 3. 0 Pa,每处理 10 mL药液,按试验设计从低剂量到高剂量顺序进行喷雾处理,以不含药剂的 0. 1%
吐温-80 水溶液为对照。处理 14 d后调查药剂的生物活性药效,计算 ED50值,并按 NY /T 1155. 7—2006
[9]推
荐的等效线法评价混合剂的联合作用类型和配比合理性。
1. 5 助剂的筛选
根据二氯吡啶酸和 2,4-滴有效成分的理化特性确定药剂加工为水剂。加入合适的助剂可增加药液在
薇甘菊枝叶表面的附着力和渗透性,促进药剂吸收和传导,尽可能减少降水对药效的影响。
1. 5. 1 助溶剂的筛选 因二氯吡啶酸和 2,4-滴均为白色晶体,能溶于醇、醚、酮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几乎不
溶于水,需以盐的形态溶解在水中,因此选用三乙醇胺、异丙胺、碳酸氢钠为候选助溶剂。
1. 5. 2 乳化剂的筛选 候选乳化剂选用在农药制剂中广泛使用、价格适中且匹配水剂产品的农乳 600 号、
农乳 500 号、农乳 700 号。
1. 5. 3 润湿剂的筛选 润湿剂的筛选方法为:4 种润湿剂的用量均为 5%,将加入润湿剂的试验样品配制成
1 500 倍液,选取叶面平整、生长状态一致的薇甘菊叶片置于接触角测定仪上,分别定量移取 5 μL供试药液
于叶片表面,测定药液接触角,重复 6 次,计算平均值;另外还用自动界面张力仪测定其表面张力,重复 6 次,
计算平均值。
1. 5. 4 渗透剂的筛选 渗透剂的筛选方法为:3 种渗透剂的用量分别为 JFC 5%、快 T 5%、氮酮 3%和 5%,
将加了设定比例渗透剂的试验样品配制成 1 500 倍液,定量取各药液均匀涂抹在薇甘菊叶片上,每片薇甘菊
叶片涂 0. 1 mL,每个处理 15 片叶,1 h后取样,先用甲醇漂洗 2 次,每次 1 min,此溶液中的农药为表面残留
量;将薇甘菊叶片剪碎,用甲醇浸提,浸提液即为叶内残留部分,重复 3 次,计算平均值。
1. 5. 5 抗淋溶剂的筛选 抗淋溶剂的筛选方法为:2 种抗淋溶剂的用量均为 5%,在下雨前,用喷雾器分别
将加了抗淋溶剂的试验样品配制成的浓度为 160 mg(a. i)/L的药液喷洒到地面,以相同浓度但不加抗淋溶
剂的药液为对照,喷药 30 min后有中雨,降水 13 mm,持续 50 min,24 h 后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土壤采样深
度分别为 0 ~ 10 cm,30 ~ 40 cm,60 ~ 70 cm,每层土壤取样量不少于 1 000 g。土样经低温烘干后粉碎,过 330
um标准筛。取过筛后的土壤 20 g,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震荡,再加入浓盐酸和乙酸乙酯震荡离心,分液,合并
乙酸乙酯,旋转蒸发,然后用液相色谱分析有效成分含量,重复 3 次,计算不同深度土壤中药剂有效成分的残
留量。
1. 6 产品性能测定方法
按 HG/T 2467. 2—2003[10]中 4. 11 规定的方法进行热贮稳定性试验,用高效液相色谱对 5 批试验样品
热贮稳定性试验前后的二氯吡啶酸和 2,4-滴含量进行分析检测;按 HG/T 2467. 6—2003[11]中 4. 7 规定的方
45 黄茂俊等: 防治薇甘菊新药剂的研制
法测定水不溶物质量分数;按 GB /T 1601—1993[12]中的 pH计法测定 pH值范围;按 HG/T 2467. 6—2003[11]
中 4. 9 规定的方法进行稀释稳定性试验;按 HG/T 2467. 2—2003[10]中 4. 10 规定的方法进行低温稳定性试
验。
1. 7 林间试验
1. 7. 1 林间防治试验 2011 年 7—9 月,分别在广东省博罗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和海南省海口市进
行林间防治试验,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进行喷雾处理,喷雾量为 600 L /hm2,设定 4 个浓度,即试验药液中
有效成分(二氯吡啶酸和 2,4-滴)含量分别为 120,160,240 和 320 mg /L。喷药前调查各处理小区杂草的覆
盖度,喷药后 15 d采用目测法分别调查各处理小区薇甘菊的覆盖度,喷药后 30 d 分别调查各处理小区的薇
甘菊覆盖度并测量其鲜重。覆盖度的调查采用 5 点随机取样法,每个点面积为 1 m2,共计 5 m2,并采用估计
值法估计每个取样点中杂草或薇甘菊的覆盖度,同时在每个取样点中选取 0. 25 m2 样地(共计 1. 25 m2)调
查薇甘菊鲜重。
1. 7. 2 林间示范试验 2011 和 2012 年,分别在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和廉江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及
云南省瑞丽市进行林间示范试验。24%二氯吡啶酸·2,4-滴水剂配制成 1 500 倍液后,使用电动喷雾器喷洒
至薇甘菊的茎、叶湿润为止,喷药量为 1 500 ~ 2 700 L /hm2,喷药后 60 d 采用 5 点随机取样法调查薇甘菊的
覆盖度。
2 结果与分析
2. 1 配方筛选
2. 1. 1 有效成分及剂型 室内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见表 1。由表 1 可知,二氯吡啶酸与 2,4-滴按表中 5 个比
例复配制成的药液对薇甘菊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并表现出增效作用。5 个复配药液中,以二氯吡啶酸和 2,4-
滴配比为 8∶ 16,即有效成分总含量为 24%,其中,二氯吡啶酸含量为 8%,2,4-滴的含量为 16%的药液理论
ED50 -实际 ED50值最大,为 13. 21 g (a. i)/hm
2,表明其药剂的增效作用最明显,对薇甘菊的防除效果最佳。
表 1 二氯吡啶酸、2,4-滴及其复配对薇甘菊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处理 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
实际 ED50 /
(g (a. i)·hm -2)
理论 ED50 /
(g (a. i)·hm -2)
理论 ED50 -实际 ED50 /
(g (a. i)·hm -2)
2,4-滴 y = 1. 3406 + 2. 1326x 0. 9873 52. 00(36. 38 ~ 74. 31) - -
二氯吡啶酸 y = 1. 8721 + 2. 2587x 0. 9903 24. 26(17. 10 ~ 34. 40) - -
二氯吡啶酸∶ 2,4-滴(16∶ 8) y = 2. 6390 + 1. 6306x 0. 9986 28. 05(18. 14 ~ 43. 38) 33. 51 5. 46
二氯吡啶酸∶ 2,4-滴(12∶ 12)y = 2. 3686 + 1. 8442x 0. 9972 26. 72(17. 95 ~ 39. 77) 38. 13 11. 41
二氯吡啶酸∶ 2,4-滴(8∶ 16) y = 2. 1349 + 1. 9486x 0. 9988 29. 54(22. 60 ~ 38. 60) 42. 75 13. 21
二氯吡啶酸∶ 2,4-滴(4∶ 20) y = 1. 9323 + 1. 9494x 0. 9917 37. 47(24. 10 ~ 58. 26) 47. 38 9. 91
二氯吡啶酸∶ 2,4-滴(2∶ 22) y = 1. 8671 + 1. 9136x 0. 9907 43. 37(28. 64 ~ 65. 67) 49. 69 6. 32
注:表中 ED50的置信限为 95%;实际 ED50一列括号内数值为最小值和最大值;理论 ED50 -实际 ED50的值代表了药剂的增
效作用;-表示未测定。
2. 1. 2 助溶剂 试验中发现,有效成分二氯吡啶酸和 2,4-滴形成的钠盐在水中溶解性能较差,不易配制较
高含量制剂;形成的异丙胺盐,虽溶解性能好,但配制的制剂有令人不悦的氨气味;而形成的三乙醇胺在水中
溶解度大,易于配制制剂,且无异味,因此选用三乙醇胺为助溶剂,用量为 22. 5%。
2. 1. 3 乳化剂 选用乳化剂时,需综合考虑抗硬水能力、稀释稳定性及成本等因素,通常农药制剂加工中选
用阴离子和非离子的乳化剂配套使用。因此用 3%农乳 500 号分别和 2%的农乳 600 号、700 号配合使用。
试验结果表明,农乳 600 号和 700 号在性能上几乎无差别,但考虑到农乳 600 号价格稍低于农乳 700 号,故
选用 3%农乳 500 号和 2%农乳 600 号的组合。
2. 1. 4 润湿剂 由溶液接触角及表面张力的测定结果(表 2)可知,4 种润湿剂的接触角变幅为 5. 5° ~
11. 2°,表面张力的变幅为 26. 2 ~ 42. 1 mN /m。以用量为 5%的有机硅为润湿剂时,溶液的接触角和表面张
55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13 年第 29 卷第 3 期
力均最小,效果最好。
表 2 药液接触角和表面张力测定结果
润湿剂 用量 /% 接触角 / ° 表面张力 /(mN·m -1)
十二烷基硫酸钠 5 11. 2 39. 5
聚氧乙烯醚 5 13. 2 40. 5
木质素磺酸钠 5 13. 9 42. 1
有机硅 5 5. 5 26. 2
2. 1. 5 渗透剂 渗透率试验结果(表 3)表明,4 种渗透剂的渗透率变幅为 65. 9% ~86. 2%,以氮酮 5%的用
量最好,但综合考虑使用效果、成本等因素,在生产上推荐氮酮的加入量为 3%。
表 3 药液渗透率测定结果 %
渗透剂 用量 渗透率
JFC 5 69. 2
快 T 5 65. 9
氮酮 3 85. 3
氮酮 5 86. 2
2. 1. 6 抗淋溶剂 抗淋溶试验结果(表 4)表明,以聚丙烯酰胺为抗淋溶剂时,在土壤深度为 30 ~ 40 cm 和
60 ~ 70 cm处均无药剂残留,而以聚乙烯醇为抗淋溶剂及对照处理,在土壤深度为 30 ~ 40 cm 和 60 ~ 70 cm
处均有药剂残留,说明聚丙烯酰胺具有较好的抗淋溶性能,因此选定其为抗淋溶剂,加入量为 5%。
表 4 不同深度土壤中药剂有效成分的残留量 mg·kg -1
土壤深度 /
cm
聚乙烯醇处理残留量
二氯吡啶酸 2,4-滴
聚丙烯酰胺处理残留量
二氯吡啶酸 2,4-滴
对照残留量
二氯吡啶酸 2,4-滴
0 ~ 10 0. 211 0. 961 0. 331 1. 522 0. 133 0. 482
30 ~ 40 0. 012 0. 014 0. 000 0. 000 0. 017 0. 025
60 ~ 70 0. 002 0. 003 0. 000 0. 000 0. 009 0. 012
2. 1. 7 配方确定 通过筛选 2 种除草剂的复配比例,并结合适宜的助溶剂、乳化剂、润湿剂、渗透剂及抗淋
溶剂等筛选结果,确定最终的 24%二氯吡啶酸·2,4-滴水剂配方,具体成分和含量见表 5。
2. 2 产品性能
2. 2. 1 含量检测及热贮稳定性试验 5 批 24%二氯吡啶酸·2,4-滴水剂样品有效成分热贮稳定性试验结
果见表 6。热贮试验进行 14 d 后,二氯吡啶酸的相对分解率为 0. 97% ~ 2. 97%,2,4-滴的相对分解率为
0. 79% ~1. 12%,均小于 5%。
2. 2. 2 水不溶物质量分数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规定水不溶物质量分数不大于 0. 5%为合格,测定试验样
品水不溶物质量分数为 0. 06%,为合格。
2. 2. 3 pH值范围 根据二氯吡啶酸、2,4-滴原药的理化性质,规定产品的 pH 值在 5. 0 ~ 8. 0 之间,测定试
验样品 pH值为 7. 1,为合格。
2. 2. 4 稀释稳定性 经试验,样品稀释液均一,无析出物,稀释稳定性合格。
2. 2. 5 低温稳定性 低温贮存后,试验样品无可见析出物,低温稳定性合格。
65 黄茂俊等: 防治薇甘菊新药剂的研制
表 5 24%二氯吡啶酸·2,4-滴水剂配方组成
序号 原料名称 原料作用 用量 /%
1 二氯吡啶酸 药剂有效成分 8. 0
2 2,4-滴 药剂有效成分 16. 0
3 三乙醇胺 助溶剂 22. 5
4 乳化剂 农乳 500 号 3. 0
5 农乳 600 号 乳化剂 2. 0
6 有机硅 润湿剂 5. 0
7 氮酮 渗透剂 3. 0
8 聚丙烯酰胺 抗淋溶剂 5. 0
9 去离子水 溶剂 余量
表 6 24%二氯吡啶酸·2,4-滴水剂样品热贮稳定性试验结果 %
批次
热贮前质量分数
二氯吡啶酸 2,4-滴
热贮后质量分数
二氯吡啶酸 2,4-滴
相对分解率
二氯吡啶酸 2,4-滴
1 8. 08 16. 42 7. 84 16. 29 2. 97 0. 79
2 8. 42 16. 55 8. 33 16. 37 1. 06 1. 08
3 8. 19 16. 34 8. 11 16. 21 0. 97 0. 79
4 8. 33 16. 09 8. 19 15. 93 1. 68 0. 99
5 7. 98 15. 98 7. 87 15. 80 1. 37 1. 12
注:热贮稳定性试验持续时间为 14 d,恒温箱温度为 54 ± 2 ℃。
2. 2. 6 安全性 产品送至江西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进行急性毒理检测,结果表明,该产品对大白
鼠的急性经口、经皮和吸入毒性均为低毒(雌性大鼠 LD50为 3 160 mg /kg,雄性大鼠 LD50为 3 830 mg /kg) ,眼
刺、皮刺试验结果均为无刺激性,致敏性属Ⅰ级弱致敏物。产品送至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分析检测中心进行
环境影响试验检测,结果表明,该产品对鸟类、蜜蜂、家蚕、鱼、溞、蚯蚓的急毒性均为低毒,对赤眼蜂等较安
全。
2. 3 林间试验
2. 3. 1 林间防治试验 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进行的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 7)表明,用 24%
二氯吡啶酸·2,4-滴水剂防治薇甘菊,药后 30 d,各浓度处理的覆盖度防效均达到 80%以上,鲜重防效均达
到 9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
表 7 24%二氯吡啶酸·2,4-滴水剂林间防治试验结果 %
有效成分含
量 /(mg·L -1)
药后 15 d覆盖度防效
广西 广东 海南
药后 30 d覆盖度防效
广西 广东 海南
药后 30 d鲜重防效
广西 广东 海南
120 83. 16 78. 24 91. 65 81. 82 96. 99 96. 10 91. 93 97. 11 96. 94
160 88. 16 80. 26 95. 93 88. 64 98. 44 97. 31 96. 38 98. 77 97. 59
240 94. 25 84. 01 97. 29 95. 29 98. 58 97. 71 96. 90 99. 40 98. 68
320 96. 45 84. 86 98. 27 95. 54 99. 39 98. 34 96. 36 99. 96 98. 94
2. 3. 2 林间示范试验 在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进行的林间示范试验结果(表 8)表明,用 24%
75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13 年第 29 卷第 3 期
二氯吡啶酸·2,4-滴水剂稀释 1 500 倍兑水后茎叶喷雾防治薇甘菊,药后 60 d,覆盖度防效均达到 95%以
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表 8 24%二氯吡啶酸·2,4-滴水剂示范试验结果
试验地点 试验面积 /hm2 试验时间 药后 60 d覆盖度防效 /%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 300 2011 年 5 月 98. 34
广东省廉江市 300 2012 年 6 月 97.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 30 2011 年 7 月 96. 53
云南省瑞丽市 50 2011 年 6 月 97. 78
3 结论与讨论
利用二氯吡啶酸和 2,4-滴复配得到的 24%二氯吡啶酸·2,4-滴水剂(商品名为“紫薇清”) ,理化性能稳
定。经江西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毒理试验检测,该药剂对高等动物急性毒性为低毒(雌性大鼠
LD50为3 160 mg /kg,雄性大鼠 LD50为 3 830 mg /kg) ;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分析检测中心环境影响试验检
测,证明产品对蜂、鸟、龟、蚕、溞、蚯蚓等为低毒,对赤眼蜂等较安全。
在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进行林间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用 24%二氯吡啶酸·2,4-滴水剂稀释 1 500 倍兑
水后茎叶喷雾防治薇甘菊,药后 60 d,覆盖度防效均达到 95%以上。因此,使用本药剂在林间大面积防治薇
甘菊时,推荐的剂量为 0. 75 ~ 2. 70 L /hm2,稀释 1 000 ~ 2 000 倍使用,即喷药量为 1 500 ~ 2 700 L /hm2;在实
际应用时,还可根据薇甘菊的不同生境及长势调整稀释倍数及喷药量。
二氯吡啶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激素,能够被植物的根、茎、叶吸收并上下传导,高浓度的二氯吡
啶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考虑到薇甘菊无性及有性繁殖能力皆强的生理特性,其蔓茎的每个节除
了可长出新芽之外,节和节之间都能长出不定根,且其种子微小,可随风或水面传播,为限制其传播、扩散,应
在薇甘菊生长旺盛季节进行施药,以达到根除的目的。
在大面积使用 24%二氯吡啶酸·2,4-滴水剂防治不同生境条件下的薇甘菊前,还需开展其他方面的研
究,包括该药剂对薇甘菊种子的作用,对十字花科植物、桉树等大面积栽种植物的安全性,以及对水源的影响
等。
参考文献
[1] Hu Y J,But P P H. A study on life cycle and response to herbicides of Mikamia micrantha[J]. Acta Sci Natur Univ Sunyatse-
ni,1994,33(4) :88-95.
[2] 昝启杰,王勇军,王伯荪,等. 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分布及危害[J]. 生态学杂志,2000,19(6) :58-61.
[3] 徐海根,强胜.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407-411.
[4] 李鸣光,鲁贝尔,郭强,等. 入侵种薇甘菊防治措施及策略评估[J]. 生态学报,2012,10(32) :3240-3251.
[5] 唐晓燕. 油菜田防除阔叶杂草除草剂:75%龙拳(二氯吡啶酸)GS[J]. 现代农药,2004(5) :41-42.
[6] 丁彤,于令梅. 精细化工产品大全:上卷[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5.
[7] Hamburg A,Puvanesarajah V,Burnett T J,et al. Comparative degradation of[14C]-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in wheat
and potato after foliar application and in wheat,radish,lettuce and apple after soil application[J]. J Agric Food Chem,2001,
49:146-155.
[8] Laurent F,Debbrauwer L,Rathahao E,et al.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metabolism in transgenic tolerant cotton (Gos-
sypium hirsutum) [J]. J Agric Food Chem,2000,48:5307-531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NY /T 1155. 7—2006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除草剂 第 7 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85 黄茂俊等: 防治薇甘菊新药剂的研制
[S].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HG /T 2467. 2—2003 农药乳油产品标准编写规范[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4.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HG /T 2467. 6—2003 农药水剂产品标准编写规范[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4.
[12] 全国农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GB /T 1601—1993 农药 pH值的测定方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95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13 年第 29 卷第 3 期